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小学美术;作业评价;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小学美术作业评价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课程评价的组成部分,是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检验。《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使学生明确要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正确的作业评价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特点提高学习认识,从而完整、准确地体现出美术教育的思想,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但在当前的美术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以下几种简单的、草率的传统作业评价模式:

1、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数是将作业收齐后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进行优、良、中、差或分数来进行评判,整个过程没有师生互动、交流。教师无法完全理解学生是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只能被动地等待老师的等级分数对自己的绘画的定位,自己却没有参与评价的机会。学生也不会用自己个性化的视觉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没有站在美术者的角度用美术语言表达对作品的鉴赏。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评价模式已经麻木,失去了兴趣。认为评价是教师的工作,自己只是等待结果,甚至于不会在乎作业评价结果,一发到作业瞟一眼或者干脆不去理会塞进书包了事。以至于评价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2、评价的空洞性:当学生拿着自己的作业怀着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问:老师,看看我画的画怎么样?老师为了不伤孩子的自尊心一味地只说:很好、很棒、很漂亮、之类的话就完事了,每次都这样,学生会觉得这样的评价对自己没有帮助,甚至会觉得是老师在敷衍、搪塞自己,最终失去询问老师对自己绘画的评价的兴趣。

3、评价的冷酷性:刚开始学美术的孩子,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无拘无束的创造,学生可以在绘画的世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把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或想要实现的东西搬到画画中去。而老师却始终高高在上,用成人的眼光要求儿童,抱着挑剔的眼光或画得像不像来要求孩子,其结果就是让孩子们缺乏自信,乃至使他们丧失持续学习的兴趣。

面对以上传统作业评价中存在的弊端,结合《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作业评价的建议,教师应当树立新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将学生全体参与评价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评价方法,使得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不再单一化,巧妙地开展发展性评价让学生成为作业评价的主体。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美术专业评价方法呢?

一、设置合理的美术作业评价时间

一节成熟的美术课,对学生作业评价环节的时间把握是相当重要的。评价的时间多了,势必会占用了课堂其他环节的时间,如学生绘画的时间或其他的学习时间,如果占用了学生绘画时间,导致作业完成的不理想,点评也难于精彩。评价的时间少了,点评往往会过于匆忙,分析容易流于形式,让人印象不深。美术作业评价也要注意评价的最佳时间段,什么时候评价最为恰当。如果错过了有效的时间,对教学的效果自然是一种损失,灵活机动的把握好评价的节奏,既能有效的进行学习,更能有效的进行学习反馈,更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先后次序和时间设置都关系到教学的进度与效果。

二、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多级多维度地开展评价,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方法建立在一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理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一些美术的技能技巧,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然而,每个学生之间因为自身的环境与条件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因此,美术教学评价应成为促进和激励学生上进的机制,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以达到培养学生浓厚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多主体评价,鼓励自评与互评

作业评价不仅仅是老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也要积极参与评价,这是《新课标》里评价的原则,目的是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为了避免单一评价方式的弊端,采用自评式、互评式、推优式、网评式等方法交替灵活地使用,让学生有新鲜感。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自我介绍、自我评价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通过互评了解同龄人的绘画水平和交流绘画的思想,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自评和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发现他们的潜能。同时,教师利用自己的专长,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在欣赏学生作品的同时,做必要的启发性的点评、引导,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学会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相互评价,做到取长补短,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更加浓厚。这样一来,就会将评价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学效果自是事半功倍。

四、尊重个性差异,设置多元开放的评价标准

学生发展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的做法,会束缚学生的发展,何况美术是一门人文艺术,是一门多元的文化体系,每个人都有各自心目中对美的标准,学生的作业,都是他们天性的自然流露,他们的画由于受技术能力的局限,在成人看来或许很稚拙,但每一幅画他们都能解释出理由。因而我们不能以一种划一的话语进行标准式的评价。美术作业的评价应该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差异,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富有个性的多元开放的评价标准,既让学生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又促使学生获得各自个性特色的发展,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优秀自信的学生。

五、学习运用美术专业语言,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学习美术离不开美术语言,学生只有掌握相应的美术语言和技能,才能形成相应的美术素养。因此,给学生作业作出评价除了对学生学习成果作出鼓励性评价外,还应该运用体现每课知识点的美术语言来品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中的优点和努力的目标,逐渐养成从美术的角度发现生活中每的事物,从而热爱生活,达到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完善人格目的。

