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1
以互联网应用为主流的旋风已扑面而来,势如破竹地在诸多领域重建规则和秩序,惟有把握互联网推动商业变革的趋势,开创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商业模式,从根本上促使企业自我嬗变,才能在互联网生态下恣意成长。
首先,开放为先,以商业模式创新引领转型。互联网时代,企业将变得更加开放透明,甚至生产单位与顾客直通,必将对现有的商业模式和企业结构产生强烈冲击,开放内外两个市场,通过新的产业或项目运作模式引领子公司跟进,甚至通过产品的快速迭代刺激变革,借助发展趋势扬长抑短优胜劣汰,进而构筑生命共同体。
其次,平台为上,以网络架构增强综合实力。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化特征使运营平台成为企业必要的基础设施,而运营平台要以系统的高度协同、资源的高效配置为方向,科学设置管理单元及模块之间接口,以互联互通、集成一体的思路建设企业的网络平台,以投资、营销、技术、采购等专业平台的构建为基础打造价值链,增强综合实力。
再次,制度为轴,以流程和数据驱动信息化。制度如轴,流程和数据如车轮,只有制度实用科学,流程和数据才能得以高速运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应用必将带来加速的效果,但只有以制度标准化为前提,达到流程闭合与数据有效,才能真正使信息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最后,体验为本,以终端关注提升品质。极致体验是互联网商业的一个特征,“用心浇注您的满意”是对业主体验的高度关注,从互联网的角度讲此处的“您”所代表的终端可以具体到使用建筑的人,比如房建工程应关注住户的体验,道路工程应关注司机和乘客的驾乘体验,以终端体验为衡量品质的最高标准,关注最终使用建筑的人,如果个性化体验成为建筑的卖点,工程产品的电子商务也就为期不远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特征;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F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46-03
我国2007年出现“互联网化”概念,2012年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一、“互联网+”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让传统产业旧的模式焕发新的生机,创造出互联网生态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新特征。
(一)“互联网+”的融合与创新
“互联网+”传统产业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融合。“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和替代,也不是单纯地构建互联网平台,而是突出强调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解决原有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效率重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产业将触角伸向各个经济领域,如制造、金融、物流等,从而实现产业融合。基于技术融合的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将不同产业的交叉资源进行信息化、数据化处理,开辟产业合作的新途径,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业务门槛,模糊传统产业边界,推动企业平台化、跨界化发展。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经济形态,推动了知识社会以“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用户创新”为特点的新一轮创新,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促进创新成果和前沿技术及时转化,加强了创新资源的合作与共享,构建起更具活力的创新体系。传统产业长期积累形成的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各种资源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就必须按照互联网经济的要求进行生产和产品的设计创新,变革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以及经营理念,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提供的供求信息,建立一整套反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自我革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互联网+”的开放与重塑
“互联网+”向社会开放企业能力与服务。在互联网平台上,企业可以向产业链或社会开放自己的数据,过去,各行各业的能力与资源基本固化封锁在企业内部。现在,电商促进企业向消费者开放;互联网社区也促进企业向消费者开放;随着资本风投、股权激励,企业的治理结构、人才也会社会化,整个社会众多企业就如同虚拟的互联网一样连接在一起。“互联网+”用开放的思维重构商业模式和生产模式,各行各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业务优势,通过“1+1>2”的跨界创新,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盈利模式,大家共享“互联网+”红利。如“互联网+”传统交通业诞生的滴滴打车,大大提升了乘客和司机的对接效率,既有效提高了车辆利用率,也有效促进了节能减排;“互联网+”传统医疗业,实行网上挂号和医疗信息共享,既为人们求医问药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又让更多患者享受快捷便利的就医体验。
“+”就是跨界,就是重塑融合。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地缘结构,在互联网上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相关者,他们组成不同的群体,构造起新的学习业态、商业生态和生活生态。“互联网+”渗透进各行各业,改变着传统产业,也在重新塑造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习惯。如,“互联网+”金融,支付宝、百度钱包、微信钱包等第三方支付工具,使得我们的金融交易可以随时随地发生; “互联网+”教育,进入个性化、自主性、互动性的教育模式中,将知识的线上共享功能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家居,通过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甚至智能电视控制家中的智能家居系统,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品位得以提升。
(三)“互联网+”的直通与廉洁
“互联网+”时代,各类中介机构、中间环节、机构面临很大的挑战,除非他们能演变成平台型企业,否则受冲击很大。因为互联网压扁了流通渠道,厂家可以直通最终客户,让客户参与进来。由于企业直接与最终客户打交道,对中间环节构成压力。虽然企业不可能把所有的产品都通过电子商务去售卖,在销售环节可能还会使用中介机构,但是企业的市场控制力会大幅度提高。
