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专业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商务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商务专业知识

国际商务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国际商务;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134-03

作者简介:王慧(1979-),女,汉族,河南邓州人,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基金项目:上海市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项目“基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阶段性成果。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应用型人才,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实训教学才能确保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实训教学的开展主要依托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由于企业保护商业机密的需要,以及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无法保证实训效果,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已成为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推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场所。本文就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性、现存问题及构建思路进行探讨。

一、校内实训基地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外贸行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外贸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但从近年来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没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2010年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在外贸企业和物流企业就业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5.09%,2011届毕业生打算和正在外贸企业和物流企业实习的人数比例也仅有13.36%。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实际技能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外贸行业对实战人才的要求。因此,加强校内实践教学,搭建校内实训基地这一教学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内实训基地担负着学生日常教学实习和仿真训练任务,是培养高职人才必要的实践场所。只有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把教学从教室延伸到实训室,再延伸到外贸实际工作岗位,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中专业知识向综合职业能力的转化。

二、校内实训基地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各高职高专院校普遍意识到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纷纷投资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模拟实训室,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软硬件薄弱、基地利用率不高、内容脱离岗位职业标准和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实训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1.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实训硬件薄弱。相对于理工科专业而言,国际商务专业让人觉得所需实训要求较低,所以一些高校对实习实训投入较少,民办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更是严重不足,软硬件配置薄弱,更新滞后,导致学生即便受过软件模拟训练,仍难以完成实际的岗位操作。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需要二次培训,因此很难引起用人单位的兴趣。

2.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作为课程结束前的综合训练环节,因此大部分教学还是在课堂上完成,导致实训基地利用率较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实践技能,不能熟练利用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

3.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不明显。当前的实训教学大多数是基于实训软件的仿真模拟教学,缺乏真实的职业环境,导致学生即便经过软件模拟训练仍难以完成实际的岗位操作。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必然选择,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让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熟悉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出产品甚至商品,实现“教、学、做”的统一。而国际商务专业工作过程不易区分,很少有实物产品,难以体现其生产性。

4.实训内容单一,学生技能培养不足。实训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按照理论知识的体系来安排,而不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和任务分析,脱离了岗位职业标准,更谈不上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教学。因此,实训效果有限,学生的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国际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思路

(一)建设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场所,因此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建设目标。基于“大国际商务”定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可筹建囊括进出口业务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商务秘书实训室、商务英语实训室、学生SYB(Start Your Business)实体创业点和学生SYB网上商店在内的“校园商城”综合实训基地。“校园商城”建成之后,可充分利用该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专业能力培养是校内实训的主要目标。通过该实训基地,可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单证的制作能力、商务谈判能力、从事电子商务的能力等)。学生通过训练并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获得外销员、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国际商务秘书、助理电子商务师、初级经济师、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从招聘单位需求来看,大部分单位对“专业对口”限制不严,只要是在专业大类内都可以,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再学习能力等技能,看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可培养潜力。教师在指导实训项目时,要分组进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校内实训突出了学校的主体性,每一个实训项目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精心实施。

(二)建设原则——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针对未来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使学生能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行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符合岗位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来说,仿真实训是指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真实信息为背景材料,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多媒体,利用模拟场景及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结合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通过操作、参与或扮演角色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企业管理、公司经营以及政府职能部门行为的某一环节或某段流程的模拟训练,从而达到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和政府行为、掌握相应商贸业务技能的目的,这是国际商务专业实训的主要手段之一。全真实训则是在学生基本熟悉专业技能后,通过实训室的相关情景布局,让学生能体验“真实”的商业贸易活动,即进行实战训练:由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硬件设备让学生开展真实的业务,实训项目来源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此外,还要坚持资源共享原则。规划建设国际商务专业实训基地,要考虑满足多专业、多课程实训需求,按院系实际需求和情况来规划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尽可能使有限的实训经费投入发挥最大效用。“校园商城”的建成在满足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校内实训需要的同时,可以带动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商务秘书、商务英语等相关专业校内实训的开展。

