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行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质能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质能行业研究

生物质能行业研究范文1

从能源结构上分析,芷江县主要以煤炭为主,占75.3%。其次是电力,占18.08%,生物质燃料占6.6%,油类仅占0.02%数量不多[1](表1)。

2行业能源消耗分析研究

由表2可知,行业分析中,化工行业原煤消耗量为55558t,占全县原煤总量的54%,占了全县16个行业的50%,电力消耗量为6545.22万kW•h,占全县电力量的46%,化工行业综合能源消耗总量为47729.2t,占全县综合总量的49%,化工行业是芷江县的原煤、电力能源消耗大户。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原煤消耗量为42072.45t,占全县煤量的41%,非金属行业也是耗煤大户,具体企业分析,主要是以建材行业水泥厂和砖瓦行业为主。用电量为2115.87万kW•h,占全县总用电量的15%。生物质燃料仅10t,比重不大。非金属行业的综合能耗为32662.75t,占全县综合能耗的34%。造纸行业原煤消耗量为3270t,占全县耗煤量的3%,生物质能源为5577t,占全县生物质能源的87%,电力为654万kW•h,比例少,综合能源为8715.99t,占全县总综合能源的9%,比例不高。因此,芷江县能耗最大的行业是化工行业,其次是非金属行业,第三是造纸行业。这3个行业原煤所占比例占全县98%,电力占65%,生物质能耗占87%以上,3个行业的综合能耗占全县的92%以上。行业能源消耗柱状图分析如图1。

3主要企业能源情况分析

从表3分析,能源消耗大的企业有化工行业的芷江化肥公司,非金属行业的芷江宏宇水泥有限公司,黑色冶炼加工行业的芷江春阳滩冶炼厂等,芷江化肥公司的综合能耗最大为43135.58t标煤,占全县的44.3%,其次是芷江宇宏水泥公司为20819.15t标煤,占全县21.38%,第三的是芷江新型建材厂,总能耗为5558.51t标煤,占全县5.71%,从统计的7个主要企业来看,总能耗为83354.01t标煤,占了全县85.61%以上。从能源结构上分析,芷江化肥工业有限公司的原煤消耗量为54900t,占全县用煤量的53.57%,过半数。其次是芷江宏宇水泥公司为26660t,占全县用煤量的26.02%,第三是芷江新型建材厂,用煤量为7300t,占全县用煤量的7.12%,统计的7个企业耗煤90470t,占全县用煤量的88.78%。电力方面,用电量最大的是芷江春阳滩冶炼厂为3930万kW•h,其次是芷江兴洋化工厂为3200万kW•h,第三是芷江化肥公司为3190万kW•h,分别占全县用电总量的27.45%、22.35%和22.28%。统计的7个企业用电量总计12449万kW•h,占全县用电量的86.97%。生物质燃料分析,仅有芷江造纸厂用量大,为2059t,占全县用量的31.92%,其次是芷江永泰纸厂,为1373t,占全县生物质用量21.28%,两家企业占全县的53.20%,为一半以上。具体见主要企业能源消耗统计表3。从综合能源消耗的行业来分析,芷江县单位产值综合能耗为2.0194t/万元,化工行业为4.3847t/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最高,主要是化工行业用电量大,耗煤量大的原因。万元产值量比较低的其他八个行业,平均值仅为0.2262t/万元,低于全县能耗单位值为90个百分点。从统计表4中可分析出,芷江县单位能耗最大的行业,主要是化工行业、非金属行业、造纸行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再加工业这四个行业。

4措施与建议

4.1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

芷江县第三产业具有广纳就业人员、消耗资源少的优点,要大力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在县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严格控制高耗能工业行业的发展,如工业硅、电解锰和其他用电量较大的工业。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企业的生产,要努力降低能耗,重点是芷江化肥有限公司;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中,应当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改变以往对所有产业、项目都扶持的“普惠制“优惠政策,应重点扶持机械、轻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低耗能项目,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工业投资结构。

