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建筑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TV551文献标识码: A

1 工程概况

拟建的工程场地位于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文华花园北面、东华路东面。拟开挖保利置业顺德龙江地块二期基坑呈“7”形,基坑东西长约200m,西北宽约160.0m,周长约610m,设地下室一层。基坑计算开挖深度约为5.45~6.05m。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情况为:紧邻基坑地下室西面5.3~10.8m为已施工一期地下室外墙边线;距基坑地下室西南面9.59~20.2m为施工一期地下室外墙边线;基坑南、东、北面场地开阔,场地周边无地下管线。基坑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岩土结构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场地岩土层按地质成因分为第四系填土、冲积土、残积土和白垩系基岩,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素填土:灰黄色,松散,局部稍密,湿~饱和,属粉质素填土,含砂土、粘性土,局部含少量大小约1~12厘米的砼块或强风化花岗岩碎块,层厚2.0~5.0米,平均3.1米。

②冲积土:按土的颗粒组成、塑性指数及物理力学性质划分为7层:

②-1淤泥质土:深灰色,流塑,具臭味,含少量腐殖质及较多粉砂,局部为淤泥或夹薄层粉砂,层厚0.5~11.0米,平均3.0米。

②-2粉砂:灰色,松散,饱和,石英质,含较多淤泥,局部为细砂或夹淤泥薄层,层厚1.9~9.4米,平均4.6米。

②-3粉质粘土:灰色、灰黄色,可塑,含少量粉砂,土质不均匀,局部为粉土,层厚1.1~4.7米,平均2.6米。

②-4粉砂:灰白色、灰黄色为主,局部灰色、青灰色,松散,局部稍密,饱和,石英质,含较多粘性土,局部为粉土,层厚2.5~7.0米,平均4.3米。

②-5淤泥:深灰色,流塑,具臭味,含少量腐殖质及粉砂,局部为淤泥质土或夹粉砂薄层,层厚1.1~12.7米,平均5.6米。

②-6粉质粘土:灰黄色、灰色为主,局部青灰色、黄褐色、灰白色、褐红色,可塑,局部硬塑,土质不均匀,局部为粉土或粉砂,层厚0.4~4.7米,平均2.0米。

②-7淤泥质土:深灰色,流塑,含较多腐殖质及腐木,层厚0.9米。

③残积土:为粉质粘土,紫红色,由泥质粉砂岩风化残积而成,硬塑,局部可塑,土芯遇水易软化,局部为粘土,层厚0.3~4.0米,平均1.9米。

④基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紫红色,局部为砂岩,灰白色,由于受原岩成分及裂隙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岩石的强度和风化层面的埋深局部变化较大,现按风化程度分层描述如下:

④-1全风化层:全风化状态,散体状结构,裂隙极发育,岩芯呈土柱状,手捏易碎,遇水易软化,层厚0.8~4.6米,平均1.9米。

2.2地下水

钻孔开孔初见水位埋深0.70~2.20米(黄海高程1.07~2.58米),勘探结束测得孔内静止水位埋深0.80~2.00米(黄海高程1.27~2.48米)。

场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砂土层孔隙中,浅部地下水主要接受降水补给、以蒸发的方式排泄,水位受季节影响;下部地下水补给、排泄以水平向渗透为主。基岩裂隙富水程度受裂隙发育程度及补给条件控制,据勘探孔资料结合地区经验,裂隙富水程度弱,但不排除富水性较强的裂隙带存在的可能性。

根据土质及室内试验结果判定:①层素填土及②-4层粉砂属弱透水性、②-2层粉砂属弱~中等透水性,其余岩土层为微~极微透水性。②-2及②-4层粉砂为主要含水层,由于透水性较弱,故地下水不丰富。

3基坑支护设计

3.1总体设计方案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5.45~6.05m,基坑开挖深度范围主要为填土层、淤泥、粉砂、残积土等,基岩为全风化泥质粉砂岩等。基坑西侧、西南侧距一期地下室边线较近。因此,根据周边环境情况、地质情况及基坑开挖深度,并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支护方案为:

(1)对于西侧距一期地下室边线最近的重车超载区段支护体系采用2Φ550水泥土搅拌桩+Φ76×4.0锚管的加强型土钉墙支护方案,重车车道各采用3排搅拌桩内插Φ114×3.5钢管桩加固。

(2)对于西南侧区段采用水泥土重力式挡墙支护方案;

(3)其余区段具有放坡条件,采用2Φ550水泥土搅拌桩+Φ48×3.5锚管的加强型土钉墙支护方案。

3.2基坑支护计算

经计算,支护后基坑桩顶位移值和抗倾覆、抗滑移、整体稳定性系数符合规范要求,基坑支护体系安全,参数选取如表1。

表1 基坑支护的计算参数

3.3基坑支护施工顺序

1. 加强型土钉墙段

第1步:先进行深层搅拌桩的施工;第2步:然后小放坡喷锚挂网,并将土方开挖至搅拌桩桩顶;第3步:施工竖向φ48×3.5@1000钢管桩L=6000mm;第4步:施工压顶梁,待压顶梁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分段分层开挖土方;第5步:开挖土方至第一排锚杆(管)以下0.3m处,施工锚(管)杆,待锚杆(管)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重复以上工序至坑底。

