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分子材料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分子材料知识范文1
关键词:固相力化学反应 高分子材料 阻燃
采用固相力化学反应器制备高分子材料,可以把固相力化学反应作用在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以及改性的过程中,该反应器以其独特的机构和功能,对物料进行粉碎、混合、剥离、分散以及进行化学反应,突破了高分子材料制备常规技术中的瓶颈,为制备高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提供了新途径。文本以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作为进行固相力化学反应的器具,制备膨胀形阻燃剂阻燃聚丙烯复合材料,并对该制备材料进行分析。
一、背景资料
聚丙烯,易燃烧,发热量大,燃烧时易产生浓烟、释放有毒气体,因而限制了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聚丙烯阻燃剂主要以无机、卤系、氮系、磷系等膨胀形阻燃剂为主,这些膨胀形的阻燃剂因其燃烧发热小,燃烧时不产生有毒气体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由聚磷酸铵、三聚氰胺和季戊四醇组成的混合膨胀形阻燃剂,用磨盘形化学反应器制备混合膨胀形阻燃剂阻燃聚丙烯,并深入分析一下磨盘形化学反应器对该混合膨胀形阻燃剂阻燃聚丙烯的热性能以及阻燃性能。
二、实验部分
1.主要原料和设备
聚丙烯:独山子炼油厂
聚磷酸铵:成都武侯技术开发公司
季戊四醇: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三聚氰胺: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
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自制
压力成型机HP63(D):上海西玛伟力橡胶机械公司
双辊塑炼机SK160B:上海橡胶机械厂
高速混合器GH10DY:北京塑料机械厂
2.样品制备
把聚磷酸铵、季戊四醇、三聚氰胺按照5:3:2的比例混合,再将混合物和聚丙烯按照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将所得的混合物放入磨盘形化学反应器中,在一定的温度和静压力下进行碾磨。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粉末样品,供测试和制备阻燃样条使用。
3.制备阻燃样条
首先进行双辊塑炼,将聚丙烯放入辊温在165°C的双辊塑炼机中,塑炼5分钟,然后加入与聚丙烯相同量的聚磷酸铵、季戊四醇、三聚氰胺三者混合物,塑炼10分钟。将双辊塑炼所得的混合物与磨盘化学反应器中所得的混合物放在190°C的硫化机上进行压片,10Mpa强度下持续10分钟即可制得样条。
4.样品表征
4.1粒度分析
使用Shimadzu 2001激光光散摄力度分析仪检测用磨盘形化学反应器制备得到的混合膨胀形阻燃剂粒度分布。
4.2SEM测试
将混合膨胀形阻燃剂样品用液态氮脆断,然后,将断面经真空镀金,之后,用Hitachi LTDX-650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断面形貌。
4.3DSC测试
采用NETZSCH DSC204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所得样品以10℃/min从40℃升到220°C,停留3分钟后以同样的速度降至40℃,得结晶曲线,再以同样的速度升至220℃,得熔融曲线。
三、结果
1.混合膨胀形阻燃剂在磨盘碾磨的过程中粒度分布的变化
图1为阻燃剂颗粒粒度的微分布曲线,图2(a)、(b)为阻燃剂和聚丙烯的混合物在磨盘不同碾磨次数下得到的颗粒粒度微分布曲线,如下图
从图1可以看出,阻燃剂粒度微分曲线集中在15~3μm、60~15μm以及700~60μm三个区域,这表明,阻燃剂的粒度分布不均匀。从图2(a)、(b)可以看出,阻燃剂和聚丙烯的混合物,经过不同的碾磨次数,得到的粒度积累和微分布曲线不同。比如。碾磨5次,阻燃剂和聚丙烯的混合物中,聚丙烯的粒径由3~4mm降至700μm以下,这说明,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可粉碎韧性聚丙烯,随着碾磨次数的增加,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当碾磨的次数超过22次,会发现高粒径区域的阻燃剂和聚丙烯体系粒子累积百分比明显增加,而低粒径区累积百分比明显下降。总的来说,碾磨次数不应过多。由图2(b)可看出,碾磨次数由5次增加到22次的过程中,高分子材料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向低粒径区域过度,碾磨次数达到22次时,粒径小于100μm和200μm处的粒子数均会增加,并且在小于10μm的粒径区,曲线会有一个小高峰。
2.阻燃复合高分子材料的SEM分析
经过双辊塑炼以及磨盘碾磨,在分析仪下可得到阻燃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照片。相对于常规的混合法所得复合材料,使用磨盘碾磨改善了复合材料中阻燃剂分散的问题,使得阻燃剂在复合材料中分散更加均匀。胆随着碾磨次数的增加,阻燃剂的分散会受到影响,分散性下降,这也要求在使用磨盘不能进行过度地碾磨。
3.阻燃复合高分子材料的DSC分析
根据NETZSCH DSC204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的结晶和熔融参数可以看出,加入阻燃剂对塑炼体系和碾磨体系的聚丙烯来说,他的结晶温度、起始结晶温度和起始熔融温度都有较大的提高作用,这就表明阻燃剂对聚丙烯具有异相成核诱导结晶作用,在阻燃剂的作用下,聚丙烯分子链在很高的温度下能够快速成核,形成微晶,增加阻燃复合材料中聚丙烯的洁净度。但过度碾磨会造成阻燃剂重新凝聚,结晶度下降,所以要注意磨盘适宜的碾磨次数。
4.阻燃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阻燃复合材料在磨盘碾压的作用下有着复杂的行为。对于未进行碾压的混合样品来说,因为阻燃剂的颗粒大小不均,所以阻燃性能比较差。而随着碾磨次数的增多,阻燃剂和聚丙烯分散和相互混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时阻燃剂阻燃性能增加,随着碾磨次数过度增加,阻燃剂和聚丙烯不能继续细化,此时阻燃剂和聚丙烯趋向粉碎,导致阻燃剂阻燃性能下降。因此,对于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来说,适合的碾磨次数才能达到阻燃剂良好的阻燃性能。
四、结语
本文立足于分析利用固相力化学反应制备高分材料,通过采用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制备混合膨胀形阻燃剂的实践,证明并分析了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可以利用聚合物基体中的固相纳米分散制备高分子复合材料,为日后利用固相力化学反应制备高分子材料提供了研究的依据。