4.2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优质能源和替代能源的比例

在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时,应突出强调能源结构优化的目标,降低煤炭消费,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化石能源枯竭和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作为唯一可储存与运输的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占世界能源消费的14%,因其具有分布广、资源量丰富、能源化利用过程二氧化碳零排放的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2]。具体措施一是造纸、啤酒厂锅炉原每年耗煤近8.5万t,县里生物质原料丰富,每年有近100万t的原料来源,现这两个行业已基本改造完成,每年用生物质原料近20万t,相当节标准煤10t。二是大力发展风能发电项目,2013年已投资近2亿元,每年可发电近4.5亿kW•h,相当节标准煤近6万t。三是规模较小的工业大力发展太阳能,重点推广食品、轻工和其他未有工业废水排放的企业。

4.3解决能源和环境的问题,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生物质能行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绿色就业;低碳

一、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就业

绿色就业指在绿色职业(从事风能、太阳能、地热发电和从事其他可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职业,还包括废弃物回收循环使用和环保型汽车的设计与制造职业)工作范围内就业[2]。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在《绿色职业工作前景》报告中定义:直接使用体力劳动的职业和可持续、释放低碳能的职业。举凡能源供应业、运输业、制造业、建筑业、物质管理、零售业、农业及林业,均有创造绿色就业的机会[3]。

全球各领域的绿色工作数量逐步上升,可再生能源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的发展,在大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能推动新能源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和安装、维护等上下游行业,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就业机会。据全球风能协会《2008年全球风能展望》报告,风能利用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可减少约15亿吨,带动的就业岗位35万个,到2020年,预计风电能为全球带来200万个就业岗位[3]。

2006年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及其支持行业的雇佣人数约230万,其中,风电行业约30万人,太阳能光电领域约17万人,太阳热能行业超过60万人,对各种给料进行培育并加工成乙醇和生物柴油领域的雇佣人数超过100万[2]51(表1)。

美国学者认为,可再生能源同化石能源相比,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资于太阳能等技术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大约是石油、天然气的2倍,与欧盟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的观点类似[5]104。可再生能源良好的投资与就业前景,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区政府的政策支持。美国的爱荷华、密歇根、俄亥俄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们努力通过吸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电动汽车行业投资来振兴经济。2006年,美国可再生能源业创造386000个岗位,而煤炭行业只创造82000个岗位[1]255。

欧洲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就业人数突增。丹麦1999年风机制造、维护、安装和咨询服务提供1.2~1.5万个就业机会;风机零部件供应遍及全球,也创造了约6000个就业机会。德国2006年可再生能源的制造、运行和维护,增加17万个岗位[4]104。据德国联邦经济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采用新型可再生能源,每年减少1.1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008年德国可再生能源领域提供了近28万个岗位,比上年增加10%。

201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市场可提供170万个就业机会。此外,每年相关贸易出口可达170亿欧元,还可提供约35万个潜在就业机会[4]104。

由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欧洲可再生能源理事会(EREC)共同的《拯救气候:创造绿色就业机会》报告可知,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能达成切实有效的协议,并大力投资绿色能源产业,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行业将提供690万个就业岗位,节能行业则提供110万个就业岗位。到2030年,若能实现大规模的从传统煤炭发电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转型,不仅会在全球范围内减少1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可新增数270万个就业岗位。相反,煤矿资源开发的合并重组,全球煤炭行业的就业机会将从470万个减少到2030年的140万个。

联合国的《绿色职业工作前景》报告:未来几十年全球发展可再生替代能源技术,将创造数以百万计的绿色职业岗位。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都持续的快速扩张,到2030年,全世界风能领域的雇佣人数会达到210万人。太阳光电行业的雇佣人数可能达630万人。从事生物燃料工作的人数,预计将达到1200万人。

未来30年,绿色职业工作充满机会和挑战。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说,如果全球各国不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化,将“错过一个重大的机会”,将会失去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这份报告出炉的背景是面临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施泰纳认为若忽视绿色能源政策和绿色职业工作,将是这一危机中最严重的错误,长期存在的新就业机会使各国的经济实力更强,扩大和发展绿色职业工作是摆脱困境的出路之一[2]。从一些国家已制定的能源发展目标(见表2、表3)中可知,各国已把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

二、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及绿色就业的前景

生物质能行业研究范文3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v

内容摘要: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暖、能源枯竭压力,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已列入我国政府“十二五”规划。本文首先结合国外既有经验,分析如何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并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省为例,阐述了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 财税政策 国外经验 启示