2.水泥土重力式挡墙施工段

第1步:先进行深层搅拌桩的施工;第2步:成孔,内插φ114×3.5钢管桩施工;第3步:然后小放坡喷锚挂网,并将土方开挖至搅拌桩桩顶;第4步:施工压顶板,待压顶板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分段分层开挖土方至坑底。

4小结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遵循“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原则。并建立严格的监测网,确保基坑、周围建筑和管线的安全。通过后期监测,项目运行情况良好,到达预期的设计目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薛伟.高层结构深基坑支护技术探析[J].山西建筑.2014,40(6):94-96.

[2]贾淑明,陶炳芳.某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2,200(12):75-79.

[3]闫安定.关于对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2,25(38):100-101.

[4]童亮.浅析南京划子河船闸工程基坑支护方案[J].中国水运.2014,2(14):307-308.

[5]黄力平,李荣强,黄岫峰.深圳地区深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现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4(7):46-59.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文2

景观设计融合了各类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正是由于与各学科的交叉性使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在当代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正是由于人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才有了今天不断创新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在广泛的相互整合的学科发展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应该是信息传播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景观设计,主要是着眼探讨人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设计的景观作为沟通设计者、制造者和使用者的媒介,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意义的作用。因此,引入信息传播学来研究景观设计,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使设计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

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学特点

若从传播学的角度认识景观设计,将城市景观设计作为一种传播活动,自然也能找到一种与其相适应的信息传播模式。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处理原始的信息材料(来源于制造者与受众)――设计观念或构思,然后将其转换为符号信息;受传者(使用者和观赏者)在看到这些符号后,用感官加以处理,并作出反应,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景观和受传者一起构成了解读系统;观赏者和使用者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又会对设计作出反应,从而反馈信息给设计师。

特殊性。城市景观的设计与营造过程是社会领域中的一种特殊传播活动。由于是在已有人工环境――城市中进行设计,使这个过程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即既有“建成景观”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发散性特征,也有外部环境向正在生成的景观传递信息的集聚性特征。

因此,城市景观设计既承担着向使用者传递设计者、制造者意图的功能,又承担着顺承和融入已有外部环境的任务。

以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为例,一方面广场上出现的景观建筑、雕塑、装置艺术乃至城市家具都是为了向进入广场的受众(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传递出城市文化特色的信息,另一方面,广场周边现有环境,如建筑色彩、自然地形地貌,这些因素则会在设计早期影响设计者和制造者对广场方案的确定,在项目建成后,这些要素会继续与广场互相影响,让进入广场的受众感受到景观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或者不和谐。

多样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城市景观的传播过程,社会上的一些人通过城市景观这个载体向另一些人传递着关于生活行为、审美情趣、文化品格等信息,甚至还可以传播具体的事件、历史与传统信息。因此城市景观作为信息载体长久而深刻地作用和影响相关的人群。然而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在城市景观中接受的信息是多样的。因为受众是多类型的人,包括城市景观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有可能既是本地居民平时休闲放松的去处,也是外地游客参观游览的当地著名景观,比如宁波的天一广场设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天一广场被誉为宁波的商业航母,是宁波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景致通透的广场建筑、一池碧水、一块3.6公顷的城市绿地,使天一广场充满了现代商业气息。天一广场既是一个环境优雅的休闲娱乐中心,又是一个城市新的旅游景点,但在不同的使用者眼中,天一广场这两种身份的主次关系也各不相同。广场此时已经成为一个信息综合体,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的受众通过辨识,在其中各取所需,从而形成了传播信息的多样化。

运用传播学原理改进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程序与方法

当今的城市景观设计活动日趋频繁,从大型的城市广场、公园到小区内部景观的设计,种类繁多。在大量景观设计作品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设计缺乏互动性、缺乏人文气息等。那么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如何利用传播学原理来对设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改进?

