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传承;关注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集中地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涵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等多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我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十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诸如诗词、乐曲、民族音乐、书法、戏剧、传统节日、服饰、诸子百家、民间习俗、工艺等等。它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很早很早就已经吸引了西方的传教士、学者、旅行家等精英分子的注意,比如意大利人利玛窦、德国人汤若望等。

然而,这些代表着我国灿烂文化的东西,却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渐渐被淹没、淡忘。很大一部分高校学生在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冲击下,热衷于选择实用的、时髦的、前沿的文化科目,盲目追求时尚,盲目追捧外来文化,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西餐等,对中国的书法、绘画、戏剧等传统文化十分生疏、淡漠,对所开设的国学课、语文课兴趣不高,甚至认为有些传统文化如易学等落后、过时,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

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也没有小学的稚气未脱,更没有社会工作的烦恼和纷扰,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生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和成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无疑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好平台,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在高科技和多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和外来文化让人们盲目追求和崇拜,而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较为淡漠,缺少知识和感情,片面地认为已经过时和落后。所以首先需要引起社会大众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加强社会的文化认同,为传统文化提供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对于高校,应该加强和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鼓励学生多学习传统文化,普及学校所在地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言传身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的魅力比如授课中引入一些诗词,引经据典,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的作用。

2、在校园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场所,如果在校园中融入比较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教室里的墙上悬挂古人的名人名言;广场、花园里镌刻名人的书法、塑像;走廊里悬挂一些传统的国画、剪纸、戏剧脸谱等等,让学生耳濡目染、慢慢的接受熏陶。

3、让传统文化走进高校

高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走出高校课堂。从某种层面上讲,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是因为陌生,因为不了解。比如川剧,我校曾经将部分经典川剧剧目搬到学校的舞台上进行表演和解说,赢得了满堂喝彩,学生对此评价颇高,并表示观看后受益匪\。同样的,对于其他的一些传统文化,比如皮影戏,剪纸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将艺人们请来学校办一个讲座,做一场展览,或者开设为选修课,相信会有很多学生是愿意去了解并学习和关注的。

4、组织学生成立兴趣社团

社团是学生课余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依托社团的影响力,可以成立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比如汉服社团、剪纸社团、民间舞社团、书法社团、戏剧社团、古琴社团等等,定期组织学生活动、给予指导,并组织汇演,也是宣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方法。

5、充分利用有影响力的媒介, 加强交流

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有想象力的媒介吸引他们的注意。除了传统的广告,还可以借助时下收视率高的电视、电影、动画等媒介。可以考虑将传统文化植入时下一些知名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让以明星效应带动大家的关注。比如湖南卫视的《偶像来了》的某一期节目,就让明星去一些不太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的安徽呈坎,通过游戏、完成任务等方式让明星和观众都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徽墨、毛笔、徽雕、撕纸、歙砚等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印象,并且愿意学习和购买一些产品。此外,还可以考虑将部分传统文化融入电影或者将年画题材中的经典的故事、桥段编成动画片或微电影等。比如电影《小门神》就是讲年画里的门神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轻松而易于接受;比如电影《捉妖记》里展现的剪纸文化等等,都是潜移默化中在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

此外,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或微博等学生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社交软件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介绍,并经常保持更新和互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了解。

6、与时俱进

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因循守旧是行不通的。必须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才能发扬光大。但是创新不代表全部抛弃,而是在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上结合现代的需要进行创新。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可能很多学生背不了,但将之配上曲,并以现代的通俗唱法进行演唱,以歌曲的形式展现,就有很多学生能够吟唱了,在唱的过程中,词也记下了,也能体会词中的意境,这也是与时俱进的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2

