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医疗核心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医疗核心技术范文1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电子信息司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电子信息司将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增强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能力,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智能信息产业,以产业新动能带动经济社会新发展,全面支持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2016年,电子信息司围绕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瓶颈,协调各方资源协同攻关,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
稳步推进“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落实电子信息领域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支持电子级多晶硅、高速光通信器件、高速连接器、硅衬底GaN基LED、IGBT等核心电子元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指导组建“中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互动。
2016年以来,集成电路产业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全部采用国产超算CPU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成为世界首台运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功率型硅衬底LED器件的量产光效达到140流明/瓦,申请专利共计332项,该项技术荣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优化供给能力,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2016年,电子信息司大力发展智能信息产品,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点支持武汉存储器、华虹“909”升级改造二期、成都中电熊猫、成都京东方、深圳华星光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带动全行业投资稳步增长,1-11月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77亿元,同比增长14.7%。
与国家发改委共同研究编制《“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联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
指导成立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组织开展行业调研、产业发展论坛。组织召开绿色计算产业生态研讨会,推动组建“中国绿色计算产业联盟”。
加快推进应用示范,培育新兴业态
2016年,电子信息司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信息技术与交通、医疗、能源、金融等传统领域融合发展。
组织开展“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与浙江、北京、河北、重庆、吉林、湖北签订部省市合作框架协议。
联合国家卫计委选择杭州、武汉、绵阳、青岛、厦门、广州作为数字健康养老基地示范项目点,会同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组织编制《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联合国标委印发《智慧家庭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组织开发高集成度低功耗北斗移动通讯一体化芯片并推动在智能手机应用,目前采用国产芯片的支持北斗导航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800万部。继续推动金融IC卡芯片的开发和应用,配合国家发改委实施金融领域IC卡应用示范工作,目前基于国产芯片的标准金融卡发卡量累计已接近3000万张,行业卡发卡量累计约10亿张。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
2017年,电子信息司将瞄准信息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布局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强化顶层设计,编制核心信息技术发展路线图,启动实施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和设备攻坚工程,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等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关键环节,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加快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推动在CPU、FPGA等重大破局性战略部署,优化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组织实施“芯火”创新计划。
继续实施强基工程,强化核心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电子材料和专用设备等支撑保障能力。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选择新型计算、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前沿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强化关键技术协同创新,突破高端存储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与系统、智能传感、虚拟现实、新型显示等新技术,实现群体式创新突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强化科技创新活动的知识产权导向,积极推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推动知识产权成果标准化。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智能信息产业
2017年,电子信息司将贯彻落实《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加强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提升高端智能硬件产品有效供给。
制定实施通信产业链配套能力提升工程,继续推进4G智能手机、行业应用终端、“天通一号”K端等产品的融合创新发展。探索制定《虚拟现实产业与应用发展指导意见》,提升虚拟现实产品供给,推进虚拟现实在重点行业的融合应用。推动开展下一代数字电视技术与标准研究,推动智慧家庭终端产品整体更新换代。制定《2017-2019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白皮书》,提升国产显示材料配套能力,优化我国显示产品结构。修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及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第六批规范条件申报工作,推动分布式光伏应用。研究制定《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发展MEMS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
深化电子信息与传统领域融合创新,推动典型应用示范
智慧医疗核心技术范文2
《白皮书》首次摸清了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底数。综合清科、WIND、IT桔子、蓝海巨浪等公开数据及投资机构定向采集数据,由课题组整理,截至2018年5月8日,全国人工智能企业4040家,北京市人工智能企业1070家,占比26% ;全国拿过风险投资的人工智能公司合计1237家,北京市拿过风险投资的人工智能企业431家,占比35%。从融资阶段看,北京人工智能企业一半以上仍处于初创期,在A轮之前的企业占比达56.97%,具有创新发展潜力。从企业成立时间看,北京人工智能企业2015-2016年呈现出爆发性增长,人工智能快速增长特征明显。从区域看,60.96%的人工智能企业注册在海淀区。中关村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同时,《白皮书》不仅绘制了北京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图,而且针对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零售和无人驾驶等5个特色鲜明的领域绘制了分领域产业链图。《白皮书》总结了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人才、创新、软件研发、专利等5个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原始创新、高端芯片等4个方面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大力发展核心技术、超前布局原始创新等6项策略。北京将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抓住新机遇,施展新作为,将北京打造成引领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地。
本文从几个角度介绍这部白皮书:
一些关键数据: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
AI在医疗、自动驾驶、零售等重点领域与实体经济融合。
北京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还有哪些策略?