建立更为完善的反馈信息收集系统,增强设计的互动性。以往的城市景观设计通常都是一个单向的设计活动。即由制造者(大到规划部门小到房地产开发商)确定设计主题、场地规模、位置,而后由设计师进行具体方案的确定,其信息反馈只是停留在制造者与设计者,也就是传播者之间,常常将使用者,也就是受众排除在外。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环境领域的传播活动。传播者和受传者是相互作用的,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传播系统。因此,建立完善的反馈信息收集系统,才能使城市景观的设计方案更加完善。尤其对于许多大型的城市景观设计更是如此,比如许多城市广场出现无人光顾的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在前期和设计过程中随时接受使用者的信息反馈,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设计误差。

虽然现在很多城市在进行大型景观设计的时候,已经开始注意到要征集使用者的意见,但是常常只是在投标完成之后,让市民在已有的几个投标方案中进行选择投票,整个设计程序的互动性还不够充分。

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时代,可以利用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将设计方案进行多轮公示或者工程全程跟进报道,通过这样的方法,及时收集受众的意见,将这些意见存档并且及时反馈给制造者和设计者,使两者可以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多轮修改,从而使设计方案日臻完善,也使得项目在完成以后,使用率和受欢迎程度大大提高。

改进设计内容的符号化处理,提高信息的还原率。城市景观中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受众解读过程和获取的信息也会与传播者产生不同,经过解读以后的信息会与原初信息之间产生一定的偏差。但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却希望信息能够在传递过程中保持一致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对设计内容进行符号化处理的时候应该充分地理解和分析受众的解读模式。对于城市景观设计而言,要使得受众在接受信息,对信息进行重构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地还原为传播者所希望的信息本体,就必须立足在城市本身,对于城市的自然环境、气候、历史,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居民的生活方式各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考察,这样才能提取出受众能够解读的符号语言。因为在受众的思维中,一个城市传统的实体性形态有可能被“暂时蒸发”而留下一些抽象理念。那么找出能够代表这些理念的典型符号,即收集、挖掘历史积淀的人文传统和代表城市精神的物质内核成为设计的关键。以城市文化广场为例,最近几年,国内的城市文化广场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但是却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设计者并没有找到恰当的符号语言来传递所要反映的城市文化,而是想当然地对设计内容进行符号化处理,更有甚者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形式,其结果必然就是创造出一套使用者无法理解的符号体系,造成了设计者的失语和受众的迷惑。

注重设计的细节,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与其他的信息载体不同,城市景观作为一种空间形态,是立体三维的,受众常常是进入其中接受其传播的信息,而接受信息的方式通常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当人们在城市景观中漫游时,视觉时时与环境保持着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路径的推移大量地被大脑接受,这时采取的是动态接受的方式。当看到特别吸引自己的片段时,才会采用静态接受的方式,对某一片断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受众在进行解读时,将两种方式获得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得到了对整个景观的最终印象。动态接受的信息形成对城市景观的整体形象的认知,而静态接受的信息则形成对设计细节的认知。两者只有互相统一,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否则给受众所留下的印象只能是片断的、孤立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还是以城市文化广场为例,广场上出现的一切细节,比如城市家具、植被、材质甚至工艺手法都应该能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风貌。

结语

总的来讲,信息传播学原理对于景观设计程序和方法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实际上是研究人与城市景观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方式,并更多、更加切实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怀。这符合当代信息社会发展对景观设计的要求。可以肯定的是,今后设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努力追求使用者与景观之间更和谐、更密切、更合理的感性关系。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 李晓峰编著:《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俞景玮:《美国当代主要传播学理论概述》,《人文杂志》,1988(3)。

4.吕正华、马青编著:《街道环境景观设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文3

【关键词】现代 ;文化广场;设计原则

对于一个生活在卧龙岗下的南阳人来说,对卧龙文化广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是武侯祠的入口空间,位于城市东西主干道卧龙路的西段。该道自武侯祠向西通向湖北老河口,向东则深入城市腹地。卧龙文化广场的建筑环境复杂,空间秩序紊乱。周边有烈士陵园、工厂及民宅等10余栋房屋;西部为卧龙岗岗头;北部为武侯祠。东南部的近代建筑又与历史文化环境格格不如,这些建筑与武侯祠的空间轴线毫无联系。另外,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之地,经大尺度的卧龙路的切削,岗地风貌破坏严重。

设计师以纷争了1000多年的“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和“襄阳说”入手,将三国历史地图作为主控广场的要素,在设计中十分注重对文化内涵的塑造,广场的铺地图案采用三国历史地图,使人们平心静气地散步于广场之时能体味历史与文化的空间!并巧妙应用了河流、东海、百子同春、城市地名等文化主题,该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巧妙至极。因此,在南阳文化广场设计中要巧妙运用这些设计原素,使得设计方案大放异彩,脱颖而出。

一、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

(一)、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应该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应该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人们喜欢在相当舒适的天气下使用广场,气温比有阳光更为重要。还要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对于南阳这样一个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的地方,显然需要建造能够提供休闲和旅游的广场,这也能充分利用卧龙岗这样的优越的地理环境,设计出具有自然特色的文化广场。

(二)、城市文化广场还应该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

城市文化广场还应该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南阳卧龙文化广场紧紧围绕三国时期蛰伏南阳地区的诸葛亮做文章;出师表、广场铺装中的历史疆界、历史地名、藏龙卧虎等景观的塑造均未出其文化尺度之右,也充分突出了南阳的地方社会特色。

