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范文1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土地节约集约

1 城乡规划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

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明确要求,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一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二要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三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四要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五要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1]。将中央政策落实到实处,节约集约用地,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土地,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城乡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最关键的就是要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经营。土地集约经营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生产资料等要素,城乡规划中同一块土地面积上聚集的相关要素越多意味着该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

2 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

2013年12月国土资源部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国建设用地从第一次调查时的2918.0万公顷(4.38亿亩)增加到3500.0万公顷(5.25亿亩),增加了581.9万公顷(8729万亩)。而耕地13538.5万公顷(20.31亿亩),这与传统数据18亿亩多的耕地相比,多出2亿亩[2]。但到了2012年,全国耕地数据是20.27亿亩,而201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是16.79亿亩[3] 。建设用地和耕地数据的变化显示,我国国耕地总量有所减少,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上涨,用地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仍需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具体表现如下:

2.1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粗放利用问题比较突出。由于过去节约土地资源的意识没有树立起来,长期以来形成了城乡规划中粗放用地的不良习惯,各个地区城乡规划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宝贵的土地资源没能得到充分、有效、及时利用。

2.2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土地浪费现象严重。从城乡发展看,一些地区城乡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城乡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城乡公用设施、公共建筑的建设过分强调规模。有些城乡地区工业用地除生产及辅助设施用地外,其内部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等非生产性用地所占比例过大[4]。

2.3一些不合法现象严重影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当前,一些地方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发展休闲农业等,不顾“三令五申”和法律法规,未批先用、非法占用耕地,修建临时性建筑和永久性建筑。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

2.4城乡规划监管机制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大。有些地区对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还没有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的全程跟踪监督还不够。对空置、闲置土地的查处力度不够大,对各种违法违规用地查处力度不够到位,影响了城乡规划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实际效果。

3 城乡规划中节约集约用地的思考

3.1加强监管,切实做到节约集约用地。

3.1.1城乡规划时要科学用地, 从根本上阻断土地浪费。要转变土地管理的职能和方式,树立长远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做好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的衔接,整合用地资源,优化利用结构。严格监督建设用地项目规划预审和审批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集约用地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项目坚决不予供地,从源头上阻断浪费土地行为的发生[5]。

3.1.2严格贯彻国家有关土地的各项规定,预防土地滥用。在落实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制度基础上,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其他建设用地严格实行市场配置、有偿使用。

3.1.3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谨防不合理用地。 按照“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有关要求,严格审核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投资期限等指标。同时,还应对各类用地的规模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核查。加强建设用地审批后的跟踪管理,对所有新供地项目实行跟踪管理,确保能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要求用地[6]。

3.2城乡规划中建立评价体系,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针对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情况,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既要反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共性,又要体现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7]。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与不同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各个层次的空间范围相对应,同时与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保持一致。

对于一个区域的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情况的综合评价指标的具体构建,主要从分地类和分区域两种方法入手。分地类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又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大类,分区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又分为城市和农村等类型。再往下分,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又分为耕地评价指标体系、园地评价指标体系、林地评价指标体系三个小类[8]。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又分为城镇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农村居民点评价指标体系和交通运输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等类型。区域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以整个区域综合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作为评价对象,侧重从区域整体用地布局、用地结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以及土地利用合理性等方面,评价土地总体的使用效率和潜力。

我国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可使用的土地面积有限。再加上近几年城乡建设飞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这种形势下,城乡规划中更要坚持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原则,这样才能最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将现有面积的土地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李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4:153.

[2]张佳林;管理与土地节约利用关系[J];民营科技,2013,7:88.

[3]侯丽鸿;谈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J];山西建筑,2014,3:34-36.

[4]吴洋,曹丽;谈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发展[J];魅力中国,2013,25:23.

[5]董云,马飞跃;探索科学用地方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资源与人居环,2013,11:27-30.

[6]戴非平;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之道[J];中国房地产,2014,1:43-44.

