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 离散数学 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不仅为后续课程,如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和人工智能等,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而且是组合数学、遗传算法、数据挖掘等计算机高级阶段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由于这门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等特点,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阻碍了计算机高端人才的培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明显增强教学效果。
1针对学习枯燥的特点,着力实行“激发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离散数学时,一般认为这门课程的内容是纯数学理论,相对枯燥,特别是该课程的结构较为松散,内容杂,学生难以接受。大部分学生在初学阶段认为该课程对计算机科学的作用不大,往往看不到它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具体应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介绍一些知识点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将之与离散数学理论结合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重视这一课程的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这将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离散数学有很多定义、定理、性质等都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概念讲概念,就结论讲结论,学生将难予接受。这就要求除了在讲解清楚各种基本概念、定理、定理证明、计算方法等基本内容之外,还应多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随时介绍所学知识的应用背景和发展方向。例如在讲授平面图时,可以给出它们在印刷电路板、集成电路等方面的应用。此外,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克服学生的学习惰性,除了布置作业外,可以在讲完每一部分内容之后进行课堂测验,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把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增强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及时地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针对理论性强的特点,着力运用“引导式”教学
离散数学几乎每一课时少则有十几个,多则有几十个新的术语或定理,很多学生由于习惯用背诵的方式来掌握概念,很容易遗忘和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过去习惯的“填鸭式”教学,运用好“研究型”教学,即更加注重对于问题的完整理解过程,而不是只告诉学生结论,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研究。如在讲解“群”的概念时,可以先给出具体一个代数系统,如(Z,+),然后得出该代数系统满足群的三个条件:结合律、存在幺元和每个元素有逆元,从而引出群的定义。在讲解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苏哥拉底三段论、土耳其商人和帽子的故事等问题中,应当从故事入手,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再促进和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下,充分利用网络课件的特点让师生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要选择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覆盖所学的内容,带有启发性质的习题进行反复练习,从中查找暴露出来的普遍问题,及时进行课堂讲评,帮助学生澄清模糊和错误认识。
3针对教学内容多的特点,着力采取“重点式”教学
《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四个部分: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这四部分内容中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内容多且散,使教学过程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讲课时,要把握离散数学贯穿始终的主线,即内容大多包含两个方面:研究一个系统中涉及到的静态(基本概念)与动态(运算、操作、推理)。如集合论中是元素(静态)及其上的运算(动态);代数系统中是集合(静态)及运算(动态);数理逻辑中是公式(静态)和推理(动态)。要把重点、难点精讲细讲,对于易懂的内容可以点到为止,对于一些抽象的和难以记忆的重要知识点,辅以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比如学生对集合论基础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只需作简要介绍,重点放在用集合论的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上;二元关系侧重点是放在对与二元关系的几个性质相关问题的论证方法上;在数理逻辑上重点强化学生逻辑演算能力,并通过逻辑推理理论的学习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4针对应用广泛的特点,着力推广“应用式”教学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 电子设备 故障诊断 专家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不同行业的生产制造中也因为引进了大型的电子设备,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大型电子设备长期处于运行状态会增多技术故障的发生几率。人们迫切希望能够提高设备的故障诊断能力使其保持可靠性。故障诊断的目的在于确保电子设备在工作环境下出现的不明功能失调被迅速查明,确定诱因及性质状态,为下一步的维修处理提供技术预测。一般而言,电子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分为传统技术和智能技术。
一、传统电子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传统的故障诊断技术,以特定领域的理论知识作为技术支撑,需要操作人员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通过逻辑判断来确定故障的位置、种类及可修复程度等。传统故障诊断技术经历了阈值诊断和算法诊断两个阶段。较为常用的主要有:
1.1单信号处理
由于早期电子设备的集成度不高,一个机组内往往同时存在着大量的集成和分散元件。当操作人员人工使用各种仪表检测时,若检测仪表的输入和输出值不在理论范围内,则被认定故障将会出现或已经出现。
1.2多信号模型
考虑到元件之间的信号耦合问题,借助信息理论中的定量或定性的方法综合分析电子设备出现的故障,实现诊断。
1.3单信号滤波
滤波诊断改进了传统单信号处理方法中未考虑动态数据的问题,通过校对时间序列信号传输的数据,在滤波变换作用下记录信号的特征变量,对采集到的特征量赋予阈值实施诊断。
在多信号模型和单信号滤波中,还积极应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实验来辅助诊断。通过一定的仿真建模,能实时采集动态数据,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
二、智能电子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面对结构更加复杂的电子设备,其故障诊断的难度在不断增加,所提出的诊断技术要求在不断提高。传统故障诊断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出其不足之处。技术操作本身需要的知识储备较多,且针对更加深层次的故障发力不足。相比之下,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迅速成为了电子设备故障诊断的首选。
2.1分类
