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如何渗透劳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如何渗透劳动教育范文1
关键词:语用;语言情境;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40-0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提法,明确指出今后语文教学的任务: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个建立在“语用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课程要求,提法新颖本质却不新鲜,它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的空降,其实在我们几年来的课改实践中是有迹可循、有案可学的。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究竟如何有效落实“语用”目标呢?
一、认知语用――透视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的启蒙阶段,肩负着引领孩子们从依依呀呀的生活用语向规范的书面语言转承习得的任务,更是引导孩子们“亲近母语,推广阅读”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平台。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树立“大语文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小学语文课本为凭借,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语文阅读的实践活动,更是一个推广无限的儿童阅读的践行阵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语文能力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教学是语文能力训练的练兵场,会聆听、乐表达、多诵读、勤练笔,都是儿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方法。而写所见所闻、写所思所想,用语言叙述自己、描写世界,就是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不经过历练是不可能实现的,非要靠学生亲历亲为的实践不可。学习语言文字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语言文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注释①)一是感受的实践,通过感悟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妙与特点;二是将感悟转化为语言的实践,学会言语的表达,并在表达中运用,从而获得理解。这种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实践,就是运用,即语文课程的最核心目标――建构言语能力。
这层层包裹的“同心圆”,不仅揭示了语言能力各层级的关系,更是通过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昭然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正如刘仁增老师在《让语文回家》一书中所说:“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运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
二、落实语用――穿行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基于以上能及递进的“同心圆”的设想,我认为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应在有效的语文实践中,引领学生穿行在层层包裹的“同心圆”,联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接语文教学的感悟和训练,让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在对话模式中和谐并存。
1、立足语文,坚持创设语言情境
(注释②)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义,正是语用学最重要的观点。脱离了语境的“语用”教学枯燥无味,会陷入机械训练的泥沼;盲目运用多媒体情境替代语用情境,则让言语训练陷入裸奔的尴尬境地。
(1)言语渲染拓展语用空间
语文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渲染出来的情境会创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语境,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指导朗读的好办法。如教学《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时,我是这样层层深入:
师:(先借助课件中图片引导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乌云?
生:我看到云很多。
师: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云多?
生:满天。
师:带上你的所见读一读句子。(指名朗读)
生:我从看到天上的云很黑。
师: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云多?
生:黑沉沉。
师:(指名朗读)你还能说出哪些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
生积累:黄澄澄、红彤彤、白茫茫、绿油油、白花花、红通通、紫莹莹……
生:我还看到了云很厚。
生:我看到云很低,离我们很近。
师:(朗读指导)这样黑沉沉的乌云,铺天盖地地向你压下来,你觉得――
生:很闷,快喘不了气。(指名读出自己的感觉)
师:这黑沉沉的乌云从天边翻滚而来,它似乎就在你的头顶上方压下来,你觉得――
生:乌云来得很快,很闷。
师:就请你把这种来势汹汹的感觉读一读。(指名读)
师:有时,满天的乌云只需几分钟就让整个天空变得像夜幕降临,藏在乌云里的电荷就要炸开了,雨点儿都有点迫不及待了。(齐读)
教师通过语言上的引导,创设了乌云压顶的语言情境,不仅从句子中摄取了“满天、黑沉沉”等关键词语,还积累了ABB式表示颜色的词语,并在教师描述性语句的渲染下切身感受到乌云多、黑、厚所带来的“闷”的感受,从而使指导朗读悄然地水到渠成。