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范文2

(一)增强依法依规用地意识

我区目前正面临产业转型和集体土地低效利用的双重压力。相关部门应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本部门管理,开展相关制度和机制建设。区内各用地单位应切实增强依法依规用地意识,积极落实相应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管理和监督责任

务求实效,强化政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管理责任。各相关部门应积极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各项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增强土地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手段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凡属于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公开入市交易,积极引导科研等项目有偿使用土地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应。加大土地储备范围,土地储备项目的一级开发,除可由区政府直接授权区属国有企业外,应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其他企业作为一级开发实施单位。

二、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引导与管控

(一)科学合理编制各项规划和年度计划

全区涉地类规划、计划编制过程中应充分体现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包括发改部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国土部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储备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规划部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部门编制城市设施建设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税务部门编制我区税收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投促、商务等部门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等,并在各项规划、计划中包含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具体措施。

(二)科学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加快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规划部门组织编制《*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确定地下空间的开发战略、开发内容、规模、布局和时序。国土、发改、规划、建设、商务、经信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区地下空间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地下空间权属,包括使用权的获得程序、获得方式、出让金、出让范围、出让期限、房产登记等环节的具体内容。

(三)统筹区内各项涉地规划、计划用地管理

统筹协调区内各项规划、计划所涉及的土地利用安排,认真做好我区上述规划、计划的审查工作。对于符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求的规划和计划,区政府予以批准实施。

(四)加强各项涉地规划、计划的实施管理

完善各项涉地规划、计划的实施与管理,变被动执行为主动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规划、计划实施部门须监督各项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的落实,评价有关节约集约用地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与年度计划实施情况一同上报区政府。

三、积极试点,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长效工作机制

(一)通过土地储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不断完善由政府主导的土地储备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平衡资金、分块包装上市"的原则,将空闲土地、闲置用地、低效集体建设用地、边角地以及与全区产业发展定位不相符的建设用地统筹纳入土地储备范围,积极促进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调整。由国土和集体经济管理等部门联合制定全区集体土地开发利用实施方案,逐步解决我区农转居后续问题。

(二)试点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全程管理机制

按照建设项目的土地开发利用时序,形成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制度,分为用地审批、批后监管、年度审查和落实奖惩四个阶段。

1.试点开展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核准工作

主动开展建设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由发改部门牵头,联合国土、规划、建设、工商、地税、国税、投促、商务、园区、统计、经信委等部门明确我区鼓励、支持、限制和禁止的建设项目类型,以及各类建设项目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进行评价的审批环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对于试点范围内没有达到国家及市政府相关部门规定的用地标准或不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办理前期手续。

2.试点开展建设项目联合验收与用地批后监管工作

根据我区实施节约集约用地的客观需要,在试点范围内,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联合验收。同时,发改、国土、规划、建设、工商、地税、国税、商务、园区、经信委根据本部门业务特点,构建各自建设项目批后监管机制,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批后监管。

3.试点开展产业项目及重点产业区集约用地年度审查工作

(1)产业项目集约用地审查制度

在试点范围内,发改、国土、规划、建设、工商、地税、国税、投促、商务、园区、经信委等部门须在产业项目竣工投产一年后,审查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的各项数据,并提出用地评价结果。重点审查用地单位实际从事的行业、实际占地面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总产值、地均纳税总额、地均就业人口、地均能耗等。

(2)重点产业区集约用地审查制度

由国土联合发改、规划、建设、地税、国税、商务、园区、统计、经信委、长安街沿线我区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每年定期对"一轴、一核、一园、一带、多支点"范围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所涉具体空间范围由规划部门确定。重点审查上述范围内的产业结构优化情况、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总产值、地均纳税总额、地均就业人口等的变化情况。

4.试点建立产业项目退出机制

各产业主管部门将产业项目用地评价结果与所属行业应达到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制订相应的奖惩办法。其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远未达到相应标准的,由产业主管部门提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发予用地单位并督促其整改,对低效利用的土地和空闲、闲置土地,要明确利用方向,采取措施促进土地提高利用的效率,整改无效可联合土地储备机构与用地单位进行协商,协商一致后,可由土地储备机构实行土地收购。

