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技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技能

环境设计技能范文1

关键词:专业课;德育工作;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58-02

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专业课能够有效地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能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而言,虽然近年来专业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这些课程仅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而且束缚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正因为如此,在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有的德育功能

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是指专业教学实践对德育工作所起到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正因如此,要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作技能、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开拓其创作视野,使之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必须将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

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以环境设计专业课《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例,其本质是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追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达成认识上的共识,使学生的政治觉悟得到提高,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时时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室内外环境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通过设计技法的练习,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理想外化为设计作品。

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其生活、学习需要引导,这就需要一种其能够接受的载体对其进行影响。在大学阶段,要想在各学业上取得突出的成绩,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不行的。大学阶段学习的目标在于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面临求职应聘的时候,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克服胆怯心理,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核。如果没有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求职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要取得艺术上的成就,不仅需要勤学苦练而且需要在创作中展现出优秀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正因为如此,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专业课为载体,通过发挥其德育功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真正提高。

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是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有的重要德育功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塑造创新能力[1]。实践表明,专业课是塑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途径。作为一种创造性艺术,环境设计专业的作品极具思维发散性和思想扩张力,它具有独特的模糊性、弹性和随意性。学生在专业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直接的参与和间接地了解产生辐射性的思考和多端的联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增强创造性思维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能使学生追求完美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想象、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作技法训练,能够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继而实现创新能力的真正提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更加活泼,内容更加亲切。

二、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重技艺、轻德育”的现象是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课程体系的影响,专业课、选修课没有被赋予开展德育工作的任务,教师往往忽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本课不相关,在课上讲这些内容纯属浪费时间。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是辅导员的职责,自己只要讲好课就行了,所以带来了环境设计专业课教学中的“重技艺、轻德育”现象。在专业课《设计思维与表达》上,教学内容仅限于教学生设计什么样的作品、作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极少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专业课弱化了德育功能,不仅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而且也势必带来学生思想贫乏、情趣低下,缺乏对设计作品的鉴赏、交流和创新能力。如何发挥专业课资源多、空间跨度大等优势助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就目标而言,环境设计专业课是以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为目的的审美教育。实践表明,专业课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直接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多数教师没有认清专业课的德育价值,只关注设计技法的训练,极少有人关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作为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以专业课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像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立竿见影,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解决其知识面过窄、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比较差等问题,必须深刻研究专业课的内涵、价值、目的和方法,探索如何发挥其德育功能,只有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的作用。

三、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路径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专业技能与道德修养的互动共进,必须赋予教学内容以深刻的思想性,实现专业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使学生能够领略教学内容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使专业课的德育内容成为学生的自觉选择。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环境设计专业必须在专业培养中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明确“专业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要统筹兼顾专业课的教学性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修养同时得到提高,实现二者的互动共进,进而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2]。

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第一要义是强化“技艺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整合教学内容,在专业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使学生领悟专业课的教育意义,使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在思想上产生新的认识,让学生明白,跟创作技巧比起来良好的艺术品行、道德更为重要。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设计作品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德育要素在设计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设计作品丰富的思想情感,使课程的德育目的统率知识的传授,引导和启发学生们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唤醒潜在的求学意识和进取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设计作品的德育内涵,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感悟,准许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使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根本方法是加强教师的德育培训,使教师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是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在教书的过程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专业课变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强化自身道德自律,在工作中注重学习德育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因此,高校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介入思想政治工作,使自身德育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只有教师具备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将作为信仰,对社会主义拥有信心,产生使命感,才能满腔热血地投身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工作中,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事情,才能使学生自身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将之引入正确的理解途径,才能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加深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思考。

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明确将来为谁工作、怎么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而言,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无疑是最佳方式,因此,要发挥好专业课在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重要的作用,使大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其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全面进步。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学校应重视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利用多种渠道、鼓励多方参与,在充分发挥高校理论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改进专业课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将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备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双双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专业训练时接纳德育内涵,从而达成专业教育的德育目标:让道德学习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完成。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技能范文2

