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1
本土葡萄酒缘何要“升级”
目前国内葡萄酒市场依然是王朝、张裕、长城三分天下,这三家品牌占据60%的市场份额。虽然进入中国的洋品牌众多,但真正能让中国消费者记住的可谓凤毛麟角,相反,王朝、张裕、长城三家国产品牌通过超市等多渠道的扩张,已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业内权威人士称:“中国在2010年成为第葡萄酒消费国和第十大葡萄酒生产量国,未来将呈现出产区资源全球化、葡萄酒文化本土化、消费高端化三大趋势。”这意味着,国内葡萄酒唯有升级,才能赚到未来的钱。
“王朝”品牌识别升级:“开启酒的王朝,成就我的王朝”这是王朝酒业集团新的广告语,展示王朝三十年风雨历程的同时,也见证了其辉煌的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外洋酒不断蚕食国内市场,新的葡萄酒企业异军突起,以往“高调品质、低调入市”的战略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王朝酒业仍然需要一个更为张扬和个性化的品牌标语,以增强品牌识别度,加强消费者印象。通过“成就”将王朝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和成就的企业文化,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这是王朝品牌升级的体现,王朝过去的主题是在酒品,今后王朝品牌将以'成就'为主题,会将王朝葡萄酒的'成就'同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契合在一起。
“张裕”品鉴技术升级:中国葡萄酒业巨头张裕不仅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国内首个历史题材的葡萄酒理财产品,对葡萄酒的需求从品鉴升级到投资,而且还进行了技术创新升级。依托技术创新,张裕集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市场变化,适时推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如今,张裕的当家产品中,升级研制的“张裕干白”、“张裕干红”、“XO级白兰地”、“V.S.O.P级白兰地”、“低度XO可雅白兰地”、“张裕解百纳干红”、“卡斯特酒庄酒”以及张裕系列保健酒,都称得上是张裕产品创新的经典之作。国际葡萄葡萄酒局局长罗伯特丁洛特先生评价说:张裕产品完全可以与世界名牌媲美,是完全可以走向世界的。
“长城”摘金夺银的顶级升:对顶级品质的苛求造就了长城葡萄酒持续在国内外各项顶级赛事上的摘金夺银。长城品牌成为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亚残运唯一指定葡萄酒的供应商,2010年5月,长城桑干酒庄特别珍藏干红在布鲁塞尔评酒会上从7000多款参与评选的葡萄酒中脱颖而出,问鼎此次全球顶级评酒会金奖。一同参赛的长城华夏小产区为中国摘得另一项金奖,长城五星干红和长城华夏珍藏级干红摘得两枚银牌。作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领军者,长城已经在这项全球顶级的评酒会上获得过三项金奖和五项银奖等。无论对提升中国葡萄酒的整体素质,还是提升高端品牌影响力,长城在追求顶级品质过程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那么,在葡萄酒市场整体战略升级的影响下,对于更多期待和迫切需要升级的葡萄酒品牌而言,如何做到比较平稳的升级,需要把握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呢?
迎合消费,品质升级
结合酿酒葡萄种植的优势与企业发展的现状,从原料源头上保证品质,科学规划葡萄酒产业发展,是稳步升级葡萄酒产业的“必由之路”。即消费者迫切希望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葡萄酒品质获得提升。随着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迅速发展,质量常常被忽视。由于中国葡萄酒消费者缺乏鉴别能力,导致国内的葡萄酒生产企业缺乏动机去改进葡萄酒的品质。由于中国葡萄酒生产商正在越来越多地关注葡萄酒品质的提升,特别是在氧管理以及木塞污染方面的影响。酿酒过程中的氧管理对于达到最佳的葡萄酒香气、味道、结构和色泽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瓶塞会对葡萄酒的化学成分和口感产生直接影响。中国的葡萄酒消费群对于高品质无问题的国产葡萄酒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对此,葡萄酒企业要积极与科研院校联合攻关,通过应用科学栽培技术,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和降低灾害的影响。加强葡萄品种选育工作,积极引进机械埋土和起土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葡萄园田间管理效率。选择在本地表现良好、抗霜冻、产品高的葡萄品种,对酿制上等葡萄酒的品种,种植面积要适当,葡萄产量要控制。发现和保留具有特色葡萄品种,作为开发独具产品风格的骨干品种,给予大力培育和发展。
个性独特,价值升级
现在有一个现象是,几乎所有的企业在做产品销售的时候,都想把产品卖给中产阶级或者白领。而事实上,目标消费市场上金领和白领的消费能力是非常“窄”的。每一个产品都得有它的想法,才能获得这个非常有限的消费群体。想做高端产品的时候,它的总人数当然比低端的产品人数要少,而个性化的需求比较特殊,只有独特的个性化,葡萄酒整体价值才得以体现。比如,越是高端的研究越需要精细化,要对市场有一个更加精细的分析。消费者在购买这个产品时,他一定有一个价值的取向,在买葡萄酒的时候他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有哪几个方面,我们需要满足的是哪一个或者全部,这个需要做继续的研究。
既可以做一些世界顶级的葡萄酒拍卖会,不仅是拍卖国内高品质的葡萄酒,还可把国际上的一些葡萄酒拿来拍卖,让消费者知道这些拍卖的国内本土葡萄酒是跟国际接轨的葡萄酒品牌。另外,也可以考虑模仿国外的做法,搞一个葡萄酒的皇后评比大赛,来推广本土葡萄酒的品牌,使中国葡萄酒成为真正的价值葡萄酒的推动者。并且,国内葡萄酒个性价值升级还应体现在价格这个细节上,也需要仔细考虑。对于属于这个圈的消费群体,要强调葡萄酒的尊贵,要跟得上他们对其价格的心理定位,价格也可缩小与国际酒品的差距,自然也会使这种由标准派生的葡萄酒品牌价值的升级得以体现,合理的高端价格,也是国内本土葡萄酒企修炼的重要一环。
规避同质,宣传升级
葡萄酒产品趋同化是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产品风格。根据自己原料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条件。国内众多葡萄酒因产区地势、光照、种植的葡萄含糖较等因素不同,酿制的葡萄酒也会呈现出酒体圆润丰满,醇厚协调,色泽深,清明透亮挂杯等典型性风格的不同。而开发本企业风格的产品,要做好葡萄酒酿造的基础工作,按不同葡萄品种收榨发酵贮酒,贮酒应罐贮和窖贮相结合,注意发现和搜集特有风味的葡萄酒,另行登记贮存,分类分级越细,勾兑酒就越有基础。在这方面,企业有必要加大资金投入。
面对诸多葡萄酒产品知名度不高的现状,葡萄酒企业需要加强产品宣传力度,葡萄酒企业要利用各种方式,积极宣传企业生产的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尤其要积极进行有机产品认证,生产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产品,利用本地原料优势和产品特色。积极宣传企业已经进行的产品结构市场化调整,使适销对路和市场及人群细分成为葡萄酒品的宣传重点。并且,引导消费者饮酒习惯,扩大消费者早、中、晚饮酒领域,与国际葡萄酒企业进行竞争。
营销专业,渠道升级
从葡萄酒的本身来说,是烘托一种气氛的,在适当的场合可以增加浪漫和品位、情趣这样的作用。而更多的达到这样的消费效果,营销则成为急待升级的一些葡萄酒企的重要内容。营销够不够专业,有没有适合的人来做,是用直销还是整合营销、渠道的创新拓展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重新梳理。
国产葡萄酒大量通过批发以及酒店、商超终端等传统渠道进行营销,而进口葡萄酒更钟情于以专卖店为特征的市场推广模式,比如酒窖、葡萄酒屋、进口葡萄酒连锁专卖店等,大受青睐,一些本土葡萄酒不妨尝试这种操作模式。在面向目标市场进行招商的时候有选择的选取专卖店连锁、专业酒窖连锁加盟等形式,来吸引资金、聚集行业资源。这其实就是一种升级后的复合渠道模式。同时,结合以葡萄酒专卖店、酒窖等市场推广模式,在传播进口葡萄酒文化、培养和提高消费者的专业消费水准、扩大忠实消费群体、引导消费潮流等方面会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还可嫁接VIP会员俱乐部、沙龙、品酒会等多元化消费和市场推广模式,这使其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酒水传统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的制约。
战略促进,文化升级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金融机制; 经济主体
