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园林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园林特点范文1
【关键词】水景工程园林景观 作用 特点
一、概述
水景作为园林景观中最具魅力的审美对象,是园林造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的体现尤为明显。水是园林景观的血脉,不仅具有动态美、色彩美等外在美,还是园林景观意境美的所在。只有富有生命活力的水才能给园林带来生气,将整个园林景色活灵活
现的展示出来。经过规划的水景工程不仅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还比自然景观更具观赏性和空间氛围,使其发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二、水的特性
水具有较强的表现力,通过其形态和声响的千变万化以及组合景观的转变,激发出人类丰富的情感回应,进一步人类心灵的净化及内在美的享受。具有生态和自然属性的水,在流动中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连续性,虽然水本身无色透明,但在流经水墙、水坡或水台阶时,水层厚度发生变化,使得水面下构筑物的饰面颜色同时发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同时,水面形成的倒影也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发生相应改变,倒影的能力直接与水深、壁岸以及水底的颜色深浅相关;急速喷涌、流动的水会因掺杂空气而呈现出白沫。
三、水体的景观作用
水体的景观作用主要是通过人类特有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受,使其对水体及周边环境产生感知,从而挑起某种兴致或情感,即人与自然产生形意相融的景观效应,水体景观中具有的线条美、形态美、色彩美等美学特征都可触发此种景观感应。
1.基底作用。视域平坦开阔的大面积水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托浮水中或岸边景观的基底作用。同时,当水面不大,但整个水体空间具有面感时,仍可作为水中或岸边景观的基底,产生倒影,进一步丰富和扩大空间氛围。例如,位于西班牙柘榴院中的水面,虽然面积不大,但其宁静的水面可以将整个城堡倒映出来,使其显得更加完整动人,若没有如此这般面感的水面,整个景观的质量则要逊色很多。
2.系带作用。水体是整个园林景观的灵魂,具有将不同园林景观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感的效应。因此,园林创作多以水体作为主体,其他景观则围绕水体来进行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将园林空间中形象各异的景点串联起来。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其众多景观均以水体为底,水面聚散有致,聚处辽阔深远,散处曲折盘桓,虽然水面形状大小不一,但又由于它们都具有水这一共同的因素而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
3.焦点作用。水以其动态形式,如跌落的瀑布、喷涌的泉水等声响引起游人的关注,吸引游人驻足观看。在水景工程的设计中,除应处理好水体的比例关系及环境尺度外,还应对水体所处的位置综合考虑,通常将其安排在轴线或向心空间的焦点处,并将视线容易集中处或醒目处设置成水景的焦点。一般可以作为整个水景工程焦点的设计形式有:瀑布、喷泉、水墙、水帘、壁泉等。
四、水景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布局不合理。水景工程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全局观和科学性,在一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对整个园林景观的格局布置产生影响。经深入调查发现,园林水景工程中不合理的规划布局在现代园林中普遍存在。同时,工程施工管理与维护体系不完善,欠缺专业性、统一性的施工队伍,在施工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设计方案,从而使得部分水景工程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与优势,成为园林景观中的摆设。
2.部分雨水收集及排放工程产生反作用。经过实地踏勘可知,位于园林绿地周边的水景工程无论水体大小,均可合理有效的利用雨水资源。然而,部分园林工程没有构建完善的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统,导致雨水排放混乱,水体中汇入由不同渠道流入的雨水,一定程度上对水体产生了破坏。
3.水体自身净化能力不足。大部分的园林人造水景工程采用硬质护岸,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而且使得周围环境与水体的整体协调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游人对水景工程的保护意识不足。人们普遍对园林景观中水景工程的作用及意义认识浅薄,并未形成自发保护水体环境的思想意识。因此,在园林水景工程的建设及维护过程中,应采取一些永久性的保护措施防止水景遭到破坏,同时,应在社会上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理念,使得游人能够自觉保护园林景观。