关键词:环境设计;创业;就业;能力培养

一、环境设计专业创业就业能力培养概述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而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多,以及企业用人需求的逐年减少,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这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复杂交叉学科,涉及到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美学、环境生态、人类工程等多领域的学科,其知识范围较广,实践技能应用较为宽泛。环境设计本身也是一门实用艺术,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整合并设计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以满足人们视觉审美及功能使用需要。从其内涵及功用来说,环境设计专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加之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室内装饰、景观设计、园林、装饰装潢、城市规划等极其广泛的专业领域,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及较广的创业服务范围,因而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将所学知识视为创业的基础。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切实以创业为驱动,研究切实可行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及其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提升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真正体现教育服务于创新国家的举措。

二、以创业为驱动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一)优化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虽然近几年中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作为一项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非常强,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和环境设计企业并不愿意接受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学生,因此,优化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学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首先要完善环艺设计的理论体系,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中,并以实践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背景,跨学科构建双创实践平台。这样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加强以操作技能和工艺实习等为主要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中学习创新的知识,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循序渐进的方式又为下一步的实践提供了新思想和智慧。最后,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与一整套专业教学工作室的运行机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是把过去以班为单位的封闭式教学改变成现在的以工作室为基础的方式,每个工作室有清晰明了的专业工作方向,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教师对工作室负责,学生可以自主地进入工作室灵活地学习,这样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的开展,有利于学分制的具体实施,有利于解决学习时间有限性和学习内容无限性的矛盾,有利于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

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融入创业就业教育。新生入学阶段,进行始业教育,向学生详细介绍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现状及前景,适时为学生普及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及就业意识。在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时,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适时为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创业就业引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学中,利用专业优势,将极具实用性的环境设计项目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教师可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优秀案例及成果,剖析这些案例及成果的背景及运用,师生在项目学习中加强沟通交流,热烈讨论,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专业的运用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大量专业相关的信息材料和案例实例,启发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能切实领悟接触到真实的专业设计产品从创意到发展成熟,应用到实际的一系列过程,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思想来源,并为其今后的创业就业夯实基础

(三)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及提升。创新创业平台是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路径,在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设计专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依托项目牵动,构建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平台。跟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校企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创新教学服务,充分运用企业在培养方法、培养理念、培养时机等创新创业教育优势,为学生提供细致的创业就业指导,使学生能够预先了解专业相关的工作内容,感受到浓郁的创业氛围,激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满足学生的创业及就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此外,将多个企业组织起来,将企业的培训内容集成到线上平台,实现多企业、多内容的企业实训,使学生能通过线上平台充分了解行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与企业的双向互动,创新学生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的企业和岗位,也为企业物色到合适人才提供良好平台,同时也能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机遇。环境设计专业可根据需要,不定期地在校内举办相关主题的创新创业比赛活动,或是鼓励学生参加各地举办的创业大赛,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创业就业热情,展示其创业实践成果,使学生在参加创业比赛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提升其实操性、实战性能力,提升其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东升.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DD以三峡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4(01):153-156.

环境设计技能范文3

【关键词】:新能源环境;概念电动车;设计

1、导言

目前燃油车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很多城市把此原因归为雾霾的主要引发原因,不管书不是主要原因,说明汽车尾气污染确实引起了人类的重视,随着家庭轿车越来越普及,车子尾气排放每日以吨计的单位释放在空气中,印象者人类的健康,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发展趋势,日益受到人类的关注,电动汽车是目前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好办法。

2、设计调研

设计调研是设计开始的第一步,也是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笔者通过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实际考察,包括日常生活的素材积累,和通过网络、书籍等收集的资料,构成了本次设计前期调研的主要内容。作为产品设计一向注重人、机、环境之间的系统关系,市场风格和发展趋势等。