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紧张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共识。伴随低碳经济被列入政府“十二五”规划,上海、广东等地区正以不同方式积极探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首先结合国外既有经验,分析如何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并以经济后发省份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吉林省为例,阐述了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财税的支持作用。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实践

(一)运用财税手段减少碳排放

一是鼓励使用节能设备。例如,日本对企业引进节能设备给予总投资额1/3至1/2的补助,家庭购买太阳能发电装置,由政府补贴一半的费用。二是引导节能技术改造。如德国规定,2005年底前更新的热电联产设备生产的电能,每千瓦可获补贴1.65欧分,又在2009-2010年投资110亿美元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每年可减排CO2300万吨。三是导入碳税、气候变化税、生态税等相关税制限制能源消耗。此类税收征收范围广,涉及能源、机动车、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例如,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已经开始推行不同的碳税政策。碳税依据化石燃料产品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最终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CO2排放。

(二)运用财税手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2009-2010年欧盟筹措5.65亿欧元发展海上风电项目。美国政府计划未来10年将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风能、太阳能等替代能源研究。二是运用税收优惠手段。2009年美国提供41亿美元的税赋奖励,鼓励使用再生能源技术。英国所有的工商业和公共部门都要就其煤、电、气的使用量缴纳气候变化税,但如果使用可再生能源则可享受税收抵免。

(三)运用财税手段革新低碳技术

发达国家大多采取财政直接投资的方式发展低碳技术。碳捕获与埋存技术(CCS)是全球中长期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英国早在2005年就率先成立了3500万英磅的小型示范基金,并在2007年预算中支持建立第一个CCS技术的大规模示范项目,对该项目的成本资助达100%;日本的“新阳光计划”,每年投入570多亿日元进行能源输送与储存技术的研究;德国将在未来10年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巨额的财政投入,为各国创新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争夺未来能源科技的制高点提供了有力保障。

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利条件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更应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视自身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上的优势与不足,科学谋划,主动转型,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1.国家政策扶持有保障。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吉林市成为我国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该项目旨在为吉林提供全面的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助其发展新能源产业,成长为全国低碳经济的领先示范地区。2012年“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着力保护好东北黑土地、森林和草原,推进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上述政策都为吉林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生态文明,提供了政策保障。

2.清洁能源基础条件较好。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核能等。吉林省有效风能蕴藏量为6920亿千瓦时/年,开发价值巨大。截至“十一五”末,吉林省风电装机容量达220万千瓦,是2005年的16.9倍,成为我国风电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生物质能发展势头良好。吉林市有亚洲最大的燃料乙醇装置,年加工转化玉米150万吨,产能达50万吨/年。吉林省到2010年末已有秸杆发电项目3个,装机容量6.7万千瓦,尚有在建项目4个,合计未来装机容量可达18.2万千瓦。吉林省森林碳汇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2.5%,是全国平均水平20.36%的2.08倍。在太阳能和核能方面,吉林省最大的吉林市昌邑区太阳能发电站,2009年7月并入国家电网发电,年发电量达320万千瓦时,赤松核电站也将于2012年开工建设。由此可见,丰富的清洁能源为吉林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广阔前景。

3.具备低碳产业结构基础。一是综合耗能相对较低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分别成为吉林省第一、第二大支柱产业。2010年,吉林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9%和10.4%,较2005年各自上升3.2%和2.8%。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已投入运行的一汽集团锂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国内清洁能源汽车领导者。三是具备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拥有独特光电子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长春,已与俄罗斯联合建设了光电子产业园区。

(二)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利条件

1.能源供需紧张,经济增长压力大。伴随着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2010年吉林省能源消费量也达到了8289.99万吨标准煤,是2005年的2.79倍,年均增长9.3%,高于全国年均8.74%的水平。而与此同时,吉林省一次能源自给率不足50%,外省调入能源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66.2%。面对如此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吉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如何“保增长、降能耗、促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

2.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减排压力大。根据国家规定,“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单位GDP能耗需在“十一五”已经降低22%的基础上再累计降低16%。2008年吉林省原煤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67%,而非化石能源比重仅为8.23%。有资料显示,煤炭的平均碳排放系数(单位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数量)高居各类能源之首,吉林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其未来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

