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身心素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的身心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心素质范文1

关键词: 寄宿制学校 软硬件资源 学生身心健康 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各地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意识到教育不能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当关心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的是与教师和同学待在一起的,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心理敏感,部分学生比较叛逆,教师对于寄宿生的管理难度大。目前的寄宿制学校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有较多的不合理之处,这些都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寄宿制学校软硬件资源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差。

寄宿制学校与普通的中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学生需要住在学校,独立自主地生活。因此,在寄宿制学校里,住宿条件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甘南地区地处我国的西部,教育条件与中东部比较较为落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地方也不是很好,而且寄宿制学校大部分都在县城或是乡镇,这些地区由于交通、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校的寄宿条件都较差,一间宿舍睡十几个学生,基本的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生活教师缺乏,导致当前不少地区的寄宿条件差。

2.饮食安全卫生得不到保障。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平时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学生的吃住都在学校。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饮食条件差,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在许多寄宿制学校里饮食条件不过关,学校食堂大部分都承包给一些商人,有些学校的食堂承包商,为了赚钱唯利是图,不管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使用一些质量差的食材,食堂里的卫生不合格,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危害。

3.心理教师缺乏,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

寄宿制学校属于封闭式管理,学生虽然在生活上较为独立,但是他们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与父母接触的较少,平时遇到问题了也不能及时与家长沟通,而学校里的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关心较少。寄宿制学校由于一些原因,很少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有些学校即使配备相应的心理教师,学生也不愿意或是羞于将自己遇到的一些心理和生理问题与教师沟通,心理教师形同虚设,学生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疏导。

二、发掘和改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改善住宿、饮食条件,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

住宿和饮食是寄宿制学校的基础,也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寄宿制学校要想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较好的住宿和饮食条件,学生的生活环境佳,学习才会有动力。因此,改善住宿和饮食条件刻不容缓。比如说,学校可以配备在宿舍里配备充足的生活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适当调整宿舍人数,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在饮食上,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对学校食堂的饮食和卫生进行检查,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还可以多与学生沟通,了解食堂的各方面建设是否合格。

2.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时与学生交流。

初中生的心理敏感,寄宿制的学生尤其如此,他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无法与家长沟通,部分学生不敢与教师沟通,时间一久,问题越积越多,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在寄宿制学校里为学生配备适量的心理教师,鼓励学生多与心理教师沟通,平时教师应当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于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差,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心理和安全方面的讲座,对于学生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家校合作,共同监督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寄宿制学校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住宿条件、饮食条件、心理问题疏导等都是当前的寄宿制学校在办学时应当关注的问题,教师不能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当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才是寄宿制学校长远发展的“良方”,也是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玉平.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科学管理模式[J].中国学校卫生,2002(03).

健康的身心素质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自我维护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83-01

教师这一职业虽说工资稳定,工作稳定,假期多。但教师职业工资不丰厚,自己可支配的时间极少,工作压力大。尤其是山区初中教师,长期担负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任务,承受着学生成绩、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家长、社会期望过高,教学或班级管理任务重、教学成绩评比、工作时间长等等。他们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就匆匆赶到学校,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辅导学生,晚上披星戴月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辅导自己孩子写作业等等。面对这么多的压力,就会容易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的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的发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恰恰来自于教师不适当的教育方法,这种不适当的教育方法有时主要来源于教师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时教师很随便的一句话,就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如果不能及时引起注意,学生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患,甚至会做出极端的事来。因此,教师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工作势在必行。

一、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影响着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使教师拥有健康的身心,保证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和心理素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

教师是个普通的社会人、自然人,教师自身发展也存在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待遇一般、工作压力大、社会经济竞争激烈、形势变化快等,这些因素都威胁着教师的人格、工作、生活,容易使教师产生消极紧张的情绪。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形成心理疾病,就会对教育事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个人来说,就发挥不出工作潜,影响教师的其他生活质量,无法从事有益的社会工作,甚至还会对社会造成威胁。

2、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美国的教授所罗门认为:“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可见,教师心理健康,适应性良好,就能够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良好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反之,教师心理不健康,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容易使师生矛盾尖锐,引起学生情绪的困扰,适应性不良,甚至会发生心理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首先要重视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保证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人格。

3、学校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

山区初中学校肩负着为县、市高一级学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与家庭的高期望,面临着学业发展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巨大矛盾,这些都容易使教师们产生心理问题,他们也难以真正认识和完善自我。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未来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尊重和成功的快乐,实在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而这需要加强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来保证。

