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

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范文1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实践

 

受到社会上特殊儿童数量逐渐增多的影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课程逐渐在各地区开设,针对不同特殊儿童实施了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希望特殊儿童也能够接受正常的素质教育,为特殊儿童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为了兼顾特殊儿童的利益,维护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就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为特殊儿童实施科学的教育和指导。

 

一、引入先进教育理念,为课程改革提供相应的指导

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是人们在对教育和课程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教学以及课程改革的共同追求,对教学课程的设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借助特殊儿童心理康教育对儿童实施科学的教育和引导, 就应该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革新,进而促使教师基于对课程改革的深入认识, 构建更为适用的课程体系,保证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得到顺利实施 [1] 。 特殊儿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问题是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因此教师不仅仅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引入先进的课程理念,向学生传授最为前沿的知识,还应该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证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在向儿童传授各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引导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改革教学手段

从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特殊儿童教育属于新兴学科,教学理论尚不够完善,教学方法的和教学手段的探索也不够全面,因此要想保证特殊儿童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应该注意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一)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构建良好教学氛围,对学生实施科学指导的重要保障,只有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学生才能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进而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所以教师在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尝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切实了解特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对儿童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例如针对特殊儿童存在的畏惧交流心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多设置一些有助于激发学生沟通和交流欲望的场景,如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小朋友在假期愉快对话的场面、小朋友与家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和谐场景等,让特殊儿童逐渐产生沟通和交流的欲望,进而在教育实践中促使幼儿畏惧交流的心理能够得到适当的改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2] 。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教学内容

特殊儿童一般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接触新的知识和内容,缺乏安全感,基于这一点,教师在针对特殊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入生活中的内容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感,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3] 。 在具体操作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场景,然后教师结合场景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完成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为学生未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注意教学实效,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成长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在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保证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来说,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评价内容的科学性、评价教学的针对性以及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进而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获取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更为科学全面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唯有如此,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有效改善当前我国社会上特殊儿童教育现状,让特殊儿童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廖红娅.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

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范文2

关键词:特殊儿童积极生活健康心理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189-02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一切。一个人如果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那么必然会受益终生。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加美好的人生。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特殊儿童的家长也不例外。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特殊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缺陷,在积极生活方式培养的道路上。和普通儿童相比,一定更加艰难。

一、特殊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儿童在家庭教育上的问题

特殊儿童先天的残疾对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让孩子的父母接受这个事实需要一个过程。有的父母在面对这样的打击时。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而这对于身心发展有缺陷的特殊儿童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1.情感失衡导致不良的家庭氛围

特殊儿童家庭几乎都不能理性地面对孩子的特殊性。或者过度溺爱、保护,过分干涉和包办,导致孩子社会生活技能低下,依赖性强。或者对孩子放任自流,甚至打骂厌弃,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使孩子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圈养”现象严重

有很多身心有缺陷的孩子,被父母关在家中不让外出,家长们或为孩子的安全考虑。或者出于自身的各种原因。让孩子避免接触外界。这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长和自我锻炼的机会,对外界充满了陌生和恐惧。

3.不能够积极、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特殊儿童虽然有别于正常儿童。但是不等于就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教育,有的家长对残疾孩子关爱有余,教育不足,导致一些原本可以走入社会的孩子毫无自理能力,一生离不开父母。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多种多样,残障程度不一。家长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教育,对一些经过学习和努力可以自立的孩子,家长应该持有积极的态度。

(二)特殊儿童的生理障碍和缺陷影响学校教育

1.特殊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缺乏

许多重度障碍的特殊儿童,例如脑瘫儿、智障儿等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低下,缺少自我意识。情感调节和自主生活能力低下,因此在学校中对其进行积极生活方式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

2.特殊和的生活适应能力明显低于普通儿童

特殊儿童社会生活常识缺乏,难以融入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应该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3.特殊儿童往往难以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

