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1
发掘和利用“孝文化”,挖掘和启动情感资源,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应用的文化战略。坚持人本思想,弘扬传统美德,是顺乎时代要求的举措,也是保持企业不竭动力的重要保障。我们放开思路,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字入手,围绕“孝”字作文章,挖掘最具竞争力的情感潜能,就可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达到以文化促矿建、促发展、促和谐之目的。
从七月份开始,我们公司已全面启动了以“孝亲、感恩、励志、成长”为主题的孝文化建设活动。围绕这一主题,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
一、孝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孝文化,就是关于敬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贤、感恩奉献的优秀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孝”的概念,以及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孝道文化的三个层次。
(一)首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孝?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孝的观念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这个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我们的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累之意)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我们从“孝”的造字结构,就可以理解到孝的文化内涵。“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慈爱和孝敬关系,上面“老”字把下面的孩子庇护在身下,为孩子遮风挡雨,撑起一片蓝天。等到孩子大了,孩子就成了老人的全部支撑,也就是说子女要把照顾老人、安顿老人的责任承担起来,和老人相依为命,让他们安享晚年。“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的温馨亲情。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对儿女的慈爱,出于本能,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露。儿女对于父母的孝敬天经地义,是亲情的回报,是人伦关系的传承。因此,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也就是说,用真挚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父母侍奉好了,让老人愉悦、高兴、没有精神负担,才能称为真正的“孝”。
(二)中国孝道文化的渊源及其主要内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对父母的“敬”和“爱”上,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真挚的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核心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是“生则养”,即赡养父母,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也就是说,首先要在物质生活上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孝道的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爱。
4、立身。《孝经》上说:“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品正而身立”。儿女为人正直善良,与人群和谐相处,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品行不端、不走正道,懒惰、浮漂,不学无术、无所事事,这都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zheng,音“正”,直言劝诫的意思)。《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诤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要委婉提示,使父母改正,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但不是当面反驳和指责。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就是说对待父母要始终如一,给父母送葬时更要庄重、虔敬,严格遵守各种礼仪。
(三)从“孝”的内涵要求,来理解“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三个层次的含义。
如果说,“小孝”源于对父母、兄弟姐妹仁爱的自然回报,那么,“中孝”则是孝道和仁爱思想在社会一定范围内的弘扬和推恩及人的延伸,只有对家人有爱的人,才可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空间立足发展。而大孝则是升华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并以这种仁爱情怀为目标加倍努力。
上面我们探讨了“孝”的基本内涵,下面我们再来领悟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叫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这句话,让我们加深理解“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含义和孝道的三个层次。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文不长,我念下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个“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我们一般简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在我们中国,历来被作为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完美的人格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历来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治理天下的最高理想。我们知道,最高理想都是建立在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实现更高理想,就必须起步于家庭这个社会的基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我国历来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所以,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使家庭和睦相处,齐心协力。要治理好家族,一定要先从自己做起,用爱心和喜悦心改善自己的态度和习惯,使自己与人为善,明礼诚信,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一定要先从正心做起,使自己心无旁骛,心思端正,意念真诚。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品德恶劣,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不孝子,他怎么可能治理好家庭呢?一个治理不好家庭的人,人们怎么会对他寄予尊重师长、团结同志、敬业奉献的希望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孝治家”的含义。
我们把孝道精神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到单位、到企业,就可以看到,一个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人,在社会上,在企业里,也一定是个敬业爱岗、团结友爱、认真负责、敢于担当的人。相反,一个没有孝心,没有爱心,不懂得回报的人,在企业里,也一定不会是个合格的员工。所以说“中孝治企”。
在社会上,孝道无论是对家人,对国家,还是对自己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自我修炼的基础,是“立身处事”的前提。在现 代企业中,员工的孝无论对上司,对公司,还是对自己,都有其现实意义。它是员工在企业中生存并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任用一个目无尊长、自由散漫、不负责任的人,更不用说提拔了。