(三)建设内容——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布局

校内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要适用于实践教学,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强化技能培养。实训室与实训区域的划分主要以模拟企业真实的运作环境为主,同时要参考教学所需,注意企业文化的渗透。实训模块的划分,即实训的具体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职业教育的规律,确定初上岗者的工作任务、基本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国际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根据市场需求,结合院系实际,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作岗位需求,做好建设发展规划。为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得科学、合理和现代化,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应注意市场调研,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吸纳外贸系统专家的意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总体建设规划。

四、结语

校内实训基地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其建设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既有实践操作技能又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德礼.商贸专业实训基地创新模式的构建[J]教育导刊,2008(11):50-53.

[2]屈建龙.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素质教育论坛,2009(10):12-13.

[3]杨永.高职高专国际商务专业实训教学的探索[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63-65.

国际商务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专业文化;职业文化;实训室建设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文化品质,养成职业精神,即培育专业文化。所谓专业文化,是指整个专业学习人员所共享的,对应于相应的职业生活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学习情境的强化,有利于刺激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还可以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熏陶学生的职业理想,端正学生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

高职高专教育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训室职业文化建设是实训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际商务实训室职业文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商务综合实训室可以完全按照进出口公司的工作环境进行职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全面体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企业文化和企业工作氛围。

国际商务实训实训室总体设计可遵循如下的指导思想:

1.实用性

实训室的建设总体考虑实用性,不论是专项实训室还是综合协同实训室,均从企业实际操作业务出发,从企业实际岗位设置出发,从企业实际的业务案例出发而展开设计。同时,实训中心使用的软件通过三维仿真场景模拟企业操作环境使学生的实训操作在业务流程、操作规范、业务单证等方面均与企业实

2.实践性

实训内容的设计是为了给社会上希望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人员提供实训的场所和实训和技能鉴定的内容,因此具有很高的实践性要求。“实训” 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实际操作操能力,使受训者通过实地体验、实际操作、实战演练从而习得技术技能的过程。“实训”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实训的目的是以提升实训者的技术技能为主,实训的内容是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实训的手段是以实物操作和仿真模拟为主,实训的功能是以是否促进就业来体现。

3.综合性

整个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训内容既包括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国际商务单证,国际货运、报关报检等,实训方式既包括单人实训,又包括小组实训,既有理论知识的考核,又有操作技能的考核,因而整个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的规划建设要很好的体现综合性,把上述实训内容和实训方式很好的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4、先进性、前瞻性

时代在不断进步,外贸行业在飞速发展。实训中心的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前瞻性,不仅要包括目前的外贸行业技能操作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到外贸业的发展,把一些先进的技术、软件、理念等应用进来,这样才能保证实训中心建成后仍然能保持很好的先进性。

5.模拟现实,但又不完全是真实

实训室通过软件、硬件设备、场景等模拟仿真现实业务,但又不是把企业实际完全照搬过来。比如软件实训,企业实际业务讲究的是效率,因而软件单证中能带过去的字段系统都自动显示出来,而在教学实训中,为了让学生多一点实际操作,软件就不能自动把字段带过去,要让学生动脑筋自己填写。

6.可扩展性

实训室的建设发展和国际贸易行业的发展要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实训室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将来的扩展性,必须是柔性的,能够适应今后行业发展的升级、改造。

二、职业文化建设内容

(一)模拟、仿真硬件环境

模拟的环境包括:实训室的硬件设施、软性装饰,同样也包括软件中的教学场景。

1.建设一些符合业务角色特色的业务窗口

通过建设一些符合业务角色特色的业务窗口,如:船代订舱柜台、海关大厅业务窗口等。设置一些实际业务中的工作环境,如:货代办公室、贸易公司办公室等。通过这些直观的业务环境使学生了解实际的业务流程。这是外围的感性教学部分。淄博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实训中心 布局了200多平米的房间作为仿真实训室,该实训室设置了比较醒目的门牌标牌, 在此房间内进行隔断布局,布有商务谈判区1个、业务洽谈区2个,出口公司、进口公司 、银行 、国际货运公司、报关行、海关、商检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等部门各1个,设有隔断和标志牌,每个部门配备2台电脑和桌椅,另外海关、商检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部门各设1个接待台,进行专业见习和综合实训,配有传真机、打印机各1台,各部门共用。

