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开展线上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开展线上教学范文1
网络教学反思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如何做到“停课不停学”,我们对此开展了线上教学。自从开展线上教学以来,紧跟教育部教学进度要求,尽量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我们用“优学派”进行课程教学,借助名师讲堂,对学生进行在线教学。教学形式以学生看视频课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相结合,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优秀教师的课程,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辅导,从而形成了显著的效果。
最初的线上学习过程中,由于不熟悉平台的操作,我们一年级老师建了一个群,针对课程问题进行了一次教研,从视频的选择到各种小程序的运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让自己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的熟练,防止在给学生应用的时候出现问题。通过讨论,有些视频不仅节省了时间,也方便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自从线上教学开展以来,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我们会砥砺前行,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月已经春暖花开,我们更要继续努力,期盼早日回到学校,见到我们可爱的孩子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如何开展线上教学范文2
根据南京市学校秋季学期开学总体安排,全市中小学、幼儿园9月1日暂缓开学返校,从9月1日起组织对中小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指导(含线上教学、居家生活与学习指导)。
从9月1日起线上学习指导
小学一、二年级和幼儿园
开展居家生活与学习指导,不作统一硬性要求。幼儿园主要指导家长科学安排幼儿每日居家活动,严禁开展线上教学。
小学中高年级和特殊教育学校
开展居家学习指导,在线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程复习与预习、假期作业辅导等,适当开展部分学科线上教学。
初中和普通高中实施线上教学
运用在线教育平台和网络媒体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学业辅导、答疑服务等教育教学活动。
线上学习指导内容是什么?
各区各校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五育并举”要求,根据实际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学科知识,也会将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家务劳动、体育锻炼等内容纳入其中。
教育主管部门遴选、录制覆盖各学段、各年级相关学科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在“名师空中课堂·金陵微校”平台,供学校选用。
各区利用现有的平台提供多种形式的、有区域特色的在线学习指导,各区教研部门分学科对各年级教学内容提出指导意见和学习要求,组织教研员和名师录制、遴选、整合优质资源,推介给学生使用。各校结合国家、省、市、区资源和本校实际,实施校本化的线上学习指导。
如何收看市“名师空中课堂·金陵微校”?
如何开展线上教学范文3
提供素质教育管理新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通过智慧校园,建构了科学、有效、完善的管理机制,建立了中层管理QQ群、教师QQ群、课题QQ群、教研组QQ群,实现工作QQ群全网式覆盖。其次,各班级建立QQ群、微信群,提供了有效展示活动的平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探求意识,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形成学生个性中的独特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素质教育的成果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一个学生的钢琴演奏可以让全班甚至全校的学生、家长欣赏到,学生更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微信群、QQ群里开个人演奏会、画展,出个人作品集。另外,校园微信公共平台的建设使素质教育成果的展示,理念的宣传,工作的布置都得以在全校师生、家长中得以快速的落实和开展。增添素质教育求知新内容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如何学会求知?除了选择合适的书本阅读,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知识如何选择,如何有效地筛选、重组、利用?这些新的教育内容正是当下应教给学生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课程、网上学习、网上购物、网上订票等在我们生活中日益普及,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新的学习内容,培养搜集信息、选择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等各种新型能力,互联网时赋予“学会求知”新的内涵。
