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流行病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兽医流行病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范文1

依法规范推进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全面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生规律,科学判断动物疫病发生风险和流行趋势,系统评估动物疫病流行状况和防控效果,不断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和防控水平,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职责分工

(一)县畜牧水产局负责全县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制定和全县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全县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确定专人负责,设立县级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组,承担技术指导和现场调查,汇总全县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数据,开展分析评估,组织起草流行病学调查评估报告。配合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县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三)各乡镇、开发区要依据本方案,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同时要做好辖区内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评估工作,定期报送流行病学调查信息。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我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纳入动物防疫和疫控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必要的时间、车辆和工作经费,保障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协调动物卫生监督所和相关单位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2、协调指导,形成合力。县畜牧水产局积极协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提供畜牧业生产和检疫监管数据,保障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顺利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保强化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有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评估工作。

3、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宣传流行病学调查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办班讲课、以会代训、模拟演练等方式,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重点培训调查方法、技巧、信息报送等内容,切实提升乡镇、开发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队的整体能力和业务水平。

4、结合实际,狠抓落实。县畜牧水产局按照本工作方案要求,建立健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评估和工作报告机制,系统、科学、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当地畜牧业养殖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际情况,具体细化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认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准确报送信息,定期开展分析评估,为动物疫情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5、善于总结分析,及时反馈信息。流行病学调查后,组织实施机构人员要认真总结分析,做好分析评估,积累资料,及时反馈有关调查信息和检测结果,交流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意见,指导被调查的养殖企业有效开展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

同时,按照上级要求,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10日前向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半年度和年度动物流行病学总结与分析报告。

四、调查方式

依据不同调查目的和任务,设置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常规流行病学调查、专项流行病学调查等调查方式。

(一)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1.紧急情况

怀疑或确认发生以下情况时,由县畜牧水产局及时上报上级兽医主管部门,并组织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会同市级流调专家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启动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及时填报紧急疫情调查表。

1.1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炭疽、狂犬病;

1.2猪瘟、新城疫、布氏杆菌病、结核病、蓝舌病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病率或流行特征出现异常变化;

1.3小反刍兽疫、疯牛病、痒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

1.4牛瘟、牛肺疫、马鼻疽等已消灭或基本消灭的疫病再次发生;

1.5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大数量动物发病或死亡且蔓延较快的疫病,或怀疑为新发病的。

2.目的任务

2.1界定疫病发生情况,分析可能扩散范围,提出控制措施建议,提高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2.2探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疫情发展规律,预测疫病暴发或流行趋势,评估控制措施效果,增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

3.工作程序

3.1各乡镇、开发区接到疑似紧急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核实信息,快速赶赴现场进行初步调查并按规定报告疫情。县畜牧水产局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赶赴现场开展全方位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上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3.2现场调查人员进一步核实情况后,按照相应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的要求,详细、全面、准确收集相关信息,填写调查表。

3.3现场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获取的信息,描述动物疫情现状(空间、时间和群间分布等),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形成调查评估报告。怀疑疫情扩散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踪调查。

3.4县动物流行病学调查专家组要对现场调查人员形成的调查评估报告及其结论进行审核,必要时,由市级流行病学调查专家组进行复核确认。

4.工作要求

4.1县动物流行病学调查专家组要对现场调查人员形成的调查评估报告及结论进行审核,审核意见作为重大动物疫情封锁与解除封锁的重要依据。

4.2疫情解除封锁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将流行病学调查表、现场调查评估报告及县级动物流行病学专家组的审核意见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3各乡镇、开发区要明确专人负责动物流行病学调查表的填报工作,并建立系统档案封存。

(二)常规流行病学调查

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各地畜禽饲养情况分病种设立流行病学调查点,定期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主要禽病,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等主要家畜疫病,布病、结核病等主要共患病调查,并结合本地畜牧业生产、动物免疫、屠宰加工和畜禽流通情况,分析辖区内疫情发展趋势。

1.主要禽病调查

1.1调查目的。分析禽群主要疫病种类和经济损失,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等主要禽病感染发病情况,分析病毒遗传演化趋势,评估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效果,提出防控措施与建议。

1.2调查范围。综合考虑家禽饲养数量与分布,选择在双墩、造甲等家禽(肉鸡)饲养集中乡镇,作为县级禽病调查地区,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等主要禽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1.3调查方式。选择2个乡镇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

1.4承担和参与单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乡镇、开发区。分别于5月上旬和11月上旬根据需要开展一次调查,每次随机选择1个种禽场、1个商品代养禽场、2个行政村。在每个养禽场采集30只家禽的血清、拭子和羽髓样品,20份新鲜家禽粪便样品。在每个行政村选择5个以上的家禽散养户(家禽养殖数量少于100只)采集30只禽的血清、拭子和羽髓样品,20份新鲜家禽粪便样品。