综上所述,我相信,只要我们美术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多研究、勤探索,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找到自信,享受到艺术实践带来的快乐与美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村 家校合作 以校为本 实践与思考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家校:即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家庭本身具有教育未成年人的职能和责任,学生成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对象,构成了家庭与学校相关联的客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链。

家校合作:顾名思义是“家庭与学校合作”,是一种家庭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双向循环活动;是现代家校合作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一般有两种形式:即“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从现实意义上讲:家校合作可化解家庭教育低效的难题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可促进家庭教育创新发展;可改变“5+2≤0”的现象;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5+2≥7效应)。“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从所处教育机构(学校)和角色(教师)出发,以学校为本位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毋庸置疑,也是顺其自然;从运作模型到流程环节直至反馈调控都符合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向。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家校合作的形式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家校合作的过程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家长及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家庭和学校为实现儿童全面发展,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沟通协作,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的一种活动;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更好的实现社会化。

二、“以校为本”家校合作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现代中小学生的教育很多是学校无法实现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配合。特别是家庭教育,很多行为习惯需要在家养成,家长的责任是至关重大的,家校合作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村家庭居住边远分散,家长外出务工的多,经济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比较适合于“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以内官营中学的家校合作实践活动为例,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合作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我区农村全面推广“家校合作”教育活动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我校“家校合作”开办比较早,但比较正规的家校合作活动是从2009年开始的,主要是“以校为本”展开活动至今已延续四年,从初步探索实践到实践过程中完善,现已形成良性循环,使本校“家校合作”教育已形成规模,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家长提高认识,形成家校育人目标的统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是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可见,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很好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习任务的繁重,升学、就业压力的增大,再加上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都对学生形成了挑战,要协助他们很好的应对这一挑战,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认为家校合作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

(1)举办家长学校,有机培训家长,形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我校举办“家长学校”,一是注重了家长的有机培训。开展各种类型的大小型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针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促进家长提高认识,关心教育、参与教育,增强教育子女的信心和能力;挖掘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家长学校的开办,拓宽活动资金的筹措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情况,例如,开学初的家长会,学校首先给家长介绍学校本学期的收费情况、学校的工作计划、教育教学任务以及教育管理措施等。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主要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在校的各种表现以及发展的潜能,存在的问题,家长在后期还应做些什么?怎么做等。另外,由于农村多数家长外出务工,学校除了定期召开大型家长会外,还选择家长农闲的时候,或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时候,针对重点年级的家长进行分层次培训。

我校设立有容纳3000多人的培训场地和容纳150多人的培训室,有领导和专业教师具体参与负责,并邀请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就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转变及家庭教育理念对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机培训。使家长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激活家庭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教育家长了解中学阶段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变化;了解孩子在这一阶段需要什么?需要怎么样的帮助和引导;明确学校的主要任务;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形成家校联教目标的统一性。通过培训,使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认识上达成了共识,促进了家校之间的相互信任。既避免了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又建立了融洽和谐的伙伴关系,同时,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和协助。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学校根据目前很多父母过多的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身体强健、文化成绩等;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思进取等家庭教育误区,利用“家长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由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主讲的《重视孩子心理健康》、《良好行为习惯从小养成》、《怎样做新世纪父母》、《创建学习型家庭》、《怎样引导孩子的学习》、《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必须天天向上》、《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隔代孩子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与新课程同行,与孩子共成长》等专题讲座,并且进行问卷调查、反馈信息,邀请家长代表发言,相互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制定制度,使家庭教育逐步走向规范

我校每学年初,对新生都要进行家庭情况摸底,制定适合本校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如《内官营中学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内官营中学家长委员会章程》、《内官营中学家长学校教育指导纲要》、《内官营中学学生管理条例》、《好家长、优秀学员表彰条例》、《家长意见书》、《告家长书》等,让家长明确其指导思想、主要工作及工作目标;并印发有关的章程、制度、规范等,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意义,使家长学校的举办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3)遵循三大原则,体现家校育人新特色

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三大特点:一是“导”而不“框”,给家长指明培养教育的方向,给他们更大的思考、实践、体会的空间;二是抢抓契机,正确引导,促进家长与学生间的和谐交流;三是搭建平台,创立特色,使家长学校工作常抓常新。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现已形成了“以公民道德实践为切入点,以重塑自我为起始点,以孩子健全人格为出发点,以孩子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家庭教育氛围,为师生家校“四位一体”的教育搭建了平台,体现了家校合作的新特色。

