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范文1
所谓住宅产业现代化,即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成品为最终产品,做到住宅开发规模化、配套化,设计多样化、标准化,施工机械化、装配化,住宅部品通用化、系列化,以及住宅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产业化住宅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技术集成,功能一体化组合,实现节能、节材与节水。比如墙体集承重、围护、保温、装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二是工厂化生产与现场装配,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减少建筑垃圾。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如果实现工业化生产,节约材料可以到20%左右,节水可达到60%以上。
根据调查资料表明,从辽宁省朝阳市城建部门获悉,该市夏季房交会成交套数、面积和成交额均超过春季房交会,成为辽宁省中等城市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快速增长的一个“缩影”。业内人士表示,辽宁省中等城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变化,值得建筑钢材生产企业关注。
首先,凸显用钢需求和淘汰落后钢筋的主阵地功能。目前,中等城市房地产项目建设主要采用框架结构,每平方米用钢约50公斤,主要是螺纹钢和线材。朝阳市房地产业今年要完成建筑面积1800万平方米,粗略计算需要消费建筑钢材90万吨。在成为建筑钢材生产企业产品营销重要市场的同时,朝阳市按照国家淘汰落后钢筋等相关政策要求和部署,从设计、钢材市场等前端环节抓起,在建筑业全面推广使用Ⅲ级抗震钢筋。目前,在该市钢材市场,Ⅲ级抗震钢筋已成为主打产品。2012年以来,该市新建的多层和高层商品房等普遍采用Ⅲ级抗震钢筋建设。
其次,房地产业的增长空间促使钢厂发展多元化经营。如凌钢拟自筹资金投资1亿元设立朝阳新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新设公司包括房地产开发,房屋租赁、房屋工程设计、旧楼拆迁、道路与土方工程施工、室内装修、冷气工程、管道安装,物业管理等。
最后,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产品被广泛采用。所谓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即工厂化制造、装配式安装的绿色建筑模式。有建筑企业已经采用箱型柱+H型钢架+桁架楼承板+灌装墙的装配式轻钢轻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该体系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技术相比,可节约混凝土40%~60%,减少现场湿作业50%;与普通热轧型钢结构技术相比,可节约钢材15%~25%;装配式结构、装修一体化设计,减少施工垃圾和二次装修垃圾50%以上。目前,这种技术已在辽宁省取得一定成果。上半年,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实现产值770亿元,构件产能突破400万平方米,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建设的项目达到21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采用全装修的工程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已经引起中等城市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推动转型升级加速前行。
一、我国产业化建筑发展史
1)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经验,发展预制构件、中小型建筑施工机械和预制装配建筑,在装配式工业厂房和砌块房屋取得不错进展。
2)第二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进一步改进了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生产和施工方法,在大模板、框架轻板、预应力技术、机械化施工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3)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针对之前住宅工业化存在的产品单调、造价偏高等问题,提出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加快住宅建设”的发展思路。目前形成了示范工程为载体,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为主导,材料设备公司为辅助的市场体系。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钢结构、轻钢结构,预制混凝土装配结构等。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建筑业摆脱人工短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频发的必由之路,对我国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现浇或砌体结构的建造方式需要大量的模板、脚手架。现场湿作业过程中木材,钢材、水泥、水消耗量巨大且浪费严重,能源消耗量大。工业化生产的构件在工厂集中生产,生产用水和模板可以做到循环利用,能大量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可实现建设的高效率、高品质、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未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推动建筑工业化生产,可有效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 能够应对我国即将到来的人力资源紧缺及人工成本持续提高的难题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迫切需要建筑业抓紧实施工业化以解决下一步我国劳动力短缺和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不愿再像父辈那样外出务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建筑工人将逐步减少,人工成本将大幅增加;建筑工人数量的缺乏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将会缩小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成本之间的差别。如果能够将建筑的大部分现场作业转移到预制工厂里面去,将一部分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使他们享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福利条件,这必将能够激发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明显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现场作业工人的数量,降低了生产过程对熟练工人的依赖程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 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可将大部分湿作业转入工厂,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有害气体及污水排放,降低施工粉尘及噪声污染,降低固体垃圾的排放,大大减少了施工扰民的现象,有利于环境保护。