2.实训室内墙面挂图

通过实训室内的软性装饰,创设职业情景。可考虑设置本实训室功能介绍、各业务窗口的角色标牌、各业务窗口的基本职责和基本工作流程、模拟业务公司的公司章程、员工守则、进出口公司各工作岗位职责等。

3.统一着装

为学生定制统一的工作服。男士黑色西服套装,女士黑色套裙,白色衬衣。具体设计与布料选取需要根据经费情况进行调整。

(二)模拟、仿真软件环境

在通过模拟环境教学之后,学生对企业的操作流程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此时,即可通过仿真教学实训软件进行练习与巩固。教学实训是立足于教学点上的实训,因为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除了会填单、制单,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业务的来龙去脉,这样的学习才能前后贯通,融为一体,才更有效,更有整体性,而不是单单拘泥于局部的操作。利用实训室的一些硬件环境布局设施虽然能够解决一些业务环节,但是在可操作性及实际效果上很难满足整个实训群体的需求,因此,利用企业的实际业务案例和操作流程,进行教学。将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通过企业的实际业务案例和操作流程来教授,这是内核。这就可以依靠软件来实现。

利用一款能够引发其思考前后操作关系的实训软件就是一个较好的手段。这样的教学实训软件相当于构架了教学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今后面临实际企业工作时,就不会感到特别陌生,无所适从。

目前海关、外贸、外汇、国税、外贸企业等各有关部门外部网以及包括各单位相互联网及接受申报等内容都是“电子口岸”的重要组成。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技能训练平台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目前校内没有训练平台,而合作企业又无法接受学生真实的实习,致使学生顶岗时尚不具备岗位能力,不仅企业不满意,也给学生就业带来了重大阻力。我们在企业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到了企业,对企业正常应用的电子报关、电子报检、电子核销等电子口岸大通关系统知之甚少,不能操作,企业还需要重新组织培训,成本高。另外,当前能购置到的软件也仅仅是外贸流程的一个模拟,无法实现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训练。因此,校企合作开发行业应用软件的一个仿真系统非常必要,也更能体现专业文化建设中得实训职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朱发仁,傅新民.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职教论坛,2007,1(下):52.

[2] 燕林涛.加强高职院校丈化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

[3] 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4] 夏洁露.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国际商务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 现代学徒制 问题 对策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确定了具体的任务措施,其中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在嘉兴市教育局、嘉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共同指导下,实行现代学徒制。

一、现代学徒制的含义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引入企业人才模式深入课堂教学,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使得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二、现代学徒制在国际商务专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双赢”的契合点

中职学校的很多专业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但是对于国际商务专业来说,一般外贸公司不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招聘人数较少;加之高校毕业生数量多,企业实际上并不稀缺中职类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这也是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就业对口率低的主要原因。

2.结对的困难性

学校里国际商务专业课老师基本上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就踏上工作岗位,要是自己寻找师傅基本上很难找到行业内的优秀师傅。依靠个人关系寻找到的师傅随意性比较大,素质参差不齐,变更的可能性多。

3.导师进课堂的困难性

从事外贸业务类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时间很难具体排定(经常有业务接待、参展、出国考察等活动),定期来学校上课也比较困难。

三、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措施

1.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培养机制

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我校与嘉兴蓝特光学、嘉兴汇信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由企业业务人员组成专兼职教学团队,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