2.建立健全家委会,形成完整有效的家校联教机构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联教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紧密联系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我校大型的家长会一般规定为每学期两次,开学初和期中考试后,家长委员会的建立一般在每学年的起始年级开学初的家长大会上产生,毕业年级的家长委员由起始年级的家长补充,形成循环制。构建模式:“学校家长委员会总会年级段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分会”三级机制,班级家长委员会是开展活动的基层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由家长会分级选举,首先将各级有责任心、素质比较高、名望比较好、有奉献精神、对教育事业热心、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乐于义务承担学校和家长委托的工作的家长选上来,再考虑家长委员会的分布尽量体现农村家庭的分布,便于家长委员会与家长的联系,使家庭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畅达。家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校教育管理;充当学校的参谋;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其次,给家长委员会自行组织的权利,鼓励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校扩大对家长的开放范围,允许家长委员参与学校的各个方面,使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层次由知情层次向决策层次逐渐提升。另外,利用家长委员对素质比较低,尤其是隔代家长、单亲家长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给予指导,负责把教师传授的科学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传递给每个家长,相应的起到为教师减压的作用。

3.以活动为主体,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发展

(1)开展各类家长会,消纳存在的具体问题

家长会是家长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互动的好机会。家长会有校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我校除了校级家长会外,根据班情、学情,不失时机的召开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如有“会诊式、交流式、咨询式、展览式、辅导式、快餐式”等。例如“会诊式家长会”,班主任归纳好各种不同的“病例”,将不同类型的家长召集在一起,提供给家长思考,分析问题及形成原因,商讨教育失误及改进措施,寻求最佳教育方案。在会上各任课教师以平等的地位,本着双方友好、坦诚的态度,就孩子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共司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家长会在各班最少每学期都要开两次。特别是针对班级部分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唤醒家长的德育意识,尽量让家长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同步发展。

(2)开办“学校开放日”,提倡家长参与课堂研究

让家长参与教育就要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不但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我校面向家长举办“教学开放日”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每周星期三为定期教学开放日,另外根据家长的方便而定,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学校都有专人接待,参观学校的环境,在自己孩子的课上陪孩子一起听课,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等。让家长进课堂听课,参与课堂教学研究,既可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又可提高指导孩子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既可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有效建议。

(3)建立学生基本情况信息库,开展有效家访

我校鼓励教师家访,逐步将家访制度化,并列人家校合作教育专项考核。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我校教师根据所教年级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建立了信息库,如学生家庭成员结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及生活水平,学生的社会交往及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理想愿望等。需要对某个学生进行家访时,首先根据信息库已存的信息和目前的表现制定出详实的家访计划,确定明确的家访目的与内容,再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家访。因为农村家庭居住分散,家访比较耗时,而且有很多家长外出务工,监护人又比较忙,所以选择比较合适的家访时机是家访能否成功的基础。我校坚持做好班主任、任课教师上门家访工作,特别是对家境贫困、学习困难、行为习惯偏差、身体智力有残疾、单亲、离异等特殊学生进行重点家访和帮助,使家访由针对解决学生问题型向针对家庭教育指导型转变,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每个教师平均每学期有效家访次数在五次以上。

(4)开通亲情热线,利用电访优势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改善与普及,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我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建立家校联系卡和开通亲情热线。最直接,最显实效的是亲情热线。由于农村家长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隔代抚养子女问题的突出,家庭教育的空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等,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现代信息的通畅,给各类家长的联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保证了家校合作的有效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校家校合作还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必然会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有少数教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是在挑毛病,形成对家校合作意义的抵触和狭隘认识。有少数家长与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错位,有些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事,与家长关系不大。在时间上家校合作活动和学校工作往往发生冲突,合作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够,合作方法简单等。对于现存的问题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从教育发展的趋势,合作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启迪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认识偏差;通过实践、认识、重整,再实践、再认识,在实践和认识提高的过程中形成“以校为本”家校合作模式的建构。

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协同教育

一、家庭协同学校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家校协同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家庭的参与能够使学校更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性地做出教育决策。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现实需求,是重视家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外在w现;家校协同教育是增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能够使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进而改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是职业院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现实选择,是学生社会化的需求。

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校协同教育理念出现在职业教育中的时间并不长,实践经验缺乏,导致当前家校协同教育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实施中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家校协同教育不被重视,多数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边缘位置,受关注程度不高;二是家校系统教育的沟通不畅,尤其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存在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渠道,忽视了与家庭保持沟通的重要性;三是家校协同教育存在教育真空问题,互相配合与沟通不足;四是家校协同教育存在合作层次较低的问题,职业院校缺乏计划性、平等性、互动性、连贯性的沟通协同,家长会是最常用的沟通方式。

