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干预的方法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中职 护理专业 焦虑

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特定的手段方法,对人进行精神或是生理上的规范,使之达到目标要求。在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焦虑干预,情况有所改变。中职学生还未成年,没有过深的社会阅历,对社会的看法也不成熟,一般来说,心理焦虑的程度不高,对于其心理干预不需要大动干戈,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身为教师,我们必须抓住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这样才能够让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容易接受,才能够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1]。

笔者曾经查阅过某中职院校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焦虑调查分析》的资料,根据资料上的显示,笔者惊奇地发现,在我国的中职学生乃至普高学生中,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焦虑程度都能名居前列,这说明,当前我国中职专业护理学生存在大量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她们难以排解心理焦虑的情况,需要教师进行干预排解。在这份调查资料当中,中职护理专业的主要焦虑原因来源于有3种:(1)社交关系不良;(2)对学习出现敌对情绪;(3)生活的压力[2]。如在社交关系当中,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于社交没有充分的耐心,容易任由个人情感做出错误的事。

笔者通过查阅这些资料,结合日常教学与学生接触的体悟,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焦虑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得出来以下结论。一方面,中职的学生本身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导致他们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不尽相同,有些学生是因为家庭矛盾大、父母关系不和谐、单亲或者是离异家庭,这些学生缺少关爱,受家庭的长期影响,容易造成社交上的敏感以及心理上的自卑;也有一些学生是由于家长对学生不够关心,忙碌于自己的事业,忽视了对孩子学习上的教育,学生因此产生了学习不重要的错误心理;也有些学生是因为自身懒惰,意志不够坚定,觉得学习过于辛苦。对于考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件事,学生觉得丢人,觉得比普通高中的同学低了一等,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3]。另一方面,升学来到了新的学校、新的环境,学生对于学习环境比较陌生,人际关系也比较紧张,又缺乏人际交流的经验方法,这些导致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两方面同时受挫,使学生出现了心理焦虑的不健康现象。

在查阅资料,进行学生调查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加高效、更加贴切、更加合理地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心理焦虑上的干预、达到治疗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笔者深入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关怀,收集更多的资料,并向学校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请教,一同进行钻研探索,探讨对学生心理焦虑的干预方法措施,并总结出了以下经验,供教育工作者探究参考,以开展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焦虑干预。

1 心理按摩法所谓心理按摩法,就是指对中职护理学生健康进行积极治疗,可以在学校、班级里开展关于心理问题健康的辅导课,每周每月在固定的时间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以解决中职专业学生的心理焦虑以及社交紧张的问题。在心理健康辅导课上,心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深入辅导干预,使学生不至于走上歧路;同时,面对中职护理专业的社交窘境,心理健康教师也可开展相应的健康训练,比如进行有目的学习训练,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展,让学生在欢乐中敞开心扉,与同学合作交流,吐露心声,以此来加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间的情感安抚学生的心理创伤,在让学生欢乐社交的同时,解决心理焦虑的情况。在心理健康辅导课后,心理健康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帮助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社交中去,各种的校园活动、社团游戏、社会实践,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交流舞台,以此扩展学生的社交面[4],在结识人脉的同时,让学生找回自己在社会校园中的位置,让学生更有存在感、参与感,让学生摆脱自卑的情绪,建立自信心。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期间,进行社会交际,让学生主动地去接触,并融入社会,比如在小区担当志愿者,进行小区安全的宣传演讲等,让学生与人的接触,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途径解析:要想治心病,还得用心医,心理健康按摩法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软肋,以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焦虑上的干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并帮助学生建立社交关系,让学生得到心理和生理上双重满足。心理按摩法还能让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接触,让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声,从而进行对应治疗,并可以将这些心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进行帮助治疗,让其与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

2 强化刺激法所谓强化刺激法,就是指运用强化手段对学生心理焦虑情况进行干预,以此来达成使学生心理健康目的的方法,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之上的。对于中职护理专业心理焦虑的情况,可以通过正向的刺激去干预,强化学生的健康心理,以此进行改善,也可以反过来,用反向的刺激去干预,让学生舍弃不良心理,远离心理焦虑。

