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校园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校园的核心范文1
今天,我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不知怎么的,我内心有一股说不出的悲伤。我想:即使是“冷血动物”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一定心有所感。
它是安徒生的作品之一。虽然是童话,但是我觉得它比某些连续剧更催人泪下。讲的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大年夜里光着头,赤着脚在大街上卖火柴。又冷又饿的她没卖出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他不敢回家,因为怕爸爸毒打她,便一个人蜷缩在脚墙脚里。小女孩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种种美好的幻想,最后幸福地冻死在街头。
小女孩太可怜,太悲惨了。家家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中时,只有他一个人上街卖火柴。她没有温暖,没有食物,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死,对小女孩来说是帮她摆脱这一切的天使。说起来,怪来怪去,都怪那个“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贫富悬殊的黑暗社会里,穷苦人民就要受尽折磨,就要生不如死。像许多穷人是做富贵人家的下人的,他们三餐吃不饱,还要做许多粗活。主人常常打他们。而那些富裕人家呢,就要丰衣足食,就要为所欲为。穷人在他们眼里连狗都不如。啊,相比之下,穷人和富人竟有这么大的差别。像小女孩冻死在街头,没有得到任何一个富人的同情。我恨不得把小女孩带到我们的世界,人们会同情她,向她伸出援手,让她冲出黑暗,迎向光明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想到了: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不愁衣食,可以尽情地玩,可以好好地睡,可以常陪在亲人身边。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这样幸福的生活!
智慧校园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和谐社会 美术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28-01
当代美术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专业选择的单一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匮乏,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严重。人文素质缺失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而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实现。而大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所拥有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因此,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社会意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加强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拥有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对美术类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1.1 从美术学院的培养模式来看。文化建设正积极发挥着美术院校的引领作用,美术院校也正逐渐地显露专业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学校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逐渐地从传统的培养模式融入了创造性的艺术培养,但是学生的知识宽度、人文内涵、文化素养方面较差,人际交往、思想认识、知识结构较弱等等,折射出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显示出它的单薄和匮乏。因此,美术院校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有人文素质的浸润,否则培养模式的道路会走的比较艰难。
1.2 从美术院校学生自身的素质基础来看。美术院校的学生为了把自己打造成"技术型"人才,专业学习态度明显优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对日常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不重视。而文化课程中出现旷课、逃课,甚至课程重修、补考现象也较多,部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文字功底、人际交往比较弱,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都缺乏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美术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艺术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全力去开启自身素质的内涵建设,这样才能把艺术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力量进行传承。
2.建设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载体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习惯与风气形成常态化、固有化、效率化,关键在于落实,而能否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设好各类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载体,因此,必须通过载体的建设逐步地向学生进行思想的渗透与内涵的养成。
2.1 有利于达到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美术院校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拥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教学资源,需要运用较多的语言、思维、历史结合与理解,而这些都需要不断去开掘、去融入、去渗透。而学生需要通过载体去掌握人文素质资源与创作语言的养成,去接收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去实践学校各类文体活动与学术活动。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吸收,内化为培养学生的方式与手段。
2.2 有利于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古代,哲学家或文人学者渴望传授智慧,着意养成的是心性。在现代和谐社会下,学校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此,作为美术院校在积极推进艺术创作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创新培养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行动上提升学生的人文能力,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建设,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的恰如其分。
2.3 有利于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训育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发现和探寻真善美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心智活动,使学生更加投入到艺术创作的激情中,并在艺术的追求中最终积淀成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真诚拥有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不但有利于培育出色的艺术人才,而且有利于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3.探索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载体的创新性
和谐社会下如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更高要求。一所美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与重视,因此,要发展就要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载体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3.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载体。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最规范的载体,应把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很好的相结合把知识在课堂内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文学、历史、哲学、美术、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人文文化知识,结合美术专业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扩宽学生的人文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创作思维、人文精神、历史形成时代性的关联,而这些都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以"言传声教"自身的素质影响、感染学生,而且要把优秀的创作作品结合所蕴藏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