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人格上行的端、站得正,可以说他“立身”做好了。如果做事时,他能本乎正道,本乎职责,本乎公司的利益,善始善终,这就是真的在“行道”了。如果他的名声能被大家认可,那他父母的声名,也会因儿女而显耀起来,这便是最好的孝道。在企业也一样,如果他勤奋敬业、尊师重道、敬业有成的名声被公司的大多数人认可,那他的上司也将因此显得荣耀,这是下属应该做到的,也是企业中最好的“孝道”。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内在联系和孝道层次。我们知道,孝道,一开始是起源于侍奉双亲的,这是孝道的初始阶段,我们称之为“小道治家”,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一个层次。到了单位,有了自己的岗位,角色发生了变化,便要发扬爱的精神,以民胞物与的情怀,为集体、为大众、为领导着想,心里有个大局观念,想问题、干事情都要从全局出发,我们称之为“中孝治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二个层次。随着阅历的增加、胸怀的开阔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也就是说,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候,他的人生境界就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了,他会不断地反省和检点自己的言行和道德缺陷,有了为民族尽心、为国家尽忠的心理渴望,我们称之为‘大孝治国”,也是孔子说的“孝之终也”,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这里,我再重点强调一下企业中的“孝道”问题。这里所说的“孝”,是对老人、对亲人仁孝和爱心的推己及人与扩展。一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孝,对兄弟姐妹缺乏爱心,他怎么能在工作上对同事好,对上司好,对公司好?所以孝顺父母是优秀员工的道德基础,也是提拔员工的重要参考,不孝顺的不能重用。父母病重时,借口工作繁忙,不回家探望的人,不能重用。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的上司不能服从,不能尽到自己的本分,还整天挑上司的毛病,这样的人也不能得到重用。那些最终把对父母的孝和对上司的敬,作为自己安身立命原则的员工,才是优秀的员工,是提拔重用的对象。所以孝的思想在家里,在工作中,都要作为行动的准则。
企业中的“孝”是指所在岗位对我们的工作要求,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要经常反思,就像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在做事层面有没有尽到职责,在做人层面有没有对上司尊敬,对下属爱护,对同事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尽到自己岗位的职责是每个员工的本分,也是公司为什么要用你的根本原因。一个连自己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人,在任何企业都没有发展前途。
对你的上司来说,员工最重要的是要有服从精神。有没有把我们的公司看得很重要,服从公司的安排,这是员工的根本,是企业管理的最基本原则,是上司和下属关系的最基本原则,也就是孔子说的“至德要道”的一部分。和服从相对应的概念是盲从、顺而不从。盲从是领导说了,你也不说自己的观点,等出了问题,就推卸责任说“那是某某领导说的,不关我的事。”顺而不从是指阳奉阴违,表面上你听从领导的安排,但私下里却我行我素。盲从会失去下属存在的价值,也会让上司的决策出现偏差。顺而不从会严重降低企业的执行力,败坏企业风气,让企业产生“内伤”。只有服从才是企业管理的原则,能给企业和自己带来最大的效益。所以孔子把它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成为了“至德要道”的一部分。
如果能做到尽职尽责、服从上司、爱护下属、团结同事,就一定是个优秀的企业员工,就一定会成功!
孝文化内涵丰富,我们希望通过正确引导,派生出更多健康有益的员工行为规则,比如:家庭有孝,尊老爱幼,就会其乐融融;单位有孝,上行下效,竭忠尽智,就会事业兴旺;社会有孝,人人献出一点爱心,让社会充满了爱,我们的社会便会稳定和谐。
二、在当前加快矿井建设情况下,实施孝文化建设,弘扬孝道文化的深远意义
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养老敬老的基本社会道德,以及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作为驻外企业的员工,我们跨省区发展,远离家乡,上不能尽人子孝亲之责,下不能尽人父抚育之任,在发展企业与孝亲的取舍中,做出了大义忠诚的艰难抉择。因此,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加深对孝道文化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员工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前矿建攻坚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孝道,在家中表现出的是人伦道德,在企业里表现的则是一种社会行为。我们已经讲过: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在家,我们就要对家庭负责,在企业,我们就要对企业负责,从负责的层次和个人成长的角度,爱岗敬业,维护和谐氛围、创建幸福企业,是小孝和家庭美德在企业的延伸和升华,在家庭中,我们的角色是子女,所以要尽到子女的本分,要贯彻孝道,按照孝的原则来侍奉父母,友爱兄弟姐们。在工作岗位,无论我们的角色是董事长、总经理、主管,还是普通员工,我们都要按照岗位的要求做事,这就是工作中的孝,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要求我们肩负起企业建设发展的责任,担当起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责任。从矿业公司当前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我们正处在从矿建走向生产矿井转折的关键时期,随着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新的秩序的确立,旧的思想观念和秩序与创新发展、规范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塑与重建具有矿业特色的新的道德文化体系,以及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创建幸福企业的必备条件,是每一个人面临的新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全体员工团结协作、齐心协力进行矿井建设和科学发展,起着凝聚人心和鼓舞干劲的作用。而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我们当前机进行员工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
(二)企业的发展现状亟需一种强有力的凝固剂,将全体员工的精神意志粘合在一起。矿业公司建井已经好几年,尽管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一直都有一种精神和信念在支撑着,但是,这种精神依然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广范围的概括与提炼,没能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没有真正打造成全体员工的共同精神家园,在员工心中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员工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加快发展、超越发展、和谐发展和规范发展的新形势需要。
矿业公司作为山东能集团的驻外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孝道文化资源和价值认同,因此,“孝文化”建设作为最合适的突破口和精神载体,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挖掘人性潜能、聚集精神意志的粘合剂。我们将“孝亲、感恩、励志、成长”确定为矿业“孝文化”的精神特质,以此来粘合全体员工的精神意志,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矿业公司的发展现状。
三、用“孝亲、感恩、励志、成长”的实际行动,在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中建功立业,报效亲人,提升人生价值
当 前,正值集团公司“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四大能源基地已遍地开花,广大干部职工肩负重托,艰苦创业,不辱使命,奋发超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9个省区、70多个矿区、近百倍的资源增量,鼓舞着20万矿儿女,的产业布局和发展前景,已经和我们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形势确实喜人,形势也确实逼人,在这百舸争流、奋勇争先的创业洪流面前,我们矿人,该何去何从?是墨守陈规、原地踏步,甘当落伍者,还是激流勇进、拼搏进取,在建设发展的创业洪流中,劈波斩浪,建功立业?在此,我提出点要求。
