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

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范文1

关键词:土地遥感; 应用;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P627文献标识码: A

遥感技术是六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建立在现代物理学,如光学技术、红外技术、微波技术、雷达技术、激光技术等,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的基础上。

1 现代遥感技术的理论研究

遥感技术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地面,并加以处理,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与监测的全过程。

遥感技术收集和利用的信息范围非常广:人眼看到五颜六色的景色,从中分别出牡丹、芍药等,这是光的遥感。人耳聆听交响乐队演奏,从中辨别出提琴、长笛等奏出的乐句,这是声的遥感。渔轮用超声波仪器探测到海底的鱼群,这是超声的遥感。从飞机上、卫星上拍摄地球表面的照片,这是光(或红外线等)的遥感。用雷达探测敌人的飞机,这是无线电波的遥感……也就是说,遥感技术所收集和利用的可以是声、超声、光、红外辐射、无线电波等各种信号。甚至包括射线照相、地磁观测、宇宙射线观测等,也都属于遥感的范围。它的隶属关系可以包括一切与上述信息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现代遥感技术组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间、从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到判读应用的体系,包括:(1)研究地物电磁波辐射的特性以及信息的传输;(2)研究遥感信息探测手段,主要是研究传感器;(3)研究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4)研究遥感信息的应用。

近年来,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遥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人们越来越需要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地球,了解它的资源,了解它的变化,以便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2 土地遥感动态监测经验教训

我国把航空遥感技术用于土地管理的调查业务己经有较长的历史,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部分省市区采用 1:3000 比例尺的航测图进行过土地调查。航天、航空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突显出遥感技术在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调查中应用的巨大优势。然而,这种优势目前还没有在建设国家级或区域级的监测体系和用于保障土地基础信息快速采集、处理并及时提供管理决策的实体性运行系统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原因可能是在制订工作规划和实施计划方面,没有落实好宏观与微观、中央与地方、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技术指导方针,多年积累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还缺乏深入的总结和全面的思考, 值得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问题是遥感监测指标的确定。选择的原则应当是:必须满足国家实施宏观经济管理对土地资源数据种类、数据量纲及其准确程度的需求。应当在能反映土地生态环境容量、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土地利用经济结构的信息中选取用于宏观决策的监测指标、数据精度和置信概率。在明确国家目标要求的前提下,还必须建立遥感监测指标的体系表和监测技术规程。为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 在选择监测指标时应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原则下,突出土地覆被的指标和以土地覆被变化为表征的土地利用指标。有特殊需要时,可以补充行政管理指标的一些地面调查(如量化城镇建成区或主城区边界;量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其它各类保护区边界等测绘工作)。但主要是依据遥感监测来直接获得有关信息和统计结果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地面调查只能作为补充性间接手段而且不能层次过多,只要土地遥感技术完成了科研实验并且转入了正常实际应用阶段就具备了自成体系的条件,因此遥感数据成果可以单独使用。

第二个问题是遥感监测体系的构建。这与管理体制关系密切,现行体制下的土地调查数据是由乡镇到全国逐级统计汇总,并且要经各级行政领导过滤后上报,虽然国家统计法是保障国家统计结果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法律,但是由于体制与机制的不科学或不健全而使得执法效果并不理想。不当的人为干扰因素是统计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主要病灶; 同时,以土地利用分类为代表的国家级技术标准的缺失,也是统计数据名实不符、无法比较分析的重要因素。要建立全新的国家土地遥感监测体系,必须贯彻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相对独立、封闭运行的原则。多尺度、分层级、突出重点地构建监测体系。同时,还必须配套统一的管辖制度、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统一的运行系统。