学校应该根据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设计课程和教材,采取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特殊儿童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一)家长言传身教,促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

1.家长理性接纳孩子的特殊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让特殊儿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的训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树立自信心,建立健全人格。

2.结合孩子身心特点,抓住关键期

家长要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慢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开始,使孩子建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抓住关键期,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发展,促进孩子自觉成长。

3.拓宽特殊儿童的活动空间。提高社交能力

在早期干预中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生活能力,鼓励孩子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养成良好的劳动能力。

(二)在学校教育中培养特殊儿童的积极生活方式

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尊重特殊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体验出发。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学校教育中培养积极生活方式的做法:

1.培养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注意学生饮食中营养的摄入。以保证学生在生长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充足营养。注意每日按时进餐,且要保证三餐的质量,即合理搭配营养,不让学生挑食、偏食,也不要暴饮暴食;杜绝学生吃垃圾食品及小商贩的三无食品。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要直观通俗地教给孩子卫生知识。特殊儿童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其直观意识较强,通过展示大量直观图片和播放有关卫生教育的视频,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观看中自主学习卫生知识。以传唱儿童歌谣传授个人卫生知识,孩子愿唱且易学易懂。如《洗手歌》:“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抹上肥皂搓呀搓,清清水里洗呀洗。再用毛巾擦一擦,我的小手真干净。”老师与学生一起边唱边做,学生学得快、做得好。帮助特殊儿童养成梳洗的习惯。将洗手、洗脸、刷牙、洗澡等当成生活作息的必需部分,经常练习,久而久之,孩子自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学生睡眠好了,学习才能集中精力,生活才能精神十足。

4.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有个健康的身体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特殊儿童,更需要适度的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孩子们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增强信心,培养稳定的情绪,提高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性格和自我超越的品质。

(1)应针对不同缺陷的儿童制订不同的体育锻炼的计划。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多种多样,残障程度不一,学校不能在体育锻炼上对他们一视同仁。可以针对不同类型,详细制定有益于其健康的不同的锻炼方式。

(2)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条件。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对正常人来说也是有益的。更何况对于残障儿童。但是难度要相对增大,学校和家庭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特殊儿童的体育锻。不能因其特殊的身心健康原因就取消或忽视这一点。在人力、资金投入和场地支持上要加大力度,让残障学生有一个良好、安全的运动环境,因为他们毕竟不同于那些身心正常发育的孩子。学校也要有计划地培训教师和家长,在孩子锻炼时提供监督和保护。

5.加强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

特殊儿童在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困惑和适应障碍,极易遭受挫折与失败,并出现心理危机。因此,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与危机。从而能够积极生活。

(1)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接近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以及自主研究的校本课程正是符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问路,标志识别,去商场买东西,等等,我们应该竭力令其掌握。其次,对其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适度,不应有过低或过高的要求,一切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依据。第三,设计教学方法要适当,注重形象直观,可操作性,不可忽视必要的重复。第四,作业难度要适中,评分时要多鼓励,可以是写上几句鼓励的话,也可以是画上一个微笑符号,目的是提高其自信心。第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其在困难之处得到帮助,闪光点得以发挥。比如,多动手实践。培养其动手能力:多利用电教媒体及直观教具,培养其对事物的理解认知能力。

(2)在课堂教学外,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特殊儿童经常听到的是批评,遇到的是不信任、冷漠和歧视的眼光,往往有较重的自卑感。“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来温暖”,因此,我们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带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同时,我们不应该把他们当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区别对待。而应让他们得到和其他学生同样的、公正的待遇,这就是对特殊儿童最好的信任和尊重。我们应该努力发掘孩子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对于残疾孩子更是如此。让他们重拾信心的最佳方法,有可能是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次轻柔的,一声关切的问候,一个赞赏的动作,这些发自内心的赏识,都会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鼓起自信的勇气,找到“我能行”的感觉,去不断地克服缺陷,争取进步。

