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文化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文化设计

社区文化设计范文1

从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看,高新区内的居民将实现两方面的转变:一方面是身份的转变,即由农民转为居民,安置区将结合新的居住模式,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为参考,重新组建社区管理机构,逐步向城市社区管理过渡,实现“村改居”;另一方面是职业的转变,原住民失去了土地,从单纯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扩展到从第二、第三产业中谋取更多的收益,就业、创业成为必然选择。结合以上两个转变,遵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汲取城市社区的建设经验,充分借鉴目前新农村社区、保障性住房社区和旧城改造区等居住区域的建设经验,本文提出“城乡统筹社区”的概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生活居民化、保障社会化、服务均等化和设施城镇化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样板区(图1)。

1.1概念解读

从字面解读,城乡统筹社区由“城乡统筹”和“社区”两部分组成。首先,需要明确城乡统筹社区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既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其次,作为一种社区类型的规划,城乡统筹社区规划将居住功能建设放在首位,充分保障社区内居民的生活,因此其规划以地区物质环境整治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设施配置规划)为主,同时考虑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的规划,旨在通过对“物”的安排,为人们创造舒适、安全、方便的活动与交流条件,最终形成一个生产与生活协调,充满人情味的开放、民主的新型社区。因此,城乡统筹社区应包含以下两方面的统筹内容:(1)社会统筹—重构城乡一体化的居住新体系。在居住与就业分布方面,打破传统城乡分割的二元居住体系,以城乡非农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统筹协调农村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的空间关系;在居住与配套建设方面,在延续现状布局、肌理和尊重农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推广现代化的农村住宅模式,而公共服务设施则根据城乡居住体系的不同层次予以确定。(2)制度统筹—推动农村向城市社区转变。首先,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其次,以农村土地整理为先导,推进“撤村建居”工作;最后,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为农民提供政策保障。

1.2规划目标

通过对城乡统筹社区概念的解读,结合安康高新区的实际,规划提出安康高新区城乡统筹社区的总体定位:兼具安康传统文化气质、共生和谐社会态度与现代生活品质的复合式社区。总体目标是打造一个以区内移民搬迁安置及城镇化、保障性住房、产业区配套居住等居住功能为核心,集商务办公、品质商业、时尚生活消费和山水景观休闲等复合功能于一体,融精英阶层、普通阶层和大众群体生活方式为一体的城乡统筹新社区。

1.3规划策略

在总体定位及规划目标下,城乡统筹社区规划策略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社区功能构建,包括“居”“业”“游”三大主题功能:①“居”—提供现代时尚的高品质社区;②“业”—提供职住平衡的工作岗位;③“游”—提供多元化、充满活力的休闲娱乐功能(图2)。(2)土地混合使用策略。规划将居住区、商业区、工作区及其他功能区进行混合布置、合理安排,既要加强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又要考虑彼此间的不利影响,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图3)。(3)社区住房政策—“混合式居住”。在社会底层营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十分重要。因此,城乡统筹社区中的住房建设应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的收入阶层规划配套相应的住房类型,重点在于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保障性住房需求。(4)社区空间使用策略。在选址方面,要尽可能避开易发生不良灾害的地段;在功能空间布局方面,购物、医疗和护理等设施应当与提供休闲娱乐及社交的空间结合起来;在街区设计方面,主张多种功能在街区内形成精细的混合;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宜采用多点式布局,以实现最大限度覆盖,并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要求。(5)村民拆迁安置策略,主要有集中布局、分散布局和集中分散混合布局3种,可根据村庄现状条件选取合适的布局方式。

2安康高新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区域现状

安康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市区面积约为23391km2,是陕西省东南部的中心城市和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安康的区位条件优越,地处关中一天水、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域的交汇地带和几何中心,也是正在规划中的“西三角”的核心区,具有连通3个重要经济区、耦合中西部地带和南北方地域的重要战略地位。位于安康市域西部的安康高新区规划面积约为28km2,范围东至刘家沟、大桥北路及阳安铁路与襄渝铁路的交汇处;西至冉家河;南至安康大道、316国道、经傅家河至月河北岸为界;北至安康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快速北环线(图4)。现管辖范围为建民镇联合、联盟、汪槽、上游、新强、头档、莲花、友谊、花园沟、罗家梁、罗家营和韦家坡共12个村;河西镇五一、二档和冯台共3个村;五里镇四树、四岭和周家营共3个村;花园乡三元宫村;江北办青峰、张岭2个村。总共21个村庄(图5)。