第三个问题是遥感监测成果的应用。以问题为导向是科技研究的流行方法,技术研究首先要明确做什么,然后要明确为什么做,最后研究怎样做。这应当是决定应用技术研究的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而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工作思路。遥感监测成果的应用,在技术研究阶段就应当明确了方向,当然在实用中还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扩展和创新,这种新的需求又促使遥感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几年来遥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使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成果的应用范围有了较大的扩展,如在城市用地规模、开发区建设、基本农田保护、违法占地监察等方面都发挥了作用。但是,土地遥感监测成果的应用研究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例如建立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系统实现快速获取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状况(利用结构、时空分布、数量变化等)。可以先考虑将遥感本底数据库的建设作为各级各类监测工程的技术基础。还可按经济、生态、流域等分区指标建立区域级的监测子系统。这是与日常土地管理变更调查系统既相互关联、又有差别,独立平行运作的快速反应系统。在国家宏观管理上, 两个系统获得的全国统计指标数据具有相互检验的作用。

3 土地遥感技术应用研究

3.1 土地遥感动态监测体系构建的研究。在具体工作方面我们虽然已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的经验,但是从国家或区域的宏观管理需求来评价,目前的土地遥感监测在技术应用上和功能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在体系建设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距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体系完整、系统完善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根据当前工作的迫切需要,应加快构建能全面、系统、迅速掌握国家或区域土地变化状况的动态监测体系,明确体系结构中不同层级的目标和任务。并且在此条件下,研究制订相应的各种标准和技术规程。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是国土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基础业务,内容广泛,时效性强,保真度高。因此,在体系研究中,必须区分不同层级的实际需求和相互关系,并依此确定配套的技术措施。

3.2 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体系关系的研究。必须掌握好三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要有国家统一的、科学的土地分类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第二要有先进的、综合的、实用的土地调查技术。第三要有统筹兼顾、功能互补的有机联系。土地调查主要有土地利用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土地法律调查(地籍调查)三种。土地遥感监测主要有国家级、区域级、城市级和特定区位四种。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在数据采集方法技术上大同小异,多采用现代化的遥感影像、卫星定位、电子全站仪测绘、信息化技术。但作为两个体系,应在土地管理学和统计调查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各自的功能、结构、作用方式以及两个体系间的技术基础关系和功能互补关系。由于土地既有自然资源的属性,又有社会财产的属性,所以在土地行政管理的方式上也分为资源行政和不动产行政两种。这两种基于公权力的执法行为的后果,都会影响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在时空上发生变化,而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都是反映这些变化状况、反馈管理效果的技术手段。如何充分发挥两个体系的功能并达到优化组合的最佳效果,仍然是应当继续研究的课题。

3.3 土地遥感动态监测体系功能的研究。了解土地管理系统的主要结构,对研究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的功能定位和确定遥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都是有益的。土地管理系统由行政执法、技术支撑、基础业务三个子系统组成。土地行政执法子系统的决策、组织、协调与控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基础业务子系统提供全面、准确、动态更新的土地信息。因为它既是行政执法的技术基础, 又是依法行政效果的信息反馈。行政执法子系统在运行中,需要在解决法制、体制、机制问题方面获得辅助决策的技术支持; 基础业务子系统在运行中,无论是调查、评价、规划,还是它们共有的标准化、信息化工作,都需要获得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的保障;而上述需求,正是技术支撑子系统的功能定位。

由此可知,土地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应用目标,宜定位于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和土地规划这三项主流基础业务,服务方向是支持国家公共行政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宏观决策。

3.4 土地遥感动态监测体系运行系统的研究。建立国家级和区域级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及其运行系统是当务之急,在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战略中应放在优先的位置。根据国家对土地管理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用现代先进的遥感技术实时、快速、准确、客观地获取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分析其某个时间序列中的土地变化情况,并据此将研究影响变化的因素和客观规律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的战略决策,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重要选择。系统运行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与科学的系统设计作保障才能安全、有效。现在应从完善土地调查制度入手,将系统运行的国家目标与体制、机制的要求形成法律规定,组织开展保障系统运行的立法研究。从完善技术基础入手,根据现有的丰富成果和实践经验,认真总结、务实创新、积极开展与运行系统建设相关的各项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家柄.遥感原理与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2] 梅安新,彭望碌,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范文2