4、国家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心理健康的高素质教师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造社会、改造人生,增进人生幸福。而人类幸福是以保持身心健康为基本前提的。当前,我国应试教育还没有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忽视学生身心健康、违背人类教育目的的体现。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其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还要把他们培养成为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身心健康就是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很多调查显示,我国的中小学校中有30%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师源性因素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现行为偏差,对学生大声呵斥、侮辱、体罚等并不全是道德问题,更多、更直接的内在原因是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出了问题。因此,要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营造高品位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潜能的最大发挥,已成为家长和社会的强烈需求。那么,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就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作为山区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起主导作用。山区初中教师要建立和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因为心理问题最终还要靠自己来解决,所以山区初中教师要善待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到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又要重视自己的心理维护。那么,山区初中教师应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以下我结合自身经历与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要干一行爱一行,愉快接受自己身份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师,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进入角色,并且能够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快乐。要做到“我喜欢,我选择”的心态,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2、要有一颗平常心,坚守平衡和自在的心理

心态失衡,其源于比较与差别。如,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比较;自己的待遇与他人的待遇比较;把自己与周围的同事、朋友进行比较。由于盲目地进行比较,我们教师的心理常常失去平衡,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怨气,感到憋气、恼火等。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在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年代,成败得失、此起彼伏,是常有的事,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有时候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有时候要退一步;有时候也要学会放弃。保持心理的平衡与自在,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3、要合理作息,保护用脑卫生

身心是统一整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脑的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一旦大脑机能失调,无法保持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科学用脑,保护用脑卫生:一是用脑适度,避免过度疲劳;二是合理用脑,避免过分单调;三是善于抓住大脑高效工作的最佳时间。

4、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5、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保持宽松愉悦的心境

我们教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过多的重复的脑力劳动容易产生心理倦怠,所以必须通过体力劳动来调节。如经常跑步,或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如时下老少皆宜的气排球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会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

总之,教师的心理素质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兴衰。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都要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维护个人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从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证和最大程度的提高。愿我们山区初中教师的精神世界能充满理解、关爱和温暖,愿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章永生.教育心理学. 河北出版社.2004.06.

健康的身心素质范文3

关键词:高校教师;身心健康;体育锻炼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身心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早已认识到缺乏体育锻炼已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对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身心健康现状及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却很少。本课题通过对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和参与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了解其身心健康的现状及体育锻炼与其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和心理测试获取了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提高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陕西省境内34所高校的教师347人,其中男性231人,女性116人。平均年龄41.16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工作年限16.36年,最长工作年限44年。职称结构:助教41人,占11.82%;讲师123人,占35.44%;副教授127人,占36.59%;教授56人,占16.15%;学历结构:专科15人,占4.32%;本科121人,占34.87%。硕士生127人,占36.6%。博士生84人,占24.21%。

1.2 研究方法 运用心理测试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

1.2.1 研究量表 运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采用5级评分(0―4级)办法进行评定。

1.2.2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高校教师进行调查,调查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进行。调查的内容包括年龄、职称、学历、体育锻炼的年限、每周锻炼的次数、强度等。调查问卷和心理量表在对被调查者进行面谈访问后下发,嘱其按时完成后回寄,共发放量表和问卷500份,回收409份,剔除无效量表及问卷后得到有效量表及问卷共347份(每位教师回寄的量表及问卷必须都是有效的)有效回收率为69.4%。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符合本课题的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SCL--90测试结果表明(表1),在被测试的347人中,总症状指数大于或等于2者被认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部分教师为3人,占0.865%,这种心理症状已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阳性因子的人数为134人,表明有38.62%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检出率比全国常模(24.92%)高出13.7%。这一结果显示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抑郁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

2.2 陕西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年龄差异 年龄差异分析表明,不同的年龄阶段,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表2)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有加速增多的特征(56岁以后的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水平趋于稳定)。通过对心理问题年龄差异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各因子的表现与总体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在人际关系这一因子上,各年龄阶段的表现为:35岁以下和56岁以上的教师均值低于35岁~55岁之间的教师,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