(一)以感恩心态回报企业,以敬业精神做好工作,在企业发展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的提升。
中国的孝道文化强调“推恩”,历来把“孝”与“感恩”作为“人伦之公理”。孟子说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意思就是说,人生于天地间,应当懂得推己及人和推恩及人的道理,把感恩的美德推展到同事、师长及身边每个成员,保持一种感恩的心态,与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才能迸发出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获得社会的接纳和支持,做好想做的事。
如果说孝是人内在的品质,属于魂的话,那么,感恩则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属于形。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感恩企业、回报社会,是一个人知恩图报最起码的道德素质,是社会道德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道德成长和人格进步的的重要标志。有一段话很有哲理,这段话是这么说的:
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培养了你的自立;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我们认真想一想,连那些绊倒我们的人、遗弃我们的人、欺骗我们的人、伤害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感恩,这样的感恩观是何等的豁达睿智!又是何等的心胸境界!这样的人生哲理,包含了多么大的人生大智慧!这样的感恩观,才是一个心态健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
说到感恩,想起一本书。我们集团的员工,应当都学习过《你在为谁工作》。说到底,不管你在哪里工作,也不管你干什么工作,我们都在为自己工作。企业只是一个共同创业的群体,为所有愿意发展自己的人,搭建了一个施展抱负和快乐成长的平台,我们在企业里广交朋友、学习技术、磨练心智、升华人生,大家想一想,我们工作到底为了谁?我们到底应该感恩谁?
所以说,一个懂得感恩、善于感恩的人,他的身上一定会有一种感化人的人格魅力,他的人生境界一定会很高,他的为人处世一定会获得人们的普遍赞扬和支持,因此,他成功的机会就会更高。
(二)以积极态度锻铸人生,以快乐精神面对生活,在外出创业的洪流中,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最好的孝就是持续保持喜悦心,以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孝亲、创业,这是我们人生态度的积极选择。我们背井离乡,外出创业,往小里说,承载着父老的重托,往大里说,肩负着组织的使命。不管从哪里说,我们都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心尽力地做好各项工作,这样才能不负所望,不辱使命。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最伟大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子女真正成功的爱,就是尽早让子女作为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组织的重托,我们必须选择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快乐之心创业,以创业成就回报父老。
人生之路曲折中见光明,坎坷中见希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我们要以这个辩证法,来指引和校正我们的人生坐标,正确地承受生命历程中任何挫折和艰难困苦,勇敢地迎接一切挑战,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并以此磨练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在不懈地奋斗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切成败得失,都取决于一个人的观念和心态。成就人生还是蹉跎人生,根源就在一念间,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层次决定着不同的人生风光。人们之间之所以有差距,就在于是以乐观积极态度对待,还是以消极不为的心态对待,一念之差,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境况。古往今来,一切精彩和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2
关键词:新型孝文化;元素;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19-0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每个中国人。而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是对人的管理,为了更好地对员工进行管理,现在许多企业弘扬孝文化,将孝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中。这种尝试把孝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中,探索孝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的做法,对于企业实行人本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孝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中,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孝文化对企业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元素”
(一)孝文化的内涵
孝文化的内涵是孝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对孝文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肖群忠[1]认为:孝道是由爱心、敬意、忠德和顺行构成,爱、敬、忠、顺是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计志宏[2]认为孝文化的内行包含五个方面:养亲尊亲,善事父母;生儿育女,珍爱生命;慈老爱幼,和谐万物;承志立身,光宗耀祖;移孝为忠,忠孝相通。周淑萍[3]认为孝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对父母生时的奉养,二是对父母死后的丧葬和祭祀,三是娶妻生子延续香火。一些学者根据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发展,认为孝文化的基本思想是事亲、敬亲,但在历史的演进中,孝文化进一步演化为对君主、对国家的忠心,对社会的责任,“小孝事亲,大孝事国”成为孝文化的内涵。从不同学者对孝文化内涵的阐述可以看出,孝文化的本质是“养亲、敬亲”,以及在“养亲、敬亲”基础上的拓展。
(二)孝文化的“元素”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孝文化所拓展出的一些极端思想明显具有局限性,需要建立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新型孝文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杨昌江[4]认为传统孝文化要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孝与公德、民主、科学和法律的关系。吴锋[5]认为,传统孝道的最大冲击来自于自由、平等、民主,并认为孝的本质在于对父母的爱。彭淞[6]认为,现代孝文化要回归“孝”的本源,并认为现代孝文化的本质是“家庭式的感恩文化”,周峰[7]认为:新型孝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敬爱、平等、共享、和谐等理念,而其核心是尊老爱幼,是人与人之间的真爱,是建立在人格平等、权利和义务平等基础上的爱与敬。从许多学者的探索中可以看出,新型孝文化就是要摒弃传统孝意识中的极端思想,回归“孝”的本源,建立平等、共享、民主基础上的孝文化,这种新型孝文化包括以下基本“元素”。
1.爱。传统孝文化的本质“养亲、敬亲”的价值基础是“爱”,爱是整个孝文化的基础,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并随着历史的演进,孝文化的“爱”已从爱父母,演延到爱长辈、爱亲人、爱周围的人。在当代,“爱”仍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当代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2.敬。敬与爱一样,都是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也是孝的本源。随着历史的演进,孝文化的“敬”,已从敬长辈发展到敬亲人、敬周围的人。“敬”作为孝的本源,也是新型孝文化的基础,只是新型孝文化的“敬”剔除了传统孝文化的不平等,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敬”。