我小时听老一辈拳师说:赵堡镇练拳最盛的时期,镇上学拳的人都是练“野马分鬃”去老师家,打“倒卷肱”回自己家。这在当时已是学赵堡太极拳的练拳风气。在我年轻的时候,看到老拳师们练拳,他们虽然已身怀绝技,但平常总还是拳不离手。尤其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们总是对基本功法特别重视,特别讲究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侧重松柔轻灵的走化训练,严格用拳理来指导训练。在推手时,主要是训练“松开”、“走气”“顺劲”,练“粘黏连随”“不丢不顶”。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太极拳推手比赛中那样的顶抗扯拽。看老一辈拳师发人时,就像是欣赏艺术表演,非常的有节奏有韵味。尤其是一旦撞上去,被发者瞬间被弹飞,观望者都觉着莫明其妙,真让人感到巧妙无限。所以,我们也最喜欢看推手示范训练。另外,老师教徒弟也极有特色。我印象较深的是,做老师的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用意不用力”的奥妙所在,当学生的功夫练到相当火候时,还必须练“百日功”。像西安的郑锡爵,出师前就把他关在一个大庙里,渴了有水,饿了有馍,困了睡扁担,从扁担上掉下来再练。直练到精疲力尽,真正无后天之拙劲了,从而生出先天之自然之劲,这时做老师的再与他交手打对子。一百天过去,当郑锡爵走出大庙的大门之后再与人交手,人们发现他功力大增。当人们问及他在庙里的感受时,他深有感触的说:用意不用力,舍己从人……我算是对太极拳的理论有了些体悟了。

想当年,自己学拳的过程,每天都要自觉的练上几个小时的架子,还要干农活,非常的苦。师傅教拳时虽然说的不多,但都很实在,一招一式都是结合拳理拳法来讲的。师傅主要是让你感受到什么是太极劲,哪样做对,哪样做不对,技术要领是什么。剩下的就是苦练了。在跟师傅学练推手的过程中,虽然不知摔了多少跟头,但师傅从来就没有真打过我,都是点到为止,更没有那些实战对打这一说。其实,太极拳很重要的是练方法,练意识,练胆量,练气质,练内功。平常怎么练的,用时就怎么用,全在于自然顺达。

近些年来,改革开放使得太极拳运动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我也走出了赵堡镇,参加了像温县、邯郸、武当山等地举办的大型太极拳活动,看了许多名家、大师的表演和录像以及他们的论文,还到深圳等地去教过拳。总的感受是,现在喜欢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洋人)不惜本钱,很想学得正宗的传统太极拳。但就其结果来看,现在推广普及的太极拳,虽动作上有传统的架式,但其练法却只能说是现代太极拳,或更多的是太极操。它很难让人真正体会到传统太极拳的内涵。

下面我想就怎样继承传统太极拳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观;诚信考试

一、传统道德观背景下的大学生诚信现状

“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是由中国古代社会流传至今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早在孔子以前就已经有夏礼、殷礼、周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礼”与“仁”是分不开的,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到了战国,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时代,“礼”是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

目前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为又一社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网上流传甚广的一首词,颇能体现大学生作弊之精髓,词曰:“考场风光,千里纸飘,万里眼瞟。望教室内外,风景甚好,交头接耳,互打手势,欲与考官试比高;需来日,看试卷成绩,互喜互贺。惜八股取士,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甚是苦恼。一代天骄,时代骄子,考试作弊出高招。俱往矣,数风流高手,还看今朝。”更有甚者,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宁愿没人格不能不及格,下联:考试不作弊明年当学弟,横批:一定要过! 面对着大学生形形的作弊手段,我们不禁要问:“天之骄子”如今怎么变得如此让社会不放心?我针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的方式及目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大学生作弊行为不仅有害于作弊者的身心健康、败坏学风,还影响自身的诚信道德培养。在维护诚信方面,在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面对诚信,将报以何种态度进入社会,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我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诚信考试”的社会调查,希望弄够从中分析评价一下现如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为了确保调查的真实性,所有填写问卷均未署名。

(二)调查时间及对象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间,对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的主要内容及现状

1.对考试作弊的态度

调查表明:对于作弊,尽管没有人赞同,但仍然有47%的同学表示可以接受,35%的同学表示无所谓。作弊问题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能够得到理解与接受,成为一种集体越轨行为,实则是大学生学习风气的败坏,价值观偏转,道德责任感滑坡的体现,这种现状足以引起重视。