3.2 拓展艺术实践活动载体。美术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高素质创造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创新艺术实践活动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专业实践、自我展现、服务社会的平台,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在教学实习基地、艺术创作比赛、基层文化服务、艺术展览等各项活动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使其增长见识、拓宽思维,加深对活动主题、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整合艺术文化载体创新。充分利用美术院校艺术大师以及文化产品所诠释艺术存在的内涵,通过校史馆、学术活动、艺术展览、出版书籍、产品项目等文化载体作为最直接的人文素质教育向学生传输人文理念、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观等,把艺德、艺风和学术气氛不断发扬,使学生的人文思想和人文行为如艺术大师一样始终保持着学术激情和高度,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智慧校园的核心范文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性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校园文化的核心,当代我国校园文化建设承载了强国梦复兴梦的重任,基于此,大学就需要重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作用。校园文化是教育发展的载体,同时具备完整的体系,因而在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校规和学校建设精神风貌上,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相互和谐的统一发展。高校文化大体分为几个方面: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些文化反映了学校精神风貌、文化意蕴、校内外部的凝聚力、教育规章规范,人才价值追求的一个由外表到里层的文化渗透的过程,这些行为文化,支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建设。使得学生在校园能够受到文化建设的更好熏陶,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坚定的意识形态,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统一
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统一辩证的发展关系,校园文化在文化建设上、思想观念上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和精神内在统一,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这对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才能建造积极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都有伟大的榜样作用,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才能实现校园文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呼应,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引导作用,也可以让校园文化起到建设的支持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校园文化的要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要从校园文化的教育方针抓起,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教育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广大学子形成爱学习、学劳动、爱祖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祖国未来接班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氛围,从而使其在思想政治课上发挥渠道作用,培育健康的教学文化。在启迪学生的教育观念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落实到学生的日常作风上,可以培养学生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可靠的接班人。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融为一体,在学生的创新和活力问题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可以激发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把这一价值体系发展成为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价值观念。学校在日常中可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研究,增强其影响力,把这一观念渗透在学校建设的每个领域,把内化理论上、实践理论、系统化理论、传播理论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整合日常的校园文化作风,营造出勤奋严谨求实的优良好学风,在日常中深入的健康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作用,让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加的开拓创新,从而,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更加的和谐富强。
三、结束语
智慧校园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德育理念与思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段话精辟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构筑适应时展要求的高职院校德育理念与工作思路的重要意义和统领作用。
一、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和谐――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理念
理念对实践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先进的、科学的理念对于实践更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一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当秉承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呢?
我们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不断壮大。我们的德育理念也应处于一种不断发展进步和深化完善的态势中。这些年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基本深入人心。但这一德育理念的实效性、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却还没有得到完全显现。“每一代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属于自身的特征。每一代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向往都有属于自身的密码。当代大学生是在理想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综合作用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所展示的理想、情感、兴趣乃至烦恼、郁闷、渴求等都需要我们‘读懂’,才可能去理解和引导。”笔者认为作者的观点基本道出我们德育工作开展所要构筑的一个理念,即“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和谐”的德育理念。对这一理念我们又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补充,即情感交流,思想共鸣,个性尊重,品质培养,行为引导。“科学发展”,一是要关注和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差异、发展差异,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独特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二是德育效果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考试排名等量化指标来论定,而应当代之以多样化、人性化考量。三是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也要做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和谐”,就是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和谐,德育教育与全面教育的和谐。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共同发展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等。这里谈到的师生关系和谐,就是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思想共鸣,注重对学生的品质培养与行为引导,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之间能相互理解和尊重。接下来我们来谈思路问题。
二、认识的高度、思维的广度、行动的力度――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三个思路
(一)第一个思路是认识的高度,即德育工作的灵魂、主题、精髓和根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