2.2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新区的发展,安康高新区所辖范围内的村庄面临整体搬迁,面临转型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形式单一;另一方面,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未来高新区开发建设后,依靠村庄的自然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将彻底瓦解,现状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将被完全打破,集体经济发展将主要依靠经济留用地。高新区村庄正处在战略转型期,村民已经开始逐步向城市迈开步伐,现已有约一半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村民的经济收入已逐步转向以依靠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农村人口城市化特征初现端倪,这为未来村庄的完全城市化打下了基础。然而,村民在城市化过程中受长期积淀的农耕文化的束缚和影响,在生活方式、心理习惯及文化观念等方面仍保留着农村的传统特征和习俗,很难在短期内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实现由农民向居民的角色转换。此外,现状村庄存在的问题较多,如村庄人口分布不均、土地使用效率低、基础设施缺乏、居住环境质量差、居住分布零散、用地功能混杂和配套设施薄弱等。

3安康高新区城乡统筹社区规划实践

3.1总体空间布局

城乡统筹社区对高新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安康高新区城乡统筹社区的人口主要由拆迁安置村民人口、生态移民城镇化人口、保障性住房人口及高新区内产业配套及相关人口组成。规划确定居住用地总面积为320hm2,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约为24.5m2。规划针对不同的居住群体的居住要求,从4个方面对城乡统筹社区的用地规模进行拟定(表1)。在明确了用地规模后,规划采取“组团布局、和谐共生”的布局模式。其中,“组团布局”指利用现状地形和用地布局现状,使城乡统筹社区形成组团状布局,各组团之间通过园区道路进行便捷的联系;“和谐共生”指各城乡统筹社区与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和谐融合,彰显城乡统筹社区良好的环境品质,亦指社区居民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在具体的布局过程中,为保证安康高新区的高速、健康发展,加强城乡统筹建设,保障高新区内居民的生存与发展,在充分考虑高新区现实基础条件上,规划建设城乡统筹社区:傅家河社区、建民社区、居尚花园社区、双泉社区、河西中心社区、花园社区和金属镍社区,总用地面积为500hm2,其中居住用地面积为311hm2,占总用地的58.8%。社区总人口为131979人,总户数为36420户(图6)。

3.2公共设施配建

公共设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为居民提供使用便捷、多样化的公共设施,既丰富了居民的文化休闲娱乐体验,又促进了居民的学习与交流。安康高新区城乡统筹社区主要分城镇示范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两种类型:(1)城镇示范社区分为标准街道社区、标准基层社区两级。其中,拆迁村民安置社区、移民安置社区和商品性住房社区按照标准街道社区的标准配置;保障性住房社区、产业配套服务社区按照标准基层社区的标准配置。标准街道社区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社区行政管理服务设施、社区安全保障服务设施、社区医疗保健服务设施、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和社区商业服务设施6类(表2);标准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项目包括社区行政管理服务设施、社区安全保障服务设施、社区医疗保健服务设施、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和社区生活服务设施6类(表3)。(2)新型农村社区主要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人口规模大于2000人、农业景观形象突出、享受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设施配置的内容包括农村社区管理服务设施、农村社区教育设施、农村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农村社区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农村社区商业服务设施6类。具体而言,社区服务站、警务室与救助管理服务站宜结合设置;卫生服务站宜设置在交通便捷、服务距离适中的地段;托老所和文化活动站宜集中设置;健身场地可设置在适宜的公共绿地中,鼓励利用各种土地资源,并与其他社区配套统筹考虑;副食品店宜与小型超市合建;邮政储蓄所布局宜接近于标准基层社区的地理中心(表4)。规划针对以上两种社区类型,结合社区内部居住人群的特征,考虑到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承载功能、人口规模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经济效益,统筹区域内各个社区的公共设施配建,具体配置如图7所示。

3.3指标控制

安康高新区城乡统筹社区指标体系包含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限高等,规划通过对这些开发指标的控制,合理确定社区的开发强度,以保证社区高标准的人居环境品质。指标构建主要采用GIS软件对规划用地的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和服务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地块的开发强度(图8)。

3.4乡村风貌型社区规划实践

乡村风貌型社区是指依托现有村庄肌理和农村特色景观风貌,通过集中建设居住组团,集聚搬迁人口形成的具有乡村风貌的特色区域。在本次规划中,高新区内的乡村风貌型社区有双泉社区、河西中心社区、花园社区和金属镍社区。以下主要介绍花园社区和金属镍社区2个典型社区的实践经验。

