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管理的模式

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1

关键词 高校 教育管理 导师助理 辅导员助理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A

Effective Mode of Freshmen Education Management for Music Professional

――Explore and Extend "Assistant + Assistant Instructor" Model

HAN Wei

(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 Yancheng, Jiangsu 224002)

AbstractThis paper detailed exposition of how to introduce instructors assistant mode because of the current lack of counselors and assistant of the model itself. That is to select outstand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become "teacher" of freshmen, concer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student, whil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chools, facultie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related work completed, work has been done to counselors, counselor assistants and assistant instructors exercise capacity, the new guidance of care, growth and progress of the "win-win" effect.

Key wordscolleges; education management; assistant instructor; assistant

目前辅导员缺编依旧存在,这使得高校学生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为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问题,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设置辅导员助理就显得相当重要。很多高校实行了辅导员助理制度后,达到了预想的“双赢”的效果。尤其在新生教育管理这部分工作上,实行辅导员助理制后,一些工作可由辅导员助理牵头去落实。

辅导员助理本身是学生,容易发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优势,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聘任辅导员助理能比较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信息并及时处理和解决矛盾。

可是,不难发现辅导员助理扮演的角色也不过是帮助辅导员完成学校、院系、班级布置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关注到所有的学生。在实行辅导员助理制度后,那我们能不能再从高年级选学生担任新生的导师助理呢?这样不仅弥补了目前各高校实行辅导员助理制度的不足,而且还达到了“一领多”、“一对一”点面结合的效果,这就是导师助理制度。

(1)学生导师助理的产生。背景链接:笔者在音乐学院带四个行政班,其中三个班已经上大二,一个班上大一(25人)。从大二年级中选拔25名导师助理,分配给新生任导师助理。

(2)导师助理的选拔。从所带班级所有学生中选拔25名公共课成绩良好,专业课(钢琴、声乐、器乐、舞蹈)有一方面技能突出,而且综合素质较好的同学担任导师助理。将导师助理和新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业、技能、专长等)列表出来,进行“双向选择”,汇总之后再进行调配和协商,最终确定“师生关系”。导师助理选拔完毕之后,根据导师助理的专长,选定外语、计算机、钢琴、声乐等8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领导和组织新生班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强化训练等。一般一名新生配备一名导师助理,个别问题新生可以配备两个导师助理,需要说明的是辅导员助理要选进导师助理队伍。

(3)组织建构和职责分配。导师助理选定后形成“导师助理班”,任命辅导员助理兼任导师助理班的班长,主要负责协助辅导员开展新生班的班级工作;落实学校、院系的相关安排;领导和指挥所有导师助理;并根据导师助理对新生班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现实可行的生涯规划。再从导师助理班中选拔一名副职任副班长,主要负责统筹班级与学习、考试和技能训练有关的所有事务,领导所有的学习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助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划并分步实施。

(4)考核与奖励办法。①学期一开始就制定并颁布《学生导师助理管理办法》,要在办法中言明:导师助理是大一新生学习和生活的第一责任人,要求所有导师助 理在不影响自身学业、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尽全力去辅助自己指导的新生。②明确要求所有导师助理指导新生学习每学期不得低于30次,每学期谈心不得少于15次,并且每次都有详细记录。③每月召开导师助理会议,对前一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当前学校、学院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范例宣讲,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和汇报,同时对下一个月工作进行部署。④以期中考试为分界点,对前半个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目的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⑤学期末对所有导师助理的工作进行考核,导师助理和新生的表现挂钩,对表现优秀的新生、导师助理均予以表扬和奖励。

导师助理制度的优越性:导师助理和大一新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互助、合作中成长、进步和双赢。

(1)对于导师助理而言,有助于语言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①有助于尽早进入“教师”之一角色,(尤其是对师范专业而言)提前学会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在工作中就会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掌握工作的技巧与方法、磨练自身意志,使自己不断成熟。②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该导师助理在帮助新生解惑答疑的时候必然会想想自己走过的大一路。反省的同时调整心态,为学生树立榜样和模范。

(2)对于新生而言,有助于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①有助于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每个人都有导师助理,及时解决他们碰到的思想、生活上的难题。②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设计方案,对大学四年有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然后脚踏实地的向目标努力和奋斗。③对专业有个初步的科学认识,很多刚进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在大一就养成了偏科的坏习惯。由导师助理根据自己大一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警示和提醒新生不要偏科。