2.猪疫病调查

2.1调查目的。掌握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等疫病流行动态、分析发病趋势,评估防控效果。

2.2调查范围:选择水湖、朱巷两个生猪养殖密集乡镇作为重点调查点。根据工作需要,必要时调整增加其他乡镇作为调查点。

2.3调查方式与时间。

⑴种猪场疫病流行动态调查。每季度开展1次种猪场疫病流行动态问卷调查,在部分种猪场采集血清样品,了解种猪场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疫病流行态势。

⑵猪群疫病监测。①临床健康猪群监测。选择1个屠宰场开展采样检测,采集15份组织样品(淋巴结、肺脏、脾脏等)5月、9月各实施一次。②发病猪群监测。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平时要收集、冷冻保存发病猪组织病料(每年不少于10份),分别于4月底、10月底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并同期报送猪群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3)配合市中心做好家畜疫苗临床应用效果调查。调查疫苗种类包括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经典毒株猪蓝耳病疫苗、猪瘟脾淋苗、猪瘟原代细胞苗、猪瘟传代细胞苗、亚洲I型-O型口蹄疫二价灭活疫苗、O型口蹄疫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合成肽疫苗)。主要调查猪瘟脾淋苗中细胞苗掺加情况、其他细胞源活疫苗的支原体、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圆环病毒等外源微生物污染情况,以及招标疫苗的使用情况、副反应、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等。

3.布病与结核病调查

3.1目的:了解牛、羊和猪布病、牛结核病的感染和发病情况,分析流行特点和风险因素,指导“两病”防控。

3.2范围:双墩、造甲作为动物布病与结核病流行病学调点乡镇。每年选择2个奶牛场、1个羊场和5个散养户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必要时调整增加其他乡镇作为调查点。

3.3调查内容与方式: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根据各乡镇牲畜饲养情况,有重点地开展调查工作。调查指标包括:牛场与羊场能繁母畜的流产率与空怀率、母牛胎衣不下率、个体抗体监测阳性率与场群阳性率,结核病畜阳性检出率、病畜无害化处置情况、人间新病病例数。

严格按照农业部“两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每年春秋两季普遍开展牛布病与结核病检疫监测工作,评估我县“两病”致病因子,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3.4调查时间:5月至11月间。

3.5承担和参与单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乡镇开发区组织人员实施。

(三)专项流行病学调查

针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遇到的特定问题,启动专项调查研究,为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指导动物疫病防控与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1.养殖场环境致病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

1.1目的:了解环境致病微生物污染状况;开展分离菌株的耐药性研究;分析环境微生物与动物疫病发生情况之间的关系。

1.2范围:我县选择规模养殖场、专业户各2个,定期采集畜禽饮用水、饲料、土壤和空气样品,进行相关致病微生物检测分析。

1.3时间要求:养殖场环境致病微生物采样检测工作,可与疫病调查工作同步开展。

1.4承担和参与单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乡镇、开发区组织人员实施。

2.仔猪腹泻疫情专项流行病学调查

2.1调查目的:了解仔猪腹泻疫情的流行病学分布、各乡镇所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效果,分析主要致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2.2调查范围。相关乡镇,以水湖、朱巷为主。必要时调整增加其他乡镇作为调查点。

2.3调查内容和方式。采取养殖场免疫情况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和采样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调查:

2.3.12010年以来的疫情流行现状及特点;

2.3.2当地在疫情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及防控效果;

2.3.3采集样品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相关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开展主要致病原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3.4调查时间。2012年3月、12月各进行一次。期间如发生此类疫情,应及时开展现场调查。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地方鸡;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7-4164-03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Main Diseases of Indigenous Chicken in Hubei Province

YANG Jun,LUO Qing-ping,WEN Guo-yuan,WANG Hong-ling,LUO Lin,AI Di-yun,ZHANG Rong-rong,

WANG Hong-cai,ZHANG Teng-fei,SHAO Hua-bin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ciences /Hubei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Embryo and Molecular Breeding,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 During 2009~2012, we studied the epidemiology of main diseases of indigenous chicken in Hubei province, investigated totally 329 230 chickens from 146 poultry yards in 10 different districts. For young chicken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had 9 main diseases, for example, Newcastle disease, avian influenza and Pullorum disease et al. We investigated totally 144 300 young chickens among which there were 48 480 diseased chickens and 16 388 died chickens. The morbidity was 33.6%, and fatality was 31.8%. Forchicke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had 7 main diseases, for example, Newcastle disease, avian influenza and avian pasteurellosis et al. We investigated totally 184 930 chickens among which there were 54 575 diseased chickens and 16 388 died chickens. The morbidity was 29.5%, and fatality was 30.0%.