3.4.1花园社区

花园社区位于安康高新区的西北角,社区总面积为11hm2。社区建设由西向东逐步推进,首先,打造高新十四路两侧的安置区,同时配建服务设施,逐渐积聚人气;其次,通过强化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形成片区特色,提升片区形象,形成滚动式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最终完善片区的居住、娱乐和休闲功能。在一期开发中,依托安康大道与高新九路的交通联系优势,重点打造安康高新区新风貌;同时,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构建部分社区服务设施,开发周边居住地块,集中解决村民安置及生态移民问题;二期工程以“完善”为主题,通过完善片区邻里中心和中心服务区的功能,完成绿地花园的建设,从而带动西北部片区的开发(图9)。

3.4.2金属镍社区

金属镍社区未来的社区人口构成分为产业配套相关就业人口和避灾移民城镇化人口两种。规划用地位于安康西康复线的西北侧,南临老龙河,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地质良好,规划范围内的高程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走势,最高点位于地块的北部,规划用地面积为18.29hm2。社区建设由西南向东北逐步推进,首先,打造西南片区的移民安置城市化人口住宅区与社区中心,逐渐积聚人气;其次,通过打造社区服务中心形成片区特色,塑造片区良好形象的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时序安排,最终完善片区的居住、娱乐和休闲功能。在一期开发中,重点打造移民安置区与服务设施中心;同时,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构建部分社区服务设施,开发周边居住地块,集中解决建民镇村民安置及移民安置城市化人口居住问题。二期工程通过完善片区邻里中心的功能,同时启动东部片区住区的开发,完成绿地花园的建设,同时完成东部片区城市商业节点和社区中心的建设(图10)。

3.5城市风貌型社区规划实践

城市风貌型社区采取城市景观风格、图8指标控制图城市管理模式等现代城市构建方式,为有一定条件的居民提供优美的城市居住环境。目前,主要规划了傅家河社区、建民社区、居尚社区和尚花园社区4个社区。以下主要介绍傅家河社区和建民社区2个典型社区的规划实践。

3.5.1傅家河社区

傅家河社区位于高新区西南部,社区总面积约为90hm2。社区人口构成分为4类:产业配套及相关人口、保障性住房人口、拆迁安置村民人口和避灾移民城镇化人口。根据4类人口的特性,社区用地具体划分为5种,其中居住用地面积为49hm2,拆迁安置用地面积为15hm2,移民搬迁用地面积为14hm2,保障房用地面积为7hm2,产业人口用地面积为13hm2。社区的开发建设由东向西逐步推进,旨在打造东部安康大道和傅家河滨水空间的门户节点,塑造傅家河滨水空间,形成片区特色,完善片区的居住、娱乐和休闲功能。在一期工程中,依托安康大道,重点打造安康大道与傅家河滨水空间的门户节点;构建部分社区服务设施,开发周边居住地块,集中解决建民镇村民安置及高新区员工的住宿问题。二期工程以“提升”为主题,以该社区为核心的商业带沿高新七路向北推进,完善片区邻里中心,服务北部工业产业区,实现其空间核心的基本设想,同时完成傅家河滨水景观带,启动高档住区开发建设,带动西片区开发(图11)。

3.5.2建民社区

建民社区是高新区内最大的社区,位于傅家河东岸,高新大道以西,南邻安康大道,总面积为169hm2。社区人口构成分为产业配套及相关人口、拆迁安置村民人口、生态移民城镇化人口及保障性住房人口。社区建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推进,打造安康大道和高新大道的门户节点,凸显傅家河滨水空间,形成片区特色。在一期工程中,依托安康大道与主城区以及高新大道与产业服务区的交通联系优势,重点打造几图10金属镍社区规划及效果图图9花园社区规划及效果图个空间节点;同时依托现有的建民中学的教育资源优势,构建部分社区服务设施,开发周边4个地块,集中解决建民镇村民安置及高新产业员工的住宿问题。后续工程以“完善”为主题,其中,社区中心功能更加明晰健全,滨水景观与傅家河社区相得益彰,高新大道的空间节点相继建设,空间核心得以实现,为该片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图12)。

4结语

社区文化设计范文2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旨归是促进人的发展,是人的归属感与人的凝聚力在城市社区的落地生根,是人的价值与人的精神在城市社区的提振升华。而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涉及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创新发展问题,因此深入探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机制与模式创新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社区文化及其功能

