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1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评级;信用监管
1 引 言
在房地产金融当中,企业的信用程度评级非常重要;合适的房地产企业信用评级为银行选择贷款对象提供了依据。其中,具有优良信用的企业往往可以有更高的还款率,是银行贷款的优先对象;而银行总是不愿意贷款给信用不佳的企业,贷给这样的企业容易导致坏账、死账,2008年美国的次级贷款即为大量贷款给具有不良信用状况企业所致。
2 房地产企业信用评级分析
在房地产企业信用评级方面,通览目前国内银行、企业分析和评价客户信用的指标体系不难发现,反映客户资产财务能力,即偿债能力的指标是构成指标体系的主体,占比重60%~90%。其他方面的指标位处次要,特别是客户企业负责人的品质评价指标的比重只占0~10%。管晓永将企业信用的影响因素分为:企业负责人人品、管理团队素质、资产财务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法制环境质量、行业市场状况、社会守信风气、地理交通优势以及自然资源条件。并通过问卷打分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了测算。汪成豪等人在房地产信用风险防范的分析中,总结信用评级方法,考虑可以通过对一些相关指标测算来进行信用评级。
参照美国的信用体系可以构建我国商业银行自己的信用评级体系,如下表所示。
具体信用评级处理时,可以将信用的影响因素进行细分(参照管晓永的信用影响因素划分类型,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整改变),在因素细分的基础上进行打分处理,通过专家打分的办法给予各个影响因素以主观权重(权重的确定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达到完善)。结合大量打分问卷得到综合分值的均值μ和标准差σ。将问卷打分结果(综合分值)进行聚类,结合美国的信用评级办法,可以将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信用程度分为5级(结合均值μ和标准差σ进行分类),便可以得到基本的评级结果。
从上到下将房地产企业的信用分为五级,第一级为信用程度最高类,依次下来,第五级为信用程度最差企业。对于不同信用级别的房地产企业应当采取不同的信贷处理办法,以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上。
3 房地产企业的信用监管
3.1 风险识别
郭刚定义房地产风险识别指在房地产投资过程中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认识和辨析,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类分析,以揭示风险本质的过程。具体的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识别过程可以是:首先分析该企业的信用级别,不同的级别对应不同的信用风险程度。将该房地产企业的信用综合打分结果与均值μ、标准差σ进行比较,便可以对企业的基本信用程度及风险状况进行良好识别。
3.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可以采用指标分析法,运用LGD指标大小进行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评估,该指标的测算方法如下式所示:
LGD=违约损失违约风险暴露=1-挽回率=1-挽回值-挽回成本违约风险暴露
对不同信用级别的房地产企业的LGD指标大小进行统计,得到其均值μ和标准差σ,通过单个企业的实际LGD指标值与均值μ、标准差σ进行比较,便可以得出该企业的风险评估状况了。
3.3 风险管理
房地产信用风险管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法以及贝叶斯计算法等。如何进行适当的风险管理将是信用风险监控当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具体处理当中,可以运用CAPM理论的思想,即在μ一定时求最小的σ值,或者在σ一定时求μ最大。综合考虑均值μ和标准差σ,可以选择单位收入水平波动率g 来综合考虑两种因素的影响。即考虑指标:γ=σμ大小即可。γ值越小,则说明该企业的风险越小,如下图所示。
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的动态监管图对于有着不同γ值大小以及不同信用记录的企业分别对待,也即信用级别越高,γ值越小的企业可以多贷,对于信用级别不高,γ值大的企业,应当限制贷款。在此基础上,对于有过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要严格对待,并且降低其信用评级水平(有一次不良信用记录则将其信用评级水平降低一级)。γ值有较大减少则可以考虑增加其信用评级水平,γ值有增加则可以降低其信用评级水平;以进行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的动态监管。
参考文献:
[1]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管理世界,2007(12):1-7.
[2]管晓永.基于风险识别和控制的企业信用分析框架及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5):149-154.
[3]汪成豪.从美国次贷危机透视房地产信用风险防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3):437-443.