参考文献
高分子材料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学 表面工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55-02
“高分子材料学”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表面工程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表面工程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为材料涂装、防腐等,学生需要熟悉各种工程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的基本性质、制备工艺以及表面处理方面的知识。“高分子材料学”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成型、改性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高分子材料学”这门课共32学时,所选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分子材料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制备、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及其成型加工方法、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及应用。该教材[1]浓缩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四门专业主干课共192学时的内容,即高分子化学(48学时)、高分子物理(64学时)、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48学时)、聚合物改性原理及方法(32学时)。
1 “高分子材料学”讲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高分子材料学”课程的讲授具有较大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该课程涵盖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内容,要深入讲解这些内容,需要近200学时,而针对表面工程学生开设的“高分子材料学”仅仅只有32学时,时间紧,内容多,如何合理安排各部分内容占的比重是授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分子材料学”相关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及力学基础,而对表面工程的学生而言,因专业侧重不同,化学课程及机械基础课开设门类不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齐全,导致表面工程的学生在学习“高分子材料学”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有一定难度。这对授课教师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是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另一问题。
“高分子材料学”虽为表面工程学生的专业课之一,但从历年就业情况看,表面工程学生就业以金属材料加工行业居多,而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的很少。故必然存在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此授课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 “高分子材料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1梳理重点,侧重剖析基本概念
“高分子材料学”学时有限,内容繁多,因此需要授课教师在备课时梳理出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概念, 注意各部分内容的衔接,并找出线索将各章散落的知识点贯穿起来。
比如,在介绍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制备时,着重讲授加聚反应及缩聚反应的基本步骤,对比这两种聚合反应的特点及反应产物特性,便于学生掌握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类型,了解制备方法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考虑到表面工程学生的学科基础及专业侧重,对反应速率的计算等知识点不做要求。
再如,课程内容第二部分介绍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这部分内容为承上启下的重点章节,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特点在其合成过程中奠定基础,并将在成型过程及改性中得以体现和完善。这部分内容体现了高分子材料与其他材料的本质区别,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而且多为表面工程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因此,同样需要通过对比,突出高分子与低分子的结构与性能差异,侧重高分子温度——形变关系,结晶过程及晶体结构等重要知识点的讲解。
2.2因材施教,适时补充背景知识
“高分子材料学”中很多知识点的理解离不开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的支撑,而表面工程方向的学生并未开设相关课程。为此,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适时补充背景知识。
例如,在讲授高分子合成反应类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时,可简要介绍常见化学基团的特点并联想对应的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及成型要点。以聚碳酸酯(PC)为例,这种材料采用缩聚反应制备,分子结构中含有酯基,酯基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因此可联想到PC材料在成型时的高温条件下应避免水分的存在,防止水解反应发生导致材料性能劣化。
此外,为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不足,讲授时还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在讲授高分子结晶时,可联想泡面模型以及珍珠形成等实例;讲授高分子材料降解及添加剂功效时,可结合塑料制品长期暴晒变色发脆、塑料拖鞋逐渐由软变硬等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进行分析。