国内外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情况。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年)目录
第一章 国内外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概况
1.1 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2 人工智能成为国家战略制高点
1.3 IT 巨头抢滩人工智能产业
1.4 人才是人工智能竞争关键要素
1.5 人工智能专利的中国机会
第二章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
2.1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概述
2.2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点
2.2.1 北京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多重政策支持
2.2.2 北京有优质学术和人才资源,研发优势明显
2.2.3 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活跃,资本推动创新
2.2.4 北京人工智能软件优势突出,位居全国先列
2.2.5 北京重视人工智能专利保护,数量列居前位
2.3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北京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重点领域介绍
3.1 智慧医疗产业
3.2 智能家居产业
3.3 智慧零售产业
3.4 无人驾驶产业
3.5 智慧城市产业
3.6 人工智能专利概况
第四章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策略
4.1 大力发展核心技术,超前布局形成原始创新重大突破
4.2 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形成高端产业集群优势
4.3 推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建设智能社会和智慧城市
4.4 加快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发展科技服务业
4.5 建设多层次培养体系,吸引人工智能尖端人才
4.6 构建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完善行业生态体系
附录 27
(一)北京部分重点领域人工智能企业名单
(二)人工智能重点投资机构名单
智慧医疗核心技术范文3
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速逐年放缓,虽然仍高于GDP增长速率,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出现放缓。
在传统硬件产品增速日趋平稳,甚至出现向负增长转换的情况下,如何维持电子信息产业总体的稳定,并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要在一些新兴领域找到新的增长点,通过国家“互联网+”的政策,通过广泛调研找出跟智能硬件相关、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出现比较高速增长的产业,由政府引导推动该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智能硬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重要载体。目前已经形成规模化的产品领域包括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车载设备等。此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设备的进程正在加速,如基于NB-IoT技术的智能水表、基于北斗的智慧共享单车等。智能硬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这些新兴智能硬件正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将带动形成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新动能。
《专项行动》的主要目标,在产业规模方面,要提升市占率及产业规模,到2018年,我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在核心技术方面,要突破核心技术,培育领军企业,提升国际影响;在创新体系方面,要建立支撑及创新平台,提升公共服务及创业创新能力;在应用示范方面,要形成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实现产业便民惠民。
《专项行动》的重点任务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提升高端智能硬件产品有效供给。面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提高智能硬件产品质量和品牌附加值,加强产品功能性、易用性、增值性设计能力,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供给模式,强化应用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提升高端智能穿戴、智能车载、智能医疗健康、智能服务机器人及工业级智能硬件产品的供给能力。第二,加强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化创新工程,支持关键软硬件IP核开发和协同研发平台建设。掌握一批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智能硬件共性技术。加强国际产业交流合作,鼓励国内外企业开源或开放芯片、软件技术及解决方案等资源,构建开放生态,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的聚集、交流、开放和共享。第三,推动重点领域智能化提升,深入挖掘健康养老、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促进智能硬件产品的集成应用和推广,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新转变。
带动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动能
工信部在推M《专项行动》上做了多项工作。
组织编制了《智能硬件产业地图》、《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白皮书》,梳理了国内外智能硬件发展总体情况。
推进国内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和创新平台建设。例如,与北京市签署部市合作协议,支持北京人工智能与智能硬件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海尔等骨干企业,成立家电领域智能制造联盟。
推进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努力营造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生态。
在VR等重点领域组建联盟,加强产业前瞻布局。指导成立了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全行业在产业政策研究、标准体系建设、行业应用、内容制作、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开展工作。
推进产融合作,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例如,2016年与财政部建立合作机制,加强PPP模式对智慧城市的支持,2017年将进一步加大PPP对智慧城市的支持力度;加大智能硬件核心芯片、传感器等智能硬件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