2.1 正强化

可以对学生实施心理上的正强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当中,学生总会有意无意地露出其闪光点,那些优良的行为,优良的心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充分的赞扬鼓励,并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来强化学生优良行为及心理,让学生记住并在以后长期拥有这些优良的行为、心理。

如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够认真地查阅资料,对于课本上的伟人事例,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并认同伟人的行为做法,在这种时候,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行为,对其进行赞扬鼓励,并给予学生一些小礼物,以此来进行正强化。

2.2 反强化

还可以对学生实施心理上的反强化。同样的,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当中,学生也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恶劣的心理,在这种时候,教师以及家长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监督限制,对学生进行处罚,以此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理,让学生能够改掉这些不良的行为以及心理,达到改善学生心理的目的[5]。

如学生出现对不良社会人物、公众人物,或者是不良艺术的模仿崇拜行为时,教师以及家长要及时发现,在发现之后也要积极应对,对学生采取批评教育,让其明白这些人物以及艺术的不良,以次纠正学生的行为心理,改善学生的习惯。

途径解析:对于当代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强化刺激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长期的强化训练,能够引起学生的条件反射,对学生一种行为心理的正向强化刺激,会让学生在做出如此行为或者出现如此心理的时候出现心理条件反射,让学生感到愉悦乃至开心,从而刺激学生进行健康的行为,保持健康的心理。对于学生行为心理反向强化,也能够让学生在出现不良行为或者是心理时出现条件反射,让学生感到厌恶不适,从心理上让学生杜绝不良。正如那句俗语所说的那样,“习惯成自然”,当学生养成习惯,就能对不同的状况进行判断,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的约束规范,让学生得以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心理焦虑状态进行干预。

但强化刺激也不是万能的,不能过于迷信强化刺激,同时,对于学生的强化刺激也要长期坚持,不能只短期进行,那样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3 模仿干预法所谓模仿干预法,就是通过模仿来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干预,它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第一是让教师、家长等对学生心理的干预者进行模仿榜样挑选,以此来让学生模仿;第二是让学生自身找到良好的榜样进行模仿。让学生通过对榜样的模仿,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以对学生心理焦虑进行干预。

3.1 真实榜样模仿干预

教师可以在班级、学校进行有目的的投票选拔,选出在班级、学校中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让这些优秀学生的优秀行为心理以及习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提高。笔者也曾在班级中选出过“实干干部”“勤俭上进”“尊师重长”“助人为乐”“以人为善”“诚实守信”等具有优秀品格的学生,让学生们对这些优秀同学进行学习,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寻找一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较为低调,不张扬不外露,极为内敛的学生,刨取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来让学生学习。这种平易近人,与学生更亲近的目标,能让学生更加心甘情愿,更为用心地学习。

3.2 抽象榜样模仿干预

抽象榜样是指通过新媒体的呈现方式,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展现,如图片、音频、文档、动漫、视频等方式。但教师在进行这些抽样榜样选取的时候要注意,要进行严格的挑选,保证这些抽象榜样的正面性、进步性,保证其价值内核的正确,这样才能放心地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模仿,以此来干预。比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励志向上的歌曲,来让学生聆听感悟,如《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超越梦想》《怒放的生命》等正能量的歌曲,让学生感悟其积极向上的内涵,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改善,对学生的心理焦虑进行干预。

途径解析: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乃至于家庭生活当中,榜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榜样能够在无形之间规范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长远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

4 精神支持干预法所谓精神支持干预法,就是要先了解中职护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遇到的麻烦或者是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策,为中职护理学生提供精神支持,以此改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心理焦虑进行干预。对于中职护理学生的精神支持干预法,主要有以此方法。

4.1 自主观察,了解详情

教师或者是家长在对学生的问题情况进行了解倾听的时候,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有高度的同情心,认真地听取学生的心理焦虑问题状况,在对其进行了解之后,教师或是家长要帮助学生进行焦虑原因的分析,思考其心理焦虑情况出现的前因后果;同时,也可观察学生的亲人朋友,通过亲人朋友的言语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度的了解;教师在了解之余,又让学生学会敞开心扉,让其学会去倾诉这些焦虑心理,让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以减小释放。