2.3结合专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分子材料学”为考查科目,且表面工程的学生就业以金属材料加工行业居多,学生误认为这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及将来就业衔接不紧,从而对“高分子材料学”课程重视不够,故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为此,授课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并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在讲授此门课程时,并未采用课堂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而是给学生布置了“高分子材料与表面工程”为主题的课程论文撰写任务,并让学生制作出相关的PPT将自己的论文进行口头陈述,最后根据其论文撰写情况、PPT制作情况及陈述情况给出该门课程的成绩[2]。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直接跟成绩挂钩,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对课程的重视;课程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专业文献为基础,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能自觉关注及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有利于拓宽其专业视野;制作PPT的过程是对课程论文内容的凝练,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重点;口头陈述环节能有效杜绝学生互相抄袭论文,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口头陈述情况,观察学生对该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通过独立搜集资料撰写论文制作PPT并口头陈述等环节的训练,既能让他们发现“高分子材料学”这门课程与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也锻炼了他们的资料搜集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为将来毕业答辩及就业面试打下基础。
3 结语
高分子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工程材料,对于表面工程的学生而言,应该熟悉并掌握这类工程材料的特性。“高分子材料学”虽然不是表面工程方向的专业主干课,但涵盖了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大量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面向表面工程学生开设的唯一一门有关高分子材料的课程。授课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留成,瞿雄伟,丁会利编.高分子材料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高分子材料知识范文3
一、强调学好药用高分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药用高分子材料指的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而应用于药物制剂领域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在药学、制药、制剂领域的应用具有久远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懂得利用淀粉、纤维素、蛋白、多糖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尤其是在医药领域,古老的药典中已经记载了应用天然高分子作为药方的添加剂。20世纪30年代以来,药用高分子材料更是迅速发展,例如聚维酮被成功合成并在随后被作为血聚代用品而广泛应用于药剂工业。20实际50年代以来,药物传递理论得到迅速发展,而药用高分子材料是现代药物传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药物传递不良时,病人服用的药物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作用在受体部位,大部分的药物在传递过程中被破坏或浪费,不仅药物利用率低而且可能产生较多副作用;而应用药用高分子材料作为缓释控释体系或者包衣体系,可以极大提高药物的药理活性和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不良作用。随着科技进步,药用高分子材料也迅速发展。例如在制剂包衣方面,作为肠溶包衣材料的虫胶被纤维素衍生物取代,丙烯酸树脂又以其优良的性能和广泛的适用能力而与纤维素衍生物同时大放异彩。可见,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己经成为药剂、制药等领域的工作者必备的知识,在新药设计、药物开发、药物利用、药物包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背景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对药用髙分子材料在医药领域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相关知识。
二、结合药学专业特点,组织授课内容
针对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师授课时应注重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特点和兴趣来组织课堂内容。首先,要选择适合的课本,我校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课程选用郑俊民主编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学》一书,该书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物类规划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课本面向的正是药学专业的学生,涵盖了与药学相关的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知识,以高分子作为药用辅料的应用为主要内容。其次,由于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2学时,因此要合理分配各知识点的授课时间。