二、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

城市文化广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空间体现的场所。同时也是政治集会、商业、休闲等功能性比较突出的广场空间,顾名思义,它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文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广场文化在城市文化广场中成为重要的内容。

卧龙文化广场在设计中十分注重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将“反映三国文化及诸葛亮”作为广场设计的主旨,从1000多年来学界对“诸葛亮躬耕地”存在着“南阳说”和“襄阳说”的纷争之说入手,将三国历史地图作为主控广场的要素,将广场的铺地图案采用三国历史地图,使人们平心静气地散步于广场之时能体味历史与文化的空间!魏、蜀、吴之“三国”用不同的材料铺面给予分别。地图上的河流、海洋、城市等均成为丰富广场的构成要素。在水系源头采用圆形统合的设计,因为黄河、长江的源头同出一处,中华名族同族同源;“源”、同“圆”谐音。一股涌泉来自圆心,涌泉周边散布出自南阳西峡的恐龙蛋,以昭显中华大地为“龙之故乡”,还有诸葛亮的“卧龙”之寓。在节庆广场西部的硬地铺面中分别种植了柏树、栀树、桐树、樁树,象征南阳“四圣”谐音为“百子同春”,寓南阳沃土曾养育过“四圣”,而今更是人才辈出,是卧龙藏虎之地。

三、效益兼顾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城市文化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文化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上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 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一)、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文化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静态休闲活动的城市空间。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核心部位,被有意识的作为活动焦点。 它以其开放式的空间满足了人们进行交流、聚会、娱乐、休息、锻炼等多种综合性活动,对都市人性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被誉为“都市中的客厅”的作用。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

(二)、城市文化广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城市文化广场建设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公共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衔接等方面。在进行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还应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

四、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中,可以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知识,南阳市卧龙文化广场景观设计结合自然、人文、居民、城市和现代文化广场设计基本原则,更好的展示了其多功能的特性,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创造出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

参考文献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空间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市商业综合体是指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具有功能协同、空间紧凑、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从而在城市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和充沛的发展潜能。因其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城市商业综合体也常被称为“城中之城”。

二、工程概况

昆明国际商贸城二期位于该基地西北侧,西临新昆洛高速,北接广福路,地块交通条件便利,用地地势平坦开阔。地下一层主要为汽车库(兼做人防物质库),电瓶车库和设备用房。一到五层为商贸市场,屋面为停车场。市场南北向每隔80米设一个12米宽的消防主通道(其中L单元与M单元、P单元与Q单元之间的消防通道为21米),消防车道净高大于4米,二层至五层连接体为连廊。消防通道把整个建筑分成十个部分,又通过过街楼把整个市场连为整体。昆明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周边新建8幢一类高层,高层建筑通过连廊与市场联系紧密,有商务酒店、写字楼等,做为市场的配套用房(图一)。

昆明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总图1

三、设计思想

3.1规划调整

本设计对原有方案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对原有方案提出了几点规划调整:昆明国际商贸城二期工程设计中为了保证螺狮湾市场商业的整体性、连续性,城市空间及建筑形态的完整性、秩序感,对原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以下三点调整意见。

调整内容1.为了保证螺狮湾市场商业的整体连续性,城市空间及建筑形态的完整性,在S-2、G-20、G-21用地东侧设计建设螺狮湾二期市场的M、N、P连接体块;同时考虑到控制性规划中空间视廊的延续性,在市场连接体块中设计了内部景观庭院,与规划中的西北角广场和中心湖组成一条中轴线,并通过椭圆形的玻璃体建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调整内容2.为了保证螺狮湾二期市场Q、R、T区块的建筑形态的完整性,与J、K、L区块相一致,以体现整个螺狮湾市场的整体性、秩序感,在不影响D-1用地的前提下,将原C-1用地东侧、G-24用地西侧的道路红线整体向东侧略做调整。

调整内容3.为了保证螺狮湾市场商业的整体连续性,城市空间及建筑形态的完整性,在七号路上方设计建设螺狮湾二期市场的H连接体块;同时考虑七号路的交通功能需要将H体块的底层架空,底层净高保证大于等于5m。

3.2建筑功能分析

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是一个集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商品交易市场,商品交易的主要方式是批发。商品批发市场的商品交易流程存在自身的特殊性:首先,商家在市场内的店铺只展示样品和少量的货物,大宗的商品并不进入市场;其次,商家与客户下单以后,只有那些体积小、数量少的商品才会在店铺内现货交易,大宗的商品则由商家从仓库发往客户指定的地点或者指定的托运公司;另外,市场将配配完善的通信条件和通畅的金融服务,能够保证商家和客户的商品交易流程顺利进行。

