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37-0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务工人员流入城市,“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词汇也随之产生。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者的关注。
一、调研数据分析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斑竹中小学是一所农村中小学。全校近600名中小学生。父母双方外出学生有120人左右,占全校学生的 20%,父母一方在外务工的学生有110人左右,占全校学生的18.3%,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学生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人数的90%以上。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与孩子长期分离一年及以上的占76.4%,更有甚者达五年以上。为清楚分析学校留守儿童的共性心理问题。笔者对学校三至九年级420名学生中9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以下几组数据:留守儿童平均10.16个月才能见父母一次;63.2%的留守儿童要隔一年才能见父母一次,而且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足一个月;86.7%的留守儿童表示平时十分想念父母,73.2%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不要外出务工;85.6%的学生承认非常厌烦老人的唠叨和愚昧,心烦时选择将不满藏在心里;93.3%的学生感觉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很孤独,缺乏安全感。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
(一)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亲情缺失,缺乏父爱母爱,留守儿童情感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时常感觉到孤独、寂寞。同时,由于监护人大多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之间年龄相差甚大,文化层次又非常低,除了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需求外,几乎不能给他们任何其他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根本找不到能够寻求帮助的人。这种情况,时常会让留守儿童感觉到落寞无助,缺乏安全感,进而逐渐走向自闭,不愿与人交流。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情绪上极易变得焦躁、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孤僻。
(二)情感淡漠,缺乏爱心
由于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使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关心和呵护,长期缺乏情感的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致使留守儿童感觉自己被忽视、甚至是被遗弃,很容易产生怨恨情绪,在情感上表现淡漠,缺少同情心、爱心,甚至有严重的攻击行为和行为。
(三)价值观扭曲,自私自利
由于祖辈的过度溺爱,对孙辈的行为听之任之,只注重物质上的全方位满足,缺乏道德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加之,父母思维方式不当,认为情感的缺失代之以金钱来补偿,缺少对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使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花钱找人作业、花钱聚众拉帮结派等现象,在农村中学中屡见不鲜。
(四)逆反心理强,理性意识薄弱
儿童正处于成长转折阶段,身体和心理都不成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正处于成长的叛逆期。由于和祖辈们缺乏共同的语言,长期缺少交流,在面对祖辈的唠叨时,极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反感甚至是敌对情绪,遇事盲目抵触,好冲动,对老师、亲友及祖辈的管教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不能与人和谐相处,心理承受能力差,理性意识薄弱。
三、学校教育视角下的防治策略
学校肩负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的集中区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创新性、多角度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从而有效弥补因亲子关系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学校教育“补位”。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高防治的针对性
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从教育、生活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首先,建议教师多注意观察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关爱,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其次,全方位留意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动态,及时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尽可能地减少留守儿童因离开父母而产生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再次,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矫治方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危机,增强适应能力。此外,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咨询电话,让留守儿童能够倾诉心中的烦恼、痛苦与忧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二)积极寻求校校合作,发掘丰富教育资源
南充市共有4所高等院校,其中川北医学院属于医学专业院校,西华师范大学属于师范院校。其中,不乏心理学、教育学、心理问题预防矫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斑竹中小学距离两所学校并不远,可以积极寻求校校合作,开展青年学生志愿者服务。定期组织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大学生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进行活动交流和心理沟通与疏导,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和帮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因心理教师资源缺乏而面临的教育困境,而且也为高校大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绝佳场所,从而有效解决因监护人文化层次低而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心理上帮助的瓶颈。
(三)积极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为亲子沟通提供纽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更加方便快捷,QQ、微信、视频聊天、语音通话等网络交流软件已经非常成熟。学校可专门设立视频聊天室,开展“每周亲子”活动,为务工家长和留守儿童亲子交流沟通提供平台。一方面,学校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与沟通,让留守儿童父母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使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能够有话可说,不仅是谈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道德和精神需求,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经历,使孩子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孩子与家长沟通情况反馈,与家长共同制订留守儿童培养计划,形成家长和学校联手教育留守儿童的合力。
(四)创新课程设置,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
学校仅仅依靠讲授法单一形式,是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必须创新性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课程当中去,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一,如语文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出发,渗透生命观教育、亲情观教育,培养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二,如采用体验式教学组织形式,让留守儿童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顺其自然地形成某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第三,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从留守儿童生活中选取较为典型的生活场景,让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从而引发留守儿童的某种情绪和态度,进而进行正面引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第四,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影像等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动画,从感官上刺激、调动留守儿童的积极性,通过图画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来启发留守儿童,让他们充分去思考动画所蕴藏的丰富含义,去主动感知生命的意义、情感的真谛等等,从而达到防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如今农村中小学必须面对的新难题、新责任。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不仅是“传道授业”,更应担负起“解惑”的责任。这种“解惑”不仅仅是学习上的,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学校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以学校为依托,去弥补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而给其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