社区文化。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最早提出了“社区”这个概念。此后,包括韦伯、涂尔千、齐美尔、帕克、帕森斯等众多社会学家对社区的含义和特征都有着不同的论述,这些论述中大都涉及到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结构要素、区位要素和社会心理要素等。综合前人对社区的定义,我们认为:社区是具有相对稳定并具备一定规模的人口在特定的区域内、在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制度体系下,拥有类似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以及共同的认同感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而社区文化则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来理解: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社区文化的功能。社区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四点:一是整合功能。它使人们能够趋同存异,共生于一个社区之中。还能引导个人生活方式与周围环境和实际条件的协调。二是教化功能。社区文化教育弥补了学历教育的不足,给各个年龄阶层的社区居民提供了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的学习方式,学知识、学技能、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参与社会、学习现代人应对风险的能力等。三是导向功能。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社区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定势,这种文化定势能更好地把社区居民的努力方向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到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四是传承、融合功能。文化是历史现象,从纵向来说,社区文化保存和发展了代代相传的文化,是文化在历史纵向上的传递。从横向来说,社区文化具有渗透性,不同的文化体系经过调整产生新的文化体系,这种相互适应、相互调整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融合。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资源整合现状与问题分析

经费资源的整合现状与问题。一般情况下,城市社区的建设经费来源大体上有政府财政拨款、居委会自身的创收以及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据笔者对重庆市北碚区北社区的调查发现,该社区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划拨的经费,社区对自身的固定资产及社区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吸收的社会公益捐款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社区建设经费总额不足,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缺口较大,成为制约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瓶颈。

物质文化资源的整合现状与问题。重庆市北碚区北社区内拥有一批诸如工厂、公司、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虽然这些单位大部分都建有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博物馆、大礼堂、会议室等文化设施和文化场馆,但这些文化设施和场所基本上仅限于单位组织内部人员使用,而不是面向所有的社区居民开放。因此,社区内的文体设施资源的部门条块分割与封闭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进度,也损害了社区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精神文化资源的整合现状与问题。传统文化资源中的宝贵的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灵魂,也是其重要的价值导向,社区精神文化资源的整合情况直接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与成败。重庆市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诞生过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同时其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也具有鲜明的色彩和个性。而北社区对诸如文学、科学、绘画、雕塑和音乐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文价值的挖掘深度不够,开发和使用意识并不强,对其独特的精神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力资源的整合现状与问题。北社区的人力资源包括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工作者以及社区居民。笔者根据对这些社区工作者的访谈发现,他们的才能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并未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在为建设社区文化献计献策等方面,社区领导和管理者并未征询过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笔者通过对120余人的问卷调查发现,62.5%的社区居民表示没有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83.8%的居民表示没有对社区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由此可见社区文化建设并未能重视和发挥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机制创新

组织机制。是指组织系统的结构以及运行机理,本质上是指组织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组织机制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制度、规范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加强力度。“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推广,是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政府首先要做好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其引导、指导、监督等方面的宏观调控职能,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但又要注意不要“越位”。另外,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明确管理人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分工、职责权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除此之外,还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提高工作人员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热情和效率。

保障机制。是指为组织的正常运转或者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提供物质、人力资源以及其他无形资源的机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需要的保障包括经费、设施、技术、人力等各种资源,以上提到的这些保障资源都是北社区目前所缺乏的。为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北社区应为社区文化建设争取更多的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完善资源整合的保障机制。

动力机制。是指充分利用组织各要素,为实现组织目标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在社区文化构建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停滞不前,此时就需要整合社区可利用的各种资源,为社区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推动力。调查发现,目前北社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北社区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设计出科学有效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机制,给予社区工作者应有的尊重与高度的重视,增强工作人员投身到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吸纳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从而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评价机制。是指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已经制定好的文化资源整合的策略、措施、手段、方法等进行科学、客观评价,对社区文化建设项目做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评价机制有利于在社区文化建设项目工作开展前预测此项工作的效果,对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建设项目进行否决,从而避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的浪费。因此,评价机制有利于北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对资源整合体系进行评估,对资源开发的各要素、对工作的各流程进行客观评价和合理评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约成本。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模式选择

“社区整合是指社区诸要素相互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并有效发挥社区功能的过程和状态。”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模式其内容就是社区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

社区内部资源整合模式。即对社区内部经费、人力和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对社区文化进行重构,有助于形成特色社区文化。为此,需要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土地、房屋、设施等各种有形资源,使之产生经济效用,从而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充分发挥社区内部管理者、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者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者,社区工作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有丰富的经验,而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动力,他们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文化资源,挖掘社区内丰富的民俗资源与历史人文价值,以此激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区文化设计范文3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问题;措施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相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方面的一些问题,表现在环境、安全、服务等方面。本文主要从人性化、生态化、节能方面探讨了这些问题的改善措施。

