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要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的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的要点

城市设计的要点范文1

关键词:生态设计;城市化;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将自然、人、城市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利共生结构。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并使建筑成为生态城市中的一部分。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 世纪 70 年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模式和理论,即生态城市是“自然与技术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作为自然、 城市、 人融为一体的有机体, 生态城市的规划必须导入社会、经济、生态的因素,并以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推动城市生态化。

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生态城市规划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2.1 控制城市的占地规模。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中最基本的内容,它兼具经济生态与自然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平均的耕地的30%,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建设城市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从科学角度出发,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优利用功能,合理地规划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其他类别用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土地支撑。

2.2 合理地布局城镇体系。从区域协调发展出发,以中心城市为基础来规划城镇,确定区域中各城镇的规模、地位、等级、作用以及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的繁荣发展,来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快速发展,达到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的目标。

2.3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城市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生态规划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品质和可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必须贯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成型。效率则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4 以环境为本,坚持生态保护战略。生态城市规划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维护地区原有的地理环境,并充分发挥自然基础在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与城市本身融为一体。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实现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

2.5 发展生态住宅小区。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2.6 对城市文化历史的保护。在生态城市规划时,要根据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进行相应的科学改造。通过对城市人文,花草和历史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城市建设当中人文因素的积淀,增进城市市民对城市建设更高的感知度和对城市的热爱,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城市氛围。

3.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1 高品质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其特性及时进行处置和处理,同时加强对烟尘排放和噪声污染的管理,进而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在减少排放量方面,可以采用物料平衡算法、生命周期法、实测法等方法来确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研究碳排放量可能降低的幅度,进而确定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标 。

3.2 高效率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客流和物流系统,快而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以及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相应配套。

3.3 高水准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社会服务、资源利用、劳动就业、城市建设、医疗保险、环境整治、治安防火等。保证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和人口规模适度,促进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4 高度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备良好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及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最基本的条件。

3.5 完备的绿地生态系统。这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而且布局要合理,还要将点、线、面进行有机结合,促进生物的多样性,组成完备的复层绿地系统。

3.6 结合地方本身,突出地方特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城市本身,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制定符合城市发展的特色性规划设计。也只有遵从本地的自身特点,在充分了解和分析自然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将规划方案落到实处,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自然生态城市。

4.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要点

做好生态城市的设计,要以真实实现城市的生态化为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拥有各自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风格的特点及吸引力。生态城市的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住区设计、城市产业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基本设计。

4.1 由园林、建筑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而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园林的设计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及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融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念、现代生活与历史传统及要求于一体,提高景观效应、生态效益和共享性。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景观效应,生态效益和共享性。

建筑景观的设计重点是在平面规划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征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进行设计,在做好高层及超高层的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部署低层的生态建筑。

4.2 用生态建筑原理科学地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含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由各类街道、桥梁、广场、住宅小区、滨水区等组成,它们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要将其生态环境效应考虑在内。比如:街道设计应协调人与车的交通关系,实行步行优先原则,进行人车分流;处理好自然山水景观和建筑景观的协调性;城市广场设计应体现广场主题与个性,增加居住区绿地,推进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水体坡岸绿化等,大幅提高居住区绿地覆盖率。并让其绿地、花草树木与当地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生态特点(如市花、市树)相契合;滨水区设计应以岸线资源共享原则,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垃圾;景观应预留出必要的视觉走廊;注重历史地段的保护性,处理好新旧建筑关系等等。

4.3实现低耗节能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防止由建筑材料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从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方面考虑,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

5.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景和展望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规划建设的内容比现行的常规城市规划编制与建设的内容更为宽广、复杂,它不仅涉及到城市自身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形态以及城市所在地域的规划与乡村的建设:还涉及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思想教育文明和精神文化建设、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只依靠现行的规划设计编制办法和管理制度己显得很不适宜。需要采取多专业、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配合以及群众的参与,不断创新,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为科学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并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环境的世纪。城市的未来将影响越来越多的不仅仅是国家的未来.还是整个地球的未来。我们必须从科学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出发,认识城市与环境问题,以新的时空观和生态视角不断探索、研究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建设富有中国特色文化、能体现各地地域特点的生态村落、生态社区、生态镇、生态市,是应对新世纪的严峻考验、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温宗国,杜斌,宋国君等编著.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杨景胜,孙稳石.试论城市规划要点[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

[3]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3).

城市设计的要点范文2

关键词: 城市环城绿带 规划设计 生态景观

一、城市环城绿带的概念及功能

1.城市环城绿带的概念

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研究者,对环城绿带的定义不同。本文中的“环城绿带”是指一定规模下的城镇或城镇密集区,规划比较多的绿地,建成一定规模、连续的、永久性的绿色开放空间。

2.城市环城绿带的功能

(1)城市规划层面。环城绿带的建设可以抑制城市蔓延,控制城市形态结构。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郊区的发展一旦不受限制,放任自由,自由式布置的平面图一定会迅速扩张。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约束在于土地资源短缺,为确保城市形态与格局的形成,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建设环城绿化控制带。