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对策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特点与分类
(一)定义
商业银行风险被广泛认为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某些无法预期因素的存在,导致银行经营发生了与预期愿望相背离的结果,使得收益的预期与现实产生偏离度,银行具有获得额外收益或蒙受意外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从商业活动层面上,风险可以分为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其经营的特殊性,风险对其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些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转移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国家风险等。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与客户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经营状况与预期经营状况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该商业银行资金的效益性或者安全性或者流动性蒙受损失的能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二)特点
一般来说,银行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体现在各项业务的各个环节,而不只是停留于某个层面。同时,银行从业人员及客户都可能把风险变现为损失,因此说银行风险具有全面性。其次银行风险传播性强。当一家银行发生风险导致损失时,人们往往会预期其他银行也会产生危险,从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经营良好的银行被挤兑,产生流动性危机,整个银行业会在短时间内陷入恐慌之中。负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危机很容易通过其他途径在银行系统内蔓延,使整个经济陷入危机。最后银行风险与经营同在。没有一家银行可以把风险完全消除,任何业务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只要商业银行在经营就要承受风险。回避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停止所有业务,但这与银行盈利性的经营目的又是完全矛盾的,所以说银行风险与经营如影相随。
(三)分类
2004年公布的《新巴塞尔协议》将商业银行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即人们如今常说的商业银行三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银行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约义务,从而导致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它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市场风险是指为了获利而在市场中持续买卖金融工具所带来投资价值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广义上是指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的一切风险,狭义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系统、人员、内部程序等外部条件的不完善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操作风险相比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意味着纯粹的损失,而后两者是一中性概念,损失机会和盈利可能并存。操作风险具有人为因素强的特点,操作风险具有难控制、危害大的特点,操作风险事件具有发生频率很低、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主要是这三种,这三种风险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相伴而生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因为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不成熟且不完善。同时,就目前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中国商业银行处理风险管理和创造利润不当。许多商业银行把风险和利润对立起来,纯粹把风险作为损失来对待,而不是把主动管理风险作为创造利润的主要手段。当前的激烈的金融竞争形势,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管理好其他银行所不敢承担的风险,而不是把风险作为损失直接将其拒之门外。技术上缺乏先进的模型和计量工具为特点进行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定量分析,数据采集上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数据重复、过时和统计口径不一致、缺乏必要的IT构架和技术支持等现象,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内部控制上也存在着监督部门不独立,职责划分不清楚,缺乏全面性,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不通畅等问题。
第二,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案例中,操作风险占了很大比重。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操作失误和欺诈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国内商业银行一些管理者缺乏科学的发展观,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
第三,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缺乏组织制度的保障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还没有没有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那么也就没有专职的从事风险管理的经理,自然这些商业银行也没有能力独立承担起具有权威性的风险管理职责。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都不健全,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模糊化和大致化等现象。因此,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健全我国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四,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有效地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商业化程序不高,导致全部商业银行风险的责任不能由商业银行最终承担,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中的风险承担主体和边界都不明确。但是,有效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为主体明确、权力和责任分布妥当。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新巴塞尔协议为重点
作为全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准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用不容置疑。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五个文件对银行的的风险管理职责进行了相关规定。这五个文件分别是:《信用风险管理原则》、《利率风险管理原则》、《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理解这个规定,对我们如何进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
(一)完善风险管理环境
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信用风险管理原则》中提出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即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权责明确的分权与制衡体系。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风险评级应由一个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确定,或者经过其评审或批准。建立商业风险处理体系。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有些风险损失的发生是防范机制无法阻止的,如系统性国家风险。因此即使有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的保护,商业银行业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面向风险处置问题。
(二)加大技术方面的支撑力度
加快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提高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分析系统,负责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这个系统必须能准确地搜集市场信息,并进行科学地数据分析,将风险评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保证信息来源真实可靠,调查证据充分;要尽快建立以电子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的专业化操作平台,把风险计量模型和计量工具数字化,以数字模块的形式镶嵌到业务系统当中,及时对全行数据进行留存,并对经营情况进行计量和分析;同业间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保证包括风险评级在内的所有管理工具的数据需要。
(三)增强法律上的保障
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文件《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认为适当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也十分必要,其内容包括对设立银行的审批、要求银行遵守法律、安全和稳健合规经营的权力和监管人员的法律保护。另外,还要建立监管当局之间信息交换和保密的机制等。对监管人员的法律保护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保证监管人可以独立准确地做出决策,对银行进行有效地监管。
(四)强化内部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实现银行经营既定目标的自发需要,也是必要的。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对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给了明确的建议。首先银行应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来帮助董事会履行职责,还应该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来审慎监督可能出现利益冲突的领域,从而减少某些操作风险。要不断加强银行内部稽核监管,稽核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主要履行稽核确认、反舞弊欺诈、咨询和内控评价等职能。内控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框架和方法,根据银行内部控制检查监督信息及其他外审检查与相关监管信息,对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信用 信用政策
市场经济要高效、有序的运作,需要人们恪守市场游戏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游戏规则是诚实、守信,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信用的价值被严重忽视,信用缺失现象愈演愈烈主席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我们把这句话引申一下,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可以这么说“一个企业的信用政策和信用策略就是你这个企业的生命”,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々信用的问题,信用政策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企业非常关键的基本点或者是出发点。未来的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发展和政府监管建立起一座桥梁,使现代化企业能够插上诚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一、什么是企业信用
信用形式按信用主体(对象)分,有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公用信用三种。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在资本运营、资金筹集、商品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活动中与信用相关的行为、状况和能力。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不仅仅是道德领域上的诚信、可靠,在商业领域还表现为一种可带来利润的资源、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很多企业管理者都认为,信用管理就是追账,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其实,追账只在信用管理中占很小的一部分。账款逾期率、账款回收周期(DSO)、账龄结构、坏账率,这些数据看起来枯燥乏味,却是极为重要的,必须天天研究、月月分析。并且应该根据这些数据调整企业的信用方针
二、制定企业信用有什么必要性
为什么企业老总都对信用风险深恶痛绝?那么企业缺失信用的表现都有哪些方面,危害又是什么呢?