Key words: indigenous chicken; epidemiological study;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收稿日期:2013-04-19

基金项目:湖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项目(CARS-42-G11);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

(2011-620-004-003);农业部公益行业科研专项(201303044;201303033)

作者简介:杨 峻(1953-),男,湖北武汉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禽病预防研究工作,(电话)027-87380193(电子信箱);

通讯作者,邵华斌,研究员,(电子信箱).cn。

近几年湖北省地方优质鸡发展较快,广大农村利用荒山荒坡和闲置田地开展生态养殖地方鸡,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疫病的危害仍然是阻碍养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农村开展规模化养殖后,许多疾病随着饲养环境和饲养条件的变化而出现新的流行特点[1-4]。本课题组2009~2012年对湖北省部分地区农村条件下规模化饲养鸡的主要疫病的流行情况调查资料和实验室诊断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对主要疫病的流行特点、防控难点和关键技术作了阐述,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流行病学调查与病料采集

根据近几年农村利用山地丘陵养鸡情况,重点调查500只以上的养殖户,实地调查记录包括发病鸡日龄、精神状况、食欲、发病率、死亡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免疫情况等。送检病料要记录病料来源及发病情况,对送检的病鸡进行解剖,主要取肺、脑、脾、肝等实质器官组织,冷藏保存送实验室检测。

1.2 病毒分离鉴定

取肺、脑、脾、肝等实质器官组织用含双抗的Hank’s液冲洗3次后匀浆,配制成1∶8倍(m∶V,g/mL)悬浮液,然后反复冻融3次,3 000 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液杂检无菌后保存于-10 ℃备用,按殷震等[5]和Saif[6]的方法,分别接种SPF鸡胚或细胞,对分离物按照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法氏囊、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等病毒的鉴定方法,分别进行鉴定。

1.3 细菌病的检测

无菌取病鸡的肺、脑、脾、肝等组织,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和STA平板,分别置CO2培养箱和普通培养箱37 ℃培养18~24 h,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将生长的菌落接种于麦康凯(MC)琼脂、伊红美兰(EMB)琼脂、SS琼脂、三糖铁(TSI)琼脂进行纯化培养及鉴别鉴定。

涂片镜检:将生长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菌落形态。

生化试验:分离菌株进行糖发酵试验、MR、VP、靛基质、硝酸盐还原、枸橼酸盐利用试验、H2S试验、尿素酶试验[7]。

致病性试验:取分离菌株,接种于普通肉汤,置37 ℃培养18~24 h后,按0.2 mL/只(2×109 CFU/mL)的剂量分别腹腔接种于小鼠,对照组腹腔注射普通肉汤0.2 mL/只,观察小鼠1周内发病与死亡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行病学调查

由表1、表2可知,此次调查146个养鸡户(场),144 300只雏鸡及青年鸡和184 930只成年鸡的主要疾病流行情况。雏鸡及青年鸡的主要疾病有新城疫、禽流感、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支)、鸡痘、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曲霉菌病、球虫病等9种疾病,发病48 480只,发病率为33.6%;死亡15 440只,病死率31.8%。成年鸡主要疾病有新城疫、禽流感、传支、马立克氏病、白血病、大肠杆菌病和巴氏杆菌病等7种疾病,发病54 575只,发病率29.5%,死亡16 388只,病死率30.0%。

2.2 主要疾病流行特点

1)新城疫(俗称亚洲鸡瘟)仍然是对养鸡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该病常年发生,但以寒冷季节较多。与禽流感在临床上很难区别,病毒在鸡群中普遍存在,在鸡体有效抗体≤4log2时,临床上就会出现死亡病例。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最早可在7日龄发病,死亡率可达80%以上。免疫成年鸡群常出现“非典型”新城疫。

2)随着农村地方鸡规模化养殖的不断扩大,禽流感已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在免疫较好的地方虽然大规模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但对于农村散养鸡群仍潜在较大的威胁。调查结果表明,禽流感的流行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每年初冬至春季是流行高峰期。1~3周龄雏鸡很少发生流感病例,可能与4~5月孵化雏鸡的习惯有关。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免疫鸡群“带毒”不发病,即使出现死亡,症状也不典型,临床上很难诊断。

3)马立克氏病是禽的肿瘤病,曾经对湖北的养鸡业造成很大的威胁[8],其危害是雏鸡早期感染,成年鸡发病,发病死亡率高达100%。由于近几年细胞活疫苗的成功应用,基本控制了该病的大面积流行。

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调查的病例中,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是较高的。对雏鸡危害很大,其具有传播快,控制难,预后不良等特点。成年鸡主要表现为产蛋量下降,增加成本。该病发生与天气变化和局部的饲养环境有关。寒冷的天气和鸡舍空气不流通易诱发该病。

5)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法氏囊病)1979年传入中国,1988~1990年在湖北省大面积流行[9],曾是中国兽医界重点研究和防控的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降低鸡体的免疫力。近些年来由于疫苗的普遍使用,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该病主要危害3~7周龄的雏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有些疫苗在免疫后出现副反应,可能导致免疫鸡群出现少量的发病死亡。

