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管理的模式

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普及式管理模式;高职教育管理;对策

一、前言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教育规模、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必须要采取更加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普及式教育管理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下衍生的新式教育管理模式,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及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顺应时代的需求来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构建普及式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路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我国现代化教育手段日新月异,“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愈加受师生的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求高职院校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服务中心,不仅要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需求,获取应有的大学文凭,同时要求高职院校将学生培养成有技能、有知识的综合型社会人才。由于高职学生大多都是成年人,都存在自身的独立意识,这也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在高职日常教育管理中,教师必须要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以现代教育观念、眼光来培养学生[1]。

(二)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任务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如今我国最欠缺的综合型人才,而培养综合性人才也是素质教育下所提出的核心目标。素质教育下的综合型人才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具有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才;(2)在多元社会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快速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3)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自身的特长等。只有具备以上三点特质,才能够被称之为综合型社会人才,这也是现代高职教育管理的目标。

三、建立普及式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强化引导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展开党团活动以及政治思想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建立骨干学生队伍。例如展开政治学习、优秀团员入党工作、党课教育等,以党的形式引导学生能够积极、进步,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让骨干学生在教育管理中能够起到带头作用。为了能够保障学生的生活秩序与教学秩序,高职院校需要继续坚持晚自习与早操的制度,严格控制上课出勤率与到课率,并且不定期检查宿舍卫生,从而加强那些自控能力差学生的自我约束力,降低因学生自身的问题出现不及格、难毕业的现象。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不定期的展开主题教育,从而展开职业道德与专业思想教育,明确指出校园没文明行为,从而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且通过主题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有效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全方位的过程管理

想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中,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模式,从而培养各个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大一学生采用引导强化式管理。由于大一学生刚刚接触到大一生活,在充满自由的大学生活中,大一学生的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所以必须要加强对该阶段学生的管理,从而约束该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早操、晚自习等都不可怠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同时帮助该阶段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从高中生活过渡到大学生活中[2]。第二,大二阶段以挖掘潜能为主,实施指导式管理。大二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高峰期,很多学生在此阶段树立自身的努力目标。所以,必须要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通过多样性的校园活动,让该阶段的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同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分析能力、表演能力等。采取实到式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对该阶段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更多的技能,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生活中与学习中的问题。第三,大三阶段实行实践式管理。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大三学生要面临着工作实习,所以在教育管理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为主,让该阶段的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社会场景来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帮助学生能够合理地选择就业岗位,并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大三学生的个人价值融入到社会中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创新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意义重大,不容忽视,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建立普及式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综合型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芳.正确认识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综合素质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12(05):56.

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2

【关键词】教育服务;教学管理模式;学分银行;校企合作;质量监督和评价

一、高等教育服务

高等教育供求及其调节研究结果表明,人才不是高校的“产品”,不为高校所有,人才即高素质的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人才自身而非高校,高校并不能像一般生产企业拥有自己的产品一样拥有人才,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也不存在真正的交换关系,人才市场上,供求双方是人才与用人单位而非高校与用人单位。求学者之所以求学是因为其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可以在未来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求学者缴纳学费并牺牲提前就业的潜在收益,目的是通过受教育提高自身劳动力商品的质量,增强自身的素质。学校通过设计、教育教学实践使求学者劳动力商品的质量得以改善,实质上提供的是一种教育服务,学生通过生产和消费这种服务而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使得自身劳动力商品的质量得到提高。服务的概念源于经济学领域,指的是:可被区分界定,主要为不可感知却可使欲望获得满足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并不需要与其它的产品或服务的出售联系在一起。生成服务时可能会或不会需要利用实物,而且即使需要借助某些实物协助生成服务,这些实物的所有权将不涉及转移的问题。高等教育服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服务,它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利用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技术为教育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提高或改善受教育者智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素质,促进教育需求者人力资本增值的非实物形态的产品。高等学校向教育消费者提供的这种服务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纵向看,高等教育服务表现为不同的专业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师的备课、上课等一系列工作。从横向看,高等教育服务表现为由核心产出、辅助产出和附加产出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以服务的形式将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大学生和高等学校之间形成了教育服务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求学者即大学生在求学前会根据社会需要并结合自身特点,在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选择学校、专业与方向。在求学过程中,求学者会在完成学校既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主攻方向,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毕业时,求学者将面向人才市场参与竞争。总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对高等学校的影响是通过对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需求主体——求学者的影响而发生作用的。因此,大学生在教育服务市场的主体地位是显而易见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需要,更要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市场的需要,从而满足个人及家庭的求学愿望。