(2)图文结合再现那情那景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是看图学文,联系图画和生活实际观察理解,再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将轻轻松松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第4、5自然段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这样设计:(1)要到了自己的东西,小白兔是怎样做的呢?自己读4―5自然段,用线划出来。(2)“把土翻松”什么意思?请用动作演示。(3)询问孩子:你感觉怎样?它翻了几次?隔了多久?(4)“常常”这个词语在哪里见过?近义词是什么?(5)小白兔辛苦吗?你看出小白兔是个怎样的孩子?此方案的实施,有令人惊喜之处,比如在动作的演示中轻而易举地感受到劳动的辛苦,然而教学过程的呈现仅仅停留在一问一答的简单体会中,孩子始终无法达到教师预期的劳动教育和朗读效果。
其实,这正是语境感的淡薄,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苍白无力。如果将案例修改如下,会有不一样的收获:(1)小白兔要到了菜子,回到家是怎么做的?快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圈画出小白兔的行动。(2)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到太阳高照,小白兔满头大汗。)(3)创设劳动情境,小白兔种菜可用心了!有时天蒙蒙亮,小白兔 ;有时烈日炎炎,小白兔 ;有时太阳都要下山了,小白兔还是在 ……(4)孩子们,这就是“常常”。我们也来一起“把土翻松”(动作演示),你有什么感觉?可小白兔都坚持了下来,在菜地里时,它心里会想些什么?(5)你想怎么夸夸小白兔?至此,一个完整的教学片断就展示出小白兔的勤劳和要自己种出白菜的决心,对文末中心句的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起到踏雪无痕的铺设作用,孩子们读起来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孩子也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言语、表达想法。
《雷雨》一课两次设身处地揣摩小蜘蛛的内心:雨前,小蜘蛛,你为什么要从网上垂下来逃走?雨后,蜘蛛再次坐在网上,这个织网高手可能在想什么?《酸的和甜的》一文在引导观察描述葡萄架下的狐狸手舞足蹈、转来转去,想吃而不得的馋样后,再让孩子们想象狐狸此时的心理想法……这样的图文结合说话练习,都是难能可贵的语用点的挖掘。
“语境是以活的方式呈现在学习者或理解者面前,只有形成了语境理解力,才算是真正具有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灵动的语言创设出来的语言情境,才是真正散发着语文味的情境,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语用能力。
2、立足实践,坚持巧仿勤练
低年级的文本简单浅显,挖掘文本语言特点,要采用多种方式丰富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崔峦指出:“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
(1)品味词句,积累语言文字
词语教学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注释③)要使学生不仅能够依据文本理解词语的确切意义,而且能够依据与文本相类或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词语的正确用法,体会用词的精当,丰富自己的词汇。如《两只鸟蛋》第二小节的教学中,可先联系生活理解“焦急不安”:你要是放学了没有回家,妈妈会怎样?再引导想象:此时鸟妈妈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什么?接着让孩子用词独立说一句话。这样的步步为营,词语已经深深地刻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了。《画家和牧童》一文中引导学生找到三个近义词“夸赞、赞扬、称赞”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丰富性。送给学生词语,充实词语库“惟妙惟肖、神来之笔、栩栩如生、妙笔生辉……”之后,再用上词语夸夸戴嵩的画作,也不失为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丰富语言生长点的妙招。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运用中不仅快乐地积累了词汇,也使教学效果得到了优化。
(2)举一反三,增值文本语言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必须在自主的语用活动中实现。”找准文本中语用能力的增长点,以教材为范例拓展语用空间,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训练。
著名特级教师刘仁增在执教《荷叶圆圆》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品味动词的精妙,特别值得学习。先指名学生做“眨”的动作,再启发想象:小水珠躺在荷叶上,一阵风吹来,荷叶摇晃起来,小水珠觉得怎么样?不仅舒服,它还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好像看到了什么?再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小水珠的快乐。余下的段落循着“发现动词――想象体验――感情朗读”的方法教学。
拟人化动词的使用,是这篇儿童诗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刘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发挥这一独特的语言价值,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感受语言情趣。接着,自然而然地进行动词模仿练习,荷叶的好朋友不止这四个,小蝴蝶也来了。引导填空:
小蝴蝶 在荷叶上, 。
在荷叶上, 。
值得一提的是,句式的训练并未止步,最后的句子仿说更是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帮助学生意会语言表达的内在关联,引领学生实现了“语用”最大限度的增值。
小蝴蝶 在荷叶上, 。小蝴蝶落在荷叶上,跳起来优美的舞蹈。
小雨点说:“荷叶是我的 。”小雨点打在荷叶上,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敲着欢快的鼓点。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只有守住“语用”意识,穿行在层层包裹的“同心圆”,才能漫溯向语言运用的更深处,才能发挥语言实践的智慧,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仁增.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