2.考试作弊的目的

调查表明:有37%的同学为了避免挂科,35%的同学为了拿奖学金满足虚荣心,还有20%的人因为别人作弊心里不平衡而作弊。通过作弊替代刻苦学习而获得好成绩,说明大学生对学习的艰苦性和作弊的不光彩性没有清楚地认识,同时作弊行为也受到社会、学校风气的影响,功利主义和虚荣心理成为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动机。

3.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否属于道德问题

调查表明:有68%的人认为考试作弊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是诚信危机之一,而32%的人则认为不是道德问题。学生对大学考试评价的转变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作弊行为的道德评估,对于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人们对其道德判断十分重视,会将之归为个人品质问题,但对于不重要的事情人们通常认为无足轻重,也就不再与道德诚信等相关联,而正是这种对大学考试评价的畸极大地支持了作弊的坦然心态。

二、作为辅导员应该如何建立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孟子曰:“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杜绝大学生的作弊问题,首先从根本出发,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意识,道德责任感,只有当大学生自己意识自己作弊的行为是违反道德,破坏道德规则时才能够真正做到杜绝作弊。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感,必须让他意识到诚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找个别同学谈话等多种方式说教育感化存在作弊行为的同学。2014年3月26,我在2013级11班的开展了以“诚信做人”为主题的班会,班会期间向同学们讲解了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诚信,并搜集了古今的诚信人物事迹,比如秦末的季布――“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黄莆继为守信而求责。在与同学们的交谈中有同学告诉我:“老师,以前我们感觉作弊就是违反学校规定,根本意识不到是违背道德,抛弃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在不一样了,原来我们大学生也有要承担的道德责任啊。”

我们可以体谅大学生在这个成长,成熟的过程中会犯错误,但是身为辅导员我们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当代大学生缺失道德责任的行为――考试作弊。以我之行弘正气,让工院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责任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作弊是小事,而有失诚信是大事,唯有传承中华传统道德责任感,才能塑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工院学生。以下是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转变老师学生对考试的看法

从大的方面说应改革考试制度和对老师学生的评价方法,评价不应只注重考试的分数,应结合平时的表现和学生老师各方面的突出表现,这样最起码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不是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使老师感觉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是年总评优的一小部分,其他方面的成绩才是主要的。由转变看法到转变做法。

(二)加强自律教育,强化管理

杜绝考试作弊,最重要的还是加强自律,特别是在强化考场纪律管理的前提下,平时加强自律意识的教育。强化考场纪律管理,包括对作弊者予以严肃处理,一定要和平时的教育相结合,而平时的教育,包括自律、尊严、诚信,应当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端正态度,以身作则,做到真正教书育人,严格教育学生不论在什么时候,考试都不能作弊,考试作弊是可耻的,即养成抵制作弊的良好班风、学风。

(三)加强人格修养,净化学生心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丰富的道德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四)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意识

每次考试后都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找到学生的一点点进步,有时甚至是“虚假”的进步,给以赞赏。一点一点的鼓励加上潜移默化的引导,会使学生充满信心,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会获得成功。

建议中提到的做法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不能孤立的分开的,因为造成大学生作弊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相互关联的。要全面考虑问题,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把这些措施落实到日常管理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养成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的意识,我们才能有效地从根本上扼制作弊现象的势头,还大学校园一片净土。