智能故障诊断技术根据理论技术的不同可以分为模糊技术、灰色理论、专家系统、模式识别和失效树分析等。其中,以模糊技术、灰色理论、模式识别和失效树分析为代表的技术都着重于借助逻辑判断推理的相关知识,能够将电子设备诊断中故障模糊定位及定性分类等问题部分解决。而专家系统技术,则重点以自身作为技术开发平台,融合多种诊断技术,构建完善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本文探讨的电子设备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着重以专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2.2专家系统
一个成熟的职能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应该在结构中包含系统知识库、集合数据库、推理机、解释机构、知识获取和人机交互系统、故障预兆分析和识别系统等。专家系统的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的区别方式,如按照理论运用方式的不同,可将专家系统分为借助符号处理和借助数值处理两类;按照理论描述的不同,可以将专家系统的符号处理类再分为框架式、产生式、语义拓扑、面向对象的系统、基于案例分析的推理等,而借助数值处理的专家系统可分为模糊技术、灰色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等。专家系统一般需要考虑以下技术内核:
2.2.1知识库
故障诊断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因此建立专家系统的知识库并积极规划其中的内容十分必要。规划后的知识库更有利于技术理论的搜索和整合维护。具体的规划方法有:①不同的设备故障具有不同的预兆。根据各类预兆情况整合独立的知识模块存入知识库中供诊断使用。②可以针对电子设备的不同部位常见故障分别做知识储备。③搭建数学模型,通过不同的表示方法确定不同的知识模块,用来描述不同的知识运用。④对各领域的专业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包括设备理论、标准故障知识、专家的历史经验、操作要领等信息。建立不同模块的知识库,能够在故障诊断推理中更便捷的调动知识信息,由各模块交流诊断对象的内容并自由调度提供服务。
2.2.2 推理机
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重要部分,充分调动知识来进行逻辑判断。在借助符号处理的专家系统中,推理机采用符号匹配的形式进行逻辑分析和状态搜索。而在数值处理的专家系统中,推理机运用数值进行计算来获得工作进程。推理机使用的推理机制主要是正向、反向和混合推理。一般而言,逻辑推理中的假设由正向推理提出,而反向则用来验证逻辑的真伪。
2.2.3 不确定性
故障诊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引发不确定性的原因可能来自于故障预兆模糊、实施传递的信号数据不精确、系统在读取知识规则时出现失效等情况。一旦出现不确定性的问题,需要借助包括整理理论、模糊判断、灰色理论在内的确定性理论来解决。
三、智能电子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前景
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因其技术先进,操作便捷必然成为未来电子设备故障诊断的主要手段。智能诊断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可以继续扩大当前其在远程故障诊断的优势,拓展使用领域,提高异地的诊断反应能力。其次,可以加深其在分布式多层次的大型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同时,与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相匹配的微型便携式专用仪器的开发,必然提高智能诊断技术的普及率。
四、结语
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和传统故障诊断技术在使用操作中是可以相互补充的。这样能够快速获取被诊断对象的故障信息,分析故障并准确定位,同时测试判断具体的故障部件,及时恢复设备。相信,利用智能故障诊断技术,能够为大型电子设备的维护管理保驾护航。
参 考 文 献
[1] 谢小轩,张浩,曾斌.制造企业远程故障诊断服务系统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0(12).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课外实践;物理知识;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成为整个物理教学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体现物理知识对生活的服务作用。要通过课本上的概念教学,从中得出物理知识中的规律,用实验来证明这一规律的形成过程,最后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更多、更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这样一种实践的方式,能加深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要想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中来,对课本上的物理知识要很好地理解、掌握。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不像以往那样死板教学。教师在讲解一些物理概念性知识的时候,要通过一些相关实验以及教师的演示,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尽量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思维创新、大胆想象的能力。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要重点讲解物理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概念,绝对不能再用大量的习题来取代对概念知识的讲解。要明确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不再是解决习题,而是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识。要学生做习题也是为了检测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否真的理解物理现象以及物理规律,以便能够在实践中正确、灵活地使用。其次,通过做一些习题,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要做到让学生通过做每一道习题,都能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理论的内涵,对于习题中所提及的现象、情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推理、循序渐进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含义,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整个教学的关键。
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1.巧妙设计课外实践活动
物理学科,其实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和诱惑力的学科,有很多物理现象都是非常神秘的。有些时候,用课堂上仅有的理论知识可能还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物理现象,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在引导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很有可能让学生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由于实践的题目太难,学生连续几次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就会产生挫折情绪,这样实践的最初目的也将失去其本身意义。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安排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现,并且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活动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符合物理学习的规律、尽量做到与物理教学同步。
2.通过课外实践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提高应用能力