(四) 能够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
工业化建造方式能提供高品质、高耐久、节能环保的建筑产品,解决长期以来建筑业存在的各种各样质量问题。由于大多数部品是在工厂生产制造,可以按照一定的作业流程和严格的工艺标准控制产品生产质量,容易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现场吊装和少量节点连接作业可大大降低现场工人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为保证施工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 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周期
工业化建造工期一般可缩短20%左右,较短的建造周期可以提升开发商建设期的抗风险能力,并提高投资资金的周转率,改善财务状况,提升盈利水平。
三、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的可行性
建筑业已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建筑企业盈利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我国建筑业发展绝不能依靠粗放型和数量型的增长方式,而应当抓住建筑产业化发展契机,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广“绿色低碳” 的工业化建造模式,升级再造建筑产业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政策条件分析
在国家大力提倡住宅产业化并提出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国家住建部和全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均已成立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推广机构,出台了系列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商品房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激励办法,包括面积奖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贷款贴息等政策。住宅产业化和保障性住房政策必将成为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化进程的根本保证。
(二) 区位条件分析
从区位条件上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程建设规模很大,产业化基础较好,具有技术研发和人才集聚优势,市场分工协作比较成熟,实施建筑产业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 产业基础分析
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范文2
实行住宅产业化已成为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住宅产业化有利于提升建筑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有利于在建筑产品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有利于提高建筑产品的品质;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改善工作条件,解决建筑市场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有利于推进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住宅产业化从1996年开始正式在全国试点,至今已经过去了15个年头距原来预定的目标相差还远。
一是技术方面,在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工业化建筑设计、构配件优质高效加工制作和专业化施工安装等方面均缺乏专门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技术支持。住宅产业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住宅性能。保证住宅性能除了依靠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外,主要依赖于靠科技进步。我国科技贡献率不高,传统陈旧的技术仍在被大量的采用,先进的技术及技术革新往往被建设中的短期行为而排除在外。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不到30%,按照国际通行说法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才能算是集约内涵型发展的产业。节电,节能,节水等的先进环保技术尚不能有效地得以推广,新材料新部品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住宅的发展,日本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在墙体材料中比重占80%左右,但我国还不到20%。
二是标准和规范方面,工业化技术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不兼容,使得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即使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单位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验数据证明相关项目可行,每一个项目还是需要通过专家论证,成为建筑工业化大规模推广的一个障碍。住宅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部件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住宅与住宅部品的模数难以协调:住宅部品尚未形成配套系列,部品材料以及配套产品品种少,日本有一万多,中国不足两千种。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没有标准化,很难降低成本,降低资源消耗,住宅产业化无从谈起。
三是产业政策方面,企业发展建筑工业化,面临着前期投入研发经费大、社会资源缺乏、缺乏规模效应、开发成本提高的现状,在没有国家鼓励支持政策的情况下,企业缺乏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动力。