合理客观的选拔导师助理和辅导员助理非常重要。学业成绩各科优秀和专业技能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活泼外向和文静内向的都要兼顾到。从两年的实践过程中看,也有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对于安全稳定、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会议,辅导员一定要亲自到班级去讲。(2)恰当处理辅导员与辅导员助理、导师助理,辅导员助理、导师助理与新生之间的关系。(3)对于问题学生,需要格外关注,一方面间接提醒导师助理和辅导员助理多关心,同时,辅导员也要亲自过问。(4)导师助理和辅导员助理开展工作容易先紧后松,新生进校初,工作多一点,积极一点。(5)要关心辅导员助理和导师助理,密切注意他们在指导新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法,发现问题,辅导员老师要及时纠正。

辅导员助理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力量,它既缓解了目前各高校面临辅导员缺编的情况,又能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一股活力。

如果在实行辅导员助理的同时兼有导师助理,选出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去当新生的“老师”,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达到了低年级学生的“点”、导师助理辅助的“线”、和辅导员助理工作的“面”的有机统一,这样就可以弥补现辅导员助理制度的不足,更加全面关心每一位学生,达到辅导员工作任务完成、辅导员助理和导师助理能力得到锻炼,所指导的学生得到关心的“三赢”效果,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曾晖.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娄底师专学报,2000(3).

[2]操绪江,杜国锋.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助理”模式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2

关键词:高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能力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加强实际与理论的联系,使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和社会的关系,扩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是每个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当今实践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

1.当今的实践教育管理方法过于死板

在当今各大院校中,实践教育的管理模式都过于整齐划一,学生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固定的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但是每个科目的实践教学部分课时都安排较少,实践课程安排上都有着严格规定,即使是教师有意地想增强实践教学部分,但也受到教学制度的制约,无法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不合理

在现有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中,教育者一般都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来安排实践课程的教学,而大部分学员的实践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学生本身的实践能力就较为薄弱,并且很多教师更愿意增加理论课的教学,只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愿意开展实践教学。造成了实践教学管理不合理的局面。

3.实践教学部分内容过于独立

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强调实践教学的过程,教学目的偏向利用实践来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使得创新性的实践环节过少。大多数的实践课程中,学生只能按照实践要求,按图索骥,根据给定的做法来进行操作,不能够自己发挥、思考,难以达到实际的实践教学效果,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方法

1.转变实践教育管理的观念

在现今的各大高校中,很大一部分的教师还深受传统教学模式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方法、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上还采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很多教师还只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在实践教育管理观念上传统守旧。这需要对实践教育观念进行充分的理解,从而改变实践教育的观念,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

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度十分缓慢,很多实践课程很难跟上理论课程的脚步,实践课程难以起到良好的作用,无法有效的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教学成为例行公事,教学效率奇低。因此,针对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彻底的改革,让实践教学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实践教学能够与理论知识相同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学校可以举办竞赛,像是“科技电子竞技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或者是“JAVA程序设计大赛”等,让学生通过参加竞赛的方式来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对实践教育课程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让实践课程跟上理论知识课程的进度,让学生通过实践过程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综合训练教室的硬件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利用更多的资源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实践课程的任课门槛,但也不能一味的要求教师职称,要以教师的个人能力为准。学校也要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培训,针对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并制定专门的考核方式,时刻使教师处在良好的教学状态,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任务。需要广大的教育者和决策者齐心协力,转变实践教育的教育理念,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同时也要注意学校的实践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马小卫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齐平.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路径研究——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与教师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2]张广.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

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3

0引言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力资本,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好的管理模式,一个好的管理方式能够使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教学更加效率化,所以说,要提升人力资本,关键还是要将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教育管理是为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目的,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节度、有规矩的一个人。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安排自己的人生,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自我管理对学生有着重大的意义,可是现在的许多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浅薄,究其根本与学校有着不可推脱的关系,学校一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很少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当今高校应该对其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教育制度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1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落后,管理制度僵化,缺少人文关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为强烈,欠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学生干部能力欠缺,没有将自己的本职做好而且各班干部分配到的工作量不均衡;教学管理模式仍旧停留在以前,没有跟随社会的潮流做出相应的改革;班级的集体意识淡泊,民主意识不强,西方文化的不健康内容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挫折经历较少,心里的承受能力较差;以上都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下会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2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措施

面对现阶段的大学生,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的教育管理制度,获得更多的收益。

(1)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教育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高校应引进现代的科学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汲取其中适合应用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中的方法,制定一套符合我国高校现状的教育管理模式。明确教师的管理职能范围,加强学生的管理法制观念,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转变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须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高校应转变教育管理模式,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时候,班干部要发挥其带头作用,增强自主学习、生活能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自己解决,减少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提高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可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其创造力,做一个德智体全方位发展的大学生。