四、完善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

为统筹解决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成立*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主管区长任副组长,发改、国土、规划、住建委、集经办、工商、地税、国税、投促、商务、园区、统计、公安、经信委、金融办等部门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国土分局,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审议全区涉地类规划、计划的制定和督办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按照本《意见》要求积极安排需要承担的后续工作,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形成全区共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的良好局面。

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范文3

关键词:土地 节约集约 国土资源 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同步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耕地保护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等各项约束性目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必然选择。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基础条件差异较大,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开展差别化的土地集约利用管控研究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命题[1]。有必要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别化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策体系。

1. 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策体系

基于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本文从100个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典型经验[2]中,梳理总结出各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76个典型案例,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业技术节约集约利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开发利用、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制度5个方面,归纳出25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具体对策,建立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策体系(见表1)。

在上述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充实内容,可以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策体系。各地可以针对自身情况和特点,从中选择相应的适用对策加以组合,形成因地制宜的一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方案。

2. 划分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地区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质内涵就是经济内涵,因此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动力机制自然是经济利益机制[3]。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以下四类地区。

2.1 资源制约型地区

是指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自然资源较为匮乏,存在一定自然因素制约的地区,主要包括我国的西部地区,以及部分中部的山区。这些地区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的原生动力和资源支撑,又不具备良好的后天条件,是相对较难发展又亟待发展的一类地区。

2.2 结构调整型地区

是指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和资源基础,但粗放的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已不能适应现阶段发展的要求,亟待调整发展思路,实现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转型的地区。主要包括我国的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一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

2.3 保护发展型地区

是指我国重要的粮农产地,肩负着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任,又要在城镇化大潮中谋求发展,是最为直接面临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两难”问题的地区。主要包括我国中部的平原地区和东部部分重要粮食产区。

2.4 内部挖潜型地区

是指经济发展程度、城镇化程度较高,投资环境及区位优势明显,科技文化水平突出,同时新增建设用地资源极为有限,主要通过挖潜内部存量土地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地区。主要包括我国的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

3. 匹配对策体系与各类型地区

基于以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策体系和地区类型,将二者进行匹配,形成针对各类型地区的差别化对策建议(见表2)。

3.1 资源制约型地区

该类地区由于自身基础较为薄弱,资本比较有限,但土地相对于资本而言更加充足。主要应在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量统筹集中建设,开展地方特色的土地整治,加强对未利用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推动执法监督和部门联动。

3.2 结构调整型地区

该类地区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基础,急需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转移调整用地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应通过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和亩产考核制度,严格项目准入审批和批后监管,引导用地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展旧城改造,发展楼宇经济,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采矿塌陷区搬迁和生态治理恢复。

3.3 保护发展型地区

该类地区自然条件较好,但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主要应强化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责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实行耕作层表土剥离利用,探索实行国家转移支付,给予该类地区一定补贴;有计划地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土地执法监管,着力发展以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和生态友好的第三产业。

3.4 内部挖潜型地区

该类地区发展起步较早、基础扎实,资本相对土地而言较为充足,具备一定招商选资的条件,也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主要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地均产值,加强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及时腾退落后产能、推动转型升级;开展城市立体开发和旧城改造,改善城市面貌,推动产城融合,建立土地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加强探索创新,为其他地区提供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

4. 结论和建议

面临不同的发展瓶颈,在全国制定大而全的一套政策已不能满足各地的实际需求,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引导性政策,给予不同地区差别化的政策支持。以本文提出的四类地区为例,针对资源制约型地区,应提供一些项目支持和资金帮助,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于结构调整型地区,应在土地规划政策上予以支持;对于保护发展型地区,应每年给予其一定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既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耕地,又能够保证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对于内部挖潜型地区,则应鼓励其成为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前沿的试点地区,允许其对“三块地”改革等前沿工作进行探索创新,为其他地区的后续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孔伟,郭杰,欧名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区域差别化管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100.

