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气体制取;学习疑难;解决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2–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1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气体制取是初三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也是化学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部分学习内容包括药品的选择、制取装置的确定、操作步骤的安排以及如何检验、验满等。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听课经历,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和发生装置的设计是学生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笔者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这些学习疑难进行研究,并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

1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1 疑难分析

案例1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考虑如何检查图1装置的气密性。大部分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有同学想到“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再双手紧握锥形瓶,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同学建议“应先在锥形瓶加水到浸没长颈漏斗下端,再把导管放入水中,双手紧握锥形瓶,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首要步骤,是保证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上述案例中,由于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并未接触该装置且生活中也未遇到相类似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根据“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当要学习的内容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习难度将大大增加,学生将无法有效建构新知识,所以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束手无策。虽然有个别学生想到方法,但由于不明了气密性检查的原理,所设计的方法都不尽合理。如“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再双手紧握锥形瓶,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由于体系不密闭,即使气密性良好,也不会在导管口观察到气泡。再如“应先在锥形瓶加水到浸没长颈漏斗下端……”,虽然解决了体系密闭的问题,但改变体系气压的方法又不合理,因为水会吸热,光靠手部热量,不会在体系内产生明显压强差。

1.2 解决策略

1.2.1 运用引导性材料启发学生思维

案例2 教师先让学生回顾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然后要求学生思考该方法的原理,即利用手部热量改变装置气压,造成压强差。教师质疑:如果试管底部有破洞,此方法是否有效?引导学生归纳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装置必须是密闭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案例1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此装置是否为密闭体系?如何使装置密闭?如何有效改变装置内的气压,产生压强差?学生思维活跃,设计出多种方法。方法一:堵住导管口,从长颈漏斗口加水,若形成液面差,则气密性好;方法二:将导管放入水中,从长颈漏斗口加水,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好;方案三:用水液封长颈漏斗下端,用注射器在导管口推拉(或吹吸气)……

根据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因此属于下位学习),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1]。案例中教师通过复习、讨论、归纳,展示引导性材料,即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则(密闭)和原理(产生压强差),那么后续设计方法则变为下位学习,学生思维桎梏被打破,学习变得水到渠成,学生轻松完成新技能的同化。

1.2.2 运用分类思想进行专题研究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虽然简单,但面对复杂多变的装置,大多学生依然一筹莫展,且近年各地化学中考此类试题也屡见不鲜,因此在课时充裕、学生层次较高的前提下,可设计专题课突破难点。运用分类思想,抓住主要特征,利用实验、讨论、点拨、剖析等手段,通过变式训练、举一反三,让学生理解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实质、掌握每类装置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结构安排上应注意装置呈现要由简单到复杂、思维水平要由低到高,流程可如图2所示。

最终可引导学生归纳“设计气密性检查方案的原则与基本思路”,内容如下:

(1)原则:“密封”(通常可加水液封)。

(2)检验原理:使封闭体系不同位置的仪器空间之间产生压强差,并且通过产生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来判断装置的气密性。主要通过气泡的产生、液面的高度差、活塞归位等现象来进行判断[2]。

(3)检验方法:根据气体状态方程:PV=nRT,要改变密闭体系内的气压、产生压强差,可改变温度或气体体积。若改变温度,可用手捂法或酒精灯微热法等;若改变气体体积,可用注射器推拉法或水压法等。

2 发生装置的设计

2.1 疑难分析

案例3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书本上提供的仪器,设计多套制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并在纸上画出装置。经过一段时间小组讨论,教师要求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组装装置,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甲设计了图3的左装置;学生乙设计了图3的右装置;学生丙将左装置的锥形瓶换为试管;学生丁将右装置的试管换为锥形瓶。教师询问是否有其他不同的装置设计,学生沉默以对。

发生装置的设计是初中化学中锻炼学生装置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绝佳题材。根据课本提供的实验仪器,可设计九套发生装置,但案例中,集体智慧下,也仅出现四套装置,且是课本提供的装置原型或原型反应容器的互换。可见学生的思维仍然困囿于课本,他们提供的设计只是简单的模仿,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本案例中,发生装置的设计成为了教学中的疑难点。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缺陷,可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并没有向学生小组提供各种仪器和药品,而是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图片来设计装置。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前运演阶段(约2~7岁左右)、具体运演阶段(约7~12岁左右)、形式运演阶段(约12~15岁左右)[3]。初中学生处于由具体运演向形式运演发展过程中,即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考虑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入门阶段,本着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原则,在教学中还应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案例中出现的仪器学生并不熟悉,其中烧瓶、锥形瓶、长颈漏斗甚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陌生事物,就要求初三学生脱离具体仪器,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图片)进行逻辑运演,实在是强人所难。

