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1

一、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中,如果缺少了引入环节,直接进行内容的讲授,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尽管在讲台上竭尽全力地讲授,学生也不能真正地理解与吸收知识。在读前活动中运用思维导图,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他们存储在大脑中的图式,协助加强记忆,并能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 Unit 3 Computers 时,由于文章中出现了较多的专业术语,加之学生不了解电脑方面的知识,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在黑板上写了 computer 这个关键词,要求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发散出 usage,internet,game,homework,development 等关联词汇,得到思维导图的次层级(见图1)。根据这个图形,学生的大脑已经被完全激活,再以 development 这个分支为启发点,继续启发学生,提出电脑是什么样子的,由什么发展而来的等问题。当学生陷入沉思中,再适时向学生展示几张实物图片,提问学生该如何表达,同时播放 PPT,呈现有关单词。经过引导后,学生打开了思路,继续发散思维,给出 abacus,calculate,huge computer,PC,laptop,PDA,robot 等词汇。接着,笔者提问学生这些词汇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以及电脑的发展趋势。笔者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提供支持的依据,充实思维导图的再次层级。这时,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时,关注点就不同了,他们可以发散出 game,development,usage,homework,internet,computer 等内容。

实践证明,在读前活动中把思维导图与头脑风暴结合使用,能够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并能有效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二、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读中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体裁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阅读技巧,还可以指引学生学习篇章结构,利用思维导图的层次关系,学会理解、辨析、评价课文,绘制课文的思维导图,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辨析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

读后活动主要是在学生正确掌握文章的重点与主题后,由教师指引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层加工与运用,更加深入地理解、记忆、辨析,从而更好地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绘制富有个性且合理的思维导图。

(一)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输出是检验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活动有复述、对话、演说、辩论、写作等。仍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 Unit 3 Computers 的教学为例,阅读活动结束后,笔者运用思维导图法,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和复述,并构建复述框架。文章描述了电脑发展的历史、记忆力的变化和在各个领域的新应用。其中,发展历史是以时间为顺序展开的,讲述了不同时期电脑的功能、特征。以此类推,?P者让学生填写关键单词,把细节补充完整,然后以此作为复述的纲领。

通过“主题―关键词―各支撑性细节”等枝型或卫星型结构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清晰而简洁地依据关键词进行联想记忆并复述。实践证明,思维导图能将原来单调乏味和分散的知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法是提高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更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人类的评价能力处于思维能力金字塔的第五层,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评价能力的培养是传统英语教学中难以开展的课堂活动,而思维导图则是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 学生主体地位

阅读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根据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活动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构成阅读的主要因素是:读者主体,读物客体,阅读操作,阅读活动的时空环境。一般地说,学生是教学环境的者,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实现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拥有阅读的人。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在阅读教学中,可使用“以记为主,自由讨论、交流”的方法,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能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口语交际的本领。

课堂上的自由讨论,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经常发现一些学生不说,不问,是什么原因呢?这些学生主要怕读不好,说不准,同学笑话,教师责备。因此在课堂上,多给同学提供说的机会,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多以表扬为主,激发学生多发言敢交流。这样学生参与的兴趣高了,同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高了,又促进了学生课下的互相讨论、交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气氛活跃了,不仅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而且能力得到了提高,意志得到了锻炼。

阅读教学要气氛活跃,还要活而不乱。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问题,有的问题是教材的难点和重点,而有的却毫无意义,跟教材毫无关系,这就需要教师指点,教师梳理问题,再围绕重点让学生展开交流、谈论,讨论先在小组里进行,对学生在学习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指导,在学生不理解时适当讲解,教给学生一些学法,使学生逐步达到会学。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安排学生交流的时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生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人”决定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我认为要想走出阅读教学的低谷,冲破阅读教学的瓶颈,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首先要尊重个性,突出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应不断地加以正确评价,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加强。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是我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放飞想象,积极思考,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我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量做到与学生富有活力和创意地对话,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闪烁的童心,张扬的个性。这样的教学设计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们敢于积极思考、发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要允许质疑,鼓励批判。“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甚至批判的勇气,并对学生的质疑、批判有一个积极合理的评价。