2.原因分析

首先,在职业院校中,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导致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忽视;其次,家校协同机制和信息交流沟通平台的“失位”是导致沟通不畅的重要原因,家校协同教育中无法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关系;再次,在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与学校之间教育目标的非对称性是引发教育真空的现实原因;最后,学校、家庭、学生各方角色认知错位是导致合作层次较低的基本原因。

三、优化家校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1.强化认知,优化载体,搭建多元化沟通平台

国家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要求院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强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因此,学校需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资源优势,搭建家校协同教育的多方位交流沟通平台,比如开通网上家长学校、开发家校协同教育APP软件等。在网络资源基础上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路径,促进德育主体之间互动式、自由式的沟通。

2.整体规划,构建家校合作机制

从家校协同教育的本质解读来看,其是一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模式,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家校协同教育的影响因素来看,对家校双方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定位不明晰,家庭参与教育的意识缺失,学校与家庭在家校协同的主动意识上不强,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从整体上规划,构建家校协同教育的合作机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在家校协同教育机制构建中的引领作用,学校发挥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以合适的模式引导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提供保证。

3.注重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家校协同教育的方法,通过途径、方法的革新来凸显家校系统教育的正能量。结合学校、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召开家长会,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就学生问题与家长进行深入、持续的沟通交流。院校发挥电话、书信等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方法的优势,建立与家庭的常规沟通模式。此外,开发家校协同教育网上通道,利用网络加大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力度。

4.多方配合,创造良好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家校协同教育可以突破以往信息不通畅、沟通不及时、交互难进行的时空限制,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联通创造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家校协同教育环境,在优化德育环境的同时实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范文4

一、家校合作中教育者出现的问题

问题1:合作形式单一,积极性缺乏

国际上对家校合作形式与程度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根据潘格(pang)的划分,家校合作可分为由高到低的七个层次:

(1)学校到家庭单向的信息传输,家长被动地作为“听众”;

(2)双向的家校间信息传输,家长根据学校提供的信息辅助管理教育子女;

(3)家长参与再教育活动,学习如何教育子女;

(4)家长志愿者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帮忙;

(5)各种家长组成的组织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如:家长教师联谊会等;

(6)家长作为学校的顾问,为学校重大政策提供意见;

(7)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委员会,对于学校的管理具有决定权。

通过对比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家校合作基本仍处于第一层次,形式非常有限,基本上是电话联系、家长会等单向的形式为主。但是这两种形式几乎都只是单向的,甚至家长会变成“汇报会”、电访变成“告状”,形式有限、扭曲都严重地制约了家校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

当我们从教育者身上审视该问题时,我们会发现由于教育者对家校合作的不重视、理解不到位等,阻碍了家校合作形式的拓展。其中存在三类情况:

一类是教育者过于自信,自认为是教育的权威,而家长不懂教育,参与学校教育只会增加麻烦;另一类是教育者过于自卑,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感到紧张,担心经验不足或者无法满足家长不同的要求;最后一类是对家校合作理解不到位,存在着世俗化与功利化的观念,认为家长只是在学校招生、建设、投资等对外活动时方才发挥“互利互惠”的作用。

问题2:没有正视合作主体间的水平差距

由于现实条件以及教育制度等因素,学校在开展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无法照顾不同阶层与程度的家长,导致处于不利地位家长在合作中受到无形的排斥。教育机构歧视论(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 Theory)认为教育机构对来自低下阶层的父母和学生存有偏见,校内一些隐晦歧视作风或排斥措施,把条件不利的家长排斥在外,使他们不能参与子女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偏见”并不是人为刻意造成的,而是由于现实因素,学校教师对文化背景不同的家长提出相同的要求,无意中使程度较低的家长力不从心或者缺乏自信,从而逃避某些与学校合作的机会,形成自我淘汰,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学校如果总是忽略了类似的问题,就会使家长参与的潜力遭到贬低,对参与子女教育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家校合作过程中学校与教师的定位

1. 家校合作的平等合作者

相比学校教育,家长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家长与孩子间拥有更多的感情基础与共同的生活经历,可以在长期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随地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都是学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两者在内容上、思想上、形式上可以进行互补。

因此我们必须抛弃“学校领导家庭”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平等合作的观念,让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实现教育优势的互补以及最大化,逐步适应开放化、民主化的学校发展趋势。