2.2 解决策略

2.2.1 借助具体仪器,促发具体运演

案例4 教师以四人为一组,每组分发两套仪器,每套仪器包括烧瓶、试管、底部有破洞试管、锥形瓶、长颈漏斗、注射器、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弹簧夹、多孔塑料板、烧杯、集气瓶、导管若干等,以及大理石、稀盐酸等药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之后,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展示作品,过程中不断有同学补充、交流、评价,出现了不少创新设计……

本案例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验仪器。学生操作这些仪器,多次尝试后,都能自主设计出合理的发生装置。而生生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使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碰撞,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但是这种运算还是有局限的。一方面还不具有足够的形式化,脱离不了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另一方面,这种运算是孤立的、零散的,还不能形成有机系统。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点拨归纳,帮助学生由具体运演向形式运演发展。

2.2.2 运用事物发展规律,引发形式运演

案例5 教师先利用道家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阐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从原型开始,运用“反思不足改进装置”的逻辑运演模式,使装置不断变化,具体流程如图4。

我们知道事物都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如自然界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演化到高级智慧生物(人类)。从简单到复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从简单的原型开始,持续不断地发生细微变化,最终发展为复杂的新事物。教师采用这一朴素的事物发展规律来设计教学,颇有新意。对于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群体,运用这种形式运演的方式教学,受益可能更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于实验教学,应多点“做中学”,少些“讲实验”或“看实验”,同时教师要多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来设计教学,在实验中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2.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化学实验;生活实际;教学情境

重视情境的创设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提出通过有效的情境,对学生构建知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视对情境创设的要求,做到真实、具体、开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鉴于有效的情境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巨大促进作用,需要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有效手段,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

一、初中化学教学创设有效情境的意义

初中化学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对巩固学生多学内容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创设有效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精神,进行相应的思考。同时知识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即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出现的,并且应用于一定的情境中,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知识才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可见,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热情,而且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化学作为基础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化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设备,例如多媒体技术等,为课堂的教学创设出有趣的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不仅成功地构建了知识的体系,还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提高了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同时,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知识的应用,即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见创设有效的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方法

1.利用化学实验,提高情境的真实性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情境创设中的有效因素,在实验的帮助下,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在习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例如,在初三化学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课堂实验的器材,如玻璃杯和汤匙、盐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制盐水,并且在适度的加盐中,观察溶解的情况,过量的盐加入到水中,学生会发现水中出现沉淀,在这一情况下,教师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即盐水的饱和溶液出现,进而引出饱和溶液的定义。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饱和溶液的条件进行探讨,即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溶剂。为了加强学生对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的理解和认识,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开放的情境,让学生动手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会发现增加溶剂和升高温度可以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在这一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不仅实现了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还掌握了两者相互转化的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生活实际,提高情境的趣味性

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要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使学生明白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即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生活实际的联系,可以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有效结合,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并且真正地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鉴别时,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应用于教学情境中:小明的妈妈在做菜时将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引导学生思考区分两者的方法。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巩固。

化学教学可以通过适当而充分的实验,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装置气密性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污染性实验中装置和设备具备气密性的必要性,进而引出如何检验设备的气密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可见,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对生活实际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创设趣味性强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提高情境的直观性

在化学教学中,要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具,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凭借着先进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情境的直观性,将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实际相衔接,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对神舟六号发射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展示,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官刺激,在这一情境下,将化学知识引入其中,例如对神舟六号发射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分析,并写出燃料工作的化学公式。可见,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支持下,可以将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对旧知识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4.利用心理特点,提高情境的游戏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需要利用一定的手段,创设游戏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轻松的游戏情境中,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并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思路。例如在学习化学符号时,教师可以利用卡片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接龙游戏,并且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在游戏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习得化学知识,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并且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在这一过程中,情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加强对课堂情境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效情境的创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的接受水平,综合利用各种有效因素,创设有效合理的情境,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化学课程变化的主旋律——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0).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3