我们认为,坚持的指导地位,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应当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应当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应当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精髓;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也应当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根基。德育工作的灵魂、主题、精髓和根基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为主流和方向。这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第一个思路一即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有这样一个认识的高度。
(二)第二个思路是思维的广度。即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从时间和空间结合的广度来考虑
笔者认为,德育工作从时间上来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场“持久战”。“育”是一个相对长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荣辱观的熏陶与养成过程。就像孕育新生儿,一定是十月怀胎。才能一朝分娩。另外,从空间上来看德育工作是个内外环境复合的过程。是集合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力量的一个全方位的“空间战”。“育”是内、外环境的复合而不是简单叠加,是整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德育之影响力和重视实践经历的德育评价之影响力的集合。是一个自我与共我、大我与小我、大家与小家、利己与利他的对抗、角力过程。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德育工作要抓好几个关键的时期。比如大学时期,大学生自省自察能力、思辨对比能力随着心智的成熟不断增强,所思所想与所言所行有一些偏离并不可怕;学生个性张扬,桀骜不驯也不可怕,因为高等学校本来就应当是倡导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场所,是培养学生民主观念和参与意识的场所。问题的关键是要做好立言导行工作,要重视将学生培养成为个性、情感、理性科学发展、全面和谐的社会人。而作为一个复合影响力的结果,又要抓好几个关键的环节,课堂环节和实践环节并重,家庭、校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德育资源整合很重要。总的来说德育教育是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过程。德育工作要从时间和空间结合的广度来考虑,这是第二个思路――即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有这样一个思维的广度。
(三)第三个思路是行动的力度,即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开拓创新、方法与手段的与时俱进
智慧校园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财贸素养教育 人才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统领作用
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功能之一就是受教育者通过掌握道德标准和原则学会做人做事。一个有强烈道德责任感的人,会走上一条服务社会的人生道路;一个恪守道德规范的人,会自觉遵纪守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时代性,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统领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做人做事的教育,如乐观、宽容、平等地待人;真诚、谦虚、认真地做事等等,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素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在创办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人才特色的“素养教育”目标,即“五板块”教育:“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和“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的品格素养和职业素养。人才培养目标即“素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素养教育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始终,达到了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致性。
1.爱心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是真正引领时代前进的价值体系。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的同时,与结合“素养教育”进行爱自己、爱家人、爱学院长的爱心教育。爱自己:从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角度告诫大学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摒弃自私自利的人生观,结合大学生轻生事件,进行生命教育。爱家人:包括爱父母、亲人,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孝慈思想,把爱的教育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最终升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爱学院:爱护学院的公物,维护学院的荣誉,使学生懂得爱须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日常行为做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度重视实践性,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影响学生。针对高职学生喜欢运动的特点,大力开展体育运动,磨练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针对他们关注就业,热衷考证的心态,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报效祖国;针对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告诫学生要诚信服务;针对大学生喜欢上网,大力加强网络教育,开办红色网站等。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强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完成从道德情感到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转化,设计与教学有关的社会实践内容,如:做志愿者或义工,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畅谈奉献爱心时的体会与快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发挥德育基础作用的同时,更注意德育的层次性、鲜明性和实效性。
2.责任教育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要求,不用“高、大、全”的模式“一刀切”。在进行责任教育时,阐述相关理论使学生明辨是非。
从高职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入手实施德育教育,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实际和接受水平,使德育教育收到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功效。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是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基础,以由小见大的层次递进的方式,力争教育内容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更使德育目标具体化。最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教学内容,列举优秀大学生成长事例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3.诚信教育
诚信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运行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并践行诚实守信这一传统美德,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讲授市场经济与诚信道德关系,列举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并提出思考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法、课堂辩论法等让学生展开讨论。设计诚信活动系列:如学期初的诚信承诺、学期末的对照检查和诚信考试倡议等等。
4.严谨教育和创新教育
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如:设计创新思维的课堂练习题;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作成手工艺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如严谨教育,写出生活中要注意的细节,再制订计划完成。