6)鸡痘依赖于蚊虫及其他某些吸血昆虫作为传播媒介,其流行季节与蚊虫的繁殖季节相关,温暖潮湿的季节是蚊虫大量繁殖的季节,也是该病的多发季节。损伤的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病毒时也可发生感染。因此,当消化道或呼吸道发生其他病原感染时,可继发鸡痘。雏鸡较成年鸡多发,且死亡率高。接种鸡痘疫苗能有效预防该病。

7)2009年以来鸡白血病在湖北省部分地区产蛋鸡中偶有发生[10,11],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累计死亡率较高,最高可达15%左右,发病鸡的死亡淘汰率为100%。该病一般是通过垂直感染,鸡性成熟后开始发病,120日龄后发病临床症状较多见。该病与鸡的品种有关,地方品种鸡白血病检出率很低,杂交鸡检出率较高。

8)支原体病是对雏鸡和青年鸡危害较大的疾病,发病率同日龄有关,雏鸡发病率高,病程急,死亡率有时较高,可达20%以上;中成鸡感染后,呼吸症状较轻,病程较长,或呈隐性感染。该病是典型的垂直传播疾病,亦可经呼吸、消化道感染。寒冷的冬春季节及气候突变或有其他应激因素作用时也可诱发该病。

9)球虫病是对雏鸡危害较大的疾病,特别是地面平养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可达20%以上。

10)大肠杆菌病是各种不同日龄鸡易发生的疾病,主要引起细菌性败血症,雏鸡和青年鸡死亡率可达20%以上,成年鸡主要引起气囊炎、腹膜炎、卵巢炎等,虽然可投药控制,但经常投药易产生抗药性,增加饲养成本。

11)巴氏杆菌病(禽霍乱)是农村散养鸡危害较大的传染病之一,呈急性爆发时,可引起禽类大批死亡。主要危害80日龄以上的青年鸡和成年产蛋鸡,雏鸡很少见发病。近几年该病在湖北省内呈上升趋势。

12)曲霉菌病病原为曲霉菌,该菌广泛存在于外界,污染环境,感染家禽。各种禽均易感,尤以幼禽易感,多呈急性经过。春末夏初为该病最易发生的季节。急性型多见于雏鸡,病鸡喘气频率加快(常行腹式呼吸),咳嗽,流泪、流涕,急性死亡,病程2~3 d,病鸡死亡率30%左右。防止饲料、垫料霉变,环境保持卫生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2009~2012年湖北省农村生态养殖地方鸡主要疫病的流行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实验室诊断资料分析,对湖北省内主要鸡病流行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为地方鸡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1)近几年湖北省地方优质鸡发展较快,从过去的庭院养鸡发展到利用荒山荒坡和闲置田地开展生态养殖,与规模化笼养蛋鸡和舍内养殖肉鸡技术有许多不同点。疾病控制方面,对病原的传播控制更加困难,包括疫苗的接种、疾病的临床观察和外来生物控制与环境消毒等。

2)通过调查证明,新城疫、禽流感、巴氏杆菌病三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调查的14种疾病中较高的,危害也是最大的,与国内相关文献结果基本一致[1-4]。禽流感的防控难点是病毒易发生变异,现有疫苗免疫后效果不理想,还有免疫鸡带毒问题;鸡新城疫是个常见疫病,却很难根除,病毒在鸡体内长期存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一旦抗体下降,就会发病;巴氏杆菌病防控的关键技术是制定科学免疫程序、选好优质疫苗和坚持定期的抗体检测。

3)多病原的混合感染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增加了疾病的诊断和防控的难度,如雏鸡的白痢和球虫病往往容易同时发生;一些病毒病的流行导致了细菌病的继发感染,使病禽的死亡率大大提高,如法氏囊病暴发时继发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生时继发支原体病;有时在一只鸡体内同时分离到3种以上的病原。控制环境污染、准确快速的鉴别诊断是预防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关键技术。

4)细菌病原普遍存在耐药性,也是疾病防控的难点。在分离到的病原菌中,药物敏感试验证明,几乎所有菌株都具有抗药性,少则抗2~3种,多则抗8种以上。球虫也存在抗药性问题。有些地方由于长期在饲料中添加药物,甚至达到“无药可用”的程度。预防细菌病的关键技术是选择敏感药物,改善育雏环境,实施“网上育雏”,有条件地方制备“自家菌苗”。

5)免疫失败也是生产实际中存在的较普遍现象,其因素较多。根据相关资料介绍,病毒病原和某些免疫抑制疾病的感染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5],还有疫苗质量问题,疫苗毒(菌)株血清型与当地流行毒(菌)株是否相符的问题等。准确了解鸡群的健康状态和当地主要疫病流行动态,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疫苗免疫是防止免疫失败的重要措施。

6)此次调查结果表明,规模化生态养殖地方鸡疾病防控难点多,难度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环境的控制、病原的快速检测、新型疫苗的研究等方面坚持不断努力,一定能保障农村生态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孟侯.目前我国禽病发生的动向、特点及防治对策[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江苏扬州: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2008.