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范文4

随着城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倍增。工业用地是建设用地中主要的用地类型,其土地利用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经济的兴衰与发展,工业用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土地的利用状况。丰县城区龙头企业规模和技术都领先于全国,其综合工业生产能力在整个徐州市工业发展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工业水平快速提升的过程中,伴随的是工业用地急剧扩张,同时也产生各种问题,例如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造成产业用地分散;部分工业用地产出效益低下;工业土地占用闲置、浪费;不同行业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差异较大等等。因此,探讨和研究丰县城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问题,将有助于对丰县城区的工业用地现状和集约利用水平深入了解,并结合发展规划进行科学、有效的土地宏观调控,缓解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丰县城区工业用地扩展与格局演变

工业用地扩张。研究区面积为7986.69公顷,主要类型为居住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教育用地、商服用地、公园与绿地五类用地。根据调查统计,2015年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高达4253.67公顷,相比2005年,工矿仓储用地面积约增加3.42倍,年均增长84公顷,依旧保持年均11%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工业用地占比上有所下降,说明相对其他用地扩张速度来有所放缓,期间研究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第三产业占比,从而导致土地供应计划调整。

工业用地格局演变。2005年工业用地分布较为稀疏,成散点状分布。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工业用地快速扩张,大量的劳动力的迁入,工业用地处于“散点”到“单中心”演变阶段。随着转型升级,发展特色产业,工业水平、城市经济迅速提升。工业劳动力需求不再是居民迁入的唯一吸引力,人口大规模的增加,对于第三产业的需求也更加明显,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重心也逐渐转向第三产业,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和细化,由以工业为重心的城区逐渐发展为综合型的城市核心区。

城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中选取科学、合理、全面、可行的评价指标,构建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结果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程度。

评价体系构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和相关理论基础,从投入强度、使用强度。利用效率3个角度进行构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反映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土地投入强度。工业用地投入一般来说主要有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量越大,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到达集约边际的投入量,土地生产效率最高,超过反而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结合城区目前工业投入水平来说,仍然处于普遍较低的情况,应当继续增大土地投入强度。

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使用强度是能较为直接的反映出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它通过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容量来衡量。主要有两个评价指标,一是容积率,二是建筑密度。

土地利用效益。它是土地作为生产性用地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产出效率。工业用地的产出能力就是经济效益。通过工业产值,销售额、利税额、劳动力吸纳程度几个指标来反映。土地利用效益正相关于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丰县城区历年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分析

本次评价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三个阶段性的时点进行评价,以反映出初期、中期、现状三个阶段的城区工业用地利用状况,进而计算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观察并分析出20年来城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各指标分析。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统计信息网以及城市规划等各类数据资料,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整理出研究区不同年份各指标现状值。

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年份各个指标现状值,由于均为正向指标,都是出于增长趋势,增长速度有所不同。1995年由于年代久远,并受到同时期的经济水平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影响,各指标实际值相差较大,特别是在经济数据上差异很大,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工业区的初期建设,开发力度小,项目数量少,资金投入量小,相应的产出效益也小。

2005年相对2015年硭等猿龃τ诠ひ捣⒄沟某跗冢工矿仓储用地仅为445.44公顷。区内一些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益,另外各类产业还没形成集聚效应,例如地均销售额远远低于2015年现状值。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的状态。

截止2015年城区内长周期产业陆续完成投资进度,企业开始逐渐产生理想产值发展实现跳跃式增长,各类行业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具有一定得核心竞争力,生产效益十分可观,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值均有较大的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范文5

(一)改革创新原则。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二)集约高效原则。严防死守耕地红线,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严格用地标准、准入门槛和绩效考核,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开发原则。统筹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矿山生态保护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加强绿色矿业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着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能力。

(四)成果共享原则。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统筹各方利益,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总体目标

(一)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明显优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基本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总规模以内,城镇村用地结构和布局达到规划确定的目标。

(二)公众参与和社会共识明显增强。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增强全民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集约新风尚。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复合利用、立体利用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

(四)矿产资源生态开发和保护水平明显提升。所有矿山企业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主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位居全省先进水平,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以下简称“三率”)明显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矿山地质环境逐步改善。

