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1

关键字:地矿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成果。“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是最早是在1990年,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系的公司战略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企业政策与管理系的哈默尔(GaryHame1)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正式提出的,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独特的能力。”国内诸多学者对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过研究,大多都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本专业学生以其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充分整合各项可利用的资源,突现各种资源要素的作用,在各行业中获得就业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在人才的竞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这种综合素质包含有自信自立、良好个性、人文精神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并能够触类旁通、能够百折不挠、能够在失败面前东山再起。只有具有这种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才能及含有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提升地矿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随着辽宁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地矿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地矿行业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在提高。这样,如何在普遍扩大招生规模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下,继续保持地矿类专业大学毕业生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缩短地矿行业的普遍要求与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之间的差距,就成为高等教育和受教育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于大学生来讲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发展,做为一直以来以地矿类专业做为主导的高校,提高地矿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学校声誉,增强办学水平;有利于在激烈的生源争夺中取得主动权;有利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为社会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同时要依托地方的资源优势,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优势资源来发展自己,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地矿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借助科研训练载体,帮助大学生在实训中磨练克难攻坚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新途径、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地矿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借鉴学校第一课堂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教学经验基础上,按照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并构建了 “全程化、分层次、多模块”的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使本科生科研训练工作贯穿大学始终,按照计划逐步实施;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年级特点和个人特点,将本科生科研训练分为“基础性训练”、“综合性训练”和“创新性训练”三个从普及到强化逐步提高的层次;将本科生科研训练分为专业讲座、专业(社会)调查、技能训练,顶岗训练等多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训练模块。各训练模块包含的训练项目紧密结合第一课堂,并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必要的理论培训为辅。

2、实践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建设国家和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利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专业实践和社会观察为两大主线,专业素养提升行动、关注社会民生调查行动、志愿服务社会公益行动、寻访行动为四大重点专题开展社会实践工作。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多数大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都是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在专业方面较之他人,他们学有所长,在就业中有相对优势:这种职业教育要求大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对大学生将来所要从事这一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学习,以自己所学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和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加强道德观念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精神;要注重养成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启发学生提高职业的竞争意识和优化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树立起“敬业、乐业、重业”的道德情感。要树立“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职业危机感。要培养学生甘于奉献、乐于合作、持之以恒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管斌全.让别人无法取代一如何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学校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2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不断的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预示着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性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农科大学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农科大学生不仅要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在自身综合能力上有所提升,以更专业化的姿态去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提高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育和提高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1、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在就业形式严峻的今天,农科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潜力,着力培育自己的优势能力,有利于保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实现顺利就业和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农科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专业上的优势,更是社会上招聘岗位的独特竞争力,因此,农科大学生更应提高和培养自上的核心竞争能力来给自己在应聘岗位上谋取更大的优势。

2、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提高自身价值观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准也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核心竞争力是指在接受学校的专业教育培训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突出,最具有个性魅力,能够被社会认可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差异化素质很能力的统称。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发掘更新着自己的能力,通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使自己保持着核心竞争力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使自己成为更专业、更具有独特的创新型、事业型的人才。

3、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农科大学生更应该始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学习理论知识,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与此同时,农科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在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并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农科大学生更应该拥有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培养核心竞争力与时代相结合,实现综合化的社会平和需求,成为具有责任感的创新型劳动者。

二、提高农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加强就业指导,科学规划人生

对于农科院校来说,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活中。大学一年级,就应该了解就业趋势和就业走向,对于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自己设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二年级就要加强自身兴趣的培养,让自己的优势显现出来;三年级要有目的的提升自身的素质,也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高本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四年级应该不断的去适应社会,让自己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通过就业指导使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参加有序的职业训练,培养其实践能力等内容,逐步打造和提升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专业素养,培养热爱“三农”的人才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首先要提高的就是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与素养,进入大学后,通过对学校、专业、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方面的了解,帮助学生寻找兴趣点,并鼓励学生在专业方面认真学习,掌握更丰富、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样有义务培养学生对农业方面的热爱,培养学生成为热爱“三农”的人才,只有真正的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才能在就业中具有更多的优势,具有更强劲的竞争力,以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更加喜欢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能够全面发展,具备较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优秀大学生。为提高农科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应引导大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有准确的掌握,对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方向,有很好的把握,使同学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我。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在正式工作前,尝试性的进入社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真正的了解社会,增加学生自身经历,得到更好的锻炼,以提高学生自身就业能力。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高校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准确掌握社会对于所需人才的要求及变化,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将信息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同学。使每一名同学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到就业时所需面对的情况,并且根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并在高校中,多组织模拟面试等活动,使同学们及早的为就业做准备。同时,可以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观、了解,甚至实践机会,了解企业所需,需找自身不足,在高校中继续学习深造,弥补不足,在面对就业时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