[2] 赵继勋,张国中.2010年鸡重要疫病的流行动态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重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2010.

[3] 方 义,周 勇.湖北畜牧兽医文集(2005-2006)[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刘秀梵,胡顺林.我国新城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及新疫苗研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重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2010.

[5] 殷 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6] SAIF Y M.禽病学[M]. 第十一版.苏敬良,高 福,索 勋,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 韩文瑜,何昭阳,刘玉斌. 病原细菌检验技术[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8] 杨 峻,黎秋华,邵华斌,等.湖北省鸡马立克氏病流行情况调查及诊断[J].中国兽医杂志,1997,23(9):20.

[9] 杨 峻,邵华斌,陈守仁,等.武汉地区群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1992,22(4):15-16.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范文3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地中海驰张热等,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及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人畜共患病。笔者就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应防控措施作简要论述,供参考。

1 布病流行现状

1.1 布病在人类间的发病现状

近年来,人布病流行有逐渐扩大趋势:全世界人患布病每年新增病例高达五十万余例,仅我国2015年,新增布病五万七千多例,河南省2015年新增布病达5742例,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2 布病在动物间感染现状

布病易感动物较多,目前已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布菌有6个种,19个生物型,仅在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据调查,羊、牛布病平均个体阳性率分别为2.57%、2.29%。羊、牛平均场群阳性率分别为11.94%、19.57%。由此可见,平均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都较高,且呈攀升趋势,这对畜牧业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为防控布病蔓延,农业部、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文件,把我省动物布病防疫纳入国家强制免疫序列。

2 布病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2.1 动物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1.1 易感动物

经调查发现,易感动物较多,高达60多种。我国羊、牛、猪、鹿最易感,其次是犬。动物易感性S性成熟年龄接近而增高,雌性动物较雄性动物易感。

2.1.2 传染源

主要是布病患病动物及带菌动物,尤其是感染的孕畜,其流产及分娩时随产排出物携带大量布菌而造成污染,传播本病。另外,发病或带菌的野生动物也可作为传染源。感染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也可交叉感染,如牛羊混圈造成羊种布菌、牛种布菌交叉混感.

2.1.3 动物布病传播方式及途径

布病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既可直接传播,又可间接传播;可经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损伤甚至未损伤皮肤感染。可见布病传播方式多,传播途径广。另外,吸血昆虫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2.1.4 动物布病流行特点

在动物界布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产仔季节。新疫区及初次怀孕感染动物主要表现为流产,老疫区及流产后再次怀孕动物主要表现为胎衣不下。

2.2 人类布病流行病学调查

2.2.1 布病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菌普遍易感。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流行严重,主要为羊型、牛型和人型;两广地区主要为猪型;内地多为牛、羊型,城郊多为奶牛感染。

2.2.2 人布病传染源

我国人布病传染源主要为带菌或患病羊,其次为患布病或带布菌牛、猪。

2.2.3 人布病传播途径

牧民或兽医为患布病妊娠动物接生幼仔为主要传播途径。另外,剥牛羊皮、屠宰病畜、剪打羊毛、挤乳、肉类加工等均可经皮肤黏膜受染。进食生鲜乳及其制品、未高温熟透的肉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播。实验室人员常可由皮肤、呼吸道黏膜、眼结膜感染布菌而发病,潜伏期可达10-50天。

2.2.4 人布病流行特点

人布病流行由职业倾向,属职业病。与动物常接触的牧民、兽医、防疫人员、动物实验室人员等为高危人群。处于性成熟期的青壮年比幼年及老年者易感。对人而言,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牛是主要传染源,猪是散发性布病传染源。人有80%~90%为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皮毛加工人员及实验室人员。布病人传染人水平传播的病例很少见到。病愈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后,发病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感染而获免疫。

3 布病防控

3.1 动物布病防控

3.1.1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严格按照防疫法落实检疫措施,定期普检、复核,淘汰阳性动物、扑杀确诊布病动物。对发病动物及相关物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和无害化处理规程防控。

3.1.2 切断传播途径

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执行检疫、疫情监测,发现疫点积极响应封锁、消毒、扑杀,对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进行生物安全和无害化处理。

3.1.3 保护易感动物

国家已把动物布病纳入强制免疫,应科学保质保量完成动物防疫。我国现多采用S2和M5活布菌苗防疫布病,必须树立预防为主的方针。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范文4