作为一名在农村学校工作的初中化学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做好同样是一本化学教科书上的演示实验就显得尤为关键。就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吧: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二个单元第一个课题中,有一实验(检测空气中氧气含量)中要用到大橡皮塞和钟罩等仪器,在那个时候,无论我怎样寻找,我翻遍了所有的装橡皮塞的盒子,只找到了一个大的橡皮塞,可在检查气密性的时候,发现这个仅有的大橡皮塞因老化而气密性不好,故无法使用。但是,难道实验就不做的吗?“不行”!我这样告诉自己。得想办法,于是我找来一只矿泉水瓶子下端切去,留下上面的似钟罩的一大半,拧开盖子,把燃烧匙的上端烧红后直穿矿泉水瓶盖,再做一些密封措施,一个简单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仪器(附图)就做好了,后来在课堂教学上用这个自制的实验仪器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的时候,效果还蛮好的。

我 以前经常面临着化学实验教学仪器及药品投入不足的问题,有了这次成功,经过认真寻找,我发现完全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一些代用品完成实验。

首先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代替实验器具。比如用普通废旧塑料药瓶代替化学实验中反应的锥形瓶,旧圆珠笔壳代替玻璃导管等。现在的学生节约观点比较淡薄,头脑中没有多少低碳概念,圆珠笔的笔芯用完后,不买笔芯,把圆珠笔的壳子一扔,重买新的笔。可以及时抓住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解决了实验器材短缺的问题。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 化学实验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40-01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深入理解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使自身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着手,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措施。

一 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兴趣

初中所开展的化学课程属于化学教学的启蒙部分,而化学是将实验作为教学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来说,本来就具备一定的新奇性。所以,广大化学教师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中的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化学实验教学,乐于参与到化学实验中,在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第一堂化学实验课时,教师应准备一些趣味十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仔细地观察实验,而在观察教师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产生兴奋、愉快、满足等情感,使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二 采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教师在演示化学实验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针对仪器的安装顺序以及试剂的取用方法都必须要有章可循、动作规范,气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在装药品以前都必须要检查相关装置的气密性,如此才能给学生留下严肃、认真的印象,才能发挥示范作用。倘若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操作随意、动作不规范、粗心大意,甚至导致实验失败,只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对实验产生随意或畏惧的心理,或者养成不良的实验习惯,将严重阻碍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兴趣的持续发展,从而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至关重要,步骤清晰、启发合理、操作规范、胆大心细才可以做出良好的示范,才可以逐渐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提升其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能力。此外,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指引学生去仔细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并指引研究,通过一系列的指引帮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一种观念:化学实验中的动手操作是非常仔细、严肃的,不能大意,还要有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严格遵循科学的实验方法,否则将无法获得准确的实验结论。

三 开辟第二课堂,指引学生独立设计操作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教师的演示实验后,学生已经初具自己设计并操作一套实验的能力。这时,教师应开辟第二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将自身在课堂中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起来,通过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实验,不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在锻炼自身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如教师在教学完“氯酸钾的化学性质”以及“检验钾离子、氯离子的方法”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只需要通过独立的思考之后就能够证明氯酸钾当中包含氯、氧、钾这三种元素。这时教师应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实践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结论,在巩固化学教材中“红的检验原理与检验方法”的同时,能够学会如何去证明氯这种元素的存在,不仅巩固了书本中的化学知识,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 针对学生容易操作失误的地方进行反复训练

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发生各种错误,教师应仔细观察,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并针对经常发生的错误操作进行总结强调。如学生容易操作错误的包含:(1)蜡烛在氧气中进行燃烧,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的速度过快。(2)采用托盘天平进行物体质量称重时,没有使用镊子,直接用手去拨游码。(3)在加热试管物质时,试管夹并没有夹在距离管口1/3的地方,而是夹在其中间。(4)在倾倒液体时,掌心并没有对着瓶子上的标签,而试剂瓶盖也并没有倒放在桌面上等。针对上述易出错的操作,教师应集中内容与时间,进行反复训练。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熟练掌握的,需要针对这些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实施经常性、反复性的训练,才可以达到灵活运用、熟练掌握的目的,只有切实避免这些错误,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化学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培养初中生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应当多措并举,通过不断的引导,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创新设计

创新是指创造新的东西,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之力,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在学校的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创新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创新性和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