五、园林水景工程的分类及特性
根据现代人们居住环境的特点,园林水景工程的建设可与庭院、街头及小区的水景相结合,使得水景工程的设计更具针对性。
1.水之形。水的形态是由水体的形状决定的,对于山水园林中的宁静湖面,可多设置桥、洲、堤、岛对水面进行划分,增加园林景致与趣味的同时,提升水面的层次,扩大景观的空间感。大多数城市园林水景工程采用自然式的手法来划分水面,只有在小型园林中才会采用规则几何式划分。
2.水之声。水本无声,但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产生不同的声响,进而产生多姿多彩的水景。在现代水景工程中,可以通过利用科技手段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水声,例如:音乐喷泉。
3.水之影。水中倒影是由水中或岸畔景物产生的,使景物变一为二、虚实相映,获得双重的光影效果,因此,一定要对园林水面周围的景物合理进行布置,达到理想的意境。岸边景物会因视角的不同,与水面的角度、距离及周围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岸边景物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水面的大小、方位以及周围环境,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增加游人的寻幽乐趣。
六、结语
水景以其独特的观赏特性及美学表达方式,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其表现形式多样,却又易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因此,在进行园林水景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水景工程的作用及其特点,达到人工美与自然美的有机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黄均英.现代园林中水景工程的作用及其特点[J].园艺园林2011(9).
[2]孙鹏飞.刍议园林景观规划中的水景设计[J].现代园艺2012(22).
[3]练香莲.现代园林中水景工程的作用及其特点[J].华东森林经理2006(2).
[4]胡清坡 杨永涛.现代园林规划中水景设计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
现代园林特点范文2
关键词:建筑设计;园林;特点;问题;改进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and landscape featur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landscape design and error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building design in the gardens,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园林建筑的特点
1.1在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规划选址除考虑功能要求外,要善于利用地形,结合自然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
1.2要情景交融,园林建筑应结合情景,抒趣,尤其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常与诗画结合,加强感染力,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1.3在空间处理上,园林建筑要尽量避免轴线对称,整形布局,力求曲折变化,参差错落,空间布置要灵活得当,通过空间划分,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增加层次感,扩大空间感。
1.4在造型上,园林建筑要重视美观的要求,建筑体型、轮廓要有表现力,增加园林画面美,建筑体量、体态都应与园林景观协调统一,造型要表现园林特色、环境特色、地方特色。一般而言,在造型上,体量宜轻盈,形式宜活泼,力求简洁明快,通透有度,达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统一。
2、建筑设计与园林的关系
2.1 园林对建筑设计的功能要求
一直以来,园林建筑作为游客园林活动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活动内容也日益丰富,对园林建筑以及园林在内容、形式和功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园林建筑的功能需呈现多样化,不仅满足人们休息、游览传统功能,也必须考虑到文化活动以及宣传活动等要求。
2.2 园林对建筑设计的景观要求
园林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搭配,是我们园林建筑的显著特点。在我们园林建筑史上,园林建筑都不仅仅是体现其自身的使用功能,其独特的设计与周围环境和文化氛围密切配合,构成美丽的园林风景,成为园林绿地景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园林对建筑设计的生态要求