3、设计选题

汽车自诞生起已有120多年历史,汽车工业的特点是资金和技术密集、规模效益明显、产业关联度大等,在发达国家多处于支柱产业地位。汽车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环境保护、能源短缺、道路交通事故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并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在洁净能源汽车大量使用之前,减少汽车污染的主要途径是控制汽车保有量,同时改善燃油的燃烧并限制耗油量大的车型。然而,从世界范围看,汽车的保有量增长强劲,石油消耗居高难下,科学家预测,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如果按目前的消耗水平,仅仅可以维持60-100年左右。此次设计的切入点是交通工具,通过不断的分析调研,我确定了--城市微型电动汽车这个设计的方向。

4、设计构思

方案一:这个方案的出发点是基于车的内外空间的互动性,车的两端可以向外拉出,这样整个车就会变成虚实结合的空间关系。这个车的定位是一款小型的观光车,所以我认为游客只在车内的空间是不够的,而内外结合的空间搭配比较适宜小型的观光游览车。

方案二:是一款户外场地用车,需要随时装卸一些物品及运送工作人员。门的开启方式,在户外可以起到遮阳伞等作用,仿生的外观设计,让整个车身更生动。

方案三:这个方案是一款城市用小型电动汽车的构想,电动车在现代城市中被更广泛的认可和使用,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整个车由转轴的结构联想而来,中间部分可以向上抬起,使车内的人视野更好,在行驶过程中有更佳的心理感受。

方案四:这个方案也定位为城市用微型电动汽车,因为城市生活给现代人很大的压力,所以我想让人们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给人一种像春天那样温暖、舒适、温和、生机盎然的感觉,所以提出了“春”这一概念,然后提取春天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含苞待放的花朵”来作为整个创意构思的基础,再运用花朵自身的许多特点来真正使产品达到预想中的“春”的感觉。整个设计有此展开。

5、设计优化

5.1方案的筛选

最终确定方案四为我的最终方案,是因为这个设计从关注人的根本感受这个最基础的层面出发,这也是做任何设计的出发点,也更想做出一款贴近生活的,个性、时尚的微型城市用车。对于这三个方案,之所以没有选择也是基于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因为方案一的出发点是可以的,但是再深入考虑无论在整体的尺寸还是具体的细节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方案二与方案三有点在基本定位的前提下对于具体的适用人群和操作方式、人机等方面都有许多不适宜再继续的地方。

5.2方案调整

由最初的草图调整到后面的形态,改动比较大的是轮间距,和整体形态的线条感觉,在反复的草图过程中,觉得轮间距缩小可以让整个车看起来紧凑和饱满,这样的形态也更符合城市用小型车的要求,给使用者更舒心的和亲切的感觉。开始的构思草图比较硬朗,这有些脱离最开始的定位―――春天给人的温暖的感觉,这样硬朗的形态给人的感觉有些尖锐和不友善。所以根据产品的使用环境、产品定位和人机关系,多方面的因素考虑,作出方案的部分调整。

5.3方案的深化

5.3.1前脸的调整是比较大的,反复调整以适应车的整体形态这主要是对车灯的修改,车灯是车的眼睛,像人的眼睛一样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5.3.2顶面玻璃做成两层,类似百叶窗的方式,两层之间开启的缝隙大小控制进风度,车顶玻璃中间的形态来源于花蕊的造型,由原来的方直线形态调整为之后的曲线形态,这样与整车形态产生呼应而给人感觉比较自然和生动。

5.3.3车轮最终定位外置暴露,故意增加车轮的宽度来加强车的稳定性。

5.4方案的确定

设计定位为城市微型电动汽车,希望这个设计可以带给人们像春天一样生机盎然的感觉,整体的形态选用了春天里的代表性元素―――花朵,来展开整个设计。经过反复的调整,最终确定为现在的形态。

结论

综上所述,如果说一个车,没有争论,没有修改,完全按照设计开发周期去设计,设计也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延期,包括供应商这块也是会各种各样的变化。很多因素的结果,为了做好一款车,这就是设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姬瑞海,俞荣标.轻型电动车的创新设计思路[J].包装工程,2008,08:176-178.