4月9日,柬埔寨首相洪森一行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雷凡培和中国驻柬埔寨大使潘广学的陪同下,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观访问。

洪森一行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五院和卫星总装测试厂房,并对正在研制测试中的多个卫星型号进行了近距离观摩和了解。对正处于测试中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实物,洪森首相表达出了浓厚的兴趣。参观结束后,洪森表示,很高兴也很荣幸参观中国航天的最新技术成果,他希望双方进一步深化交流、加强合作。他预祝集团公司承担的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任务为代表的各项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雷凡培表示,中柬双方航天领域合作有很深的积淀,双方先后签署了卫星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和柬星一号通信卫星在轨交付项目的框架协议。他相信通过此访,洪森首相一行能够更加直观和深入地了解集团公司的整体实力,更好地推动双方航天领域合作,将柬星一号项目打造成为中柬两国高科技领域合作的典范。(杭文)

黑花江将建北斗导航产业示范园

3月1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集团公司将与黑龙江省在卫星应用产业领域,共同建设北斗导航产业示范园、现代农业信息体系,联合打造国内一流地理信息企业。除此之外,双方还将在高端装备制造及技术开发领域、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平台建设及产业合作、产学研联合与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其他产业领域的合作等方面加深合作。(杭文)

中国将与联合国联合召开载人航天技术研讨会

由联合国外空司(UNOOSA)发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办的载人航天技术研讨会将于2013年9月在北京召开。该研讨会是联合国空间应用项目框架下的“载人航天技术倡议项目(HSTI)”的一部分,旨在推动全球载人航天领域技术合作。

HSTI是UNOOSA在联合国空间应用项目框架下于2010年建立的项目,曾于2011年11月在马来西亚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专家会议。此次北京研讨会是上次航天技术专家会议的进一步延伸,主要目的是:交流在载人航天飞行和空间探索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计划,建立对载人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的共识,增进微重力研究与教育的能力建设,探索新兴国家参与空间探索活动的合作机会。此次会议还将讨论在HSTI框架下开展合作的机会,以促使载人航天技术及其应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航讯)

神舟十号飞船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3月31日下午,神舟十号飞船顺利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场的各项测试准备工作。飞船的进场,标志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全面展开。

神舟十号飞船等飞行产品已按技术流程完成了研制、总装和出厂前测试工作,质量受控、功能性能满足要求。用于发射神舟十号飞船的二号F遥十火箭正在按计划进行出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有序进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行状态良好,工作正常,具备执行任务条件。(航讯)

2012年度中国航天基金奖颁奖

3月25日,由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的2012年度中国航天基金奖颁奖大会暨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座谈会在北京航天城召开。会上,中国航天基金会对2012年度获得“中国航天基金奖”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医监医保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704所精确制导与遥感技术研究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四部一室等15个先进单位,方旭来、郭玉明、郝冠军等216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杭文)

我国探空火箭首次完成空间环境试验任务

4月5日凌晨5点45分,我国首次以探空火箭为载体的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在中科院海南探空部获得圆满成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41所研制的天鹰3E探空火箭成功发射,火箭搭载的科学探测载荷设备成功获得了有效的探测数据。

天鹰3E探空火箭是用于搭载有效载荷、进行“临近空间环境探空火箭探测与试验技术项目”第一次空间物理试验与探测任务的探空运载火箭。本次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以天鹰3E探空火箭为载体,搭载了朗缪尔探针、双臂探针式电场仪和金属钡释放装置等三种科学探测仪器,并在200千米附近的电离层中释放金属钡粉。试验获取了电子、离子和空间电场不同高度垂直分布的原位探测数据,观测到了钡云扩散、漂移和演化的整个过程,对低纬度空间垂直分布特征及近赤道区电离层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飞行试验是我国首次以探空火箭为载体的一次空间科学主动试验,标志着我国利用探空火箭开展空间探测和科学试验再一次取得了重大突破。(杭文)