(五)国土资源节约集约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国土资源管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建设有新突破,不断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政策制度,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激励约束、评价考核等节约集约长效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坚持惜土如金,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管控。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红线,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涉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类规划,确保规划的协调一致。加强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底限,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

(二)坚持向内挖潜,加大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深入推进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处置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确保闲置土地发现不留死角、处置全覆盖。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上下功夫,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实施“零地技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经营,支持小微企业通过利用存量土地、租赁标准厂房等途径解决生产经营场所。认真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

(三)坚持奖优罚劣,着力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结构,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科技型创业创新项目用地,严格新建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益。将单位GDP地耗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和县域经济考核,确保全州单位GDP地耗水平超额完成省定“十三五”目标。强化土地利用综合监管,落实土地动态巡查制度,保持五年累计供地率不低于65%。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4项创新试点。

(四)坚持主体责任,严防死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和速度;做好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建立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断提高。

(五)坚持齐抓共管,深入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整合水利、交通、村庄建设等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放大效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服务新农村建设。创新土地整治建设模式,深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工作试点,积极服务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国土生态整治和矿山复绿工程,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统筹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和矿产资源开发收益,重点完成全州“三区两线”(“三区”指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两线”指交通干线、河流沿线的直观可视范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六)坚持示范引导,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净采矿权出让制度。开展州级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建设,培育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艺、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矿山废水、废气、废渣资源化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共享试点建设,以资源开发服务精准扶贫。严格执行矿产资源“三率”标准,建立重要矿产资源“三率”监测考核体系,实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储量消耗挂钩、矿产资源利用绩效与奖惩挂钩,推广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逐步淘汰设备、“三率”和安全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全面促进矿产资源科学低耗和高效利用。

(七)坚持于法有据,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利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坚持“一户一宅”分配原则,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面公开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定期调整征地补偿标准,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八)坚持综合配套,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土地市场配置机制,建立全州统一的1+N(州+8县市)交易平台,推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网上交易。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运用各种调控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及市场主体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建立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单位GDP地耗考核,改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推进城市建设用地评价,规范项目节地评价。建立完善国土资源违法查处快速反应机制,以新开工项目清理为重点,着力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的执法监察体系,有效制止和查处土地、矿产违法行为。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6年3月15日—4月30日)。州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创建活动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各县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经费,选定中介技术协作单位,按要求收集相关评价考核数据,组织上报材料。

(二)推进落实阶段(2016年5月1日—6月10日)。严格落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具体措施,按照创建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创建活动。对创建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检查和指导,适时召开座谈会,进行总结交流,确保达到创建活动考核测评要求。

(三)总结申报阶段(2016年6月11日—6月30日)。全面总结全州在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形成的新机制和新经验,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奖励政策,及时组织申报材料编制,做好申报工作。

五、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州创建工作,是贯彻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州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把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州长任组长,分管副州长任副组长,州委组织部、州委宣传部、州监察局、州国土资源局、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住建委、州经信委、州商务局、州人社局、州规划局、州统计局、州环保局、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水利水产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文体新广局、州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州政府法制办、州电视台、日报社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国土资源局,州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州直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建工作专班,负责创建办的日常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各县市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确保创建活动顺利推进。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法规、政策和资源国情、省情、州情,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各级创建办要制定宣传方案和各阶段的重点宣传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对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工作进展、典型经验等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扩大创建活动影响力,促进形成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民共识,营造创建的良好氛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上报。

(四)培养节约集约意识。树立节约优先理念,建立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树立集约利用理念,加快外延扩展粗放利用向内涵挖潜集约利用转变,大力提升资源产出效率和综合效益;树立循环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树立市场配置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市场,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树立创新引领理念,把创新摆在资源节约的核心位置,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制度和管理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资源节约利用水平。

(五)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强化土地储备计划管理,建立储备土地的供应与农地转用指标挂钩制度。细化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严格落实定额指标管理。开展开发区、工业园区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建立工业项目无绩效退出机制。形成存量用地和增量用地的联动政策,建立存量用地集约利用和增量用地挂钩机制。制定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政策,开展零星工业用地置换,探索工业用地储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实行劣势企业淘汰。建立履约保证金制度和竣工核验制度。完善考核挂钩制度,将资源消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指标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