一、引 言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能源消费和由其引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净增长趋势显示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是不断增长的,能源的高能耗势必带来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中国更不愿意以降低人均收入或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从而使二氧化碳减排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需要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存在争议。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减排承诺、资金、技术转让等具体问题展开了博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中的博弈直接影响着发展中国家实现低碳经济的进程和途径,进而影响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国内外有关国际气候谈判问题的理论研究很少涉及。如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气候谈判博弈,国内政府与企业,尤其是高能耗企业间的博弈等,这些低碳经济参与主体之间在节能减排上存在着决策上的冲突和矛盾。本文拟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变动趋势及其成因。
二、我国低碳经济不同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谈判博弈
该博弈树相关均衡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哥本哈根议定书时期采取高减排策略,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时期更倾向于采取高减排策略,在长久时期等概率的选择低减排和高减排策略。这一均衡结果符合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和哥本哈根时期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要求。在京都议定书时期发达国家处于重工业化时期,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都要不同程度地削减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到了哥本哈根协议时期,一些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费大量能源和资源,这些国家的未来经济发展需要较大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能源消耗回落,温室气体排放也相应减少,发达国家以国家的排放总量为标准,要求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高排放的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排放责任,而没有考虑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情况和当前及未来发展需求,同时发展中国家从人均排放量和历史排放责任出发,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排放责任,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低碳经济。
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进一步开展和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坚持共同但区别的责任,呼吁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排放责任,考虑人均排放量和各国的发展水平,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从上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减排态度和努力程度直接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发达国家通过气候谈判对我国实现低碳经济施加了减排压力。除了来自国际上的压力外,在我国国内,政府与企业,尤其是高能耗企业作为低碳经济的参与主体,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问题上也存在着决策上的冲突和矛盾。
1. 政府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减排
政府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推动者,也是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企业尤其是高能耗企业则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直接行动者。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否则就会失去竞争力没有办法生存,而节能减排或者开发新能源都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拥有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完全信息,但是缺乏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往往会采取逆向选择。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引导,采取鼓励性手段让绿色企业能够在行业中更好发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2. 企业夸大减排量以获取高补贴
在政府提供减排补贴的激励下,企业会更加积极地进行节能减排,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政府并不能观察到企业的真实减排情况,只能通过企业呈递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来判断企业是否进行了节能减排,同基准期相比的减排量是多少,而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往往会呈递虚假减排报告,夸大减排量,甚至并未采取任何减排措施却伪造减排报告来谋取减排补贴。对此情况,政府会选择对企业呈递的减排报告进行审核,以获知其是否与该企业的真实减排情况相符,或者选择不审核,完全根据企业减排报告中的减排量给予减排补贴。鉴于传统经济模式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选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有必要对国有企业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目标作出适应时展需要的选择。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作为影响较大的微观经济主体――国有企业,其行为目标既应与宏观经济目标协调一致,还应体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长期价值导向。即经济主体行为目标的选择应既是自利的,又是利他的。基于此,我国国有企业这一类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应界定为: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三、政策建议
本文结合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和前文中对我国低碳经济不同主体间行为的博弈分析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为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选择合理的途径:
1.鼓励低碳消费,根据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制定节能减排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积极倡导提高碳汇技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以降低对石油、煤炭的过度依赖。由于煤炭在很长时间内或者说很大程度上还是我国能源一个主要支柱,因此开发清洁煤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来说尤为重要。
2.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我国低碳经济不同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在政策、信贷、税收等方面,建立支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高能效;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能源消费和碳减排统计数据库,完善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以了解企业的真实减排情况。
3.企业要积极响应政府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规定,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回收的各个环节加强监控,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并加大低碳技术的开发投入力度,开发和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威,国际法框架下碳金融的发展[J].国际商务研究,2009(4).
[2]刘逖.论政府在金融市场中作用的几个问题 [J] .中国经济政治评论,1999(10).
[3]屈晓,徐娜 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5-15.
[4]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 2008-3(3).
