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人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人心理学与沟通技巧

老人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要求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们将对疾病的护理转向对病人的护理,而病人不仅仅是肉体或生理活动,还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功能。同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忽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其次,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要求加强心理护理:由于医疗器械的进步,医疗诊断、监护、治疗日益依靠先进的仪器,如CT、MRI、B超、大型x线机、多普勒等。这就造成见物不见人,见病不见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关系,这是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因此,要克服这一倾向,改善医患关系。最后,行为卫生阶段要求心理护理:当前预防疾病已经由环境卫生阶段、个人卫生阶段,步入到当前的行为卫生阶段。这是因为现代多发病多是由于不良行为所引起,只有从小养成健康行为和改变不良行为才能预防现代疾病。心理护理责任之一既是改变不良行为,预防现代疾病。因此。临床护理中急待心理护理的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60岁)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据有美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到199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10.09%,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会出现以下常见心理问题:

1 衰弱综合征

1.1 常见原因

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

1.2 常有表现

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2 焦虑症

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见因素有: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巾、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3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80岁后少见。表现: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4 离退休综合征

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5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6 高楼住宅综合征

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在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常见原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在此基础上,原有的心理问题凸现,有的甚至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的改变都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反应,具体说来,老年病人会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6.1 孤独型

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

6.2 失落型

表现为自制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6.3 多疑型

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对他人言行爱追根问底,心情闷闷不乐。

6.4 老年性痴呆型

表现为整个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6.5 高度健忘型

表现记忆衰退,转眼就忘。

同时,住院治疗又面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若病人不能适时得到生活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支持与安慰。这些均会使病人心理压力加重。心理问题增多,不良心境加剧,乃至加重病情。而提供心理援助将有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有利调动病人的良好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在老年患者护理中急需心理护理。总结起来,我们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帮助老年病人适应新的医院生活环境。②帮助老年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③帮助老年病人接受病人角色,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

④帮助老年病人解除或减轻在疾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以积极态度与疾病作斗争。

同时,在对老年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时候应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①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人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盯着疾病的护理是片面的,而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又往往是围绕所患疾病而产生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是常见的。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病人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病人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②个体化原则:每个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遗传素质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护理上应强调心身护理的个性化,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心身反应特殊性及不同性格特征,进行有计划的护理。③治疗性原则:通过对病人心理资料的观察、收集、整理、分析、

实验与研究,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措施,都必须符合病人对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迫切要求,必须与治疗措施紧密配合,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有损于病人身心健康和有悖于治疗原则与目的的心理护理措施。④抓主要矛盾的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矛盾的主次也有所不同。如在疾病的急性期,其症状和体征虽然为“标”,却是主要矛盾,应首先采取恰当有力的医护措施缓解症状争取治疗护理时间;而在疾病的缓解期,症状体征这个“标”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解除病因和消除病理变化。所以,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患病的不同阶段极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恰当处理。⑤重视病人亲属影响的原则:病人住院离开他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断工作,打乱了他日常的生活习惯,陌生的病房环境,满目的陌生人,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会面临死亡的威胁。病人因此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既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心,也可能来自于对医院环境的不习惯,或因家庭、经济、事业问题而加重的心理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和需要,注意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对住院的反应、对病友的态度、对家庭亲友探访的态度以及与发病有关社会心理因素等。详细观察和了解病人的情况,能有的放矢地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配合医疗护理过程,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护理的目的,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设计与其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具体分述如下:

6.6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病房环境陌生、安静,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就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搀扶患者到病床,帮助整理用物,亲切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6.7 密切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避免产生被遗弃感。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并适时组织老年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转移情绪,活跃精神生活。

6.8 满足患者了解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释说明,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消除思想顾虑,并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9 注重治疗与心理护理的有效结合

在平时的护理操作过程中有效运用心理护理的技巧。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增进护理效果。

6.10 注重精心的生活护理

护士对老人应主动问寒问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对痴呆、健忘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不应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应协助完成特殊检查和服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6.11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清幽静的基础上,注意病房的安排,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样,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觉。

6.12 注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

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

6.13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6.14 护理人员应继续学习,扩大知识面,达到和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交流目的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很快,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内涵不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知识,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以便能与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才能达到应有的护理效果。如护理人员在心理、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科学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

老人心理学与沟通技巧范文2

随着改革开放、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患病住院期间,不再单纯满足于传统的护理技术服务,而是对医护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得到更高层次的服务,如感观的、精神的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由于现代医学模式已不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是更多地重视心理因素、环境变化和预防保键,因此,护理工作也应紧跟时代的需要和患者的需求而扩展服务内容,护理功能要从单纯的疾病护理型逐步向临床护理、预防、心理、康复、保键综合型护理转变。为此,本人对2005年我院所收住院病人进行了抽样调查,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层次、年龄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各自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并加以分析,讨论,研究护理对策。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了解调查对象主要是2005年我院住院病人中的100例患者,其中有农民20例、教师25例、机关干部15例、普通工人25例、学生15例,年龄最小的12岁,最长的72岁。调查主要以交谈方式进行,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患者以不同的方式主动接近,取得信任,引出相应的话题。

3 调查内容及目的

3.1 内容

(1)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变化。

(2)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识,新的看法和要求。

3.2 目的

探讨护理工作为适应当今病人的需要,如何改进和扩展服务内容,以及护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4 调查结果

4.1 对医院环境和服务态度以及护理人员仪表的要求

4.1.1有80%以上患者对医院环境要求很高,希望住院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无异味,还要安全、方便。