(一)信用缺失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危及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据测算每年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直接损失不低于2000亿元。2、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在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户改制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巨额的呆坏账损失,国有资产大量流失。3、虚假广告、虚假财务报告屡禁不止。4、股市、基金黑幕重重……。
(二)信用缺失的危害
信用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扭曲了经济关系,增加了交易成本,每年企业因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超过2000亿元。每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是无效成本……等等,信用状况的不断恶化,使信用这个无形资产的价值得不到真正体现,信用愈来愈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信用缺失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消费与投资行为,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危及整个经济基础。在经济转型期,如何针对不同市场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寻找防范信用缺失的措施,是一项长期且十分艰巨的工作,它有赖于政府、商家、个人的共同努力,有赖于人们的道德水准的提高及完善的法律环境和完整的市场规则,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信用体系的重要性
信用体系的好处是提高经济环境中的透明度,降低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加快信用决策。企业的信用体系,需要植根于法律的基础,从服务的对象来讲,分为金融信用体系和非金融信用体系两个子系统数据库了;我们真正将信用数据库做成防范欺诈行为、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防御体系。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风险等级来定贸易模式、定价格、定谈判条件,也可以通过良好的信用管理来规避因风险而招致的潜在损失,比如,政府的机关或政府部门拥有很多的信息资源,当然它负责制订有关信息披露的法律,同时有监督的功能,最后还要提供公共的信用管理教育;而私人机构的职能则不同,他们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必须面对市场竞争而冒一定风险,因此需要开发出客户满意的解决方案,客户选择决定方案的标准是能否为他们带来好处。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本身针对它的客户进行的风险管理。在我们很多企业谈到信用风险问题的时候,他们对此不是很重视,他们觉得主要是做业务、做生意,所以有时信用风险的管理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后来他们发现做了生意收不到钱,信用风险管理的学费也就付出了。当然建立信用文化,推进管理的进步,需要靠制度来支撑。我们主要希望以后我们的信用管理是可以用信用信息作为基础,可以用自动化的手段来作为工具。一个良好的信用管理体系是在全世界的企业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后才建立起来的。
三、信用政策的内容
企业老总对“信用风险”大都深恶痛绝。企业制订信用条件时需要在信用成本费用和提前收回账款对企业现金流转总的影响之间进行权衡,还要使提供现金折扣和追加收账费用等手段的利用与采取信用条件所达到的效果相匹配的信用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应收账款的回收。从而影响企业资产的优良状况,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般而言,信用管理政策手册的形式和内容会因企业的目标、组织结构、业务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内容应包括信用管理的目标、组织结构及职责、客户信用、信用检查、应收账款管理几部分。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其所在行业的特点,以及流程的具体需要而加入相关的内容说明工作的具体流程。下面我们分别讲解这几个部分。
(一)目标
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目的并非是要企业为避免风险而丢掉生意和机会,而是给企业确定一个承担商业风险的范围,从而增加有效和有利可图的销售。然而企业要提高销售、降低风险的水平是要用相应的指标来具体描述的,同时要有具体的数字来衡量和考核。通常企业实施信用政策设定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信用销售支持企业的销售目标:保持回款速度;保持低坏账率;确保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二)组织结构
这里组织结构是指与整个流程相关的管理和组织结构。它首先要规定谁对整个信用管理流程负责,有权进行调整。通常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来负责整个流程的审定和修改,通常这个小组要由主管财务的副总来担当。其次它要规定信用部门的构成、组织图表、工作范围、委托的权责界定,同时还要其他相关部门的权责界定。在这部分中,企业还可以说明信用部门的地位和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以 及常规和特别情况下的授权界定等等。
(三)客户信用评估
这部分应简明扼要地说明信用部门对客户进行评估的依据、方法和目的。例如信用部门利用客户的付款记录、财务情况、内部信息、外部信息等等进行综合加权平均来评估客户,评估结果用于确定客户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条款。
如果对这一部分进行详细规定,还应包括客户调查和信用评估两部分。客户调查中要解释如何收集客户资料?如何自行收集客户材料?如何向客户直接索取资料如何从资信调查机构获得参考资料?如何进行资料的更新?等等问题。在客户信用评估中还可以规定以下内容:客户如何进行信用申请;客户赊销的标准;怎样确定新客户的信用额度;特殊交易条件下的信用安排;增加或减少信用限额的方式;增大信用额度和延长赊销时间的程序和要求;担保条件规定:
(四)信用条款
信用条款是对信用评估结果的直接应用。由于不适当的信用条款将导致信用期限延长、还款速度下降,所以信用条款也是为了达到信用政策所规定目标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这一部分要设定不同的条件下提供销售和服务的标准条款。同时还要规定企业中对不同的信用限额和信用时间的审批权限,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
(五)信用核查