四、建筑特点思考

4.1建筑形象与城市广场相互融合

昆明国际商贸城二期位于新昆洛高速以东,广福路以南,新昆洛高速与广福路交叉口东南角为城市广场,设计中为处理好城市广场与市场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两者之间设计了两组高层建筑;高层建筑采用逐渐向广场退台的型式,建筑与广场之间相互借景、互融共生;弧形的平面面向广场,两个弧形高层形成环抱的态势,围合广场聚拢人气;每组建筑点板结合,动静相宜、有收有放;通过以上建筑手法的处理,市场与广场之间相互融合、尺度适宜,昆明国际商贸城二期体现了海纳百川之势,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昆明城市的一个新地标。

中心广场透视

4.2强调商铺的均好性

市场东西两侧为商业服务配套,中心为均好性的摊位,利于商业气氛的积聚。避免死角铺位,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铺位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贯通与均好。

4.3市场与商务酒店、写字楼紧密结合

8幢高层商务酒店、写字楼和市场紧密相连,既提升了市场的整体形象,又为二期市场提供了大量的配套用房,满足该地块的多种功能需求。

4南北商气贯通。

J、K、L、Q、R、T每个单元块内部南北向有一条6米宽和十六条4米宽的通道,单元块之间有8条钢结构连廊相互贯通,这些通道、连廊均延伸至H、M、N、P单元块,南北向通道、连廊使二期市场内部南北商气贯通。

4.5标准化的市场,

吸取以往市场的成功经验,如10000m2的标准块设置, 9×10米柱网,4.5×5米或者4.5×6米的标准铺面设置,方便使用。

4.6国际化的市场

设置外商接待,名特优新产品中心,市场金融结算中心等等更多的新功能,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市场。

4.7数字化的市场

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因此昆明市场应当将传统的市场模式和数字化商业相结合,与时俱进,将传统和现代完美融合。数字化建设,简而言之,分成四部分:

(1)、建筑空间的预留,比如辅房中金融网点的设置,商铺POS机接口,入口大厅中电子结算中心设置,电子商务功能网上交易中心设置等等。

(2)、管线敷设,包括宽带入户,无线网络的全范围覆盖,以及预留管线发展空间,使数字化商务无处不在。

(3)、标示的数字化,将市场的标示全程数字化,人性化,将数字导购系统与标示系统相结合,形成整体网络。

(4)、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即数字化市场的建设,将网络平台上的市场与现实中的市场一一对应,让虚拟与现实的完全一一对应,创建全新的商业模式。

因此结合以上四点,我们在建筑功能上予以对应,设置相应功能,提供一个建筑空间,最终实现数字化,则要由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完成。

为适应国际化,数字化的现代化市场需求,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市场市场必须是功能创新的市场,其创新不能仅图形式主义,具有前瞻性的同时又应充分适应昆明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为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功能的需要,对本方案设计提出了建筑设计的市场商业的整体性、连续性,城市空间及建筑形态的完整性、秩序感,对原控制性构思,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使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德国建筑师弗兰.奥斯曼说“:设计一幢建筑意味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我们也要思考我们的责任,我们该为城市留下什么作品, 无愧我们的时代。这是我们在尊重城市、尊重时代的一个探索和实践, 希望能给我们的城市、给市民、给生活提供更活跃的动力和生机,有利于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城市综合体专业研究报告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商业广场;游憩空间;空间设计

一个成功的商业广场空间可以带动商业区中各种社会、文化和商业活动的产生,活跃城市的中心区域,更可以提供市民优良的游憩空间。在不同形式的商业区广场中,会有不同型态的活动产生。当中的活动与休憩品质也因广场尺度与设施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了缩短广场空间与使用者感知之间的差别,以提供较为合理的商业区广场活动空间来提升市民的休闲休憩质量,因此,在商业区广场规划设计思考上,应了解不同广场的空间尺度、型态与使用者行为之间的关系,才能创造出符合适合该地区使用的广场游憩体验。但通过国内商业广场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大多数商业区广场由建筑配置后所剩余的空间,其仅扮演出入口过道的功能,显然少有考虑到过道以外的功能。

1城市商业广场空间的概述

城市中各区域的活动性质与土地使用规划息息相关,因此在此提及的商业区应以城市规划中,划定为商业区的区域或商业、办公活动频繁的商住混合区为主。从城市广场与其他城市开放空间在空间组成与活动类型上可以区分出不同点外,各类型广场在周围建筑使用类型上也有差异,围塑广场的设施、建筑型态与数量上,可以对广场做进一步区分,商业广场实质空间要素应包含:足够的设施供人们选择性使用;吸引的焦点成为视觉的中心;界定的边缘,以及常为市民提供休憩的空间。广场型开放空间应该与周围建筑在功能上有一定关联,而且具有串连其他公共设施用地的节点功能,相对于都市商业区广场也应具备此条件,因此商业区广场空间性质中可能包含交通性、商业性、休憩性或多重组合的综合性。