3.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耗能高,污染重。吉林省是典型的耗能密集型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仍显缓慢。2010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8577.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2∶51.5∶36.3,比上年分别增长3.5%、18.9%、1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67.1%和29.9%。工业企业当年综合能耗达4048.30万吨标准煤,占吉林省综合能耗的48.83%。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更是吉林省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的主体,其单位增加值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左右,其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严重,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吉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主要数据,如表1所示。

4.低碳技术水平弱。技术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吉林省整体低碳技术水平在研发、应用和推广上尚显不足。一是工业企业设备老化严重,装备水平低。目前吉林市在线运行的生产设备,有90%以上达不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二是新能源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达到“生产―研制―探索―发展”的预期目标。三是技术研发资金短缺。以吉林市为例,若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65%的标准,将额外需要投资264亿元,未来10年发展低碳经济的整体投入仅吉林市就超过1000亿元。如此巨额投入,单纯依靠政府解决,显然对尚不富裕的吉林省来说不太现实。

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完善财政扶持机制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优先保证吉林省既有低碳资源和低碳产业的资金安排,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继续推动耗能低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调整能源结构,保证“气化吉林”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天然气占吉林省能源消费比重,根本解决煤炭供应短缺的矛盾;注重对低碳技术“产、学、研”一体的资金支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拓宽低碳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难题。借鉴英国经验,成立碳信托公司,为减少碳排放,加强碳管理提供资金;鼓励私人资本的介入,降低低碳投资风险;尝试发行节能改造方面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券;对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的支出提供贷款贴息支持;争取国际间发展低碳经济的双边和多边的基金支持。

3.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据统计分析,我国政府职能部门的节能潜力超过20%。为此,吉林省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重视健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基础。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目录,提高绿色产品和服务占政府采购的比重;做好绿色采购预算,严禁采购高耗能、高排放产品;降低低碳产品准入门槛,简化招投标程序;将政府机关对绿色产品采购的评价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强化约束力、执行力。

(二)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

1.继续用足用好现有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进而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壮大。

2.调整现行税制,构建绿色税收体系。一是完善资源税。扩大征税范围,提高征税标准,改从量税为从价税,提高资源使用成本,限制资源滥采滥用。二是加大消费税调节力度。将一些高能耗、污染重的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税目,并适当提高税率,而对一些新能源汽车、新型环保产品给予低税或免税优惠。三是鼓励单位和个人从事节能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使用,对其取得的相关技术咨询、服务、转让方面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四是企业所得税方面,进一步扩大对节能环保产品研发费的税前抵扣比例,对外购节能生产设备的支出,进行一定比例的投资抵免。

3.借鉴国外经验,择机开征碳税、碳关税、环保税等新税,以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三)健全相关配套措施并提高财税政策运用效果

一是进一步健全节能相关法规政策,为节能降耗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明确各级机关节能工作职责,建立并完善节能监督机制。二是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加快制定强制性产品能效标准,包括工业能耗设备和重点工业耗能产品能效标准等。三是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全民节能意识,鼓励人们转变生活和消费习惯,推动整个社会向低碳社会成功转型。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借助区位优势,重点加强与东北亚日本、韩国等低碳发展领先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促进吉林省低碳技术升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博.促进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J].经济论坛,2010(7)

2.冯森.低碳经济刍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3.王顺敖.对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财税政策的思考[J].前沿,2010(16)

生物质能行业研究范文4

经过三年多的筹备,由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手合作的“清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2008年1月8日正式成立。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一副校长Kristina Johnson共同为中心挂牌,并代表双方签署了科研与教学合作协议。

根据双方共识,该中心将成为两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科研与教育合作的载体。在双方的资助和支持下,中心将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领域,如神经工程、医学影像、组织工程等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同时实施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本科生暑期互访计划、课程教育合作计划;支持两校教师的短期互访和学术休假访问、定期组织双边学术研讨会等。

据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建于1876年。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并于1 889年成立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该校以医学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而闻名于世,是全美获政府研究资助最多的大学,其医学院是全美获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最多的机构。该校先后有23位毕业生或教授获诺贝尔奖,其中15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曾于1986年与南京大学合作成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成功培养了大量中美双边事务和国际事务的专门人才。此次与清华大学成立的联合研究中心是该校在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合作机构。