创新素质教育课堂新形式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的形式更加多样:学校通过利用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等开设沙龙或讲坛,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校园网、博客网、精品视频网、QQ群、微信、微博等各种平台进行网络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视野和能力。学校的“精品视频网”,不仅是学生、家长喜爱的学习平台,也是教师在网络上进行教研活动、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通过对同行优秀课例的学习,再通过QQ群、校园网等网络平台进行互动研讨。不仅教师可以开展线上备课,线上教研,学生也可以线上“选课”。学生在网上选课可以了解、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无论在学校或是家长,依托互联网,学生能完成隐形的“校本课程”。互联网不仅让素质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还拓宽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建立素质教育学习新模式
如何开展线上教学范文4
(一)“手机版”微信教学——“不知所措”
平常老师都是在课堂上讲课,跟学生面对面接触,时刻盯着学生,不敢有丝毫松懈。现在突然变成“隔空喊话”,“遥控指挥”,老师能管住学生吗?学生能听老师的话吗?学生能专心听课吗?我无法想象。至于领导要求的迅速开展线上教学的问题,我心中一点儿底气都没有。
我教五年级的语文和英语课,还负责学校的“在线教学“管理工作,教学压力比较大。为了尽快带领老师们开展线上教学,“打铁还须自身硬”。我迅速打开先前已建立的“班级微信群”,与学生花名册对照,发现群内学生人数有遗漏。我一遍遍给学生家长打电话询问,亲自骑车下乡走访,发动同事朋友联系摸底,好不容易才补全了“五年级班级微信群”。
我撰写了教学计划,提前备好一周的课。我安排学生每天上午9:00-9:40观看“学而思”网校的语文网课,下午2:00针对上午的语文网课跟学生作简短的交流互动,然后再打算亲自带领学生上一节英语网课。语文课是听“别人讲课”,课后我与学生通过“手机版”微信互动后,布置一些相应的作业即可。可是英语课就不好操作了,因为“学而思”网校上无免费的PEP英语同步课(我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是PEP版本),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准备给学生上英语课了。
如何带领学生上好一节英语课,成了我的头等大事。我匆忙尝试用“手机版”微信教学。经过几天的教学实践得出:“手机版”微信的优点是灵活,便于移动操作。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只能手动输入少量的单词和文字,且费时费力;只能拍摄一些简单的图片,且编辑修改困难;只能进行短小的单词和对话朗读,且学生不能即时跟听。总之,师生互动很少,基本上是教师“读”,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无生气,学生无激情。加上我的手机内存小,还时不时报警提醒“空间已满,请清理垃圾”,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影响了教学心情。
这样两三周下来,我上报中心学校的英语教学进度比兄弟学校的同年级教师竟落下了一两个教学单元!在线英语教学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二)“电脑版”微信教学——“运用自如”
为了啃下英语教学这块硬骨头,我不得不摸索和改进新的在线教学方式和方法。经学校同意,我校成立以我和周煜老师牵头,各班微信群负责人配合的“攻关克难”小组。我通过“百度”搜索查找、网络论坛请教,终于发现微信跟“QQ”一样还有“电脑版”。我欣喜若狂,如获至宝!我立即下载安装“电脑版”微信,并付诸英语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证明,“电脑版”微信有“手机版”微信无以媲美的网络优势,“电脑版”微信便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在线教学。为了充分发掘在线教学的网络资源优势,我使用多种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和运用:“普学网”、“新课标第一网”、“古诗文网”、“好看视频”、“百度翻译”、“英语点读人教版”等,都是我频繁使用的平台和程序。
我将“电脑版”微信与“手机版”微信相结合使用,并使之发挥到极至:“电脑版”微信负责教学资源的和展示,“手机版”微信负责师生互动的语音录制与传播。课前我有针对性地在网络平台搜集资料,设计每一节网课的练习题;课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踊跃表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将练习题在班级微信群中,学生完成习题后拍照上传。我不厌其烦,全批全改,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总之,将二者结合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教师教,方便了学生学,方便了师生互动,方便了作业的设计与批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周后,我落下的英语课赶上来了!