5、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健全人格的统一

大学生要学会自身的心里调节,能够使自己开心愉悦的度过大学生活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以更优异的姿态去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压力。同时,学校要开设心里学课程和设立心理学辅导咨询室,以更专业、高水准的心理学内容教授学生,使其更好地成长成为一名身体、心里等方面都更加健全的优秀大学生。

6、加大招聘力度,让企业化驻入校园

在培养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更要把社会中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使大学生能更好了解到什么是企业型人才,如何能达到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的高能水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认知自我,学校也能多方面的培育优秀的企业型人才。各大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在确定目标的同时,强化专业本领,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融合。

三、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而农科大学生是我国振兴粮食经济发展的农业支柱。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高校应瞄准就业市场加大农科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教育力度,为企业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君等,《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出国与就业》,2011年

[2]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植秀成等,《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和思考》, 《出国与就业》,2010年

[4]王德广等,《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式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

作者简介

高运来,1982年出生,男,汉族,黑龙江省人,东北农业大学,讲师,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3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大学生 就业核心竞争力

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该设置特色专业,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提升其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许多大学生比较认同及早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不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学生鉴于对自身比较了解,也比较重视了解自我,其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围绕自己而展开;另一个是大学生受学校环境、见识、外部资源等限制,对外部的工作环境了解较少,以至于对具体工作技巧和社会实践的规划不充分。

2.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行为呈现盲目态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只受到过师哥、师姐的指点,当他们面临择业及就业困难时,往往都是自己思考解决办法。当前大学生主要凭借对专业的兴趣、技能培训等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渠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广度与深度。另外,大学生还将通过多媒体、大众传媒、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获取大量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信息,尽管这种渠道能帮助大学生获取大量信息,但是却不能为大学生提供相对感性的职业材料。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行动脱节。许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初步制定了职业规划,但是在实际行动中,他们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落实相关规划,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主动放弃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直接导致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意味着大学毕业生需要承担较大的心理压力。

4.高校没有对大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部分高校关注的焦点仍然是科研与教学,只将职业生涯规划归入学生管理工作中,还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一专业的资金投入较少,以至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难以开展。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后,高校又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率,而没有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的指导需求,以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事业用人需求发生冲突,即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这使得企业招不到合格的人才,而高校又出现新一轮的就业难题。

二、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策略

1.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正确评价自我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也包括正确的认识自我情绪。90后大学生具有自信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经验不足等缺陷。为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改善大学生自卑与自大的情绪;通过情景模拟活动体验各种职业情境,在情景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求职技巧。

2.设定合理的职业目标。一方面,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健全“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拓宽其就业面,促使其了解专业的前沿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提供专业技能实习基地,促使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同时,高校也应该定期组织就业讲座、求职技巧培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其培养成为企事业单位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以教学辅助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以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基础。同样一个专业,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条件与对外界环境的判断而做出不同的规划;同一个人也可能因为在不同阶段,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认识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其对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由此看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动态机动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我们应该在专业教学中突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合理辅导,引导其克服规划与落实过程中的阻力,帮助其不断实现规划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

4.健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目前,各高校只针对大二的学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且这门课程只作为选修课程进行教学,不要求学生做全面的职业规划,而对低年级的大学生却往往没有任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极为不利。为扭转这一局势,我们应该开发各种各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化,并以规划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中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陆惠君,庞丽,黄克闹.论职业生涯规划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88-89