“互联网+”还改变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一旦某个客户在互联网上发出声音,就会迅速传播到全国以至世界各地,形成巨大社会压力。企业对客户不得不有敬畏之心,消费者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商业环境日趋公平公正。“互联网+”也迫使很多权力部门改变工作方式。人们与各类机构打交道时,可以通过互联网预约,很多事情可以在网上办理,包括网上申请、网上交费、网上审核等等,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权利寻租的机会,使整个社会的廉洁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互联网作为监督约束的一个有效工具,可以方便地举报一些不法分子的行为。所以,“互联网+”的廉洁对规范市场秩序有很大帮助,必将加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
二、“互联网+”的时代意义
“互联网+”战略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抢占竞争制高点,引领企业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推动众创时代到来的重要引擎。
(一)“互联网+” 拓展国家竞争新内涵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新干线。以互联网为平台,信息技术与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交叉融合,一方面催生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国家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而是有了新的内涵。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英国的《信息经济战略2013》等行动计划和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都是在谋求抢占竞争制高点、强化新优势。以“互联网+”工业为例,世界各强国纷纷提出新概念,部署新战略,落实新举措: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联盟”,利用互联网优势激活传统制造业的创造力;德国提出“工业4.0”,部署传统制造业向互联网融合;我国制订“中国制造2025”计划,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其实质也是通过“互联网+”工业,在世界各国竞争中抢占产业变革先机,使我国由工业大国历史性跨越为工业强国。
(二)“互联网+”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互联网+”促进思维模式创新。互联网思维的突出特点是自由、平等、开放、免费、创新、共赢。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扩散渗透,消费者逐渐形成便捷化、个性化、免费化的消费需求,这就促使企业经营者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对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流程进行重新架构,以适应消费者这种新的消费习惯,从容应对互联网经济浪潮的冲击。“互联网+”促进生产方式创新。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使区域内企业横向互联、上下游企业纵向互联、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互联常态化,供给端与需求端数据搜集、统计、整理和分析实时化。企业可以通过客户反馈信息改进设计,实现生产的柔性化、个性化与智能化,根据用户意见进行订单式生产,从而摆脱产能过剩困局,高效利用原材料和资金。比如,淘宝品牌商就是利用消费者的点击、收藏、购物车和评论数据,精准分析客户消费偏好和销售数据,再实时传递给工厂,工厂再根据销售和库存情况进行物料和产能调整,从销售相关数据中找出潜力畅销款,实现最优化高效生产。在生产技术上,伴随着电子信息、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的加速推进,不同生产环节分工会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促使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以淘汰落后产能。未来工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革命,“中国制造2025”就在推动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互联网+”促进驱动模式创新。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加速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融入传统产业,出现了互联网电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物流、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并倒逼服务业、传统制造业甚至农业投入到创新升级的浪潮中。比如,大量农民加入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链的方式是,或者直接在网上开店,或者成为电商供应商,从而形成农产品新型流通模式,成为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典型案例。正是“互联网+”通过网络化、平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扁平化,促使传统产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活力。
(三)“互联网+”推动众创时代到来
总理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只要‘一机在手’‘人在线上’,实现‘电脑+人脑’的融合,就可以通过‘创客’‘众筹’‘众包’等方式获取大量知识信息,对接众多创业投资,引爆无限创意创造。”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以“互联网+”思维和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就业环境,让更多人成为创业者,从而带动就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下,一批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创业者不满足于安逸的工作,以互联网思维推进个性化创新,孵化出一批高估值的新创互联网企业。以创客为代表的创业者们促进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创新工场等创新服务平台的兴起,这些创新服务平台集聚了资金、人才、科研、网络、数据等知识要素和创新要素,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生态,反过来又推动相关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人们多方式、多渠道就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互联网+”真正把创业的广度扩展到了所有行业,随着互联网和各行各业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最终所有的行业都可以统称为“互联网+”行业。
参考文献:
[1] 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 李易.“互联网+”中国步入互联网红利时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3]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5-07-04.(下转196页)
(上接147页)
[4] 李东标.“互联网+”开启“创”时代大门[EB/OL].新华网,2015-07-08.