年轻有为 勇攀高峰

1987年出生的粟硕教授,2005年进入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之后以优异的成绩和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华南农业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于读博士期间获国家公派,访学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预防兽医系,曾经连续四次获得教育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8岁博士毕业后于2016年1月直接受聘为南京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整个领域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之一。粟硕教授长期围绕狂犬病,犬、猫流感等伴侣动物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防控以及禽流感,MERS等新发传染病的跨种间传播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冠状病毒研究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由一种类似SARS的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2013年以来,截至2015年5月24日,已造成1134人感染,其中427人死亡,病死率高达37.7%。粟硕教授针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在韩国和中东地区的流行传播模式和防控方案,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相关研究人员合作,夜以继日的不断工作,迅速进行了回溯病毒流行病学分析,尤其是对我国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输入性病例进行分析,提出传染病病原体通过交通跨自然屏障进行快速传播的学术观点,并且对我国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提出有效建议。同时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题为《中东呼吸综合征:一个在韩国和中国之间潜在爆发的威胁?》的论文,全面介绍和探讨了这次波及中国的中东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并且对我国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提出有效建议。该文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柳叶刀》杂志特别为这篇文章发表评论性社论《中东呼吸综合征――全球卫生安全的新威胁》,评论这篇文章的重大意义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潜在的爆发威胁。

随后针对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冠状病毒复杂的流行情况和快速的重组等特点,粟硕教授利用先进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理、进化和重组情况等方面对不同的冠状病毒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且用大数据网络监测和分析病毒序列预测了存在潜在威胁的动物源性重组冠状病毒,并且针对中东呼吸综合征,SARS等冠状病毒的频繁重组提出了具体防控建议。粟硕教授再一次在高水平权威期刊发表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论文。该文章发表在顶级传染病杂志“Trends in Microbiology”上(Cell系列子刊,2015年影响因子9.5)。

流感病毒研究

粟硕教授在临床一线和WHO网站等收集了近年来流感病毒的研究数据,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合作对我国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根据流感数据库信息确定了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的分布地区和范围;根据遗传进化数据总结了我国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图谱;并根据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禽流感病毒,特别是H7N9、H10N8和H5N6等新型重配病毒出现、传播和流行的模式。该研究结果对了解我国禽流感的遗传进化及禽流感防控措施的制定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对于犬猫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以及跨种间传播机制也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

笔耕不辍 成果丰硕

从理论到实践,粟硕教授更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对行业技术进步或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提出了诊断和控制埃博拉病毒(EB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关键要素。

(1)首次分析了3种主要WHO推荐的EBOV试剂盒的诊断特征。分析EBOV的诊断方法特征,提出通过改进RT-qPCR,降低阈值,提高EBOV感染早期检出率的学术观点,对EBOV检测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首次对中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感染进行了回溯流行病学分析。

中东呼吸综合征过往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尤其是我国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分析,提出传染病病原体通过交通跨自然屏障进行快速传播的学术观点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的防控提出建议和呼吁。

(3)分析感染人的6种冠状病毒,着重阐述了中东呼吸综合征重组的相关内容。对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理、进化和重组情况等方面,预测潜在威胁的动物源性重组冠状病毒,对新型重组冠状病毒的出现提出预警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二、通过对犬猫流感病毒的研究,阐明犬猫在流感病毒传播中的角色。

(1)血清学调查中,首次在犬中检测到多种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提示活动物交易市场可能是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一种生态模式,活动物交易市场中的流浪犬可能是传播流感的重要宿主。

(2) 建立了H3N8亚型流感病毒的猫感染与传播动物模型。首次建立了H3N8亚型流感病毒猫的感染模型,并证明实验条件下可以在猫之间发生水平传播,为H3N8亚型流感病毒的传播提供新数据。对H3N8亚型流感病毒的犬猫适应和跨种间传播提供动物模型。

三、首次进行了犬流感病毒感染犬后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初步证明了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感染犬肺脏组织的蛋白质组特征和病毒NS1蛋白在介导抑制IFN-β应答中的重要作用,对犬流感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四、进行了H6N6禽流感病毒在小鼠体内的适应性研究。发现对于H6N6禽流感病毒适应哺乳动物相关的位点是HA (H156N S263R) 和PA (138M)协同作用,这可能是在缺乏PB2 627位点变化时候的替代变化。所以对H6N6亚型流感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五、致力于狂犬病病毒的综合防控,致病性以及净化的研究工作。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范文5

摘要:介绍了猪牛口蹄疫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提出预防、治疗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牛 口蹄疫 防治

口蹄疫作为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物资交流和旅游活动日益便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有可能再度遭到口蹄疫的侵袭。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给牧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可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的暴发已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声誉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也给防控和消灭口蹄疫带来困难。进一步了解其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及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等对该病的控制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对其国内外的研究做一综述,为口蹄疫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其中以猪牛感染多见。该病毒有7个主型,65个亚型,不同类型的口蹄疫病毒的抗原性不同,即便是同一血清型的病毒,其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彼此之间也不会发生交叉免疫现象,但它们所引起的症状都基本相似。现将猪牛口蹄疫的发生、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流行病学