浙江大学与伦敦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

2008年1月14日,由浙江大学药学院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合作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成立联合实验室是在双方2006年签订的备忘录基础上达成的新的合作,实验室将致力于中药的国际化及创新药物的研发,同时开展双方师生互换等方面的交流。

据悉,伦敦国王学院由英国国王乔冶四世于1829年创办,1836年与伦敦大学学院一起组成了伦敦大学。是伦敦大学创始学院之一。如今,该学院包含多个院系,在英国的高等教育界中居于领导地位。作为伦敦大学的奠基学院之一,2003年国王学院在TIMES的英国大学排名中名列18,英国《卫报》综合排名第10。国王学院已有8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包括DNA螺旋结构的发现者。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与吉林大学共建合作研究室

2007年12月19日,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举行合作研究室揭牌仪式,正式达成生物化工技术合作协议。

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个大型燃料乙醇生产基地,以合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生物质能源基地为目标,在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2007年8月,公司积极组建研发中心,并配备了研发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和中试车间,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与吉林大学共建合作研究室,对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着友好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双方将重点放在生物质能源及其副产品的开发、生物化工产品的开发以及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与研究。目前,合作双方已开展制备膳食纤维等项试验。

华北电力大学成立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7年12月12日,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国家核安全局、核能行业协会、中国核学会、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及数十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揭牌仪式。

作为安全和清洁能源,核能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华北电力大学自2003年设置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唐电力集团等单位进行“核电人才订单培养”,已培养出120余名核工程专业毕业生,成为继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之后国内第五家培养核工程人才的大学。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一所电力类“211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着力构建“大电力”学科体系,在保持传统的火电学科优势的前提下,面对国家能源发展趋势和战略需求,集中力量打造可再生能源学科与核电学科。形成新的增长点。

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在中科大诞生

命名为“KD-50-1”的我国首台国产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日前在中国科技大学研制成功。“KD-50-1”采用国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2F”自主研发,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国产化的一次重要突破。

在教育部“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2007年5月。中科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陈国良院士领衔,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密切合作,采用代表国内当前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设计最高水平的64位“龙芯2F”芯片,经过6个多月刻苦攻关终于研制成功国产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

“KD-50-1”采用单一机柜,集成了330余颗“龙芯2F”处理器,理论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万亿次。整机系统结构先进,样机只有一台家用冰箱大,电耗小于6千瓦,成本不到80万元,特别适合高性能计算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应用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可直接推广应用于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诸多方面。

华东师大成功研发治理互花米草新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张利权教授课题组日前成功研发了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新技术――“刈割和水位控制方法”综合物理控制技术。据悉,课题组在历年研究和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于2007年3月在崇明东滩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北面的实验区,建立了4块受损湿地生态修复示范样地,分别通过物理控制方法和生物替代方法。同时在实验室同步开展各项互花米草物理控制技术的人工控制实验研究,终于研究发现“刈割和水位控制方法”能有效根除互花米草。

在互花米草生长的关键时期,割除互花米草,抬高水位,不让互花米草呼吸,阻止它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抑制其生长和过度扩散。这个办法看似简单,但效果不错。不但弥补了使用单一的物理控制技术、化学方法和生物防治互花米草的不足,同时还保护了本地种芦苇的生长。

安徽医科大学破解牛皮癣白癜风遗传密码

2008年1月13日,安徽医科大学对外宣布,该校教授明确了中国汉族人牛皮癣、白癜风等遗传模式和规律。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遗传病都存在共同的研究瓶颈,那就是面临着遗传资源的缺乏,如何收集、保存日渐稀少而宝贵的民族遗传资源并加以利用成为摆在广大学者面前最迫切的历史使命。

据悉,安徽医科大学教授张学军带领其科研团队,通过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汉族人“牛皮癣”等10种皮肤复杂疾病和100余种皮肤遗传病的遗传资源,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完整的皮肤病遗传资源库,对遗传咨询、基因诊断及维护国家基因资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湖南农业大学抗溃疡病转基因甜橙品种育成