环境设计技能范文4

关键词:智慧教室;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4-18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101-02

一、引言

在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具有诸多重难点,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困难。以气体的实验室制取为例,这节课程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制取原理、实践操作与注意事项;在能力目标层面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过程中,实验装置的选择与操作原理的规律,并学会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小组探讨,展开交流评价,并明确最优方案。所以,教师营造教育情景,科学应用教育手段,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路径极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着眼于教育目标,结合智慧课堂,营造问题情景,呼吁学生交流协作,引导学生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探究,使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式,培育其勇于创新和勤于实践的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协作和积极沟通的意识。

二、智慧教室概念与理念概述

(一)智慧教室概念

所谓智慧教室,是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的物化,是网络与多媒体教室的高级形态,它是凭借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建构的新型教室,这一新型教室涵盖无形的数字空间与有形的物理空间,借助多样性的智能设备辅助教育内容展现、便于教学资料获取、推动课堂交互进行,具有环境管理与情景感知功能。而智慧教室的目的在于为教育活动供给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交互空间,凭借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有机融合,远程和本地的结合,优化人和学习环境间存在的联系,在学习空间中落实人和环境的有效交互,推动泛在学习、开放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现如今多媒体教室面临的问题与教室环境设计、技术装备间存在紧密联系。重构传统教室环境,建设适宜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全新环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概念的涌现及相关技术的繁荣发展,合理运用云计算技术、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AI技术等完善教室设施、优化学习环境、创建智慧型教室已是必然选择。

(二)智慧教室构成

智慧教室和传统教室存在一定差异,智慧教室作为智慧环境系统的分支,是支撑智慧教育的必要条件与智能化空间,它可以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数据挖掘以及学习分析等方式把社会感知、物理感知与网络感知完美衔接,生成智能型教育和学习一体化的环境体系,而这一教室的组成元素是教学活动主体、教学活动条件及教学活动空间。首先,教学活动主体包含管理者、教育者及受教者。管理者是指对智慧教室实施管理、监控与维护的服务人员;教育者指的是在智慧教室当中实施教育工作的教师、助教等教学人员;而受教者即在智慧教室当中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性主体。其次,教学活动条件。基于智慧教室环境的教学活动,具有更为严谨的要求,个性化且丰富的线下线上教学资源、为教育活动服务的多元化智能终端、以大数据及物联网为依托的云平台、提供创造性与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服务系统等为新型智慧教育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再次,系统环境因素。系统环境主要涵盖教育、温湿度调节、灯光控制、视频监控、自动考勤等系统。其中,教育系统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系统;温湿度调节和灯光控制系统是为学生提供最智能、环保与舒适环境的功能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是确保教育活动可靠、安全进行的保障性系统;考勤系统则是有效解决以往考勤難问题的智能系统。

(三)智慧教室功能

在智慧教室背景下,原有的学习模式逐渐转变为创新能力培育模式。智慧教室是智慧环境的物化形式,有效丰富了当前智慧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其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路径,为促进智慧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个性化教育功能。在以智慧教室为依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群体存在的个性化差异设置新的课程,从而确保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学情的学习模式,同时教师还可按照学生不同性格制订针对性的学习课程。这一个性化育人模式不仅可运用在面对面的课堂教育中,还可用于远程教育中。其次,多工具教育功能。智慧教室可提供诸多教育工具便于教师选择并应用于教学中,借助多样性呈现技术,充实教育内容。同时在学习层面,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在具体交互中,师生可采取自然交互的方式对交互内容展开交互,以此来落实多维度交互目标。再次,数据分析功能。借助智慧教室实施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采集把学生课堂学习所形成的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利用分析技术展开学习数据挖掘、学生信息整合以及教学数据分析,总结出异同点,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取向,为日后的学习取向提供数据支撑。