4.2 正确解释,取得配合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因为种种原因出现心理焦虑的情况后,因为视角的限制,不能对自身的心理焦虑情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在这当中,容易产生各种的负面情绪心理,如紧张、胆怯、以及心理焦虑。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应变,在对学生问题了解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适当合理的解释,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达到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对学生的解释是极为重要的,数据资料显示,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对于学生的心理焦虑干预效率也就会大大下降。

4.3 给予鼓励,树立信心

在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当中,鼓励是极为重要的。学生出现心理焦虑的问题,本身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时候教师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惩罚,只会让学生心理焦虑的情况加重,因此,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焦虑的情况时,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对抗心理焦虑的心理,能够让学生走出泥潭。

5 小结当代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还不太成熟,容易出现心理焦虑的情况,对此,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应对,采用强制刺激、心理按摩、模仿干预、精神支持等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焦虑进行干预治疗,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让学生拥有更好的中职生活。

参考文献

[1]徐娇,郭文颖,邬远林.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及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4):158-159.

[2]董丽星.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困扰现状的调查分析[J].职业,2017,6(12):69-70.

[3]李金,靳平,汪小斌,等.重庆市中职护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1):60-62.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2

【摘要】目的:观察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引入心理行为评估与干预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以及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进行儿童保健的儿童资料188例,平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其中对照组儿童通过传统保健模式进行保健,观察组儿童在进行传统保健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措施。对两组儿童的体格发育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等发育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儿童,同时观察组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儿童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儿童,二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引入适当的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临床保健的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儿童保健;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一同不断地提高,对健康的要求和关注的程度也随之提高,从传统观念中的“有病治病”逐步转向现在的“无病防病”的新理念[1]。为了对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引入到儿童保健中的具体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更合理更科学的依据,使儿童保健能够为儿童带来更到位的保障,能够更广泛地应用和被接受,我们抽取了2009年5月~201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8例进行儿童保健的儿童资料,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应用传统的保健模式和传统保健基础上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的保健方法,对两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行为状况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5月到2010年2月进行儿童保健的儿童188例。其中男98例,女90例;患者年龄为1.8岁~8岁,平均年龄3.6岁。将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其中观察组,男50例,女44例;对照组,男48例,女46例。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体重、等自然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将188例儿童平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其中对照组儿童主要以传统的保健模式和体检进行保健,而观察组儿童在传统保健模式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评估及干预的引入。对两组儿童保健后的体格发育状况进行对比和分析。

1.3 保健措施

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保健模式,以体检为主;观察组儿童在观察组措施基础上,对儿童的神经行为进行检测,严格填写心理发育检查表和婴儿气质量表,同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指导。

1.3 统计学处理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心理行为干预;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心理支持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85-02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较为复杂,所以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实验室检查或者化验结果支持临床进行诊断作为诊断依据。患者主要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与环境和内心体验缺乏协调,脱离现实。患者患病后病程多迁延,而且经常反复发作,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精神活动减退和相关社会功能损缺。患者在发作时期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暴力行为,所谓暴力行为是指病人在精神症状和精神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冲动、自伤、伤人或毁物等,以攻击行为比较突出的行为,对社会及其家庭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且伴有暴力行为的患者5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4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对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1.1 药物治疗 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均给予利培酮治疗,住院观察的时间为8周。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不使用其他抗精神药物,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临时增服抗胆碱能药物或者焦虑药物。住院期间药物服用量为每天4.2毫克。

1.2.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在干预方法上采用常规的干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的入院做好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暴力行为史、发病诱因、自知力、精神症状以及个性特点等;加强对危险品的控制和管理,严禁患者携带危险物品进房;对新入院的、外出以及请假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检查工作;每天对病人的生活环境和病床进行安全检查,防止危险因素的存在。

实验组在干预方法上则采取心理行为干预方法。患者在住院期间,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心理上沟通和交流,对患者的病情和疾病介绍进行详细说明,让患者以及家属对疾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消除其焦虑感。让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树立起信心,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让患者对治疗护理工作产生认可感,能积极配合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工作,从而建立更为友善和良好的医患关系。由于患者自身的疾病性质,可能会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歧视,心理上难免存在抑郁情绪和自卑感,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正确心理疏导,使其正确了解疾病的情况,消除与其他人的比较心理,消除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担心。对于患者可能存在的经济压力,护理人员要耐心进行说明和解释,并与医师对医疗方案的经济性和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加深患者的理解,防止由于经济压力的过大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从而引发暴力行为。