(3)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班队会等活动。通过安全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多方面内容的活动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全面、具体的帮助。与此同时教师尽可能地将一些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抓住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6.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范文3

一、谁是特殊儿童

(一)智力偏常

1.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2.学习能力低下的智力落后。

(二)感觉缺陷

1.听力缺陷;2.视力缺陷的儿童。

(三)交往障碍

1.学习特殊障碍;2.语言和言语障碍儿童。

(四)行为障碍

1.情绪障碍;2.社会适应困难儿童。

(五)多重严重障碍

兼有多种损伤,如大脑麻痹兼智力落后、盲聋、严重的生理和智力损伤。

二、本校特殊儿童现状

(一)精神发育迟滞学生10人(有医学证明学生)

分布在各年级情况:一年级1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1人、四年级最多共5人,六年级1人,比例为1.5%。

(二)心理、行为问题学生分布

呈现为三、四年级平稳,两头增多的状态。

1.一年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智力问题、行为问题一年级共四个班,班主任反映有较突出心理、行为问题学生达到八人。一年级一班的李某某语言障碍、多动,行为问题。一年级二班的罗某某上学恐惧,天天在学校门口大哭大闹,不进学校,每天搞得妈妈满头大汗,扛进教室才肯罢休。马某某语言障碍、行为问题难以沟通。一年级三班妈某某边缘智力72,张某某智商确诊为43,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一进教室就不停地大喊大叫找爸爸,让全班随时陷入无序状态,确诊为好动症的唐某乐,还有一年级四班何某某、孙某两名男生多动等等。

2.高段主要心理问题为:情绪管理、品行问题五年级李某、高某等行为问题、品行问题学生,造成课堂管理难题,让科任教师难以控制课堂,常常出现教学无序的状态。六年级封某某抑郁自虐;千某某家庭问题造成心理问题;六年级三班秦某某双面性格,在校乖巧懂事人见人爱,可是在家和母亲一点不如意就发脾气、关门一两天不上学。

三、特殊儿童心理教育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就是一把金钥匙。针对当前学校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和抑郁,学习相关心理知识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精神发育迟滞(俗称弱智)

1.是否“弱智”两个指标:一是智商70分以下;二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差,有严重的行为障碍。

2.弱智比例:占同龄人的2%-3%左右的孩子我校各年级学生都在120人左右,所以年级有两至三名学生精神发育迟滞,是在正常范围内。

3.边缘智力等级:智商为70-85他们属于学习困难性人群。这个智商范围的孩子,除了少数有行为适应困难,划入“弱智”,大部分都在学校读书,混杂于正常人群。他们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人群,只是越往高年级,知识学习越发困难。

4.如何对待弱智、边缘智力的儿童

1)相信他们像铁树一样总会有开花的时候老师要从心底接纳他们。其实他们的行为,就好像是我们生病时的状态,自己是完全无法控制的。告诉自己:他们是晚开的花,需要我们更大耐心、更多的爱去浇灌。

2)冷处理:不去理会他的不当行为当他发出声音时,只要不影响你继续教学,就不要去激怒他,让他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3)热处理:强化那些符合我们愿望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握握手、摸摸脸等等,也可以给予物质奖励一颗糖、一包小点心等等。案例:六三班史某某,一年级时智力只有四十几分。还记得入学时,行为表现是满地爬,语言方面只会从嘴里蹦出一个个含混的字,完全无法语言沟通。三年级再次走进他们班级,上第一节科学课。同学们专心致志。我正讲得起劲。突然,他狂叫一声,让我一愣有点不知所措。放眼望去同学们处变不惊,旁边的杨亮抚摸他的头,对着他耳朵说着什么,一会就风平浪静了。课后,我好奇地问缘由。同学们说,班主任李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他是我们班的老幺,大家要多关心他,爱护他,让他在班集体慢慢长大。当时,我的感动真是无以言表。我想正是班主任把这个难题,当作一个教育的契机,让同学们从小树立了关心弱者的意识。同学们才形成了关怀弱小、保护弱小的良好美德,才会形成良好的班级文明行为。现在的史某某,可以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独立的上厕所、洗手。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智力水平也略有提升。如果我们每个教育者都有一颗爱心,都能遵循特殊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情绪障碍的或中度智力落后的儿童,会开始表现出较好的社会。

