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研究开题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研究开题报告范文1
关键词: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2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等文件的颁布实施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同时还将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等重大项目。因此,如何抓住机遇,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逐步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已成为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的一次重大考验[1]。
一、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较快,这为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我国研究生教育也逐渐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这给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给地方院校发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机遇[2]。
(一)具有地方的人脉基础
由于区域性特点,地方院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多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因此,科研课题大多来自地方政府和企业。虽然研究生面向全国招生,但是本地院校毕业生生源所占的百分比最高,毕业生就业也主要立足于地方和区域,呈现出就近就业和区域性特点,为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二)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优势
地方院校由于自身特点,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等多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需求和发展而设立的,虽然部分地方院校总体实力不是很突出,但具有专业或行业优势,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重点大学和地方院校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均等[2]。
二、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虽然地方院校研究生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和不足。由于地方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培养模式单一,缺乏自身特点
地方院校由于受生源质量、导师水平以及学校经费等因素的限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管理模式等都趋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没有真正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实践、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不能充分体现研究生教育各自的特色[3]。
(二)导师力量薄弱,指导模式滞后
研究生导师是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硕士研究生扩招后,导师的数量、质量及指导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凸显。
研究生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专任教师的增长速度,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持续增加,导致导师力不从心,对学生的指导不足。此外,研究生导师还承担了大量本科生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工作,无法保证对研究生的指导质量。
各学校为了尽量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求,降低了研究生导师遴选的要求,导致导师水平参次不齐,并且部分导师课题不够、经费不足,无法为学生的研究提供高水平指导[4]。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经费分配等方面,主要又以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考核为主,很少取决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而导师把时间较多地用于项目申请、科学研究以及上,用于指导研究生的时间较少,这样一来研究生培养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
(三)学校实力不强,办学经费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的投入不足,地方高校获得的政府资助远少于重点大学,筹集资金也更困难。在缺乏必要支持和资助的条件下,难以吸引和招募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尤其缺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以及具有实际工作背景的高水平指导教师。
(四)生源短缺,整体水平不高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报名人数也快速增长,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凭借自身优势备受广大考生青睐,而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为完成招生计划,有的院校放宽了入学考试课程标准,大量接收重点高校复试淘汰下来的调剂生,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跨专业的学生,或是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取得学历的考生,使得学校无法获得优秀生源,加大了教学工作和课题展开的难度,这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必然带来更多的挑战[4]。
三、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高水平、优秀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最高效、最现实的选择。建立并完善开放的管理机制,开展“双导师”制,根据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让理论基础深厚、指导经验丰富的校方导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部门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利用多种渠道引进人才,通过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聘请外籍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吸纳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兼任校外导师,促进导师多元化,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强化培养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导师责任制,聘请校外指导教师,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统筹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
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加强指导,从选题、指导、评审、答辩等各个环节对学位论文进行把关。选题应该牢牢把握学科难点、热点,充分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导师要对论文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判断,指导学生开展预实验,进行开题报告和论文研究,定期检查课题进展,最后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论文评审过程必须公正,最好可以采取完全匿名评阅的方式进行论文评审,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导师要在预答辩环节进行批评指导,正式答辩环节导师可旁听但不参与,答辩评委必须有校外专家教授参加,保证答辩环节公平、公正、公开。
(三)结合实际,发展优势学科
地方院校学科基础较为薄弱,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一味追求学科的大而全将难以见到明显的成效。因此,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以及专业设置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本地特点,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集中力量开展优势学科建设。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该校自1927年招生以来,一直以培养农工人才为教育理念,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全国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其园艺、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在同类型高校中具有先进水平,为相关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四)拓宽生源渠道
生源是关系到一所院校研究生教育能否蓬勃发展的关键,只有较高的生源质量,才能保障后续的培养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现如今,在“互联网+”的时代,最大限度的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思维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如学校主页、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人人网、招生网站等方式,将学校的招生简章、校园文化、办学特色、专业优势等广而告之,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由于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在社会上影响小,因此仍应有针对性的去兄弟院校进行招生宣传,举行咨询会、特色讲座,并且要重点突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专业的特色与优势,说明招生计划及录取政策和考生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提高知名度,开拓生源。或者直接寄送招生海报到其他院校,这种方法覆盖范围较广,且成本低廉。要利用一切机会大力宣传,不断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力,吸引更多优质考生。
(五)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问题
加入WTO后的这些年,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同时,我国教育和科技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加强国际间的高等人才合作交流,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大环境下,地方高校更应重视国际间的研究生教育合作,尤其是与国外高等对口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取他国的教育经验,保证质量才是扩大规模的前提,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国际化的今天不仅要求人才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较宽的国际视野,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应不断的从国际大环境中来审视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断改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佳丽,刘咏国,王全九.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实践模式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5,(01):33-34.
[2]潘剑波,李安萍,郭登峰.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遇、挑战、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