作者简介:
谢淑萍(1968-),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数量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金融学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3
关键词:蔬菜产业;机遇;挑战;SWOT;对策
蔬菜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居民的饮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
我国既是蔬菜生产大国,又是蔬菜消费大国,在我国,蔬菜是除粮食作物外栽培面积最广、经济地位最重要的作物[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蔬菜的品质和安全,市场重心转向绿色农产品,给绿色蔬菜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掀起了蔬菜等农产品网上营销的热潮,传统的蔬菜营销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应对国际市场中越来越严格的卫生检疫,蔬菜种植行业要如何发展,是时下亟待探讨的问题。
1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近30 a的发展,我国蔬菜的种植面积达到2 000多万hm2,年产量超7亿t,人均占有量达500多kg,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当前市场开放、菜源扩大、品种增多的情况下,消费者对蔬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等高品质蔬菜受市场欢迎程度日益增加,蔬菜生产由数量向质量转型。因此,蔬菜总量在结构性、区域性和季节性方面明显过剩的情况下,以质取胜无疑是蔬菜种植行业再上新台阶的出路。
随着蔬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主要以保证新鲜蔬菜的全年供应取代淡季蔬菜供不应求的状况。从全国范围看,山东、河北、辽宁等区域形成蔬菜产业集中地,蔬菜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市场。但从国际范围看,我国虽然是蔬菜生产第一大国,但不是强国,总体水平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如蔬菜种植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蔬菜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等。
1.1 蔬菜供给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2013年每年的蔬菜播种面积、总产量以较快的速率增长,其中,蔬菜总产量以年均6.82%的速率增长,播种面积以年均4.80%的速率增长,但每1 hm2产量的增长速率仅为播种面积增长速率的40.4%,因此,蔬菜供给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播种面积的增加,而单产提高占比较低。如果在单产方面有很好的突破,那将会带动整个蔬菜行业总产量的提升。
目前,我国蔬菜产业在数量上有供过于求的趋势,但在质量上亟需进一步提高,且蔬菜供给依然存在很大的结构性、区域性短缺风险[3]。
1.2 蔬菜需求现状
①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出口量较低 我国的蔬菜出口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年增加,特别是1993年后,蔬菜出口量逐年增长。近几年我国蔬菜贸易顺差持续扩大[4],2012年我国蔬菜出口累计创汇总额首次突破90亿美元,蔬菜净出口额超过60亿美元。据统计,目前我国的蔬菜出口量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和荷兰,是世界第五大出口国[5]。
相比2003年蔬菜出口量的485万t,2012年蔬菜出口量增长近1.6倍,虽然增幅很大,但是总量仍然只有769.3万t(表2),仅占国内蔬菜消费总量的1%左右。从整体上看,我国蔬菜生产主要满足国内需求。
②蔬菜进口贸易地位远低于出口 如表2所示,2008-2012年,我国蔬菜贸易发展迅速,进口量由17.60万t增加到47.94万t,增加了1.72倍;进口额由1.39亿美元增加到3.56亿美元,与进口量同步增长。虽然我国的蔬菜进口量上升较快,但其基数较小,蔬菜进口贸易在我国蔬菜贸易中的地位远远低于出口贸易。
③国内人均占有量趋于稳定,质量要求日益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蔬菜需求量上,我国城市和农村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趋势:先下降而后逐步稳定。目前,我国城市蔬菜人均年消费量基本稳定在120 kg,农村人均年消费量则在100 kg左右(图1)。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进入城镇,所以,今后我国的蔬菜需求总量将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
消费者日益重视蔬菜供给品质和安全,对蔬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消费者对蔬菜品种的偏重使需求结构出现变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喜好呈现多元化和精细化态势,对传统的大白菜等的需求量逐年减少,而对时令性新鲜蔬菜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第二,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蔬菜质量安全,激励生产者在蔬菜安全问题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2 基于SWOT法分析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劣势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原是用于对微观企业的战略分析[6],近年来许多学者用SWOT分析法来对行业或产业进行分析,将整个研究行业或产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列举出来,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与思维,把各种因素互相对比并加以分析,最终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与决策的方法[7]。通过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综合近年来发展态势,运用SWOT分析法总结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态势如下。
2.1 优势(Strength)
①出口价格优势 蔬菜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农村劳动力较丰富,因此我国蔬菜出口价格总体水平低[8],一直低于世界平均价格,近年来,相对于全世界主要蔬菜出口国我国蔬菜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②蔬菜生产形势乐观 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蔬菜产销体制改革后,到2013年末,蔬菜种植业结构已经得到良好的调整,占据了国际物流运输路线的区位优势,且全国横跨热带、温带、寒带,有着适合种植所有蔬菜品种的资源优势,因此,近几年全国蔬菜生产快速发展,产量得到大幅提高,上市时间基本均衡,供应状况得到改善[9]。
③蔬菜产业整体布局逐步优化 在《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指导下,我国蔬菜生产已经开始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六大优势区域,分别是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华南与西南热带地区冬春菜、云贵高原秋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大大促进了全国蔬菜品种搭配、周期的选择和区域的协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蔬菜供求的紧张状况。
2.2 劣势(Weakness)
①流通环节众多 基于我国现状,在蔬菜流通过程中并不能做到点对点的运输,而目前我国大多城市都按照“菜农―中间商―批发市场―销售商―消费者”的模式进行流通,这种模式缺少了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信息反馈。流通环节越多,转手的次数就越多,直接导致菜农所得收益减少,蔬菜的价格差也就越大[10]。
②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近几年,由于我国蔬菜本地自给率较低,流通环节冗长,且土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蔬菜价格整体上涨趋势明显。长期来看,我国蔬菜价格具有很大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11]。
③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水平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蔬菜的贮藏加工技术和设施建设得不到重视,而且蔬菜的生产管理、采收、采后处理措施、运输途径等还不完善,难以有效控制运输、贮藏过程中蔬菜产品的损伤和变质,直接导致蔬菜产品保质期缩短。国内蔬菜质量标准技术与国际相关法规存在一定差距,在生产、分级、包装尚无统一标准。此外,我国蔬菜产品多为初加工,有些甚至未经清洗、包装就流入市场,同国外进口农产品相比差距较大,难以吸引消费者选购,效益低下。
④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较低 由于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后,以及在标准化实行方面与国际接轨不畅,有些蔬菜因农药残留和其他有害物质含量超过国际标准,而被拒收、退货、索赔,使我国蔬菜产业遭受严重的损失。例如在农药残留方面,美国制定的标准达到9 000多项,而我国新颁布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所涉及的农药种类只有136种,其中涉及蔬菜的只有49种,限量值只有90种,两者差距极为明显。