1.1商业区广场的位置

商业区广场的位置应位于城市中心或城市商业区范围内,以服务进行商业活动的市民为主,可以延伸至周围建筑周边的活动,串连不同空间节点的功能,如串联车站、商业建筑与其他开放空间,这暗喻着好的广场位置应邻近商业建筑;再者,商业区广场的活动除了为建筑延伸外,更与街道密不可分,因此商业区广场区位应邻接民众主要活动的街道或动线旁。

1.2商业区广场的尺度

商业区广场不需太大,不同于政治性广场。商业广场应为一个小规模、可达性高的空间,其直径以不超过30米为基础;再者广场的长宽比不应超过3:1,当长宽比值超过3时,广场的动线性就会过于强烈。相反,过长的交通动线给人以负担感。

1.3商业区广场空间的构成元素

商业区广场应有构筑物、隔断等设施界定划分空间,让广场的休憩活动更集中,并且提供相应的不同形式与尺度的设施设备,给予市民有弹性灵活的使用,如活动式的桌椅;另外需考虑特殊活动需求配置空间,如一般使用的表演平台、阶梯的观赏空间。面状的广场开放空间有别于一般线状开放空间;在空间组成上,由于特别活动的需求,都市广场应为建筑、列柱等围塑的空间,具有平坦且具连续性的硬质铺装,有别于一般公园绿地。

1.4商业区广场的活动

广场为城市开放空间,是市民日常生活中得以有意无意相遇的地方,就休闲的方面而言,广场相遇的契机使得各种休闲活动与社交行为的产生;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是一个城市魅力的基础,广场提供着休闲活动发生的舞台,在都市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广场游憩空间使用主要可以区分为交通动线、等候区、休憩区与活动举办等区域,而等候、观看、休息、抽烟与聊天等是广场上使用者常出现的行为。城市广场中的游憩活动与周围建筑使用类型有强烈的关联性,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与城市土地使用分区息息相关;更因活动场地的需求,都市广场可产生大型庆典、商业等活动,有别于腹地不足或穿透性不佳的线性开放空间。除了休憩与观看等一般活动外,应具有展示、表演、商业等特殊活动功能,如街头表演、露天咖啡座等空间;不同于一般广场活动时间,商业区广场因商店营业时间等因素而变化,平均活动时段持续至22点左右。

2商业广场游憩空间现状

通过调研与分析,国内商业广场休憩空间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位于城市商业区中的广场空间为市民逛街休闲的重要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良好的商业区广场空间,不但可舒解城市拥塞的生活空间、提高市民使用率,更可以提升市民假曰休息的生活品质;相反的,当商业区广场空间区位设置不当、空间设施不完全,广场周围环境与广场空间没有良好的互动,使用率低的情况下,致使民众拥塞于商圈内零碎的空间,绝大程度上降低了商圈内购物游憩的品质。城市中广场大多数都具有众所皆知的主要功能或使用分类,但要成为受民众接受的广场,则需要透过周边商业建筑体的多样性,来引发持续性活动,才能丰富广场的活力。然而大多数的土地规划成为城市广场开放空间,但这些空间区位却不保证和周边商业空间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导致空间往往是死气沉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影响游憩空间使用的因素

由于在商业区广场中,影响使用者活动分布的因素与使用行为在何种环境下进行,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配置对于使用者活动的关系,本研究进行实地调查,也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试图找到广场可能发生的使用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

3.1气候对使用者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于使用者的使用意愿可以说是最为明显的,在没有下雨的天气下,如果温度适中,广场的使用率会提高。通常人们在温和的气温下比较愿意坐下休息;在较低温度的状态下有太阳照射的位置使用率较高,而风则会降低民众的使用的意愿。纵使气候寒冷的北方与南方有所差异,但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让自己处在遮荫处、阳光下、通风处或水池边,大部分原因是为了让自身身体处于舒适的温度下。也因此对于夏日炎热;冬季寒冷的东北气候而言,遮荫、遮雨与阻隔寒风的设施配置将会影响商业区广场中使用者的意愿与分布。

3.2周边环境对广场使用的影响

广场的活动与周边建筑使用形式极为相关,商业区广场会将周边建筑活动牵引至广场中,如广场结合其他开放空间,对于广场的使用会有正面的影响;而在使用时间上,由于各地区商业活动时间差异,随着都市夜间活动的增加,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时段也因为周边建筑或其他的商业活动,有延长至深夜的趋势。再者,使用者活动时间与广场提供的活动类型关系密切。商业广场不同于其他开放空间,具多样性活动如观看表演、参加活动等待等目的,使用时间集中下午至晚上,停留时间因商业活动时间越晚而增长1~2小时。但是当广场周围被阻隔性强的车行动线所界定时,是否对于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有负面的影响;商业区广场与商业建筑间的距离长短是否会影响使用率与使用型态,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从而获得答案。