(2)城市生态建设层面。一是防治大气污染,调节城市气候。树木的叶片能够吸收大气中的许多悬浮颗粒物,如:氟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绿化率高的城市,能在炎热的夏天产生降温效应,平衡城市的能量辐射,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二是涵养水源与防治风沙。城市的环城绿能够提供优质水源。它也可以提高水体的污染净化能力,使河流系统的质量得以改善。作为城市的防护林,它还能降低风沙对城市的影响。三是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环城绿带为城市鸟类、兽类和各种昆虫提供了舒适的栖息环境。绿带植被多样的结构,为城镇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保障。

(3)城市游憩建设层面。休闲游憩已成为了现代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许多旅游学家都认为,“休闲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它终将会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产业。城市环城绿带的空气清新,景色优美,交通便捷,是城镇居民亲近自然的好选择。

二、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

1.城市环城绿带生态景观设计理念

(1)天人合一与森林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所谓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生态法则,大自然才会给予良性的回报。城市环城绿带,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在规划中须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

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要以地带性植物和自然生态条件为基础,融合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宗教、历史文物等。城市森林系统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态各异。城市环城绿带其实是园林的延伸与扩展,它可选以保护名木和古树的名义,提升其品位与格调,使城市森林更有人文内涵。

(2)营造人性空间。人性化的设计,可以满足人们视觉舒适,近而使人们心理平衡。城市居民常常在环城绿带休闲游憩,因此, 其设计应该具有乡土感、邻里感,流露出城市生活的舒适感和人情味。

(3)设计异质性景观。景观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在设计城市环城绿带时,不同区域应选择不同的模式。如:斑块绿地,应搭配灌木、乔木及草本植物。异质性景观,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

(4)合理功能定位。绿地空间的形式及构成取决于它的功能。城市环城绿带的主要功能包括:涵养水源、防治风沙、防治大气污染等,还能保障城市的合理格局,为人们提供游憩场所。在布局城市环城绿带时,要从它的生态功能出发,综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特点,合理规划,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主题,城市绿化建设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回归自然,去享受蓝天――青山――碧水的和谐。“以人为本”理念以人类本身生存、生活和发展为出发点,巧妙地适应、利用自然。有亲和性、舒适性和文化底蕴的城市绿化带设计才能激起人们亲近的欲望,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城市森林的综合功能。

(2)因地制宜与系统性原则。不同地区、城市的自然条件、绿化基础各不相同。在设计环城绿化时,要合理配置各类型绿地,做到均匀分布、重点突出。使生态、社会、经济实现最大的效益,达到整体优化。同时要重视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的使用,突出地方特色。

系统性原则要求城市绿地与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时必须以市民整体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为出发点,实现城市绿化功能的提高和优化。

(3)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保护城市生态资源。城市环城绿带的建设在配置上具有艺术性,生态上要具有科学性,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功能上具有综合性,风格上具有地方性。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思想,做到“以绿为主,生态建设”。

(4)生态化及生态经济原则。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中,要遵循共生互利和相克相生原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使景观多样性。达到城市――市民――绿化之间生态平衡。环城绿带可以通过发展观光农业、花果业、林业、旅游业、立体水面养殖等方式发展绿色产业。推广市场稀缺的经济植物,实现水、陆、空的生物多样化,使水资源和绿带土地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三、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要素与建设模式

1.城市环城绿带的形态结构与尺度

(1)环城绿带的形态结构

环城绿带的形态结构是多种多样的,通常取决于城市自身的地理因素(如地形、水文、气候等),历史文化特征,以及城市的空间结构。一般地,总体结构可以分为环绕状、嵌合状、网状、绿心加环绕和带状这几种类型。

(2)环城绿带的尺度

不同国家的环城绿带尺度不同。一般来讲,环城绿带若满足最小宽度,越宽越好。环城绿带的尺度可以用生态学原理来衡量。不同的生态功能对绿带的宽度要求不同。为了更好的环城绿带规划时,在规划前期应做以下的调研:周围土地的利用方式,当地污染物的类型与强度;当地动物利用绿带的方式;环城绿带联接的大型生态节点。

此外,规划环城绿带的尺度时,还应遵循下列的几个原则:具有足够的宽度,力争减小边缘效应;要照顾环城绿带中的最敏感物种;环城绿带生境的多样性,并涵盖最高质量的生境;维持植被的复杂性,增加绿带的覆盖度。

2.城市环城绿带的绿地分类与整体布局

(1)城市环城绿带的绿地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环城绿带中的斑块。绿色斑块主要是由公共绿地、生产绿地等绿色地块,分布城市景观的各个部分中,它有特殊的边缘。绿色斑块可以改善、美化环境,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它注重生态效益,也注重社会效益。

②环城绿带中的廊道。廊道在环城绿带中主要指水系绿带。绿色廊道可以帮助通风,也联系着大、中、小斑块。它促进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输,也是城市的氧气库。廊道的绿化应综合考虑树木的景观效应、生产功能。

③环城绿带中的基质。景观基质指的是环城绿带中的生态林区,即绿色斑块和廊道所占的广大区域。它的林木覆盖率超过70%,连接度居于最高,是最强的景观要素。

(2)环城绿带的整体布局

环城绿带的系统布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因素,如坡地、荒山、河道等,在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在布置城市外缘的生态屏。应成片保留郊区的农田、优质菜田,合理建设综合游园、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区等。布局城市环城绿带的景观时,应注重连通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以及城市的生态安全。