2.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学徒机制

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结对,定期下企业学习企业中的实践操作,了解行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学生。师傅如果不能定期来授课,可以请师傅提供企业真实业务,让学生模拟制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制作,由企业专家从实践角度进行点评。这种及时的沟通和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的学习疑问及时得到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专家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手段进行场外指导,外贸专业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地了解行业的变化及发展,与时俱进地补充新知识,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经过教师、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在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进入与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

3.信息反馈机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这对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校企合作双方要时刻注意市场的变化,在培养中及时掌握校企内部的管理现状,及时识别、获取相关的信息,并加以沟通。

表1 现代学徒制模式

合作对象 学校 企业

结对对象 专家和学生 专家和教师

教授内容 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需要的外贸单证操作知识

解决问题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企业人才需求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外贸制单的效率

学生都没有进入过职场,缺乏社会体验,外贸制单可以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虚拟的外贸公司单证部,以教师为领导,学生为单证员的身份参与到实践中,以业务完成情况为考核点,实行绩效管理,来全面提高学生制单的效率;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真实案例为任务,小组竞赛为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以比赛来提高学生制单的效率;利用外贸单证教学软件、教学系统让学生定期进行操作,提高制单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制单的效率。通过外贸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的分析讲解达到“会”和“正确”的目的,全面提升学生外贸制单的能力。

表2 教学方法及效果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情景模拟教学法 深入其境,体验岗位需求

项目教学法 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组竞赛法 加强竞争,优胜劣汰

小组讨论法 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四、实施成效

通过教学改革,以现代学徒制为契机,转型外贸单证授课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外贸制单工作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外贸单证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外贸单证工作人员,为学生就业开拓更广阔的前景。这种教学模式实施一年以来略有成效,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分析,11级与10级的对比参照,发现改革教学模式还是有成绩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0L].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4-02-26.

国际商务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 高职 商务英语 课程重置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国加入WTO的十多年来,尤其是2004年7月1日起颁布实施《新外贸法》之后,对外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极大地拓展了商务英语的发展空间。全国近1200所高校中的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该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制出现了缺乏职业性,与实际工作环节脱离等问题。

1 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均采用“英语专业课+商课专业课+商务英语”这一模式,这一模式仍然是沿袭了本科商务英语教学的模式,侧重“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而对“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重视不够,或是仍然沿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离的二元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框架已严重滞后于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市场对于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的需求。

2 我院现有的应英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及我院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

2.1 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2.1.1 专业名称含混不清、定位不明

我系很多刚进学校的新生在被录入我系的应用英语专业时,根本不知道应用英语专业具体是什么专业,再加上我系的名称叫做“基础教学部”,使得很多新生都以为应用英语专业就是小学或初中英语教育专业。

我院的应用英语专业,就其现有课程的设置情况可以被视同为商务英语专业。所以在以下论述中,笔者就我院应用英语课程设置所提出的一些改革方法,都是将应用英语专业视同为商务英语专业。

2.1.2 课程设置只是本科院校的“缩小版”

我院现有的课程设置也采用“英语专业课+商课专业课+商务英语”这一模式,包括如下课程:理论课程有基础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美概况、英语会话、应用英语翻译、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函电与单证、商务礼仪、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剑桥商务英语以及商务英语阅读;实践课程有英文录入与编排、英语综合能力实训、影视欣赏与评论、国际贸易实务、函电与单证、英语口译、商务沟通、毕业设计以及岗位实习。

这些课程的设置中,理论课程多以英语学习为主,除了函电与单证、剑桥商务英语以及商务英语阅读以外,其他课程的“英语”和“商务”脱节。商务英语课程不能有机地将英语和商务知识融合起来,英语和商务只是两类独立而互不相干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课程学习之时,不能体会目标工作的任务和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又怎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呢?