(三)“企业版”微信教学——“随心所欲”
一转眼,网上教学已过去40多天。在线教学不断深入,疫情却在加重。中心学校通知:在线教学要作长远打算,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在跟学生一起观看“学而思”网校的视频课时,我逐渐发现网上的老师在讲授新课前总会先作一番与新课内容无关的广告:夸耀自己的学历有多高,网授经历有多长。鼓动听课的学生报名参加他们的付费培训班,时长达5分钟之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更让我不能容忍的是:一位年轻老师在讲授第11课《军神》“人物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时,居然将“……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说成是“外貌描写”。课后,我及时对这位老师的错误讲解(应该是“神态描写”)在微信群中作了更正。
我们毕竟没有付费,当然也没有权利对别人的网课作过多要求。我萌生了自己当“主播”的念头:如果开通了“直播课”,自己想播自己的就播自己的,想看别人的就看别人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再也不用“望天吃饭”,再也不必担心领导来自己班里听课了。
听说“钉钉”功能强大,很多老师都在用它做“直播课”。那么“钉钉”是否适合我呢?经过一番论证,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如果重新使用“钉钉”组织教学,就会完全扔掉先前的“微信群”资源,前期的工作算是白做了;又要重新动员学生下载安装“钉钉”APP,学生年龄小,搞好的难度较大;我对这款软件不太熟悉,还要摸索一段时间,肯定对教学有影响。基于以上考虑,我决定放弃“钉钉”。
难道我当“主播”就这么难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发现了“企业版”微信。“企业版”微信既可“直播”,还可有效利用“普通微信”的现有资源,真是一举两得!
“企业版”微信有专为学校和老师设计的教学模块,便于操作:①教师下载安装“企业微信”电脑版或手机版APP,学生不必下载安装,减少了学生的操作难度;②学校申请一个企业账号,如“马湾镇便市小学”,教师在“企业微信”里新建一个班级,如“五年级1班”,将原先“普通微信”群里的学生全部拉入这个班级;③任命本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④上课前老师与本班学生组织一次测试。调试成功就可直播了,就这么简单!
现在我已熟练掌握“企业版”微信的“直播”技巧,终于成为了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主播”!经过“攻关克难”小组成功测试后,教务处决定在全校推广我的直播方案。现在老师们都当上了“主播”!
天门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愿疫情尽早消失,愿学生早日返校,愿教师们的努力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
作者简介:
姓名:谢红波
地址:马湾镇便市小学
如何开展线上教学范文5
为做好xxxx年春季复学后的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巩固线上教学成果,确保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努力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工作:
一、根据线上教学的内容,调整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与网课做好衔接。
在复课前,学校就组织教研组的老师相互交流研讨,制定学期计划,初步完成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梳理,明确教师分工,督促教师认真备课。学校教导处根据线上所授的内容,调整本学期的教学计划,重新制定教学进度,保障线上教学和复课后的教学内容不断档。
二、整合网上授课内容,改变一贯的按步就班的教学方式,对网上已学内容进行巩固提升。
对于线上教学与本学期新课进行连贯性教学,在新课之前,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线上知识点的复习梳理,查漏补缺,夯实基础,让学生在知识学习链上实现无缝衔接。
三、开学后教学内容既要面向全体也要考虑个体,线上学习的效果,不同学生效果各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线下辅导衔接。
复课后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成效进行摸底,目的是检查学生“延迟开学”期间线上学习的状态和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或疏漏环节,以最快速度激发起学生线下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个性化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复习、反复练习、教师个别指导、检测等方法,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逐步解决。
四、特殊时期,线下教学也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关注当前疫情发展的情况,尽最大限度做到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教育教学要充满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
一再延迟的开学改变了学生往日固定的生物钟和学习习惯,当前,教师亟待改变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本次疫情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尽快把放飞的心收回来、把散漫的态度集中起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学校课堂学习。
返校后,线上线下教育教学如何衔接?