1.2.2 评价方法 对患者住院治疗后的8周时间进行观察,记录并统计期间出现的暴力行为次数,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

对患者家属对于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记录和统计,评价标准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

1.2.3 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护理治疗研究中,应用了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采用t检验,以P

2 结 果

2.1 两组别患者暴力行为次数对比 此次研究实验中,两个组别经过相应的治疗护理工作后,出现的暴力行为次数对比,见表1。

由表1数据可以看得出,两个组别在患者暴力行为次数的对比上,实验组患者的在住院期间出现的暴力行为次数为34次,明显低于对照组。

2.2 两组别患者家属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此次的研究实验中,两个组别的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护理工作后,患者家属对于医疗工作的满意度,见表2。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身控制能力和现实检验能力都比较低,无法正确辨识现实与病态界限,因此容易在病理性动机的刺激下出现暴力行为,患者暴力行为自身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对社会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暴力行为在各种精神病患者的发病表现中十分常见,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却最为常见,而且其暴力危害性也最为强烈,对患者周边的人员构成了巨大的生命危险。由此可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需要加强心理行为干预措施。

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对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患者暴力行为次数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沟通和交流,了解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内心问题,加以进行引导,并对患者疾病进行介绍说明,使患者树立信心,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疾病的治疗护理效果。

在本次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组采用心理行为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在临床效果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4

Abstract:Article from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urbanization, city size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best cities, cities and other new methods of analysis of the convergence of the urban economy and urban evolution of the dynamic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ome to the basic law of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and found that the optimal size of cities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policy of urban development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关键词:集聚经济效应 信息外溢效应 城市集中度 城市趋同

Key words: Economic effects of agglomeration; information spillovers; urban concentration; urban convergence

作者简介:王维健(1968.3 -),男,经济师、造价工程师,199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现于江西赣州正源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工作;卓凡(1983.8-)女,研究生,2008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现于赣州市章贡区财政局工作。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49-02

城市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长期以来经济学者在对城市经济的理论分析却进展甚微。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新方法分析城市经济,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一、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1.1.集聚经济效应

任何一个区域,无论是小的区域,还是一个大的综合经济区,它的全部产业在宏观上都要求组成一个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联系密切的集聚体,才能最大限度获得集聚经济效应。在社会中,每个企业都因与其他关联企业接近而改善了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从中受益。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环境,被称作集聚经济效应。

集聚效应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假若某个行业的集聚弹性系数为0.06,那么就意味着本地同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1%,就会给企业的产出带来0.06的增长。不同的行业集聚效应也不相同,其中运输业的集聚效应最高,重型加工制造业次之,而传统行业最低。

1.2.信息外溢效应

除集聚效应之外,还存在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效应,信息外溢(information spillovers)效应。信息外溢需要较近的空间集结,其效应也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迅速递减。

研究者发现工人总的教育水平将会增进企业的生产率,增进的途径是靠提高本地信息外溢的质量来增加集聚的外部性。例如对美国的计量分析发现,一个城市中大学毕业生每增加1%就会增加高中肆业生的2.3%、高中毕业生的1.4%和大学毕业生的1.2%的劳动生产率。城市中的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在高技术人员密集的生产性行业的生产率将从集聚经济、知识外溢和二者的相互作用中获益,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典型的例证。

二、城市规模与城市最佳集中度

由于城市的外部成本在相当程度上不由企业或个人承担,在城市进入完全不受限制,而要素市场又未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城市会吸引人口大量涌入,常常使城市过度膨胀而超过合理规模,造成资源配置恶化。研究和发现城市的最优规模,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政策,对经济发展甚为关键。然而,城市规模往往受到历史、地理、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寻找城市的最优规模在理论上永远难以争论清楚。况且,不能脱离城市体系和城市的分布特征来谈论城市的最优规模。因为城市的规模、分布、方向是否合理,内部结构是否协调,关系到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合理。