3.感恩。孝文化的本源“爱、敬”观念是出于对父母“生养之恩”的回报,其精神实质是感恩,孝文化产生于感恩的精神之上,是一种感恩文化,并随着历史的演延,这种感恩文化,已从对长辈的感恩,发展到对有恩的人的感恩。在当代,这种感恩文化仍然十分可贵,也是孝文化需要弘扬的精神,因而也是新型孝文化的“元素”。
4.忠诚。忠诚是在孝的基本价值观基础上演延出来的,是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之一,但“忠”的思想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被极端化,而成为“愚忠”。在新型孝文化中,要把包含在“忠”中的极端思想摒弃,新型孝文化的忠诚是建立在平等、自由、共享、民主基础上的“忠诚”,并把对父母的忠诚扩展到对周围人的忠诚。
5.责任。传统孝文化的本源“爱、敬”体现的就是对父母的一种责任,责任意识是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之一,并在历史的演进中,责任意识已从对家的责任,逐步深化为对家族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责任意识是传统孝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在当代,这种责任意识与时代相适应,因而新型孝文化需要传承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新型孝文化是传承传统孝文化中的合理部分,而摒弃与时代不相符的意识,其文化“元素”表现为“爱、敬、感恩、忠诚、责任”。
二、孝文化对企业的功能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必然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行为,进而对个人、组织和社会发挥独特的功能。对企业来说,孝文化可通过影响企业员工、影响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等多种方式来影响企业,从而发挥一定的功能,具体来说,基于企业的视角,孝文化对企业的功能如下。
(一)教化企业员工的功能
孝文化的元素“爱、敬、感恩、忠诚、责任”已成为中国人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孝文化,可以增强员工的“爱、敬、感恩、忠诚和责任”等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素养,形成员工良好的道德观。
(二)和谐稳定企业的功能
孝文化的本源是“爱、敬”,弘扬孝文化,既有利于在企业内员工之间形成相互关心、相互敬重、和睦友好的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又有利于企业形成“仁爱”的企业文化,“仁爱”的企业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和谐稳定。此外,企业弘扬孝文化有利于企业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进而有利于企业的和谐稳定。
(三)凝聚企业人心的功能
孝文化是一种感恩文化,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员工“感恩”于企业,凝聚员工的人心,使员工以企业为家,把企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从而爱岗敬业,一心一意为企业谋发展。另外,孝文化强调忠诚,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从而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
三、孝文化对企业的影响途径
弘扬孝文化,使孝文化的功能在企业中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进企业发展。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与其它文化相似,会通过文化的渗透来影响企业,具体说,孝文化可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企业:
(一)孝文化通过提高员工道德素养来影响企业
孝文化具有教化员工的功能,弘扬孝文化,让孝文化的价值观深入员工的价值体系,既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凝聚力,使员工以企业为家,促进企业发展;又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从而促进企业发展;还能促进员工之间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二)孝文化通过形成“仁爱”的企业文化来影响企业
孝文化最本质的元素就是“爱、敬”,弘扬孝文化会增强员工之间的友爱、关怀和相互敬重,导致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形成“仁爱”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管理关键是对人的管理,“仁爱”的企业文化不仅会进一步形成员工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形成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必然促进企业发展。
(三)孝文化通过形成“人本”的企业制度来影响企业
孝文化包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弘扬孝文化,有利于企业采取人性化管理,进而形成“人本”的企业制度。“人本”的企业制度,既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又有利于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从而有利于企业发展。
当然,上述的三条途径也是相互影响的。以孝文化作为价值观的道德素养的提高,必然有利于形成“仁爱”的企业文化和“人本”的企业制度。同时,“人本”的企业制度和“仁爱”的企业文化也有利于增强员工的道德素养。此外,“仁爱”的企业文化与“人本”的企业制度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孝文化对企业的影响途径可表述如下图所示。
四、在企业中构建孝文化
(一)在价值层面上,突出培养员工的“爱、敬、感恩、忠诚、责任”等孝文化的价值内涵
在企业内通过弘扬孝文化的“爱、敬、感恩、忠诚、责任”的价值观,在员工、企业、客户、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让孝文化的这些价值观深入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员工与社会之间以及企业与社会之间。通过孝文化价值观的提倡,让孝文化渗入每个员工的内心深处,成为员工的共同信仰,进而成为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仁爱”的企业文化,这样一方面提升了员工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在企业内及企业外构建了和谐的关系。
(二)在制度层面上,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化,形成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要重视员工的需要,鼓励以员工为主,突出培养员工,以员工为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工作,以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同时,将孝道通过制度化引入企业中,建立尊老、敬老、爱老和守孝道的制度,通过制度来保证员工尽孝道。
(三)在行为层面上,将孝行为引入企业中,在企业内提倡尊老爱幼,上级关心下级,高层关心基层
如企业不定期地问候员工的父母;在重要日子以公司名义给员工父母寄去一份礼物;在员工困难时,企业与员工共度难关;引导员工尽孝道,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等等。通过将孝行为引入企业中,形成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的良好氛围。另外,企业内提倡民主协商,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建立起灵活的沟通渠道,通过灵活多样的协商、沟通来处理不同个人、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分歧。
(四)在环境层面上,企业要营造家庭式的工作环境
企业的各种文化设施、活动充分融入家庭元素,使员工对企业有家的感觉,到企业工作有种回家的感觉,激发员工的忠诚度、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肖群忠.“夫孝,德之本也”: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J].西北师大学报,1999(1).