3.城市环城绿带生态林的营建模式

按照城市绿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城市环城绿带的营建模式以下几种:

(1)生态环保型林带模式。生态环保型林带的目标是:利用某些树木吸收有毒气体的生理功能,净化空气。在生态环保型林带的规划中,强调绿地植物的生态环保功能,合理选择配置能吸收污染物质的植物。为了形成良好的小气候,要使用高大单一的乔木或复合乔灌木,以增强环保效能。

(2)生态观光型林带模式。观光林带主要目标是形成优美的景观观赏面。为了实现林带模式在生态功能与观赏功能的统一,要仔细分析绿化植物的色彩美、形态美、动态美、韵律美等自然特性,还要注意职务植物的季相变化。

(3)生态经济型林带模式。城市环城绿带的生态经济林既要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所生产的果品(产品)又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为了经营管理方便,多采用乔林――果园模式,或混种经济树种。

(4)生态防护型林带模式。生态防护型林带的生态功能目标是降低风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保护农田等,使城市的运行正常。此外,还能净化空气、美化城市、增加经济等。

(5)生态文化型林带模式。生态文化型林带是为了要突出城市的文脉,彰显森林文化的绿地景观。为了提高城市森林的整体格调和品味,在生态文化林的构建中,应融合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文物等。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环城绿带能较好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城市过度扩展,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广大城市规划设计者一定要充分重视城市环城绿带的作用,并遵循以上设计原则和要点,合理进行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欧阳志云,李伟峰,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生态结构和功能[J].城市规划.2004(4).

城市设计的要点范文3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道路的建设与规划自古代以来就颇受各国重视。中国古代营建都城,对道路布置极为重视。当时都城有纵向、横向和环形道路以及郊区道路并各有不同的宽度。中国唐代(618~907年)都城长安,明、清两代(1368~1911年)都城北京的道路系统皆为棋盘式,纵横井井有条,主干道宽广,中间以支路连接便利居民交通。随着历史的演进,世界各大城市的道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自发明汽车以后,为保证汽车快速安全行驶,城市道路建设起了新的变化。除了道路布置有了多种形式外,路面也由土路改变为石板、块石、碎石以至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以承担繁重的车辆交通。并设置了各种控制交通的设施。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也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城市化建设推动城市道路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道路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许多大城市改建、兴建了大量道路,铺筑了多种类型的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新兴的中小工业城镇也新建了大批整洁的干道。如北京市展宽了狭窄的旧街道,修建了二、三环路及通达卫星城镇的放射性道路,并修建了一些互通式立体交叉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分行的三幅车行道的道路,既改善了市内交通状况又便利了对外联系,改变了旧北京的交通面貌。又如中国工业城市上海,建国以来也新建改建了大批道路,并建成横跨黄浦江的大桥和黄浦江打浦路隧道,两岸交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一、城市道路应具有的基本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建设一般较平坦、宽阔。为适应复杂的交通工具,多划分机动车道、公共汽车优先车道、非机动车道等。道路两侧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和道路围线、房屋建筑。人行道下多埋设公共管线。为美化城市而布置绿化带、雕塑艺术品等。为保护城市环境卫生,道路设计要少扬尘、少噪声。公路则在车行道外设路肩,两侧种行道树,边沟排水。现代的城市道路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有机活动,安全运行。为了适应城市的人流、车流顺利运行,城市道路要具有:

(1)拥有适当的路幅以容纳交错繁重的交通

因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车流量也在随之增加,所以设计城市道路时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承重能力,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地的人口占有量设计适当的路幅。

(2)道路根基要坚固耐久,路面要平整抗滑以利于车辆安全、舒适、迅速、便捷行驶

因为,在城市道路中每天需要承载不同类型、不同重量的人流、车流等。所以,这就需要对道路的根基耐久度、坚固度进行严格的要求。另外,特别是在春季和冬季,路面易受雨雪天气影响而比较滑,这就对道路修善的平整度和防滑度以严峻的考验,需要在道路设计方面考虑到路面的平整、防滑设计。

(3)少引起扬尘、少引发噪声以利于环境的卫生保护;

因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道路大多设在居民区之间,这样有利于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的交通。但是,这样的城市道路设计也易给周围居民造成噪声污染和扬尘污染,这就需要道路设计者在道路设计时加入保护道路所在地周边地区居民生活环境的设计思路,设计出既有利于人们出行,又不破坏环境的道路设计理念。

(4)便利的地下排水设施以便将雨雪水等污水及时排除;

因为,一个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共是否健全,就如同城市的“心脏”是否健康。而地下排水系统的周密设计与城市道路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新时期城市道路设计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道路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的健全性。

(5)充分的照明基础设施以利于居民晚间的出行活动和车辆的安全运行

道路的照明设施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隧道行驶时,道路的照明设施直接关系着人们出行的安全;另外,在夜晚出行,可以为机动车的行驶和人们的夜间出行提供便利、安全。

(6)道路两侧要设置有足够宽的人行道、绿化带、地上杆线、地下管线,以保证安全

因为,在道路上行驶的不仅包括机动车也包括非机动车,而且还有行人。这就需要道路设计与建设过程中要设置足够宽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等。此外绿化带的设计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隔离粉尘,减少大气污染,同时还可以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保证市民安全出行。