四是行业管理体制方面,现行的设计管理、招投标管理、施工管理以及构件生产的管理,大部分环节适应于传统建造方式,缺乏针对预制生产技术的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推进住宅产业化任重道远。要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适合我国发展的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化设计技术、部品生产技术、构件安装和管理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应不同地域特点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和成套技术。;要建立模数协调的标准化体系,加快进行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设计标准和规范的建设,尤其是预制装配式结构及节点结构设计规范并研发预制相配套的设计标准图集和计算软件,不断完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要建立工业化住宅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工业化住宅质量保证制度,明确工业化住宅发展水平的预制化率的衡量标准和统计口径,出台对经过认定的工业化住宅的土地出让、建筑面积豁免、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不断改革完善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要积极培育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施工企业,不断完善成套技术和工法体系,促进适合预制构件安装运输的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住宅新型建材,住宅部品和成套技术的研发。推进技术创新和成套技术集成的应用,大力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和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技术的应用,使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针对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的市场供给,建立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认定标准,要创造条件,积极培育技术能力强、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好的企业进行相应产品的生产,建立起相应的构件和部品信息系统;要将建筑工业化内容纳入到执业(职业)资格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继续教育中,建立工业化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认证和培训体系;要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加强对预制装配式工业化住宅的技术标准、管理过程、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要以工程项目为示范工程进行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总之,要发展住宅产业化,标准化是准绳,科技进步是动力,通用计划是前提,工业化生产是基础,提高住宅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大步地走向住宅产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聂梅生 住宅产业化路在何方 宏观新视野 2004
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范文3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住宅产业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1、住宅产业化内涵
住宅产业化的内涵简单来说是以大规模的成型住宅开发来解决城市居民的住宅问题。即把住宅纳入社会大生产范畴,以住宅建筑为最终产品,做到住宅开发定型化,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服务社会化。
2、住宅产业化发展历程
2.1起步阶段
我国的住宅产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但那时还叫做建筑工业化。
2.2快速发展阶段
直到20世纪70-80年代,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此加速住宅产业的概念的提出。政府开始推进住宅产业发展,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在这一阶段有了对住宅产业发展的一些经验积累。
2.3转型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房地产业曾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这并没有很好地推进住宅产业的发展,只是大量的投入了资金和土地,技术研发却停滞不前,导致住宅产业错过了快速发展的契机。1994年我国正式提出住宅产业化,并经过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建设部正式提出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化,进行一系列标准的制定,同时引进日本和欧洲先进国家的成熟技术等一系列举措。建设部在1996年颁布了《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各试点省市均纷纷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启了我国住宅产业化新的征程;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方向、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2006年建设部正式下发《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引领全国建立了多个住宅产业化生产基地。这些都为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3、针对房地产企业近几年发展住宅产业化的现状,目前呈现出几大特点:
3.1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确,国家为发展住宅产业化特别制定了“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并在去年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上提出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住宅产业化还成为了今年住建部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可见近几年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纷纷出台了各项住宅产业化政策措施。