[2] 计志宏.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J].前沿,2010(10):149-151.
[3] 周淑萍.孟子的孝道思想底蕴[J].唐都学刊,1994(4):25-29.
[4] 杨昌江.谈“孝文化”的现代化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6(4):132-133.
[5] 吴 锋.孝道精神与普世伦理[J].南京社会科学,2005(2):38-42.
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3
关键词:辩证 看待 传统孝道
一、传统孝道观的演变和发展
在中国早期社会,最初意义上的孝道仅仅局限于宗法和家庭伦理的范畴。直至后来儒家把孝道从家庭推向了社会,把孝移到“忠”上,将忠孝视为一体,从而使孝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扩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孝道成了同时维系家族和社会道德的纽带。到了汉代,孝被政治化,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且“举孝廉”,孝道成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再到宋明时期,孝道更是被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加以扭曲,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愚孝在当时成为道德的楷模。
传统孝道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从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传统孝道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对宗法的无限追求。如对延续生命、传宗接代、祖先的崇拜等。第二,善事父母,孝道的最基本的伦理意识和规范。包括对父母的事生和事死。事生是指养亲、敬亲、顺之以行、谏之以礼;事死则是指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及继志述事、大孝终身慕父母。第三,修身、忠君、敬老。此乃是由孝道衍伸出来的社会道德伦理意识和规范。
二、传统孝道的内涵
依据孔子对孝的要求,子女要时刻把父母放在心中,对父母要常怀关爱之情,这是孝敬老人的最低要求。当我们成家立业之后,父母亲开始衰老,甚至生活上难以自理。这个时候是最需要儿女的照料。因此,这个时候子女要保证父母物质生活的需求,做到有吃、有穿、有住,生活不受饥寒,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明礼之人,必有爱心”。父母作为自己最亲近的人,爱父母是自然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如果连父母都不供养,老人吃饭都成问题,哪还能谈得上“孝道”?“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养亲尊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内容,是我国古代的各家各派,都十分重视修养问题。《礼记》云:“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两个等级:最高一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表明了养亲尊亲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原则,也是继承和推崇传统孝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养亲尊亲在古代思想家的著述中多有论述,并且作为一种规范、礼法与我国的传统道德规范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伦理。孝道从内容上可包括敬、信、诚、慈、温、善、顺、和、礼、让、谦、亲、宽、明、直、俭等,若从行为上说,“孝”则表现为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妯娌和睦、尊师敬贤、尊长爱幼、公而忘私、扶贫济困、热爱人民、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等。
三、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孝道
“养亲尊亲”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家庭关系中,惟有从养亲尊亲出发,才能达到家庭中“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注重传宗接代的传统孝道,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血缘关系的维系,形成孝顺长辈、恪守孝道的风气。使得父母老年有保障、在维持家庭地位、扩大家庭规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渐次积淀和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对构建中华传统人本主义理论体系,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它毕仅是农耕经济时代的产物,又是延续了数千年宗法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历史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合理的内核也有过时的内涵。这种双重性影响又往往纠葛在一起,好比一把双刃剑,难以断然割裂,必须历史的辨证的分析。
从孝的内容来看,孝道中的孝养等是传统孝道的精华,它既为中国历史上一切思想家所推崇,也为普通老百姓所熟知和践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使个体的道德达到完善;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从整个社会来看,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孝道作为封建道德的基石,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带有鲜明的封建主义色彩。首先,封建孝道具有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孔子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其次,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再次,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孝道精华的同时还有看清其不足之处。它有其与封建社会政治相联系的封建性糟粕,即孝道在封建社会中被统治阶级拿来作为其宗法等级统治的精神基础,并对此不断加以极端化、专制化、神秘化、愚昧化,从而使人形成愚忠愚孝,以巩固他们的专制统治,如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传宗接代、厚葬久丧、移孝作忠等,这是我们应该抛弃的。
参考文献:
[1]孙希旦,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M].中华书局,1989.