⑤蔬菜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缺乏有规模的蔬菜生产设施化栽培基地,较少使用高质量的农业生产资料和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农药,绿色、有机栽培技术得不到广泛普及。此外,我国蔬菜产业未达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监控、品牌化销售的统一局面。
2.3 机遇(Opportunity)
在生活方面,随着人们膳食结构逐步改善,无公害、绿色、有机等食品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首选。绿色蔬菜在慢慢被消费者所重视,近几年优质蔬菜在我国一直供不应求,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商机。而无公害、绿色、有机等食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种植过程,目前我国正在鼓励发展设施农业,例如大棚绿色种植是一种绿色的物理防虫方法,但在我国蔬菜种植中大棚农业所占比例仍非常低。
在种植格局方面,就内销来说,近年来全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户个体种植蔬菜面积大幅度减少。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不断增加,所以购买力和购买量都会创下新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明确,越来越多职业菜农的出现给蔬菜种植业带来新的活力。并且这些职业菜农很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拥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娴熟的信息收集技能,相对于普通农民,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在当今重视质量、关注食品安全的时代,正是需要一批新农人去践行绿色食品的理念,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目前,农业发展形势大好,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加大了补贴和扶持力度,促使越来越多的农学人才投入到农业大军的行列中去。
当前,因为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逐渐升高,蔬菜供应处于无法自给的状态,而各国市民对鲜活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导致了全球蔬菜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为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目前我国蔬菜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较低,因此,在国内市场蔬菜需求量饱和的情况下,拓展国际市场,也是我国蔬菜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2.4 挑战(Threat)
中国蔬菜出口面临各种贸易壁垒,近年来,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允许下采取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12,13],对我国的出口蔬菜质量、数量、运输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农作物生产上的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等技术优势,通过制定苛刻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例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不仅设限的产品数量大幅增加,标准更是近乎苛刻。如甘蓝、蘑菇、番茄中的抑芽丹残留标准提高了100多倍[14]。同时《肯定列表制度》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门槛,严重削弱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严格控制质量标准
蔬菜基地生产做到“五统一”:统一安排种植品种,统一土、肥、水、药等技术管理,统一采收标准,统一加工渠道和品牌服务,统一物流。对蔬菜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运作,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蔬菜质量安全,降低因技术壁垒带来的出口风险。尽快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蔬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推进蔬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相关认证制度,通过产品标准化来提高我国蔬菜的品质和价格,实现优质优价,打破蔬菜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尴尬局面,提高我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市场的占有率。
3.2 加大良种良法的引进与技术创新
在品种上,可重点培育和引进适合设施栽培的抗病、优质、耐低温的辣椒、番茄、西甜瓜、茄子、黄瓜等专用品种,适宜在不同季节栽培的萝卜、菠菜、结球甘蓝、大白菜等系列品种,适合加工的番茄、胡萝卜等专用品种,适应不同市场的莲藕、食用菌、芥菜等特色蔬菜品种。
在良法上,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紧密结合,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同时注重发展设施园艺,使其标准化生产,并集成良种育苗、高产栽培、质量安全保障、远程监控等现代蔬菜产业技术。
在硬件上,企业可配置一定的技术培训、田间小气候观测、农残检测等设施设备,设置蔬菜专业技术岗位,配备蔬菜专业人才,并通过加强考核、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
3.3 加大力度招聘并培养职业菜农
对于企业特别是蔬菜企业来说,人才是企业的主心骨。但目前有丰富蔬菜种植经验的大部分是农民,他们依靠常年积累的经验进行生产,但在经验的总结、经验与理论的结合、种植方式创新上往往是欠缺的。而随着大学生队伍的增大,企业可以适当地引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有经验的农民的帮助下,大学生往往能很快掌握相关技术,同时还能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或试验出更有效的高产种植模式,从而成为真正的职业菜农。
3.4 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国家正在鼓励加快农村耕地流转步伐,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蔬菜种植企业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第一,加大企业种植规模,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用较少的人员、较轻的劳动强度培育更多、更好的蔬菜产品;第二,尽快地提高蔬菜标准化水平,从而提高产出率和市场竞争力。
3.5 创新蔬菜冷链物流模式
物流是制约我国蔬菜销售的一大瓶颈,通过分析发现,发展第三方物流,利用其专业化运作,可以大大降低蔬菜生产企业在运输上的浪费。第三方物流可合理地统一分配物流资源,以订单为基础进行组织、发货,并运用其专业的信息化系统来选择最佳路线。也可联合农户、行业组织一同建立冷链物流联动机制,形成以蔬菜自身企业为基础的冷链保鲜物流体系,带动当地蔬菜产业发展,降低蔬菜储运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15]。
3.6 建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增加科研投入,适当引进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生产无公害、绿色的反季节蔬菜,同时国家应加大相关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宣传,帮助生产者申报相关设施支持项目[16]。
3.7 树立蔬菜品牌战略意识
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产品的重要标志,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顾客忠诚度,形成品牌优势,再通过品牌优势的维持与强化,最终实现创立农产品名牌并发展壮大名牌。重视品牌建设能有效监督和保障农产品价值,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此,要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开展产品研发,重视蔬菜加工品,特别是名、优、新、稀农产品的出口开发。
参考文献
[1] 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15):1-5.
[2] 王世尧,王树进.中国省区蔬菜种植面积变化中农户决策行为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9):128-134.
[3] 陈铁飞.我国蔬菜产业供需状况及其走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3(2):84-93.
[4] 王闯,孙皎,王涛,等.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 北方园艺,2014(4):162-165.
[5] 李欢.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2014(4):17-21.
[6] 李玉奇.基于SWOT分析的襄阳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2(10):27-29,44.
[7] 张秀芳,岳书铭.我国蔬菜产业的SWOT分析及出口定位[J].山东经济,2008(1):152-156.
[8] 章棋.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9]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蔬菜,2012(5):1-12.
[10] 刘同山,郑力文.中国蔬菜供需问题探析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3(2):52-55.