(二)多动症

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心理功能障碍。这种孩子,如果你不知道他是多动症,是心理功能障碍。课堂上你一定就会觉得他故意捣乱,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处理不当,会产生强烈的愤怒感和挫败感,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1.特点:听力、智力正常发病率为3-10%,男多于女,患病的高峰在7-14岁,到青春期症状多消失缓解。按此比例,班上有2-3人多动。案例:一年级三班的王某某,长着一对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模样非常讨人喜欢,却是典型的多动症儿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的身体里好像有个发动机,完全不能自制,在驱使他不停地活动。他频繁离开座位;不停地拿东西放东西,批评他他却是一片茫然。2015年10月5日在儿科医院,进行了智商、查血、视听整合连续测试报告,智商为103分,但是测查中多动事件次数达到31次之多,明显偏高,确诊为多动症。

2.多动症儿童教育做到“三要三不要”一要多鼓励多表扬,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不要歧视他们,以免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二要加强孩子注意力培养。帮助他们学会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克服分心的弱点。不要让他做事有头无尾、丢三落四。三要让他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不要以为“多动症”的孩子好动,而过分限制他们的锻炼。老马、石妹双管齐下,唐某某家长也能正确面对,积极配合老师。通过近一年的辅导,孩子有了明显进步。老师们切记,对于这类孩子,一定不能不让他参加体育锻炼,更不能以罚站的形式解决问题。否则,下节课的任课老师,会为你的错误行为买单,更难以控制课堂纪律。你的错误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更加多动,让你烦恼不断。

(三)个别心理辅导方法

不同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气质特点。因此,对同一个刺激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方法不当会造成学生的身心伤害。教师要提高个别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抑郁型的抑郁质学生——暗示法、和风细雨式谈话法案例:封某某胆小敏感多疑,课堂上多次发生用铅笔尖疯狂划自己的手背的情况,让年轻的班主任惊恐万分也不知所措。辅导方法:暗示法、和风细雨式的谈话方式。

1)创设交往环境,使学生有归属感。我把他带到心理咨询室,关上房门隔离喧闹,让他有安全感。

2)主动关心,获取学生信任。轻轻地抚摸他的头,给他喝一杯热水,让他稳定情绪。

3)倾听。尽情让他宣泄心中的压抑。让他哭出来,摸着他的手,给他力量。原来,班里有四名女同学,长期不高兴就拿他出气,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由于长期压抑,找不到正确的处理同学关系的方法,才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出现了严重的自虐行为,并每次伴随严重的胃疼、呕吐的生理反应。

4)解决矛盾冲突。立马找当事人了解情况果断处理。让女同学当面诚恳赔礼道歉,并表示坚决不犯。

5)与他母亲沟通,了解家庭情况。转介他到儿科医院咨询进行心理治疗。

6)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班主任武老师及时沟通,时常关心鼓励他。用积极想法替代消极想法,帮助他与心中的榜样李宜航结对子,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每周定期进行心理辅导交心谈心。通过五个多月的全方位的关注和心理辅导,现在他腼腆忧郁的脸上,渐渐又有了一丝丝笑容。

2.不可遏止的胆汁质学生——“冷”处理后回马枪法、逐步推进法等等

3.活泼型的的多血质学生——频繁提醒法、深刻印象攻击法等。

4.安静型的粘液质学生——耐心说服法、逼上梁山式紧盯法等。

四、如何与特殊儿童家长沟通

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范文4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大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健全人格;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由于外出务工人群仍在加大,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更加凸显,由此引发的人格缺馅和心理问题与新课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背道而驰的,这不仅涉及到农民工的利益,也直接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提高。