建设标准、检测、监测、评估体系,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组织和支持部属单位,梳理和搭建智能硬件产业基础技术、特征功能、重点产品、应用系统等层面的标准体系,组织和支持部属单位建设新兴智能硬件产品检测、评估和认证体系。
智慧医疗核心技术范文4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应用。
中图分类号: C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物联网的定义
从专业角度来讲,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与物,人与物进行智能化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新兴网络。通俗的讲就是“物物相连”。物联网不是一种物理上独立存在的完整网络,而是架构在现有互联网或下一代公网或专网基础上的联网应用(network)和通信能力,强调智能应用。国家工信部也给出这样的定义:物联网是互联网和通信网的网络延伸与应用拓展,具有整合感知识别、传输互联和计算处理等功能,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物联网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沟通向人与物、物与物扩展延伸,它的应用为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学管理、缓解资源能源约束提供了可能,拓宽了道路。
二、物联网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2、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体化:要进一步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进一步将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融为一体;进一步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生态化融为一体。
协同化:要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功能单位之间,城市政府、企业、居民等各主体之间更加协同,在协同中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
互动化:要更好地进行物物互动、人物互动、人人互动,进行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实现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和城市创新发展。
最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利用最优,经济社会活动要做到成本更低、效益更好、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满意更多。
3、智慧城市的目标
信息网络架构高端: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三网融合、无线城市、物联网和智能管网等建设,形成高端化、系统化的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真正实现信息城市,随时随地共享信息、感知和被感知,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公共管理服务高效:打造政府云计算中心和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加强智慧政府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共享、城市管理模式和理念的转变,创新发展智慧社会保障、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文化、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实现公共管理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产业体系融合发达: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契机,积极运用下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大力发展智慧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全面融合、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
生活环境和谐友好:围绕生态宜居发展目标,发挥高新技术在环境建设方面的作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资源节约与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并举,进一步凸显城市自身特色,实现城市环境生态化、人文化、科学化,形成一个环境和谐友好的城市。
城市系统智慧开放:抓住信息技术引领的城市管理变革机遇,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为手段,抓好专家体系、计算机体系、数据信息体系的综合集成,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大力加强城市的综合管理与协调,实现城市系统的智慧开放,全面发挥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最终成为智慧开放的城市。
三、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情况
荷兰阿姆斯特丹:建设可持续的居住、工作、运输环境和公共空间。美国迪比克市:以节能减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迪比克”为主题,重点建设水资源智能管理系统、智慧能量云系统、智慧旅游交通系统等,以智能城市建设为契机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建立起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社会环境。
日本横滨:制定了《CO-DO3O》横滨市托温暖化行动方针,实施了智能电网项目、北九州市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环保产业等项目,开展了北九州智慧社区创建项目。
韩国首尔:建设亲民政府、智慧科技园区、再生经济、安全社区环境、平衡全球、领导地位、生态工业建设、现代化社会建设、透明化技术建设等。
2、我国发展情况
北京:2011年1月16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把北京建设成运行安全、环境整洁、生活便利的宜居城市。
北京建设了城市管理智能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社会智能化和生产智能化,包括有智能小区、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等。
深圳:2011年3月,《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将加快建设“智慧深圳”。建设内容:启动一站式智慧门户工程、智慧市政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医疗工程、智慧食品安全工程、智慧环境工程、智慧物流工程、智慧警务工程等一系列示范工程。
广州:2011年4月1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智慧广州”。建设内容:智能型基础设施、产业智能化发展、城市智能化管理、“5+1”工程,即一页、一卡、一库、一台、一城。
上海:2011年9月7日,上海市提出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建设内容:宽带城市、无线城市、通信枢纽、三网融合、功能设施以及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信息安全保障领域。
四、智慧城市物联网面临的挑战
1、法律法规是首要关注的因素