[2]郭庆祥,《中庸》[M].东方出版社
[3].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论语・里仁》
[5]《曾子事父母》,《大戴礼记解诂》卷四
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4
[关键词]孝文化 孝的层次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26-02
一、孝文化的内涵
所谓孝文化,就是关于敬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贤、感恩奉献的优秀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孝的观念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这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我们的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累之意)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我们从“孝”的造字结构,就可以理解到孝的文化内涵。“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慈爱和孝敬关系,上面“老”字把下面的孩子庇护在身下,为孩子遮风挡雨,撑起一片蓝天。等到孩子大了,孩子就成了老人的全部支撑,也就是说子女要把照顾老人、安顿老人的责任承担起来,和老人相依为命,让他们安享晚年。“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的温馨亲情。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对儿女的慈爱,出于本能,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露。儿女对于父母的孝敬天经地义,是亲情的回报,是人伦关系的传承。因此,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也就是说,用真挚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父母侍奉好了,让老人愉悦、高兴、没有精神负担,才能称为真正的“孝”。
二、孝道的内容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一)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对父母的“敬”和“爱”上,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没有这种真挚的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核心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二)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是“生则养”,即赡养父母,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也就是说,首先要在物质生活上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三)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孝道的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爱。
(四)立身
《孝经》上说:“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品正而身立”。儿女为人正直善良,与人群和谐相处,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品行不端、不走正道,懒惰、浮漂,不学无术、无所事事,这都是对父母的不孝。
(五)谏诤
“诤”音“正”,直言劝诫的意思。《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诤,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要委婉提示,使父母改正,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但不是当面反驳和指责。
(六)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就是说对待父母要始终如一,给父母送葬时更要庄重、虔敬,严格遵守各种礼仪。
三、孝道的拓展——孝的层次性
如果说,“小孝”源于对父母、兄弟姐妹仁爱的自然回报,那么,“中孝”则是孝道和仁爱思想在社会一定范围内的弘扬和推恩及人的延伸,只有对家人有爱的人,才可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空间立足发展。而大孝则是升华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并以这种仁爱情怀为目标加倍努力。这就是孝道的三个层次即“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个“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我们一般简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在我们中国,历来被作为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完美的人格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历来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治理天下的最高理想。我们知道,最高理想都是建立在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实现更高理想,就必须起步于家庭这个社会的基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齐心协力。要治理好家族,一定要先从自己做起,用爱心和喜悦心改善自己的态度和习惯,使自己与人为善,明礼诚信,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一定要先从正心做起,使自己心无旁骛,心思端正,意念真诚。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品德恶劣,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不孝子,他怎么可能治理好家庭呢?一个治理不好家庭的人,人们怎么会对他寄予尊重师长、团结同志、敬业奉献的希望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孝治家”的含义。
我们把孝道精神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到单位、到企业,就可以看到,一个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人,在社会上,在企业里,也一定是个敬业爱岗、团结友爱、认真负责、敢于担当的人。相反,一个没有孝心,不懂得回报的人,在企业里,也一定不会是个合格的员工。所以说“中孝治企”。在社会上,孝道无论是对家人,对国家,还是对自己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自我修炼的基础,是“立身处事”的前提。
在企业也一样,如果他勤奋敬业、尊师重道、敬业有成的名声被公司的大多数人认可,那他的上司也将因此显得荣耀,这是下属应该做到的,也是企业中最好的“孝道”。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具有内在联系和孝道层次。我们知道,孝道,一开始是起源于侍奉双亲的,这是孝道的初始阶段,我们称之为“小道治家”,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一个层次。到了单位,有了自己的岗位,角色发生了变化,便要发扬爱的精神,以民胞物与的情怀,为集体、为大众、为领导着想,心里有个大局观念,想问题、干事情都要从全局出发,我们称之为“中孝治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二个层次。随着阅历的增加、胸怀的开阔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也就是说,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候,他的人生境界就非一般人所能及的了,他会不断地反省和检点自己的言行和道德缺陷,有了为民族尽心、为国家尽忠的心理渴望,我们称之为“大孝治国”,也是孔子说的“孝之终也”,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四、弘扬孝文化对大学生的意义
弘扬孝文化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辨别真善美丑的能力。通过学习孝文化来弘扬孝文化,把孝作为一种衡量真善美丑的标准。对于一个讲孝道的人,社会舆论就会对他产生积极的评价,他的心灵和行为就是美的、善的,否则,他的心灵和行为就是丑的,就是被人们所唾弃的,就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将会被社会所抛弃。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我们责任和义务的感知。表现为尽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时心情愉悦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没有尽到自己责任和义务时心情懊丧而产生消极的情感。大学生通过学习孝文化,明确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的责任和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责任就是使命,责任重于泰山,责任迫使大学生百倍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一个讲孝道的人,在得到社会肯定的评价的同时,他从内心也感觉到自己高尚,他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从而感受到心里愉悦,完善了人格,提升了精神境界。