三、基于智慧教育的科学探究能力培育的教育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并非单纯地让学生累积知识,而要使其具备知识实践应用的能力,此能力需要学生在实践探究当中培养。初中阶段化学的实验室制取气体课程中,知识容量大且知识点复杂。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形式,学生容易感到乏味枯燥,并逐渐缺失兴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更无法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目标。因而,教师应适时转变教育策略,在具体教学中创造活动情境,把智慧课堂和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阶段,教师要提前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独立复习。在课堂教学期间,借助智慧教室平台所具备的即时反馈与抢答系统了解学生对过往所学内容的复习效果。随后通过层次性问题的设计,驱动学生主动思考,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持续创新,使其将实验探究作为主要方法,经过小组探讨合作、完善与优化实验计划,持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最后,教师可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的智慧教室助手和实物展台等设备反馈至电子白板当中,由师生一同进行分析和评价,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主动思考、合作探究与交流探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能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具体问题,培育其学科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复习导入,运用智慧教室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先利用课件展示出所提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是什么?并利用智慧教室的抢答器选择两名学生,学生一完成问题,学生二进行点评。随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归纳,最后教师提出过渡衔接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收集装置若收集有毒气体,是否可以防止空气污染?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智慧教室的抢答器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运用计时器功能,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究欲望,指导学生按照实际要求,优化实验方案,培育创新精神。

第二,实验探究,通过智慧教室落实教育互动。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明确该活动的主题:探索有毒气体的收集装置如何改进。并提出问题:在有毒气体收集的过程中,如何优化装置来防止空气污染?随后进入实验准备阶段,由四人构成合作探究小组,提前将实验中可能运用的仪器与药品置于实验篮当中,以便在化学实验探究中按照实际需求自由选择。在具体实验探究当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展开组内分析、探讨,并选择适宜的仪器展开探究实验,教师则进行巡视,针对学生探究情况进行指导与点评,对方案不合理之处提出疑问,指导学生展开进一步探究,选取典型装置,运用智慧教室的拍摄功能,上传至电子白板中,并选择一名学生汇报组内实验状况。该活动设计目的在于借助拍摄功能,把学生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来,以便师生形象和直观地分析探讨,在调动学生实验探究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培育科学探究能力,改善教学成效。

(三)教学設计特色

本研究涉及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主张对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动脑能力的培育,感受知识和技能生成的整个过程与创新精神培育的过程,使学生创新以往学习模式与学习观念,从而在探究学习中形成并提升化学核心素养与探究能力。另外,在课堂教育中,重视学科教育和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着重发挥出智慧教室的辅助功能,借助智慧教室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运用拍摄、实物展台与录像等功能,把学生练习与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上传至电子白板中,由师生一同分析探讨,激发了全员参加意识,加强专注力,提升了听课效果。

环境设计技能范文5

【关键词】环境;应急能力;管理

前言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等对社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的环境事件。据相关统计,我国2010年全国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次数420次,其中水污染135次,大气污染157次,海洋污染3次,固废污染35次,噪声污染1次。我国现在已经将环境风险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中,目的是能有效的防范环境风险。但是在总体上,我国的环境风险管理还很薄弱,主要表现在企业违法排污、城市产业布局不合理、执法部门监管不严等多方面。

1 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及我国环境应急现状

从突发环境事件的特性上看,它主要有四个特点:(1)突发性。突发环境事件常常是发生在人们的预料之外,而且如果不采取及时的措施和手段,其破坏性极其严重;(2)公共性。突发环境事件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恐慌,容易造成周围公共财产严重损失;(3)危害性。突发环境事件容易对公众健康或生命造成危害,或对当地的经济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4)多变性。突发环境事件有不可预料性,有的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或破坏。

在应急能力建设上,我国的起步比较晚,随着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率的上升,国家环境保护部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开始全面加强各地环保部门的环境应急能力,并在2010年印发了《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建设标准》的通知,标准中提出了各级环保部门应急能力的机构与人员建设标准、硬件装备建设标准、业务用房建设标准。然而我国的应急监测能力依然普遍落后。很多地市级监测站配备的应急监测仪器比较简单,甚至有的仪器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分析;应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应急人员对应急仪器的掌握程度低,这些都势必会影响突发环境事件后续工作的开展。

据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突发环境事件达542起,形势严峻,各级环境部门对其应急能力建设实在是刻不容缓。