同电信法一样,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相当远的路,但是相比欧美国家,我们的法律休系尚未建立。目前,尤其是欧洲针对物联网的架构、监管和隐私等行政和法律层面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而我国似乎还没有多少动作。法规体系将会成为智慧城市物联网发展的制约因素。
2、关键技术是发展的瓶颈
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产业。在物联网发展起步较早的欧美和日本掌握着物联网关键环节的技术(传感、传输网络和应用计算)和核心专利。如目前80%左右的传感核心芯片都来自欧美和日本。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
3、标准是发展的核心问题
标准是一种交流规则,关系着智慧城市中不同类型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间的信息沟通。目前标准仍然相对分散,缺乏统一标准体系,标准化程度低,互通性差,涉及大量国际组织,难协调。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将造成智慧城市物联网开发、集成、部署和维护的高成本,制约物联网业务的规模应用。
4、资源共享是发展的重要条件
智慧城市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其它行业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必然会触及到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商、移动运营商等企业的业务流程等,而在各方利益机制和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联网普及仍很漫长。物联网时代,“融合”变得愈发重要,亟需整合智慧城市产业链的上下游。
5、安全隐私困扰应用推广
无处不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使海量的城市基础部件信息自动进入网络,信息采集和交换设备大量使用,数据泄密也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智慧城市中,黑客有可能远程控制他人物品、操纵城市供电系统等。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直接关系到智慧城市物联网服务能否得到真正的推广应用。
五、智慧城市物联网发展策略
1、出台法律法规,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政府主管部门要在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关键环节上,抓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法律保障;加快研究、制定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财政、人才、资金方面的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营造内容相对开放、数据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智慧城市物联网是国家物联网战略中需求较迫切的一部分,开展和建设智慧城市物联网的示范工程,对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意义重大。
2、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自主产品的产业化,有利于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为整个产业的安全可控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感知层面,主攻传感技术、RFID 技术和传感器自组网技术;在传输层面,主攻传感网与通信网的融合、大信息量传输通信网和三网融合相关技术;在处理层面,主攻中间件技术、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处理和系统集成技术;同时还应该加快物联网架构和包括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在内的共性支撑技术的研发。
3、制定标准体系,推动产业规模发展
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2010 年6 月8 日在北京成立,联合工作组由全国11 个部委及下属的工信部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全国信标委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等19 家相关标准化组织自愿联合组成,还包括12 家观察员单位。联合工作组的成立,将从大的层面改变各自为战、互不兼容的局面,强化以物联网关键资源、体系架构和核心技术标准为重点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而各地也应因地制宜加快建设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统一规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4、推动技术创新,确保自主安全可控
智慧城市规划中,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推进自主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障我国物联网产业安全。同时,研究异构资源管理技术、联合准入访问技术、联合负载均衡技术、联合切换管理技术、节点设备鉴权技术和网络行为检测控制技术等安全管理关键技术,以促进智慧城市物联网在中国的安全发展。
5、打造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快速起步
产业链各方要通过制订一种有利于产业化推进的应用组织方案,由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组织,集中各种资源力量,推动和打造一批示范工程。有实力的电子信息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应该密切结合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需求,组织力量加快研发技术性能符合要求、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费用相对低廉、性价比较高的解决方案,成功建设一批应用项目。通过试点项目的成功建设和运营,不断拓展市场,为智慧城市在全国的大面积普及推广积累成功经验。
六、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物联网将促使我们的城市不断的智能化,公共管理高效化,经济发展绿色化,日常生活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化,最终成为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国脉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3月30日
[2]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广州: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
[3]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中发展的功能和意义.北京:中国科技论坛,2011(5)
[4]张福生.物联网:开启全新生活的智能时代[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5] ROLFHW,ROMANAW.Internet of Things[M].New York: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10.
[6] Internet of Things[R]. ITU, 2005 Report.