二、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探索

1.道路规划设计思路中出现的问题

在道路规划设计思路方面,当前国内部分城市存在,对道路路网的合理规划不注重的设计问题。没有从整体市区的路网均衡性出发,致使不同等级的道路结构、宽度以及密度不符合相关标准,不考虑当前路网的宽度是否能够使车辆顺利通行。而是把眼光多放在未来,希望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在根据情况拓宽道路。这就体现出当前一些城市在道路规划设计方面没有打好“提前量”。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另外,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还存在着,道路交通规划不合理。从表面上看城市道路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横道应有尽有,但究其实际,大部分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方面都把主要资金投入到建设干路、立交等主干道的建设,而把贯通性的支路建设规划忽略。造成支路不能形成有效的系统网络,影响市民的出行安全。所以,针对道路规划设计思路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道路规划设计者对所设计的道路做重新思考与审视,使主次干路具有均衡性,道路的宽度、密度等在设计时要打好“提前量”,以备不时之需,便于市民更好的安全出行。

2.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

针对一些所在地区地形较复杂多变的城市,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方面易出现道路横断面设计方面的问题。因为城市道路周围的地形较复杂,对于特殊路段的道路横断面,如果在道路设计时只标识出某个标准横断面,这样是远不能使道路断面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的。除此之外,还包括对非机动车道宽度的设计确定问题。非机动车道的设计规范中规定:自行车宽度为1米。但是,在真正的道路工程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有些自行车用于运送货物,形式速度相对较慢,这样就会存在超车的现象。这样,在传统的道路断面上,自行车因为要超车就会借用机动车道或其他车道,会增加各方出行的安全隐患。所以,在近几年的道路设计规划中自行车车道的宽度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宽,并同时设置大于或等于2条车道的自行车道,其中每条宽度大于1米。这样不但会减少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还在侧面对人们的绿色出行起到呼吁作用。

3.道路规划设计中交通安全方面设计经常出现的问题

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对道路交通安全情况的分析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汽车行驶时方向、道路中形势车辆的组成、道路的流量、车速、道路周边的路网情况等的系统、周密的考虑。在此环节设计前期的工作中,道路规划设计者应认真、充分调查和综合系统的分析后总结出规划设计结论。保证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可见,道路规划设计中的交通分析十分重要,如果不对道路交通做出全面分析,易在道路真正投入使用时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严重的后果可能造成道路网的瘫痪。所以,道路规划设计者一定要做好道路规划设计前期道路的交通分析。

4.道路规划设计中道路绿化设计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道路绿化问题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所以道路的绿化设计不容忽视。所以,在道路规划设计中绿化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道路绿化设计方面要注重绿化的美观和功能的有机结合。针对性质不同的道路,在绿化设计方面要以道路行驶者的主要观赏特点为根据,运用不同的绿化模式。道路绿化设计的作用主要有:消声、遮荫、地面覆盖、视线诱导、装饰、消尘等功能。应根据绿化的不同功能和城市的性质,以及道路的等级、地形等自然条件对道路绿化做出整体性、全面性的合理规划设计,达到充分发挥绿化的美观和功能性有机统一的目标。

第二,在道路的绿化设计方面,道路规划设计者要注重考虑绿化对行车者的视线诱导作用。针对一些车速较高路段和主干路的设计,绿化设计要充分考虑驾驶员的心理活动状态和行车安全,这些方面均需要绿化设计进行视觉诱导。例如:在告诉路的弯道区道路两侧的树木排列情况可以给行驶者以视觉诱导,告知他们前方需要转弯减速行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在弯道区行驶的安全隐患。

最后,道路的绿化设计还有利于对各主、次干路之间起到分隔作用。道路之间的绿化设计可以将不同的道路分隔开,减少各主次干路之间的干扰,形成一条自然的隔离带。另外,道路的绿化设计可以将道路周围视觉涣散地集中起来,使行驶者注意力更集中,增加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那么针对上述城市道路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要点进行分析,提出建设城市道路应注意的建设思路。城市各重要活动中心之间要有便捷的道路连接,以缩短车辆的运行距离。城市的各次要部分也须具有道路通达性,以利居民的活动与出行。

三、建设城市道路做好城市道路与各城区之间的连接纽带,做好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城市道路繁多,又集中在城市的有限面积之内,纵横交错形成网状。所以,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影响着相交道路间交通流畅性的交叉路口。可见,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予以解决。如设置色灯信号管制、环形交叉、渠化交通、立体交叉等以利交通流畅。城市交通工具种类繁多,速度快慢悬殊,为了避免互相阻碍干扰,要组织分道行驶,用隔离带、隔离墩、护栏或划线方法加以分隔。城市公共交通乘客上下需设置专门的停车站台,还需设置停车场以备停驻车辆。要为行人横过交通繁忙的街道设置过街天桥或地道,以保障行人安全的同时,又可以避免干扰车辆交通;同时,在交通不繁忙的次干街道上还可以划分过街横道线,行人可以伺机沿横道线通过,保证了行人的出行安全,因为在道路规划设计中行人和驾驶者的生命安全是同等重要的。