二、高职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统一化的管理模式

管理的有效性应体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内在质量与外在表现的统一”。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中,继承管理的延续性很强,很多高职院校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从管理层到普通教师都习惯于中专学校的管理模式,管理者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性,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安排,不可以有其他的想法和要求,所有的教学安排全部“一刀切、一言堂”。部分院校采取了学年学分制,按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对其加以严格的年限设定,学生只能接受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定课程和学时的教学,统一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从教学计划到考试,统一指令、材、统一考试、统一答案,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学生既不能选择课程也不能选择老师和上课时间等,毫无选择权,甚至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之甚少,对就业的打算更是无从谈起,由此造成老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被动呆板地学,毫无生气,缺乏积极主动的氛围。最后参加统一考核,取得的平均学分绩点作为衡量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学年学分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它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这样的管理从表面看起来,一切被管理得井井有条,一片祥和的氛围,管理者轻松而得意,但是实际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被这种简单而粗暴的管理方式彻底扼杀,学生不再思考一些“无谓的东西”,甚至丢失了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爱好被这种单一而纯粹的管理方式完全忽略,一些本来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因为无法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的指导而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消极、厌倦、对抗的情绪。要打破经验式的管理思维,放弃“简单有效”的管理模式,采取“复杂多样”的创新管理模式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多此一举。但是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统一简单的教学管理模式无法有效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更无法体现市场经济下教育服务的宗旨,必须与多样化的创新模式相融合。

(二)形式化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和教育服务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管理制度的制定需以教育服务的最终结果为目的,站在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高度对管理者的工作进行约束、对老师的教学进行指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等。从实际落实的角度还需要考虑到管理制度的执行难度,有的难度是可以克服的,而有的难度可能就目前而言根本不可能做到。在高职院校里,管理制度的制定一般由职能部门起草和实施,起草者大多从方便管理、便于开展工作的角度构建框架,从而忽略了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最终导致制度的执行力不够,沦为经验化管理,管理制度亦成为空中楼阁。

(三)封闭化的管理过程

高职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以技术和技能的掌握为目的,要求受教育者能够胜任某项职业,高职教育服务的关键是技能和职业,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不可能像其他的高等教育那样,每天坐在教室里看书、思考、研究,它需要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合作、与公司合作、与兄弟院校合作,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教学资源,在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但是,就目前的实际而言,由于高职院校先天不足,使得很多教育教学工作者过多地强调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环节的完整性;部分教学管理工作者认为开放式和动态化的教学管理过于麻烦;管理层包括决策层惧怕由于开放导致学校在兄弟院校之间的竞争处于劣势等等,这些都是造成高职院校相对封闭化管理的原因。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始终是“一头热、一头冷”。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来讲意义重大,可是对企业而言短时间内无法看到实际利益。高职并非真正的高校,科研能力方面很难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成果,学生上岗更像是小孩子玩游戏,风险大过效益,没有实际利益的驱动,即使在政府的牵头下,合作也显得“无精打采”。

三、关于解决办法的思考

(一)实施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7]123号)也明确要求:“根据区域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快区域和行业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这些政策为实施学分制管理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学校将课程、环节、证书等以学时为统一标准标注相应的学分,作为商品上架供消费者选择,学生作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素质,甚至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人生志向而对此进行取舍。为确保服务效果,可以允许学生以第一次课的试听感受衡量是否选课。修读完成后参加学校考核,取得相应的学分后存入学分银行,待取得学分满足毕业条件后学校授予毕业证书。学分银行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通过学分银行可以完成学分的积累和兑换。所谓积累即指消费者在某一时间段内参加各种形式学习并通过考核后获得的所有学分,学分银行对每一个学分进行记录。例如学生参加游学、夏令营等获得的学习经历,或者参加其他学校的课程学习并通过认可的,可以将学分以一定的形式存入学分银行,通过学分银行的记录可以拓宽求学者的学习途径,丰富求学者的学习经历。另一方面,学分银行具有兑换功能。所谓兑换即指使用学分银行里多余的学分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要求置换未通过的项目的学分,使求学者能够获顺利取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例如获取毕业证书、申请其他学校继续学习的机会等等。学分制的灵活性必然带来办学的一系列变化:教学计划、课程结构的多样化;教学内容、教学情况的复杂化;学籍变动的频繁化;学生流动的快速化等,这些都加大了教学过程管理的难度。学校需针对这些变化制订相关制度,建立诸如弹性学制管理小组、课程管理小组等职能机构,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本身和相互间的衔接、协调工作,防止疏漏、中断,造成管理脱节。由于学制和课程要求的多变,考核也显得更加困难。必须制订严格、明确、操作性强的考核制度,应成立专门的考核机构,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人才输出的质量。学分制的管理模式既满足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也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形成了学校和市场、学校和学生间的宽松和谐、双向良性联动的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健康成长,从而也必将推动高职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整合资源,深化校企合作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纯粹的一种市场行为,合作双方根据彼此的需要自觉自愿建立的权利和义务并存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形式。办学可以是公益性的,但是企业绝对是利益驱动,因此,只有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使合作继续深入下去,才没有学校“高攀”企业的错觉。深化校企合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打破双方的固定思维和原始诉求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企业不是解决就业的“救星”,校企合作也不是解决就业“出口”的手段。从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角度分析,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产出,服务的对象是求学者,高校若能以自身的认知性技能为优势,为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文化培训、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企业宣传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职工的知识理论水平,同时企业文化的建立可以使职工对企业有认同感,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缩短产品研发的周期,在技术攻关上得到理论支撑,使新产品、新技术得到迅速传播,企业必将从中获利。高校在提供教育服务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历练,教师队伍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增加成就感和社会的认同度。从合作企业的角度来说,校企合作不仅是解决企业招工的问题,要运用战略性的眼光,将校企合作作为打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部分,把学习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来,把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质量的把关带到学校中去。2.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将合作深入下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提出了教育服务的观点,从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角度分析,高校向求学者提供的是一种旨在改善和提高求学者人力资本价值的无形商品,高等教育产出是教育服务,以产品质量观而言,高等教育服务是在其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离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由此可见,教育服务作为一种无形的产品输出,高校对其质量的把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得以延续和繁荣的基石。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用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回报社会。企业在监督和检查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要主动地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方案,不定期到学校调研、讲课等,使学生在上岗前对企业文化、企业生活、岗位工作有一定了解,提前对企业有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加就业的稳定性。