近日,由湖南农业大学承担的“柑橘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研究及优异种质的创新”研究通过了成果鉴定。以中国农科院方智远院士为组长的鉴定专家组认为,该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一先进的转基因育种技术获得的大批优异新种质,对提高我国柑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品种老化、品质低下,我国柑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传统育种方法育种效率低,品种更新慢;而近年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不仅弥补了常规杂交育种的不足,有利于培育优质高效的新品种,还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湖南农大与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合作,从2002年开始了柑橘的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他们以我国主要的地方良种和主栽柑橘品种为研究对象,摸索出一套节间茎段离体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等转基因育种技术。获得了一大批新种质;尤其是独创性地把抗溃疡病致病基因导入甜橙,填补了柑橘抗溃疡病基因材料的空白,他们获得的转基因甜橙表现出有很强的抗病性,这为柑橘抗溃疡病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生物质能行业研究范文5

德国政府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企业界积极投资研发新能源和新技术,普通民众对环保也具有强烈要求。

德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将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电力总量中所占比例提高到25%至30%,使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减少40%。

能源需要创新。而利用地热发电的做法让人耳目一新。研究人员发现,地球表层蕴含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在欧洲中部,地下海深入100米,温度就上升约3度。这些地热资源不是来自地核,而是靠地表长年吸收太阳能蓄积而成的。就此,德国BLZ公司通过钻井200米深,利用两根管子来循环采集稳定的地热资源。目前该公司在德国已打造了500多口这样的地热井,用来发电和供暖。

德国还研究通过含糖物质的发酵,利用生物质能供暖;此外,利用循环水资源,用高压水泵将水提升到数十米高的水库,再放水下来,利用水能发电。虽然这样做的成本很高,但它为解决能源问题也提供了一种选择。目前,德国利用太阳能的成本大约是风能的5倍,因此政府已决定减少对太阳能行业的补贴,仅使该行业维持现状。而由于核电存在安全隐患,多数德国人排斥核能。据研究机构测算,石油、天然气及煤炭等全球主要能源是有使用年限的,而风能等再生能源则取之不尽,不过这是否能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至今在德国仍存在成本方面的争议。

美国研制出超高效吸油污防水新材料

美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具有吸油特性的材料,可用于快速清除因油轮泄漏而导致的海面油污污染,从而保护环境。

据5月30日英国《自然――纳米技术》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发明的这种新型材料由氧化锰纳米线制成,不仅吸油性能好,而且可以防水。把这种材料放到海面有油污污染的地方,它可吸收比自重重数倍的油污,并且不吸收一滴水。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介绍说,氧化锰纳米线通常是非常吸水的,但加上一层硅涂层就可以使它对水具有强烈的排斥性。他们将氧化锰纳米线制成约50微米厚的薄膜材料,并对它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该材料能吸收比自重重20倍的油和比自重重10倍的汽油。科学家说,氧化锰纳米线薄膜相当坚韧,吸收了油污的薄膜经高温处理后可将油污蒸发掉,但高温同时也会使薄膜上的硅涂层剥落,只要给薄膜重新涂一层硅涂层,它就可以再次投入使用。

日开发出高品质光通信技术

日本KDDI研究所开发出光OFDM高速传送技术,在世界首次成功实现不使用分散补偿光纤长途传送每秒100Gbps的信号,达到现有以太网技术标准10倍的通信速度。该成果是KDDI接受日本独立行政法人信息通讯研究机构“随机接入技术的研究开发”委托研究课题的内容之一。该技术的开发为日本在传输速率100Gps的新一代以太网通信标准争夺中占据了主动。此次,为了将光OFDM传送的信号速度从每秒40Gbps提高到100Gbps,KDDI研究所开发了更加高效的OFDM信号发生技术,并且通过将信号低速化,把信号亮灭的间隔延长到原来的1万倍,从而无须在传送途中为了修补传送错误而增加特殊光纤,使用现有以太网光纤即可将100Gps的信号稳定传送到1000公里之外。

生物质能行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城市蔓延;节约型;城市建设

前 言:城市蔓延主要是依赖汽车交通向郊区发展,通过城市远郊土地开发和利用所带来的新型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由城市化的地区失控扩展与蔓延的现象,使原来主要集中在中心区的城市活动扩散到城市,城市形态出现分散、低密度、区域功能单一和依赖汽车交通等特点。城市蔓延会对城市建设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不符合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的目标和宗旨。因此对城市蔓延进行研究,谈论节约型城市的建设实践措施很有必要。