总之,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将来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考试作弊行为属于道德缺失范畴,每一位学子都是祖国栋梁,他们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当代大学生唯有诚信考试,诚信做人,具备充足的道德责任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担负起祖国复兴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育部门户网站.2014-03-26.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通常是按照前人设计经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针对现代建筑设计,想要突破传统建筑设计风格,需尊重历史,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吸取优秀理念和传统经验,进而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促进艺术再生。例如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建筑,在设计时,传承了天人合一理念,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得以淋漓尽致表现。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是艺术设计的经验资料、艺术灵感。尽管部分设计师与传统文化脱离,开展建筑新设计,但即使再新颖,也是对传统文化创新。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建筑设计经验,主要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我国具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数千年发展,我国建筑已自成独特体系。对于建筑装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地位无可动摇,道家思想也极为重要。因此,在阐述哲理的过程中,也对我国传统建筑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属于仕文化的范畴,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是少数人的艺术。俞孔坚称之为“死去的艺术”。虽然西方建筑在古代也是只为少数贵族服务的,但是由于在近代的各种先进思想和哲学方法的指导下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在形式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传统建筑设计中,非常注重自然主义思想,对于楼宇高度、台阶级数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建筑装饰物也具有鲜明等级特点,主要由于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提倡“中和”,道家思想提倡“自然”,不论是亭台楼阁、廊间小道,均追求与自然的融合。建筑装饰也追求整体性、统一性,由建筑图纹、漆色描绘等,均具有封建体质,等级观念非常鲜明,尤其官员住宅、庙宇等,均严格区别于平面住宅建筑。

2.当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首先,建筑布局。我国古代的建筑布局设计,是依靠风水学思想,传统风水学并非一种伪科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极大影响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设计。传统风水学主要包含古代美学、生态学、哲学、地质学等内容,体现了地理人文和自然生态的思想,是古代建筑设计的关键思想源头。例如,我国明清时代的皇宫布局,主要运用风水学思想,皇宫坐北朝南设计,是环境、日照、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同时也纳入了风水和文化因素。再例如,北京四合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古老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了我国“四”和“合”的布局及和谐气息,讲究分明和布局严格,是社会等级的直接体现,即可营造良好内部环境,又可抵御外部气候环境。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这些因素十分平常,几乎无论哪种建筑均可看见,然而却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次,人文思想。因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古代文化时期,涌现了大量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家,极大影响了后世,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也非常大。当代设计师性格和审美观念,深受传统人文思想影响,进而达到建筑设计境界。其一,儒家提倡和谐统一和天人合一。针对建筑设计,主要体现建筑严格封闭,而对外是自由天地。其二,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对当代建筑设计影响非常深。例如,我国国家大剧院设计,则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在建设初期,承受巨大社会压力,待建成之后,获得一片赞声,主要是体现协调设计,是无为而治的重要融汇,表面“无为”,而实际是遵从自然,充分发挥建筑形式、建筑功能的自由空间。其三,佛家提倡返璞归真。例如,我国著名建筑苏州园林“拙政园”,是传统佛家思想精华,提倡远离世俗、亲近自然。现阶段,人们生活非常忙碌、繁杂,更愿意追求一种远离闹市和自然和谐的建筑。可以说,返璞归真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思想。

3.当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传统符号传承。对于传统因素传承,主要为事物符号、思想符号传承。对于当代建筑设计,需积极吸取传统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有机融合。符合作为一个系统概念,包含了人文、人物和概念思想。针对当代建筑设计,主要是传统图案因素和建筑手法的传承。实现传统形式的现代化,传承非精神成分。当传统因素和当代建筑设计,出现时空交汇时,可提取现代符号和传统符号,实现两者有机融合,进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有机传承传统符号。

其次,传统材料传承。在建筑设计中,建筑材料是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古代、现代建筑设计,均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是传承传统材料。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主要以木材为主,进而达到朴素自然和亲近自然的美感。现阶段,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是当代建筑设计的时代主导。然而,在格调方面,还是主打传统材料特点。对建筑材料设计,可通过艺术造型,将木质材料风格显现出来,达到一种亲近自然的文化内涵。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主要注重精神感触、自然领悟,在建筑创造、应用过程中,以人类心态为基点,表达情感宣泄,传递意境,建筑装饰设计注重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重点目标在于“人”的研究,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装饰。传统建筑意境更让人感受深邃、深层次的意境,注重虚实美,善于将设计者情感注入设计之中,通过隐喻手法,使人在观赏建筑过程中,逐渐领悟独特境界,注重建筑外在性景观设计,感受外在轮廓美。可以说,每挪动一步,即可感受一种“移步换景”的感觉,其建筑周围韵味、精致也随之变化,建筑装饰的雕刻、花草与树木起着互相配合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城市建筑的视觉形态,对传统历史文脉传承,营造一个积极、特色环境特征。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立足某种意义而言,是世界、民族的传承。利用现代建筑设计,是城市文明形态重要表达,合理运用了历史文化,促进传统精神、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强,付佳,赵峰等.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变异性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206-209.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5

■一考生

失去传统文化,相当于抛弃了一半的赤子之心。——题记

(用题记点染文章主旨,增强语言表现力,不失为文章点题的一种方法,但此处“失去传统文化”却颇让人费解,传统文化会失去吗?)