新型遥感卫星公用平台研制稳步推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日前顺利完成了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原理验证结构整星振动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平台的静力和动力特性均满足设计要求,这意味着全新设计的星体结构顺利通过“大考”。

据悉,该平台结构设计灵活,可扩展性强,能够满足光学载荷、SAR载荷等多种载荷的需求。该试验的顺利完成,为平台原理验证结构的研制画上了圆满句号,也为后续首发星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航讯)

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正式完成在轨交付

最近,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正式完成在轨交付。这是中国航天出口的第一颗在轨交付的遥感卫星,实现了我国遥感卫星出口零的突破。

2012年9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今年3月初,中委双方签署了卫星在轨验收评审会会议纪要。这标志着委内瑞拉遥感卫星正式完成在轨交付。双方认可,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寿命从收取第一幅图像时算起,即2012年10月1日。后续,中方将根据委内瑞拉国内地面站的土建工作进度,完成地面应用系统的正式交付。此后,中方还将支持委方进一步做好卫星运营和数据应用相关工作。(杭文)

航天科工亮相西班牙国土安全展

3月13日,第四届西班牙国土安全展在马德里拉开帷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作为中国唯一参展企业,携安保科技产业主要产品参加了展览,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展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让世界更安全”为参展主题,从安保科技、国土安防、应急反恐、灾害监测、无人机应用体系以及信息安全等六个主要领域系统全面介绍了集团公司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的雄厚技术实力以及自主创新的特色产品。(航讯)

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范文3

空间观测全球变化现象的重要作用

全球变化敏感因子主要包括表现因子(如温度、降水等)、响应因子(如生态系统、灾害、水资源、冰雪变化等)、驱动因子(如温室气体、反照率等)。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监测这些因子方面具有常规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它不但可以快速、实时、动态、准确地监测全球和区域尺度的环境变化,还可以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性极端环境事件的发生。无论在微观尺度还是在宏观尺度,对地观测技术都可为人类提供重要的全球动态变化信息,为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空间技术支持。理解全球变化因子与空间观测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机理与模式,提高变化敏感因子的空间遥感监测水平,以掌握地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提高全球变化研究中模式与分析的准确性,有效驱动环境变化系统各种过程的模拟是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也是国家的急需。

2009年由7个单位开始共同承担国家“973”项目―― “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项目围绕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全球变化敏感因子分析及空间响应模式研究;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将遥感物理模型与大气、陆气、海气因子变化的地学过程相合,探索基于对地观测数据的全球变化敏感信息精确反演机理和方法;研究多平台空间观测的模式优化和多遥感器联动观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全球变化敏感因子时空尺度转换及因子之间耦合效应的综合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开展星-机-地多平台综合遥感实验,建立全球变化区域影响研究的空间信息模拟平台。

建议我国研制发射全球变化科学卫星

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技术。近年来我国发射了若干对地观测遥感卫星,但主要为行业应用卫星,对科学卫星的考虑较少,更没有面向全球变化的对地观测卫星计划。全球变化研究的需要和国内外发展态势对全球变化空间监测平台正在提出强烈的需求,建议国家和有关部门尽早考虑部署研制发射全球变化监测系列科学卫星,并将机载对地观测系统与之互补。

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范文4

[关键词]遥感技术;红树林湿地;运用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293-01

红树林是宝贵的世界海岸湿地资源,在《湿地公约》以记入在册。其主要位于南回归线及北回归线之间,由于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故受局部地区暖流因素,可延伸至北纬32°及南纬44°之间的红树林湿地是木本植物群落,其具有海滩淤泥质的植被。其对平衡海陆边缘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当前对其主要研究在海岸线变迁方面较为突出。