Analysis about the Features of Times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rnet Plus
GUO Ping
(School of Science,PLAIEU,Zhengzhou 450001,China)
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3
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通信设备性能的大幅度提升,便捷而高效的移动互联网络正在逐步形成。无线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Wifi全覆盖。校园移动互联网络在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工作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当前,受移动网络发展趋势的冲击,高校思政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特点
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教学内容局限于教师的课堂传授,教学环境相对封闭,这就使得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当前,受移动互联网络的冲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思政教育对象更加个性化。现在的大学校园已是“95后”的天地,“95后”的他们正处于社会经济大发展、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文化交融不断深入,新技术和新事物层出不穷,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教育对象,“95后”的大学生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他们关注自我,个性张扬,但又同时表现得开放自信,富于创新,他们更喜欢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发散式的思维模式,抵触传统的只重视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体验的思政教育模式[1],个性化特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2.思政教育环境更加开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当代大学生与外部世界互联的渠道更加通畅,互动的便利性和及时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思政教育环境已经由传统的较为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转变为现代的比较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又可称为网络教育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当代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的渠道更广,方式更灵活,同时,他们接受网络上新鲜事物的速度更快,积极性也更高。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环境变化对学生思政工作产生的影响,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2]。
3.思政教育工作难度加大。便捷且丰富的网络信息在增长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网络上充斥着的大量不良信息也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不小的冲击和影响。面对网络上的各种社会负面问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一味被动地接受正向的舆论引导,而是更急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质疑。但由于学生阅历尚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尚不成熟,这种质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碎片化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使大学生的社会成熟度加速提高[3],而碎片化的特点则会使学生的社会认知或个人认知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对高校思政工作发挥着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1.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积极影响。首先,移动互联网络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全新载体。传统思政教育局限在课堂教学和面对面的谈心谈话,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受众面狭窄。而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络基础上的新兴信息传播平台如微信、微博、QQ、博客、论坛等突破了传统思政工作的时空限制,打破了传统思政工作的局限,为思政工作提供了全新载体,使得现在的高校思政工作方式更加灵活,工作效果也更加明显。
其次,移动互联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工作内容。移动互联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载体,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为思政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网络信息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诸多特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思政工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4]。
最后,移动互联网络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能力的提升。移动互联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和教育平台,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思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同时,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有了更宽泛的知识获取渠道和更多元化的文化熏陶,这会在无形中提高对高校思政教师的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移动互联网络也可以倒逼高校思政教师提升自身能力。