[11] 周振亚,李建平,张晴,等.中国蔬菜价格解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1):72-75.
[12] 赵建欣,谭立群,田新霞.质量安全问题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考察[J].对外经贸实务,2014(1):20-23.
[13] 李辉尚,李志强,孔繁涛.2012年中国蔬菜进出口情况分析[J].农业展望,2013(3):66-70.
[14] 刘晓石.论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4
一路走来,中国的PX产业可谓波折坎坷,多个地区因为PX项目落户不断爆发,民众对于环境问题、安全健康问题日益关注的今天,政府、企业和民众的矛盾也不断尖锐。
认识鸿沟
7月30日凌晨4点35分,福建漳州古雷PX(对二甲苯)项目一条尚未投用的加氢裂化管线,在充入氢气测试压力时,发生焊缝开裂闪燃爆炸,大火焚毁了石化园区内的部分设施,而在紧邻园区的漳浦县古雷镇杏仔村,民居的房屋有的吊顶被震塌,有的玻璃被震碎。
此次漳州PX项目事故,无疑将加重民众对于PX项目安全性的担忧,也定将加剧PX项目在中国落户的难度。在这个各地政府不断为PX正名的时候,爆炸事故给各地政府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漳州古雷半岛的PX项目正是原计划兴建于厦门市海沧南部区域的项目,但由于2007年5月和6月在厦门受到民众短信交流和散步反对,决策方于当年12月将此项目迁往漳州市漳浦县的古雷半岛。本来,这一项目在古雷还算进行顺利,预计总投资137.8亿元人民币、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的项目施工进度达78%,已于6月试投产,但没料到一声爆炸,似乎又坐实了人们对PX项目不安全的怀疑。
作为基础化工产品的PX处于石油化工产业链中间,目前全球生产的PX绝大部分都成为聚酯纤维的原料。国内外棉价“倒挂”的形势,导致下游产品转向替代性的化学纤维。在某种意义上,PX解决了自然纤维与粮食争地的问题。每万吨合成纤维大约相当于7万亩耕地所产的自然纺织纤维。2012年,我国生产合成纤维约2800万吨。如果生产同等数量的自然纤维,则需要耕地近2亿亩。同时,PX又是提高汽油品质的必需品。另外,它还是药物胶囊、矿泉水瓶等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的原料,并用于生产油漆溶剂。
鉴于PX的应用十分广泛,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对PX的需求量逐渐猛增。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对PX的实际需求为1385万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X消费国,占全球消费量的32%,但中国PX总产能仅为880万吨。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对本刊表示,当下,我国的PX需求量60%依赖进口,国内市场被日本、韩国等控制。郑新立建议,可以在人烟稀少的海边、岛屿上,集中力量发展PX项目。
正是因为自给率不足,才导致国内企业和政府在利益和政绩的驱使下,对PX项目投资、上马的冲动与日俱增。近十年来,国内的PX产能和产量翻了不止一番,但用量需求增长得同样迅速。在这种背景之下,从沿海的上海、大连、青岛,沿江的南京、洛阳,到内陆的乌鲁木齐,PX版图不断扩张。截至2009年底,中国大陆范围内共有13家PX生产企业、16套生产装置。一边是政府不断为PX项目的安全性正名,另一方面是民众的抗议声音不断。在当下中国,政府、专家与民众,对于PX项目安全性的认识几乎截然相反,在他们之间,已经构筑了一道极为深广的认知鸿沟。
此次的漳州PX项目也给急于求成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了个醒,千万百计上项目的同时,也要切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不能只顾利益,而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选址之争
对于PX项目,很多人担心的是一旦发生重大泄漏事故是否会对人群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而这种担心也不显多余,在2000年,国内某化纤厂一套产量25万吨/年的PX项目发生火灾。事后调查,主要是设计上有欠缺,塔底没有切断阀,火焰超过100米,烧了十几个小时。这次重大的事故造成3名操作工人遇难,并对当地的大气环境产生了污染。
在对厦门PX项目的反对声中,反对者提出“国外PX项目必须选址在距离城市100公里外的地方”,这种观点同样出现在大连等地PX项目的反对声中。专家表示,国内外任何法律、法规和标准等规章制度,都没有规定PX项目必须建立在距离居民区100公里以外。国际上一些PX项目距离城区要比我国的距离还要近。比如,韩国釜山的PX装置距市中心4公里;美国休斯顿PX装置距城区1.2公里;荷兰鹿特丹PX装置距市中心8公里;新加坡裕廊岛埃克森美孚炼厂PX装置距居民区0.9公里;日本横滨NPRC炼厂PX装置与居民区仅隔一条高速公路。
而在国内,天津石化PX装置距大港区中心5公里;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PX装置距居民区仅为600米;上海金山石化PX装置距居民区最近距离约1公里;大连PX项目选址距大连市区21公里,距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13公里,距离小孤山居住区7.5公里。从距离上看,似乎国内外并没有太大差异。
专家介绍说,PX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主要分为两大类:火灾爆炸事故和化学品泄漏事故。预测结果表明,火灾爆炸事故近距离内对建筑物和人员均会造成严重损害,但影响范围大约为100米。统计显示,石化行业构成对环境重大影响的事故概率在1×10-5次/年,即十万年一遇。
显然,PX工厂以及其他大型化工项目与城市的距离绝不是控制因素,最为重要的是工厂是否符合环保的标准。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主任马天杰认为,目前国内一些大的化工项目环评报告的确存在走过场的问题,因为这些大的化工项目动辄是几十亿、上百亿的投资,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这造成一些化工项目“未批先建”。他说,包括大连的PX项目,从媒体报道来看,在审批之前就已经建设开工了。
一位参加大连PX项目环评报告的专家说,该项目一期40万吨的环评报告中根本就不涉及防波堤的问题,项目选址是在距离海边很远且80米高的地方,根本看不到海。但是,在二期扩建的过程中,由辽宁省环保局负责环保报告审批时,规划产生了变化,在海边设计了原料罐等设施,并设计了防波堤。
马天杰认为,不能单独以对二甲苯有没有毒性来确定它是一种危险的化学品。 PX本身的性质和危险性不能等同于整个PX项目的环境风险,因为项目本身涉及到的化学品不止PX,还有其他一些危险化学品,它们应该全部被考虑在建设这个项目时的环境风险中。
而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产生污染物则是勿庸置疑的。比如,在生产对二甲苯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邻二甲苯和苯,其毒性要远高于对二甲苯。
但为何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可以将PX项目设立在居民区附近,并使居民放心?举例来说,为保证安全营运,日本的川崎制造所采取了多项措施:每年开展各种与安全相关的教育训练,提高员工安全生产能力;设置专职“安全工程师”,负责风险管理,减少风险隐患;收集并研究各种灾害和安全保障案例,建立数据库,保障每名员工都可获得自己想要的安全信息。在川崎制造所,废气排放口安装有测量装置,测量到的氧化氮浓度、氧气浓度以及燃料使用量等数据,都会通过遥测仪实时传送到川崎市环保部门。同样,川崎制造所的废水排放要按规定的浓度规则和总量规则执行。执行废水总量规则时,要依靠遥测仪实时传送给环保部门;执行废水浓度规则时,工厂也要定期将分析结果向环保部门报告。
国外PX项目与居民小区近在咫尺是因为有成熟而严格的环境风险管控制度,中国是否有这样的风险控制制度,不仅公众怀疑,就连承建者、生产者也未必心中有底。如果没有成熟而严格的环境风险管控制度,哪怕PX项目建在离居民区100公里外,也不会安全。这也是公众反对PX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往何处去?