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主要以规划、建筑与景观三段式设计步骤为重点,具体表现为景观设计专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填空式设计。这种设计步骤带来的一些问题会很多。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展开研究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考虑问题并全面的解决问题。这种分段式设计方法,使设计本身所应具备的知识体系缺乏完整性,由于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知识存在差异性和片面性,导致规划设计从理论到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在对居住区环境设计缺乏整体认识,从而使设计师不能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居住区环境。

2 改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措施

2.1室内环境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认识已从“面积越大越好”、“房间越多越好’,转向对住宅功能的齐全、性能的提高和品位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与静分区设计。主要以起居厅作为整个家庭活动的中心,体现着主人的地位、兴趣和生活品位。室内做到明亮、尺度适宜、视野开阔。客厅餐厅和厨房等功能空间组织灵活、给人以舒适的心情和良好的视觉感受。门厅不仅作为换衣、脱鞋、储物的空间,更应发挥协调不同功能区的作用。主卧室功能空间完整,尺度适宜,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小卧室的设计,主要方便日常使用。家务室可以设计出家务、保姆、次卧、储藏等多项功能,满足不同的生活要求。

(2)厨卫空间的整体性设计。从设备选型、通风排气、管道暗藏、集中管井及细部装修等要求出发,对厨卫空间实行了一次装修到位。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避免二次装修带来的水、电媒气等方面的隐患。

(3)注意个性化的平面布局设计。除必要的分户、承重墙体外,尽量采用轻墙分隔,形成可变空间,适应不同家庭构成和生活阶段的需求。尽可能地为用户在水管布置、插座设置、容量预留、门洞位置等方面作潜伏设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发展。

(4)住宅部件设计时,应提高生活品位。门窗与衣柜设计时,应采用步入式衣柜、落地门窗、低窗台凸型窗、新型塑钢门窗、多功能户门、屋面老虎窗等部件,提高室内观感和趣味性。拓宽阳台和跃层露台,增加使用健身、养花等功能,扩大室内外交流的空间。平、立面按双模设计,满足新型建材硷小型空心砌块结构体系和全清水立面建筑的要求。五层以上住宅设置电梯,符合住宅的发展趋势。

2.2 整体性设计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3 生态化设计

重点强调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设计要求。设置大面积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而绿化率指空地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2.4 景观设计

(1)创造一个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动与静的分区、人与车分流是小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为了达到此目标,可采用了车行、内部人行的规划结构。通过对小汽车和消防与救护等车辆在社区内部轨迹和停车位的精心设计,是向高品位社区环境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车库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区入口处,进入小区的小汽车很快就能进入地下车库。如果有直达车库的住宅电梯给车主以身居别墅的感觉。消防紧急通道与主干道形成环状道路系统,便于紧急救护、消防或搬家等机动车辆的顺利通行。社区入口附近设地面车位,便于来访客人和临时停车。

(2)设计出休闲、舒适的环境。在居住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

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结合绿化来构筑社区的休闲系统。通过铺设彩色步道,建设观赏水系、戏水池,设置座凳、花坛、小品等,使整个居住区形成一种适宜交往、娱乐、休息的交流及放松场所。为了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庭院中还设置了草坪、花架、灌木及石桌等,既为儿童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又可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休闲需求。环境设计以贴近人为宗旨,强调回归自然的感受,还要注重居民居住时的观赏性、可达性和实用性。

2.5多样化设计

(1)社区多样性设计。居住社区设计多样性包括在城市总体分布设计与功能布局设计。在总体分布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城市土地区位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城市文化区位的构成与城市整体社会网络的结构。在微观的功能布局上,应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与创造居住社区的规划布局。

(2)建筑的多样性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本身有着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设计的历史传统。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源自工业化以来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结合的立面设计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居住社区里,居住建筑已渐渐失去其承载与表达不同文化认知、不同社会关系的特性,沦为一种批量生产的行货。建构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空间特色,应要求建筑设计在风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选择、材料运用等多个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区特色需求为设计依据,以满足不同类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3)居住区与服务区多样性设计。主要分析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2.6 配套设施

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健身娱乐、邮政电讯、休闲购物等。

3 结束语

总之,通过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筑、景观各专业的基本特点的有机结合的设计方法,不仅能够创造出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物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从中达到人、物、自然相互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及不断满足人的心里需求,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薛慧平,等. 居住区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 陕西建筑,2009,(06).