2.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消极影响。第一,削弱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移?踊チ?网络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由教育者主观控制的局面,熔断了信息单向传输渠道,冲击着思政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同时,网络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空间,网络的共享性和时效性则可能会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多于或先于思政教师[5],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着传统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加剧了多元文化思想对青年学生价值体系的渗透和侵蚀。移动互联网络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环境下社会主流文化思想在青年学生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为多元文化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提供了良好平台。尤其是西方强势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我国主流思想的冲击,很容易在价值体系尚不健全、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群体中进行渗透和侵蚀,对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伦理、社会认知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充分显示了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宿舍里,学生已经养成了手机不离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用在身体锻炼和人际交往上的时间则少之又少,?@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同时,网络上的大量垃圾信息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性格和人格塑造,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对策
移动互联网络的出现和普及是时展的产物,面对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出现的新特点,高校思政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满足时展要求,把握思政教育规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带给高校思政工作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对移动互联网络给高校思政工作造成的消极影响保持清醒认识,通过切实有效的举措降低消极影响,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坚持传统思政教育,重构思政工作新模式。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造成了不小冲击,这是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思政工作者更要清醒地看到网络环境下传统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传统思政教育,一方面要从思想上重视高校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络提供的全新载体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强化传统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思政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增强传统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队伍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大力整合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才资源,强化传统思政教育。与此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者还要适应网络环境新变化和新形势,积极应对,着力把网络打造成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使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线上引领教育和线下指导教育相结合,着力构建思政工作新模式。
2.增强时代意识,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移动互联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开放的网络环境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难度,因此,要防止学生的思想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还要能够让学生直接应对网络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文化的侵蚀,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必须增强时代意识,充分运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时代内涵、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增强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内涵的时代性,注重思想引领,切实做到体现主旋律,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者还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本身强大的价值渗透功能,及时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不断传播社会正能量,对于社会负面信息要进行正面引导,快速有效地消除负面信息的影响和扩散,通过将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再塑造。
3.注重营造人际氛围,构建友好型和学习型校园文化环境。移动互联网络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较多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以及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网络的这些特点恰恰迎合了大学生追新猎奇的围观心理,但却淡化了人际关系和感情交流,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思政工作者应在工作实践中注重营造人际交往的文化氛围,创新人际交往和感情交流的活动载体,让校园文化活动真正起到促进学生交流和成长的作用,而不是以应对学校考核为目的的形式主义。只有从现在做起,从提升思政工作队伍自身素质做起,通过长时期的积累和沉淀,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重新从虚拟网络回归到现实教学活动中,才能逐渐构建起友好型和学习型的校园文化环境。借助校园文化熏陶和感染,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低头族”现象的危害,还要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人际交往带来的温情,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
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4
深度融合、连接一切是实现“互联网+”时代草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与“草原文化”二者之间需要寻求到最佳结合点,以实现相应的路径突破。
“互联网+”助草原文化实现形式创新