2007年以来,成都、南京、青岛,福建,大连各地陆续传出抗议PX(对二甲苯)项目的声音。为何官方、专家解释下危害性很小的PX,会变成人们心中的洪水猛兽,进而演变成?这恐怕是中国特色“邻避运动”的结果。一方面民众承认有生态风险的公共设施可能是必要的,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这些有潜在隐患的设施建在自家附近。人们因担忧而引发的抗议性,被称作“邻避冲突”,在当下中国,建立在公民环境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的邻避冲突正处于多发期。
面对邻避冲突,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将选定厂址、兴建与营运等环节透明化、法治化,并对利益受损方给予合理补偿。在欧美,邻避运动曾推动了法治、政府管理和公民参与水平不断提高。在德国,在一些具备邻避冲突的项目选址建设前,地方政府会与当地居民代表沟通对话,反复讨论。居民可选择自己信赖的专家主持环评,一同参与设施的规划、补偿等各个环节。这个取得共识的过程不会轻松,高昂的时间成本是可以预见的,但是共识建立起来之后,就不用担心突发的散步。
而在中国,如能应对得当,也会对政府改革和体制转轨形成积极推动,有助于改善政府的形象,使其变成善于倾听、尊重民意的协调者、沟通者,进而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倘无视邻避运动勃兴的现实,则未来类似事件更易激化,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当前,石油和化学工业既面临不断增长的经济社会需求,也面临公众希望进一步提高安全环保水平的要求。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才是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5
近几年来,相对于其他农牧产品出口来说,茶叶的出口表现一直非常活跃。数据显示,全球的茶叶产量和消费量都在逐年提升。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TC)统计,过去十年间,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和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全球茶叶产量以年均4.08%的速度增长,茶叶消费年均增长速度则达到3.81%。在全球消费市场方面,需求量也在大幅提升。20世纪末,全球茶叶消费总量在295万吨左右,而目前的全球消费量高达364万吨左右。除去我国消费市场之外,印度、俄罗斯、土耳其、巴基斯坦、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对茶叶的需求量也在逐年迅速提升。巨大的茶叶需求量,对我国茶叶贸易出口起到了促进作用,海关数据显示,我国茶叶贸易出口量近几年稳步提升,去年的市场表现更为不俗,实现了量价双增长,全年茶叶出口32.5万吨,金额约13.8亿美元,平均单价4252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了7.8%、8.6%和0.7%。尽管以上数据看似喜人,但站在世界茶叶市场的供需角度上与其他产茶国相比,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优势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1茶叶出口产品结构单调。数据显示:无论是在出口量还是出口额上,我国绿茶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且出口数量与占比仍在扩展。去年,我国绿茶出口量27.2万吨,占茶叶出口总量的83.7%;而红茶的出口量仅仅才为2.8万吨,占茶叶出口总量的8.7%;乌龙茶出口量1.5万吨,占出口总数的4.7%;花茶和普洱茶的出口量相当少,分别占出口总数的1.9%和1.0%。肯尼亚、斯里兰卡和越南等产茶国,近些年来红茶大幅增长,对我国红茶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乌龙茶、普洱茶曾是我国传统的主要出口茶品,但近年来,受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出口份额呈持续下降的态势。1.2我国茶叶出口主销国购买力相对低下。我国茶叶出口的国家和其他产茶国、主要的出口国有不合拍的现象。近些年来,我国的茶叶主要出口非洲和远东地区,这些主销国社会财富水平较低,购买力相对低下,出口茶叶的质量和价格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即不能放弃长期占据的已有市场,又无法获取更高的利润值,这样的现状给我国茶企的贸易出口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同时,针对世界主要茶叶销售国家,我国的茶叶出口量在总出口量中占比较小。以欧盟为例,欧盟国家主要消费的是红茶,而红茶的主要来源却是肯尼亚,这不仅是因为肯尼亚有着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自然环境,更主要的原因是很多茶企都由欧盟投资建设(如立顿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茶叶在欧盟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近些年来很难有大的突破。1.3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在现代国际贸易竞争中,依靠物美价廉等低层次的竞争方式已经很难有所建树。我国茶企已经意识到品牌建设和茶叶外在包装的重要性。虽然我国茶叶历史悠久,六大茶系代表茶品也很多,但始终没有一个被国际市场所广为认可的世界性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缺失势必造成茶品利润附加值低下,这给我国茶企的生存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带来挑战。1.4营销主体分散、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俗话说,众人划桨开大船,但在我国茶叶贸易出动中,营销主体依然是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企业。在贸易过程中各自为阵,甚至有为占据市场而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出现。在残酷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上述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真正占据高效益的市场份额。此外,作为出口型企业,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提是能准确及时地获取市场调研信息。但国内多数茶企受到自身规模等条件的限制,难以捕捉到国际市场上最新的市场动态,对企业的市场开拓会产生不利影响。
2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特征分析
目前,全世界直接进口茶叶的国家有100多个,茶叶消费群体达到20多亿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茶叶消费总量一直处于稳定增加的状态,人均年消费茶叶在0.5千克左右。但受历史文化消费饮食习惯的影响,各国消费茶叶的的需求弹性差异很大。作为茶叶主要出口国,对各国不同的需求特征,应该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的市场投放不同的茶品,加大相关茶品的针对性宣传。20世纪70年代,世界茶叶进口主要为英、美两大国家,目前,世界主要茶叶消费国有俄罗斯、英国、巴基斯坦、美国和埃及,中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摩洛哥、日本、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受到各国经济水平和饮食文化等因素影响,茶叶进口消费需求也在不断产生变化,下面就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茶叶需求特性做简单分析。2.1俄罗斯茶叶进口状况。俄罗斯的饮茶历史有400多年,16世纪中叶,中国茶传入俄罗斯。到了19世纪,茶叶已经在整个俄罗斯流行起来,19世纪末,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茶叶最大的进口国,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75%被卖到俄罗斯。但因为种种历史因素,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茶叶的数量一度大幅衰减。