可以说,物理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勇于思考,那么,物理的学习将会是非常轻松愉快的,并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成效。就拿冬天下雪这一现象来说,里面就包含了很多的物理问题。在下雪的时候,可以在学生玩的过程中提出一些相关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并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首先,“下雪时为什么不冷,而雪融化的时候会冷?”用这个问题就能很好地引入“凝固放热,融化吸热”的物理知识。其次,“在扫雪的时候,为什么会在街道上撒盐?”这又能引入“降低熔点”的知识。最后,用“下雪时候为什么高速会封路?”引出摩擦力的知识,因为下雪时,路面湿滑,会减小摩擦力,使汽车容易追尾。通过下雪这一自然现象,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掌握了三个物理知识,并且通过这些知识,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在生活中也学会了应用。
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在课外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熏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变为“能力”,转变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学习物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习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最终提高整个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坤.提高物理学习的综合能力[J].物理世界,2010(05).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30
论文概述:本文概述了物理模型的定义和它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物理模型的构建对物理学发展和物理思维训练起的作用,及其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一、物理模型的概述
物理模型是理论知识的一种初级形式,就是将我们研究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情境通过抽象、理想化、简化、和类比等方法,进行“去次取主”、“化繁为简”的处理,把反应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或实物的体系,就形成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既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领域中带有普遍的共性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物理模型的构建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对物理现象或过程,从而寻找出反映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内在本质及内在规律达到认识问题的目的。
物理模型的构建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基石上的。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知识来之于人们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变成了自己的内部表述。因此,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即"为理解而学习"。2、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3、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该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二、构建物理模型的作用
1、物理模型是物理规律和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
物理学的目的是探索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各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物质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为自然界物质的运动、结构及相互作用提供一幅绚丽多彩、结构严谨的图画,以便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得出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揭示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联系,此即物理规律,并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自洽的、严密的物理理论。而由于自然界物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完全按照物理客体的本来面目进行研究,问题将变得很复杂,很难得出定量的物理规律和系统的物理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抽象,得出反映物理客体本质属性的物理模型。
法拉第在1852年,对带电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的物质,设想出电场线、磁场线一类力线的模型,并用铁粉显示了磁棒周围的磁力线分布形状,从而建立了场的概念,对当前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05年爱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启发,大胆地建立了光子模型,并提出著名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卢瑟福以特有的洞察力和直觉,抓住α粒子轰击金箔有大角度偏转这一反常现象,从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思想出发,于1911年构思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哈勃定律”所反映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指出了我们周围的宇宙并不是静态的、恒定的、而是动态的、膨胀的。从而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扫清了道路。
2、利用物理模型可解释物理现象和实验定律。
利用物理模型,可得出一些是实验事实相符合的理论结果,从而解释物理现象和实验定律。例如爱因斯坦建立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来解释光电效应实验事实。光电效应是当光照射到金属上时,有电子从金属中逸出。这种电子称为光电子。实验证明,只有当光的频率大于一定值时,才有光电子发射出来;如果光的频率低于这个值,则不论光的强度多大,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子产生;光电子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光的频率越高,光电子的能量就越大;光的强度只影响光电子的数目,强度增大,光电子的数目就增多。按照爱因斯坦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能量为hγ的光子被电子吸收。电子把这个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做功(逸出功),另一部分就是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这个能量关系可写为 。这样就利用爱因斯坦光的波粒二象性对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作出了完美的解释。
3、利用物理模型可作出科学的预言。
作为对物理事物简化描述的物理模型,不仅能够解释物理现象和实验定律,而且也常常能够作出科学的预言,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4、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实质上就是培养物理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物理创造性思维,就是物理思维结果具有新奇性、独创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物理思维活动。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建模?