4.1.2有同等比例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很在乎,他们认为一个态度恶劣或表情冷淡的护士会让他们当天的情绪变坏,内心压抑,且对该护士的工作存在不信任感、有心脏病患者言,遇到一位态度不好,不负责任的护士。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增加,而一位态度和蔼,性格开朗,服务热情,责任心强的护士则能缓解他们的紧张心理,会让他们感到轻松、愉快,消除对治疗的抵触情绪,主动配合。

4.1.3有60%的患者希望为他们服务的护士面容形体较好,仪表端庄大方,语言流畅,清晰悦耳,护理操作迅速敏捷。也有40%的患者希望护士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有良好的技术水平,对仪表没有更多的要求。

4.2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赖程度

有30%的患者完全信赖(农民占18%),60%比较信赖(干部、工人、教师占50%),有10%的患者持不信赖的态度(包括不同层次的患者,他们通过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如收红包、搭车开药、输错药物、甚至大夫误诊、药物加不够等事例,而对医护工作人员产生怀疑,怕手术中出危险,怕输血、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甚至怕吃错药、打错针等等。所以对每一项诊断治疗都要探明究竟或指手划脚影响诊疗工作。

4.3 患者在患病期间的心理状态和对医护的配合程度

50%的病人心平气和,有战胜疾病的信心,也能积极配合治疗,只是放不下工作和学习,在住院期间不是给医院请假,就是给单位学校请假,既影响工作学习又延误治疗;有30%的患者尤其是病重患者,对自己反复发作。来势凶猛的疾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对愈后没有信心,因久病造成经济负担过重,使病情刚有起色,就无耐出院了。

4.4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希望和要求

有100%的患者希望护士能勤巡视病房,及时观察到他们的病情变化及需要,使他们有安全感,并希望药到病除,一针见血,20%患者需要被认识、被尊重、被理解,15%患者希望提供信息和帮助,50%患者要求有刺激和新鲜感,如文娱活动、电视、杂志等。

4.5 患者对护士提供自护及预防保健知识的评价

4.5.1 有80%的患者觉得大多数护士能积极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都不全面、不尽其意,很少主动为他们讲解有关自我保健方面以及预防性的知识,也就是说护士对护理以外的相关知识缺乏。

4.5.2 95%的患者认为我院护士的服务态度好,语言温和有礼貌,服务周到热情,有5%的患者对个别护士不满意,觉得她们态度生硬,面无表情,责任心差。

4.5.3 90%的患者认为我院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术过硬,其它临床护理技术熟练。

5 讨论与对策

5.1 分析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对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没有引起充分的认识,只是用传统的方法机械地进行治疗与护理,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护患关系不能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和谐,以至于造成病人不主动配合和不信任,护士无法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了解不到真实的思想动态,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层次的提高,人们已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作为患者,他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医疗和护理,而是对医疗和护理的评判者、参与者,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受到患者的监督。

5.2 对策

5.2.1转变观念。完善自我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专业在卫生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接触病人的时间和机会最多,大量的治病护理工作由护士来完成。因此,护士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以及较好的思想、敬业精神外,还要学习心理学、法学、美学、医学论理学以及预防、保健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庄重、文雅、谦虚、谨慎、文明礼貌、整洁朴素、和蔼可亲、遵守纪律、坚持原则、对病人一视同仁,并要有爱心、热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用新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现代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问题,逐步从单纯的疾病护理型向临床护理、预防、心理、康复和保健综合型护理转变,也即由旧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新的医学模式。

5.2.2掌握沟通技巧

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护士如果能根据所处的情景采用多种适当的沟通交流方式,那么她与服务对象沟通的有效性将明显增加,也就是说在沟通时要区别沟通的对象,注意沟通的场合、时间,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注意讲话的语气和感情,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患者。沟通可采用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思想状态,与病人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配合家属及单位,促进病人的角色转化,有利于病人的诊治及康复。

5.2.3综合处理人际关系

在医院这个特定环境里,护理人员面临着许多人际关系,如护士与病人、护士与医生、护士与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但最重要的是护士与病人的关系,即护患关系。从专业角度来讲,护士独享的功能就是帮助病人恢复,维持及促进健康,而病人到医院来是寻求专业帮助的,因此,护患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帮助关系,而这种帮助关系又包括了技术性和非技术性两种,技术性关系即护患双方在进行系列护理技术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行为关系,非技术性关系是护患双方由于社会的、心理的、教育的、经济的等多种因素,以及在实施护理技术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利益、法律、价值等多种内容的关系,护士应多积累这方面的经验。把握好诸多方面的关系,使医、护、患在整个治疗疾病过程中成为三位一体,方能把工作开展的更好。

5.2.4加强业务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要想使诊疗、护理、康复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还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业务知识、临床经验。因此,每个护士都应付出更艰辛的努力,通过自学、进修等再教育方式,使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更上一个新的层次,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新的经验,用各种方法帮助病人,使医生的意图能够成功地落实,把治疗疾病的工作做的更好,这样才能让病人树立起信心,自觉地配合,主动参与到护理治疗中。促使身体力行早日康复。

5.2.5把心理护理与疾病护理相结合

有了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我们就为自己开展护理工作赢得了第一步,通过与病人的交谈,很多引起他们疾病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都会一一显露出来,我们便可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恰当的心理护理,使他们心理平和、安祥,暂时忘却家庭、社会、经济带来的烦恼和压力,同时注意护理技巧和护理艺术,如一位老人过分软弱,不能自已吃饭,护士应帮助他进食。一个小孩因不能走动而不能看到窗外的景物,护士应设法帮助他移动以实现他的愿望,一位女性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不能为人所爱,又得不到亲友的关心,护士此时应角色多样化,即是她的治疗护理者,又要成为她的亲人和朋友主动亲近、谈心,并予以适当照顾,提高她的自信心。在对病人做心理护理的同时还要告诫家属、子女、亲友予以配合、支持,不要给病人过多的刺激,使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