首先,利用互联网丰富草原文化的表现形式。草原文化本身是表现形式多样、极具活力的文化,互联网可以在草原文化原有形式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出更具时代特征的表现形式,如将文字文本转变为电子文本,使受众超越时间、地点的限制更方便地阅读草原文学作品;将原有的舞蹈等表现形式制作成精美视频,使观众能够利用闲暇时间随时观看草原文艺作品;将草原文化故事开发成更具娱乐性的电子游戏,使玩家能够在休闲的同时更为深入地了解草原文化。总之,互联网给草原文化带来了新的生命形式和生命活力,是草原文化创新发展的有力工具。
其次,利用互联网拓展草原文化的内容。与时俱进是文化生存的基本法则。在新的时代感召下,草原文化也必须从内容上进行相应的改变和适应,才能保持文化活力、实现自身发展。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泛娱乐、跨界和创意的时代,它将以创新来改变和重塑现有的文化结构。互联网时代的草原文化应增强内容的黏性、亲和性,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并接受。互联网使人们的沟通方式更具简洁、便捷、快速的特点,而文化本身却是稳定、复杂、繁琐的内容体系。因此,丰富、拓展草原文化的内容也成为互联网时代草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再次,利用互联网优化草原文化与人的连接形式。文化与人的连接最初是建立在直接交互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文化本身的惰性特征和直接连接的障碍性因素导致文化与人的连接呈单向、不稳定、易断裂的特征,而互联网则从技术上保证和优化了文化与人的连接质量。互联网的即时性、及时性特征有效地规避了文化惰性带来的连接效率问题,变草原文化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文化与人连接的稳定性取决于相互之间的黏性程度,文化黏性一方面受文化内容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接收渠道的影响,而互联网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渠道上都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要,从而优化文化与人的连接,带动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
“互联网+”助草原文化实现媒介创新
首先,我国互联网规模不断扩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平台。互联网无边界,通过智力投入实现草原文化与互联网的无缝拼接,给草原文化的未来带来无限可能。互联网连接无盲区,每个节点都全面开放,用户可以无限制地随意进出,客观上增加了草原文化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频率和互动密度。
其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平台的开发推进了草原文化的定向、精准传播,进一步提升了草原文化的影响力。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2.0时代,最大的优势在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及其与网络的连接并孕育出大量的发展机会。据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微信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5.49亿。倘若草原文化能够有效利用移动互联的手机平台,在用户开发、锁定、连接等方面都将创造更大价值。
再次,智慧城市建设为草原文化搭建了更广阔的展现平台,增强了草原文化的可视性和普惠性。2009年8月IBM正式《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为中国量身打造了包括智慧城市在内的六大智慧解决方案,其中智慧文化服务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在于实现文化的共享、整合与提升。《经济参考报》2015年6月9日消息,中国的智慧城市试点已经接近300个。这对草原文化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一方面,通过智慧城市平台融入更多的草原文化要素,将缩短草原文化与普通市民的可视距离;另一方面,草原文化融入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将成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兼具公平、共享特征,可实现草原文化的普惠性。
“互联网+”助草原文化发展载体品质提升
首先,利用互联网加速草原文化的“物化”速度,提高草原文化现实生产力。“物”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也是人们认识文化的主要窗口。草原文化提出至今仍然停留在文字辨识和有限的物质载体层面,社会影响力比较有限。互联网向来以“速度”著称,不仅可以实现草原文化“物化”的横向拉伸,还可以实现草原文化“物化”的纵向开发。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体系将现有的草原文化“物化”成果向外传输,形成批量化生产,创造规模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草原文化“物化”系统,加快草原文化产品开发,提高草原文化的现实生产力。
其次,利用互联网强化草原文化的主体连接,提升草原文化的传播效率。全连接世界将降低人们获取资源的门槛,为人们带来更灵动的体验。互联网改变了草原文化的主体连接模式,从“人―人”连接变成“人―人+人―社群”连接,客观上扩大了草原文化的覆盖范围。互联网提高了草原文化主体的连接强度,连接时间从计划性单独安排到碎片化利用,依靠智能手机实现了草原文化主体间的时时连接。互联网降低了草原文化主体的连接成本,人们无需拥有产品本身即可享受产品服务,这不仅可以提高资源使用率,还能够减少资源消耗率,对连接主体而言无疑极具吸引力和诱惑力。
再次,利用互联网夯实草原文化载体基础,培厚草原文化土层。依托互联网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文化的互联网之路也曾爆棚式发展,但是数量的激增无法改变其“土层浅、品质粗”的整体印象,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与之相适的品质保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与互联网思维已经实现深度融合,新的文化生产方式造就了新的文化格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文化增值服务、以小数据为手段的个体文化量度能够切实从用户需求出发,为其培育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的文化载体内容。草原文化只要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调整草原文化生产流程,必能扎根于群众文化厚土。
“互联网+”助草原文化消费体系革新
首先,根据互联网特征深入挖掘草原文化消费价值,发现草原文化消费潜力,提高草原文化消费水平。草原文化要引入互联网手段,利用可视图片信息和优美文字信息突出产品特性、传递产品价值、彰显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生动、人性、优秀的草原文化产品,焕发草原文化产品新活力、跃升新台阶。
其次,搭建草原文化互联网消费平台,健全草原文化消费体系,建立科学的草原文化消费机制。互联网为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扫除了人群和地域障碍,进一步推进了文化消费的普及化、大众化,但也因此造成文化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消费渠道犬牙交错、杂乱无序,消费者依靠个人能力无法准确甄别产品信息,优选消费渠道。因此,草原文化的互联网平台发展必须保证并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并完善草原文化产品检验监督体系,创建草原文化产品供给、需求、消费的三方对接机制,引导草原文化产业合理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公共图书馆 图书资料 管理
