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体经济的问题

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成因;防范

1.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只是二者分离的一个集中反映。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

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3.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问题;研究

一、我国实体经济的地位与发展现状

实体经济是关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因此,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一个国家要想保持其经济在稳步中前进,就必须打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然而,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实体经济融资难、成本高的现状和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资金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

随着金融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压力。近几年,房地产业,银行理财策略和虚拟经济领域的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流入,社会闲散资金更多的流向银行等金融企业,从而制约了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必要资金的融通,具体而言,造成实体经济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内部原因

1、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理念不完善,经营风险高。很多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权不明晰,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 实体经济生命周期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一定程度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

2、大多数实体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稳定,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不大。调查表明,50%以上的中小实体经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无序且运用效率低下,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产生质疑,从而降低对实体经济单位的资金供给。研究表明,68%以上的企业的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这也不利于有闲散资金的居民对其进行投资。

3、市场失灵。由于有关资金融通的消息流通不畅,银行和实体经济单位人员对同一消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实体经济单位相对而言是信息贫乏者,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4、实体经济缺少必要的担保抵押资产,缺乏足够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体企业的融资。

(二)外部原因

1、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转化机制不顺畅。从信贷规模上看,由于我国居民大多偏向于保守型,更愿意将自己的闲散资金用于储蓄而不是用于投资,因此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从信贷结构来看,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实体经济的资金有效供给不充足和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找不到满意的投资渠道的问题同时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意识宣传不到位、机制不畅,导致资金周转率较低,二是信贷结构不合理,银行贷款在投资时存在偏斜,大多数流向大的国有部门而极少流入中小实体经济,从而形成了资源配置不合理。

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我国以银行业间接融资为主,因为它灵活方便、安全性高;相反,筹资成本低、效益高但风险较大的直接融资比例较低。我国债券市场不甚发达,削弱了市场对于金融资源的利用程度,还使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3、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完善。金融交易机制和金融工具创新水平低,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基础性产品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但因其发展中模式单一,不能适应多样化的交易需求,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4、金融机构体系和融资策略的不合理。我国工、农、建、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其规模大,信誉好,在存款、贷款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绝大部分资金聚集于银行,而银行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减少不良资产的增加,减少对实体企业的投资与服务。

5、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的政策更多的向以四大国有银行为典型代表的虚拟经济倾斜,而很少有相关政策给予实体经济优惠与便利,或者即便是有,其实际落实也没有完全到位。

三、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办法与建议

1、充分发挥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激励作用。引导货币信贷更多的投入实体经济,提高对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关注度。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层次化、规范化、严谨化程度,使得货币的投向更加高效合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畅通有效。

2、促进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大力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完善股权机制和上市机制。鼓励企业上市,能够通过发行股票与债券进行筹资,从而扩大上市融资规模,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服务于金融实体,为其提供更多的营运资金,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3、中央银行通过适时修改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市场操作业务,增强资金的流动,加快资金运转转速度,从而增强银行放贷能力,并有效增加流通中所需的必要货币量。

4、实体经济要对自身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促使实体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增强企业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尽可能达到更高的融资要求。银行也应注重解决对实体经济融资时程序繁杂,手续过多,附加贷款条件多等问题,减少实体经济融资中的阻碍。

5、促进金融信贷投向经济社会的重点领域。加强对辐射范围广、协动效应强的强的重大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例如,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因其创新强、技术高、前景好,当其优先发展壮大后,能更好的带动创新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发展。

6、切实落实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优势互补,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客观上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信心。

7、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鼓舞民间投资活力。消除个别领域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坚持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资本机会平等、准入标准统一的发展原则;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公正和谐的内部环境。

四、总结

为了切实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金融业要增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主动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在“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下,加快金融产品,业务模式的创新,促进金融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也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着力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益,使实体经济盈利增加,从客观上推动金融业更好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燕小青.民间资本、产业资本转化与实体经济发展[J].齐鲁学刊.?2013(05)

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3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

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能源城市 环境污染 宏观调控 保护对策

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能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处理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对能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能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

能源型城市,又称为资源性城市,其建立的过程大致为:某一地区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人们开始对这些矿产资源进行开发,随后再成立一些大型的工矿企业,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各种社会服务系统逐渐成熟,这样一个以能源生产为主的城市就落成了。七台河就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型城市,周围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黄金、大理石、石墨等,其中尤以煤炭最为丰富。几十年来,煤炭开采已经造成的严重的环境问题。

首先是煤炭伴生资源与废弃资源的大量排放。以龙煤七台河公司为例,它现有12个生产矿井,年产煤炭1.2×107t,排矸石2.6×106t、洗选后排出煤泥6.0×105t、年排放矿井水1.5×107t,煤层气(瓦斯)年抽放量由2005年的7.8×106m3增加到2007年的5.3×107m3。这些废弃资源的大量、长期排放,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其次是地面塌陷。据调查统计,经过50a的煤炭资源开采,七台河地区的地质灾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地面下沉的面积已达185km2。严重塌陷、滑坡、崩塌的面积达到了119km2,地面累计下沉了2~6.5m。按照塌陷土地2-5hm2/t煤计算,因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将以大于3km2/a的速度递增。