在与一家客户有长期交易时,对客户的赊销额是不断变化的。企业要有相应的机制来监控这种赊销额的变化一即风险的变化,以决定与客户进行信用交易的策略。例如,对同一客户的所有新定单必须加到原有定单上,并比较客户账号上的总额是否超过其赊销额度。如果定货额超过赊销额度须申报主管经理,由主管经理决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如通过先付部分贷款或某种担保,否则要停止信用交易以控制总体的风险。待客户的应收账款额或交易条件有所改善,则还可以继续交易。信用检查是控制企业总体风险的主要手段。
(六)应收账款管理
这一部分涉及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对企业债权的保障、管理和追收做出规定。在保障措施中,企业要针对不同业务的风险,对风险较大的业务采用信用保险、保理、信用证、动产和不动产抵押等债权保障措施,同时规定业务操作的规范。
在管理和追收过程中,企业要对如何管理应收账款进行详细规定。通常这一部分企为可以形成专门的收账手册。基本内容有:定义与收账任务有关的各种权力和义务;建立“未逾期账款询问”制度以及实施方式;需要采用追收的警告和制裁手段(电话追讨、信函追讨和上门追讨等);收账的时间安排;收账每个时间段的确定;最终追收方式的确定:使用抵押品的时机及处理抵押品的方法;转移到收账机构的时间和程序;转移到律师事务所的时间和程序;特殊情况下的选择。
(七)信用政策要考虑的其他问题
不同企业的信用政策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不同的内容。主要内容有:客户破产/坏账程序――当客户破产后企业应采取的步骤,以及注销坏账程序;信用管理报告――企业内部报告的制度,以及信用部门每月进行信用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等:标准的表格和信函――可以汇总企业所有的标准表格、协议、内部文件等供相关人员对照执行;衡量信用部门业绩的方法。
四、执行企业信用政策
执行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执行能够带来价值、创造价值。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执行是一种暴露现实并根据现实采取行动的系统化的方法。如果执行不力,再好的政策也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出色的执行,可以弥补不够完善的政策而获得较好的效果;而好的政策加上好的执行必定会大获成功。
执行企业信用政策,就是落实企业信用政策的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包括对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和风险作出分析、对客户企业的能力进行评估、交信用政策与实际运营以及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人员相结合、对这些人员及其所在的部门进行协调,分工协作和责任的具体落实;还包括对风险控制方法和任务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发现漏洞和欠缺,坚持不懈地改进、完善、追求卓越,以及将奖励与所取得的成果相结合。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医药类上市公司,该公司自2000年底开始推行信用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公司销售总监王桂芳女士介绍,2000年年底,东阿阿胶建立信用管理委员会,并由总经理亲自主持,各部门主管组成。制定信用政策、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安装风险评估管理软件RLAM;建立信用评估模型;指导应收账款全过程管理。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对每一笔交易记录。
王桂芳说,东阿阿胶的信用管理主要体现在销售管理部,两位信用管理专员专门负责客户信用资料的收集、评估、实施授信等。以90天的应收账款为例,在60天时东阿阿胶给客户发对账函。到90天时东阿阿胶便以不同形式发催收函,当180天时,将转给法律事务部进行清理。
王桂芳介绍,实施规范信用管理取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东阿阿胶坏账比例大幅降低,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5个多亿,2002年销售收入6个多亿,但正在法律事务部进行清理的应收账款只有300多万。在医药行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周转天数一般为100多天,而阿胶的平均周转天数仅为一个多月。王桂芳强调,对客户进行放账时,应该进行比较科学的评估,在这个基础上决定是否应该放账。如果放账风险过大,应该停止发货或者采取其他现金交易等措施,统计显示,到2002年三季度底,因为放账风险过大,东阿阿胶停止发货的客户占总客户数量的14%,占了7%的销售额度。
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诸多方面管理中最有效的管理措施之一,通过对24家初步建立“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的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管理后的第一年,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就从14%下降到9%;赊销额平均上升13%;坏账率平均下降3.6%;销售未清账期(DSO)平均缩短37天;市场占有率不同程度的上升;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平均上升21%。同时,客户信用数据完整,客户服务质量改善,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全面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
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融资融券 定价 风险控制
一、融资融券概论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融资就是借钱买证券,证券公司借款给客户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本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空”;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证券公司出借证券给客户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利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
融资融券交易与大家熟悉的普通证券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1.暗含做空机制,投资者从事普通证券交易,买入证券时,必须事先有足额资金;卖出证券时,则必须有足额证券。而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投资者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上涨而手头没有足够的资金时,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入证券;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下跌而手头没有证券时,则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这意味着股价下跌时也能获利,改变了单边市场状况。