3.3空间配置与设施对广场使用的影响

开放空间所引起的体验应有愉悦感、休闲感、清凉感、宁静感等,影响开放空间体验的因素主要来自实质环境属性,水景设施有重要影响。过去在广场设计中,通常会有一些固定模式,最常见的便是在广场中间设计喷水池作为中心景观,随着游人数量的变化、经过人群目的不同,这些设计并非全部可以达到广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或提供充分休闲的游憩机能,通常只凭规划者的经验尝试,而广场使用者具有不同的特性以及密度的变化,从而改变这些景观设施对使用者的吸引力与进入阻力,广场空间情境内容可能会引起使用者有不同的游憩行为,相对于商业区广场硬件设施,都市广场中座椅与台阶等可依靠与休憩的设施明显影响广场空间的质量;而植栽、水景与地面铺设等景观设施对于使用者在心理上有正面的影响。

4商业广场休憩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4.1各类型商业广场游憩空间机能

对于商业广场空间应具备以下六点机能:

(一)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健康的空间。

(二)提供户外游憩、教育与交往等活动机能。

(三)可达性高使市民方便到达。

(四)具有视觉美感改善城市景观空间环境。

(五)具有地域特色提升城市意象的机能。

(六)提供城市减灾与避难的机能。

4.2广场活动类型与广场上空间分布的关系

由于广场上活动是动态变化的,不同的时段皆可能有不同的活动发生,探讨市民在广场空间的分布、与环境互动的现象,试图发展一个个体行为导向的模拟程式,建立在空间认知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特点之间的关系,了解活动类型在不同空间环境上的应用。在本研究中,仅能针对特定时段了解商业区广场应有的活动类型,不同时段活动与空间位置的记录,并搜集更多型态之商业广场空间事例与多元的活动类型,进而比较商业区广场活动的类型、规模与其产生及观赏条件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将之转换成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的设计原则。

4.3广场的空间尺度与使用者感受间的关系

城市广场的游憩行为是人类活动行为所产生出的空间需求,进而检视空间尺度对人类的重要性。公共领域空间的规则与使用,均需要考量人在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尤其在开放空间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广场空间尺度包含平面与三度空间,平面上的长宽比例与三度空间的高宽比例会影响使用者的感受,并进而可能会造成某些类型的活动无法在该空间中产生。以使用者观点了解开放空间使用现况与需求,并分析活动引发行为,与行为对空间设施的需求,最后以使用者意见为基础,建议后续之研究应可朝空间尺度、广场上活动分布位置、与用户感受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4.4不同区域的广场空间与使用者感受间关系的研究

基于不同区域的商业广场有着不同气候条件与人文风俗习惯,广场的使用者应也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座椅、界定的边缘与遮荫三个因素是可以同时存在,形成一个理想的观赏位置。其与活动空间因保持一个良好的距离。广场上的设施可能只是使用者路过或只是停留短暂时间坐下来休息,因此广场的休息座椅位置配置可能需要靠在广场周围且感觉知觉最舒适的地方,让使用者容易到达且停留,因此广场上的空间配置和排列,可能对使用者在广场的游憩行为表现有所不同广场应有足够的设施供人们选择性使用。吸引的焦点成为视觉的中心。界定的边缘,常为民众休憩的空间。都市广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不应为单一铺面形式,利用硬质、软质铺面与隐蔽树丛创造空间。需要足够座椅与遮荫。考虑看与被看的良好距离。适当的表演活动空间、夜间照明等。

5结语

经调查研究,虽对城市商业区广场休憩空间给予分析,并提出一个规划设计解决方案,但由于时间、经历与研究水平所限,研究过程仍有诸多课题无法进行深入探讨,为使城市商业区广场规划设计准则更加精准与健全,望后续研究对其他类型广场空间,如住宅型、宗教型、政治型等单一进行空间调查分析,增加对商业区广场的调研,研究结果更有助于更明确的界定各广场空间配置准则,以验证本研究对商业区广场的相关定位。

参考文献

[1]杨旭华.都市商業區廣場設計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2008.

[2]蔡金滿.使用者於廣場之動態遊憩行為與空間知覺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2007.

[3]郭瓊瑩.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艺术家出版社1993.

[4]李佩穎.商業廣場中身體支持物使用之研究.東海大學.2003.

[5]MoughtinyCliff.王淑宜譯.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創興出版社,2002.

[6]AlexanderChristopher.建築模式語言:城鎮.建築.構造.六合出版社,1994.