再次是土地侵蚀。七台河市地处低山丘陵区,目前土壤侵蚀面积已达l184.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7%。黑龙江省水保所曾对矿区土壤侵蚀进行过调查,其测算结果为:矿区采矿用地71.86km2,现有侵蚀总面积61.08km2,其中采矿场17.83km2,排渣场39.96km2,尾矿库坝0.10km2,道路28.95km2,厂区0.29 km2。每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1×106t,这对矿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资源型城市环保工作的难点

时间生态序不公平,欠账太多。人类过去活动对现在的生活和生产累积的影响称为生态序中的时间公平性。投资是能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每年,政府部门都会在固定资产上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环境保护的历史欠账日益增多。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型城市的投资,主要侧重于初级的再生产,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却很少。在污染治理方面,往往会出现“欠新帐,补旧债”的现象。

地区生态序不公平,调整困难。区域的公平性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对市场腹地或资源产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主要从事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而将污染严重、效益低的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致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之相类似,能源型城市在我国也面临着生态序不公平的问题。

体制不合理,环境治理困难。目前,不合理的体制成为制约环境治理的瓶颈。能源城市的很多企业为国家部属或省属,它们直接接受上一级部门的领导。也就是说,企业行政级别相对较高,很多企业与所在的城市级别相当,一些大型企业的级别甚至会高于地方政府的级别,由此形成了 “小政府,大企业”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就很难开展。另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主要倚赖于大型企业的发展,如此一来,也就形成了城市依附企业的现象。

做好能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考虑到能源型城市发展的特点,其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充分发挥能源城市优势的同时,必须抓好能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能源型城市要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全新的审视。每个能源型城市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城市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等,扬长避短,选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环境保护方面,能源型城市也拥有较多的优势,首先,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能源型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能源型城市的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能源型城市一般都会聚集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并且,这些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都比较雄厚,尤其是特大型的企业集团通常都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并延揽了众多的科技人才,他们对环境保护科技成果的转换和吸收能力都很强。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尽快提高控制污染的综合处置能力。

提高思想认识,处理、协调好企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能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又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政府部门要让大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与城市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很多能源城市都能见到这样一种情形:某一大型企业直接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于是,地方政府就会竭力维护大型企业的发展,这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指导思想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新世纪、新时期,这种指导思想已经过时了,因为它无法协调城市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诚然,如果七台河市没有大型煤矿,那么整个城市就不会出现,也就谈不上环境污染的问题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明白一个道理:绝对不能因为害怕有污染,进而就去限制七台河的经济发展。

毫无疑问,能源型城市的发展和孕育是离不开大型工矿企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城市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就不会有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保护好环境,建设好能源型城市,那些大型工矿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根据大型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三同时”和“三同步”的方针。“三同时”,是环境部门控制新增污染的重要手段,是环保部门参与重大建设项目审议的重要途径,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管理制度。执行“三同时”的主要目标对象是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促使企业在扩建,新建或者改建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新污染的产生,相关部门就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政府必须遵循“三同步”,即“城乡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实施”的方针,政府是“三同步”的主要执行对象。

进一步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努力改变“小政府,大企业”的现状。管理社会与经济是政府具备的基本职能。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职能错位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企业直接受政府的领导和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企业应不断转变经营机制,政府部门也应积极转变角色、定位,这样才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政府部门应逐步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预,使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的实体。但是,政府部门在减少对企业干预的同时,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的职能作用,努力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健全、完善法制规范体系,采用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方式。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企业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推动企业制度改革的同时,我们要避免再次发生“双重规则”的现象。所谓“双重规则”,就是指实施改制之后企业便拥有了经营自,它可以按照市场规则自行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各种收费不合理,集资摊派等情况开始减少或杜绝了。而另一方面,在政府部门行使环境监督职能时,企业则要求政府沿用以前的行政协商,领导协调的方式。这样就导致了“政府失灵,企业失灵”的现象。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就需要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坚持依法治理的基本原则,企业则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当然也要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文化资产负债表;文化软实力;文化经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不能止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或“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财富之梦,而必须追求在此基础之上的文化梦,唯有文化能够真正让中国圆梦。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文化强国梦实现的必要基础,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文化软实力还有待提高。对于国内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未得到充分地重视,国内文化经济发展链条尚未全面简称,还有很大提高空间。尤其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此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离任审计,借鉴这一思路,同样可以编制地方文化资产负债表,再编制国家文化资产负债表,强化我国对文化的重视,在编制的同时,也有助于定位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文化经济,为实现文化强国梦添能助力。