3.2为房地产企业发展住宅产业化指明了方向,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深化,自2010年在哈尔滨召开的第一次技术交流大会以来,政府、企业、专家的认识程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房地产企业,认识到发展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性。发展的技术体系逐步完善。PC技术、构件生产工艺、施工技术等日趋成熟。同时我国还颁布并实施了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而另一项《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也计划在今年出台。
3.3房地产企业越发积极主动的投身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房地产企业住宅产业化之路才刚刚起步,但相信随着国家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对节能减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接受,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自发的走入住宅产业化研发和生产的产业变革的行列,而那些走在改革最前沿的企业也必将成为未来住宅产业化实施的主力。
二、住宅产业化的现状
1、科学技术含量较低
住宅产业化的推行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只有充分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才能保证住宅的工业化生产顺利进行。然而,我国住宅产业的科技水平仍然较低,研究成果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有些甚至只停留在理论基础上,得不到应用和推广,这为住宅产业化的推行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2、没有建立标准的住宅工业化生产体系
住宅产业化,从本义来讲就是要实现住宅生产、供应等的工业化。而工业化的必须前提是标准化。许多发达国家在推行住宅产业化的同时就建立了住宅产业化的标准体系,而我国仍然是面临非标准化生产的现状,无论是大到房间的空间组合构件,还是小到一些房间的部品,都没有统一的尺寸、种类要求。
3、对住宅产业化认识不足
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住宅产业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没有足够的兴趣,这就导致没有需求,而市场是由需求决定的,房地产开发集团也就没有了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去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住宅,对住宅产业化也只是口头上响应国家的政策。所以,我国目前传统的、手工的、分散的住宅生产方式仍然盛行。
三、加快推进房地产企业住宅产业化的措施
1、加大科研力度,增强技术创新
未来住宅建设应充分反映科技进步,技术的创新,因此加大科研力度,增强技术创新是房地产企业发展住宅产业化的基本前提。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技术手段有:建立系统的技术保障体系;建立符合住宅产业化标准的住宅建筑和部品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建立良好的住宅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等。在住宅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以科技进步为根本核心,以技术创新为企业灵魂,从而智慧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速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尤其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的生产和建造过程,加速使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最终全面的提高我们的住宅建设质量,并且改善住宅的使用功能及居住环境,让客户充分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优质服务。
2、融资方式多元化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融资对其自身发展至关重要,而发展住宅产业化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那么就需要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多元化。传统的融资方式有银行贷款、股票融资以及债券融资,而随着房地产企业的不断探索和尝试,新型融资方式应运而生:房地产信托,房地产投资基金,银团贷款,可转换公司债券,海外融资以及股权合作等等。其中较为有效地一种融资渠道是住宅产业投资基金。住宅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以长期资本增值为目的,既能满足住宅投资需求,同时又有助于国家对住宅产业的宏观调控,为住宅开发、建设以及销售等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的融资手段。而为保证我国房地产业住宅产业化融资方式多元化健康有序的发展,就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图表3所示),以促进房地产企业住宅产业化的稳步发展。
3、通过虚拟企业实现住宅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虚拟住宅企业指的是住宅开发企业、建材企业、设备部品制造企业、项目策划咨询企业等住宅产业相关企业,为了适应住宅市场快速、多变的需求,采取优势组合策略,各自专门负责整个项目的子任务块,在自己的优势领域独立运作,并通过先进的通讯和网络手段,进行彼此间的协调合作,以并行的开发、生产、销售多样化、个性化的住宅产品,以满足顾客要求的企业组织模式。虚拟住宅企业结构比较松散,各成员企业地位平等,没有隶属关系,但需要一个对整个项目进行协调管理的盟主企业。一个企业可以同时属于住宅产业集团或虚拟住宅企业。由于我国住宅产业的实际情况并不利于住宅产业集团的快速组建,尤其是加入WTO后,住宅产业领域逐渐受到外来企业的冲击,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住宅产业集团难度较大。而虚拟住宅企业的优势就是其只要求信息的组合,而企业的完整物质实体不是必要条件,因而,相对而言更适合中国现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结束语
住宅产业化是一场社会经济的变革,是一场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房地产企业正是这场革命的主力军,为了加速这场革命的成功,我们要以积极的政策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融资多元化发展,提升建筑业服务品质,打造优质的业界品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住宅产业将全面实现住宅产业化。
参考文献
[1]郁光岩.基于房地产企业视角的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4,06:338+347.