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部分的重点放在高分子、交联、柔性等基本概念和重要高分子化学反应如加聚反应、缩聚反应、连锁聚合反应和逐步聚合反应,其中自由基聚合反应是重点和难点。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因此高分子溶液的配制也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因为药物制剂过程经常需要用到高分子溶液,而一般市售的药用高分子大多是颗粒状、粉末状,如果将其直接用良溶剂溶解,则很容易聚结成团,得不到均匀分散的高分子溶液。例如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素在热水中易溶,则应先用冷水润湿、分散,然后加热使其溶解,这样才能得到均匀的高分子溶液。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对这门课程更有学习的热情。再者,讲授高分子材料时要结构、性质、应用相联系,让学生知道高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而它的性质决定了其应用。例如淀粉在热水中能发生溶胀,支链淀粉分子从淀粉中向水中扩散形成胶体溶液,而支链淀粉则仍以淀粉粒形式残留在水中,通过离心可以很容易将直链淀粉和支链分离。这种性质与其结构有关,支链淀粉构成有序立体网络,其中间被直链淀粉占据,形成固体溶液,在热水中处于无序状态的螺旋结构的直链淀粉分子伸展成线性脱离网络,因而分散于水中形成胶体溶液。通过计对药学专业特点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掌握重点和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可以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数字资源整合在一个整体中。在药用高分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多的优势。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传递更大的信息量。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静止的内容动态化,更具有视觉冲击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比如高分子反应这一章中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其基元反应分成链引发、链增长、链转移、链终止等,如果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学生无法理解其瞬间反应的特征。而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其反应过程立体化、整体化,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反应。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多媒体技术在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将在后续教学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更好得突出重点难点,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四、结语
高分子材料知识范文4
关键字:高分子材料;化学
我们先介绍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
天然高分子是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础。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掌握了其加工技术。如利用蚕丝、棉、毛织成织物,用木材、棉、麻造纸等。19世纪30年代末期,进入天然高分子化学改性阶段,出现半合成高分子材料。1907年出现合成高分子酚醛树脂,标志着人类应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开始。现代社会中,高分子材料已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同,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按使用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功能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
高分子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可以试着用一些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高分子材料的特有现象。
一 为什么用塑料绳绑东西会越绑越松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塑料绳绑东西,可你会发现,用塑料绳绑东西,我们越想绑紧,可不久会发现,塑料绳很快好像变长了似的,变得很松垮,于是再使劲绑起,可依然会发现,过了一会又变松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基本概念---力学松弛,什么叫力学松弛呢?应力松弛,是指高分子材料在总应变不变的条件下,由于试样内部的粘性应变随时间不断增长,使回弹应变分量随时间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回弹应力随时间逐渐降低的现象。
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塑料绳(有的地方叫化学绳)是由线性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这类高分子材料是典型的非交联线性高分子,在绑紧的过程中,线性的高分子链被拉长,表面看起来很紧,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线性高分子链发生了滑移,这种滑移是不可恢复的,链发生滑移后,塑料绳被拉伸的变长了,开始变得不能绑紧,假如此时再使劲绑紧,则线性链继续发生滑移。所以用塑料绳绑东西,绑的越紧最后就会变得越松,松弛发生的厉害。因此,有经验的人用塑料绳绑东西时,都不要绑的太紧,防止线性高分子链发生严重应力松弛。
那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要用交联的高分子材料,交联的高分子材料通过交联剂使线性高分子链变成了网状结构,高分子网络链被拉伸变形后,仍能有力的回复。如用橡胶绳绑的话会大大改善这种现象,如橡皮筋绑就会好很多,如用交联很完善的东西绑,譬如用自行车内胎的那种橡胶绑,则基本不会发生松弛现象,会绑的很紧,不信你试试?