一、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留守儿童”是指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的特殊儿童群体。他们的特点是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且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从成长过程和发展阶段来看,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期。“据统计2009年全国留守儿童数量约有5800万人,多数集中在中西部人口大省。”[1]留守在家的小学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管教上很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同辈监护缺人管教,导致相当多的留守孩子出现人格缺馅,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另外,学校作为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但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也不到位尤其是中西部部分学校没有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导致学习成绩本来不好的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行为随意、自甘堕落、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沦落为问题学生,导致偏离教育发展的轨道。不容忽视的原因还有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

妥善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牵涉到社会、家、学校等诸多方面因素。

(一)社会政府因素。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着力解决农村儿童进城就学难问题,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并解决其子女的就学问题。尤其是地方政府,要落实好中央的政策,取消一系列繁杂手续和借读费等费用,降低留守儿童进城入学的成本,进一步支持和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选派优秀师资力量,要把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建设示范性小学同等重视,包括在师资、资金甚至土地等多方面要大力支持,给此类学校留出合理的生存发展空间,并建立相应的教学标准和监督管理机制,引导他们向高层次发展,以体现教育公平。

(二)家庭教育因素。家长要处理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固然重要,但重视孩子的教育更是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明智之举。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如有这种情况的,应尽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条件确实不允许的也应该在精神上给孩子足够的引导与支持,沟通频繁一点,积极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了解学习和身心发展状况,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解疑释惑,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孩子体验到亲情归属和父母之爱,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另外在监护方式上,父母要深思熟虑,寻找最佳监护方式,选好合适的监护人,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使孩子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三)学校教育。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学校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必须拥有一个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使学生能在平等、关爱和合作互助中健康成长”[2]。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智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大伞。

1.学校要建立加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心理咨询室,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

2.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实施家长培训机制,建立起家校对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的培养模式,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在组建留守儿童之家的同时,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伟大的信仰,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

3.学校要建立严格的留守儿童工作制度,一是班主任随时与“留守儿童”保持直通联系,积极召开“留守儿童”父母座谈会,不断落实对“留守儿童”的人文文关怀,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产生教育合力,让“留守儿童”茁壮成长;二是师生帮扶制度。学校可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由一位老师和一名优秀的学生来共同帮助,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三是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学校要求相关教师认真作好情况记录,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

“孩子在,父母游”,是一种国家经济发展转型期的特殊现象,父母外出务工是教育者不得不积极面对的现实,学校应该教育留守儿童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健康阳光的走好自己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范文6

〔关键词〕儿童;认知发展;实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8-0017-030

一、问题提出

从儿童发展研究的先驱皮亚杰到现代儿童发展研究者,一直将认知发展变化作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早期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很难对认知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直接观察和量化研究。随着实验方法的日趋严密、巧妙,在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领域的实验设计在许多传统的研究领域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模式的梳理,既有助于研究者从中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更有利于研究者发现过往研究的优劣,以扬长避短,为儿童认知的研究找到更科学有效的途径。

二、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三大学派

(一)皮亚杰与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熟的作用。儿童的认知足够成熟时,他们就会达到认知发展的里程碑。儿童认知的发展表现为经过同化和顺应,适应环境,维持身心发展的平衡。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儿童认知得到发展。很多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的检验。基于皮亚杰的理论进行的实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儿童什么时候会达到什么阶段的认知发展。探讨某种认知能力在儿童某个年龄阶段出现,或不同的年龄阶段某种认知能力所表现出的年龄特征,经典的研究内容有:客体永存、可逆性能力、认识到永恒等。据统计,仅关于“守恒”一项内容的验证实验就达3000次以上。