实践课程中,只有国际贸易实务和函电与单证是与商务英语方向密切相关的课程,其他实践课程,如英语综合能力实训,只是变相地对学生的公共英语四级考试进行辅导。通过该实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英语口译课的教材和内容都来自本科教材,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口译技能,而事实上,大多数高职层次的学生在工作开始的前几年是不能走上口译的高级层次的,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到必需而有用的知识,老师需要对教材以及授课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否则,如果课程内容只注重于系统的学科性,而忽视了实践性,是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

2.2 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

通过对12届73名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以及13届61名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信息汇总表中选取“就业去向”和“岗位类型”两项信息进行统计,其中12届有6名学生专升本,13届有17名学生专升本,最终统计人数分别为:12届67人,13届44人。其中12届毕业生中,仍然留在芜湖的只有3人,其他的学生分布的十分广,如上海、浙江、合肥等地,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返回了家乡。而13届毕业生中,他们换工作比较频繁,截至目前,有41%的同学仍然留在芜湖,剩下的同学在家乡的居多,其他同学分布在江苏、合肥等地区。

两届共111名学生中,从事的工作与英语相关的比率仅为10%,其中还有从事小学英语教育的同学,90%的同学所从事的工作与商务英语毫无关系。这与我们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我们应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大相径庭的。

高职教育的定位目标是服务当地经济,但是由于外贸行业的特殊性――对于地理位置的要求较高,而那些对于商务英语人才需求较多的企业、公司则集中在浙江、江苏、广州以及上海等拥有港口的地区。而我校虽然位于港口城市芜湖,但是芜湖市内的外贸单位少,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小。

我院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可拟为广东、浙江一带,虽然上海、江苏一带的商务人才需求量也很大,但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公司单位在招聘商务英语员工时,学历的最低要求基本都是本科,这一点对于我们高职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就业是十分不利的。而广东、浙江一带的外贸公司和企业多是家族式的企业,他们对于学历的要求不高,而更看重员工是能否吃苦耐劳,再加上他们在节省人员工资开销的考虑,在能够完成同样工作任务的前提下,他们更倾向于聘请专科生。

根据我校的生源素质,现有的教学软硬件设施,我校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群可以拟定为外贸业务员、单证员以及涉外秘书。用人单位对这三个岗位的应用(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如下: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制定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中就有了参考和依据。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概述

姜大源教授指出,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序化与课程内容的抉择取向问题。

他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意味着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而是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4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过程性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4.1 课程设置专业针对性强

商务英语专业应当更具有针对性,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展开,即如何培养出走上工作岗位后“零适应期”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或涉外秘书。

4.2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过程性知识”的学习交替进行

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同“过程性知识”的学习交替进行,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模拟教学法是在一种人造或模拟的环境下学习从事职业,它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进行重复教学,并能够随时进行学习评价和指导。模拟教学以“假”代“真”,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实践环境,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扮演职业角色,从而达到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零适应期”目标。虽然模拟教学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但教学过程的重点仍是强调行动的完整性,是基于行动导向的一个教学过程。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之一就是外贸业务员。外贸业务员要想完成一项完整的外贸交易,需要如下的工作流程:与客户建立商务关系(如果是新客户的话);报盘―还盘―再报盘……最终达成一致;寄样品(价格谈好后,客人还需要寄样品确认);做合同(客人对价格和产品满意后下订单);安排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还需不断核实产品能否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安排装船);订船;收货款(因客户及公司的不同,收取货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是在发货前买家支付30%~50%的货款,余下的货款等买方收到货后付清);发货;准备报关单据;寄单据给客人;去外管局办理核销;去税务局办理退税。

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做好知识准备,课堂上进行现场模拟和管理,教师则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并最后做出一个效果评估。

而在“过程性知识”习得之前,“陈述性知识”――例如教授学生如何写一封措辞恳切、言简意赅的建立商务关系的信函则可以穿插其中,学生意识到这是完成一项外贸交易的第一步,自然比枯燥地学习信函的写作要感兴趣得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小结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变革势在必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了三年,但毕业后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似乎是浪费了三年的光华。而学生的就业情况也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口碑和一个专业的发展,尤其是在生源越来越紧缺的前提下,没有较高且令学生及学生家长满意的就业率,就很难同本科院校或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竞争,专业建设也举步维艰。然而,任何变革都是伴随着剧痛的。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作者将与所有同仁一起不断推动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使该专业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人力资源市场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的新型商务英语专业。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20.