[2]刘奕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培育路径[J].嘉应学院学报,2012(9):78-79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4

【关键词】创新能力 竞争能力 科技论文创作 开放实验 学生社团 创新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39-02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实践性、创新性很强的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工科学生的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尤为重要的培养方式。通过开展科技论文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教育改革上也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化。

一、以开展科技论文创作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能力

1.开展科技论文创作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生科技论文活动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创造性。通过有组织的开展科技论文活动,可以使工科大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提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1]科技实践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开展科技论文创作的作用[2]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论文,鼓励更多的同学进入实验室,加入老师的科研工作中,开放实验室和学生学术项目立项研究活动,旨在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提高科研、实践能力,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并提前参与科研工作在学生的学习与以后的工作中效果显著。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科技论文的开展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科技论文的题目组成科技小组,在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收集资料、寻找论据,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总结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意识。[3]

(3)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工科大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成为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在参与科技论文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为毕业时面临的就业提高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以开放实验教学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能力

1.开放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改革的重点。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其目的是把学生真正推到实验主体的位置,具有传统实验教学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放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开放实验室是指在时间、空间和内容等方面开放的实验室。[4]由于高校性质和层次不同,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学生对实验室的利用情况,开放实验室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全天开放实验室。在实验时间、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对学生24小时开放,学生可自选实验题目,自己安排时间,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②定时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每天在一定时间内开放,学生在实验课时不太明白或没做完的实验等都可在开放实验室中继续完成。③综合开放实验室。在不妨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利用寒、暑假开设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一方面巩固了课本学过的内容,另一方面掌握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通过以上方式的开放实验教学,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时间内完成验证性、操作性和综合性实验,甚至可以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解决一些横向科研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但由于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实验内容多、做实验的学生来源广、层次不齐等原因,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①开放实验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所开放的实验内容不能偏离近期所学内容,仪器设备操作要严格规范,选题难度要适合学生兴趣等。②开放实验教学中要明确教师职责范围,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如果开放实验中教师不能及时广泛参与,开放式实验教学就完全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得不到科学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学校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应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对实验教师多种形式的培训,鼓励实验教师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调动实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在本岗位工作,乐于奉献。③开放实验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积极性,有效管理与约束学生。开放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放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室就成了“无米之炊”,学校、教师再努力工作也无济于事。在开放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由散漫,就失去了开放实验的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的积极性,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其次,设置学分,引导学生来做实验。对到开放实验室做实验、进行科研活动的学生,考核合格后给相应的学分,在保送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审和申请学生科研基金等方面优先考虑,这些措施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④开放实验教学中不能忽视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3.开放实验教学对大学生的作用

开放式实验教学给学生选择、创造、表现和提高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有机会参加科研活动,锻炼了判断力,而且责任心、团结互助及管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加强。

三、以开展学生社团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能力

近年来,随着服务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各高校纷纷成立了社团联合会,有的还拥有独立网站,创业与就业类社团更是异军突起。大学社团方向的转变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大学生创业、就业性质的社团走俏,反映了大学生希望走入社会,希望能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

1.学生社团的形式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公益实践、文娱体育、技能培养类及就业创业等6大类。

2.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作用

(1)学生社团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参与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素质,特别是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现代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社团为发挥某些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钻研兴趣提供了机会,更为学生选修第二、第三专业提供了课堂,他们可以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在其感兴趣的方面谋求发展。在这一教育阵地,把能力素质养成意识的教育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能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所需要的不只是那些专业成绩过硬的学生,而更加注重各方面能力素质较强的学生,使他们真正明白“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的学生在社会上不会有所作为,甚至会被社会所淘汰,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紧迫感,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2)学生社团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有效场所。人的发展,其根本标志就是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要实现创造力,还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体的身心素质;二是社会环境;三是教育。[6]这些因素对人的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双重性,既可成为促进创造性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可以成为抑制甚至阻碍创造性发展的不利条件。在这三个因素中,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参加社团的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人人为社团的发展献计献策,社团活动在会员的积极参与下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场所中学生可以大显身手,尽自己的能力将所学知识游刃有余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自己以后的个性发展、社会竞争储存力量。