在教学中,允许质疑,鼓励批判的做法,是一种教学体制的创新。充分地尊重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创新思维,一个个看似荒唐的看法无不渗透着孩子们的真知灼见。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阅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环节,要求学生口、脑、眼、耳并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表达能力。阅读教学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文化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不会阅读,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不会阅读,几乎等于不会学习,一个人文化底蕴的深浅,首先,取决于阅读素质的优劣。阅读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阅读教学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在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最大,用的课时最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最大,花费的时间也最多。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质的飞跃。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现代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是完全错误的,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对话式”阅读教学也涉及学生观的改变,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既有历史性又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真正做到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它将会给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带来怎样的益处呢?毫无疑问,它将会大大推进整个语文教学的进程,使语文教学发生质的飞跃,具体说来,它将会有多方面重大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智慧,获取外部世界的知识和信息,开阔视野,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

第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语言与思维互为表里,其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着阅读教学是最贴近智力核心的。阅读材料的内容是思维活动的二者结晶,学生的阅读活动也必须借助思维的介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无疑能够培养、健全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而且,学生通过学习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培养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通过理解、记忆字词句篇,培养理解力、记忆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总之,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较强的阅读能力。而这些是当今社会人们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语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解决作为个体的现代人与其所处的信息时代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很好地服务于这个信息时代,并得以生存和发展。

第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优良的思想素质。

任何作品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都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教学实质上是理解和消化课文内容和形式的过程,也必然是受到作者思想影响的教育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内化过程。影响着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第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将有利于教师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敢于求异,不时迸发创新的火花;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批判,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放飞学生思想,激发学生想象,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探究,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综合说来,阅读教学有着多方面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有充分的阅读时间,自主的阅读期待和质疑、自由的阅读联想和推论、有效的阅读技能和策略、自动的阅读反思和批判、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体验。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和肢解式的分析,学生的阅读来自于阅读的内动力,这种内动力来自于学生阅读的需要和兴趣,来自于自身的认知矛盾,来自于阅读和他们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结合,还来自于逐渐掌握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有了阅读的内动力,阅读就可以成为一种人文的阅读、思想的阅读、生命的阅读。阅读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具有了阅读的主体意识;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具有了阅读主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55-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价值观也在不断的提升,价值观是人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形态的影响,很多人一味的追求名利权力,导致价值观的扭曲。语文学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教学内容包含多种人文色彩,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像,阅读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然而在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而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进而引发了很多教育问题。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忽视学生价值观和个性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提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个性。但是,由于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无法因材施教,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价值观教育。

2、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要实施价值观教育,首先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德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对学生起到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职业素质并不高,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只注重形式,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非常不利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价值观教育。

3、教学形式单一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化,忽视了对学生的读写结合教育。在高中阅读教学中,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阅读内容,进一步开展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教学形式单一化,这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性。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开展价值观教育。这同时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思路,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价值。首先,教师要合理优化语文教材内容,科学设计教材内容,根据文章表现形式找准教育的切入点,体现出阅读课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抓住教学精髓,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阅读课文的意义,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才是有意义的。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意识到学生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要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确保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促进了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提升。最后,在高中语文阅读价值观教育中,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自身的应变能力、教学风格和成长经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出教学内容和自身的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价值观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提升语文教学的综合素养

教师的综合素养对学生有直接影响,为了高效开展价值观教育,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影响,这样才能有效开展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感情。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价值观教育,使学生逐渐的受到影响,这同时对教师综合素养有很高要求,尤其是运用教材事例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抓住教育的切入点,因为在学习中不可避免的学生会产生迷茫、困惑的现象,这时便需要教师通过正面的事例去引导学生,化解学生心中的迷惑,促进学生能够从思想上开始转变。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时,体现出诗人李白对自由的向往,通过正面的事例可以引导学生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自身的道德底线,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课外事例培养学生,如在学习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文章时,文章讲解的是动物知恩图报的品质,通过这篇文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使学生在为人处事中知道知恩图报,别人对自己的好要记得回报,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恩情,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无私奉献,我们要懂得回报父母。通过正面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品质,通过反面教材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一些反面思想是不能有的,如在学习守财奴文章时,文章真实的展现出贪婪、执迷的反面思想,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加强读写教学的结合,促进学生价值观教育

为了有效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价值观教育,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进而构建完整的学生价值观体系。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又是促进教学的最佳方式,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第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进而使学生的情感更丰富,思维很活跃,将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受、看法和观点,通过过写作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想认识也随之提升,积极促进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第三,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到更多有利于价值观教育的知识,通过写作的方式学生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的写下来,进一步促进自身价值观的升华。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

时至今日,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述。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一大任务,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新教材中选用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是作者创造智慧的结晶。那如何较好地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结合具体实例,谈点浅见。