在研究物理问题当中,将物理对象、物理过程或物理情境处理成简单的模型后进行分析与计算十分常见。
1、对物理概念建模。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的产物。任何物理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物理思维。
2、对物理过程建模。
在中学物理中建立的理想化的物理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简谐波、绝热过程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描述和揭示了各种问题中实际过程的特征,也标志着物理学研究的深化。
3、对物理情境建模。
“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当然也是物理教学别提倡的,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能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活力,尤其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图画、情境、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就在生活当中,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物理规律的实际问题,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在创设情境中要注意情境的生活化、现实性。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5
一、方法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从牛顿对苹果落地现象的疑问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确立,从爱因斯坦的理想实验到相对论的创立等,无数史实表明:物理方法来源于人们探索现象和规律的实践,并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发展;方法的完善和发展又推动物理理论知识的发展,甚至产生新的物理科学领域。
二、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有知识,没有方法,就谈不上认知,也就无法科学地建立认知结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改进和完善,使学生不但从整体上掌握学科知识,在相互联系中把握学科的概念和规律,而且把学到的知识内化,学以致用,就必须进行方法教学。在教学中,不仅强调知识本身,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得出这些概念和规律的方法,从而达到形成并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使他们觉得物中有理、理由法推。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有机的整体,而科学的物理方法在知识的衔接、融合、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学生只是学到零散的物理知识,而没有掌握系统的物理方法,那么偶遇一个新问题,就会惊慌失措,难于解决。如果学生掌握了诸如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类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近似法、抽象与理想化法等科学的物理方法并能灵活用之,那他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从容理性地或收集信息,或设计并进行实验,或逻辑推理,等等,快速加以解决。
三、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人类认识物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更是进行物理探索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做课堂演示实验,而且要指导学生做随堂实验、分组实验、小实验。学生只有不断地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断地动脑、动手,自主探究,才能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才能很好地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也才能灵活地用这些方法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的新问题。
2.通过史实强化方法教育。
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提供古今中外的物理小故事,物理小资料介绍一些物理史实。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某个物理事件的过程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便于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物理方法,还可让学生明白:在现代物理研究中,在建立新的物理理论中,当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无法奏效时,抽象思维、科学想象、理论实践、试探猜测和大脑假设,以及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与特殊方法的作用就越发重要。如讲电与磁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述清奥斯特是偶然发现电流具有磁效应这一物理现象的传奇故事,而且要介绍法拉第针对“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否产生电’呢?”这一问题,经过整整十年的不懈探究,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从而成功发明了发电机的故事。这样不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深刻地领悟到“逆向思维”方法对物理学研究是多么重要。事实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现代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正道的“反物质”理论等都应用了此方法。
3.在传授知识和实际训练中渗透方法教育。
物理概念的构建、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都蕴含着相应物理方法。如:力的图示、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牛顿第一定律、功的原理等运用“模型构造”法;合力与分力、串并联电路的电阻运用等效替代法;电压与水压、电流与水流运用类比法;还有控制变量法、微小放大法,估算法、反证法、图解法、逆推法等。为了使学生学会物理方法,在授课中不要直接给出概念、规律、答案,而要创设物理情境,设计实验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和领会其中的物理方法。
如:人们对信鸽有高超的认路本领的原因有多种猜想,科学家是用这样的实验找到答案的:把几百只信鸽分为两组,一组翅膀下系小磁铁,另一组翅膀下系小铜块,让它们远飞,结果系铜块的大部分能回来而系磁铁的一组也没有飞回来,答案可想而知。这一案例说明我们研究物理问题时要利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的物理情景,将其转化为物理问题,建立起物理模型,并把已知条件进行提取加工,综合迁移至问题部分,从而解决问题。
4.在复习知识时要注意总结物理方法。