智慧校园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辅导员角色定位 荣辱观 教育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也是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形势下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角色定位、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全面理解和准确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建设和谐校园也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国内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已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如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研究建议,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研究,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管理方法研究等等。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出发,能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其思想和行动,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政治思想坚定、专业知识扎实的有用人才。因此,不仅要求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而且要求高校辅导员以此作为行动指南,从而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必须坚持以为指导思想,突出强调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特别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呈现。基于此,本研究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结合辅导员工作特点,从辅导员工作实际出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1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以身作则,坚守职业道德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求辅导员具有比大学生更加敏锐的眼光与视野,对国际形势有准确的把握与理解,既要做到紧跟时代的步伐,又不能被外来的东西所迷惑;同样,我国国内也在发生巨大的变革,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富于创造精神、开拓精神的伟大时代,我们需要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到这个伟大的革新中,在努力拼搏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因此,高校o导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以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根本要求。
目前,高校辅导员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其理论修养与实际工作的能力。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者,这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前提与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辅导员自身需要具有扎实的的理论修养,因此,辅导员自身的学习应当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其次,高校辅导员要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尤其是刚入学的新大学生,他们面临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的转变,切实做好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参谋,给学生以各方面正确的引导,可以避免青年学生走弯路,从而更加坚定他们的信念追求,利于他们的成功成才;第三,高校辅导员还应当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虽然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不可否认,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可能多样,如学业压力、健康原因等。这时就特别要求高校辅导员真切关心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学校、老师、同学的温暖,减少甚至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当然,以上各方面的工作都应该贯穿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始终,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学习生活指导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辅导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方面的工作都不能偏废或忽视。这实际上就要求高校辅导员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以身作则,坚守职业道德,促进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加强共同理想与荣辱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知荣辱明是非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注重人文关怀
总体看来,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理想信仰的失衡。部分大学生在信仰上表现为唯我独尊,价值取向功利化,无法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因此,加强共同理想与荣辱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知荣辱明是非的素质已经是高校迫在眉睫的学生工作重点。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注重人文关怀是很有必要的。
3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独立思维能力
3.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教育培养重要性
21世纪真正所需的人才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主动探索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构想,发现新规律,不断实践、不断开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创造性成果的人才。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教育是造就新时代人才的途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高等教育应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以培养大批具有开拓性思维的人才为目标,让高校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
3.2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当代大学生目前创新能力意识缺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缺乏创新的想法与欲望。许多大学生认为“创新”就是大发明,大创造,与现实生活脱节而不愿意主动思考如何创新。(2)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美国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具有90%的创造力,7岁时有10%,8岁以后就仅剩2%。大学生往往易受多年传统教育的影响,想象力严重受限,畏惧犯错、害怕失败等心理,无法将创造性的想象付诸实践,这种习惯性思维、缺乏想象力导致了现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3)缺乏创新的信心和毅力。良好的生活环境成为大学生娇生惯养的温床,家长的溺爱更加导致他们安于现状,没有信心和勇气挑战未知领域,遇到挫折时更缺乏坚持的毅力,面对困难不知所措。
4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对大学生自身素养提出要求。首先,时时保持对所学或所研究事物的高度好奇心;其次,时时保持对所学或所研究事物的逆向思维;第三,时时保持对所学或所研究事物的追求创新的欲望;第四,时时保持对所学或所研究事物的求异观;第五,时时保持对所学或所研究事物的不自满,不断创新进取;第六,时时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少走或不走弯路。
(2)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除了对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外,高校也应高度重视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科研引导,加强实践力度,通过组织社团活动、各类竞赛等,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际,实践创新的舞台。
(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创新培养体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释放其应有的光芒,才能不断完善。同样,也只有在重复实践的基础上,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应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从实践到创新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