社区文化设计范文4

关键词:社会稳定;拉萨;社区文化建设

一、社区文化的概念界定

关于社区文化的定义,国内尚无一致的说法,常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生活方式说”――这是郑杭生教授在他的《社会学概论新编》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社区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方式两个方面。精神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人们的价值结构(追求、期望、时空、价值观等)、信仰结构(等)和规范结构(风俗、道德、法律等)等方面;物质生活方式主要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的方式。”①

“社区特色说”――“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社区范围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社区文化是社区内一种高度一致的文化。它拥有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为系统,明显不同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观念等”。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社区文化定义为:社区人员在特定区域内,经过长期的互动和实践所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

二、社区文化建设对维护拉萨稳定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基础和细胞,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区域内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拉萨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它的稳定对全区的维稳都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笔者认为,当前在拉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应努力构筑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体系,以社区文化为纽带促进拉萨维稳工作的开展。

三、拉萨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一)硬件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截止2011年,拉萨市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28个、社区服务中心1所、服务站8个、社区服务网点28个。另外,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仅拉萨市城关区财政就用于文化站和文化馆建设的投资总额在1615万以上,28个城镇社区居委会建起了文化室,其中已经有26个社区居委会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建起了能够容纳200人以上的多功能活动室,社区文化设施从无到有,条件不断得到了改善。

(二)社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样

拉萨市社区活动日益丰富多彩。自“十一五”以来,全市先后共举办各类社区文化活动20多种,演出场次达到200多场次;在全市各社区内平均每年组织图书阅览、文艺演出、科普培训等各类文化活动500余次;全市各级文化部门每年还在各社区内组织各种节庆活动、举办特色文化艺术节、文艺表演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极大的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拉萨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社区的硬件设施是社区文化坚实的载体,纵观拉萨市的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利用率,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进步,但是还是存在设施投入不足和利用率偏低的现象。

(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自治区的层面来看,关于政府对社区文化管理的权利、责任和指导范围的文件很少,也没有给予详细地框定;另外对于社会力量,尤其是私营企业主投资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缺乏具体规定,这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也不利于多元文化治理主体的培育。再有,在吸引和鼓励专才从事社区文化专职工作方面的政策,虽然现有制度中有所涉猎,但也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严重影响社区文化管理人才的引入,不利于社区文化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完善拉萨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样融资渠道,保证社区建设投入

萨市的社区文化建设资金长期以来主要是来自政府的财政拨付,但是能拨到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则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单靠政府财政拨款想做好拉萨的社区文化是很难的。而积极鼓励辖区内的有经济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出钱,出物,出力;积极吸引社会力量的赞助等都是一些解决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短缺的可行办法。

(二)有效整合资源,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率

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有的社区的文化资源宁愿闲置都不愿意开放给一些居民使用,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现象很严重。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出发,打破“条块分割”所造成的资源闲置率高的困局,使社区内的一切文化资源向社会全方位的开放,让社区文化资源惠及所有社区居民,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要综合考量各个社区的资源,协调开放各社区的资源,形成互帮互补的局面。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要有长远眼光,统一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社区文化管理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的完善。结合拉萨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管理制度,确保社区文化各项建设事业有法可依,加快社区的制度化进程。一方面通过立法确定社区文化建设的拉萨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职能,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在法律层面上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中,明确责任,强化责任追究。最后,通过完善一些如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专职人才培养、社区事务公开、民主评议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等具体操作性方案,保障社区事务的建设与管理。

结语

拉萨市的社区文化建设虽然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由于拉萨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因素限制,拉萨的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与拉萨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自治区首府的拉萨社区文化建设的程度与自治区政府要求的巩固斗争的思想基础和防线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只有各个部门同心协力,真抓实干,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形成互动模式,建设好拉萨的社区文化。(作者单位: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题基金来源: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基金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9 页.

[2]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中文版(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342,340 页.

[3]候玉兰、候亚非.《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 36 页.

[4]夏国忠.《社区简论》,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12 页

[5]刘全宝.《民政 30 年拉萨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年,第 78 页.

[6]城关区人民政府 编《拉萨城关区志文化篇》,2008 年,第 83,84 页

[7]高永久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及社区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8]王希恩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民族研究,200(6)

[9]徐万邦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0]塞缪尔・P・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1]马戎 民族与社会发展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2]李力,张国桐.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经济研究,2007 (8).