另外,新时期城市道路的设计与建设还应为城市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提供隔离地带、避难处所和负责抢救的专门通道;为城市的绿化、美化提供足够场地,并同时配合城市重要公共建筑物前庭布置,为城市环境需要的光照通风提供必要且适当的空间;为市民散步、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提供便利出行。

四、城市道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路网设计、建设要点

城市道路主要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其中主干路是指:连接城市各主要部分的交通干路,是城市道路的骨架,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主干路上的交通要保证一定的行车速度,故应根据交通量的大小设置相应宽度的车行道,以供车辆通畅地行驶。所以主干路根据其特点,道路设计的线形应通顺、便捷,道路之间的交叉口应尽可能少,以减少车辆在相交道路上进出的互相干扰,另外,平面道路交叉要有控制交通的具体措施,交通量超过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时,可根据规划采用立体形式的交叉。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应用隔离带分开。交通量大的主干路上快速机动车如小客车等也应与速度较慢的卡车、公共汽车等分道行驶。主干路两侧应有适当宽度的人行道。应严格控制行人横穿主干路。需要注意的是主干路两侧不宜建筑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建筑物如剧院、体育馆、大商场等。

次干路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主要道路,是一般交通道路,但是兼有服务的功能,其配合主干路共同组成干路网,起到广泛联系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供快车、慢车混合行驶。如果在条件许可时也可另设非机动车道。另外,道路两侧要注意应设人行道,并且可以设置吸引人流观看或游览的的公共建筑物。

最后,支路是指:次干路与居住区的联络线,为地区交通服务,也起集散交通的作用,支路的设计较灵活,其道路两旁既可以有人行道,也可以设有商业性建筑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也逐渐增多,对于道路交通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可以推动城市化建设快速的发展;但是反方面的道路拥挤,交通管制秩序混乱,导致居民出行所需时间较长,市内泊车场地严重不足,另外建设道路的承载能力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则会严重阻碍城市现代化的进度。所以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方面,必须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下进行,并与此同时顺利度过目前“阻碍性”的起步阶段,才能使之打下牢固、坚实的发展基础。因此,作为城市道路的规划与建设者,在设计城市道路时要使道路更加人性化,更多地考虑出行者的感受,遵循“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原则,使道路的使用者更加舒适、愉快,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城市道路――装配式挡土墙》.[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徐志强,李梅.《试析宜居城市道路设计模式的转型》.[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 [3]刘晓青.《道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改善的必要性》.[J].山西建筑.2008[4]周小群,宏.《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科技信息.2007

城市设计的要点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地域性;设计

引言

在时展需求及宏观政策背景影响下,城市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而城市特有的地域特征则面临着挑战,未来城市在满足时展需求的同时强化其地域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时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城市地域特征的保留,也关系到未来城市的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地域性城市形象是城市健康、全面发展的标志。地域性文化是一个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底蕴,现代城市中的传统民居与文物古迹就是最好的地域文化的见证,因此在现代城市“千城一面”的现状中充分制定符合城市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案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地域性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起到文脉延续的作用,是在满足现代城市基础发展的需求上,注重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区域性特征,从地域文化出发设计城市与人的空间关系,充分满足人的适居要求,通过对现代城市设计中所忽略的生态规律的关切,力图创造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1城市规划设计应考虑的地域性影响因素

1.1自然因素

人类的生存、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自然的制约,自然环境对城市的这种支撑与限制作用决定了地域特征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尽管城市作为自然中的人造环境,本身具有与自然相对立的性质,但是这种矛盾使人们更加向往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我国的“山水城市”理念无不体现出人们对这一城市理想的追求。

1.2建筑技术因素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筑材料、建筑手段及技术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这是造就一个城市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点,如我国江南的水乡和陕北的窑洞。

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规划设计应满足当地总体的发展状况,要以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需求为基础,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不能盲目的追求高尚、品位。也不得随意地模仿。

地方建筑材料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建筑材料与建构技术的选择和形成,通常与其地理地貌、生产技术等因素息息相关,为节约建造成本,建筑材料应就地取材,长期以来便会使建筑打上浓重的地区烙印,形成独特的地域建筑特色。

1.3地域文化环境

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而地域性城市设计的深层含义是要使城市体现出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要在设计中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使城市具有非常明显的可识别性。

1.4政策因素

任何城市的地域特征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力的作用及人为的作用产生动态的变化,在人为的作用中政治因素成为影响地域特征的主要因素。城市从产生到发展,每一过程无不与政策有关,从行政区划、投资区位、城建政策、经济政策到意识背景、权力干预等无不带有政策色彩。在这些政策因素中,有些是促进地域特征继续发展的、有些则是令其逐渐消失的。

2地域性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2.1地域性城市空间设计方法

城市布局结构 地域性城市的布局结构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首先,城市布局应充分考虑利用地形地貌,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动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地景观。其次,城市布局也要结合当地自然气候,不同的地区依照其气候特点,日照间距要求不同,建筑物环境设计也有所不同,如我国南方地区冬暖夏热,遮阳和通风很重要,受主导风向影响较大,建筑布局要灵活多变,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南北向的房子要利于争取日照,夏天炎热,南北向的房子又要便于通风,所以人们对于住宅南北朝向十分苛求,统一的朝向使它们有了统一的肌理和均质性。再次,城市布局还要充分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环境因素及当地的民俗习惯和民族风俗。