一、国内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事业的大热,引发了大规模的开发热潮,狂热的开发商通常会将整片地区夷为平地,代之以高层公寓和写字楼,而其中有些地方原先到处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虽然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中国历史文化建筑和文化集群也遭到致命性地破坏。除城镇化过快和过度商业开发之外,地方政府盲目求追政绩、文化保护缺乏专家支持等因素也对文化的破坏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当然,人们自身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也有待提高,比如:游客在故宫文物铜缸刻字,诸如此类事件对文化的破坏也不容小觑。此番种种,都显示着需要有强有力的文化监督、文化传承、文化管理和文化保护,而文化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就是上述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文化资产负债表要素解析

(一)文化资产负债表的定义

文化资产负债表应当满足“文化资产=文化负债+文化权益”这一恒等式。总体而言,文化资产负债表与企业会计报表体系中的资产负债表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性,是一国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对文化资源的权利义务状态,可以看成是某一特定时点地方主体对所拥有的文化价值和所承担的文化责任所拍的一张“快照”。

(二)文化资产负债表要素核算的理论基础

文化价值理论、文化多元理论和文化产权理论是文化资产价值核算的基础和前提。第一、文化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表现是市场经济中必要回答的文化经济的基本问题,在传统国民核算中针对文化资产并未有相关明确的条款及核算方法,文化价值理论能合理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资产的核算问题,对文化价值进行合理评估,为文化资产核算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由于文化多元性的特点,使得各地的文化资产呈现分布不均、价值差异大等形式,使各地文化资产的评估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但正是文化的多元创造了各地文化的独特性,为各地针对性地发展特色文化经济,推进特色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内在基础。第三、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是编制文化资产负债表的制度基础,产权理论明确特色文化为谁所有,明晰文化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对文化资产负债表确认范围提供制度上的规定,同时为文化资产核算和评估奠定基础;文化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对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到文化产品的开发、文化服务的提供等文化经济链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保护地方文化权益,为地方文化资产负债表信息披露奠定制度基础。

(三)文化资产负债表要素的概念剖析

第一、文化资产主要分两类: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其中,有形文化指第一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由于这类文化存在外在的具体表现形式,故而将之划分为有形文化。无形文化指第一类文化中的智能文化和第二类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存在一个共同特质,即无形性,靠肉眼无法识别,必须借助外在实体才能反映其价值形式。第二、文化负债是指因为过去的某些事件导致地方文化价值存在负增长,对地方文化价值造成负面效应,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负债。第三、文化权益指当地历史传承、当地新产生或由外界引进并形成一定程度社会影响的,是文化资产扣除文化负债后,由当地人民共有,对非该地人民有明显排斥性的文化资源。

三、编制文化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坚实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

文化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建立在对当地文化全面细致了解基础之上的,对于摸清地方文化经济规律有很大帮助。第一、其编制是对地方文化建设的一大警醒,督促人们要破除束缚人们手脚的僵化教条和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克服“经济富裕、文化贫穷”的状况,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经济,不仅弘扬了地方文化,同时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江苏无锡宜兴深入发展其紫砂文化,不仅将其紫砂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旅游,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经济,形成紫砂文化产业链;第二、文化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要建立在良好的文化管理资产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之上,要注重运用金融、财税等市场手段,提高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要大力推动民办文化事业、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文化企业的发展。

(二)有助于理清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次

由于文化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对各地文化的保护更应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编制文化资产负债表,有助于理清各地当地文化遗产、文化脉络,分清各地文化重要性,借助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重点发展优势文化资源,当然也要拉动文化弱势产业的发展,为国家顶层设计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呼吁为地方优势文化企业走出去搭建国际市场信息平台,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各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及传承工作提供实施基础。

(三)文化资产负债表是推进文化强国的前提

研究表明:交际者与熟识的人交际时容易捕捉到对方的行为模式和文化身份,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但与陌生人交际时往往不易捉摸出对方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归属,产生焦虑和防范心理,因为对方的行为频频出乎意料,与其预期的规范和日常惯例迥然不同。可见,我国可借助文化资产负债表,塑造文化强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当有清楚的文化资产和负债清单,对文化有本质清晰的认识后,在国际文化交际和贸易角度,重塑文化中介人的职责,缓解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因文化有异而产生的冲突,达到跨文化认同。这种跨文化的认同为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文化身份管理,对交际双方作系统性文化调整,消除排斥性认同,吸纳新的文化元素、不停回归自我,将文化融入人类共同体中提供前提。通过编制地方文化资产负债表,再到编制国家文化资产负债表,不仅是对我国五千年文明的梳理,对本国文化资源的清晰认识,更为我国对外进行文化交流、传播中华灿烂文化提供清晰脉络。

参考文献:

[1]于殿利.“中国梦”必须根植于文化之中[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7.

[2]耿建新,胡天雨,刘祝君.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初探——以SNA2008和SEEA2012为线索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