2. 家校合作的主导者

学校要主动将家校合作的推动纳入学校未来建设规划当中,通过成立由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以及校外专家组成的专门的机构,来努力探索构建有效合作机制,保证家校共同教育落到实处;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通过主动开办家长学校、家长论坛等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再教育活动中,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技巧和方法;最后,学校在制定工作计划、方案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让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当中,逐渐形成和完善家长管理委员会、家长咨询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形成一种更加民主、开放的办学风貌。

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 家校合作 高等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higher education home-school cooperation

wu dan

(dehong teachers college, dehong, yunnan 678400)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questions and caus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the families; it's tried to put an improved response on effectivenes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home-school co-operation; higher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①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我国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以来,广大莘莘学子进入大学学习已不是难事。然而,家校合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的后果,使我们意识到加强高校与家庭的合作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本文拟对高等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 我国高等教育“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1 整体计划性差,机制不健全

基本上,很多大学生的家长只有在新生见面会时才有且仅有一次的与校方有过直接接触,在之后的四年大学中,家长仅能依靠子女有限的电话或书信来了解其在大学所接受的教育情况。这虽然受家长对高校教育水平关注意识、学生与父母交流多寡、地域阻隔(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到外地求学)等因素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高校内部没有建立起专门有效的沟通家校双方的机制,使得家长无法对子女在大学阶段的知识与能力的增长有一个明晰、细化、连贯的了解。

1.2 沟通渠道单一,家长参与有限

心理学家莱维持1972年通过实验证明:双向沟通组在速度上、秩序上不如单向组,但在正确性上,增进了解与建立良好关系上大大优于单向组。研究者认为,在单向沟通组,传达者因无法了解对方接到指令后的状态,缺乏反馈而不能及时调整指示,接受者也由于无法从对方的态度上了解自己的领会与行为是否正确而产生不适感与挫折,出现埋怨或抗拒心理。可见,沟通交流的效果受沟通方式的影响。②家校合作是一个家长与学校相互沟通与协作的过程,既需要学校联系家长、与家长沟通,也应该包括家长对学校事务的了解和参与。但许多高校在理解家校合作时往往是以学校为本位,强调家长对学校教育活动的配合;在同家长进行沟通时仅仅只是采取一些简单的方式,如印发学校相关刊物、电话采访家长。高校与家长沟通渠道的单一化导致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不能得到真正发挥。

1.3 合作方式流于形式,没有建立评价体系

一些高校虽然也采取了家校合作的措施,但都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工作,如定期给家长邮寄校刊、校报,为宣传办学宗旨及方针进行简单的电话访问,逢学校举办大型活动还会邀请家长莅临参观等等,但涉及到大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等核心问题的双向交流却显得尤为单薄。另外,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机体,对家校合作的成本收益比没有进行量化评估。

2 家校合作困难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管理者的观念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个观点,他认为“学校应当领导家庭”。笔者以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应当对家校合作持积极的态度,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对家长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却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其他人不应干预。即使是在高校中,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也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他们总是视自己为权威,对家长一方的意见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而另外一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就像乔伊索·爱泼斯坦所说的,他们“都喜欢家庭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中来,但许多人却不知道怎样建立积极的和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并常常害怕一试,从而形成了一条‘花言巧语的常规’,教育者们势利、傲慢,表示愿意支持伙伴关系,却又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③

是决策者这种在观念上的不重视,使得家校合作愈发困难重重。

2.2 家长过度放心的心态

不少家长在子女考入高等学府后,便认为孩子已经成人,他们的认识、行为已经趋于成熟,不需要进行教育。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变化,放松了对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家长们知识层次上的差异,加上自身“终身学习”观念的缺失,无法做出与时俱进式的教育,更不会主动与校方就子女在大学中所受教育的质量问题进行探讨,只一味地单纯信任高等(下转第51页)(上接第16页)教育,心甘情愿地拱手将教育的权利与责任让与校方。

2.3 大学生与家长缺乏沟通

当今大学生因观念上对教育没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认为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已经丧失了对自己的教育资格,不愿与父母沟通,导致两代人之间明显存在“鸿沟”。据一项调查表明:“经常、定期与亲人联系的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4.33%;不太多、但定期与亲人联系的占10%;偶尔与亲人联系的占22.67%;几乎不与亲人通信的竟占50.67%,而几乎不与朋友联系的仅占12%。”④大学生与家庭关系的淡漠,不愿意对家长吐露在学校的真实情况,致使家长无法准确了解子女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与心理状态,对子女的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口头叮嘱的层面上。