植物造景为主,建筑造景为辅是园林建筑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在园林建筑设计中,有时大面积的建筑非但不能创造景观效果,反而破坏生态环境。植物是软化建筑的良好素材,是美化环境的生态因子。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应结合园林的性质和环境特点,因地制宜,配置各种园林建筑和小品,使其在发挥使用功能的同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好。
3、现阶段园林中建筑设计存在的误区
3.1 实用性
园林中建筑设计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露天的广场、阳光曝晒的座椅和没有避雨措施的廊道,是人们被迫去选择的游憩娱乐场所。人们在园林建筑或者园林小品中休息时,该场所首先应该体现其实用性,一个可以让人们感到舒适、愉快的场所。
3.2 危险性
园林建筑设计时,不考虑地形、位置、布局等,给人们造成一定的危险性。例如,在行车道边修建园林建筑小品,这意味着在其中休息的人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危险的袭来,车辆翻到、转弯、失控等等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时刻造成威胁,这些景观建筑本不属于这些场所,但是放置在了不合适的位置。
3.3 私密性
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竞争,人们急需宁静的环境来释放心理的压力,借助园林建筑的合理布局远离工作时段的紧张生活,享受适当的放松、休闲。但是本应用来看书、休息等安静的场所里听到了嘈杂的城市噪音。为了构图的需要,这种园林建筑变得无私密性可言。
3.4 生态性
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渴望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然而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大多坐落在认为设计的草坪、灌木等自然环境中,很难看到自然的环境,很难体现按照植物本来特性生长的特点,大量植物为了迎合建筑的需要,被修剪成规则的几何体。
3.5 景观性
园林建筑要重视美观的要求,建筑体型、轮廓要有表现力,增加园林画面美,建筑体量、体态都应与园林景观协调统一,造型要表现园林特色、环境特色、地方特色。在现有的园林中,我们时而可见造型笨重,风格不一,颜色突兀的建筑,这严重影响了园林的景观效果。
4、园林中建筑设计的改进对策
在追求建筑造型新颖奇特,外表迷人可观的同时,作为设计人员,应该端正思想,有强烈的责任心,正确处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充分发挥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让建筑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4.1 空间处理
在空间层次上,园林建筑要努力避免轴线对称,整齐划一,追求多样变化,参差错落,空间划分要灵活得当,通过空间规划,形成不同空间的对比,增加层次感,扩大空间感。
4.2 造型处理
在造型上,园林建筑要尽量体现美观的要求,建筑的体型、轮廓要表现恰当以增加园林画面美;建筑的形态与园林中景观也应协调一致,建筑造型要更好的服务于园林特色、周围环境特色、地方文化特色。简言之,在造型上,体量轻盈,形式活泼,简洁明快,通透有度,实现造型与景观的协调一致。
4.3 布局处理
在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规划选址在考虑功能实现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地形,结合周围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4.4 立意处理
实现情景交融,园林建筑需结合情景,抒趣,特别在古典园林建筑中,与历史文化结合,加强感染力,达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
总之,作为园林设计工作者应该把握时代脉搏,以园林文化内涵为创作源泉,在从事园林建筑设计实践中不断提高园林艺术修养水平,开拓思路,善于继承,不断创新,使建筑设计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安吉乡,衷园.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分析[J].艺术探索,2007,(03).
[2] 郑蔚.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建筑科学[J].城市,2004,(03).
[3] 鲁一平,朱向军.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 吴为康《景因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现代园林特点范文3
关键词:三苏祠;四川园林;建筑;园林特色;纪念性
三苏祠,原为眉山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的故居,后经各朝代历史变迁,改宅为祠,逐渐成为川西地区一处经典的名人纪念性园林。三苏祠位于眉山城西南隅纱彀巷内,总体园林以三苏文化为脉络形成各个构园要素,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主体纪念性建筑位于三面环水的半岛上,较好的保留了原始风格,既有西蜀民居的古朴亲切,又有古祠堂的庄严肃穆。园林内植被茂繁,水竹萧萧,池荷盛放。作为巴蜀地区名人纪念性园林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呈现给世人一座韵味深藏的古朴园林,同时他带给世人的场所精神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另一方面,其独到的建筑艺术值得后世研究学习,其传统的造园手法值得后世借鉴创新,也对现代园林的造园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1 空间格局