(六)严格规划管控。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近、中、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确保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

(七)强化耕地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的内容和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扎实做好以城市周边为重点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倒逼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落实耕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制度。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推进“金土地”工程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耕地保护质量持续提升和生态状况不断好转。

(八)推动节地挖潜。针对我州耕地资源相对缺乏、后备资源不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极度紧张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加大批而未供土地的供应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采取协商收回、协议置换、自行开发等形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在用地空间组织形式、用地结构调控、投资强度、盘活闲置土地上狠下功夫,督促帮助企业加大投资强度,提高用地效率。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建设用地准入门槛,有效调控用地规模和标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创新城市建设理念,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开发城市建设用地的新思路、新办法。

(九)实施资源整合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树立矿业开发一盘棋的思想,整合优势资源,鼓励矿业集聚开发。推进矿产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流动,重点向龙头企业集聚,对现有小矿山企业采取限期整改、重组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组织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做到开采与治理两手抓,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范文6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县域;南明区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17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land resources in Guizhou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development direction better. This paper to Nanming district land resources use and management situation based from the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ree aspects of the status of land market construction and execution of planning. This paper selected five second level indexes and fifteen three level indicators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ed Delphi method and multi 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and evalu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land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d in Nanming distri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nming district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aggregate level was higher, but insufficient stock of potential, land used intens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alysis was put forward through the planning guide control. Improve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Revitalize the stock. To established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l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balance of land resources in Guizhou.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intensive use; county area; Nanming district

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经国土资源部创建办资格审查、综合评审、实地考核、第三方调查测评等工作环节,综合各方测评得分后,南明区作为贵州成功入选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是对南明区过去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肯定,标志着南明区土地集约利用即将走上崭新的台阶。土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和生产要素,是新常态下节约集约利用和特殊保护的重要对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规划”继续明确要继续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全面推进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通过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支持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如今,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为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土地管理工作者,长期以行政辖区、开发区、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矿区、农用地等为评价对象,开展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与实践[1-3]。但是针对贵州省县域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以南明区创建节约集约模范县为契机,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价全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出节约集约利用的改进途径和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贵州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1.1 贵州南明区概况

贵州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向北部、东部和南部三面倾斜,以丘陵山区地貌为主。全省耕地总面积为17.61万km2,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典型发育地区,由于省内没有平原,可利用面积极为稀缺[4]。

本文以南明区为例,探索土地集约利用新方向。南明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是贵州省会贵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全省首批建设的经济十强县区,行政辖区面积209.34 km2,下辖19个社区、4个乡,总人口84.76万人。“三、二、一”产业比例调整结构合理、经济发展增速较快。全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 260 m,年平均降雨量1 200 mm,是一个宜聚、宜业、宜居的城区,并于2016年6月成功入选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1.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历程

早在李嘉图(David・Ricardo)等[5]古典经济学家的地租理论中就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最初形态有了涉及,到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hunen)的城市农地利用区位的圈层理论。1909年著名经济学家韦伯(Weber)出版了《工业区位论》,1939年提出“扇形理论”,而海瑞斯和尤曼提出“多中心理论”,明确这些中心都会通过居住的使用方式和城市内部的交通系统而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大城区。这些研究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这就是现代土地集约利用的形态来源[6-7]。而我国对于土地利用,早在农书《齐民要术》就提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就已经涉及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8]。明代《沈氏农书》指出:“以二亩之壅力,合并于一亩”,可以“一亩兼二亩之息”,即更加高效地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值[9]。

土地集约经营可主要分为资金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3种类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国内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各级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导致耕地数量的急剧下降,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则成为城市研究者对城市土地关注的一个主要切入点,而土地集约利用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对其评价的实现。如何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我国学者对此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贵州省省情,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主要有代表性、全面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行性4个方面,评价要素主要涉及研究区域经济、人口、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根据不同区域选取适合该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才能够得出与研究区域相符合的实际情况[10-11]。