因红树林湿地在海陆过渡地带,属于海滩淤泥质,同时每天潮长潮落加大淤泥性,人工对其进行研究有定难度。故此过去人工式的调查方式对红树林湿无法做到全面分析。并且将增加人工成本及经济损耗。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利用遥感技术是必然趋势。遥感技术可对红树林湿地整体进行详细的生态环境监控和数据分析。其遥感技术对比过去人工优势明显,工作效率高,信息更新及时并且准确等。故此遥感技术对红树林湿地研究尤为重要。

1 红树林湿地的遥感技术概括

1.1 红树林湿地遥感数据源的分析

当前,红树林湿地的遥感技术的遥感影像源是由可见光以及近红外火雷达卫星影像完成。对红树林湿地遥感数据采用不同影像源组合分类。红树林湿地遥常用感图像技术为TM影像。如遇红树林湿地群落结构则使用高光谱遥感。也可借助QuickBird数据源完成更高要求的精度分类及成图。因红树林湿地几何形态,同时生物量皆因.波长的变动,所以红树林湿地的遥感雷达散射系数相对发生改变。

1.2红树林湿地遥感分类方法分析

目前,红树林湿地遥感监测为分类后比较法、神经网络、波段组合、与多时相线性变换等等。这些方式都有者明显优劣势,为保障红树林湿地遥感监测准确性,对树林湿地动态监控经过图1对比分析,可知分类后比较法与主成分分析法较适宜树林湿地

2 红树林湿地遥感技术的运用

2.1遥感技术对红树林湿地动态监测运用

遥感技术对红树林湿地动态监测是对相同位置的不同年份的图像之间的光谱特征加以分析。借助遥感技术的不同时期的数据资料加以高精度分类,最终对定量初级的生产力面积和历史空间数据实际情况研究分析。获得红树林湿地地表生态分布数据。借助遥感技术研究分析红树林湿地在自然因素下产生的变化。为树林湿地的保护和修缮实现技术支持。借助多时相的遥感技术可高效率完成树林湿地分布情况的成果是有目共睹。

2.2遥感技术在红树林湿地景观动态运用

遥感技术在红树林湿地景观动态方面运用,主要表现在对红树林湿地景观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对红树林湿地景观的控制要素及控制方式,塑造红树林湿地景观动态模型。对动红树林湿地景观后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完善红树林湿地景观管控数据扶持。将红树林湿地景观发展趋势和影响原因系统分析,为保障红树林湿地的资源数据化和修护技术帮助。

2.2 遥感技术对红树林湿地管理运用

红树林湿地管理主要依靠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对红树林湿地生物量可加以估测。遥感技术可完成对红树林湿地灾害监管和灾害后的实况分析等。由于遥感技术能够对红树林湿地进行估测,该技术对比过去人工模式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依靠建设红树林湿地生物量的估测模型,完成遥感估测, 分析雷达散射系数数据对比NDVI数据其生物量估测更加精准。完善过去单一借助光学遥感的缺陷,。使红树林湿地的管理拥有重要数据来源及快捷准确的监测模式。能够保证红树林湿地管理研究工作模式提供方案。减少利用光谱特征分析数据,借助回归分析,科学化对实况管理进行估测。从而完善红树林湿地健康管理实时监控以及评估。

3 红树林湿地遥感技术存在的问题

3.1红树林湿地遥感分类精度问题

红树林湿地遥感分类精度问题一直是红树林湿地的主要问题,其影响的主要方面主要来自于光谱分辨情况和空间与时间分辨情况。红树林生长的状态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适度、温度、地质、水流、自然天气是主要因素。再加之人为的开荒利用和滥伐滥砍,导致红树林的结构分布情况和林地面积受到了很大影响。红树林湿地的异物和同物波谱现象严重,出现了很多杂乱理不清的现象,这也使得精度无法满足人真正的雪球,难以获得最佳的类别划分效果。