城市体系是由金字塔式的多级城市组成的,它们的规模不同,级别不同,主要功能不同,在城市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各级城市的功能是与它们的规模相对应的。在研究各级城市的最优规模时,一般着重研究的是系统中最基层城市的最优规模,然后以此为基准,按一定的比例关系来推算各级城市的最优规模。因此,在探讨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问题时,对城市体系、城市规模分布以及与这两个概念相近的城市集中度(urban concentration)的关注就十分重要。城市集中度反映了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作用。在给定的城市化水平下,城市集中度或城市规模的分布可能会差别较大,而这种差别一定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因此,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城市集中度。

三、城市趋同与城市演变的动态过程

3.1.城市趋同与“威廉姆森―汉森假说”

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促进城市集中和分散的两种力量都起着作用。那么,一旦给定这两种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力,对城市的发展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另外,集中和分散的两种力量间的平衡又是怎样形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增长的?根据威廉姆森假定,在从低收入水平开始的增长过程中,国家将首先经过区域趋异和产业集中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发展区域变得拥挤,对进一步的投资服从收益递减的法则;并且,随着对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投资,国家能负担起对其他区域的开发。这就会导致工业的分散,落后区域的增长和朝区域趋同方向的推进。所谓的城市趋同(urban convergence)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或区域内的城市集中程度将逐渐下降的趋势。城市趋同与国家或地区趋同的概念的内涵十分近似。城市发展中的倒“U”假说被称之为“威廉姆森―汉森假说”或者是“城市趋同假说”。

3.2.城市演变的阶段

“威廉姆森―汉森假说”或“城市趋同假说”主要关注的是针对城市体系和城市集中度的演变过程,而单独的一个城市或整个城市化也有着一定的规律,从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我们大体可把产业革命以来近代城市化过程分为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

早期发展的集中的城市化阶段。在西方,近代城市化是与产业革命同时开始的。在产业革命前,少数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最初成为人口集聚中心。产业革命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人口、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活动向这些早期的人口集聚中心急剧集聚,从而形成区域的主要城市。

集中后分散的郊区化阶段。一方面,主要城市尤其是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继续增强,诱致人口和产业活动从郊区以外的更广大地区向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集聚;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以及原有城市中心承载能力的限制,使狭小的市区已容纳不下集中来的人口和产业,不得不向城市的外缘地区扩散。于是,便开始了城市向郊区延伸扩展的趋势,亦即各种经济活动向郊区分散,中心城市郊区次级中心如卫星城镇大量出现。

分散后地方中心增长的逆城市化阶段。城市的郊区化导致了城市中心人口、产业活动的减少。当然,这一郊区化过程并非是无止境的,它同样受到其区域承载力的限制。这一限制导致了人口和产业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扩散。其结果,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人口都在减少,整个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或衰退。相反,作为区域次级中心的一些中小城市,其人口增长开始加快。这种以主要城市增长缓慢或出现衰退、次级中心迅速增长为特征的城市化现象,一般称之为“逆城市化”。

3.3.城市化演变的动态过程――以韩国汉城为例

韩国汉城在1970年左右的相对城市规模处于顶点,而自1970年之后,汉城的人口和制造业在全国和所在省的份额开始迅速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工业的大规模转移所引起,当时,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化工和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都转移到汉城附近的卫星城。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69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180-02

中心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是近年发展的新技术,由于其技术日趋成熟普及,已成为目前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最常用、安全和有效的血液透析临时性血管通路。无需做内瘘手术,立即可以进行血液透析,非常适用于急救和危重患者,也为慢性透析患者内瘘使用前的各种情况提供了实际用途,还可用于年老体弱不宜行内瘘手术,或因血管条件差、内瘘手术失败或不易建立,或害怕静脉穿刺者。并发症中最常见的是导管感染,也是导管丢失的主要原因,多数患者导管感染与缺乏护理有关[1],而细致的护理工作往往是导管能够长期使用的关键。我科于2008年1月~20010年8月对112例血透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进行护理和跟踪随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72例,女40例;年龄16~80岁。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6例,糖尿病肾病15例,原发性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4例,急性肾衰竭15例,药物中毒28例,狼疮性肾炎3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