三苏祠从平面布局来讲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由原始纪念祠堂及引领的园林核心部分,布局呈现轴线规则对称式;西部则是近现代陆续增建的附属园林部分,现多用于休闲游览等,呈自然式布局。据研究史料记载,园林中东西部所属园林虽然从建筑年代、构园手法、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却同是通过继承三苏文脉对意境的营造,意在使贵在神似的文人画理将两部分园林脉理相通,形成自然的过渡,使整个园林的风格能够融合统一。
东部祠堂部分由原有苏氏故宅改建,坐北朝南。整体南北轴向建筑群经几代变迁重修愈发规整严谨,布置精妙,由此轴线串起的建筑作为整个园林的景观控制核心。进入南向正门后西侧有一小道,经一古朴石桥可径直到达瑞莲亭。自二门进入第一重院落,游人在此伫立,通过门框可以将下一重院落的美景尽收眼底。穿过正殿来到启贤堂院落,堂前东厢房和快雨亭构成不规则四合院,西出月洞门可到瑞莲池。过启贤堂到达第三重院落,堂前有一方池,池中有嶙峋山石,左右有抄手回廊,东西二池皆通过此方池贯通。后有木假山堂与来凤轩。堂北有抱厦式落地门,前临方池。
从整体来讲,东区纪念性建筑群具有四川民居特色;建筑布局均衡而不完全对称,有收有放,灵活多致,充分运用了漏景、透景、折景的空间处理。通过百坡亭、披风榭西侧步道向西延伸空间,使规则式布局向自然式布局过渡。
中西部园林区为清后陆续开辟增修,续承东部三苏文脉和造园意境的基础上采用了自然式布局,广栽茂竹,局部筑小山坡或起伏地形,引水筑桥,营造闲适自然式的田园风光。现有建筑多为民国后增建,现西区园林主要用于游客游览休闲之用,为的是整体融合三苏文脉的精神风貌。
2 园林特色分析
2.1 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
2.1.1 水文化与桥文化
三苏祠内水面甚多,园林以水为主要造景的元素,环水布局。园内理水因地制宜,水面分布既有集中,又有溪水环导贯通,看似平常却有特点。反映出川西地区阡陌纵横、沟渠网布、自流灌溉的田园自然风光。沟渠、水面多了,因此院内桥梁数目也很多,风格大多古朴简洁,值得一提的是正殿西侧的池中的百坡桥亭,独具诗意,引人入胜,在空间上也是通过百坡桥亭作为东西园区过渡、延伸的一个重要纽带。
原仅有祠西面有一方池沼,老泉植莲其中,曰瑞莲池。后世人将瑞莲池扩大,东西沟通,形成园池包围祠宇的岛居特色。
西东两池与中部木假山中方池贯通,水源由瑞莲堰引入,川流不息。
古祠堂三面环水,形成岛居,为原本肃穆庄严的祠堂增添了些许自由与活泼,扩大了视觉面积,为立体舒展的画卷创造了意境。
2.1.2 竹文化
苏氏祖辈皆喜种竹,程氏夫人以竹教育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坡以竹同化,赞美如竹的高洁情操,以得“直”之灵性,故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三苏祠内也多有楹联赞美竹“五亩自栽池上竹,三人同作月中游”,“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等。
三苏祠植物以竹为文脉,掘地栽竹寓意“吾欲自栽池上竹,愿以刚直示儿孙”的气节。园内竹种繁多,有慈竹、大琴丝竹、苦竹、佛肚竹、楠竹、墨竹、人面竹、毛竹等,这些乡土竹种充分体现地域风貌和人文特色,且具有良好的适生性,种植的技法也颇为讲究,历经数百年,仍挺拔苍翠。
2.2 以三苏文脉所引申出的主题园林风貌
三苏父子之美名享誉中外,三苏祠自改宅为祠几百年间香火不断,均成为名胜,受到后人祭拜。几朝陆续变迁历程中中,造园者也续承了“三苏文脉”的造园意境,旨重现三苏故居的原貌,园中的建筑、景观要素,也无一不是围绕三苏文脉而构建的。
瑞莲亭等景点的营造许多都是依据典故,或者在旧址重修,皆为纪念性质的场所,具有人文精神。建瑞莲池以纪念苏老泉“灵沼遗香”。来凤轩为老泉勉励儿子平步青云。木假山堂托物喻人,寄托感怀之举。原披风榭因内有东坡遗像,后重建于三苏祠内。民国以后,又增建式苏轩、碴颂园、景苏楼、洗砚池、八风亭等,皆以围绕三苏父子生活起居、摆弄文墨而设置。整个园区建筑的风格通过与纪念性的结合更为完整统一,紧密联系三苏文脉。
在园林某些地形需要处,堆一些体量较小的土山,一来起在景观视野上起遮掩作用,二来与小径、植被、建筑相结合,形成多变的起伏蜿蜒的地形,野趣盎然。园内有一座高耸屹立的假山,名“文峰”,中有三道飞瀑倾泻直下,象征三苏父子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源远流长。西园区连鳌山,八风山,或可填补原纪念性园林区缺乏山地起伏变化的缺乏。景观方面多有主题性的植物栽植。桂园、梅林、紫薇坪等皆因与坡诗词典故有关而命名、栽种。通过托物怀故人,将植物景观等联系三苏文脉,旨在再现三苏故居风貌,营造整体统一的精神文貌。
参考文献
[1]眉山县志[A].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赵长庚.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贾玲利.四川园林发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郭丽,陈其兵.三苏祠的园林特色分析[J].中国园林,2006(5):60~65.