(3)放飞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大学跟高中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大学生活应该更多地实现学生的自由,培养学生感想敢做的意识。大学是一个非常注重自由的阶段,在大学,学生是相对比较自由的,学校应该尊重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并鼓励学生培养自我管理意识。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

大学时期,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有着一定的判断能力,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尊重包括尊重学生隐私、性格特点、选择等,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性格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展自我管理的意识。大学生思想活?S、创造力强、精力旺盛、勇于探索,是萌发创新观点、开辟新局面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学生勇于思考。

(4)加强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一边正常教学一边日常学生管理的教师,是经常性接触到学生的,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接触,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可通过平时的交流对学生灌输自我管理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要经常性鼓励学生发展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教师要掌握管理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学生做一个表率,要深刻地明白到优秀的教师团队是进行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的重点,更是教育管理改革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

(5)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学生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能够负起该承担的责任,大学生是成年人,所以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的时候更应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变化和身份的改变。民主的交流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种交流方式能够使学生处于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状态,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话也更容易被学生接纳,这种朋友般的聊天方式才是正确引导其成长的方法。

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经济

教育活动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正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方面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来进行建设,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漫长的一个过程,但从总体来说就分为三大阶段,教育前期、教育中期以及教育后期,而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教育前期,也就是所说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起点,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就有一套相对应的管理体制模式。所谓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指的就是学校的管理部门在职能、组织结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完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学前教育得到良好发展,为后面的教育活动奠定基础,而且也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发展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样事物的发展,为了能够促进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阻碍其发展,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促进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针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只有将问题明确化,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下,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发挥的作用是重大的,起到主导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职责定位不够明确和管理也不够到位,与此同时,政府人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不足,使得学前教育的发展缺少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

在我国实行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主要是以分级管理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受到政府职责定位不够明确这一因素的影响,就使得在其中工作的人员多承担的工作任务更加模糊化,人员配置也更加不合理化,双重作用影响之下使得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管理操作性差,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相对应地也体现在教育活动中,而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也没有良好的法律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工作,使得这些不好的行为危害着学前的教育发展,具体表现在监督范围不全面、监控标准没有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机制设定不完善等情况。

二、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策略

学前教育之于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分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希望可以有效改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现状从,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整体性发展,而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是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而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政府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第一步就是需要政府做好相关的工作。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将自己所要发挥的职责明确化,只有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准确了,才能针对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制订对应的计划。其次,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统筹规划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颁布一些合理的措施来规范管理学前教育,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加大经济投入

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重要步骤就是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以法律的威严性、严肃性来规范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之所以存在很多的问题,教育质量无法得以提升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因此,就需要立足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发展的法律规范,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为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还需要加大经济方面的投入,进行合理的机构以及人员的配置,促进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学前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社会的发展方向,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建立是推动学前教育的关键。本文针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可以促进学前教育的整体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珍.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研究[J].山西青年,2016(14).

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5

【关键词】高校内部管理 体制创新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40-01

1.高校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研究的意义

高等教育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高校管理体制创新改革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培养21世纪新人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优化层级管理,促进教育主管部门履行职能;高校外部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与教育资源均衡利用。

2.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教育体制设置重复、高校分布不均

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已形成市场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为辅的经济模式,而在我国高校中,教育呈现高度的集中与统一,具有明显的计划性色彩,各高校形成了隶属于不同中央部委与省市级机关的模式,因各级主管部门不同,造成同类学校重复设置,例如山东科技大学与青岛科技大学等;加之高校分布不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校分布密集,西部高校分布较少且稀疏、办学起步晚,最终造成了办学规模较小、教育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办学质量较低的恶果。

2.2高校管理自缺乏

多年来,高校教育因缺乏一定自而办学活力低下,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管理自逐步增强,但是仍存在着诸多与时展相悖的问题影响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例如政府机构对于高校管理中的文凭发放、专业设置、科研活动、职称评定的过多干预,这种政府过多的指令性、特批性的干预,限制了具有特色的专业性院校发挥自我优势,束缚了高校的办学自,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2.3办学主体、教育投资主体单一

纵观我国各大高校,不难看出各高校多数属于中央某部门或某省市级政府部门,政府作为办学主体与投资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明显缺乏个人投资办学与社会投资办学,这种缺乏竞争机制的办学模式必将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精神的高校人才。