1.城市蔓延的成因

城市蔓延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私家车拥有量提高,城市规模膨胀和城市扩张造成的。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粗放,城市居民开始追求更舒适的生活环境,逐渐向远郊扩散,城市生活的触角开始伸向原来的森林和农田,已经带来当地土地资源稀缺、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损耗以及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城市问题,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敏感,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城市蔓延主要依赖汽车和非住宅开发建设模式、以大量消耗森林农田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给城市空间结构带来了新的影响。

2.城市蔓延对城市建设带来的影响

2.1给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城市蔓延以汽车交通作为依托,不断蚕食农田、牧场、森林,使空气、水质量下降,破坏湿地,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导致城市植被覆盖率降低、环境恶化,进而影响城市生活环境品质,导致城市形态出现新的变化,严重损害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

2.2降低公共基础设施利用率

城市蔓延使原有的市中的公共基础设施荒废闲置,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大量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郊区,重复建设公路、上下水道等市政设施,浪费社会资源。

2.3造成社会阶层分化

城市蔓延是使一些人追求静谧的生活空间,崇尚套式花园别墅等更大更广阔的私人活动领地,使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阶层分化也越来越越严重,矛盾与中途加剧。即使在活动范围较近,由于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减少了人们交往的机会,邻里关系冷漠。

2.4加剧城市中心区衰败

随着一部分人的生活区迁移至郊区,城市中心的工作岗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减少了就业机会,造成岗位闲置,人们有找不到离线工作,岗位与人口的空间分配不协调,降低恶劣中心区的税收,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内城的进一步衰败。

2.5城市空间呈现出“星云状”的无序城市形态

在原有城市核心地段外,不同规模、性质的新开发区和道路网,不断跳跃向四周蔓延,由于自然条件和各小城市政策不完全相同,城市向各方向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不尽相同。城市发展已不遵循由城市建成密集地区直接向外紧凑发展的规律,城乡边界模糊不清。城市空间形态与集约紧凑的“精明增长”理念相去甚远。

3.节约型城市建设实施的关键环节

节约型城市的主旨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节约并重,把节约保护放在头等位置,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和能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技术发展创新,完善法制建设和政策措施管理机制,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节约型城市建设实施的关键环节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能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点是节约能源,因此,重点监控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重工业企业节能;实现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实现以电代油,研究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大型水电、风电基地建设,在农村地区推广风能、太阳能利用。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社会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组织生物质能资源调查及生物质能技术示范和推广。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价格管理等配套规章和实施措施;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3.2节约用水,加快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进程

节水型城市建设是节约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强调在失去范围内开展节水工作,适时召开城市节水建工作会议。积极开展节水设备开发和使用,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指导各地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技术的研发,加快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改革;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推进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发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开展农业滴灌、喷灌改造试点,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缓解水质性缺水。

3.3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供求关系的持续紧张于城市化过程的加快具有或直接关系。要应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修订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坚持农村耕地的最低红线不动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制定城市建设使用土地资源的政策措施,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见。将土地适宜性分析、景观生态规划、环境机制规划、生态承载力、循环经济规划、生态区划等因素引入城市规划,从而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使得城市的扩张和蔓延不得触碰生态保护这条“底线”。耕地锐减、湿地萎缩甚至消失、生态失衡。

3.4资源的综合利用

建设节约型城市主要是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在于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首先,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要将煤炭利用作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做好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工作,将可再生资源如金属、旧轮胎、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列为重点。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开展农村秸秆综合开发,实习过秸秆还田技术,推行农资节约,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研究提出农户秸秆综合利用补偿政策。

3.5自主创新机制的建立节约型

节约型城市的建设实质就是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所谓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文化资源、体制创新等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要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基点,挖掘潜力,发挥优势,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型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使资源节约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激发整个城市的创新精神,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使创新成为节约型城市建设的有力支持和强大保证。

结 语:节约型城市的主旨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节约并重,把节约保护放在头等位置,加快建立健全节约型城市建设机制,逐步完善节约型城市建设实施的关键环节和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切实有效的城市管理建设,争取早日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型”城市。

参考文献:

[1]高远.绿色生态理念与节约型城市建设[J].绿色建筑,2012,0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