[2] 林永华.需求导向下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模块的重构――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个案[D].西南大学,2011:32-33.

国际商务专业知识范文5

【摘 要】随着国际商务不断发展和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商务英语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成为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必不可缺的课程.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及商务英语特点,本文讨论商务英语的内涵、需求分析及方法,提出其课程设置应遵循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充分利用区域资源,进而推动区域系统各部分的协调发展,旨在使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更为规范、科学和合理。

[关键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区域经济;复合型人才

一、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养在区域经济视角下的重新定位

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是英语的一种重要社会功能变体。其内容除语言文学外,还涉及经济、贸易、财会、管理、法律和文化等诸多人文领域。复合型 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基础, 培养学生从事国际商务 交际活动的能力。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基础,培养学生从事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能力。企业需要的外语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英语功底,更要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为外语只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来看,更多需要外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人才。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区域特点,本着服务区域经济,满足区域大众需要的原则,积极开设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迫切需要的课程,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国际商务知识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二、构建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教学理念:以复合求立足,以特色谋发展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新审视和制定培养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首先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对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教育的促进,又要看到其带来的冲击。要防止市场的短视性、逐利性和盲目性对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养的不利影响。针对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的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应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办学方向:立足本土,面向广东及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

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养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把国际化、本土化结合起来,必须顺应社会的趋势,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培育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而在当前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增长日益放缓的情况下,促进本土经济发展尤其重要。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教育和本土经济的结合是促进本土经济的有利因素,可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与影响区域经济运行的再生性要素(主要指人力、科技)、牵动性要素和制动性要素直接对区域经济的运行发生作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素质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必不可少,同时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3.知识结构:培养有特色的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高级复合型人才

未来的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与国之间、多目标、多方式的交流方面,不同经济、贸易、政治、文化背景的交往空前广泛。网络贸易、电子商务使信息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充当主角,而英语作为世界各地的“通用语”更是扮演着重要的信息载体角色。这种国际商务特征对商务人才的培养有了更全面的要求。

三、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并规定必须开设的三类课程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其中相关专业知识就是指除外语专业知识之外的某一复合专业的知识,包括外交、经贸、法 律、管理、旅游、新闻、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商务英语设置课程必须以《大纲》 为指导,其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必须凸显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原则。

2.需求性原则

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是大纲规定的培养方向,付诸实践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各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同、各校本专业发展状况不同以及其他诸多因素,因此,培养目标与规格以及教学内容与形式自然会有所区别,各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社会需求与本土化选择相结合,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培养口径上,根据所处区域的需求和变化及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设置多个相关专业课程群,其目的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3.科学性原则

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既要充分体现社会需求,又要遵循课程设计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并且还要考虑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等客观因素,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要正确地反映各门学科、课程内容符合科学体系要求,重视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商务英语是英语语言文学与经济类各专业交叉的学科,在课程和教材内容上要妥善处理英语技能与商务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 各门课程的有机结合。

4.系统性原则

商务英语的复合型特点要求课程设置不仅要遵循两个知识领域内各自学科设置的系统性,还要求遵循两者知识体系结合过程中的系统性,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学习,还要注重培养英语语言技能在商务环境中运用的能力,充分体现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商务英语专家 Brieger(1997)曾指出,商务英语范围主要包括语言知识、交际技能、 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文化意识等核心内容。因此,完整系统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应涵盖以 上几方面内容。在课程设置中,根据学生所必需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的需要和商务方向, 将课程设计成几个模块,如语言技能模块、商务知识模块、跨文化交流和人际沟通模块。每个模块下设几门核心课程。所有这些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的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