现代园林特点范文4
1绪论
对植物园的建设既要满足本地区对城市绿地的需求,又要体现本区域对植物与自然的态度,满足科学、艺术和社会性。面对植物园多元化设计的情况,根据其本区域的地域特征对满足功能要求的专类园、分类园和主题园选择。植物园具有调查、采集、鉴定、引种、驯化、保存和推广的综合功能。专类园展示出强调专类植物科普与造景的功能,分类园展示出植物资源科普功能,主题园展示出一类或者几类植物品种科普与造景的功能。在国内,植物园的通常被看为“城市专类公园的一个重要类型”或是“物种收集保护、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的公园落地场所”,植物园自以为一种城市绿地范畴的研究,尚未从分类系统、应用方法等层面进行系统研究。现有的研究当中以植物应用功能为分类基础,依据不同植物属性,对植物进行布置,其目的是为了参照设计主题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空间的围合。综上,不同区位的植物园设计要求结合园区的地理位置、文化属性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植物造园类型。
2地域差异的构成因素
2.1地形
在地理因素上因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实地调研与周边环境的潜在矛盾与联系,选择恰当的植物园类型,在设计中体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平衡。例如,郑州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就是从现有地形三条黄土干旱沟渠出发,以保护现有的地形为出发点,通过合理安排植物分区、植物配置更好的体现树枝装的地形地貌,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原有地形地貌,从而形成丰富的小型气候环境,满足了市民休闲度假的需要,同时提升了城市的绿色名片。
2.2气候
气候也是影响植物园设计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地理环境复杂,使得我国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且我国西部深入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内部,东部濒临―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气候差异造成了植物园设计的局限与优势。因此在不同的区域选择本土树种,形成一定地方特色。例如西安植物园很大程度上利用了秦岭植物,就为本区域的植物宝华和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中科院的昆明植物园就将设计定位为主要研究西南的地区的植物,华南植物园主要研究热带植物,不同区域展现着各自的优势、特点和功能。
3地域差异对植物园景观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3.1地域差异对植物园设计的影响
世界各民族由于所栖息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造成了对园林设计布局的不同认识观念,这些观念体现了园林的路径设计方面。西方强调人权思想,在设计中体现“十字形”,这种在干旱沙漠地区西方先民的人工水渠的推崇。东方人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崇师法自然。
3.1.1中西方比较
西方设计中大多以对称轴形式进行几何方位的开放式布置,植物园的品种通过考察探险队的引种采集、购买、赠送和国家交流增加新的种类。本土植物占主导地位,古老、高大的乔木成为其地区的历史象征。既有按数种植的分类植物园,也有几年意义的规则式专类园。通过种植高大乔木勾出布局的主要轴线,并配有乔木等花色奇特的植物进行园艺搭配的展示。并配有相当完备的档案管理与鉴定机构,对交换、购买植物的一切资料和信件等重要文件,都在科学中心展出。
中国植物园设计多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为主,植物的品种来自中国范围内的采集,国际交换的较少。
3.1.2南北方比较
我国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方园林设计观念迥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方大多数时期都作为重要的国家政治中心,皇权至上,园林更多的是为帝王服务,因为在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的意境风格上多体现庄严、肃穆、富丽堂皇,植物多以耐寒、耐旱的北方高大乔灌木为主,植物布局多以主干控制为主,四面围合空间。而南方由于河流纵横交错,追求洞天福地、桃花源记的情怀,因而出现了豫园、拙政园、留园等风格上小巧、舒适的园林,植物布局起到了借景、添景、框景、漏景、对景、抑景、障景的功能,树种也多为本土植物,植物布局也强调诗意搭配。
3.2地域差异在植物园林设计上的应用