口蹄疫病毒在阳光下直接照射1 h,加温85 ℃ 15 min,煮沸3 min即可杀死,在1%~2%氢氧化钠或30%草木灰溶液、3 g/L漂白粉水溶液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灭活病毒。发生口蹄疫的病畜是该病的主要传播者和传染源,其肉尸、破溃水疱液、粪尿、乳汁、唾液,甚至呼出的气体,或通过污染的饲养用具、水源等使健康动物发生直接和间接传染,屠宰后未经消毒处理的肉品、内脏、血、皮毛和废水也可广泛传播。不同年龄、性别的猪牛易感。猪发病时以白猪最易感,棕红色(杜洛克)猪次之,最后是本地黑猪,冬春季节多发。

二、临床症状

1.猪

猪感染后潜伏期为1~3 d或3~7 d不等。潜伏1~3 d的猪突然发病,潜伏3~7 d猪在表现症状前有惊厥、相互嘶咬、打架等先兆。病初体温升高至40.3~42.0 ℃。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站立行走困难,表现四肢蹄痛疼,全身发抖,部分猪鼻端及蹄冠处有水疱,经1~2 d后水疱破溃,流出透明或微黄色液体。体温降低至正常,食欲逐渐恢复,蹄壳未脱落的经2周愈合,蹄壳脱落的1个月左右形成硬壳(结痂)后恢复。吃奶乳猪发病时死亡率可达100%,怀孕母猪易发生流产、死胎等。

2.牛

牛感染后潜伏期为6~7 d,患病时出现高热、四肢麻木、肌肉振颤、精神不振、食欲缺损、流口水等症状。约2 d后在口腔发生范围较广的炎症,在硬腭和舌面上形成许多小水疱,水疱内含透明或微黄色液体,以后水疱破溃,发生组织糜烂和火烫样溃疡。此时的牛无法伸出舌头采食,饮水相当困难[1]。在无继发感染情况下,病变严重的经2周恢复,病变较轻的1周后愈合。除口腔外,牛患该病较少发生蹄壳脱落现象。但犊牛患此病时因心肌受损易发生死亡。

三、诊断

根据猪牛口蹄疫流行病学及特点,病变的特征性变化和良性结果综合分析,可初步做出诊断,确诊应经过实验室检验结果判定。

猪牛口蹄疫主要症状表现在蹄冠、蹄踵、蹄叉、副蹄和吻突皮肤、口腔胯部、颊部以及舌面黏膜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和溃疡。病体还表现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厌食等症状,当病毒侵害蹄部时,蹄温增高,跛行明显,常导致蹄壳变形或脱落,病体卧地不能站立。水泡充满透明或微浊的浆液性液体,并很快破溃,露出边缘整齐的暗红色糜烂面,如无细菌继发感染,经1~2周病损部位结痂愈合。若蹄部严重破损则需3周以上才能痊愈。口蹄疫对成年病体的致死率一般不超过3%。妊娠病体可发生流产。

四、预防措施

1.加强猪牛群的饲养管理,避免或减少相互接触,新购进的猪牛,须隔离观察21 d,确认健康后,再合群饲养,多向当地兽医部门了解疫情动向信息,杜绝到疫点、疫区或就近市场交易牲口或购买畜产品[2]。

2.做好免疫接种,特别是发生过口蹄疫的地区应进行强制性疫苗注射,应选择与流行类型相应的疫苗。每年定期(冬春季到来之前)注射1次疫苗。

3.当发生口蹄疫时,应立即报告疫情并进行封锁,病猪、牛及可疑病畜应分别隔离[3]。对混养鸡狗应进行管制,应指定放牧路径及人流,严格深埋或烧毁处理病死畜,对尚未发病的猪牛及周围受威胁区,应尽早采取紧急免疫接种措施,并于第1次接种完毕14 d后再进行第2次疫苗注射(加强型),减少损失,防止疫情扩散。

4.严格消毒,对染疫的畜舍、用具、粪池、料草、饮水、道路等,可用3%大碱、10%~20%石灰乳、20%漂白粉喷洒。

五、治疗

对于大多数病畜呈良性经过,一般无需治疗会痊愈,对病变较重的猪牛,为防止继发感染,对猪牛体全身用消毒五号(三氯异氰尿酸钠粉),以3 g/L水溶液喷淋,重点清洗口蹄部,交叉使用碘甘油涂抹患处,肌肉注射汉草精华(许昌市华原药业生产)+汉草金方+蹄炎瘟毒康(江西特邦动物药业生产),用量为猪0.15 mL/kg体重,牛0.1 mL/kg体重,1次/d,连用3 d,效果很好,另外,在整个发病期间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给予熟制易消化的日粮饲料添加维生素。