一、“互联网+”与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属于公众服务行业之一,是一个政府财政支持的公共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不固定,受众范围极为广泛,其中包括了儿童少年,也包括了中年和老人登上所有的普通居民,其主要任务就是微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互联网+”的核心指的是利用新型高科技来对现有的产业进行升级和改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与公共图书馆的融合是时下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新兴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极具个性化,可以在丰富公共图书馆业务种类的同时提高其服务质量,有利于以后的发展,由此可见,二者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意义。
二、“互联网+”时代下公共图书馆现状
(一)信息海量化
互联网时代,“数据化”和“信息化”是最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每个用户都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使得网络上数据信息疯狂增长,呈海量化趋势发展,大数据时代逐渐来临。这些数据的不断增长为人们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信息越来越多,准确的信息却越来越少,垃圾信息普天盖地,增大了寻找有效信息的难度。
(二)阅读方式数字化
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提高了读者阅读方便性,使其可以自由、快速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信息。读者从最初的纸质阅读发展到在线阅读,直到现在人们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在线阅读,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的阅读更加自由和随性。阅读方式也逐渐呈现出了新特点:移动化、多样化、数字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了提高了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服务需求多样化
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读者对信息的要求也变得更高,需求量更大,要求服务更加专业,内容更加丰富。公共图书馆传统的借阅式阅读已经无法满足时下读者的不同需求,对此为了更好的满足群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也应该根据实际进行创新和改进。
三、“互联网 +”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措施
(一)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下,公共图书馆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创新力度,尽可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丰富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注重数字资源建设,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读者的需求,具体如下:
1.将纸质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
管工作人员需要对馆藏纸质资源进行甄别,人物、地方志、家谱、年鉴等收藏价值较高的可以通过音频捕捉技术、扫描技术、光学识别技术、压缩技术等转化成光盘类的数字资源。根据图书馆的特色和文化建立独特的超文本数据库,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图书馆资料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特色信息服务创造条件。
2.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图书资料网络专题数据库
首先要对用户的需要充分了解,应用相关搜索引擎对网上的相关信息的分布进行查询和分析,比较各个站点的资源分布和信息含量以及相关度,随后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按照不同的类型建立不同的专题数据库。
3.提供适合特殊群体阅读的数字资源
特殊群体往往由于身体等原因相较于常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不方便到图书馆阅读,对此图书馆也不能忽略这一群体的需要,通过调查分析主动了解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阅读资源。对于老年群体可以提供一些养生保健、疾病预防、移动设备入门等通俗易懂的知识;对于儿童群体可以提供一些儿童电子读物、动画等内容;对于农民群体,可以提供一些养殖、作物种植等知识。
(二)提供多种文献检索途径
传统的检索途径,是读者利用图书馆数据库系统的 搜索引擎来进行文献检索的,而在“互联网+”模式下,图书馆应该建立y一的知识检索平台。读者有需要的时候,只需要进行一次检索,就可以轻松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让读者可以更快的获取文献。由于各种设备的阅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文字格式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这样一来读者无论是哪种方式登录都可以享受到最佳体验。
(三)对图书资料管理业务流程创新和改革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业务流程,信息技术的兴起改变了公共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以传统的“馆藏”为主体逐渐变成了以“读者”为主体,使得读者的阅读方式额信息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必须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对传统的资料管理业务流程进行创新和改革,注重图书馆特色,要以信息技术为主对图书资料管理流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再造,坚决以广大用户为服务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要途径重新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尽可能的优化公共图书馆的内部结构,争取发挥其最佳使用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 ”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必须要顺应时展形势,把握机会,将互联网技术和实际工作相互融合,创新战略思维,根据时下读者的需要对原有的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服务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专业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根本价值。
参考文献:
[1]郝春柳,杨帆.“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16,(05).
[2]宋艳霞.“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用户服务创新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06).