3.2红树林湿地遥感监测方式

红树林湿地遥感监测手段重点选用湿地遥感监测的形式比较普遍,而在其他方面的方法使用上较少。目前的状态主要是因为针对红树林的分析研究不够频繁,而且即使有也比较单一,没有再广泛的区域内展开。对综合生态体系没有有效地进行监测和开发,导致不同区域间没有纵向综合比对。而且,单一形式的分析仅仅体现为横向分析,不够具体全面。

4 红树林湿地遥感技术建议

红树林湿地要想实现必要的生态保护离不开对于湿地展开监测和普查,这也是获得科研数据的最新要求。另外伴随着湿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专家学者也把红树林湿地当作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热点内容,在红树林湿地遥感技术的研究建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4.1重点研究区域

如今红树林湿地受地球气温和其它方面的影响较大,相关地遥感研究与碳循环等内容也成为红树林遥感研究的重要方向,重点在湿地存在的明显退化方面加强了研究。

4.2重点研究方法和措施

红树林湿地研究中,综合采用了遥感定量技术和成果研究,综合了不同的信息量和信息的融聚集合,这也是作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向。红树林湿地研究的动态变化方向主要集中与多源药膏影响的融合过程。

4.3其他表现和方面

现存资料与新的措施和手段的良好结合,可以实现比较精准的定位。有效针对建模分析手段对红树林湿地的作业情况与实验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做好红树林湿地模型遥感技术的估量。有效提升遥感数据的分类精准度,提高GPS定位标准,逐步加强红树林湿地的遥感定位使用,强化地理位置的精准分析和定位。有效提升基础数据的完善机制和步伐,逐步形成统一的有效的基准数据库,健全新的数据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孙永光;赵冬至;郭文永;高阳;苏岫;卫宝泉;红树林生态系统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年15期

[2]王小军;冯时泽;RS、GIS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地表覆盖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0年02期

[3]郑德璋,李玫,郑松发,廖宝文,陈玉军;中国红树林恢复和发展研究进展[J];广东林业科技;2013年01期

[4]戴晓琴;浅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1年23期

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范文5

关键词:遥感信息;水工环;应用

遥感信息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已经集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技术,这使得遥感信息技术在水工环中的应用更为深化。现如今,遥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水工环不可缺少的技术,随着水工环勘察需求的加大,对该技术会更大的依赖。

1 遥感信息在水工环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1.1 传统的遥感信息技术需要人工进行解译,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进行计算机解译,大大提高了解译效率。如线性影像计算机自动判释专家系统及土地利用(分类)计算机判读模型以及机助信息提取与制图系统等。由于影像的多解性及识别系统的不完善性,虽还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工作,但已大幅提高解译工作效率。

1.2 从几何形态解译到充分利用光谱信息。过去的多光谱遥感数据波段划分过少,只有几个波段,使地面波谱测试数据与图像光谱数据难以精确比较。因此,图像解译工作很少考虑地物的波谱特征,主要根据影像的色彩、色调、纹理、阴影等所形成的几何形态特征。随着机载成像光谱仪(高光谱)技术的商业运作及2000年前后的高光谱成像卫星的发射,使得用光谱信息对地物的分析更精细、更准确。

1.3 出现地面温度反演技术。地面温度反演是指从热红外图像数据的辐射亮度值获得地表温度信息。反演方法主要有地表温度多通道反演法和多角度数据进行组分温度反演法等。

1.4 从定性分析评价到依靠计算机数字模型模拟的定量分析评价。如遥感技术在地下水流系统应用中,根据遥感数据建立的地形、流域面积、水系密度等数据集结合气象数据建立空间补给模型。

1.5 使用单一遥感信息源到多元信息拟合。目前的遥感应用技术,已不再是单一使用各种遥感数据,而是根据需要结合利用了其他信息源,如地质、地形、水文、土壤、植被、气象、岩土物理力学特征及人类活动等资料。这样,图像数据的预处理尤其重要,如几何较正、多波段数字合成、镶嵌、数据变换等,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多元信息数据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1.6 从单一手段应用到多手段应用近年来,遥感技术(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综合应用,即“3S”技术,成为遥感技术应用的主流。GIS是数据库管理、数据图形处理、各主题图件叠加、制图的重要工具。