5. 发展性原则

商务英语不是一种静态的系统。随着国际商务不断发展和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商务英语 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商务英语课程除了原有的纵横两方面的课程安排,还会涉及更多经 济类以及其他跨学科领域或知识。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变化,学习者的需求在变化, 高等教育也在变化。因此,课程设置不可能一成不变,应该随着这些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 形成一种动态发展模式。

四、优化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课程设置

国际商务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MIB;双导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31-02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商务专业人才,国家特设置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MIB)。近几年社会上的国际商务人才存在巨大缺口,因此,能够合理的利用“双导师制”培养优质的应用型、专业型国际商务人才至关重要。

一、MIB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国际商务纵向岗位设置,国际商务人员需要掌握跨国经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管理、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务谈判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其中,国际商务基础知识、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和语言基础学习,需要以系统的教授方式获取;而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运用能力要在实际操作执行过程中熟练和固化,最终获得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因此,国际商务等专业硕士培养引入了“双导师”制度,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共同培养。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没有对校外导师行使行政管理的权利,也没有对校外导师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校外导师管理的很多环节处于缺位状态。导师与学生间缺乏沟通机制导致职责划分缺位现象明显。同时,生源情况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差异,导致专业型研究生有更强的自主意愿和相对明确的目标,使得“双导师制度”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培养效果。

二、MIB“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优化分析

(一)学生管理的优化路径

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优化改革,首先要考虑招生环节的优化。入学考试应该针对考生实际情况的差异,进行有侧重的考查。应届毕业生重点考查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而对于有工作经历的往届生应侧重其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教育部可以制定开拓招生渠道的计划,允许高校在典型企业设立试点实验班,设计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内容,为企业定向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同时,在入学前要对生源进行深入调研,这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高校要在入学前了解应届生的专业知识背景,挖掘有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的时间能力,充分了解即将入学的学生的基本情况、优势和就业意向等。观念的转变则体现在要以就业为核心导向,专业知识与实践实习并重。就业是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一切课程安排和实践计划都要围绕就业这个核心。同时,专业硕士不仅要单方面的注重实践,这样会忽视专业知识的教育,有悖于研究生教育的宗旨,也会浪费校内导师学术专业知识指导方面的优势。

(二)双导师管理优化路径

无论是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在确定需要进行研究生培养后,都要进行一定的上岗前培训,同时两位导师之间需要充分的沟通,相互了解情况,校内导师要将高校制度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等信息告知校外导师。同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合作。要明确双方的主要职责范围,即校内导师负责理论知识传授,校外导师负责实践技能指导。与此同时,校内导师的理论教学中要渗透适应实践的案例分析和模拟实验的教学模式,校外导师在时间精力允许的范围内也要参与理论教学。校外导师应该拓展实习实践方式,尝试观察式实习、体验式实习和项目制实习等方式,其中观察式也可以以课程教学的形式传授给专业硕士。

(三)培养体系的优化路径

培养体系要更加适应“双导师制”发挥双导师的优势,那么就要求培养方案和制度体系更加优化。培养方案改革中,要注意课程内容需要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毕业环节要以项目为基础。也就是说整个课程内容、实践内容计划和毕业设计都要围绕企业实际项目进行,学生真正参与项目执行,同时为了项目执行制订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要相互渗透的培养方案。实现双导师制度不仅仅是“1个校外导师+1个校内导师”,而是“1+1>2”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同时,将校外导师管理中缺位的选拔制度、培训制度、交流反馈制度、评价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构建起来并不断完善与优化。

三、结语展望

“双导师制”是专业硕士培养的创新培养机制,是符合专业硕士培养要求和目标的培养模式。要从制度层面优化学生管理制度、明确两个导师职责和优化培养体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缺位现象和制度不足。这样才能够真正筛选并培养出既符合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又满足就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将两个导师的专业和实践优势有机结合发挥出1+1>2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健,韩忠燕.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10).

[2]邓艳,林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度实施优化方略――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

[3]郝淑丽.MIB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