[2] 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阅读 专业素养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专业引领又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专业人士,即“专家本人”。二是专业文献,可以是报纸杂志,可以是书籍,还可以是电子文本等。比较而言,专业人士很难请到,成本高,时空限制多,不可能满足学校教师的日常需要。报纸杂志的内容一般不大系统,不大全面。电子文本容易查阅,勾画批注却很困难,对习惯纸介质的读者来讲,系统阅读和深度阅读很不方便。所以,教师还是要多阅读书籍,尤其是专业书籍,经典文献,这种材料资源丰富、利用方便、效果良好。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小学语文教师谈谈专业阅读的时间、方法和内容。
城乡教师阅读专业文献的情况如何呢?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实施的“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研究”项目中,我们选取甘肃省内教学设施比较齐全、教学水平比较优秀的兰州、武威、定西等地的学校,与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比较落后的陇南市西和县四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重建更美好”项目学校的271名小学语文教师,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小学语文教师,不论城乡,阅读的时间大多在半小时以内,30~60分钟的不足15%,方式大多以阅读报纸杂志为主,系统阅读专业文献的极少。这样的阅读时间和方式,既不利于阅读思考和消化吸收,更不利于阅读大部头专业书籍。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和教学理念,获取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逐步形成边教边学、实践反思的良好习惯,亟需加大阅读思考和反思实践的时间――每日学习思考一小时。
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经历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教学新手、教学能手、教学专家,各个阶段的阅读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从教学新手到学科教学专家,需要尽快改变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深入系统地研读教育理论书籍。
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始终与书为伴,紧扣专业方向,规划阅读方法和阅读内容。他们善于在实践中反思和发现教学问题,敏锐地感受到当前的教育状况,预知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选定相应的主题,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边实践边反思,边学习边改进,通过阅读学习指导和改进实践。这就是哲学意义的“在这里”――“去那里”――“回到这里”,通过这样不断的往复,逐步升入理想的教育殿堂。
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还善于把阅读、实践和创造、分享紧密结合在一起。即从泛舟学海的好手到精于教学的能手,从长于教研的强手到善于创作的高手。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的目的除了汲取别人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还应分享自己的感悟,指导别人的教学实践,丰富教育教学的理论武库。由书籍的消费者走向经验的创造者,经由发表体验成功,自然会让我们的阅读走向良性循环。
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阅读哪些专业书籍呢?
调查显示,小学语文教师渴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集中反映在语文知识、教学常识、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评价或命题等几个方面,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真全面地阅读如下三方面的专业书籍:
1.学科专业文献。农村和城市的教师需求基本一致。首先是文学理论,多涉及语文知识。这些书籍或许在求学阶段学习过,如《文学概论》等,但应该与时俱进,进一步涉猎现代、当代名家的文章学、文艺学和文化学方面的专著,如张寿康先生的《文章学概论》,曾祥芹先生的《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王先霈先生的《文学欣赏导引》,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等。通过系统阅读上述书籍,可以获得解读文学作品的路径,迅速提高自己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如运用“以意逆志,反复出入;从变从义,多元解读”的理念,紧扣文本中描写景物的词句,剔除一隅之见,准确把握《送元二使安西》的积极向上的诗歌主题。
2.教育学、心理学文献。这是教育的基石,能告诉我们怎么教或怎么学,让我们明确为什么这样教或者这样学。赫尔巴特指出:“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是心理学。应当说是心理学首先记述了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这类书籍,一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北师大林崇德先生的《学习与发展》等;二是教育心理学,尤其是当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有台湾张春兴先生的《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和实践》,有杨鑫辉主编的《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等;三是教学设计原理方面的书籍,如国内皮连生教授的《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翻译的美国人R.M.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等;四是语文教学策略方面的书籍,如王尚文先生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朱作人先生的《语文教学心理学学导论》等。五是教学评价方面的专著,如云南师大孙亚玲教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徐士强等人翻译的美国人Peter W.Airasian撰写并一版再版的《课堂评估:理论与实践》。这些书籍即使先期在师范院校已经读过,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后联系实际再读,理解也会更深,收获也会更多。
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3
一、以心理教育为切入点,创设新型语文教学情境
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备生长和进取潜力。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各方面的潜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教师如果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理教育来挖掘学生的潜力,首要条件就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何谓新型的师生关系,第一要义就是和谐的。这种和谐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主要在于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最主要因素就在于教师的爱心,只有教师充满爱心才能将师生原先的“你和我”的关系转换成“我们”,进而师生心灵沟通,在共同努力下完成教学,享受教和学的乐趣。其次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于彼此平等的合作,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合作的关系,彼此之间配合默契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化。其中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人格的平等,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教师的作用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当学生不会学习时,教师来指导学生学习,当学生不愿意学习时,教师来吸引学生学习。再次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彼此都在对对方产生着作用,师生互动既需要数量更需要质量,从某个角度来说师生互动对教学的最终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对于学生更应该扮演领路人的角色,而不是安排者的角色。怎样才能当好领路人呢,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给予学生方法胜过给予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胜过面面俱到的给予帮助。
二、教师要掌握渗透的具体实施要领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学需要教师能将语文教育和心理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作为教师要找准学科特征和学生心理特征的教育结合点,进而可以使双方完美结合在一起,实现最大化的教育效率。能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需要教师掌握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要领。