2.具备杠杆效应,普通的股票交易必须支付全额价格,但融资融券只需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即可交易。
3.改变了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关系,在融资融券制度下,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不只存在委托买卖关系,还存在资金或证券的借贷关系,须将融资买入的证券或者融券卖出的资金交给证券公司作为担保。
二、融资融券的历史进程
2006年1月6日,证监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提出,券商将可以为客户买卖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早在1993、1994年,券商就开始为客户提供“透支”服务。在当时机构自我约束力和金融监管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券商违规融资、挪用资金、重仓庄股,客户不顾风险借国债之名炒股,众多券商身陷亏损黑洞。1996年,证监会明令禁止融资融券业务。
新《证券法》已经删除了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性条款,这为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合法化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而近日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则明确了符合条件的券商可以进行融资融券业务,并对融资融券规模与净资本的比例作了明确规定。
三、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证券市场基本制度的完善。在我国资本市场交易基础设施、技术条件逐步完善的今天,市场只允许作多的单边机制,必然导致市场机制在运作中处于一种非协调非对称的跛行状态,经常只能通过外部力量的干预(政府干预)才能恢复其稳定态,缺乏做空机制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大缺陷。
2.有利于证券业的规范经营和资产重组。目前我国券商多而小、布局不甚合理,融资融券业务为券商拓展业务模式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那些内控机制达标、资产质量优秀的券商将会率先获得推出该业务的资格并迅速吸引客户,整个经纪业务市场将面临客户资源的重新整合。
3.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方式后,整个金融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变化:货币市场、证券市场、金融机构融资市场三个市场有机联系与贯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对接,资金能够顺畅良性循环,降低银行和证券行业系统性风险,提高资金市场的运作效率。
四、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存在的风险分析
1.体制风险。融资融券交易具有创造虚拟供求的功能,并通过银行信贷融资,扩大银行的信用规模,可能出现如下情况:一方面,造成通胀的压力,虚拟资本的增长比一般信贷引起信用扩张的乘数效应更为复杂,从而不利于当局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另一方面,虚拟供求有可能使证券价格严重脱离实际价值,形成泡沫。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一方因倒闭或其他原因不能履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必须解决的风险,虽然各国对信用交易都要求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但仍存在交易对手不能履约的可能性。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变量变动而带来的风险。我国股市目前还不够成熟,股市波动性强,投资者还不够理性,而且还存在着股价操纵等行为,由于融资融券杠杆化的作用,突然的急速上涨和下跌很可能造成投资者巨大的损失。
五、融资融券的风险管理
1.监管层的风险管理
首先,对券商介入融资融券业务要设置严格的门槛。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既需要与投资者打交通,又少不了与其他金融机构打交道,这其中会有利益上的冲突与纠纷,也会放大金融风险,因此,监管层必须对其严格把关。
其次,对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要设置适当的门槛。考虑到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对投资者设置门槛是必要的,但这种门槛设置不能太高,否则融资融券政策就成了方便少数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政策。
最后,适当放宽对投资者融资融券的投资对象或标的,拓宽投资者的选择空间。
2.券商的风险管理
融资融券将使券商经纪业务的内容更加丰富,证券交易量增大,券商的佣金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可以说,融资融券业务是券商的巨大“利好”,但券商万不可忽视其中的风险。如果券商是自己进行融资融券交易,那券商是在自营,与一般投资者并无本质区别。不过,券商如果大量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负债经营的话,一定要注意财务风险,以免陷于财务困境而难以自拔。
如果券商是为市场里的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作为债权人的投资者,券商要做好处理“呆账坏账”的准备。为此,券商应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如确定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容忍度,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
3.投资者的风险管理
融资融券是一把“双刃剑”,投资者使用得当,可以赢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反之,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投资损失,这就要求投资者要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较好的控制风险能力。因为在投资过程中想准确把握时机是非常难的。国内证券界人士也表示,融券交易虽然意味着可实施做空,但具体操作较难把握,一般不要以不确切的不利消息作为做空的理由。而且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很可能碰到陷阱。在做空某只股票时,需要提防这只股票的庄家行为。
参考文献:
[1]毛建林,罗涛.关于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现实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 概率度量法 财务风险管理 应收账款 坏账损失