1.2 导管感染的诊断依据 (1)局部红肿、疼痛;(2)皮下隧道有脓性分泌物;(3)血培养阳性;(4)出现与透析相关的周期性畏寒、寒战、高热,血象升高。

1.3 诊断标准(1)局部红肿、疼痛;(2)皮下隧道有脓性分泌物;(3)血培养阳性;(4)出现与透析相关的周期性畏寒、寒战、高热,血象升高。

多于透析1h后突发寒战、高热,体温在38℃以上,最高达40.2℃,急查血白细胞增高,在排除其他原因后,可考虑留置导管感染所致,采取立即留取导管内血标本做血培养确诊。

2 结果

在112例患者中2009年约为78例,2008年约为 34例,同期增长了约44% .在112例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有5例,其中3例为糖尿病肾病,1例是狼疮性肾炎,1例是严重贫血的肾衰竭患者,感染率为4.5%

3 分析感染的原因

3.1自身因素从病例中可以看出易发生感染的有糖尿病、狼疮性肾炎以及伴有严重贫血。由于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容易并发贫血、营养不良、隐匿性胃肠失血,而透析治疗往往存在透析器失血、经常取血化验使贫血进一步加重。糖尿病尿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缺陷,机体抵抗力低下,易并发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由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疾病,同时有规律地充分透析,适当增加营养,每日摄入蛋白质1.0~1.2g/kg,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为主,对Hb<60g/L者给予间断输血,另外补充铁剂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以改善贫血及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3.2治疗过程感染、插管部位周围皮肤细菌移位生长由于插管,正常皮肤的屏障作用受到破坏,如果治疗过程中未严格遵照消毒隔离要求,插管处皮肤上的细菌则经皮下隧道迁移并吸附在导管外壁而引起感染。

3.3 导管因素留置导管对人体来讲是一种异物,如果导管与组织相容性差,其对血管壁的刺激也易引起异物反应而发热。所以应选择柔软的高弹性硅胶导管,不受酸碱药物影响,组织相容性好、对血管壁无刺激的导管。

3.4 敷料特性1992年Hoffman研究认为,棉质敷贴优于透明敷贴,透气性好,我院大多采用棉质敷料,每周消毒后更换2次。

3.5 环境因素从理论上讲,如果每次护理操作严格按照无菌要求,周围环境空气中也无明显致病菌,每周2次更换敷料不会增加感染机会,但如果达不到这些严格要求,必然增加由此带来的污染及感染机会。因此必须加强病房管理,预防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感染,保持环境清洁,制定严格的保洁制度,地面桌面每日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湿拖、湿擦2次。定时开窗通风,保存空气新鲜,每天通风换气3次,每次30min,湿度保持在60%~70%[2],病室每天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每次30min,定期做好空气培养监测,严格限制陪客进入,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及指导工作。

4 护理

4.1心理护理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置管的目的、置管过程、注重事项及重要性,使其缓解紧张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4.2置管后护理 (1)导管固定牢固:穿刺成功后穿刺口用透气敷贴外敷固定,双腔管末端拧上肝素帽并用无菌纱布包裹。(2)防止导管滑出、折叠、扭曲,防止液漏,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牵拉静脉导管,嘱患者睡眠时取平卧或健侧卧位,防止导管压迫或移位。天气炎热、出汗多或者对胶布过敏者,可用适中的松紧带,绕头部一周固定导管。(3)术后穿刺处天天用安尔碘消毒皮肤及导管,消毒范围要大于敷料覆盖面,保持敷料干洁、导管通畅。(4)局部观察: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兆,以便及时处理,手术当天或首次透析后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若有血肿形成,局部适度按压,24h内局部用冰敷,减少出血;24h后局部用湿热敷,以利血肿消散。(5)中心静脉导管应专管专用,尽量减少经导管药物治疗及采血、输血。(6)换药时要认真细心、操作轻便,防止缝线断裂引起导管滑脱。若导管意外脱出时,不能直接重新推入,应将导管拔出,防止感染。穿刺口干血痂不可强行拭掉,应先用生理盐水擦洗穿刺口四周皮肤,再用棉签去除局部分泌物血痂。