在中学化学的实验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应用中,教材中选用的装置有很多不足之处,笔者根据化学实验的要求出发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实验室制取二样化碳的装置进行了创新设计,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一、原装置的不足之处

原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这两套装置,反应不能随时发生,也不能随时停止,只要稀盐酸溶液加入到试管或锥形瓶内,反应不能控制,固液不能真正分离;不能自动排泄液体,使用很不方便。

二、发生装置的创新设计

根据实验需要,以及克服图1装置的不足,新设计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该装置克服了原装置的缺点,并有两点创新之处。从性能上看,反应能随时发生,能随时停止,固液能彻底分离,排泄液体非常方便。由于在反应瓶B中,玻璃弯管的创新设计,固体颗粒不能进入弯管,当需停止反应时,夹上止水夹B, 能使液体全部自动回流到漏斗A中,实现固液真正分离。这是利用了物理学中的连通器和气压原理设计的,这是该装置的点睛之处。另外,在排泄出反应余下的液体设计上,也是应用了物理上的连通器原理和大气压的作用设计的。

三、装置的制作

该装置制作的材料采用250毫升的雪碧瓶为主材料,漏斗A是截取饮料瓶的瓶口部分,倒置安装而成,在盖子上打孔,倒插Y型玻璃管。反应瓶B是截取饮料瓶口部和底部,底部先打孔,安装上倒U型玻璃管和隔板。再在瓶盖上打孔,插上玻璃弯管,然后,把上下两部分套接,用胶粘接而成。密封处除利用了原瓶盖密封,其余玻璃管和装置连接处均采用了玻璃管外套一小节乳胶管密封,这样密封效果十分好。反应瓶中的多孔隔板用塑料版制作,中间打上小孔,穿插在弯管上,由弯管固定多孔隔板。然后,把反应瓶A中Y型管一个分支套上乳胶管,加上止水夹,作为泄液管。另一个分支用乳胶管和反应瓶下的玻璃管连接即可。

四、使用说明

1.气密性的检验

将导气管用夹子夹住,排液管也夹住,从漏斗中倒入水,倒些水后,若漏斗中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证明装置不漏气,否则,漏气。打开泄液管的夹子,就能自动排泄净装置中的水(反应瓶B的底部要高于Y型管的分支处),再用夹子夹上泄液管。气密性检验完毕。

2.添加药品,制取气体

先在反应瓶B中用镊子加入几块石灰石,拧好盖,再从漏斗中加入稀盐酸,打开导气管上的夹子,液体就进入反应瓶B,反应开始,制取气体。

3.反应随时停止,随时发生的操作

当反应进行时,需要停止反应,就用止水夹B夹住导气管上的乳胶管,这时,液体在气压的作用下,就自动沿弯管回流到漏斗中,固液就能彻底分离。当需要反应时,再打开止水夹B,液体回流,反应继续进行。

4.反应后余液的回收

反应进行完后,调整支架,使反应瓶B的底面高于漏斗底部Y型管分支处,打开两个夹子,液体在气压作用下,自动流净。再取出余下的固体药品。清洗装置。

五、实践效果

经实践,该装置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方便实用。添加药品后,几天之内都能正常使用。我凭借这套装置参加许昌市教育局自制教具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参加河南省自制教具大赛获得二等奖,并获专家好评。

六、设计反思

该装置构思理念新颖,具有一定创新性。制作材料来源广泛、易得。加工容易。使用方便,不易破碎,安全、可靠。可视性强,易于观察反应现象和反应过程,很适合初中生使用。倒U型弯管的设计,创新性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启发、指导意义。笔者教的学生,在指导下,每人制作一套该装置。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世海,高兆宏,张晓谊.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目标 规划 落实

一、有效规划和实施化学实验的学习目标的研究背景

化学的学科特征告诉我们,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实验在学科学习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化学学习、研究和发现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之一,也是全面塑造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方面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目前中学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老师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的化学知识的学习,而降低了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和良好习惯养成的培养和训练目标的要求和落实。从目前各年级和各版本的化学教科书的编写和对化学实验的编排来看,基本上都把它当作一条学习暗线分布或渗透在化学知识目标体系的学习过程中,也就是说,它仅仅是一个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学习手段和策略而已,并没有把它上升到一个化学学习的必需目标和基本技能的高度来认识。由此所引发的问题是:化学实验的学习目标不够完善,针对性不强,系统性差;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到位,教学设计过程中经常因种种原因和理由给与忽略。