参考文献:

[1]彭贵青,陈焕春,钱平.口蹄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3(6):29-31.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范文6

笔者对2006―2007年间闵行区有证宠物犬的主要人兽共患病(包括狂犬病、弓形虫病、布鲁氏菌病、莱姆病和禽流感等)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基本弄清了本区宠物犬人兽共患病的感染状况,为制定科学的防控对策提供了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犬血清和犬鼻拭随机采用本区13个镇、街道(社区)有证宠物犬,2006年,血清样品3407份,鼻拭441份;2007年,血清样品790份,鼻拭587份。

1.1.2诊断试剂

狂犬病ELl5A试剂盒:购自美国BIO―RAD公司,批号4130179、4B0179;禽流感病毒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剂盒:购自韩国Anigen公司,批号VTK-0604,VTK-0703: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试剂:购自深圳匹基生物技术公司,批号为20060601、20070301:弓形虫正向可接血凝抗原:购于兰州兽医研究所,批号060118、070315;布鲁氏杆菌试管凝集实验抗原:购自黑龙江生物制品一厂,批号200602、200701;莱姆病IqG和IgM抗体LISA检测试剂:购自法国Biomerieux公司,批号分别为801858701和3X0683。

1.2方法

1.2.1犬血清和犬鼻拭的采集、处理:从犬前肢静脉采血,静置待血液凝固后,4000r/min离心后取血清-20℃备用;以棉签同步采集犬鼻拭,挤压后低速离心,取上清置于每毫升含有10000IU的青霉素和2000μg链霉素的0.01HPH7.2~7.4的PBS中,-80℃冻存备用。

1.2.2狂犬病ELISA试验、禽流感病毒免疫层析快速检测实验的操作和结果判定试剂盒说明进行。

1.2.3莱姆病ELl5A试验操作和结果判定委托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

1.2.4布鲁氏杆菌试管凝集实验参照国家标准GB18646-2002进行。

1.2.5弓形虫正向间接血凝实验参照农业部行业标准NY/T573-2002进行。

1.2.6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试验参照国家标准GB/19438.1-2004进行。

2结果

经检测,狂犬病免疫抗体阳性率、莱姆病阳性率、弓形虫感染抗体阳性率、布鲁氏杆菌病阳性率2006年分别为:71.2%、4.1%、15.7%、0.2%,2007年分别为80.4%、5.4%、1.4%、0.5%、2006年和2007年犬禽流感病毒均为阴性。

3小结与讨论

3.1狂犬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其病死率高居各传染病之首,目前疫苗免疫仍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一种有效技术措施,而免疫后抗体水平的高低标志着免疫效果的好坏,WH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和不少学者认为人和动物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等于或高于0.5IU/ml,表示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本调查结果表明闵行区有证犬免疫效果显著,狂犬病免疫抗体阳性率均大干70%,达到较高水平,政府对狂犬病采取积极主动的免疫政策取得了确实有效的免疫效果,从而对防止狂犬病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

3.2莱姆病是1974年首发于美国的一种蜱媒人畜共患病,目前我国也有20多个省市报道了本病的发生。本调查显示,在本区犬血清样品中莱姆病特异性抗体为低比例,分别为4.1%和5.4%。对呈现阳性抗体的血清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未检出病原一伯氏疏螺旋体,说明本地区该病目前受感染的程度较低,其在疫病的流行病学中所起作用甚微。尽管如此,2007年仍比2006年增加1个百分点,应值得重视,加之上海有数量众多的犬只,且犬的运输和出入境贸易活动频繁,存在疫病传入和转强的风险性。犬在人畜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起着重要作用,必需加强监测,做好预警预报工作。

3.3犬感染弓形虫后常不呈现任何临床表现,但可传播给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孕妇的习惯性流产与家养宠物有密切关系。郭永和等人的研究发现,38例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弓形虫阳性率达21.05%,是正常孕妇群的4倍,有养犬猫习惯性流产孕妇感染率比正常孕妇组高6倍。本调查显示,近两年本区有证犬弓形虫病的阳性感染率已从2006年的15.7%下降到2007年的1.4%,取得明显防控效果。

3.4布鲁氏杆菌病治疗效果极差,不易净化,一旦发生疫情经济损失巨大,因此该病重在预防和动态监测。毛明成报道,江苏如皋市犬的布鲁氏杆菌病阳性率为14.77%;黄志雄等人的报道,广西感染率平均为13.7%。上海从2000年已经达到了布鲁氏杆菌病的稳定控制区标准,疫情总体平稳,本区有证犬布鲁氏杆菌病的感染率均低于2%,但由于上海存在流动人口数量众多、禽畜产品大量输入等特点,仍需加强对本病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