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于全世界。而今天围绕皮亚杰理论展开大量的新研究,就构成了新皮亚杰主义。新皮亚杰理论试图克服皮亚杰理论的不足,为认知发展寻求一种新的理论依据,以符合现代认知心理研究的总体趋势。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与皮亚杰和新皮亚杰主义理论在几个基本的方面是相互对立。维果斯基提出,认知是儿童将外部环境中的信息内化的结果。换句话说,儿童是从周围的人那里学习。社会文化论还把“内化”视为连续发生的,因此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的阶段。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儿童所处环境的重要性。这表明他认为在不同的认知领域,认知发展可以以不同的速度发生,这取决于可供儿童利用的信息和提供给儿童的鼓励的多少。

维果斯基及其同事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因果发生分析法,试图把握心理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变化性。同时,他从“意识是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用“单元分析法”取代了传统的“要素分析法”。

(三)信息加工论

信息加工论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理论,更确切的说是一种研究方法。它试图从不同年龄的人是如何在头脑中加工和表征信息的角度,来理解认知发展。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当前认知发展的研究日趋以信息加工理论为主流。正因为如此,认知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发展主要被看成是连续的过程而不存在明显的阶段。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项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信息加工观点提出的基本问题是:信息加工通过哪些阶段?人类心理中信息是以什么形式表示的?

认知心理学家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往往把信息加工过程分解为一些阶段,常通过记录反应时、计算机模拟和对被试发声思考的记录、编码等方法客观记录儿童的认知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概括地说,皮亚杰学派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社会文化理论研究的是儿童如何通过语言、语调、学习、情绪、他人期望等文化中介启发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研究儿童在具体领域的认知是如何进行加工的。

三、当前研究状况

(一)对2001年~2006年《心理学报》的文章进行检索分类,筛选标准

1.对“儿童”范围的介定。0~3岁为婴儿,4~6岁为幼儿(幼儿园阶段),7~12岁为学龄儿童(小学阶段),选取以幼儿园和小学儿童作为被试的实验。

2.认知。采用认知心理学的结构定义,将认知定义为: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识结构所吸收,旧知识结构又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文章以研究高级心理活动,特别是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为主要目标。

3.实验。只选取实验研究的报告,主试对实验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通过改变自变量来影响被试反应的研究。进一步将实验方法细分为:真实验―准实验;单因素―多因素;实验室―自然实验法;组间―组内―混合实验设计;计算反应时―口头报告法―通过率。

4.模式。主要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信息加工论作为分类。

(二)实验设计统计

经过严格的筛选,最终确定符合统计标准的文章44篇,可以看到近几年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儿童的认知发展备受重视。

通过卡方检验,发现:(1)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与研究领域之间相关显著(p

(三)对近几年认知研究活跃领域的分析

1.感知觉、注意

这是基础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在认知神经科学的介入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针对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的研究与智力等因素相结合,成为研究儿童信息加工速度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单纯研究儿童感知觉的实验几乎没有,都是将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作为其他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来研究。目前,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中最主要的进展主要来自脑功能成像技术。许多精密的仪器,如脑电仪等成为实验研究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

2.记忆

这几年对记忆的研究相对减少,并且着力点不在于研究记忆的规律,而在于发现影响儿童记忆效果的因素,因此,研究多采用组间实验设计。让不同的被试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对实验材料进行表征、记忆,用成绩的差异说明不同条件下记忆效果的差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开始关注学业不良儿童的记忆发展,周楚、刘晓明、张明(2003)通过瑞文测验等对儿童进行分类,通过记忆任务的考察来对比学业不良儿童的元记忆能力的差距。时间分配策略以及当前认知研究的热点――执行功能研究中三个维度: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注意灵活性的工作记忆研究等问题,都归入到记忆策略中。

3.语言

对语言的研究主要出现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式:一种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式的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共同完成同一任务,通过比较正确率和反应时来比较年龄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另一种模式是以信息加工的方法来研究,经典物理法与启动范式在当今的研究中依然有广泛的应用。在加入了认知神经科学之后,语言的研究具体到大脑的各个区域,这种精细的研究,表现出了心理学向科学的日趋靠拢,但是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并没有得到直接体现,需要通过其他领域(比如,人体工程学、消费心理学)的进一步转化。