2.4内部管理滞后,缺乏竞争机制

高校内部管理的滞后造成了教育资金与教育资源的使用不当,在高校硬件中,部分高校严重存在设备、仪器、图书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存在行政部门分工不明确,人浮于事的现象,造成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未能全部放入科研与教学支出中。在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学缺乏竞争机制,教师授课质量的监管不利与教师上课竞争机制的缺乏必然制约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

3.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措施

3.1转变教育管理观念,调整教育结构布局

思维决定存在,教育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管理理念的成功创新,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主义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让教育管理达到培养知识人才与实践人才相结合的目标。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高校运行要注重地区平衡,不断调整教育结构布局,避免高校合并风下的重形式、轻特色的不良模式,要以创建特色名校为己任,不断提高高校的知名度。

3.2扩大高校自主管理权

政府作为高校教育的主管机构,要想真正达到教育管理体制的模式创新,政府需要作出巨大的转变。政府要放弃“集中制的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采取简政措施,办好一个服务者的角色,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由行政干预转变为政府服务,这样的最佳组合有利于发挥高校的自主性、创新性,避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摧残,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3.3实现高校办学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这一纲要给我们教育管理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国家要鼓励私人团体办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民办学校发展。教育投资形式不同于普通的商业投资,商业投资多以货币计量,而教育投资形式则是多样化的,政府部门可以增加教育附加费、鼓励慈善性教育捐赠、进修人员收取学费等形式增加教育投资,同时财政部门可以深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投资方式,例如筹办教育银行、发行教育贷款、办理教育保险,这些先进的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筹资办学的规模,多元化的模式必然丰富我国的办学结构。

3.4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推行人本管理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创新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带动教育效益。学校在管理上要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高校运行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创新道路。首先,增强资源利用意识,确定培养方案,确立营运目标与方向,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价值最大化;其次,推进聘任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高校要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设立岗位,避免人浮于事。在招聘时引入监督机制,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对教职工进行有限任期考核制;最后,遵循“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教职工工资、奖金与贡献绩效相结合,完善内部管理分配制度。

当前中国的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教育走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文章对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改进意见,希望能够对促进高等教育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云,冯玫.关于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5(5).

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6

关键词:刚柔并济;大学教育;管理模式;人才培养

前言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各高校都致力于思考和探索大学教育管理模式体制改革。大学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作,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实施难度大,对校领导、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实践证明,刚柔并济管理模式在大学教育管理应用中,能够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使大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扎实的专业课基础、极强的创新能力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高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充分考量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需求,使用刚柔并济的教育管理方法,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体制,制度化和人性化有机融合,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意义

在高校建立刚柔并济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以制度为依托,以人为本,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使大学教育及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有效,同时能够给予大学生适当的自由,最大程度激发其创造力,挖掘其在专业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潜力。刚柔并济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在于不仅充分发挥制度层面的严肃性,给予大学生以约束,而且基于人性和感情考量,在管理方面又具备一定的弹性。采用刚柔并济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非常有利。它不仅在体制上引导师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制度,进行约束,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特性,这样的管理形式更容易被师生从心理上自然接受,从而自觉遵守,进而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实现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管理目标,也符合现代高校人才培养要求〔1〕。与单纯地刚性管理制度、柔性管理制度的教育管理方法相比,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相对比较灵活,也与现在的高校教育教学环境相适应,应用效果非常好。制度的约束和人性化的管理相结合,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苏的全面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高校教育及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及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人性化和伦理化管理认识不足

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内涵,还是理念,乃至教育教学形式等都发生了改变,学校一直致力于教育管理方法的探索和创新。很多大学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都在强调人性化和伦理化管理思想,认为大学生已成年,对自己人生规划和学习要自我约束,学校要尊重其个性化发展,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认为学校教师、管理者只是从旁引导,对大学生的管理过于宽松,使其专业基础薄弱,教育教学质量差,学生没有长远的规划和刻苦学习的毅力等,从而导致大学生存在个人中心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样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就业等都产生了严重阻碍。这是高校管理者、教师、辅导员等对人性化和伦理化管理思想本质缺乏认识,对于管理力度和泛伦理化之间的关系认知模糊,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等也缺乏创新,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发展〔2〕。

(二)学术氛围不足,导致教育管理偏失

当前,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高校教育呈现大众化特点,学校招收的学生的质量有所下滑,许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向应用型本科转变,教育深度严重不足。大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也学习相关的社会职业技能。现在高校许多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普遍比较活跃,占用了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其刻苦学习获取知识的感召力逐渐丧失,学生上课效率比较低,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愿意学习的同学变少了,教师教学以完成任务为主,只关注很小部分精英学生,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重心也向学生的生活、思想上倾斜。究其原因,是大学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导致教学管理偏失,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与当前倡导的刚柔并济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最终目标严重不符。