2.3 陕西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学历、职称差异 通过学历、职称差异分析表明:学历、职称的不同,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其中抑郁因子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2.4 体育锻炼对陕西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2.4.1 陕西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的习惯特征 为便于进一步对比分析,课题组采用体育人口的标准,将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分为:经常性参加者(即每周锻炼3次以上者,每次30min,中等强度以上)、偶尔锻炼者和基本不参与者3个等级。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有98人,占28.24%,偶尔锻炼的170人,占48.99%,不参加锻炼的79人,占22.77%,体育人口的数量低于全国水平。分析表明:年龄在36~55岁之间的教师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35岁以下和56岁以上的教师中体育人口比例最高(表3),这与全国的情况一致,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态势。从教师的社会角色来看,36~55岁年龄阶段正是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阶段,绝大多数教师除正常的科研、教学工作任务外,还要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撰写论著、教学辅导及家庭负担。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施体制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有与上

级领导、与同事、与社会产生碰撞的情况等。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社会压力、人际关系、同事竞争等,往往超出了很多人的承受能力,因而无暇或很少顾及体育锻炼。调查表明:56岁以上者大多事业有成,工作、家庭压力等相对减小,随着余暇时间的增多,且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明确,体育锻炼热情较高。35岁以下的教师由于保持着学生时代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工作、家庭压力相对小,因而保持着体育锻炼的好势头。

2.4.2 不同锻炼习惯者教师的心理健康因子差异 表4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躯体化”因子小于偶尔锻炼者和基本不锻炼者,且与基本不锻炼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陕西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普通人群,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不仅影响教师的自我发展,而且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在陕西省高校教师当中,35岁以下的教师体育锻炼习惯良好,身心健康状况较好,而36~55岁之间的教师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心理压力较大,且绝大部分教师没时间或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身心健康不能得到科学调节。56以上的教师趋于稳定,期望值降低,且体育锻炼习惯良好,身心健康良好(已有疾病者除外)。

3)陕西省高校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值、自我定位等目标过高,他们生活、工作等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因而使他们的抑郁、焦虑、敌对等值较高。

4)调查显示,体育锻炼对教师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影响,它不仅能够改善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而且对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具有显著的作用。

3.2 建议 1)高校重视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科学地安排教师的工作负荷,尤其要重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

健康的身心素质范文4

关键词:心理辅导;健康教育;病因

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也已纳入意识日程,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何处入手呢?我们首先应究其“病因”。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多处于中心的地位,父母及亲人对他们溺爱有加而缺乏应有的教育,他们望子成龙心切的高要求,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对于心理素质则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很多家长对孩子身心发展中的问题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因而不能对孩子有效地指导,这样,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些独生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着一些孤独、自私、软弱、情绪不稳等多种性格缺陷。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造成对其一生都不利的行为。

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特殊学生”才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我们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他们思想上遇到的困难,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在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方面,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论断对我们教师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特殊学生”不一定就是坏学生。但长期以来,我们可能习惯给一些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一些“笨蛋”“捣蛋鬼”等“帽子”,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自信、自立、自强,从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分析现实,审定目标,就要认真分析主客观原因,以使他们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健康的身心素质范文5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品质 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现在人们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视的,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又常常忽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心理健康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课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身的需要,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学阶段,是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与确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他们良好德育基础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大量的独生子女进入中学时代,他们因各种复杂的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个别严重者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如依赖性、偏执、凡事依自我为中心、生活能力极差等。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常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到处补课;学校为了升学率,学生作业负担太重。因此社会上有识之士为学生鸣不平,说当今社会上最累的是学生。所以有学生感到学习很乏味甚至很痛苦,因而厌学,有的离家出走,有的早恋,有的考试弄虚作假。以上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或者说有效的教育,后果将难以设想,因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集中表现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之一是厌学。孩子在刚上学时,都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可学来学去发现所学的东西不是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加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及家庭和学校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如家长的责问、班级分数排榜等,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把学习看成是苦恼的事,逐步由厌学、逃学发展到弃学。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之二是离家出走。家本是最温暖的地方,有的学生要离开它是因为厌学弃学之后,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非常之大,是不得已而为之。

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之三是早恋。早恋是教师和家长最忧虑的问题,往往谈恋变色。过早陷入“爱情”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之四是考试弄虚作假。由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以分数的高低来作为标准的,学习差的学生还有学习不错的学生为了取得高分数,考试时就会作弊。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各个中小学都应该开设心理课,应由专业心理课教师任教

在心理课上,首先应教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从正确评价自己开始,逐步完成智能训练和能力创新、学习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等等。学生上完心理课后,会心情愉快,上进心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努力上进,克服自卑心理。

2、开展心理咨询

现在学校的德育处和团委都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有威望的教师在这里耐心倾听咨询者的倾诉,然后帮助分析指导,作他们可信任的大朋友。