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不仅要解决城市的人流、车流问题,同时也是创造城市景观的主线。地域性城市道路系统既要合理利用地形,又要延续城市的肌理。对比南方与北方的城镇布局,南方城市多曲折变化,北方城市多严整规则;受地形条件所限制,山地城市道路多依山就势,而平原城市则大多中规中矩,其道路系统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规划设计还应深入研究和把握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创造出适应当今城市化进程,且又符合地方文脉与个性特征的地域性城市。作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休闲、交流活动场所的城市空间,不仅要适应地区的自然环境,还应密切联系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民俗民风、历史文化传统。

2.2地域性城市建筑设计方法

城市建筑的设计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建筑空间一般比较宽敞,且注重追求品位;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建筑空间设计比较紧凑,大多更倾向于经济适用。此外,建筑空间还受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等地域性文化的影响。

建筑色彩是建筑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现代地域性城市要充分吸取传统的地域色彩,并结合现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有所创新。

2.3地域性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城市景观设计首先应遵从城市的整体设计理念,应该在城市规划布局与建筑单体设计构筑的地域性整体大框架范围内,在空间组织、细部处理等微观角度遵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生活风俗和审美心理,以达到一种以人为本、亲切、舒适的外环境。设计中应结合功能要求,通过绿化、水体、硬质铺地等有机组合,以及地形地貌、地坪高差和地面铺装材料纹理变化等方法,形成空间围合,分出不同层次,创造出良好的景观空间。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域性城市设计将会成为我国城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一定要掌握城市设计的地域特色,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结合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特点,充分尊重地区的内在特性,对地域特征进行发掘、保护、提炼和继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高城市品位。

参考文献:

[1]郭晋平,薛达,张芸香,刘明国.体现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临汾市为例[J].城市生态规划,2005,29(01):68一72.

城市设计的要点范文5

关键词:市政工程;设计投标;交通量预测;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经济的猛速发展,为维护市政工程设计市场秩序,规范设计招标投标行为,创造合理的市政建设环境,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的规定》等法律规定,要求设计费合同估算价超过50万元的项目必须进行设计招投标。本文结合笔者多次投标的经验,探讨了某市市政工程设计投标的相关要点。

一、市政工程设计投标的内容

在市政工程设计行业招投标中,业主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很多业主(招标人)一般委托一家有经验咨询单位为招标人。

2.1 招标工作的内容

招标人或招标人进行招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编制招标文件及资格预审文件;2)招标公告,进行资格预审,发售招标文件;3)组织现场踏勘及答疑;4)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内接受投标文件;5)组织评标委员会,召开评标会。

2.3 投标工作的内容

投标人在接到邀请或报名后,一般按招标文件或标前答疑的要求, 组织项目投标小组, 编制投标文件,投标文件一般包括商务文件、技术文件两部分。商务文件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单位资质、法定代表人授权书和委托书、投标担保、投标单位基本情况、投入的主要人员情况、企业技术综合实力等资格审查文件与经济投标报价等。技术文件内容主要包括:对投标项目的理解、对投标项目所在地区建设条件、区域市政道路网规划、交通量发展和交通组织的认识、对投标项目设计的特点及图纸等。

相对技术文件来说,商务文件的形式较固定,可视不同项目的特点修改资格审查文件内容,重点是投标报价,要使得报价处于得高分的区域,需要分析各投标人的需求,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不可预见成份也很多。投标人重中之重是做好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如何让方案设计理念先进,如何展示方案设计的亮点及闪光点,如何将项目的难点和重点分析透彻、准确, 如何让自己的方案被专家理解、印象深刻,这是投标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这几方面都做好了,才有希望中标。

二、市政工程设计投标的要点分析

2.1 紧扣招标文件,杜绝出现废标现象

设计单位在购买招标文件后,应特别仔细的对招标文件及招标答疑条款进行研究,对业主意图,项目整体要求,特别需要对可能造成废标条款进行研究。设计投标中,一般出现下列情况的,将会作废标处理。1)投标文件未经密封;2)投标文件超过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递交;3)未加盖投标人公章,也未经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代表签字;4)未按招标文件要求提供投标保证金;5)与其他投标人相互串通报价,或者与招标人事先串通报价;6)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手段谋取中标。

2.2 高度重视技术文件的编制

在竞争激烈的市政设计投标市场,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高度重视技术文件的编制,以城市道路,城市立交投标而言,应重点在现状分析、交通量分析预测,设计理念、功能定位,项目的特点、重点、难点,汇报系统上下功夫,力争做出合理、创新的方案。

三、工程实例分析

3.1 工程现状

某市公路立交位于青年路和创业路交汇处,青年路为该市干线性主干路,创业路为城市普通主干路,均为现状道路,投标中如何准确地收集现有道路地形图、管线、规划等资料并对现状进行分析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方案的合理与优劣,往往专家在提问或评分时也会关注投标人对现状情况熟知程度,显然一个对现状情况都不熟悉的投标人,做出的方案合理性理应遭到质疑。

3.2 交通量预测分析

科学合理地交通量预测分析对城市道路、城市立交设计投标相当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城市道路基本车道数确定、立交型式的选择。道路、立交饱和度、服务水平的计算与分析也离不开交通量的准确预测分析。