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进口国也当属俄罗斯,但俄罗斯本国的茶叶生产量只能达到消费总量1%左右,其余消费的茶叶基本依赖进口。目前,俄罗斯的茶叶,主要从斯里兰卡、印度、印尼、中国、肯尼亚、越南等国家进口。俄罗斯人爱喝红茶,所以进口的90%是红茶,但也有少部分人喜欢绿茶,大约有l/3的人偶尔会尝尝其他茶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家的红茶质量明显优于我国,所以我国的红茶在俄罗斯进口市场上的份额并不高,而且多以低质低价的产品出现,声誉远低于斯里兰卡和印度的茶叶。虽然绿茶份额有所提高,但仍然也只是针对的少部分消费人群。2.2日本茶叶进口状况。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是茶叶出口国,60年代以后,因茶叶种植面积持续减少,国内茶叶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从而成为茶叶进口国。日本的绿茶消费量很高,80%-85%的茶叶由本国生产,进口茶叶只是弥补国内供应的不足。中国和斯里兰卡是日本茶叶的主要供货方。日本是我国茶叶的第2大出口国,也是我国绿茶和乌龙茶的主要出口国家。中国茶叶在日本茶叶市场份额,曾一度达70%。但我国的茶叶出口到日本后,主要是当做原料,用于制作茶饮料,因此价格相对较低。近年来,日本人喝茶方式越来越趋多样性,传统茶品消费逐年减少,但是以绿茶为原料生产的茶饮料,却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2.3美国茶叶进口状况。美国也是从我国进口茶叶的主要国家之一,而且还是中国红茶出口的主要市场。美国没有茶叶种植企业,却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速溶类茶品的生产国和销售国,主要供应商分别为阿根廷、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美国是没有绿茶的,所以一直喝红茶,之后随着商品国际化流通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发生了改变。近些年来,在茶叶行业组织和各大出口企业的帮扶和拓展下,我国向美国出口茶叶的规模,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状态。与此同时,美国消费人群对茶叶消费品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红茶进口数量逐年减少,而特种茶和绿茶的进口量有所增加,尤其是绿茶,近些年的进口量在大幅增长。2.4欧盟茶叶进口状况。一直以来,中国对欧盟的绿茶出口量就非常巨大,主要销往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波兰,虽然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对中国绿茶进口量有所减少,但仍占欧盟近2/3的市场。英国已经脱欧,但在之前,英国在欧盟国家内绝对是最大的茶叶进口国,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茶叶进口国。英国并不是产茶国,所需茶叶全部依赖于进口。英国进口的茶叶,大多是用来当做原料的散装茶,经过合理拼配、后期加工和分装后,重新进入市场。如著名的红茶品牌立顿、唐宁等。英国绿茶进口主要来自中国,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对英国出口的茶品比例分别为:红茶46%、绿茶47%、特种茶7%。
3中国茶叶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策略探讨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叶的生产大国,但与其他产茶国相比,无论在生产和精细加工上,还是在对外国际贸易上的优势都并不明显。另外,中国出口茶叶依然是以低价原料茶为主,经济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全球茶叶市场呈不断增长趋势,只要不断提升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的茶叶出口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为。笔者认从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希望能对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升有所帮助。3.1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国际知名品牌。从前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茶叶要想获得更大的世界市场,必须改变目前分散种植、分散加工,各立山头、单打独斗的做法。这就要求我们有关部门,加大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全方位引导茶叶种植、生产和营销;鼓励茶农投入科研创新成本,对传统生产销售模式进行高技术性的结构调整;增加生产加工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为茶叶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网络系统,为茶叶扩大出口提供政策、趋势的最新动态,帮助茶企开拓国际市场。此外,知名茶叶品牌的匮乏,也让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表现不足。品牌是茶叶的标识性体现,也是产品和企业的重要文化载体,更是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利器。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的逐渐渗透,中国茶文化也被广泛认同和借鉴。将传统文化和品牌建设进行有效的结合,再加上现代文化传播途径,我国的茶叶品牌建设将大有可为。3.2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营造良好出口环境。在我国的商业案例中,不乏因无序竞争给商品出口秩序带来打击的先例。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引导,提高法制宣传,正确处理茶叶产业中的矛盾,协调产业中各方利益,为出口型企业的出口创汇保驾护航。同时,监管部门还要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低价竞争等不良市场行为,大力扶持优秀茶企,努力培育茶叶新品,进一步扩充茶叶出口类型。此外,茶叶行业组织也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借助行律行规对会员企业加以约束,增强会员企业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普遍提升国内茶叶质量,为我国的茶叶出口夯实产品质量基础。3.3加强相关法律建设,完善产品质量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己经不能适应茶叶贸易出口的需要,政府应对已有的法律法规不断加以修改调整,维护国内外市场秩序,保障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健康发展。此外,我国现有的一些行业标准,与现行国际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与国际通行惯例和标准存在很大差异,这更加重了在绿色贸易壁垒下,中国茶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的阻力。因此无论是在茶叶的生产加工过程,还是在储运和检疫等方面,都应该和国际标准及时对接。
4结语
茶叶作为一种传统健康的无酒精饮料,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消费理念不断被更新,新的消费趋势逐渐形成,茶叶产品质量体系、品质体系和价格体系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传统的营销方式和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阻碍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开拓。面对着新常态下的贸易出口形式和供需形式,中国茶企只有不断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改变根深蒂固的陈旧营销理念,积极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谷悦.茶叶企业“触电”之殇:信任是最大难题[J].中国食品,2015(20):92-93.