3、建设心理健康的隐性课程

建设心理健康的隐性课程,包括美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如运动会、艺术节、合唱团、舞蹈队等。在众多的活动中,每个人总能找到自己发挥优势的场所,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很有帮助的。

4、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学生的心理压力,一般首先来自家庭。家长投入重金培养学生,不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较差的学生,都会有巨大的压力在身。学校可利用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心理知识,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成为一体,目标一致,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的人才,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努力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健康心理、高尚情操的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健康的身心素质范文6

【关键词】 “心身耗竭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84-02

我院护士总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并不乐观,2010年我院护理部使用“耗竭度测量法”对我院的333名护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处于耗竭状态的护士高达19.9%,尤以住院内护士宿舍、25-30岁的独身护士居多,其中患胃肠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疗养院护士。护理部参照国外与国内相关人士的经验理论,对部分护士陷入BS的背景做了较深入的分析后认为:造成护士BS的主要因素,是其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部分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偏差,与其身心健康状况欠佳有关。

那么,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势在必行,主要应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1 优化护士的职业心态

应着眼于与护士相关的职业心理需求。

1.1 认同个体差异 护士职业心理的主导需求,主要包括精神、物质两方面。但个体职业心理需求的不同层次又使之内容丰富多彩。护士所工作的科室、年龄、教育层次、职业经历等不同,使个体的职业心理需求多种多样。比如以职业发展需求为例,有人渴望在学业上有所深造,大专毕业后通过成人高考、函授等形式继续读本科、研究生;有人想做技术能手,如积极参与院里,县、市卫生系统举办的护理操作竞赛,并取得好的名次;有人奉行“顺其自然”,平平淡淡才是真……。此外,个体的成就动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都可以形成多层面、多方位、多样化的职业心理需求。认同且能够较好地掌握个体职业心理的主导需求,有利于个体保持良好的职业心态,从而能够维护身心健康。

1.2 优先职业需求 个体需求的多样化影响着护士的职业心态,所以首先应该满足直接事关职业发展的主导需求并加强因势利导。如管理者因限额无法满足科室所有年轻护士的参赛需求时,既要充分体恤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又要热情鼓励:机会总会降临给有准备的人。

2 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士一旦丧失身心健康,又何谈帮助患者恢复或保持身心健康呢?如某护士心理上失去平衡,情绪烦躁,就很难对患者心平气和,甚至恍惚间造成患者的医源性身心创伤。所以应该分析出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营造护士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

2.1 确定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 医疗设施不断完备,医院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等明显改善,护士职业体力消耗逐年下降,但有些护士却明显提前了“不上夜班、脱离临床”的期望年龄,如有的人认为:护士35岁不上夜班,40岁离开临床天经地义;也有一些年富力强的护士抱怨:上夜班、干临床太苦太累,而其以贤妻良母的角色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却毫无怨言。同一个体的两种角色行为反差大,提示其的职业心态存在偏差。部分护士的BS状态也表明了职业心态是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决定性因素。

2.2 营造护士身心健康的环境氛围 尝试设置模拟情境、营造宽松氛围,可以积极影响护士的职业心态和身心健康。

2.2.1 职业化模拟训练的氛围 主要指为增强护士的角色适应,突出角色人格的要素特质,开展语言训练、行为矫正、服务礼仪等内容的培训场所。根据个体的实际需要,选择训练的内容、时间、强度及指导老师等。

2.2.2 消除身心紧张的氛围 依据“紧张-放松”的原理和措施设置的特定场所,以促使护士宣泄压力、缓解紧张并维持心态平衡。心理学家提出:“解除心理压力的最常用、最有效的办法是离开现场小憩一会,做些较剧烈的身体运动,与朋友、同事交谈。”放松训练。

2.2.3 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范围 是指便于护士情感交流、相互支持的人际沟通场所。如定期组织护士的福利娱乐活动,以集体出游、演唱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护士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彼此交流,也可以使一些职业角色适应不良的个体,由于人际群体的热诚支持和集体的融合感而获得积极的职业心态。

2.2.4 营造健身、健美的氛围 健美的体形、焕发的容貌易使护士赢得赞美,有利于护士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不但使个体获得自信、自尊等满足,也可以体现护士职业理想目标的重要内涵。比如把健身、健美、职业化妆等与护士的福利相结合,使护士更深切地感受到被关注、重视,产生“遇知图报”等良性心理活动,对职业心态产生积极、持久的影响。

总之,护士的身心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事业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护士的身心健康是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基础,值得广大护理教育者、管理者热诚关注和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