在交通量预测分析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项目所在区域经济情况、规划情况、居民出行情况、交通量增长率、交通分配等。目前交通量预测国际上通常采用四个阶段交通规划模型系统进行预测,即包括出行分布、交通方式选择和交通分配。根据规划的交通量预测资料,以及实测交通量,采用相关道路规划断面的通行能力作为汇入口的总量,再分析路口的交通主流向,参考现状流向比例,根据规划路网布局做出适当调整,进行路口流向分配,得出路口远景交通量。

3.3 设计理念

投标人提出的设计理念应具备创新性和科学性,提出的理念要能打动专家,又符合项目特点,创新性和科学性的设计理念是获得专家评高分的重要因素。青年路与创业路立交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要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风貌;

(2)将立交道路、桥梁、景观设计与周边环境景观融为一体,努力创造和谐、富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景观;

(3)充分考虑行人过街的安全性、舒适性,考虑无障碍设计,展示对人的关怀;

(4)高度重视绿化景观设计,将环保理念融入设计中,减少噪声扰民的影响;

(5)配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在立交范围内设置公交车站,方便人们出行。

3.4 功能定位

城市道路、城市立交功能定位需要从城市路网规划中去分析,投标人需在分析项目的作用和意义前提下,准确给出项目的定位及承担的交通功能。功能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投标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项目的功能和规模。青年路与创业路立交功能定位:

(1)功能定位的作用。1)分流国道的交通, 减轻国道的交通压力;2)完善城市干线路网体系;3)能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功能定位的意义。1)承担青年路与创业路客运交通转换功能;2)保证青年路、创业路直行交通的快速通过;3)立交周边的的交通集散。

3.5 工程的重点、难点分析

投标人在对项目充分理解后,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方案的选定上,对线位、横断面、纵断面、立交型式、平交路通组织、投资控制等方面做出比选,选出最优方案。要做出一个既符合现场情况又科学合理的方案,需要对工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就城市道路、城市立交来看,一般从道路交通、交叉口、桥梁、市政管线、环境景观、交通疏解、投资等方面下手,只有将项目的重点掌握了,难点解决了,做出的方案才具备有亮点、闪光点,才有机会胜出。

青年路与创业路立交投标方案已由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所以投标方案仅对确定方案提出改善与优化措施,并对立交设计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分析。

(1)经认真研究,将立交设计的重点、难点分析如下:

1)青年路及创业路均为现状道路,设计应尽量利用现有交通设施;

2)立交设计如何根据予测的交通量大小,交通流性质,做出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是立交设计的重点;

3)立交周围基本为中高层的大型居住区,过路行人较多,如何合理设计行人系统是立交设计的重点;

4)立交工程地质条件较差,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如何使地基处理不影响现有道路、地下管线及周围的建构筑物是立交设计的难点;

5)设计中如何考虑减少施工对周围居民区的影响,尽量减少振动、灰尘及噪声,避免扰民是立交设计的难点;

(2)改善与优化原方案的措施

1)立交在青年路、创业路上设置辅道、集散道,避免了匝道进出交通、交织车辆对主要直行交通产生干扰,提高了立交的通行能力;

2)取消原方案与另一公路地面平交联系的环形匝道,将其改为直接上下桥匝道,避免交通绕行360,同时消除了桥下较短交织段,提高了立交通行能力。

3)在曲线上均设置缓和曲线,很好地改善了匝道的线形条件;

4)将创业路基本车道数设计为连续,在交织区设计专用交织车道,保证了直行交通速度;

5)对立交周边用地单位出入交通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保证立交的修建不影响周边单位出入。

4 结束语

市政工程设计投标工作已经成为设计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投标工作是一项时间要控制合理、商务文件制作要求高、 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把握重点,又要重视细节。投标是对设计单位综合技术水平、经营能力、开拓创新等能力的综合考验。因此,应不断加强政工程设计投标工作,能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的要点范文6

关键词:城市燃气;管网;设计要点;设计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0;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194-01

引言

燃气供应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对燃气管网进行规划设计不仅是城市总体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燃气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市燃气网管建设过程中,需十分重视设计的问题,需将燃气网管的建设与维护进行综合的考量,从而尽最大可能的实现城市燃气管网的科学化、合理化以及最优化。

1 工程概况

某城区规划面积为50平方公里,近期城区居住人口大约为20万左右,远期城区规划人口为40万。远期以居民用气定额2300MJ/人年,气化率按80%,户均人口3.5人考虑,则远期天然气居民用户约为11.4万户。公建用户用气量按居民用气量的30%计算,可计算出该城区的远期居民年用气量为1986×104Nm3,公建用户年用气量为596×104Nm3,总年用气量为2582×104Nm3,日均用气量为7.1×104Nm3。综合考虑不可预见量和未来城市发展需求,燃气网管规划供气规模按日供气10×104Nm3考虑。气源选择LNG气源,工程项目有中压管网及配套设施和LNG气化站,其中供应能力为10×104Nm3/d。

2 城市燃气管网的设计选择

2.1 管段初始流量的选择

城市燃气管网的初始流量设计,需以连枝流量为基础原则,应用基本关联矩阵求解的原理从而得出连枝。当燃气管网中的环状管网相应的去掉某些管段之后,此时的连枝流量可通过按照管段的长度比例分摊原则进行确定,从而计算出管段初始流量。