[3]张幸格.论“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6
关键词:新时期;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策略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计算机及其它信息化时代产物的普及促使着整个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不得不说的是,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之下,人们生活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而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正在焕发着强烈的生命活力。并且在不断的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因此,我们对互联网经济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所以,对新时期如何营造更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会从政府、企业两个方面对现阶段互联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并且将会从沿海各个发达省份的成功案例中总结经验,以发现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经过研究、分析、比对将互联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政府监管
首先我们将从政府调控机制、财政税收和电子政务三个方面对互联网经济发展情况做出总结。其主要发展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因为我国的人口众多,各个企业众多,行业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就使得互联网经济协调机制的建立、面临着众多的困难,机制建立进程缓慢,机制建立不够完善。因此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宏观调控以及具体政策的制定建立政府主导地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分析现阶段的互联网经济建设现状可以发现,现阶段的互联网经济建设存在着发展明显不均衡的问题,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这一部分的互联网经济建设相比于沿海互联网经济发的展,用“空白”形容也不为过。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更需要统筹协调、推进发展。由于互联网经济对于不同行业所产生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需要进行分类发展、协调推进。现阶段,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已经完成了一批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但截止目前,这一批公共平台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而,对于这类公共平台的建设应该主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在市场有相应的需求之后才对市场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并不是由政府全盘包办。总而言之,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建设互联网经济。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审批项目较多,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工作程序和效率还有待革新。一方面,整体的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财税政策激励创新效果还需要不断的检验。不仅要为行业中发展较好的企业锦上添花,更要为中小型企业及互联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企业“雪中送炭”。国家和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为中小型企业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的面向大学生和社区,宣传已经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让更多的青年才俊可以加入到创业当中,并最大程度的享受政府支持。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支撑下,便可以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好很好的满足政府网站的办公。但是针对企业和公民个人的电子政务并没有真正实现“一站式”业务的在线受理办理。民众仍然感觉办事效率低不方便。
2.产业集聚
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互联网产业缺乏国际领军企业,并且互联网经济的国际领军企业大多集中北京等一线城市。虽然我们有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概念,有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产业。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经济产业链。也没有结合传统工业发展出具有传统工业个性、优势的互联网经济。另一方面,我国的传统工业正在由线下逐渐转变为线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工业正在进行着两极化的融合。但是却缺乏有鲜明时代意义、社会意义、代表价值的商品及在线品牌。在全国范围中小微电商众多,而中小企业与农村电子商务意识不强。
二、新时期如何营造更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
1.营造环境的总体思路
我们将会按照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和两极化融合的总体要求,来提升网络宽带化及应用智能化水平。并且将会以此为基础,加强政府的政务公开、政务完善、市场监控等工作。保证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加强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在电子政务、互联网产业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之下,大力推进全国的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让社会大众共享互联网经济发展成果。
(1)智慧中国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首先应该树立数字化中国的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为企业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那么我们需要做到信息基础设施完备升级,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等工作。实现智慧中国下的智慧城市信息共享及应用普及,政府服务民生和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大幅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乡村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企业公民大数据信息共享应用,推进物联网应用与智慧城市建设。
(2)产业聚集
为营造更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经济产业链。打造一个新的千亿互联网集群,建立国际化的数字制造与服务产业。要在电子信息行业、汽车生产等行业寻求发展机遇。并且大力的发展卫星定位与直播等集成芯片产业、机器人制造新产业。积极培育智能硬件、物联网制造与服务业,鼓励创业创新。
(3)国商在线
鼓励中小企业积极的进行转型升级,增强国有商品的在线传播与销售,建设全国性质的专业型性商品批发市场。并且在发展中要不断的推进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为实体经济拓展销售渠道。鼓励农民进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2.战略重点
(1)智慧城市公民服务工程
加快发展新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大力提高互联网的网速,推动三网融合,提高网络间的信息交互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利用率。促进第三方移动支付在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广泛。保证政府数据在风险可控原则下最大限度公开人口、地理信息、交通、环境、医疗等城市的各项数据,明确公开数据的条件、规范和保障。
(2)移动互联文化产业跨融建设工程
推动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鼓励数字出版、数字教育、数字视听、数字游戏、数字动漫等数字内容的原始创新,积极培育数字内容产业骨干企业。加快培育网络传媒内容和手机传媒内容新业态,加快培育数字内容品牌,重点建设数字出版基地。
三、结论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已经让我们告别“旧时代”走向新时代。而无论我们处于哪一个时代,我们都不能忽略了经济建设。经济是发展的命脉,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一个时代拥有着一个时展的特色。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并且可以在复杂的经济市场中长期保持有高强的行业竞争力。虽然现阶段的互联网经济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发展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互联网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政府和企业应从不同角度发挥本职优势,在此基础上积极沟通配合,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共建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影强.“十三五”时期我国由互联网大国~向强国的战略选择[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C].2016:6.
[2]黄志军,曹东坡,刘丹鹭.互联网经济、制度与创新价值链--基于人力资本与制度发展指数的测度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09:26-39.
[3]孙晓.中、美、日、韩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5.
[4]周柱.互联网Web2.0时期区域媒体网站的运营策略思考[D].湘潭大学,2008.
[5]罗文.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及其效率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6]孙中伟,张兵,王杨,牛建强.互联网资源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0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