1.7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数字摄影技术的成熟,推进了制图工作的现代化,改善了基础图件的质量和成图效率,并影响着遥感技术的调查方法。该技术的产品可直接作为GIS的数据源,便于遥感与GIS一体化研究与开发。如我国自己开发的全数字摄影测量软件VIRTUOZO,具有数字化测图、自动生成DEM/DTM和等高线、生成正射影像等功能。

1.8 遥感技术应用成果向着便于保存、复制、携带及传输方向发展。这意味着遥感技术应用成果的数字化。由于是数字成果,可载于多种介质上,如CD-ROM、磁带及计算机硬盘上,使携带处理更加方便。随着1998年“数字地球”计划的提出及我国国土资源部“数字国土”工程的实施,遥感应用成果数字化显得尤其必要。

2 遥感信息在水工中的应用

2.1 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遥感信息技术主要是用来进行测绘,以此提高水文地质勘查的准确性,同时也便于对水文地质工作展开定量或者是定性分析。遥感信息技术能够进行光谱合成,也可能进行图像处理,而这样的功能正是水文地质勘查需要的,如果地域比较特殊,工作人员借助遥感技术能够分辨出水质与植物,依据水质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就此推断出该区域水质的具体情况。遥信信息技术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还便于地下水系统分析,这样工作人员就能够随时对地下水水质情况进行了解,一旦发现污染,会立即展开评价,采取措施。红外热感技术也是应用在水文地质勘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该技术主要用来进行地下热水勘察,工作人员利用红外成像,能够直接判断出地表温度,而后再进行精确的计算,即可分析出地下热水情况。

2.2 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工程选址中基本上都会应用遥感信息技术,尤其是大型工程选址,遥感信息技术更是不可或缺。工程选址过程中运用遥感技术,能够提升地质评价的准确性,以此实现选址区域内的地质情况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利于工程建设进行有效的规划。工程地质中应用遥感信息技术,能够得到最为直观的图像,工作人员可以依据图像内容进行分析,而且由于图像是通过卫星影像传输的,所以观测质量完全能够保证。借助卫星传输数据,能够对光谱数据展开认真的处理以及科学的计算,这对工程选址来说异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工程选址人员都是依据这些数据来完成选址工作。遥感信息技术能够将地表图像显现出来,而工作人员则可以通过地表图像对该区域内的地貌、地质环境等展开分析,这不仅能够保证工程选线具有真实性,还能够保证工程合理。与此同时,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对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判断,通过构建科学的数学模型,对工程区域内可能会出现的灾害情况进行评估,再充分的利用风险评价,两者统一起来,对工程顺利进展奠定了基础。

2.3 在环境地质中的应用

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工作人员对水资源污染状态展开分析,针对污染严重程度,工作人员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测量。比如对于工业废水,通常是利用遥感信息技术中热感图像,通过图像分析,工作人员能够掌握工业废水污染范围,具体分布情况以及污染程度等。现阶段,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程度更加深入,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大力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目前,遥感信息技术能够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测,同时也能够对地质变化情况展开监测,这对我国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遥感信息技术已经在水工环中得到了深入的应用,当然随着遥感技术研究的深入,技术水平的提升,该技术的应用领域会更加的广泛,优势会更加的突出。因为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水工环工作人员不必经常进行外业测量,以此提升了工作效率。当然具体如何应用遥感信息技术,还需要工作任意结合具体的工程实践而定。

参考文献

[1]胡志文,欧阳燕,罗湘.水工h地质勘察及遥感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2(05).

[2]张灿.谈国内外在水工环领域中遥感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2(13).