但无可厚非的是化学实验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好比一个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他成长历程的影响一样。为弥补化学教科书的编写和化学实验的编排对引导化学实验学习的不足,教师需在设计学生的各学年、学期、单元乃至课时的学习计划、目标、环节、反馈内容等都很有必要的加入一个科学系统的有关化学实验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目标的规划和落实程序。

二、有效规划和落实化学实验学习目标的策略研究

(一)总体规划。

我们可以将良好的化学实验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目标整体规划为如下:将初中化学学习阶段规划为良好的化学实验能力和习惯的学习阶段,将高中化学学习阶段规划为良好的化学实验能力和习惯的修补阶段,将大学的化学学习以及之后的化学的研究或从事化工生产和社会生存规划为良好的化学实验能力和习惯的实践阶段。而各阶段的具体落实策略就必须依据各具体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来具体选择和操作。但无论哪个阶段,都要都要充分挖掘化学学习素材中的各实验因素,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将事先规划好的整体化学实验能力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目标有机并巧妙地结合和渗透到学生化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并且要使化学实验能力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目标具备循序渐进性、延续性、准确性和可测性的特点。

(二)初中化学实验的学习目标的具体规划。

1.学年目标的规划。学年目标即通过老师的精心辅导,学生认真学习一年之后,学生的化学实验水平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如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关于初中一学年的化学实验的学习目标具体规划为:能严格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和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使自身的实验技能合符一定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1) 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 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 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5) 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6) 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2.化学实验的学期学习目标的规划。学期目标即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需要具备的化学实验能力水平。

如初中上学期的实验学习目标的规划——学习化学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撰写化学实验报告、懂得应用对比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和具备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初步推理的能力,能识记初中上学期所需的常见实验仪器的名称和使用要领和初步学会相关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上学期所需的常见实验仪器包含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烧杯、量筒、集气瓶、药匙、镊子和托盘天平。相关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具体包括取用药品,使用和连接简单仪器,加热和称量物质,洗涤仪器,制取、收集、检验气体、过滤和制气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初中下学期的学习目标的规划——养成严格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书写化学实验预习报告的习惯,同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浓硫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能初步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如二氧化碳、酸、碱和碳酸盐等;能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3.化学实验的单元学习目标的规划。单元目标即通过具体某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实验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

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化学实验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初步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步骤和方法;懂得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探究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对比实验;识记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和使用要领;学习化学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要领。

4.化学实验的课时目标的规划。化学实验的课时目标是具体到一节化学课对化学实验的学习目标的确定。

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的第二课时的化学实验学习目标为:能说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仪器的名称以及装置的特点、实验步骤、操作要领等,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能动手制取一瓶氧气并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木炭和铁在氧气中燃烧。

(三)初中化学实验的学习目标的具体实施。

1.教师的备课

教师备课时应注意强化对化学实验目标的培养意识。最好先确立好学生的化学实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确定时要先分清实验学习的目的是学习技能,还是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如果是学习实验技能,则要求学生要以听讲为先,操作训练为后;如果是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则要要求学生重在过程、重在感受、重在方法掌握,不在结论。所以学习目的不同,学习要求也不一样,老师的引导方法也不同,教学重点也要有所侧重。备课时应给与充分的重视。最好是对教材中的所有实验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时间、学习方法以及借助的单元和章节做一个学习目标的整体清单以便学生更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动手实践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老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是最不容忽视,而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的最好的保障。将事先规划好的化学实验学习目标有机的结合到具体的化学学科学习环节中,千万不可纯粹为了学化学实验而学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3.学生化学实验的学习目标的达成结果的反馈和评价

反馈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准确的把握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具体的方法很多,比如课堂上可以采用学生上台演示的办法来反馈具体学生的操作规范程度;也可以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老师用拍照的方式捕捉好的实验操作和不良的实验操作习惯或方法等,然后用幻灯片的形式给与展示和点评等效果甚好的反馈策略和方法。再如,单元测试中加入考查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的笔试考查内容,象各市、地、区中考化学试卷中都有很大的比例的有关这方面的考查内容也很好。

总之,只要我们精心设计,用心辅导,化学实验的学习肯定能取得重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梨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考试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