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概述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领域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加强了对住宅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并将制造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的有效手段和最新的科技成果适当的应用到住宅建设中,提高了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工业化采用预制构件生产工业化、现场施工技术化、组织管理科学化的建设模式,代替了传统现浇混凝土的生产施工模式,能够提高工程效率和经济效率,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是保证基础施工和吊装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建造效率和速度,有利于实现建筑构件、施工工序的标准化,改善传统建造方式的设计、施工等环节相脱离的状况。建筑工业化可以实现预制化生产、装配式建造,可以从人员的培训开始将建筑工业化的知识作为专业知识,提高人员的建筑专业知识水平,实现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标准化。建筑工业化会促进行业的协调发展,将当前建筑行业方面的设计、招投标、生产、施工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融合和发展,促使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1、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法规还不完善
我国目前为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制定的政策,从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来看,只有《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绿色建筑行动》算是较高层次的政策,一些约束力较小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对工业化的推进速度和实施效果的影响不大,只有制定完整的、针对性强的,约束力大的政策规范体系才能促进国建的建筑工业化发展,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发展情况看,国家主导和制定的严格的规范和政策体系,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针对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措施研究和解决,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来看,制定和建立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法规、政策体系,针对性的解决我国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建筑工业化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2、建筑部品的生产问题
建筑工业化要求的构件部品和构配件生产要具有标准化的施工工艺,工业化生产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住宅质量和品质、减少资源浪费等优势,标准化的构件会简化施工工艺、缩短工期,但是只注重标准化不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就会影响人们在户型选择、外观效果、舒适程度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影响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制定的“建筑统一模数制”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推进了我国建筑标准化、工业化的发展。但没有形成真正的应用体系,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模数协调缺乏对住宅部品的设计、生产,施工、设备要求的指导,目前我国的部品设计和种类较多,缺乏统一的模数制度和通用体系,造成了建筑结构体系与部品、施工设备之间的模数难以协调,影响了预制构件的生产规模、施工效率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能够使建筑工业化需要的建筑构件从生产效力,建筑的安全性能和设计合理性等有很大提升。但是,由于生产技术体系不统一,没有标准的模数化标准,容易造成大规模生产强调标准化而排斥多样化,使得建筑产品和造型单一,不能满足居民对建筑的个性化和功能化需求,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下结合当前的技术要求,大规模的生产还不能同时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及居民个性化的要求,强制生产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3、施工人才缺乏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建筑模式会被工业化建造模式所取代,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主要依靠从事建筑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才能够在建筑工业化的探索中发挥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包括施工人员和知识分子在内,对建筑工业化的概念知之甚少,现有的人才储备己不能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人才作为公司在快速发展时的关键因素,根据目前的人才状况,企业只能择优录取和培养。”随着新建研发制造基地的增多,并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级城市,人才无疑成了最基础的支撑要素。例如,2012年底开始,远大住工举行了数场招聘会,但收获甚少,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没有将建筑工业化的研究纳入课程培养,造成了对建筑工业化的认识不清楚,达不到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标准。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的成熟,基于新型的工业化技术的教学手段,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对实际操作与应用的培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型企业如远大住工宇辉集团、西伟德等的发展和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专业园区的建设如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园、合肥经开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等,都急需产业化人才,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人才的奉献。所以国家应加大对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据了解,根据我国新型现代建筑产业发展需求,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人数己经上升到了100万人。
三、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对策
1、完善建筑工业化法律和规范体系
首先将我国可以根据本身的法律特征,从国家的最高法律宪法,层层制定法律、行政机关法规、行业或企业法规,根据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规范法律行为,行政性法规是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是情况,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针对本地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问题,集合优势力量,形成完整配套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实施,体现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优势。
其次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政策借鉴欧美、日本等的先进模式,根据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保证工业化的发展与经济、税率、土地等的有效结合,制定综合性较强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企业的产业化道路,鼓励其在建筑工业化发展中进行新技术研发和实践,实现对部分企业的兼并、重组,帮助其发展,支持优势企业进行低成本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产业化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可以制定用来规定具体组织实施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政策法规,在技术上、组织上为建筑企业集团、绿色材料企业等发展提供机会,融合建筑工业化的相关产业和相应企业,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等方面的成熟应用,保证建筑工业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2、形成工业化产品的实用体系和标准