(三)保姆式管理使人性化缺失

现在许多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从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导师、家长五位一体全方面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展开管理。仍有很多教师采用保姆式管理,对学生循循教导要做什么,什么不能做,对学校的各项任务大多情况下是采用命令式口吻向学生发号施令。在这种教育管理背景下,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服从状态,无法激发个人的创造力的创新力,只是随波逐流,能顺利毕业就好。保姆式的大学教育管理,教师、辅导员等不能够准确定位自己,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使高校难以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3〕。

三、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构建方法

为了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务部印发了关于《教育部要求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通知》,要求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过程管理,提升教育质量。结合高校师生诉求及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要求,构建刚柔并济的教育管理模式,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理性与感性兼备,为高校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便利。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柔性教育管理理念的直接表现方式。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将“以人为本”贯穿到教育管理全过程,并对学校各项管理机制加以创新。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教师、辅导员等,都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原则,将学生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主体,既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兼顾其个性特征,以此为基础,对高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加以创新,在该过程中与学生建构良好、平等的沟通互动关系。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还要对大学生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尊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养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能够使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及工作等更加科学,对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非常有帮助〔4〕。

(二)刚柔并济地考量学生违纪处分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社会道德的首善之地,在处分学生问题上都是按规章制度办事。无论是高校内部教育教学秩序的维护,还是学术研究自由的保障,都要以高校内部秩序和规制确立为前提。但基于学生权益考量,需要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注意学生处分的适当性。处分属于刚性教育手段,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情节较轻的处分,应制定相应的销除制度,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违纪处分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违纪处分,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彰显高校教育中的人文关怀〔5〕。

(三)在制度层面坚持刚性原则

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术氛围非常重要。当前,我国一些学校高等教育学术氛围尚不够严肃,需要以一套理性的管理制度为依托,对高校各项工作进行刚性管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学科都非常重要,该过程中,应有选择地开展跨学科研讨工作,既要注重专业实用性,又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合理、完备〔6〕。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成熟规范的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进行严格管理和约束,帮助其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能够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从而在大学校园生活及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7〕。该过程中,既要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又要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进行学业管理等,还要注重学术氛围营造,引导大学生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参与到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中,凸显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开放性、包容性、务实性。以校务公开、党政联席等制度形式,对高校各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采取定编定岗等方式,激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到日常管理工作中,达到良好的刚性管理效果〔8〕。

(四)在管理层面坚持柔性原则

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决定其有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在大学期间自我定位清晰,学业动机明确。基于这一情况考量,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应采用柔性管理思维及方法,在以往制度性、惩罚性管理措施之外,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校要将人性化管理理念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把教育育人和服务有人作为始终如一的坚持。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要学会换为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业之间寻求平衡点。柔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大学生充分尊重,将其作为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主体,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针对一些关乎大学生利益的工作,要始终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学习方面,给予大学生适当的自由,而非采取强制性的方式。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除了考虑整体班级学生情况之外,还要关注个体学生的需求,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与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使他们愿意遵守,而不是强制执行。除此之外,还要在生活上给学生以便利,及时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他们以鼓励。学校管理者和辅导员等要时刻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给他们提供自我展示及就业机会,使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更加丰富,帮助他们了解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保证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自由〔9〕。以大学生奖助学金分配为例,除了建立一套刚性奖助学金评选制度之外,辅导员要加强与班级内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学生,通过微信、约谈等方式,与班级内的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刚柔相济的方式,确保奖助学金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再比如,一项调查显示,70.5%的受访学生曾为宿舍矛盾感到烦恼,67.6%的受访学生曾想调换宿舍。针对这一情况,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中,将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他们谈心、交朋友,学会采用柔性化的处理方法,倾听学生的心声,接纳学生的合理化建议,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四、构建刚柔并济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注意事项

首先,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旨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采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方法时,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考量,深入思考大学本位。其次,合理区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近年,大学一直在扩招,生源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发展不平衡,这对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领导和专业教师等要明确区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注重专业安排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大学生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增强其责任意识。第三,明确刚柔并济大学教育管理目的,从而使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有效。高校管理者要以健全的管理制度为约束,体现教育管理工作的刚性,以此对大学生进行约束,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其提供人性化指导,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力其未来发展〔10〕。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