在园林设计历史上,不论是在哪个时期,也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园林的设计都与地域的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花园,花园建设在可以一眼看到的山坡上。而意大利这种园林设计特点是与其地域特征相关的,意大利地处南欧亚平宁半岛,以山地丘陵为主,这种形式的建造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地形的特点。而在同一时期的法国园林设计方式虽然受到意大利园林的影响,但是法国的园林设计们并不仅仅是盲目的照抄意大利的园林设计方法,他们结合法国的地形、气候特点,创造出一种凸显当地特色的设计方法。因为法国地处欧洲西部,以平原为主,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海洋性温带气候,所以园林的设计不再是意大利那种完全开放式的建造方法,而是采用放射性轴线构图的设计,部分还利用水文特征建造巴洛克式大型喷泉水池。例如,法国的勒诺特尔式园林,在结合意大利园林特点的基础上,修建了精致、对称的庭院,以中轴线的形式将园林与农业景观结合起来,园林不再仅仅是为了观赏,更加突出实用的价值。不仅西方式如此,在现在的中国也需要把地域文化特征与园林设计进行融合。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北京向来被称为“拥有世界上最壮美中轴线”的城市,为了贴合该名号,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在设计过程中,确立“通向自然的轴线”这一设计理念,将公园定位成既严肃庄重又不失烂漫的风格,巧妙地将古城的传统文化与大都市的现代气息融为一体,彰显了丰富的地域文化。
现代园林特点范文5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造景;植物分类;配置;探讨
随着我国生态园林建设逐渐兴起,一些生态园林城市和各种生态园林餐厅、农庄等名词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生态园林的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属于生态园林发展和建设的关键,研究生态园林植物造景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 生态园林中植物的选择
对于生态园林中的设计主要是指植物的设计,植物种类的选择对于生态园林建设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生态园林中的植物犹如动物一样,具有不同的种类以及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征。所以,在选择生态园林植物时,不仅要考虑植物的形态特征,还要考虑植物的生态特征,是不是可以因地制宜地生长和发育,其植物能否在不同的生态时期发挥生态园林中的一些生态功能,一些乡土植物和野生的植物都能适用这种情况。
乡土植物对生态园林系统中的多样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对于生态园林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是生态健康的保证,而且对于景观文化的本土化进程也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一些景观设计师在运用景观园林建设时,不注重自然规律,对于植物的园林建设盲目地追求多样化,使得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受到根本挑战,忽视了乡土园林植物的发展,使得外来的植物大规模地进驻当地,造成了本地乡土植物出现大规模死亡,植物的多样性受到严峻挑战,最后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导致生态功能恶化,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生态植物园林的造景中,对于生物的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植物的原则两者并没有根本矛盾。在园林材料选择方面,要遵循植物多样性原则以及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等原则。使得在乡土植物作为主要树种的前提下,配比外来有关物种,同时再丰富相关当地自然生态园林景观的资源,使之形成有特色的生态景观。
对于野生的植物主要是指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属于自然选择并符合有关生物的发展。野生植被的适应能力非常强,生长比较稳定,特别是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不过很多人认为野生植被往往比较荒芜、没用,且不好看,破坏了园林视觉美。这种看法比较失之偏颇,野生美在于生态美和生命的本质美,野生植物发挥着巨大的生态作用,在生态园林设计中要充分加以考虑。除了生态园林设计中的乡土植物和野生植物,对于其它植物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 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类型分析