泱泱大国,因文化得以传承,

大国泱泱,因传统得以蓬勃。

(前半句强调文化对国家传承上的意义,很好理解。但后半句说国家由于“传统”而蓬勃发展,因果关系不成立。)

不忘夫子庙前,孔明灯绚烂于广阔的黑幕下;不忘烽火台上,浓浓狼烟环绕在雄伟的长城上;不忘五彩的脸谱,在小鼓声中千变万化……

(此处列举孔明灯、烽火台并不作为传统文化的具体意象。)

呵护传统文化,呵护绝版的文化。(前后缺少勾连,过渡生硬。此外,成传统文化为“绝版的文化”用词不当。)

《百鸟朝凤》间,谁又留恋于婉转的唢呐声声,《二泉映月》中,谁又徘徊于惠山脚下。(对举欠当)看不见葫芦丝们的悠扬旋律中,孔雀舞的蹁跹,亦不见编钟叮当的轻盈声中,无尽的悠长……(此段貌似有文采,然而遣词错误百出,“旋律”岂可“看见”,编钟之声又怎会“轻盈”?)而跳跃的流行歌曲成了更多人的喜爱,(“成了”用词不当)为何人们都未担忧,中国的古典音乐又有谁来呵护。(“又”字从何而来?)

谁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之际,遥望故乡,缅怀亲人;谁在“今夜月明人尽望”之时,举头望月,低头思乡;(此处描写的对传统节日的遗忘,不符事实,失真。)又有谁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之刻,登高揽胜,发插茱萸……的确,人们早已向往情人节的浪漫,圣诞节的温馨。为何人们依旧未担忧,中国的传统节日又有谁来呵护。(病句)

电脑时代,还有谁记得王羲之的游若蛟龙(应该是“矫若游龙”)的书法。

肯德基店前,还有谁记得年糕的美味可口。(对举事物不具有可比性。)

洋房的奢华享受中,还有谁记得四合院的古朴,江南雨巷的幽深。

(以上列举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惨遭漠视,内容繁杂,不够凝炼,略显混乱。)

现代人的双眼被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把传统文化的流失归结为外来文化的入侵不太严密。)所迷失,看不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着来自远古的呼唤,使心岿然不动吧!呵护传统文化,用心传承着这泱泱大国流传下的五千年的内涵,不忘传统,不丢失传统,用信念传承对传统文化的赤子之心。

呵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相当于多了一半的爱国情。

(结尾直抒胸臆,语言略显苍白,结尾拉出“爱国情”实属多余之笔。)

【失误探究】

文章针对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漠视和忘却,呼唤世人对传统文化加以呵护,并指出这样做的意义,应该说文章的立意还是较为新颖深刻的。但同时文章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文章能够抓住“呵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来写,但是大部分笔墨用来揭示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与忘却,对“呵护”这一命题的解读较为浅显,仅仅交代了传统文化需要呵护的事实,对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呵护、该如何呵护等问题揭示不够,内容显得较为单薄。

2.全文中心基本统一,但结构有些松散。开头揭示了传统文化的意义之后,列举了一些传统意象未能具体阐释传统文化的丰富意义。主体部分试图通过传统被忘却的种种现象,表达呵护传统文化的理由,但列举内容过于杂乱,没有条理。此外,各部分之间的勾连也比较生硬乃至于晦涩。

3.总体来说,作者的语言功底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很多细节之处遣词欠推敲,思维略显混乱。如“看不见葫芦丝们的悠扬旋律中,孔雀舞的蹁跹,亦不见编钟叮当的轻盈声中,无尽的悠长……”这段貌似有文采,然而遣词错误百出,“旋律”岂可“看见”,编钟之声又怎会“轻盈”?