4.3 做好卫生宣教对患者及家属强调保护导管的重要性,耐心指导患者注重卫生,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防止穿刺口感染。如穿刺部位疼痛、红肿,敷贴污染、脱落,应及时处理。因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力降低,避免受凉,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4.4 感染后的处理[3]穿刺口有稍微红肿、皮下隧道感染时,局部使用碘伏棉签、百多邦软膏涂于患处或用雷夫诺尔高浓度碘伏等局部湿敷;若患者置管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必须立即做血培养;严重感染时应全身应用抗生素以及抗生素封管。如感染仍不能控制时拔除导管,更换部位重新插管,并予抗炎治疗。因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力降低,避免受凉,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4.5 透析时导管护理为了减少感染,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洗手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透析前采用安尔碘消毒管四周皮肤彻底清除残留血痂。每次透析皮肤消毒,消毒范围一般超过敷贴大小,必要时穿刺口涂抗生素软膏,取下肝素帽,严格消毒管道连接处再用安尔碘消毒管口,接20ml注射器吸尽动脉端和静脉端上次封管的肝素盐水,确定无血栓后,夹住管夹,然后连接透析机管路进行透析。(2)透析结束后,用生理盐水把动静脉端血液冲洗干净,用50mg肝素加生理盐水1.3~1.8ml封管,再用无菌纱布将其包好,嘱患者局部保持干燥,防止污染以免感染。我院采用碘伏作为皮肤消毒剂,因为碘伏逐步释放碘能持续灭菌,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逆行入血。每次透析后更换新肝素帽,可明显减少感染的发生。透析结束后,正压封管以免血液返流,管端部分空隙也应注满封管液。

5 结果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总例数112例,留置时间最短2天,最长728天,局部及皮下留置时间在150~347天,血培养阳性者5例。

6 讨论

中心静脉置管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价格比人造血管便宜,透析效果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肾衰、慢性肾衰、内瘘成熟前、食物和药物中毒等血液透析治疗,成为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首选。也应用于年老体弱不宜行内瘘手术,或因血管条件差、内瘘手术失败或不易建立,或害怕静脉穿刺者行长期留置导管. 护士在置管后的护理和患者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慢性肾衰竭患者依靠血液透析存活的时间目前已显著延长,然而感染仍是导致透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其中血管通路感染占第二位,尤以深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是引发血液透析患者菌血症的主要原因[4],易导致血液透析失败。在治疗过程中应针对感染危险因素加强监测,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琳西.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病机理及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1):25.

[2] 于玺华.医院空气经济洁净度标准的建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7,7(3):146.

心理干预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心理干预 肺结核 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77-01

生存质量作为肺结核病患者生理机能、心理机能、社会机能等指标的一种反映,能全面体现患者的健康水平。肺结核是一种以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该病治疗过程长,且传染性强,治疗药物毒副作用多且易产生耐药性,从而使患者整体的生存质量降低。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提高指导。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0例,男46例,女54例;干预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临床可比性。

(二)方法

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专业的心理干预。

2.心理干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认知干预:通过向患者讲解肺结核病的防治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2)行为干预:实施团体心理治疗,共进行3次,第1次通过“松鼠搬家、有缘相识、撕纸游戏、放松”活动及分享,引导患者以积极态度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待疾病。第2次通过“价值拍卖、情绪曲线、因祸得福、音乐治疗和放松”活动及分享,指导患者重建价值观,建立正确的应对方式和行为模式。第3次通过“猜情绪、优点轰炸、表达性艺术治疗、最想说的一句话”活动,引导患者接纳自我,增加信心,快乐生活。(3)松弛训练:采用放松训练、音乐治疗方法缓解患者情绪。干预方法采用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共进行4次团体治疗,每次8人左右,共进行12―16天,个体心理干预每周不少于2―4次,每次心理干预时间不少于40分钟。

3.研究工具。《肺结核病人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由郝元涛等编制,本量表由5个分量表构成,分别是总体情况、生理机能、心理机能、社会机能及健康教育,共40个条目,采用五点计分。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

4.调查方法。对照组和干预组在入院3日内完成肺结核病人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前测评定,在实施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进行肺结核病人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后测评定。

(三)统计处理

通过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生存质量总分、心理、社会机能、健康教育和总体情况的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p

三、讨论

研究显示,实施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生存质量方面均无差异,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实施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在生存质量5个领域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通过心理干预,干预组患者改变了对疾病的不良认知,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面对疾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了正确的应对方式。由此可以说明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肺结核患者生存质量,对肺结核患者的身心康复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温文沛,梁国添.肺结核患者生存质量现状调查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