四、以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1.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

大学生创新社会实践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新的活动形式也在不断涌现。就现在来看,在高等学校社会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比较稳定认可的形式主要有:[7]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实习、较长时间的专业性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服务等。[5]根据活动组织的规模、计划性、稳定性及组织者的不同,我们可以给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划分不同的种类。如: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与课外科研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定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集中性和分散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化和非基地化的创新实践等。

2.创新社会实践的作用

大学生通过创新社会实践掌握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心理品质,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实现教育社会化功能。现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个性十足。个性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创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主观自我与社会自我走向统一转化的关键,更是大学生社会化、个性化实现的主要媒介。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吸收或灌输到个人思想中,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从而为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社会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几种实践教育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现代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和竞争的锻炼机会,通过这些不同的实践活动,不但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因此,希望现代在校的莘莘学子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这类实践中去,以书本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以实践拓展自己的第二课堂知识,以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竞争意识投入现实社会中,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 伟、鞠永干、彭亚辉.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171~173

2 杨万华、李彦斌.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1):89~90

3 印海辰.浅谈工科院校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6):84~85

4 由继红.对开放实验室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1)

5 赵丽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5

论文摘要: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概念,必须弄清这两个概念的确切内涵,才能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准确定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否等于一技之长;二是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就业价值观的关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能力。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问题成为研究焦点。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概念——逻辑分析

依逻辑学上的定义规则,要给概念下定义首先要确定被定义概念从属于哪一个邻近的属概念,然后找出被定义概念与共同的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在反映对象上的差别,即种差,将种差加上属概念就构成定义概念。

分析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其邻近的属概念是能力,《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对能力的解释为:“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遴析出与就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共同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就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弄清这两个概念的确切内涵才能比较出它们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差别,即种差,从而对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准确定义。

(一)就业能力

不同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理解并不相同,国外学者Hillage&Pollard将就业能力与学生的工作能力相联系,与学生得到岗位(任何岗位)的能力相联系,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就业能力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资本的存量;运用和部署这些资本的方法;对潜在雇主展示资本的能力;个人的运作空间,如劳动力市场、个人环境等。Brown则从强调地方、国家和国际劳动力市场是毕业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出发,认为就业能力是寻找和维持不同就业的相对机会。而Little将就业能力看成是一个与个人特点相关的绝对维度,认为就业能力是“促使个人更可能获得就业和成功地选择职业的一系列的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征”。

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问,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陶爱祥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寻找到满意的工作、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调整自己胜任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张丽华将就业能力区分为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几个方面,并发现就业能力有显著的年级差异。

国外学者主要从综合的、个人展示的、个人必要特点这三个视角对就业能力进行各自定义,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的定义比较零散与随意,多就就业能力谈就业能力,视野欠宽,研究不深。笔者比较认同Hillage&Pollard的定义,这是因为:首先,就业能力是一个动态概念,包括从获取就业岗位、维持就业岗位、重新选择和获取新的岗位这一动态过程中的能力,其概念的外延比核心技能和关键技能宽泛。其次,就业能力是多维度概念,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个人属性。再次,毕业生需要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但这只是最基本的前提,还需要有恰当的方法和能力向雇主展示,即需要可转化技能(transferableskills)和能力。最后,个人需要运作空间也说明“英雄需要有用武之地”,这也与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状况、甚至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就业能力相比较,区别在于:

第一,就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性,即在一定范围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优势。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于已知变化的过去性和现在性而以未来性进行表达的能力。具体来讲,所考察对象竞争力现在达到的水平可以衡量它现在之前的竞争力。就业能力是能力的现在式,着眼于现在能力达到的水平。竞争力也是现在式,它不仅着眼于能力的现在,也着眼于能力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发展趋势;就业能力一般着眼整体,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着眼于整体,也可以不考虑规模因素。如果用直线来形容两者的话,竞争力是一条两端无限延展的直线,分别包括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就业能力则是一条线段,其两个端点分别为过去和未来与现在的临界点。

第二,就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比较性。单独对象的竞争力评价体现不了竞争,因而没有意义。竞争能力要在一组竞争群体的竞争中,通过比较来体现。而就业能力是一种获得就业、维持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呈现的是能力的绝对维度,不必然进行比较。