3 增强家校合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3.1 更新观念,明确职责,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家校合作中的双方都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教育对象,学校只有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才有可能到达推动学生健康发展这一家校合作的目标。有效的合作需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在家长和学校要明确各自的角色与分工,改变学校为主、家长为辅的状况,形成双向互动、同步协调、共同负责的局面。学校尤其应当为家长创造一个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文化与氛围,将家长切实纳入到家校合作的体系中来。

3.2 建立双向互动的交流互访制度

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发展动态、学生整体思想生活学习状况,可通过每学期邮寄成绩单的方式来实现。此外,学校可以邀请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家长到学校进行讲座,利用这些家长多年的亲身经历和人生体验,对广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的教育。

3.3 利用互联网,创新家校双向沟通模式

学校可以在本校的网页上实时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开展的各项活动,开辟出专门的交流专栏,使家长也可以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互相交流,互相补充。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感想体会、业余爱好等到网上,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往往也更乐于真实地表达,从而使家长更容易了解真实的信息。这种互动化的交流,克服了传统单向交流的弊端,因而可以达到学校、家长、学生“三赢”的效果。

3.4 拓宽筹措资金的渠道,保证家校合作有效实施

目前制约校方开展家校合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但是不可因为资金的瓶颈就限制了家校合作的开展,也不可以拿经费不足作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借口。各个高校应当尽力筹措专项的活动经费,并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使活动的形式更丰富、内容更全面、目标更具体、措施更完善。筹措资金的渠道可以是:(1)吸引社会力量捐助,吸纳共建单位的赞助,或是商业团体的赞助;(2)会费,可以模仿日本的pta(parents-teachers-association,即家长与教师协会)组织经费筹措渠道,向参与合作的会员收取少量的会费;⑤(3)向教育主管部门或是关工委等教育对口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划拨。学校应该设立相关的部门对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管理,并保证经费使用情况公开、透明。只有保障了家校合作的经费投入,才能保证家校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

注释

①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97.

② 李斐.新时期家校协同教育实施策略的思考[j].琼州大学学报,2007(2):81-82.

③ 肖前玲,王德清.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价值及其改善措施[j].教学与管理,2005(5):7.

④ 毛颖颖.大学生活:书信离我们有多远[j].中国青年研究,2003(3):79.

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指导;问题;解决策略

以往在孩子教育这方面,家长往往认为教育是教师的职责,将孩子交给了教师进行教育,自己完全不插手。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孩子的教育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助才能完成,但当前众多现实问题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存在很多沟通和合作的盲区,以至于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听教师的电话,甚至不愿教师来家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害怕教师对自己进行抱怨和说教,责备自己没有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管理和监督等,害怕在老师面前丢失面子。另外,还有许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没有充足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指导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教师教育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部分教师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过程中产生了认识上的差异,以至于造成了合作不顺利的问题。如有些教师认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职责,与任课老师没有太大关系,对于家长的想法,从来不去进行主动交流,以至于他们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这是因为教育教学经验较为缺乏所导致的问题。

(三)家庭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

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最有效也最常用的一种合作交流方式是开家长会,而家长会的开展模式主要是校长或者年级领导发表言论,然后各班主任在班级里对家长进行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总结陈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应改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着重将学生的各科成绩情况向家长进行汇报,这一部分主要是各科教师的试卷分析,很少就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这种家长会上,家长的发言权相对有限,很少有机会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与学校、班主任特别是任课教师之间的真正对话。

二、解决策略

(一)促使家庭与学校合作,建立平等的关系

为了能够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学校就必须改变观念,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双向流动的交流。教师不能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好坏为标准来直接评价家长,甚至是抱怨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引导,而应该客观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告知家长,与家长平等地交流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与他们一起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引导、教育孩子,同时虚心向家长请教学习,不定期进行家访,以更好地与家长合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

(二)家长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是学生最直接的责任监护人,应和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职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指导中来,以有效弥补学校单一性的教育教学的不完善。具体做法:家长要与学校建立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协助关系,并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提出意见的权利,随时根据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向老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主动、定期向学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科任教师进行教育合作的配合与交流,更好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另外,家长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与协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主动到学校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加家长会和亲子活动,以增进对教师、自己孩子的了解,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三)与时俱进,创新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在校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与配合,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多种不同的衔接配合方式,如为了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进行召集,把自己、学生以及家长之间连成一个团体共同参加互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主动讨论和交换教育教学的意见,也可以向家求促进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接受家长对一些学生有关问题的咨询。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初中阶段,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与合作尤为重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乐怡.初中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误区及其创新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