当然,作为初中生能把目光投向传统文化,并表现出深深的忧思,已属难得。

【升格展示】

忘却了传统文化,相当于抛弃了一半的赤子之心。

——题记

泱泱大国,因文化得以传承。夫子庙前,怎忘万人空巷的学术膜拜;岳麓山巅,怎忘负箧曵屣的百家争鸣;春色梨园,怎忘生旦净末的流水行云;东去大江,怎忘文人骚客的淋漓酣唱……

不朽的传统以其特有的魅力锻造出华夏大国的泱泱、蓬蓬勃勃。

可是,谁又能想到五千年的文明竟需要呵护,五千年的文明已走到悬崖的边缘。

阳关三叠间,谁又流连于宫商角徵的声声古老?夜雨亭阁下,谁又迷醉于抚子对弈的一份安闲?笔墨纸砚前,谁又徘徊在矫若游龙的字里行间?妙笔丹青里,谁又能体会到挥毫泼墨的潇洒自在……

再回首,我们面对的是肤浅烦杂的流行音乐;是电脑科技的虚拟世界;是冰冷呆板的铅字符号;是缺乏活力的现真……

不光这些,还有……

现代人的双眼被越来越多的物质世界的五光十色所蒙蔽,渐渐看不清流淌在我们生命血液里的精髓。

传统文化越过汤汤历史长河,来到今天,它凝固了一段段历史,早已融入你我。我们需要呵护的其实不仅仅是一些形式,更是一种气质,一种态度,一份坚持。

也许,简单的只是一壶茶,一本书,以及一颗平和的心……

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那来自远古的呼唤,使心岿然不动吧!呵护传统文化,用心呵护这泱泱大国流传下的五千年的内涵,用信念成就对传统文化的赤子之心。

因为拥有了这份传统文化,便拥有了灵魂的根。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文章针对原作存在的问题,作了如下几点修改:

1.在对原作主体部分列举的各种现象加以筛选删除,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含括性的几组意象加以阐释;丰富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意义的阐述;添加了该如何呵护传统文化的思考;去除了一些与呵护传统文化不太相关的枝蔓。从而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集中、内容更加丰富、扣题更加紧密。

2.修改后的作文结构更加清晰,全文围绕呵护传统文化的主线,从为什么要呵护、如何呵护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全文首尾呼应,添加了一些过渡句段,使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教学育德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民族祖先,带有自己的民族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古代的语文教育自春秋末期起,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前后近3000年,都和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和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革新的内容密切相关。“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

一、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文化水准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氛围,力求语文课多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学校的墙廊和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可以是名人作品,也可以是本校学生自创作品,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人,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慷慨激昂或婉转低缓的音乐,有利于把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象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二、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结合实情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和写作实践

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我们安排了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学会关爱他人。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与西方的传统节日相比,中国的节日里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这对于家庭稳固、调节身心、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民族节日和文化对人类的发展同样有着可以借鉴的经验。与西方的传统节日注重热闹、狂欢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节日里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这对于家庭稳固、调节身心、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并将重要的节日列为国定假日,营造节日氛围,提升内涵;在年节文化中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对于年轻一代的“树魂立根”同样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资源。我们理应把它输入我们的血液中,融入我们的生命中。因此,传承传统文化,通过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将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转化为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难解的民族情结,语文教学要承担起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的历史责任。

三、实践探索,提高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近三年的探究,初步形成以下若干途径和策略: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传承传统文化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有的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古体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

2.开设《文学导读》指导学生读经典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我校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执笔编撰了《文学导读》,指导学生课余时间来读经典。目前我们在初高中起始年级开设这门课,我们认为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导读包括《诗经》、《论语》、《庄子》、《史记》、《围城》、《子夜》、《雷雨》、《边城》、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经典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回归经典阅读我们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根植于下一代的心中。

3.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我们举办每年一度的语文暨传统文化活动周;举办每学期一次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的知识竞赛;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