注解

社区文化设计范文5

一、成立社区文体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组长,副组长统筹规划,充分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以及空暇时间,根据居民群众的不同喜好,组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二、社区文化活动室向居民群众开放,利用场地开展棋类、文艺类娱乐活动。

三、坚持以群众为主体,积极发动引导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每星期安排棋艺切磋,健康服务,健身锻炼,学习交流,书法之家,戏曲平台等。

四、加强社区图书室建设,为居民提供学习的条件和场所,改善群众学习交流的环境。积极创办社区科普、文化长廊,并建立固定的宣传阵地,以丰富群众文化知识。

五、培育组建社区文化队伍。组建各种文体队伍,中老年太极拳、木兰拳、竹板说唱队等,坚持每天开展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文体活动,繁荣社区文化,提高居民文明意识。

六、经常开展高品位的文娱活动。每年不少于举办二次大型的文体活动,展示社区文体风采,使小区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七、积极创办“健身路径”,经常开展室外晨练健身活动。

社区文化设计范文6

关键字:现代小区;规划设计。

一、现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

为建设现代住区,在规划设计上应逐步做到:

1、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一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住宅的套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住宅及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

二是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

三是住宅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住宅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

2、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组合应凸显我国文化内涵,表现丰富的、有个性有特色的主题。

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发展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近年已有不少住区做好了个性、特色的文章,如有的以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主题,有的以山水园林为主题,有的以生态环保为主题,有的以健康--体育为主题......都取得成功。不但住区要表现特色,住区内住宅组团(群落、院落)也应尽可能有各具特色的住宅群体形态、标志,尤其是大型住区。如深圳一个名为"四季花城"的小区,就按不同季节花卉布置院落,并以花命名。即使是主题不突出的住区,在园林设计、建筑造型、社区服务等方面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住区、住宅越多,必然是居住质量越高、居住环境越好,城市景观越美。

3、努力建设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不让小区有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

4、美化住区景观系统,建设"山水住区"。

“山水住区”不是简单的住宅群加山、加水。它的内涵主要是科学地利用原有山水,适当地创建人造山水,使住区园林化、生态化、美观化,做到"常年叶绿,四季花开;开门见绿,推窗见景;雨不见泥,风不起尘;空气清新,赏心悦目"。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洋为中用,设计出现代、有艺术价值、观赏性强的山水园林景观和各类小区,表现高明的创造性,传统的文化性,高尚的观赏性,显现浓郁的诗情画意,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文化需求。

有的住区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造园手法,在无山无水的市中心地段造出宛如天然的蜿蜒弯曲流动的溪涧水景,住宅建在种满灌木、花卉的"山溪"、"山丘"旁边,使居民在闹市"推窗见景"地享受到自然气息和生态美景。

5、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

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

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区的严重干扰。

小型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

二、现代住区的住宅建筑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时代风尚的影响,住宅的设计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当前,住宅正在从安置型向实用型、舒适型发展。从实际调查看到,各个时期建成的住宅都有品位高低之分。

1、增强住宅设计的创新观念。

一是居住功能多元化,二是住宅设计要有超前性和弹性,三是居住空间设计多样化,四是住宅设计的科技应用集成化,五是住宅设计走向信息化。六是住宅设计要求精品化。要摒弃那种照套图纸的陈旧设计手法,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各类住宅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多方面应用科技成果,设计出价值更高的精品。

2、住宅设计要以市场为导向。

居住潮流、住宅市场常有变化。在改革开放前很多住宅单元不设计起居厅(尤其在北方城市),后来又流行"三大一小"设计(大厅、大厨、大卫、小卧室),目前又在不少地方出现大卧室和特大起居厅(超过30平方米)的设计,出现大卧室和大卫生间的设计。增大客厅面积有方便亲属聚会、朋友交往的需要,还可表现住宅主人的身份。增大卧室和卫生间的面积,是人们已感到这两处是最让人能舒适享受的居住空间。

这一切都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引起的住宅设计趋向。而在各个时段、各个城市、城市内的不同区域,人们对住宅及其功能的挑选也是有变化的,这就是市场变化,设计师必须及时地、敏锐地掌握(最好能预测)它的变化,才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住宅。

3、住宅设计要讲究文化性、艺术性

文化性、艺术性最能反映住宅和住区的品位。住宅的外观和内部设计都应力求美观、高雅、和谐、明快、简洁,营造高尚的视觉环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反映深刻的文化内涵、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外地的、外国的住宅设计可借鉴,但不宜照搬。成功的做法是,通过汲取其精华,发扬本身的长处,创出有地方特色和风格的高雅作品。