第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或称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就业能力相比,它关注的不是学生现有的外在于自身的静态的能力,而是基于市场竞争条件下学生独有的、别人不易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强调独特性与持续性的结合才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元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Hame1)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梅雅(M.H.Meyer)和乌特巴克(M.Utterback)认为,核心竞争力特指企业价值活动各环节所蕴涵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如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等。这些能力往往直接映射为企业在产品系列创新、新产品上市推广、对广泛资源的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独特能力。

奎因(Quinn)、道赖(Doorley)和帕克特(Paqu—ette,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的积累与企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企业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由于产品与技术平台是需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建立的,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中所积累的、独特的企业专长 (历史性的难以仿效的知识集合)。

核心竞争力理论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核心竞争力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竞争优势之源是什么,即什么带来了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之“源”是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的,即“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即要回答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属于个人核心竞争力范畴,而核心竞争力理论主要研究国家、区域、企业等宏观领域,两者有着一定的理论渊源关系却又有所区别。

(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定义公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本文把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它处于大学生能力系统中的核心层。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经过对比得出的结果,没有一般性的就业能力就没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大学生能力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能为大学生带来核心价值和持续竞争的优势。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这种综合素质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应包括个人品质及其价值观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显著特征:核心价值性、独特性、发展性和综合性。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就业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需要辨明的两个问题

为了准确地把握看起来简单而实质内涵较深邃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我们还应进一步搞清以下两个问题。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否等于一技之长

1.就业核心竞争力不等于一技之长

潘汉尔德和哈默指出:“培育核心能力并不意味着在研究和发展上超过竞争对手。”l9这说明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不能等价。有一技之长对于毕业生就业竞争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但有了独特的技术专长并不能保证大学生必然能够成功并维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举一个例子,A、B两位毕业生同时应聘到C企业,由于A同学持有某技术证书很快受到重用,而B同学只能从最底层做起。但由于A同学个性孤傲,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目中无人,常以应付的心态对待工作,且不时有跳槽情绪,导致上司、同事怨声载道,而B同学则自知不足,好学多问,踏实刻苦,待人亲切,主动承担任务且能很好完成,并很快考取了技术证书,因此广受赞誉,A、B两人的未来发展孰优孰劣不言而喻。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笔者想要说明的是,就业竞争不仅仅是技能的竞争,更是综合能力的竞争。

2.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的关系

就业核心竞争力不等于技术专长,并不意味着技术专长不重要,相反拥有核心技能是毕业生就业时一块分量十足的敲门砖。那么核心技能在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它与就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们将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位为大学生获取岗位、维持就业和必要时重新就业的核心能力,不仅是突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未来取向和发展性,还强调了它不是一种普遍共有的基础能力,而是一种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术语,意义广泛,缺乏作为可操作方面的明确性和准确性。正如Hillage和Pollard所认为的那样:“对于个人来说,拥有雇主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对于进入劳动力市场和释放潜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能够利用资本、营销资本和销售资本。

鉴于各学者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解释都明确强调了个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相关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运用在胜任能力研究中被广泛引用的KSAOs(Knowledge,Skills,Abilities。OtherChara—cteristics)框架来分析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许多研究证明,就业技能是工作要求的可转化的技能组合,也表示了必要的功能和知识、技能、态度,是核心范畴。。因此,知识、技能和能力及态度、个性等是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的共同核心,也就是说,KSAOs是两个概念的核心基础,其中Os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包括:动机、态度、积极性等特质。谢晋宇认为以,用Os来概括是一种不精确的概括,应以中介变量(InterveningVariables)来进行概括,因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变化是我们平常很难观察到的,其变化常常需要以一系列的中介因素为媒介来发挥作用,只有在KSAs变化引起了动机、态度和积极性等发生变化时,通过这些中介变量的作用,KSAs变化才能导致行为(Behaviors)变化,而行为变化才是最终的目标。因此,应将KSAOs模型发展成为KSAIBs模型。笔者深以为然。