在复习旧知识时,除了注重知识点的总结之外,还要注重物理方法的总结。对应用较多的物理方法,要及时总结,也可以讲方法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从更高的层次认识这一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如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应用较多,也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在初三物理复习时可进行专题复习。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培训对象
创伤骨科护士16名。其中本科5名,大专8名,中专3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6名,助理护士3名。由护士长及5名护理组长组成评估小组,评估内容包括:①护士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科护理知识,对骨伤科常见现存的和潜在护理问题的评判思维能力;②护理业务、专科技术操作熟练程度;③护士的沟通技巧与服务态度;④环境管理能力;⑤患者及家属配合主动度等。
1.2培训方法与内容
1.2.1明确评判性思维与创伤骨科护理工作的相关性
评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基于全面的观察来洞察客观环境,以快速思维来判别事物形成的决策的过程,具有逻辑推理、深思熟虑、疑问态度、自主思维等特点。目前,在欧美等护理实践较先进的国家,评判性思维已纳入护理教育中,且在护理实践运用中也展现了其应用价值[3]。评判性思维的建立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在工作中互相影响、密切配合,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
1.2.2加强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及应急能力培训
新毕业护士上岗前进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组织学习专科护理常规,上岗前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制订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通过考试、提问等方式检查护士应急能力,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独立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排班上新老搭配,以老带新,层层把关,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对急危重患者及配合差、老年患者进行评判分析,运用评判性思维方法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提高操作能力及应急能力。
1.2.3开展情景模拟训练
针对创伤骨科护理案例,验证实施评判性思维的必要性。通过模拟应急病例,要求护士针对各种情况进行评判,考验护士的综合判断与快速反应能力,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验证与实施评判性思维过程,提高了创伤骨科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2结果
通过培训,提高了创伤骨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规避了护理风险,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2009年的91%提高到2011年的100%。3护理风险管理重点
3.1创造评判性思维的气氛
各项护理操作前评估,告知家属及患者护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经常以各种渠道,多种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加强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爱心、耐心、同情心是创伤骨科护士必备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情感,要以完全接纳安抚的态度对待患者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
3.2加强医学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教育
及时总结临床不同类型患者抢救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运用护理程序和专科知识,找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高预见性护理思维的能力。培养护士根据临床经验、专业技能、患者自身状态等事项,对预期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做出评估,提高护理风险的判断能力。
3.3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各级人员认真坚持工作原则,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及时汇报、请教,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等特点,若发生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要及时弥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3.4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强化职业训练意识
每周利用晨会进行专科知识和综合护理急救技术模拟训练等教学,针对现有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和讨论,剖析护理存在的风险因素,充分利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找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人人都有防风险意识,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3.5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
很多护理纠纷是由于护士在服务过程中服务态度欠佳,或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高,未能达到其期望值;同时由于患者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经历及治疗程序的复杂性各异,不同年资的护士由于其素质、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知识程度及临床经验等不同,沟通技巧不够全面,致护患之间不能有效沟通,使患者产生强烈不满。因此,随着服务理念的不断更新,护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学会倾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
3.6维护病区环境安全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加强病房巡视,执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要及时去除,发现患者和家属的各种危险行为应及时劝阻。对于危重、大手术后等患者,尽量调至接近护士站、易于观察的病室或ICU内;对于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者,应加护床栏,并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