整合教学目标是实施二者结合的前提条件。教学目标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能力目标和价值情感目标。传统的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将价值情感目标放在了最次要的位置,这种处置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需要将教学目标整合,将认知、智能、情感进行综合处理,在某个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渗透智能和情感教学,尤其在情感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育以前过多的将着眼点放于教师的讲课之上,这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是比较难以将情感内化为学生真切的内在素质。笔者在讲《守株待兔》一节时,为了使学生意识到成功需要自己的努力,专门请学生排演和课本内容相关的小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在自己的参与中体会到成功并不容易,自己要有毅力去实现成功。
笔者一直赞同语文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外面的世界。语文教学需要进行情感培养,如果只是在课堂无论教师如何出色、学生如何配合,也无法实现最佳的语文教学状态。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请到课外,比如踏青、参观烈士陵园、进行社会调查等,学生在亲身实践的同时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爱国情感、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素养,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语文教育的同时实现了心理教育。
三、心理教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育向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则可以划分入“道”之列,此言恰恰说明了语文教育是各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优良土壤。那么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重点在哪几个方面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坚定的意志是心理教育渗透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的宠爱之下,意志力显得稍微欠缺,而如何弥补重点就在学校教育。所以语文教师渗透心理教育重点在于通过语文课堂上的人物形象、美丽故事来激发学生对意志力的重视,进而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活跃的思维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各项思维得到锻炼的过程,而一些思维的激发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透过事情或者人物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这也是心理教育渗透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的情感正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其情绪还不稳定,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来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来自我认知情绪掌控的重要性,同时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4
一、转变观念,增强科研意识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很多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教学,科研那是高校教师的事情,如果自己搞科研,就会耽误备课,耽误判作业,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殊不知,教学与教研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研有着强大的综合功能,它是教师智力和精力恰当、准确、高效投入教学实践的保障。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积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主动学习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并在教学中尝试着运用此理论进行教学改革。
二、广泛读书,提升科研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新的课题、新的教材,会发出“书到用时方知少”的感慨,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从书籍中学习他人的经验,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是一名科研型教师具备的首要素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为了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读书。俗话说得好,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多读书就是解决“源头活水”这一问题,读书就是我们教师获取知识、提升科研能力的主要手段。因为,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学习型社会,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阅读下列书籍:《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语言学与语文教育》《给教师的建议》《语文学科论基础》《育人三部曲》《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学会生存》《中国教育改造》《论语》《学记》《教育与美好生活》《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科学》《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等。我如饥似渴地读着这些书籍,不仅增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还提高了自我理论修养,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合作,提高个人素质
合作是完成重大任务的有效方式,要想搞好教育科研,加强合作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特别注重同事之间的合作,因为自己研究课题精力有限,而且有的地方考虑不够细致,在工作中,我常常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让他们给出谋划策,有时也与年轻的教师共同承担科研任务,例如,我和我校的其余三名教师一起承担了“经典诵读”的课题,这样,不仅很好地完成了科研任务,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科研教师的素质。
教研之路上既没有掌声,也没有鲜花,它靠的是我们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努力,不再只做“教书匠”,而是做一名科研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式
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因此它要承担起创新教育的重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积极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讲述如何在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一、示范带头,理念创新。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不能迂腐守旧,而是要敢于向陈旧教学理念挑战。不仅备课要创新,课堂构建要创新,教学方法也要创新,努力使自己树立起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理念。
二、创设科学、高效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孩子们创新。
1、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
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只有“乐学”,才能使他们不断进取和自强不息。孩子们对课堂学习有了兴趣,才会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孩子们进入探求新知的最好状态时,如果充分挖掘课文的趣味性,依据学习目标,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孩子们模仿和概括的教学内容,就会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激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等优点,有效激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首先要使孩子们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孩子们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特有的优势,刺激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好奇心理,激起他们的求知渴望,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创新的原动力。
2.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孩子们发现与探求新知识的心理渴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能够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使孩子们敢于开口,敢于质疑,乐于提问。只有当孩子们好问、好思、好奇的心理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调动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促使孩子们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思考,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为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开拓求异思维。