部品建筑或住宅采用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商品,部品要实现标准化,必须从产品设计、通用部品体系、模块化、几何尺寸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实施,的建筑设计体系建筑工业化要求,以实现部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立标准为了适应借鉴国内外发展工业化建筑的宝贵经验,对现在建筑部品和构件的多样性进行合理统筹、计划和控制,实现建筑部品和构配件的生产标准化、系列化并向通用化发展,综合考虑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人工、材料、机械、技术的水平等的潜力,预制构件生产目录的摸索和探讨,己达到建立国家层面的预制构件生产目录的目的。
3、加强人才培养
从人才的培养上发展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应加强高素质入才队伍建设。通过与高校的联合培养,建立良好的培养环境,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培育更多专业型人才。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在各高校加设工业化研究的相关课程,能够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是更多地学生了解和深入学习建筑工业化知识,增强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兴趣,以更好的服务与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国家可以统筹建筑业资格考试的条件,将新技术人员纳入到资格考试中,打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提高工业化人才的选拔层次。对建筑业企业来说,要制定一定的补助政策,以帮助其更多的引进或培育的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入才,加强技术培训和审核制度,更好的培养新型技术人员。
四、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己处于快速的发展时期,产业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施工现场建筑垃圾零排放的绿色环保需求,将持续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当前建筑工业化处于发展的热潮中,以远大住工、万科集团为首住宅产业化先进企业,己经在快速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建筑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也促进了国家需国制定严格规范和标准,再政策的激励和扶持下,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更稳定的环境,因此,对建筑工业化制约因素的分析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建筑逐渐走向工业化方向,只有不断促进建筑工业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上文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对于后期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贺灵童,陈艳.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J].工程质量,2013,02:1-8.
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范文5
关键词:大米加工;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1 大米加工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大米加工业正在持续快速地发展。技术装备水有平明显提升,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产业综合效益稳定提升,深加工领域也不断地在扩大。根据粮油加工业统计的数据,2011年我国大米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634244亿元,工业增加值205225亿元。
1.1 连续产能产量稳定增长
自零八年以来,我国在处理稻谷的能力上不断加强,同时,所产出是稻谷也的总吨数也在不断增长。并且这种增长趋势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上涨。
1.2 大米加工业企业规模化,生产集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
与往年相比,在2011年,大米加工企业的数量均有减少,但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企业数量减少了387个,数量的降幅却达到了54.3%。但是大米加工企业的产品产量、工业总产值大幅增加,产品增加量为40112万吨。全国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大米企业有40个,比上年增加了7个,总产量达到了十万万吨,占企业总产量的19.17%。部分省份建设粮食产业园区,推进粮食的产业化,鼓励企业发展的优质粮油订单模式,并且促进了加工转化,形成一批大型粮油加工的企业群。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能过剩仍然突出
2010年统计的大米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46.12%,比食用植物油、小麦粉加工业的产能利用率更低,与国际经验上的超过70%的产能利用率相比,更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2.2 企业多而小局面仍然没有改变
大米加工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分散及重复建设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区域布局还存在着精深加工产能,优质产能不足的状况,形成厂多稻少的一种局面,加工设备利用率不到30%,开工率也不高,导致产能大量浪费。
2.3 加工产业的链条较短,资源利用率比较低
大米加工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半成品较多,制成品比较少,精深加工比例偏低,产业链条短。因为稻谷加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差,大量副产物没有综合利用的实现有效增值。即使是加工水平较为先进的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2.4 对企业研发的投入少,创新能力弱
我国对于粮食加工业的科技投入很少,研发力量也分散薄弱,科技创新体系也不够完善。在科技的投入上的不足让企业创新能力不够。
3 大米加工业发展展望与建议
3.1 大米加工业发展面临良好的环境和一些有利的因素
3.1.1 进步的科技为大米加工业提供新技术新装备
科技领域新技术、新装备的出现会推动粮油加工技术的创新。国家会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有利于我国大米加工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备、技术以及管理经验。也将不断增加投入,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会更广泛地应用于大米加工产品的开发之中。
3.1.2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为大米加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
未来,我国会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设,为大米的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专用、优质的原料。
3.2 未来大米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3.2.1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优质产能,推动粮食加工行业的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的升级,以促进大米加工行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并且扶持企业,培养一批现代管理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并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3.2.2 传统的米制品主食工业化是大米加工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专用米、优质米、营养强化米等营养健康产品以及方便食品、大米蒸煮食品、膨化休闲食品等专用大米及各种工业化米制品的生产是未来大米加工行业的发展方向。
3.2.3 对于稻谷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节能减排 用碎米生产大米淀粉、淀粉糖、大米蛋白。稻壳生物质能源以及生产建筑材料都是未来大米加工行业的发展方向。
4 总结
通过对中国大米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分析和阐述,结合大米加工业行业的特点,从促进行业发展的角度,展望了未来几年大米加工业的发展方向:提升大米加工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具有特色的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和集群;发展传统米制品主食工业化;着力推动粮食加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节能减排,减少大米加工电耗,提高稻谷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率;科技创新,推进稻谷加工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等。
参考文献
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范文6
眼下,次贷危机触发的金融危机正逐步影响全球的实体经济,建筑设计公司的最大客户――房地产业在经历了1998―2008年的“黄金十年”后,正从“夏天”步入“冬天”,业内交流的热门话题之一是:如何过冬?什么时候能再迎来“夏天”?