2.2 确定评价分析指标

根据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以及贵州南明区概况,以土地利用效率、规划执行情况、土地市场建设3个指标为目标层指标;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供应状况、耕地保护效率、土地规划执行情况、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5个指标作为子目标层指标。

2.3 评价案例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12]。因此,为全面测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需要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不同层面科学设置衡量指标,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南明区实际情况,从土地利用效率、规划执行情况和土地市场建设3个方面评价南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项指标建立评价体系,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

2.4 指标量化与综合评价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南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其模型为:

式中,F为南明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Fi为i目标的集约度分值,Wi为i目标的权重值。其中:

式中,Sij为i目标指标标准化值,Wij为i目标j指标权重值。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

式中,Xij为i目标指标现状值,Tij为i目标j指标理想值,若Xij>Tij,则Sij取值100。各指标理想值是基于贵州省各县(区)数据平均水平,采用目标值法、经验借鉴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确定,指标现状值通过南明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工作小组收集的2014年底基础数据获取,结果见表2。

3 小结与展望

3.1 结果与分析

由上述评价模型,对南明区2014年底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根据南明区具体情况,选取了15个评价指标、5个子目标和3个目标的综合测算,在综合设定的理想值条件下,计算得出南明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91.18分。参照表3,从南明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划分可以看出南明区的土地利用处于高等集约利用状态。

从南明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表2)看出,南明区土地利用效率(A1)评价分值为91.56分,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供应状况2个子目标评价分值均较高。这表明,南明区作为贵州省会中心城区之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土地供应情况良好,地均投资和地均产出强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地均产出强度增长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要保持产出强度的高增长率,需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益。

从表2可看出,南明区规划执行情况(A2)评价分值为84.72分,处于中上水平,耕地保护效率和土地规划执行情况均还有提高的空间。一方面,南明区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给耕地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数量质量并重,开展耕作层剥离利用,努力做到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两不误。另一方面,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龙头”地位,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程度还需增强。

从表2可看出,南明区土地市场建设(A3)评价分值为100分。南明区于2014年度完成了每3年一度的基准地价定期更新工作,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出让地价评估制度落实率高达100%。表明南明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现状良好,土地利用发展趋势较好。

3.2 发展对策及展望

贵州南明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发展的特点简而言之是“管好增量、用好存量、提高效率”,用更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推动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

做好规划、计划,引领控制。一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总量强,确保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空间格局整体协调作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极为重要;二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最终达到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三是加强城镇建设用地边界管控,加强城市周边管理,将管理的无形之手覆盖到城市的管理漏洞之中。

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一是规范园区用地管理、严格供地程序。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产业园区;二是强化工业用地管理。建立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适当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实行新增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制和退出机制;三是推进土地立体开发利用。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综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大土地的流转,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与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并重。贵州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大量农民涌入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缺失,农村弃耕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在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鼓励土地流转,鼓励发展一乡一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经济。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对于城区的土地利用,要时刻牢记以保护为主,通过发展城区林业资源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也可以影响小气候,使得城市更适宜人们居住。

贵州省山多地少的现实条件,要求在全省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单位资源占用产出绩效评价工作,建立低效存量建设用地退出倒逼机制,构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要将“务求节约,勤践于行”真正地落到实处,深入人心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芳,吴正训,HE F,等.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J].国土经济,2002(3):35-37.

[2]王宝铭.城乡土地评价[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02-140.

[3]成舜,白冰冰,李兰维,等.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3,32(3):271-277, 280.

[4]高雪.贵州土地资源状况与可持续利用原则[J].贵州农业科学,2002,30(3):74-76.

[5]邓大才.“圈层理论”与社会化小农――小农社会化的路径与动力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1):1-7.

[6]李纯英.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看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布局[J].调研世界,2004(6):14-15.

[7]赵小风,黄贤金,陈逸,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11):1979-1996.

[8]康传勇.《管子》与《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比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2):76-78, 92.

[9]严清华.《沈氏农书》经营管理思想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6):45-48.

[10]乔陆印,周伟,曹银贵,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