二 早上起床刷牙挤牙膏-挤出胀大
我们早上起来刷牙挤牙膏时,发现牙膏从牙膏管口寄出时,牙膏好像突然变大了好多? 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这里就涉及到高分子的一个重要特性---蠕变性。所谓高分子的蠕变,蠕变是指材料在恒定载荷作用下,变形随时间而增大的过程。蠕变是由材料的分子和原子结构的重新调整引起的,这一过程可用延滞时间来表征。当卸去外力时,材料的变形部分地回复或完全地回复到起始状态,这就是结构重新调整的另一现象。
牙膏中含有大量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湿润剂、香料、起泡剂等等,这些高分子链在牙膏管中是都是呈自然卷曲的,在被挤出牙膏管口那狭小位置时,高分子链在管口的作用下被迫发生链的舒展成线性状态,在挤出管口后,外力小时,高分子链在无外力作用下回自然呈卷曲状态,从而使体积变大。
三 泡泡糖要咀嚼后才能吹泡泡
好多人都喜欢吹泡泡糖,刚入嘴的时候,比较硬,后来不断的咀嚼后泡泡糖就变得很软,居然能吹出泡泡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里我们又要学到一个高分子材料特有的特性---玻璃化转变。
一般来说,高分子材料在不同温度下有三种力学状态,它们是玻璃态、高弹态和粘流态。在温度较低时,材料为刚性固体状,与玻璃相似,在外力作用下只会发生非常小的形变,此状态即为玻璃态:当温度继续升高到一定范围后,材料的形变明显地增加,并在随后的一定温度区间形变相对稳定,此状态即为高弹态,温度继续升高形变量又逐渐增大,材料逐渐变成粘性的流体,此时形变不可能恢复,此状态即为粘流态。
我们通常把玻璃态与高弹态之间的转变,称为玻璃化转变,它所对应的转变温度即是玻璃化转变温度,或是玻璃化温度。
泡泡糖的主要成分是聚醋酸乙烯酯,它的玻璃化温度在28度左右,一般情况下低于其玻璃化温度,其几乎没有流动性保持很好的形态,而在嘴里咀嚼后,高于其玻璃化温度,泡泡糖发生玻璃化转变,有玻璃态向高弹态转变,呈现出高弹态,所以嚼泡泡糖的时候刚开始嚼两下是吹不出泡泡的,等温度升高后,嚼软了以后才行。
四 矿泉水瓶灌入热水后,变成白色
生活中经常用到矿泉水瓶,有时候,会在矿泉水瓶灌入热水,于是会发生一个奇特的现象,透明的矿泉水瓶很快变成白色,这又是为什么呢?
判断一种材料是否透明,要看当中是否含有对光产生衍射、反射和吸收是物质,晶区的结构规整性比较好,容易有反射和散射,这些结构使光线不能透过,结晶度越低越透明,无定形区譬如玻璃是典型的无定性物质,光线就能很好的透过,透明性就很好。
高分子材料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前沿科技;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六国比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5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20
21世纪,科学技术已广泛融入到现代生活各个方面。高中化学教材中前沿科技知识的渗透和编入不仅能体现课程综合化与融合性的要求,更能使学生深入认识本学科甚至是交叉学科领先的科学技术[1],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性,感受化学科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世界各国高中化学教材均将科技前沿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作为在教材内容创新的重要方面,在保证内容选择的基础性与时代性的和谐统一方面各有特色。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是现代科技硬件的重要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现代工农业生产以及国防科技、航空航天、信息通讯和生物工程等各个领域,是化学前沿科技最具代表性成果之一,也是学生认识化学科技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最好的学习资源。本文以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世界发达国家高中化学教材在内容选择、编排与呈现方面渗透前沿科技成果的理念与做法,以期为我国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创新提供启示。
一、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了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英国六国的主流高中化学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其名称、出版社、出版信息见表1。
二、内容选取
要认识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其重要的基础。我们从“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内容入手研究。
1. 选取比例
“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包含“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基础”(以下简称“合成基础”,主要包含单体、聚合反应、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技术等内容)、“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包含各类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性质、结构、合成、用途、分类及处理等内容)、“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四部分内容。用该四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数目除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总知识点数目,所得百分比来表示各部分内容选取的比例。六国高中化学教材中四部分内容占“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比例见图1(左侧饼形图)。
由图1可以看出,“合成高分子材料”在六国教材中均为最主要的内容(比例均在60%以上);其次是“合成基础”(比例平均在20%~30%);“功能高分子材料”各国差异较大:比例最大(11%)为中国教材,其次是日本教材(8%)、新加坡教材(5%),其他国家没有该部分内容;“复合材料”只有中国和澳大利亚教材涉及,比例均为2%。
“合成高分子材料”包含“塑料”“化学纤维”和“合成橡胶”三部分内容。用同样的方法求得图1右侧饼形图的数据,可以看出,“塑料”在六国教材中所占比例均为最大(比例均在45%以上),其次分别为“化学纤维”和“合成橡胶”(美国和英国教材除外)。
2. 内容深度