1 账损失与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由于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该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现未收取或没有收到的款项。
只要是在市场条件下,无论企业处于什么样的经营状态,支付产品或劳务而没有及时或适时收取到应得的款项,对已经提供了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来讲就存在信用风险。在整个诚信道德水平低下、诚信管理机制不健全、诚信控制成本极高的情况下,因信用交易而产生的信用风险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坏账、呆账、利息成本、管理成本等。应收账款实质是一种信用抵押形式的信用交易行为,同样也存在信用风险。这种信用风险隶属于企业财务风险范畴。
因此可以认为,信用风险是存在于以信用关系为纽带的交易中。它的发生是因为交易中的某一方未能履行给付承诺而引起。只要信用交易存在,信用风险就必然存在。因此,在信用交易中,企业决策就必须考虑财务风险,特别是应收账款风险。
由于应收款存在收不回来的可能,因此必须定期或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应收账款合理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本身是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更是抵御信用风险的准备性工作,它实质是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进行先期补偿和风险平均分解。企业应收款项中, 因购货人拒付、破产、死亡等原因而无法收回的款均成坏账,因坏账造成的损失即坏账损失。
坏账损失对企业的危害之大,最主要的是导致现金匮乏、现金流断裂。这种危害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不确定性,因此而产生相关的财务风险。由于这种危害是具备长期潜伏性,因此要采用一定按期估计坏账损失,待坏账实际发生时,再用以冲销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以尽可能减轻风险损失。
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坏账处理采用备抵法进行,即应用一定方法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也就是先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部份转移),建立坏账准备,实际发生时用来冲销部份损失。这种方法可避免实亏明盈。备抵法具体运用,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计提坏账准备法、赊销金额百分比法、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法。
但是,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备抵法属于事后控制和核算行为,对于应收账款风险,进行预测时需寻求一种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行为较好结合的方法,为如何进行信用交易的决策提供帮助。
2 概率度量法应用于应收账款风险分析
备抵法下,每期确认的坏账损失是估计数,这个估计数能否切合实际情况,关系到应收账款风险的大小。虽然国家财务制度对行业企业坏账计提比例有统一规定,但由于企业经营中涉及应收账款风险的因素太多,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应结合企业实情运用概率度量法进行应收账款风险程度分析。
2.1 主观概率和概率度量法
美国学者C·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将“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里,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也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的结果,则存在风险,而一旦差异越大,风险也越大。”这段表述形象地说明了应收帐款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才可能运用高等数学中的概率知识用于应收账款风险分析,以期通过这种新思路找到更精确的应收账款风险程度分析方法。
企业的决策是在存在诸多偶然的不确定情况下作出的,而要减少错识决策可能性的方法之一,就是应用概率论使决策者使用有限的资料来分析偶然性,以减少意外风险。应收账款由于给付时间上的差异带来的风险,再加上对应收账款收取中存在大量信息盲点,故运用备抵法往往是“一厢情愿”式地决策,而运用概率度量法则可运用有限的资料分析不确定性以较好解决决策中的问题。
概率论起源于并不高尚的赌博。赌博本身就具备浓厚的博弈色彩,博弈又与概率紧密相关,而概率则是与随机事件紧密相关的。界出现的现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必然现象,一类为随机现象。必然现象是特定条件下必然发生或必然不发生的现象,可表述为下列两种概型之一:如果条件组S实现,则事件A必然发生;如果条件组S实现,则事件A必然不发生。
如果条件组S实现,则事件A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发生与不发生事先不能预料,则称A为对于条件组S而言的随机事件,该现象即随机现象。实践证明,重复观察随机现象时,发现随机现象呈性,也正是因为存在这种规律性,我们才可以将概率度量法应用于应收账款风险预测。
随机事件的信息要通过经验或试验来取得。从某一目的出发,对随机现象进行观察即为随机试验。严格意义上的随机试验要满足三个条件:试验可重复进行;试验结果明确且不止一种;每次试验总是恰好出现可能结果中的一个,但试验前不能肯定是哪种结果。但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三条,因此就对随机事件进行观察之试验。对随机事件决策,首先要确定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概率正是表达这种可能性的数量值。
概率有三种不同的定义,即古典概率、统计概率和主观概率。对于应收账款风险发生的概率,运用前两种定义难以开展基础统计工作,因为它很难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试验,故只能采用主观概率的定义。
主观概率的定义是建立在主观判断基础上的,它也被称为个人判断概率,指一个有理智和丰富经验的人对某一具体事件作主观上的置信程度的计量,它依靠大量的经验而不依赖任何过程的可重复性。该法在只发生一次的事件应用中较多,虽然未被经典统计学完全接受,但在实际决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对于可能发生坏账损失的应收账款来讲,只能有一种实际结果,即肯定发生或肯定不发生。而且这种坏账损失的预测很难以针对某 一具体客户进行重复试验。因此,此处恰适用主观概率的定义。
主观概率的确定, 可运用不确定型统计决策的五种准则: 小中取大准则、大中取大准则、折衷准则、大中取小准则、等概率准则。确定采用哪一种准则,可依据原有应收账款具体情况或个人经验来进行。
确定了坏账发生的概率P之后,就需要各种情况下的收益期望值E(x), 再计算方差?啄2和标准差以期确定变异系数。需要说明的是, 如果变异系数大, 就说明风险程度高;反之则说明风险程度低。
2.2 概率度量法步骤及数学公式