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类型有多种,主要是根据生态园林的有关植物配置原则,然后利用生态工程创造出各种植物造景类型。这种造景类型属于比较长期稳定的植物群落,可以恢复大自然和人的和谐相处,同时发挥了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以及景观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取得良好的效果。
2.1 观赏型的人工植物群落
这种植物群落在生态园林的配置中比较重要,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功能较多的园林植物,通过运用有关美学观念科学布置,使得生态园林的植物造景形成自然、艺术和社会三方面相结合的整体美,从而使得这种造景具有多层次、多景观、多单元的生态园林特点。在我国南方,观赏型植物群落在季相变化的应用非常多,很多园林工作人员比较重视对植物的合理配置,使得植物群落四季有景。具体植物可以选择大叶榕、樱花和丁香类植物,还可选择牡丹等植物,这些植物在春季生长得非常好。在夏季,可以栽植一些荷花、木槿和洋蒲桃等,使之造景上具有阵阵凉爽和绿荫。
2.2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这类群落可以利用生态结构巧妙地造型。由于植物的一些分泌物质以及植物的挥发物质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益处,使人们达到强身防病的效果,因此,利用一些油松、臭椿等保健型植物造型。在医院、疗养院、公园等场所造景和布置。有关造景设计人员要了解植物的特性,通过对植物的了解,配合一些树种,组成综合性的人工保健型种植模式,可以选择木兰科、芸香料、桃金娘科和含笑、香樟等植物配合种植。
2.3 耐污性人工植物造景
这种造景类型主要是利用植物的抗污染性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同时结合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吸污作用等综合测定指标,然后做出分析并种植。这种造景类型主要是针对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而且要有良好的通风性,从而组成强抗性的半自然植物造景类型,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使空气得到净化,维护生态环境。例如,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厂房旁和生活居住之间种植木棉、美人树、大叶紫薇等。对于这些种植模式和类型的应用和分析,使得植物的种类得到科学的丰富,又美化了环境,使生态植物造景得到合理地设计。
3 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配置分析
现代生态园林的植物造景要发挥传统的自然特点,还要吸收植物的有关造景精华创新应用,达到一种回归自然的效果。首先,可以营造一种植物群落,使植物群居在一处,形成一个整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有规律地重复出现。植物的群落包括自然群落以及人工群落,人工群落主要是把各种不同的植物以及同种、不同种的植物混合配置在一起,像自然一样形成合理的植物群落。根据生态学自然演替规律,通过适地适树的原则,有效模拟顶级群落,使植物的群落发展极富自然规律,追求人工的植物群落宛若天成,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美和环境美的特点,最终达到一种生态园林造景的目的。
其次,利用植物的季相性,对生态园林植物配置造景。植物如同人一样,也具有一定年限的生命力,在其生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一种季相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间性。在生态园林的植物造景中,要充分利用植物的季相性进行植物造景和搭配,可以把不同时期的植物搭配一起,或者搭配同一特性的有关植物,创造出非常丰富的时序景观现象。使生态景观环境出现春季美花似锦、夏季绿荫成片和秋冬具有鲜明的生态园林特征和表现力。
现代园林特点范文6
1 景石的定义
广义的景石实际上包括假山和置石两部分。假山以造景游览为主要目的,充分结合其它多方面的功能作用,以土、石等为材料,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并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是用人工再造的山水景物;置石则是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山体。
2 景石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功能