2.2 管网管径的选择

在对城市燃气管网管径进行初选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科学合理的进行管径的选择。为了能够选择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管径,可以利用初始的规格化管径和管段的计算流量来计算出管段的压力降值,通过气源点的压力来计算出各个节点的压力值,对不符合标准的值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从而计算出最佳的经济压降,应用计算出的压降和流量数据,从而来调用计算机软件中的管径优选菜单进行管径的优选。

2.3 管道材质的选择

在管网管径确定以后,最重要的就是对管道材质的选择。管道材质的选择必须考虑适用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2.3.1 管道材质的适用性

(1)天然气具有一定的理化特性,因此选择的材质必须满足天然气理化特性的要求。

(2)城市燃气管网系统在运行时,管网中的天然气是具有一定压力的,一般城市管道系统的压力为中压和低压,因此管道材质必须满足输送介质压力等级的要求。

3.3.2 管道材质的经济性

目前城市燃气管道常用的材质有两种。一种是聚乙烯管道、一种是钢管。

聚乙烯管道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柔性、连接方便、不需要采取其他防腐方式。缺点是管道的刚度比钢管差、不能露天设置、当管径超过一定级别后成本高于钢管。

钢管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刚度、可埋地敷设也可露天设置。缺点是无论埋地或者露天均需要进行防腐处理、管道采用焊接连接后为保证焊缝质量须进行拍片检验。

2.3.3 管道的安全性

管道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管道的耐久性上。由于城市燃气管道属于一种半永久性的基础性设施,因此当其投入生产使用之后,很难再进行相应的维修和维护功能,因此燃气管网设计一定要选择耐久性更好的管道。

2.3.3.1 管道承载力

如果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城市燃气管道的承压能力不能够满足抵抗城市燃气管道压力的荷载要求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极易导致城市燃气管道发生承载力实效的现象。

2.3.3.2 管道防腐蚀

对聚乙烯管道来说,它本身就具有防腐蚀功能不需要采取其他的防腐蚀手段。而对钢管来说,由于管道容易被氧化从而被腐蚀。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钢管必须采取防腐蚀的手段来保证它的使用寿命。例如在钢管的表层涂敷一定量的防腐层或者是表层缠绕一定量的聚乙烯胶带,其主要作用就是对空气或土壤中的腐蚀介质进行有效的隔离,同时切断腐蚀电池的外部电路,从而建立城市燃气管道防腐蚀的第一道防线。另外,在必要时还必须采取外加锌阳极的方式来保证管道不被腐蚀。

2.3.3.3 管道锈蚀量

对于钢管来说,由于城市燃气管网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内压以及腐蚀的影响,从而导致燃气管道出现裂纹,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失不断的加速扩展。当燃气管壁裂纹的尺寸或者锈蚀量超过标准的限制时,其中消耗的时间则为城市燃气管道的寿命。由于锈蚀量限制的最终确定是依靠实际的工程反馈数据和专家的评判,其中依旧存在较大的人为主观性,因此在管道壁厚的选择上一定要综合考量各项影响因素。

3 城市燃气管网设计要点

3.1 细化管道平面设计,管线布置重视协调性

城市燃气管网的整个布线不仅要结合专业的要求,而且还需要在城市规划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建设。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大量投资和管网维护工作,相关部门需协商好燃气调压站的供气范围,重视管道平面设计,在管线布置上要十分重视协调性。

由于中压管网压力限制,在工程建设时中压管网布设应该要尽量靠近燃气用量大的企业,从而保证用较短的线路长度来实现同样的供气效果,充分的考虑城市供气的安全性和布局合理性,管网的设置要尽量采用环状网和枝状网相结合,从而推动燃气新管网的布置与城市发展保持一致性。

为了能够使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成本控制在预期范围之内,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建立物理模型,将燃气的供气范围按区域进行划分,对管网节点和路径选择进行不断的优化,从而来保障城市燃气供气的安全可靠性,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物质成本。

3.2 科学规范设置调压装置,坚持合理性原则

城市燃气管网调压装置的设置要遵循科学规范、合理性原则。区域调压装置半径的确定,需根据低压管网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之后才可以进行最后的确定,提高半径的精准性。虽然为提高燃气输送的便捷性,调压装置一般应设在用气比较集中的地区,但是考虑安全因素应尽量避开闹市区,其布置应该要严格按照安全间距要求,从根本上保证城市燃气的经济安全可靠性。针对用气量大的工业用户或者公共建筑用户,其调压装置的设置应该要与居民用户分开,设置专用调压装置。

3.3 合理选择管道管径和材质,提高燃气管道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选择合理的管径能够保证管网的正常运行,防止因供气能力不足而造成的重复投资,或者是供气能力太大而造成的投资浪费。

选择合理的材质能够保证管网的正常运行,保证城市燃气输送的安全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城市燃气管网的设计选择和设计要点进行探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城市燃气供应的安全经济运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步伐。由于城市燃气管网的工程规模比较大,客观影响因素比较的多,而且较大部分处于地下作业,使得建设的难度系数增高,因此为了能够保证管网布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要对燃气管网的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实现城市燃气管网建设的最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