从学习认知水平角度分析,发现,日本教材在“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基础”部分内容最深,难度最大。
日本教材在“塑料”部分介绍的塑料种类最多,包含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尿素树脂、酚醛树脂、聚硅氧烷树脂、聚醋酸乙烯酯、密胺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共10种;澳大利亚教材提到9种,新加坡教材5种,中国和英国教材仅为3种,美国教材最少,为2种。日本教材不仅包含的塑料种类最多,而且都深入详细地介绍了每一种聚合物的性质或结构以及聚合反应方程式和用途。澳大利亚教材虽然给出的塑料种类多,但是除了详细介绍聚乙烯、聚氯乙烯这两种聚合物,其他都是简单介绍其性质和用途。中国教材包含的塑料种类虽少,但对聚乙烯和酚醛树脂两种聚合物的介绍最为详细。
在“化学纤维”部分,日本教材编入的化学纤维种类最多,包括合成纤维中的6-6尼龙、芳纶纤维、6-尼龙、涤纶、聚丙烯腈纤维、维纶,和人造纤维中的粘胶纤维、铜氨人造丝、醋酸盐纤维共9种,并且从性质、聚合反应方程式、用途这几个方面详细地一一介绍。中国教材仅简单提及“六大纶”。新加坡教材给出2种,澳大利亚和美国教材仅给出1种。
在“合成橡胶”部分,日本教材提到的合成橡胶种类最多,包含丁苯橡胶、腈基丁二烯橡胶、聚氯丁二烯共3种,并详细介绍其性质或符号以及聚合反应方程式或用途。中国教材仅讲到顺丁橡胶一种,但从特点、聚合方程式以及橡胶的硫化和用途等方面很详细地进行了介绍。美国教材仅提到丁苯橡胶的符号。
在“合成基础”部分,日本教材提到的聚合反应方式最多,包含加聚、缩聚、开环聚合、共聚合4种,中、澳、新、美、英五国教材仅呈现了加聚、缩聚2种。
3. 课程功能实现
从教材中“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内容的课程功能实现角度分析,我们发现六国教材中澳、新、美、英教材更加注重对科学方法的教育:
(1)实施技术方法教育。澳大利亚教材把“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作为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占用一节的篇幅详细介绍了7种修饰多功能高分子聚合物的手段和3种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以及各种手段和技术的应用[2]。澳大利亚教材中该部分内容将高分子合成的基础原理和化工生产结合起来,是合成理论过渡到实践的桥梁,实现了合成技术的“工艺化”,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有效内容。
(2)渗透环保教育。新加坡和英国教材除了介绍塑料的广泛应用之外还选取较大量的内容来讲述其危害性,澳大利亚和美国教材详细介绍了“分类回收法”的废旧塑料处理方法,澳大利亚和中国教材提到了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发,这将有利于学生了解材料的使用与环保的关系。
(3)提升实践能力。澳大利亚和美国教材详细列出了塑料制品的回收标识、代表的类型名称及性质、应用。回收标识也是健康证,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根据编号来判断塑料的种类和质量,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鉴别化学信息的真伪和品质,养成独立思考及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启发学生学会利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组织编排分析
表2列出了各国教材中涉及“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内容的章节编排情况。
依据教材中章节的设置,我们发现其组织编排方式有2种类型:(1)独立成章。中国和日本教材分设两章介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教材设置一章。日本教材按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设章,而中国教材是按学习难度于必修2和选修5分设两章,采用螺旋式的组织编排方式。(2)独立成节。美国和英国教材如此。
依据教材编写所体现的课程观分类,其组织编排方式有2种类型:(1)学科中心设计取向。中、美、新教材以有组织的学科知识作为教材设计的基点,按照学科结构为中心来组织学习内容[3];(2)社会生活问题中心设计取向。日、澳、英教材以生活、社会问题作为教材编写设计的基点,巧妙地将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原理更科学、深入地认识、利用生活中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更大限度地实现其教学价值。
另外,各国教材组织编排各具特色:(1)日本和澳大利亚教材设置了章的上级标题――“研究领域”,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清晰;(2)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教材的节标题设置详细、具体,核心概念界定清晰。中国教材章下的节标题少,每个节标题包含内容范围过大,且节标题下的小标题很少,导致框架不清晰,文字阅读量大,不利于学生进行信息提取,加之该部分知识内容多,分类复杂,这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六国教材“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内容分析和组织编排的比较,我们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均已成为高中化学教材中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核心内容。教材中增加合成高分子材料种类与反应类型,可为学生广泛认识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深入理解有机化学基础,拓展有机合成的创新性思维,以化学学科思维更科学深入地认识身边的高分子材料制品;同时,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方法的介绍对于提升即将面临职业定向的高中生的应用创造能力和技术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再有基于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介绍,渗透环保意识,有利于使教材向多维化和融合性发展。