智慧医疗核心技术范文5
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新能源
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中国在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并将继续作出积极努力。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
新材料
形成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目前,中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生命科学
十年实现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这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家建议超前部署分子设计育种,大规模挖掘动植物种质中蕴藏的优异基因资源。这样,中国10年左右就可能实现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和猪、牛、羊等主要牲畜的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生物医药
突破基本医疗器械核心技术
要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争在干细胞研究的更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同时要切实防范干细胞研究引发的伦理问题。
信息网络
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
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智慧地球”简单说来就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结合,就是传感网在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空间海洋开发
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们要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是“蓝色聚宝盆”。国际上正兴起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我们要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地质勘探
智慧医疗核心技术范文6
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呈现业务收入增长稳中有落,中部和东北地区增速降幅较大,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占比提升,服务外包市场加速萎缩等特点。与此同时,全球IT支出实现高速增长,国内政策利好刺激软件和信息服务需求提升,有望推动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强势增长。
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利润有所回升。在宏观经济弱势复苏的背景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呈现稳中有落态势。其中,智慧城市领域的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收入和利润都呈现持续加快增长态势。部分传统软件企业成功通过平台转型,可以更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户的信息化需求,同时盈利模式也将更加多元化。
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占比提升。在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加快建设的推动下,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继续成为软件业务增势最突出的细分领域。另外,随着制造业的回暖,嵌入式系统软件和IC设计持续回升势头。系统集成、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增长有所放缓。
软件出口略有回升,服务外包持续增长乏力。同时,我国服务外包单纯依靠人力成本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外包服务出口呈现持续增长乏力态势,1-2月增长18.2%,增速低于去年同期3.8个百分点。
中部和东北地区增速降幅较大,中心城市增速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月,西部地区软件业务收入是全国增速最快的地区,占全国比重也上升至8.7个百分点。中部、东北地区分别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95亿元和473亿元,同比增长26.5%和21.8%,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和5.5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产业整体面临较大转型升级压力。伴随宏观经济增长的放缓,产业发展从高位增长初级阶段逐步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产业整体大而不强、能和跨国IT企业同台竞技的大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的瓶颈,整个产业面临由大变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挑战。
个别行业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2014年1-2月,信息系统集成、软件产品、信息技术咨询等行业增长都出现不同程度放缓,导致产业整体增速下降。2000年以来,信息系统集成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陷入同质化低价竞争,而高附加值的高端环节被IBM、甲骨文等国际巨头垄断,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偏低,仅为10%左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75%,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为5.4%,其中中国经济增速维持在7.8%左右;发达国家经济预计增长2.1%,其中美国和英国经济增速为3%,均高于2013年的增长水平。宏观经济的弱复苏使全球IT支出增幅提升。
国内细分领域支撑产业整体保持平稳增长,政策利好驱动细分领域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在2014年第二季度将进入集中建设阶段。为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社区、智能家庭等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带来大额政府订单。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将带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IT需求,加速新技术、新业态的应用普及。物联网领域,《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出台,从政策层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框定一个蓝图,2014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达6364亿元,预计第二季度的产业增速在30%以上。随着信息消费相关政策的落实,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与信息消费直接相关的产业将从中受益,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服务将获得广泛应用。此外,信息安全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也将实现快速发展。金融信息化、建筑行业信息化、三网融合等领域在政策驱动下,也将为信息技术服务业创造较大市场空间。
在此国内外形势下,我们有如下对策:
深入推进政策落实。推动落实国发4号文中软件企业所得税、软件产品增值税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并做好与“营改增”政策的有效衔接。贯彻落实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做好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认定工作,为优惠政策的落实奠定基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软件产品管理思路和办法。组织安全可靠国产关键软硬件推广应用、“核高基”重大专项、电子发展基金等工作,鼓励骨干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产业创新任务,在推动软件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引导国内骨干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并购、入股等方式进入新兴市场,培育一体化、集成化创新能力,加快向产业链价值中高端延伸,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电子发展基金、云计算示范工程等重要抓手,鼓励企业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智能语音技术、分布式计算、虚拟化、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分析挖掘等关键和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突破。面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做好试点示范工作,鼓励互联网企业发挥在服务能力、技术以及客户群方面的优势,加强与国内软硬件企业合作,合力推进以用户应用为核心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的研发与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