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一个身体力行来弘扬孝文化的人,必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会通过百倍的努力来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和人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升华自己的人生。
[ 参 考 文 献 ]
[1] 肖波 著.中国孝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5
摘要:工业设计是一门极具创新特征的学科,是研究“产品――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系统工程。工业设计最本质的特征是创新,最终极的目的是为人而创造。技术与艺术是工业设计两大基本要素,技术层面要求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探讨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发展性,艺术层面要求产品必须给人以美学的设想,满足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传统文化的艺术与符号学特征,在探讨工业设计所具有的地域与民族特征方面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易经、儒学、诗词歌赋、传统民俗、手工艺品等。这些典型的具有中国文化符号特征的传统,对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风俗民俗、价值观、礼仪文化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将就工业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方面做出探讨,冀以探讨工业设计在新时期条件下在中国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的可能方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工业设计;关系;产品
一、儒家孝道文化与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中有一类设计叫情境体验性设计,是研究人的需求、动作和潜意识在某种情感语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心理在产品外观、功能、人机、实用性等方面的体现。儒家文化倡导友孝悌、尊亲长,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①孝道贯穿人的始终,是中国自古以来处世立事的基本前提。孝道,究其本源,是一种文明教化的社会将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上升到一种集体行为规范,是对人性善的本质的一种升华,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制度化的保护措施。核心就是对弱者施以文明的制度化的人性关怀。一般而言,现代主义、功能主义中的产品定位,功能是第一位的,强调产品作为一种辅助解决人们生活或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困难,给出具有经济效率性的解决方案。而新世纪以来的工业设计思潮,更强调的是情感人性的、无障碍的、差异化的后现代主义,在满足产品的基本功能前提下,我们更关心的是产品的精神层面的语义是否让产品与人、与环境有更好的相互关系。孝道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在产品的诸多要素中,产品的语义内涵、功能定位、外观形态、人机关系、工程可行性、经济性的排列中,我们是否可以将产品的属性与产品的使用对象进行联系,让这些属性在表达产品的“孝行”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对老人用品、儿童用品、残障人士特殊用品的设计中,在产品语义、功能设置、外观设计中,积极的表达产品与使用对象的关系,让孝行在产品设计元素中以符号化的形式出现和表达,将有利于建立产品与人的情感呼应,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信任、更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和沟通。产品不再是冷冰冰的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具有情感特质的一种载体。这应该是孝道在工业设计中的最好的体现。在最近几年的工业设计大赛中,有一类专门为老人或儿童而设计的护理机器人让人眼前一亮。它仿佛保护者一样时刻监控着老人或小孩的行为和状态,并将这种状态随时发送到监护医生或者家人的手机上,实现对老人或小孩的全天候照顾,并能和老人或小孩建立信息互樱比如娱乐、说教、游戏等。这显然是一种孝道的延伸表达。让产品以一种服务者、保护者的姿态参与人们生活,是工业设计师值得探索的一种设计方向。
二、诗词歌赋与工业设计
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史上璀璨的一颗颗明珠,浩如烟海的文库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甚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离骚》,无不是古代人们辉煌的思想和文化的代表。“歌以言志,诗以传情”,诗歌作为人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媒介或者形式,很好的传达了诗人或者作者对情、对事、对大千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杜甫忧国的现实主义胸怀,抑或极具画面感的田园派诗人王维,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无不是一幅幅或纷繁、或秀丽、或抑郁、或高亢的质感画面。诗词歌赋作为文人的一种工具或者武器,在古代那种宣泄情绪的途径少之又少的年代,对于倾泻个人情绪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征的东西。②”工业设计的情感化、符号化等设计语义,可以将古诗词进行有机的联系和表达。形式美法则以及艺术的联想,让我们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充满时空的想象,这对于工业设计中的家具设计、生活用品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环境设计皆可以符号化运用,从形式和语境关系上进行创新表达,脱离单纯的形式美或几何形态表达的桎梏。传统文化中语境与含蓄内敛的表达,对于摆脱直白、突兀的造型语义,对改造和深化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底蕴内涵,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当然,造型语义的表达并不是委婉含蓄就是好的,而应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让人联想翩翩充满正面的遐想的指示性符号设计。
三、民俗文化与工业设计
京剧、脸谱、丝绣、竹木制品、雕刻工艺品、民俗节庆等,在形式上皆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民俗文化是建立在具有地域特性、环境特点的基础之上,是劳动人民在改造大自然过程中的智慧结晶。
民俗文化在人们的生活、工作、思想价值观中占有重要作用。工业设计不仅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视觉素材、文化因子,还可以因势利导地改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具有时代感,更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工业设计的属性是创新,而传统民俗更像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难以改变和发展,守旧固执。用工业设计的创新思维来表达、改造和发展民俗文化的形式、内涵,如果单纯只是直观引用,将难以说服人们改变和接受。将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巧妙的融入到产品的功能和情境设计中,与人们的生活、感情紧密联系,让民俗更有利于生活层次的提高和精神的丰富,则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创新形式的接受程度。如最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的发展,网络拜年、微信红包、电子对联、共享技术,极大突破了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并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传统民俗需要新思维、新形式、新方法,在满足人们新时期的新的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和传承,创造出大量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民俗文化作品,进而创造出新的民俗形式甚至新的经济业态,让民俗在新时期有新的发展和新的内涵,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打破思想的藩篱,跳出传统的窠臼,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新的内涵,让兼容并包的华夏文明在新世纪里因为工业设计的参与而更加璀璨。