我国高中化学教材在核心内容的选取上同各国一致,并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的组织编排方式,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类型单一,缺乏与生活相联系和对科学方法的渗透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在内容选取方面,应适当丰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种类;充分发挥前沿科技类内容所特有的教育功能,注重对技术方法、环保意识、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在组织编排上,前沿科技类内容更适合采取社会生活问题中心设计编排,注重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对于内容繁杂的部分建议采用细致详细的标题设置,同时可选择性增设“研究领域”等标题。
参考文献
[1] 王瑞政,周青,阙丽丽. 化学前沿学科知识在美国化学教材中的体现[J]. 化学教学,2009,01:58-61
高分子材料知识范文6
关键词: 聚合物材料 成型加工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聚合物的成型加工是获取高分子材料制品、体现材料特性和开发新材料、新产品的重要手段,是高分子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1]。因此,聚合物成型加工课程与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课程一起,成为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使学生以大工程的整体观来了解和掌握聚合物的成型加工,这门课程将涉及诸多内容,包括影响聚合物性能的物理化学因素、添加剂的分类和作用、配方设计方法、聚合物流变学、成型加工设备、成型工艺条件及控制等。如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高分子材料科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科研的能力,为以后从事高分子材料制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一直是广大高分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2]。这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改革。
1.课堂教学改革
1.1明确培养目标,强化理论基础。
江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成立于2002年,最初聚合物成型加工课程主要围绕塑料和橡胶的主要品种及其制品的生产原料、成型工艺、加工方法、材料、性能和产品质量控制等内容开展教学。我们在总结前几届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于2012年再次修订了本科生培养计划。本科院校需要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与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不同。具体到聚合物成型加工这门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除了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及聚合物流变学等聚合物成型加工的基础理论外,成型加工技术本身也存在系统的原理知识,不容忽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本学科前沿研究领域和最新研究动态、介绍重点科技成果,丰富和活化教学内容,使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
1.2围绕课程主线,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在成型加工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聚合物的加工流变性能、聚合物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助剂的作用及配方设计原理、各种物料的混合和分散机理,以及成型加工的设备和工艺等。与其他课程相比,聚合物成型加工的课程内容较为庞杂而分散,理论知识的半经验性较强,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抓住课程内容的主线,突出理论重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聚合物成型加工涉及的主体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明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不是简单的工艺操作,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三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制品的性能取决于高分子材料和成型加工方法及工艺的选择,而制品的性能又反过来指导聚合物的改性、应用及加工,优化成型工艺。因此,如何抓住教学主线,让学生全面掌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制品性能各自特性及相互关系,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主线,从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和材料的加工原理出发,以成型加工的工程观点为着眼点,剖析各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共性和区别,这样可以使原本较为分散的理论知识相对集中并系统化,让学生更为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和半经验理论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比如在讲解聚合物材料的压制成型时,分别介绍了适用的热固性塑料、橡胶及复合材料的特性及成型工艺性能,不同加工方法和成型工艺条件生产制品的特点及控制条件,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成型加工工艺与制品性能的相互关系。这样的讲解生动地体现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主线,使教学内容由庞杂繁多变得简单易懂,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1.3结合课程特征,采取灵活教学方法。