2 环境应急建设能力的必要性

针对环境风险源的特点,环境应急管理的主要控制点首先在于预防与应急监测准备,其次是应急监测的分析与信息,最后是应急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环境应急能力只有从不断的建设中才能完善。突发环境事故是有重大隐患的,如果有一支高素质的环境应急监测队伍及精良的应急监测设备,污染物的成分和浓度才能被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来。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政府行政部门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污染,才能尽可能降低突发环境事件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当然,环境风险的管理主要还是从立法上进行约束。环境风险管理是社会行为,只有从法律上规定环境风险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将重点风险源纳入日常监管,突发环境事件才能得到有效遏制。有研究者提出中央政府部门应直接管理环境风险源,这样就可以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风险源清单,并在管理的过程中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虽然对风险源的有效管理可以降低突发环境事故的发生,但是只要风险源存在,就有一定的几率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因而环境应急能力的建设也是环境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3 结束语

当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正处于高峰期,为更好的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能力的建设是个关键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建设属于公共事业的范畴,其建设所需的人才队伍和仪器设备需要政府强大的财政支持,而且加强应急管理也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张迅.环境事故应急管理与处理.河北环境保护,2008(11).

环境设计技能范文6

1.中国居住建筑设计常用做法以及尺度标准

我国国土面积广,人口众多,住房资源需求量巨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人口的膨胀给此城市住房的建设带来了新的考验,而设计开发出更多更经济的住房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城市试点开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以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需要,在许多大城市,诸多白领阶层更是“蜗居”在一些狭小的住房内。而与此同时,大批量大户型的住房甚至别墅的建设仍然在持续,所带来的用地紧张是不言而喻的,而疑问是,住房尺度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能够更好的实现能源与资源的节约。

1.1住宅设计中的平面设计

对于任何建筑设计,都有技术经济指标的规定,所有的设计不能脱离规范而存在,而当设计只给定了一个下限指标时,就难以避免尺度过大不经济等现象的产生,而事实证明,过大的居室给人感觉是空旷无亲和力的,因此过大的尺度设计在带来土地面积浪费,资源浪费的同时未必达到了好的效果。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窦以德先生提出,我国目前住宅建设的进步尚不能体现21世纪住宅产品技术路线的本质,一些负面效应还十分突出,居住质量的内涵还需要全面提升。这几年,在住宅设计中,照搬和浮躁之风颇为盛行。策划理念贵族化,套型设计大型化,室内装修宾馆化,小区庭院公园化,住宅风格美式化欧陆化,住宅小区电子化等等倾向随处可见,好像中国大陆的住宅和居住水准已经赶上了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的甚至超前了,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老百姓对住房条件并未十分满意,设计和建造适合中国国情、使中国老百姓满意的住宅,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

图1三居室经济户型平面一

如图1所示,该户型设计紧凑,空间功能分布合理,建筑面积约65m2,三居室设计能够基本满足新婚夫妇或者老年夫妇的生活需要,是非常经典的经济户型。而且这种户型可以灵活变换,在同一楼层内设置供不同年龄和生活结构的人居住,如图2所示。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经济套型却并不普及,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住宅设计仍然偏向于大空间户型设计。如图3所示,大面积的客餐厅,以及众多的阳台,挑窗等都分摊了建筑面积,而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辅助部分的使用频率是不高的,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在大户型设计中,在平面设计上,经常会出现纯交通功能的走道,难以实现与使用空间的互用,很多人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觉得居室越大越气派,间接导致用地上的浪费,同时带来立面设计装修设计等一些问题,无形中又加大了资源消耗。而现代房地产开发商会无一例外的开发一些大户型来吸引买房者,造成众多开发商争先开发大户型的现象,对推广经济型住宅形成阻力,节能经济型住宅实施的难度加大。