一、激发需要法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变“自在”为“自觉”,增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并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笔者结合本人实践认为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以情激思法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来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交流思想,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激发起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求异思变的兴趣得到培养。

2、质疑启智法。

创新思维往往发端于疑问。叶圣陶说:“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质疑教学适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于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的学生也普遍存在着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提不出问题,学习就不能深入,理解就不会透彻,思维就缺乏敏锐性,深刻性,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训练。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质疑开始。

二、分析比较法

指在讲授新课时,把与之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综合分析,纵向比较,也可横向比较,找出其异同点。分析比较的过程,可促使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更好地辨别事物之间的不同特点,养成深思慎取的思维习惯;运用比较,还可以促使学生知识发生迁移,收到举一反三、有所创新的效果。如在教授《狼》时问:课文第一层有两句话,如果改成“一屠归,两狼缀行”,行不行?学生在比较后觉得,无“晚”字,没有时间;无“途中”,没有故事的地点:“甚远”说明狼的狡黠。“肉尽”“剥骨”与下文情节关系紧密。文中原句不可改,然后教师乘机要学生诵读,一遍下来,几乎全班都能背诵。于漪老师在上《孔乙己》时,让学生比较“排”和“摸”两字,明白作者通过前后两字的置换,刻画出了孔乙己精神彻底被摧毁的悲惨景象。学生对作者遣词造句的工力赞叹不已。

三、发散思维训练

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

1、反向思维。反向思维即逆向思维。即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维方向,进行反方面的思考,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独辟蹊径,往往会得出新奇的结果

2、求异思维。常常见到在教学中教师煞费苦心用尽手段想把学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的见解,是一种很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

3、多向思维与大胆想象。如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现象。也可以大胆想象,孔乙己断腿之后会怎样。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让学生作假设性想象,如果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文章情节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发散与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培养起来。

四、问题讨论法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试论阅读教学 发挥 学生 主体

在小学汉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工作实践中,我试对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个性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只有教师与学生协调一致,主体主导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和共振,才是主体参与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兴趣又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教学要依靠和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小学汉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汉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美丽的公鸡》等。教学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读、或表演,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像《曹冲称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则可以用实验演示法教学,把课文内容展示给学生看;《田忌赛马》、《新型玻璃》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上台来当解说员或推销员,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静态地讲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动眼观察等主体性活动中学习课文,效率更高。而《》、《舍身炸暗堡》等叙事性的课文和《秋天》、《桂林山水》之类以写景为主的课文,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使书面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声、光、形、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他们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可灵活地运用于导入、讲解、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使阅读的愿望更强烈。

二、指导质疑,引导探究,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质疑探究活动,将他们置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阅读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地位,让他们体验独立自主阅读的学习经历,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中辅导学生进行质疑,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又要科学引导,把一些质疑的方法介绍给学生,提高质疑水平。首先,可以从课题上质疑。如从《飞夺泸定桥》这个课题就可以提出“谁”、“什么时候”、“为什么”、“怎样”等几个问题,教师适当整理就可诱导学生一步一步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及重点。其次,可以从字词入手质疑。如学习《我的战友》一课时,有学生就提出:“课文中‘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胜利才二十分钟’这两个句子中的‘才’字意思相同吗?”这样的问题就很有价值。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学会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学习指导目的是想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具体帮助,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汉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把阅读的方法内化为能力,并要做到能迁移运用、独立阅读。阅读方法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会阅读、善于阅读,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最终视阅读为精神需求,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有: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的方法、段意概括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写作特点的方法、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等。

四、创造条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85―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一定程度上,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的高低。对此,阅读教学应该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总体目标努力。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1.阅读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习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将课文的学习重点概括提炼为几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的信息交流局限于师生之间,不够深入、全面。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说出自己课前的预设答案,或者花大气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预设的答案,忽视了学生的独到见解,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的思维火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2.组织形式突出活动的参与,忽视了学习效果。新课程改革以来,在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教师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这无可厚非,但往往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教师放任自流,只管提出问题,对学生如何合作不管不问;二是教师收得太紧,学生缺少合作讨论的时间和氛围,小组合作仅仅流于形式,无法保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忽视了素养提高。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学生必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侧重于学生朗读能力和方法的指导、训练和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阅读教学与表达训练、习作实践结合不足,训练方式单一,常常顾此失彼,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改进阅读教学的策略

1.注重学生学习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见解、体验和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给小学生的阅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激发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通过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