这种市场变化必将对建筑设计公司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技术上说,就是“销售导向型”技术转变为“终端消费者导向型”技术。
一般而言,房地产开发的有拿地――融资――策划――规划设计――施工――销售――物业管理这七个环节。“黄金十年”中,支撑房地产暴利模式的是拿地、融资、策划、销售这四个环节,规划设计的任务是要为暴利模式创造支撑点,最好的设计就是“卖点”最多的设计,能刺激消费者购买冲动的技术就是需要的技术。甚至上海市政府也为了迎合这种“卖点”需求,在城市规划中推出一城九镇,要凭空打造出九个欧式风格的城镇,真是“概念”十足啊!
民营设计公司大部分发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成长于“黄金十年”,之所以现在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与国营大院和外企“三足鼎立”的格局,原因之一是迎合了房地产暴利模式下对规划设计的“销售导向型”技术要求。从人力资源上说,设计公司需要的人才排在第一位的是做方案的,特别是能把总图、立面、效果图做得很“眩”,能一下打动客户的。设计产业链中也出现了众多效益很好的效果图、模型专业公司。
节能、环保已经提出来很多年了,为什么在中国不被重视?主要原因是开发商不重视。开发商为什么不重视?因为不是卖点,更因为按照目前的资源(如水、电、劳动力等等)价格,几乎所有的节能、环保技术都是不能在合理的期限内回收投资的。
当房地产行业利润率与社会平均利润率大体相当,住宅市场的产业化格局形成时,地产商只有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才能获得市场地位,竞争重点将转化为规划设计、施工、物业管理这三个环节,建筑设计技术也将转变为“终端消费者导向型”,这时的建筑设计公司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建筑技术提供者,建筑师、工程师作为“专业人士”的价值才可能得到体现。
当然,建筑设计公司在产业链中的角色是技术应用者,不是研发组织,除个别大型设计集团应该有技术研发机构外,大部分是应用型组织,技术重点是如何及时了解、掌握、选择应用合适的技术方案在项目上。比如说,机电专业工程师应该了解节水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有哪些技术现在比较成熟?已经用在哪些建成的项目上?效果如何?成本是多少?回收期多长?水费到什么价格会使哪些技术具有推广的可能性?主要设备制造商的价格、技术指标?这样的技术储备使我们能相对主动面对市场变化,而不是被动适应。
还有一点,市场转变是需要时间的,建筑设计公司在这个转变期要掌握合理的“度”,不能一味追求绝对的“技术领先”,否则就是“在错误的时候干正确的事”,结局还是错误。
建筑设计公司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在所有的细分市场上都保持技术领先(否则的话,将来市场上只有一个设计集团了)。在清晰了“什么是技术”的命题后,企业还需要选择自己的技术方向,这种选择要结合市场分析和选择、自身条件才能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