1.2住宅设计中的立面设计

在国内,住宅外立面似乎有其固有特征,各个户型之间处于绝对独立的状态,大量的空调室外机,大面积的实墙或者门窗洞口的排列,等构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住宅外立面。开敞的阳台或者窗户少之又少,某些高层建筑设置入户花园,或者有些设计将立面作成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或者落地窗等等,都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人与自然隔绝的局面。此外,很多业主购买住房之后,无一例外的加装防盗网,被某些学者戏称“鸟笼”,严重影响立面美观以及局部的视野的开敞效果,同时还给防火安全带来隐患,窗户或者阳台原本可以作为火灾发生时逃生或者救援通道,但是防盗网的出现却让这些通道变得不通,火灾发生时严重影响救援或者逃生速度。因此对于住宅的立面设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探索出新的设计思路改善现有的状况并提高防火安全性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日本居住建筑设计常见做法

日本地少人多,物资短缺。在此国情的基础上,长期以来在住宅建设方面坚持小面积、适用舒适的理念;长期开展对居住行为方式和家庭人口结构的研究;无论是住宅设计还是产品都是做到了精细的程度,因此住宅使用起来方便、舒适、健康。

2.1日本住宅的平面设计

2.1.1集合住宅平面

日本集合住宅的精细设计几乎成为住宅集约化的代表,一般作为租赁使用,在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日本,集合住宅的设计都较为经济,多数套型专用面积都在90平方米以下,三居室的套内面积也基本上在80平方米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为争取较高的容积率节约土地,日本住宅的套型平面大多采用大进深总面宽小的住宅,较大三居室为8米左右,而进深则在11~13米之间,一居室二居室的总面宽一般就在4.5~6.6米之间。在平面布局上,集合住宅由于外廊式结构,多从北侧入户,户门往后退2m左右,与公共外走廊中间形成一个“小院子”,水、电、煤气表均设于此,方便查抄。户型平面呈“十字形”,即:户型中间为走廊,入户后是“玄关”;顺道往前,卧室靠近住宅入口玄关附近,沿走廊两侧布置,并不强求南向;住宅中部一般为卫浴空间和厨房(厨房不要求必须对外开窗);起居室则位于最南端,一般与餐厅相连,共同构成餐起空间;和室作为日本特有的第二起居空间,一般与起居室相邻设置,推拉门可以打开、摘下,其空间可间接采光而不必直接临窗,从而节省了面宽,空间得到高效利用,如图4所示。在此条件下所形成的日本的套型面积和开间进深与我国一味求大、求洋、求面子存在很大差异。

在结构方面,集合住宅多采用框架结构,室内较少承重墙,轻质的隔墙、推拉门与壁柜等储藏空间结合设置,灵活且能充分利用空间,能够从不同角度满足居住者的需求。目前,集合住宅住宅平面和户型结构设计已逐步趋于成熟,达到了集约、高效、科学的布局。此外,在平面和结构设计方面,集合住宅还推出了适应性设计,在个性化和多样化方面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1)根据居住者的情况,设定针对性的平面;(2)提供不同价值观的居住生活方式的相应住宅;(3)居住者能自行装修和自由分隔;(4)提供自由组合灵活住宅。另外,还考虑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在居住以后可以分隔变化的“可变型住宅”、“顺应型住宅”;(5)在集合住宅标准形式中增设了西式卧室布置,使居住空间更加富有灵活性等。由于集合住宅相对规整的平面与结构形式,在立面设计时就相对简单,因此日式集合住宅的立面也有其独有的特征。

2.1.2集合住宅立面

相对于国内的商业住宅外立面,日本住宅外立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挑廊突出,且没有防盗网,让人觉得生活在其中视野很通透,同时如果火灾发生或者地震发生,都可以将挑廊或者窗户阳台等作为逃生通道。因日本消防法规的要求,户间的阳台须相互连通(以便在紧急的情况下打破隔板从邻家出口避难),特别是高层住宅,往往在正立面造成连续的横向线条;又因其多采用外廊式的入户方式,使得其背立面也以横向线条为主。由于日本气候潮湿多雨,故住宅外立面多采用柔和色调的瓷砖饰面,立面效果较为清雅朴素,与城市灰白色基调的公建相互协调。

2.2日本和式单体住宅设计

2.2.1和式住宅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