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范文6

【关键词】3S技术测绘

一、 前言

测绘学、测量学的研究与应用

(一)测量学:研究对地球表面局部地区进行测绘工作的基础理论、工作方法、技术和应用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图根控制网的建立、地形图测绘及一般工程的测设。也有人称地形测量学为测量学。

(二)测绘学所研究的对象。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测量学的研究对象已从地球表面扩展到地球的外层空间,而且观测研究的对象也由静态转向动态,方法和设备也在向遥控,遥测,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三)测绘学的分支。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各学科对测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以下学科:大地测量学、测绘航空摄影、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地籍测绘、房产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海洋测绘、地图编制、导航电子地图制作、互联网地图服务等。

(四)测绘学的发展意义。测绘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是个资源大国,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去勘察,规划,开发和利用,我相信,测绘学的发展一定能在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1.在科学探究上,如海底资源探测、空间技术研究、灾情监测、地震预报、等都需要测绘学的密切配合。2.在水利建设中,我们首先应该根据详细的地形图作出初步方案,然后进行勘察设计,施工。在设计,勘察,施工中测绘学都可以提供精确的信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3.在工程建设方面,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竣工及运营后的监测、都离不开测量学。4.在地质矿产勘查中,测绘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并具有精确性特点的工作。5.在农林业中,我们不仅需要利用地形图和地图,更需要精确的测量信息来正确的整理土地,改良土壤,开垦荒地。6.在交通运输业中,当修建铁路、公路、通航运河及它们的附属建筑工程时,初步方案,要根据地形图来制定;在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测量工作。7.在城市建设中,科学的规划和整理居民地,城市的扩充与改建计划,建设城市交通路线,敷设地下管线、兴建地下铁道等,都必须有地形图和地图,并进行专门的测量工作。8.此外,对建立各种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字城市、数字中国,都需要现代测绘科学提供基础数据信息。

从以上几点来看,测绘工作在经济和国防建设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随着国家各方面建设工作的规模日益巨大、复杂的形势下,测绘工作在国家建设事业中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要。怎样做好测绘工作,怎样利有3S技术更好的为国家建设出力,成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二、3S技术对测绘发展的影响及贡献

综上所述,测绘技术的好坏与发展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3S技术的应用在测绘学上有了那些突破与发展呢?下面进一步分析:空间定位系统、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三大系统简称为3S。3S利用自身强大的数字化信息收集、处理及存贮能力,为测绘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测绘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有了质的变化,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什么是GPS(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是由美国花费巨资研制发展的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应用,GPS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GPS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具有24小时不间断的、全方位的精密三维导航、测量等特点。

GPS在测绘测量中应用更为广泛,GPS测量的特点有很多,如:测量精度高、测站间无需通视、观测时间短、仪器操作简便、全天候作业、提供三维坐标、功能多、应用广等。

(二)什么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RS)。遥感,就是遥远的感知。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因为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反射、吸收电磁波,而且不同物体对电磁波的发射、反射、吸收的特性不同。遥感技术包括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在地形图测绘中,航空遥感应用广泛,卫星遥感效果也不错,运用遥感资料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而应用于测绘工作已广泛的应用。

(三)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一般的信息系统只能存储和管理数据,并不能表现出数据在空间上的分布,而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有一般信息系统的功能,还可以将数据在空间上的分布表现出来。具有强大的空间模拟、查询,分析,预测和统计功能。

GIS是地图的延伸。凡是应用地图或需要处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应用。 目前,GIS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公安、水利、公共设施、商业金融等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四)3S测绘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3S技术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城乡规划与管理、自然灾害动态监测与防治等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地学研究走向定量化的科学方法之一。3S测绘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与我国发展的各行各业,并发挥着巨大的重要作用,如:(工程方面、林业方面、水利方面、农业方面、3S技术测绘集成方面)。

三、结束语

3S技术已经与社会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3S技术利用自身强大的技术优势及在测绘方面的大量推广及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测绘技术的整体水平, 随着3S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现代工程测量必将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大力开发数字化3S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海波.浅析测绘新技术(3S)的发展及应用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