4、住宅建筑应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适当、色彩协调,与环境配合相宜。

建筑立面不强求一致,有的显现浪漫情调,给人新潮之感。有的以清雅色彩、质朴形象,表现另一种风格。有的突出典雅端庄形象,使造型表现高贵。

5、建筑设计应显现人的中心地位,现代性和实用性。

住宅内部平面布局要突出"以人为本"思想,不让人屈就于建筑,成为建筑的附属。而是符合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具有较好的舒适性、方便性、安全性。住宅的动静功能分区已得到较多的体现,把工人房、餐厅、厨房、公用卫生间集中布置,与静区卧室、书房、化妆间,以及半静区客厅形成三个互相干扰相对较小的分区布局,显得比较合理、适用。主卧室的设计变化已从过去主要考虑用于睡眠,延伸到休息、核妆、看书......。主卧面积加大到12平方米以上,豪华型住宅超过20平方米;配舒适、多功能卫生间、化妆间和主卧阳台;与书房相连,便于工作、学习、电脑操作。

起居厅是家属聚会、娱乐和会客之处,不宜采用狭长形、异形,以方正、宽敞、明亮较佳。尤其要处理好厅内交通,防止出现交通面积过大、房门过多,影响使用功能的弊端。要使客厅具有足够的少受干扰、相对稳定的空间。

住宅次空间的功能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厨房与餐厅相邻,构成餐饮空间。有的设计开放式厨房,使餐饮空间更觉宽敞。

卫生间的功能不单是洗脸和大小便,沐浴功能(卫生间内设沐浴小空间)、化汝功能应得到重视。但淋浴区与便溺区应隔开。主卫生间更宜适当增大面积,有的还设按摩浴缸,有的与衣帽间相连,力求舒适。储物空间也在不少住宅单元中有了位置。

阳台在住宅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直接接触室外空气、阳光之处,应尽量发挥它的绿化、休息、观景、乘凉、健身等多个功能(相邻厨房的工作阳台还有助厨工作功能),面积不要过小。有条件者,还可设计大面积阳台、多个阳台,以至面积比阳台大得多的无顶盖的露台,使之成为空中饺诵ㄔ埃萌俗〉酶狻?

户型设计、室内布局要尽可能满足住户的景观需要,将室内景观向室外延伸,让住户更多地亲近自然。因此,窗户要加大(有的住宅把窗的横向尺寸加到八九十厘米宽),窗台要降低,还可设计弧形窗、落地窗、转角窗、宽角度窗,让住户对室外景观一览无遗。但窗户加大后,夏天室内温度高,能源消耗也高。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居住功能也日益增多。尤其是信息网络发展后,在住宅内办公也会多起来。健身的需要也比过去大得多。因此,在住宅单元内除了最基本的厅、房、厨、卫等空间外,适当设置书房、工作间(电脑室)、健身房或健身阳台、露台、化妆间、衣帽间、贮藏室、门厅......,已成为住宅新的功能空间。当然,这需要足够的单元面积作基础,一般实用型、中小型住宅单元难以办得到。

6、住宅的层数构成应结合城市实际合理确定。

住宅层数的构成应从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建筑空间,保证环境良好的原则出发,合理地科学地规划。一般来说,小城市和镇的住区应以多层、低层住宅占绝大多数,适当建一些中高层;大、中城内住区应是多层、低层、中高层住宅相结合,适当建一些高层;特大城市郊区住宅小区应以多层、中高层住宅为主,适当建一些高层;特大城市中心区还可以适当建一些超高层。别墅小区应适当控制。七层及七层以上的楼房均应设置电梯。各类住宅区都应将住宅空积率、建筑密度控制在符合规定,并保证能有良好居住环境、能有足够的绿化面积、能相应兴建配套设施的原则上。绝不应为了经济收益,牺牲环境,影响环境,盲目增加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三、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建设与新科技应用

现代住宅小区应积极应用新科技,逐步实施智能化建设。住区智能化主要向三个系统发展,一是家庭智能控制系统。除上述一些小区已实施的项目之外,还有电话线被切断与防破坏报警、系统报警自动强制占线、遥控护理与紧急呼救、家庭安全状态与报警准确性确认、程序自动化功能、远程遥控功能、红外线遥控调节功能、电源远程控制及调光功能、电子声音邮件信箱、住户信息管理、报修管理等等;二是住区综合信息服务。主要有休闲娱乐信息、购物信息、日常资讯、生活时尚推介、用户意见反馈、医疗卫生常识、远程医疗诊断、居民求助信息......;三是物业管理系统。主要有供电、公共区照明、给排水、电梯运行、电视、停车库等的监控、管理,出入口及巡更控制,报修、收费管理,社区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