[2]耿琦.基于品牌发展模式的中国茶叶品牌战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3.
[3]陈飞.中国茶叶品牌塑造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4.
[4]郑永球.论茶的品牌文化与产销实践[J].广东茶叶,2000(4):43-47.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6
【关键词】机床行业;制造业;出口分析
1 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出口现状
机床工具行业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被列为重要战略性产业,它是我们把脉机床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到美国、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呈迅速发展态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印度、巴西的出口额均有着快速的增长。同时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移,我国在今年对东盟国家的出口额保持着快速的增长。
表1
(我国金属加工机床出口地区的金额(亿美元)及比重(%)情况(2007年-2010年)
(1)由上表纵向分析可知,在所列国家中,美国是我国出口金属加工机床的主要地区,俄罗斯是我国出口机床最少的地区。印度和巴西后来居上,呈现爆发式增长,其市场份额均超过日本和德国。
(2)由上表横向分析可知,我国金属加工机床的出口国在各年度的出口金额都有着不同的变化。
①日本和德国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国,印度和巴西的增长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是印度,在10年成为我国的第二大出口国。
②由于产业转移,美国是我国金属加工机床的第一大出口国,2007-2010年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均保持第一,平均值为1.48亿美元,也位列第一。[1]
③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周边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我国对东盟地区的出口保持着良好的态势。
2 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特点
2.1 机床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2009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出口持续严重下滑,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负增长,全年出口数量略有增加,而出口金额快速下降,机床出口平均价格降低。但是,在机床整体出口不利的情况下,数控铣镗床、数控龙门铣床和数控磨床在年末收官时出口金额同比已实现增长,且平均价格均增长45%以上。除上述产品外,如立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锻造或冲压机床、数控矫直机等数控机床出口单价也明显提升。以加工中心为代表的部分数控机床出口结构趋好,正是我们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水平的方向。
2.2 出口退税率调整促进企业产品升级
2007年7月1日起,机床工具产品降低了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的调低,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行业内相关企业积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加大对环保和节能降耗的投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行业企业应继续把出口重点放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优化产品结构上,同时要抓住机遇继续开拓新兴市场,保证机床工具出口的稳定增长。
2.3 亚洲地区以及新兴市场成为我国机床出口重要市场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对印度、巴西、俄罗斯出口金属加工机床也出现大幅下滑。进入2010年后,“金砖四国”市场率先大幅回升。我国对印度,巴西、俄罗斯机床出口额列第二、三、八位。“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个国家全部进入前十位。东盟地区市场继续看好,缅甸、越南、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出口额全部超过2008年水平。新兴市场和亚洲地区恢复较快是2010年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4 切削工具出口份额上升
我国出口退税率政策的效力已经显现。在机床工具出口整体大幅下滑的形势下,切削工具出口额同比降幅最少,2009年为-12.4%小于全行业产品出口额同比21个百分点。同时切削工具出口额所占比重提高到22.4%,已位居机床工具10大类产品之首。
2.5 非主机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机床出口比重下降
2010年我国机床工具产品出口高速增长,但主流产品金属加工机床出口额增速低于行业整体水平17个百分点。继2009年切削刀具出口额由于降幅较小,2010年磨料磨具上升到第二位,金属切削机床列在出口第三位。2010年数控机床出口占金属加工机床的比重明显提高,比上年提升5个百分点;同时氐值机床占比下降1.7个百分点。金属加工机床出口结构总体趋好。
2.6 我国对亚洲地区机床出口份额加大
近年虽然我国金属加工机床主要出口市场大幅下滑,但是我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出口机床下降较少或略有增长,份额有所上升,当年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出口前10名中首次占有7个席位。数据显示,我国对韩国、东盟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口数控机床呈现增长趋势,且档次也在提高。随着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印度、巴西等机床出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
3 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发展策略研究
3.1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实现出口持续增长
在我国出口的机床中,目前仍以中低档机床产品为主,产品性价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对这类产品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出口产品中,低档磨料、低值工具,以及低值机床仍占一定的比例,尽管现在有低成本优势,但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产品的生存空间必将愈来愈小。因此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研制力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努力向国际标准或国际先进技术标准靠拢和转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现中国创造。[3]
3.2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力保机床工具行业持续增长
“保增长”是2009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行业企业应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密切关注国家重点投资项目,深入调研用户企业,潜心研究用户工艺,开发并生产出更多的进口替代产品,为各行业用户提供更多的国产设备。
3.3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实现机床工具行业持续增长
为缓解因发达国家经济不振带来的出口损失,行业企业应努力开拓多元化新市场,从而降低自身的风险,多多关注北非、中东、东欧、南美等地区,挖掘潜力市场,同时大力发展与我国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国家的贸易国合作。因此,企业要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出口。进一步开展国际化经营,看准时机收购并购国外知名企业,获得先进制造技术,拓宽销售渠道。(下转第236页)
(上接第109页)3.4 抓住机遇,扩大出口
目前,我国正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商谈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对扩大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将起到促进作用。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生效。由于东盟已经与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签订自贸区协定,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生产的产品还可享受东盟与这些国家的自贸区优惠关税待遇,从而销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当前国际市场回升迹象仍不明显,机床工具行业要密切关注欧、美、日等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趋势,同时着重瞄准东盟及亚洲其他地区、金砖四国、VISTA五国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出口市场,扩大行业出口。[4]
3.5 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态
目前,各国为抢占后金融危机时展的制高点,纷纷出台新的发展战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其共同点就是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强知识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3.6 大力引用新技术,实现“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以环保构筑的绿色壁垒,无疑增加了国际市场的准入难度。污染环境和高耗能的产品或被拒之门外,或被课以重税制裁。因此,低碳经济、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经贸导刊[J],2007(14):19-42.
[2]鲁方霞,邓朝晖.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与国内外发展现状[J].工具技术,2006(3):3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