4.问题解决

针对儿童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典型的实验设计会先为儿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①让儿童自己尝试―错误―尝试……探究儿童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水平。②由主试向儿童演示一个相似的策略,儿童在线索启发下学习,并将策略迁移到更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这样的实验已经日渐走出实验室,让儿童在自然、熟悉的情境下显露实验者所要研究的行为。

问题解决中,研究最多的是儿童阅读能力、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者认为,儿童问题解决的成败一方面是理解水平,另一方面是解决能力。儿童可能理解问题,却找不到解决的途径,还可能是因为没理解问题所以不能解决。因此对儿童问题解决的研究,既要研究策略,还要研究理解。

理解:主要是阅读速度和质量的研究。这一过程集注意、表征、记忆于一体,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配合仪器捕捉儿童眼动、心理表征,使研究在可量化的数据中得到客观科学的分析。

推理:在实验中,研究者并不仅仅发现儿童推理能力的年龄发展特点,许多实验是加入了实验者的“启发”干预,将自由思考组和启发组进行对照比较,找到儿童推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域”。同时,实验还要求儿童报告出思考的过程。对“推理”的研究可谓集三个学派的研究方法于一身,采众家所长。

四、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趋势与问题

通过对六年来《心理学报》的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几点趋势和问题:

(一)多验证,少探新。从问题提出到研究结果,儿童认知的实验中许多是验证性的,即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更精细的分析得到预期的结果。而通过实验得到前人未发现的或前人研究的尝试型实验较少。

(二)多团体,少个案。实验研究的取样总体上有几种情况:

1.随机选择被试,进行年龄间的差异研究,这样的取样方法仍然作为目前心理实验研究中最为常见的。团体实验多为自然实验,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对年龄越小的儿童所使用的指导语就越需要特别考究。例如,在研究儿童性别认知的实验中,为了避免儿童在听指导语开始就产生性别偏好倾向,需要录制男、女两声的指导语,保证儿童既听清要求,又不会造成实验误差。

2.对特殊儿童进行取样,例如超常儿童、问题儿童(常见的是学业不良、智力缺陷)等,通过比较找到特殊儿童与常态儿童差异的认知发展水平或认知方式。这类研究,首先需要确定筛选标准,最常用是的瑞文智力测验,部分研究用到了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然后根据研究目的,将特殊儿童进行组间或组内实验,将常态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差距所在,说明问题。对特殊儿童的实验研究,多是信息加工的研究方法,用具体的任务考察特殊儿童的信息加工速度和质量与常态儿童存在什么样的差异。

3.个案研究,很遗憾的是这几年缺乏此类研究。但是在质的分析开始得到重新重视的现在,未来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可以再次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找到新的研究思路。

(三)亲自然,重仪器。实验室研究与自然实验并驾齐驱,各展所长。将心理学带进科学殿堂的理想依然鼓舞着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需要在精密仪器的控制下,得到可验证性的结果。同时,儿童认知的发展必然受到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亲近儿童现实环境的设计更能反映儿童心理发展的真实情况。

(四)重分析,慎定论。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并不是一个个孤立分散的实验研究,而是从一系列的研究中得到相互关联的结果。这也正是为什么近年的研究报告中已经出现多个实验研究共同分析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的现状。

从以上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进展的梳理中,我们看到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仅体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而且也体现儿童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因此,通过实验建构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存在许多新的困难,应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整合在一个新的框架中,才能对儿童整个认知发展变化过程进行预测,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佟秀丽,莫雷,Zhe Chen.国外儿童认知发展与学习的最新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6,29(3):735~739.

[2] Siegler R S, Crowley K. The microgenetic method: A direct mean for study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1,46:606~620.

[3]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