第一步,确定收不回来、能收回来两种情况下的主观概率。
第二步,计算收益期望值,它实际是按概率分布计算的加权平均值。公式为:
E(x)=xi·pi
其中:E(x)为收益期望值;
xi为第i种情况的预期收益;
pi为第i种情况发生的概率。
第三步,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啄2=pi·[xi-E(x)]2
标准差(?啄)=
标准差是算术平均数与每个变量值之差的算术平均数的开平方正根, 用来描述变量数据集合变异程度的指柱; 变量值与平均数之间的差异计算显示了一种离差, 为避免Σ[Xi-E(x)]=0, 故要计算离差平方总和; 离差有大有小,为了抽象离差之间的差别, 寻求离差的水平, 故对方差予以开方,以求得标准差。
最后,计算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100%
2.3 概率度量法运用举例
概率度量法可用于赊销方案、计提坏账准备、坏账损失率等方面。下面以坏账损失发生的风险程度计算为例讲解其实际应用。
A&B公司财务部依据前5年应收账款坏账发生情况和历年经验, 估计出相应概率分布如下:
逾期8个月的方案收益期望值E(x)=xi·pi=0.3×7+0.7×12=10.5
逾期2年的方案收益期望值E(x)=xi·pi=0.3×34+0.7×15=20.7
逾期8个月方差?啄2=pi·[xi-E(x)]2=0.3×(7-10.5)2+0.7×(12-10.5)2=5.25
逾期8个月标准差(?啄)===2.29
逾期1年的方案方差?啄2=pi·[xi-E(x)]2=0.3×(34-16.5)2+0.7×(15-16.5)2=93.45
逾期1年的方案标准差(?啄)===9.67
最后, 计算变异系数。
逾期8个月的方案变异系数= ×100%=2.29/10.5×100%=21.81
逾期1年的方案变异系数= ×100%=9.67/20.7×100%=46.71
即然变异系数越高,风险性越大,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的风险高,那么,逾期2年的应收账款比逾期8个月的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的可能性高。通过概率度量法更精确地说明应收账款收款期越长,风险越大。
通过概率度量法计算,精确地肯定了定性的结论。因此,该公司在确定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时,决定给予客户的最长付款期不超过8个月。这一措施在稳定客户的同时,也有效控制了可能的坏账损失带来的风险。
1 财政部司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北京:出版社,2004
2 徐国祥主编. 管理统计学[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
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6
【关键词】信贷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综述
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风险性。包括两部分的风险:既包括由于借款者到期不能偿而使银行承担的实际风险,也包括由于借款者还款能力下降或信用等级降低而使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1]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其信贷风险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信贷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环节。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运用系统地、规范的方法,对各种可能导致贷款损失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有效的预测、分析、防范、控制和处理以降低贷款风险、减少贷款损失、提高贷款质量,从而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和损失补偿能力的一种贷款管理活动。[2]能否准确掌控和防范信贷风险,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关系到商业银行盈利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注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提高自身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信贷风险管理中尚未建立起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
信贷风险的防范与监控是个系统工程,对其管理包括管理理念、风险意识、风险识别评估、规避化解风险等几个方面。而当前我国金融机构风险评估机制不够完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尚未建立,高级风险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很多银行没有建立起直观的、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尽管一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的研究、量化风险的技术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这些原因导致了商业银行无法建立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分析控制指标体系,无法准确掌握风险、识别风险、规避风险。[3]
2.2信贷风险管理中内控制度较弱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够健全,是在银行信贷风险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乏力,各职能部门注重对具体业务操作环节的控制,却忽视了对内部各管理层次、管理岗位等的相互约束和相互牵制,对此决策者又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其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内部监督部门的授权不够、权威不足,独立性不强。而内部审计还缺乏相应的权限,审计手段也相对落后,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手工操作等低级操作阶段。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各商业银行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自从负债比例管理尚处于软约束阶段。[4]因此,这种信贷管理内控制度不适应商业银行现代经营发展的需要。
2.3不健全的信贷风险监管体制