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他们的KSAs变化是看不到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看到的学生行为,往往是在极短时间里的第一印象,这些行为(包括外貌、言谈、礼仪等)是他们平时KSAIs积累的结果,也是他们表现自己KSAIs最重要的载体。企业根据大学生的行为决定是否录用他们。因此,我们以KSAIBs模型来连接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这两个概念(见表1)。

就业核心竞争力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胜任能力,即KSAIs,其外显形式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即B。就业行为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简历的撰写、资料和信息的收集、与相关人物的联系与沟通、形象包装、面试演练等;二是应聘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衣着打扮、面试礼仪、语言表达等等,这是最重要的方面;三是应聘过后的表现,如对失败的总结或积极寻求另一个机会等。这些行为中有一部分是KSAs决定的,但有更大部分是由(态度、动机和积极性)决定的。许多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但由于缺乏运用和部署这些储备的技能从而不能对潜在的雇主展示自己的KSAs,也就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与空间。这些都是由中介因素影响的、决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技能。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在KSAIBs模型中,价值观属于中介因素,连接知识、能力与外显求职行为,是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的共同核心。

1.什么是核心就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和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

核心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需要与客观事物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关系之间产生的一种关于职业与就业行为的观念,是大学生对“真实”(rea1)就业过程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思想观念。它是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所依据的一系列准则,包括对职业类型、职业价值、薪酬、就业地点的看法或态度,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指路明灯”。如果说职业理想或目标是解决方向的问题,那么核心就业价值观则是行为模式的具体指导原则。

2.核心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的第一竞争力

核心价值观虽不能被看到和触摸到,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却能渗透进就业竞争力的各方各面,成为能力中枢神经系统,并成为核心能力的发出者和指挥者。核心价值观不具有强制力,但当其一经行为主体所接受,就会进入无意识,进而形成内在的、左右行为主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理念决定行为,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正是其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只有保持正确的、不断创新的就业理念,大学生才可能拥有最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核心专长的开发会导致对就业价值观的假设前提、行为模式以及关键技能组合等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开发核心专长和培育核心竞争力需要远见洞察力,这种远见洞察力植根于先进的核心就业价值观中。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6

>>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新模式研究 浅析京津冀一体化条件下如何提升英语人才就业核心竞争力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天津港物流竞争力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提升应用型英语人才就业能力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市会展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保定红色文化发展研究 应用英语京津冀一体化专业发展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中廊坊市会展业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浅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区域内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智慧社区信息化调研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高校影视专业发展探究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高校合作机制探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承德新型养老模式探讨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三省市体育院校合作模式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战略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促进医疗人才合作的对策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承德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沧州科技人才流动问题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马茁萌,李志楠.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 择业建议[J].青春岁月,2013(13):207-208.[3]荀关玉,陈惠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 科技 信息,2011(16).

[4]刘爽.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方案探究[J].学园(教 育科研),2012(21):95.

[5]刘义存,陈葆.校企合作对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 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5):70.[6]周少伟,李丹妮. 基于AHP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分析――以福建省高校的实证调查为例[J].现代商业, 2011(15):278.

[7]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 理,2010(5):119.

[8]Gisela Sole, Leica Claydon, Paul Hendrick, Jennifer, Jennifer Hagberg, Jonas Jonsson. Employers’ perspectives of competencies and attributes of physiotherapy graduates: an exploratory qualitative study [J].New Zealand Society of Physiotherapists, 2012, 40(3):123.

[9]崔焕娟.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扎根研究[J].商, 2011(3):142+138.[10]郭薇,何红霞.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调 查――以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本科院校为例[J] . 学理论,2013(30):283-287.

[11]姚德超,晏月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 教育评论,2009(1):75-77.

[12]赵波.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2010(7):44-45.

[13]刘红奎.基于就业困境下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D]. 中北大学,2010.

[14]张小刚. 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 湘潭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7-138.

[15]王志峰.金融危机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117-120.

[16]李红.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及培养路径――以商务 英语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83-85.[17]杨梅.核心竞争力视角下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素 养刍议[J].才智,2014(13):214-215.

[18]钱科娜,郑毅.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培养途径探析――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J].安 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