参考文献:
孝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6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基本内容;分析
传统孝道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传统孝道思想曾对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起到了社会伦理教化、政治思想统治等作用。在这一层面上来讲,传统孝道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披上了带有封建色彩的面纱,但是,传统孝道思想、孝文化中蕴含的善事父母、尊老爱幼的思想以及诸多有益于调整家庭、人际等关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值得传承和称颂的美好品德。
一、传统孝文化
“孝”是指年幼者对年长者、位低者对位尊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主要是子女敬养父母、臣民忠于君王。古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一点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基础性作用。道德不仅是个体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不仅是人成之为人的根本,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能力,一种权利,一种力量。有德之人,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促进社会秩序稳定和谐,有德的国君能得天命的支持,统御天下[1]。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孝经》中作出这样的阐述:“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传承,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中国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菁华。正如正如谢幼伟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1]”的确,通流中国传统文化之脉络的孝文化成为各类型文化中的经典得以传承和发展,对于孝文化,不仅中国的学者有所钻研,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谈到中国“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2]”由于我国古代孝文化是在传统农耕文明和宗法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伦理文化,所以,这种文化在形成后,更加注重调整亲子关系,并以此为主要关系涉及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整套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随着中国传统孝道数千年的发展,它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非常宽泛。孝道既是父子间爱与敬的基本情感,也是一个人应该需要具备的基本品德。孝道既可以协调家庭成员间的内部关系,又可以协调整个社会的君臣之间的关系[3]。
二、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养亲、敬亲
作为孝文化的内容之一,“养亲”不难理解,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赡养父母。《吕氏春秋·孝行》中这样说:“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这里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人的根本教育应该是教会其懂得孝,他所体现出的孝的行为,躬身而行的事情可称为“养”,即养亲。《盐铁论·孝养》说:“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上等的孝是满足父母的心愿,其次是以和悦的面色对待父母,再其次才是物质上的赡养[5]。《孝经·庶人章第六》中这样阐述:“用天之道,分地之力,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百姓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的变化来获取资源,谨慎照顾自己的身体,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用以供养自己的父母,这便是庶人应践行的孝道。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养亲。另外,在《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孔子的弟子子游问孝是什么,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所阐述意思为: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够养活父母,并且自以为这就是孝顺了。其实这是不对的。人也养活狗和养活马,如果仅是供奉父母,且有一种不尊敬态度,那么养活父母和养犬马又有什么分别?只有敬才是孝的最高体现。子夏问孝道,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做到孝,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有事情替父母去做,有了美酒菜肴让父母吃,这不难做到,难的是经常保持态度的愉悦,使双亲精神生活愉快[6]。这里所讲的就是敬亲
的重要意义。
(二)顺亲、荣亲
在“养亲、敬亲”的基础上,孝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顺亲、荣亲”的内容,并且,在我国传统思想内涵中,“敬亲”体现更多的是在“顺亲”这一内容上。我国传统道德伦理中所倡导的是对父母尽孝,沿袭至今,其表达方法大致为“孝敬双亲”,或是“孝顺父母”。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孝敬”与“孝顺”是分不开的,“敬”与“顺”同样都是孝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中,曾子言:“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子女因父母乐而乐,因父母忧而忧。这才是真正的“顺亲”。即使父母之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只要无伤大雅,自己都应该自觉体谅和遵从[7]。
荣亲,则是在讲:作为儿女,一方面,肩负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的重任;另一方面,应该继承父辈事业,并将其延续至后代,发扬光大。荣亲的更高层面是要求子女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为整个家族的荣耀努力,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憧憬自己的人生理想。当然,这一方面的内容,在今天来看,存在一些极端现象,例如,子女因为感到自己没能达到荣亲的目标而自暴自弃,有的甚至放弃生命。
(三)祭亲、念亲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对丧礼的目的、丧礼的内容、服丧的时间等都做了一个很好的阐释。这些都是祭祀的表现形式及内容,同样,孝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经典内容,当然离不开祭亲和念亲。虽然孔子重视丧祭之礼,但他追求的是孝子自然情感的流露,是对逝者真挚的思念和哀悼,而不是后期片面追求丧礼外在的琐碎和繁褥。这也正是孝文化中对于祭亲、念亲的独特升华。《孝经·丧亲章第十八》中:“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礼无容,言不文……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这里所提出的就是在父母去世以后,作为子女应该祭亲、念亲,并且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要在生前情感和态度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与爱戴,而且要在死后情感和态度上对父母表示虔诚的追念与祭祀,这是孔子孝道观的更高的道德要求[8]。
传统孝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诸多内容,笔者仅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对传统孝文化加以分析和阐述,只有深刻把握传统孝文化内涵,领会新时期孝道精神,才能更好的使孝文化内容的当代价值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注释:
[1]杨振华.“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谢幼伟.孝与中国社会[a].谢幼伟.孝兴中国文化[c].青年军出版社,1946:2.
[3][5]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2012:3,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