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监督管理体制尚不健全。首先,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对信贷风险的监管只是片面注重对市场准入的监管,缺乏持续监控,对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尤为不足。例如,对银行业普遍开展的“银证通”、“一柜通”等金融创新,如何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监管,如何与国内其他监管当局协调配合,都缺乏深入研究并形成有效的监管制度。其次,在监管过程中重视强调合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这种方法不能及时、客观、有效地反映银行风险,市场敏感度低。而有效的风险监管体制应在识别、防范风险中能够适应经济环境变化,能够应对所有潜在的金融风险,及时、有效地处理风险、规避风险。
2.4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缺失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缺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大部分信贷人员对风险一收益最大化、预期损失和信贷组合管理等原则缺乏足够的理解,对待风险的态度呈两极化倾向,要么忽视风险的存在,以牺牲质量去追求规模增长和短期利益,要么惧怕风险,一味以“惜贷”来回避风险。同时,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仅停留在贷前对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忽视贷款潜在的风险,对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
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3.1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价体系
建立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价体系,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为此商业银行可实行行业和客户数据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对此,可参考国际上通用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信用评级的基本准则。其宗旨在于提出维持资本金8%的比率不变,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选择方案、对操作风险提出多层次衡量方法和市场风险衡量方法。 [5] 对构建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2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屏障,是有序地、有效地开展业务的规章制度保证。全面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可成立由管理层直接推动的内控机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是由管理层发起越易取得成功,建议成立由行领导直接推动的建设机构并争取整个管理层的支持。其次,强调信贷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强化各部门职责使其互相配合,提高内控体系的效率。最后,启动内部审计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反馈,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使其长期处于有效状态。商业银行只有完善信贷内部控制,才会在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环节控制风险。[6]
3.3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督
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督,要广泛拓宽信息来源,及时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风险。同时,要发挥银行同业信息共享功能,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而采取的欺骗行为。再次是加强与财政、税务、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监督检查中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做好防范工作。
3.4建立以风险收益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商业银行可将传统考核中盈利目标与风险评价相挂钩,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考虑为非预期的资本损失做出资本储备,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率,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挂钩。应用此方式到绩效考核,可以使管理者采取有效的奖罚措施引导各级分支机构、业务管理部门各级员工的工作态度,激励他们自觉追求风险可接受情况下盈利最大化目标,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而不是高收益。
3.5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商业银行应加紧人才的引进,充实风险管理的各个阶层,不能因为种种原因降低信贷岗位专业人员的素质;同时要提高现有职工素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奖惩措施来鼓舞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4.结论
在当前的全球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成为金融机构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国商业银行应全面加强防范信贷风险,不断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以确保金融资本的安全、金融市场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兼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张红莉.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营者管理,2008,10:79-80.
[2]林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30-32.
[3]李冠麟.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北方经贸,2011,04:124-125.
[4]年四敬,赵鸿雁.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关问题探析[J].商业经济,2008, 08 :66-69.
[5]林水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其管理与防范[J].金融论坛,2001,11:44-46.
[6]闫大广.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管理[J].价值工程,2010,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