聚合物材料制品的性能既与聚合物本身的性质有关,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型加工过程的影响。这其中不但涉及很多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的理论问题,而且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理论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来解释具体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以实验和实际生产中的具体例子来说明基础理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
因此,我们根据聚合物成型加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借助于江苏大学目前多数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工厂和车间的场景图像、成型设备的实物照片、加工工艺过程的动画仿真模拟等信息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这样不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增加信息量,而且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使学生对成型加工原理和工艺获得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为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紧密贴近工厂实际,江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专门安排了两门为期各两周的课程设计,即高分子材料生产工艺设计和聚合物反应工程及设备设计。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通用或特种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氨酯等)及其制品,设计出相关聚合物材料及其产品项目内容,包括原料品种、型号选择、工艺流程及设备确定、产品质量检测,以及厂房布局和规模,等等。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获得一定的灵活应用的能力,为后期的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前面已经谈到,聚合物材料成型加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仅凭课堂教学是难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并且容易使学生学习时感觉枯燥,实际工作时不能学以致用。因此,这门课程的实验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让学生在实验室和工厂中实地了解和直观认识成型设备、工艺控制和生产线管理,对聚合物成型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进行整体和全面的认知,他们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利用学习的理论知识来真正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3]。
目前江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有约200m2的专业实验室,购置有注塑机、挤出成型机、高速混合机、平板硫化仪等成型加工设备,以及拉伸实验机、冲击实验仪、硬度仪、紫外老化仪、高低温实验箱等各种材料及制品性能检测仪器。利用这些仪器设备,我们围绕课程主线,将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成型加工、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开设了一系列的综合性实验。比如,在聚合物的注射模塑成型实验中,要求学生从原料的选择开始,分析原料的结构和性能特点,有针对性地设定成型加工工艺参数,并在注塑成型得到制品后,对其熔点、熔融指数、热变形温度及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和测试。通过对这些聚合物原料—成型加工工艺—制品性能数据之间关系的分析与总结,使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路,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此外,聚合物材料成型加工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需要学生建立起大工程的整体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水平和目标,仅靠课堂的学习和实验室实验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到工厂、车间参观实践,实地了解成型设备、工艺控制及生产线管理等,使学生对工业化生产有具体、直观的感受。
针对这样的问题和现状,本专业积极与周边高分子材料企业加强联系和交流,目前已建成近10个实习实践基地,涉及聚合物成型加工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模压发泡成型、压延成型、注射成型、挤出成型等。通过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现场实地对各种成型加工涉及的原料准备和处理、设备、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实际生产过程进行近距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针对成型过程中的某一感兴趣的内容,或参观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资料查阅和文献调研,对涉及该内容和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并验证。这样就使学生真正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成为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达飞,唐颂超.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第二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李宝铭,张星,郑玉婴.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课程建设初探,化工高等教育,2010,3:39-42.
[3]程丝,王新波.高分子材料专业聚合物加工实验的改进与探索,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