求异,就是要标新立异,推陈出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孩子们科学、有效的创新习惯,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互动,积极启发和引导,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孩子们多想、多说和多做,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主张。积极支持与鼓励孩子们提出一些新想法、新看法、新主张,鼓励他们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才能使孩子们在自我表现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创新能力。
(2)要鼓励孩子们大胆提问,培养孩子们强烈的问题意识。
著名英国科学家牛顿从小就养成“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后来正因为此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保持问题意识是孩子们萌发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孩子们敢想、敢疑、敢问,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孩子们质疑问难的能力。
(3)敢于失败,在失败中勇于总结经验。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总是希望孩子们的活动能按照自己的预想开展,一旦出现偏差和不同,就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无端责备。我们应该看到孩子们的“错误”中包含着创造的萌芽,是接近创新的脚步,要多多理解,只要我们积极引导,错误常常会迸发创造之光,进而产生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要做到孩子们回答错了,允许他们重新回答和补充说明,不理解的问题允许再问、再想;老师错了,允许孩子们反驳、争论,发表自己不同意见。只有这样,孩子们的探究新知欲望才能被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才有真正的民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就是培养孩子们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究精神,培养他们知识再组合的能力。实践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原动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侧重于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多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自己从课堂活动中获取有效知识;创新教育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重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只有在课堂学习实践中,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才能有效转化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只能被淡化、弱化,创新精神也会被消退,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 古诗文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
1.儿童文学的优点及与语文教材的联系
“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这一18世纪就提出的观点生动地强调了儿童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但是很可惜,我国现阶段的儿童文学并没有很好地和小学语文连接起来。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认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表现方式。这是因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都是18岁以下未成年的少年儿童。所以儿童文文学和语文教学同样肩负着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体验中华汉字的艺术之美,并且让他们接下弘扬传统文化接力棒的重要责任。
由此看出儿童文学所包含的价值本身就与小学语文教育十分相似。时至今日,我们不仅要分析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还要注意到其在儿童认知、审美、寓教于乐等方面的作用。儿童通过欣赏儿童文学可以对人生、社会有一个初步的窥探,还会激发求知欲,萌发出学习的欲望。以上种种同样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本质要求。另外,此处还另引入“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即“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的要素和条件”,而儿童文学恰好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一类课程资源。
小学生的阅历、理解能力、识字量都存在不足,然而儿童文学有着语言质朴易懂、表达准确、充满童趣等一系列适合小学阶段儿童阅读的特点,所以选择儿童文学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能更容易吸引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学习和理解。
在儿童文学中,童话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题材,是一种丰富儿童想象力的很好形式。童话中多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故事,这使儿童更加有代入感,这样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道理。
2.苏教版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入选情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自2011年在全国发行以来广受好评。那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递减,体裁也多为故事和散文。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的成长学习规律,很好地为他们进入初中语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选择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在语文教材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而采用生活化、简洁化并且贴近儿童用语、儿童视角的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儿童接受,使他们产生兴趣。应这一点的要求故事、科普类的文章正呈现随年级递增的趋势。
综上,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利用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上有着较好的成果。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
1.苏教版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的现状
(1)选编古诗文的意义
传统古诗文是我国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中国自古丰富多彩的文明几乎都在古诗文中孕育而生。而在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外来文明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忽视了这一宝贵财富。因此,在教育领域更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古诗文。
(2)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仍存在一些不成熟,诸如:非出自名家的古诗词不具典型意义;部分古诗词题材离生活较远;古诗文的课下注释不够全面,学生预习理解困难等都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希望能够引起教材编写者的高度重视。
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观点
(1)从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出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先前提到,古诗文是一种承载了千年深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捍卫华夏民族的尊严,并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智慧。
(2)从艺术审美角度出发
学生对于古诗文意境的体会和理解是古诗文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如果加强教师对于美学的讲授和点拨,就能够切实地让学生将美学理论融入到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去。
(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
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既有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另找一种更加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呢?这的确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个研究方向。
3.古诗文教育中现有的不足及未来发展
(1)缺乏系统的研究方向
就现状来看,苏教版小学古诗文中的教学理念、过程和方法的研究都是零碎而不成体系的。尽管一些论文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并且不是全面地论述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中一些具有真正建设意见的观点。所以现阶段更应该总结出一套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方案,让教师群体对于古诗文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2)“以诗释诗”的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