[7]McAndrewFrancis.T.環境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社,1995

城市广场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公园景观;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公园和广场都是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形式存在的,对于塑造城市形象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公园和广场是城市化的元素,公园提供了公共游览、观赏、休憩的场所,是面向全社会的公共场所,它具有有效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集中体现了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规划好公园和广场景观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功能

公园和广场是城市的核心景观,是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重要体现,公园和广场属于公共性、开放性的活动场所,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和娱乐的场所,公园主要是供人们茶余饭后散步和休息的场所,广场是主要体现城市特色的标志,常以雕塑等小品形式来展示,开放式公园并不是简单的种植植物,只有将“人”这个元素放到开放式公园景观中,才能发挥出公园和广场的景观功能,良好的景观设计应该是以细致全面的调查、准确的评价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在开放式公园的生态效益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园和广场不仅可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观感,而且还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设计时应该把功能性原则放在首位。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

2.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自然式的设计是公园和广场景观的首要设计原则,也是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利用自然界的景观资源,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发展目标,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营造一个自然、舒适的环境,以接近自然为宜,目的是给人们带来最愉悦的心情。

2.2 以地方特色为设计原则

文化内涵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特色,好的设计应该能将文化融入其中,在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应该秉承着地方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充分挖掘和发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区分城市之间景观设计的关键点,所以,在景观设计之前就要全面的考察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中,除此之外,也应该考虑到当地的人文背景和时代特色,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自然景观形式,这样人们身处在其中也会感受到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表现的景观形式,好像景观设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特别是当外地游客来观赏时,也能深深的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这就是公园和广场景观的文化科普作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和发扬形式。

2.3 适应自然的设计原则

公共活动场所处在充满建筑元素的城市中,公园和广场提供给人们建筑元素之外的绿色场所,打破了城市僵硬的环境、烘托了气氛;设计时应该结合场所功能来选择主题树种,尽量采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土环境都十分的适应,容易达成稳定平衡的状态,最好选择对原产地具有天然适应性的树种;在植物设计时应该丰富高低层次,把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高低上的层次变化,景观形式上也比较丰富,不会给人单一化的感觉。

2.4 经济适用的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应该遵从市场的经济发展规律,注重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合理的开发,打造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效果,也可以把周围房地产产业带动提升起来,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进行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和环境,尽量在不影响景观效果和工程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建设造价成本,营造一个简明的景观环境,选择适地适树的植物,克服当地的不良气候条件,减少后期维护费用,设计之前,通过多方面的调研,择优选择经济适用的景观设计方案。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要点

3.1 植物的景观设计方面

注重公园和广场的多层次绿化效果,通过细致的植物种植规划,从植物的纹理、色彩、质地方面极大的促进公园和广场的使用,实现人与植物的对话,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中,植物是四大设计要素之一,而且是设计的主体内容,用生态学和美学的原则和观点来营造植物景观,这是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植物的感官影响了景观的质量和艺术水平,这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3.2 水体设计方面

水是设计中的另一个活跃气氛的元素,它给人以生命和流淌不息的印象。在水景设计中,形、声、色是三大设计要素,形就是水景的形式和形态,形式包括溪流、瀑布、喷泉等,形态包括静水和动水,形是最重要的一个设计要点,形的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声是指水体发出的声音,如溪流的潺潺声、喷泉的喷涌声等;色是指水的质感,配合水边的植物和岸边的倒影来构成一幅动人的水景图,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灯光艺术更使得其星光灿烂。水景的设计要满足功能性和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好的水景作品应该要根据它所处的环境氛围、建筑功能要求进行设计,以达到与整个景观设计风格相协调统一的效果。

3.3 照明景观设计方面

城市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城市公园和广场的照明设计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照明就是利用各种灯光效果来塑造城市的夜景生活,对于美化城市生活、展示城市的发展个性、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夜景照明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照明技术,广场上的夜景照明与其他场所的照明还不同,主要体现的是广场上的雕塑、树木和建筑物,在外界环境漆黑的条件下,用灯光显示被照物的美感,同时也要使公园和广场上的照度足够指示行人的道路,首先确定好照明方式,再选择照明光源,布置好照明灯具,进行照明的优化控制。公园和广场上的夜景照明需要在把握整体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场所的实际条件,分析各景观元素的具体特征,通过整合空间内各种元素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3.4 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生态设计要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经被设计者倡导了很长时间,随着全球化的环境价值的发展,生态设计观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要考虑人是如何有效的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资源的,也要将设计作为大自然循环的一个有效手段,要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开拓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自然环境。

3.5 做好景观内的分区工作

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把它们各自在基地内的位置和相互关系落实到位,按照景观的设计功能进行合理的分区,在平面上加以细致的划分,再落实到立体结构上,将休息、游玩、观赏区明确区分,这样既保证了人们的休息,又保证了小孩子这类易动人群的游玩尽兴。

结语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景观功能进行研究,分析景观设计的要点,突出城市的特色,以提升城市的风貌,为市民提供一个悠闲自在的户外活动场所,以陶冶市民的情操,给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增添了一丝活力和生气,也便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要想做好公园和广场的景观就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注意设计要点,用心去营造自然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吉梁.浅析城市广场景观设计[J].才智,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