2.1 园林景石的人文功能
景石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园林中设计师仍然会用石来创造意境,寓意人生哲理,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具有积极的人文作用。现代园林中,景石还常常结合诗词书画来共同造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2 园林景石的美学功能
石材的纹理、轮廓、造型、色彩、意韵都成为石景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并结合现代美学中点、线、面的构图原理来营造现代园林石景。
2.3 园林景石的使用功能
作为园林的一种山石要素,可供人们观赏游憩。作为园林环境局部的主景乃至景观主题序列和构建地形骨架,周围的配景置石起陪衬主题的作用,并营造局部环境地形骨架,使主景突出,主配相得益彰。有时又可作为配景点缀在环境中,用于突出主景建筑植物、灯光相结合,都能构造出富于自然风貌的园林景观。
3 景石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景石主要以观赏为主,一般体积与重量较小,园林中容易实现,对单块山石本身的形态要求较高,通常以配景出现,也可作为局部的主景。在现代园林中,景石常结合植物、水体、建筑、道路与广场、地形组成各种园林景观。常见的应用如下:
3.1 孤赏石景
园林中常选古朴秀丽、形神兼备的湖石、斧劈石、石笋石等置于庭园主要位置中,供人观赏,带有相当的旨趣,往往成为园林中的一景。石作为主景,在环境中被赋予一定的目的和感彩,使石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人们观赏。
3.2 散点石景
以石,三三两两、三五成群,散置于路旁、水边、林下、山麓台阶边缘、建筑物角隅,配合地形,植以花木,有时成为自然的几凳,有时成为盆栽的底座,有时又成为局部高差、材质变化的过渡,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点缀和提示,这是山石在园林中最为广泛的应用。
3.3 踏步石景、汀步石景
用石做踏步、汀步,具有划分空间、丰富地面、水面景观和引导游览路线的双重功能。
3.4 驳岸石景
用石,或沿水面,或沿高差变化山麓堆叠,高低错落,前前后后变化,起驳岸作用,也作挡土墙,同时使之自然、美观。
3.5 瀑布石景
以园林地形为依据,堆石,引水由上而下,形成瀑布跌水。这种做法俗称“土包石”,是目前最常见的假山景做法。自然式瀑布尽量遮掩人工的痕迹,着重体现一种天然的韵味。
3.6 喷泉石景
喷泉石景即石景与水景的组合,彰显艺术气氛。
3.7 雕塑石景
雕塑石景指有花岗岩、砂石、大理石等天然石料或人造石料制成的雕塑。此手法在合肥市绿化建设中被经常使用,在琥珀山庄和环城公园中运用的尤为典型。
4 景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现代园林景石的发展趋势应是:适应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特征,以生态效益为目的,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置石作品。
4.1 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4.1.1 置石体量不当。没有考虑环境大小,石景在外部空间的体量、置石在环境中的位置过于居中,给人严整对称、矫揉造作之感。
4.1.2 盲目模仿,照搬照抄,没有个性。现代园林有些石景,在设计时缺乏对当地文化、园林特点以及营建场地的分析,而只是生搬硬套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如风靡一时的假山、置石风。
4.1.3 追求名石。不顾环境的要求,盲目追求造价很高的名石、奇石。
4.1.4 人工痕迹明显。现代园林中,有些石景在布局上缺少总体的审美把握,置石的放置浮浅搁置,石组不够均衡稳定,人工痕迹明显,缺少自然的意态神韵之美。
4.2 石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建议
园林中的一切景观,必须以对游人具有美的教育和启迪为前提,置石更应如此,针对以上缺点和不足,我们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
4.2.1 统筹设计。设计景石的同时也要设计游人驻足观赏的场所和空间,并考虑其与景石的相对位置是否适宜。注意把握整体感,讲究章法,师法自然,重塑自然界的山石形象。
4.2.2 尊重文化、艺术、历史。把握置石的目的,功能、风格和主题思想,使置石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建造有“灵魂”的置石作品。
4.2.3 不可盲目追求名贵、特殊的石材。应就地取材,具有地方特色的石材最为可取。
4.2.4 置石贵在神似。拟形象物中的置石又贵在拟与不似之间,不必刻意去追求外形的雷同,意态神韵更能吸引人们的眼光。可利用植物和石刻、题咏、基座来修饰置石,转移游人注意力,减弱人工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