在开学复课之初,通过调查、作业检查、评测、访谈、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诊断线上教育教学效果。建立并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分年级、分班级、分学科对每一个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建立学习档案,教师科学、准确把握学情,以利线下教学更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指导学生找准知识遗漏点、能力欠缺点、习惯不足点、发展最近点等,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路径,克服学习困难。
提倡个性化教学、精准性辅导
学校要根据线上教育教学中年级、班级、学生个体差异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学校学期教育教学计划,任课教师在摸清任课班级、学生线上学情的基础上完善学科教学计划,耐心释疑解惑,提倡个性化教学、精准性辅导,采取必要的补缺补差补弱措施,做到教学进度符合学生实际,教学难易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实施因材施教、学有所教,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努力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营造宽松和谐的线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上好“开学第一课”,利用丰富多样形式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染病防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学生在学习、生活能力与水平上的差异不是线上教学才有的,但线上教学可能会产生新的差距与差异,准确把握学生在线上教育教学中的表现是保障教育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性因素。开学复课之初,任课教师要与家长、学生一起全面分析线上学习情况,教育教学精准施策,保障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因故未能参加线上教学和线上教学的学困生等要实施“一生一策”,确保每一个学生均能基本达标。
学校要统筹考虑初三和高三年级学生升学考试的特殊情况,切实增强毕业年级教学计划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序安排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努力保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重视对初三年级和高三年级学生的团体辅导,及时加强考试升学政策和工作安排的宣传解读,有效缓解毕业年级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要坚决落实控辍保学任务,要及时对学生返校复学情况进行全面摸排,认真做好辍学学生的劝返复学工作,坚决防止因疫情影响出现新的辍学。
继续推进家校共育
开学后,学校、教师、家长客观总结线上教育教学期间家校共育的经验与教训,保持家校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有针对性指导家长树立并践行正确家庭教育观、全面育人观,继续密切关注学生居家、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情绪与状态,做好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之间的衔接,尤其是作息习惯、学习习惯的调整和优化,尽快适应线下教育教学。
加强对线上教学研究,开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新天地。在教学教育教研等管理上有新思维,在家校共育内容、方式、观念上有新突破,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有新拓展,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共享上有新办法,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有新方向,在学生学习样态上有新变革,在学情精准分析上有新路径,在个性化教学上有新策略,在育人质量提升上有新范式。
学校要落实好主管、主体责任,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实行“一地一策”“一校一策”“一班一策”“一科一策”“一人一案”,统筹制定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衔接工作方案,加强领导,细化指导,有效引导,及时评估本地本校学生返校后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衔接工作成效,确保领导有力、组织有序、指导有方、衔接有招、落实有效。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确保课程教学目标全面达成。
篇五
学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衔接方案疫情缓解开学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衔接
线上教学是当前防控疫情延期开学期间的一项特殊应急措施。没有开展新课程线上教学的,将实施“零起点”教学;
已开展新课程线上教学的,将认真进行串讲复习,在确保每名学生都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程教学。对在重点疫情国家或地区不能按时返校或尚在隔离期的学生,将通过线上教学等方式,继续指导做好居家学习;
返校后通过专门的个别辅导,确保学生跟上教学进程。
学校制定针对性强的摸底调研计划开学返校后各校将对延迟开学期间学生居家学习情况进行逐一摸底和诊断,精准分析学情,区别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做好教学衔接。
各学校立即做好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检测的各项准备,原则上开学后周内完成检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形成报告,以便对线上教学内容查漏补缺,及时调查开学后教学进度。
摸清底细找出问题,做好学科知识内容衔接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是学生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经过长时间的线上学习,本学期课程内容已经完成了相当一部分。要做好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衔接,我们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摸清底细。首先,做好线上教学情况摸底。教师要提前梳理线上学习期间每节课的学习笔记,找出教师线上讲课疏漏的地方,了解每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否掌握,查查学生是否有缺课情况。再者,开展线上学习效果检测活动。理科类课程可以组织一次综合性摸底检测,文科类课程可以通过现场抽查,通过听、说、读、写等分组互动办法,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的薄弱或疏漏环节。
第二步:找出问题。摸清了底细后,要对全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学生线上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个性化问题。要鼓励学生通过复习、检测等手段,找出个人线上学习的失误,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何开展线上教学范文6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完善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研究提出中小学科学学科素养,更新中小学科技教育内容,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修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增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的横向配合。重视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继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
推进高中阶段的科技教育。修订普通高中科学与技术领域课程标准,明确对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的要求。修订普通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鼓励普通高中探索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促进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互动衔接,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应用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强化中等职业学校科技教育,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科技教育进课堂、进教材、列入教学计划,系统提升学生科学意识和综合素养。
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组织开展大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等课程改革,推进高校科学基础课建设。加强科学史等科学素质类视频公开课建设。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推动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和创业就业基地,大力开展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为青年提供将科技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渠道、平台。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