(三)建立适应学分制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

教育服务与人才产品是高等教育产出的两个不同方面,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选择性教育阶段,求学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强化,就市场经济而言,顾客的满意度与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学质量可谓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心。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监控的重心在于教学活动,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将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体系包括七个要素:监控目标、监控主体、监控客体、教学质量标准、监控方法、监控指标、监控结果的反馈和运用,这七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所实施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与高等教育服务体系相对应,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体系是由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由教与学质量形成的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等构成。因此,学生对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对课程或教师的评价,而且还包括学生对专业及学校的整体评价。

参考文献:

[1]刘俊学.试论大学生的市场主体地位[J].人才开发,2002(4).

[2]孟明义.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18-138.

[3]王晓江等.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

[4]刘俊学.基于教育服务的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5]徐爱萍.适应学分制改革建立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6]《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7]《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经济

教育活动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正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方面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来进行建设,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漫长的一个过程,但从总体来说就分为三大阶段,教育前期、教育中期以及教育后期,而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教育前期,也就是所说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起点,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就有一套相对应的管理体制模式。所谓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指的就是学校的管理部门在职能、组织结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完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学前教育得到良好发展,为后面的教育活动奠定基础,而且也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发展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样事物的发展,为了能够促进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阻碍其发展,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促进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针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只有将问题明确化,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下,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发挥的作用是重大的,起到主导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职责定位不够明确和管理也不够到位,与此同时,政府人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不足,使得学前教育的发展缺少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

在我国实行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主要是以分级管理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受到政府职责定位不够明确这一因素的影响,就使得在其中工作的人员多承担的工作任务更加模糊化,人员配置也更加不合理化,双重作用影响之下使得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管理操作性差,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相对应地也体现在教育活动中,而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也没有良好的法律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工作,使得这些不好的行为危害着学前的教育发展,具体表现在监督范围不全面、监控标准没有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机制设定不完善等情况。

二、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策略

学前教育之于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分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希望可以有效改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现状从,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整体性发展,而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是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而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政府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第一步就是需要政府做好相关的工作。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将自己所要发挥的职责明确化,只有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准确了,才能针对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制订对应的计划。其次,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统筹规划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颁布一些合理的措施来规范管理学前教育,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加大经济投入

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重要步骤就是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以法律的威严性、严肃性来规范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之所以存在很多的问题,教育质量无法得以提升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因此,就需要立足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发展的法律规范,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为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还需要加大经济方面的投入,进行合理的机构以及人员的配置,促进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学前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社会的发展方向,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建立是推动学前教育的关键。本文针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可以促进学前教育的整体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珍.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研究[J].山西青年,2016(14).

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4

关键词和谐社会;成人教育;管理模式

1简析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成人教育管理

1.1成人教育管理的特点

(1)成人教育具有规范性。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成人教育从制度法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多个领域对教学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使其教学效果更为严谨。(2)成人教育具有整合性的特点。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特殊性,其在制定教学方针与计划时需要综合协调各方面因素,促使其管理机制更加科学[1]。

1.2和谐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主要由科学管理目标、完善考核体制、有效激励模式等三部分要素构成。通常来讲,传统的教学管理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为主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技能,不同于传统教育管理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目标以学生终身教育为主,其更加关注成人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教学的考核体系既要考核学生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靠充分考量学生教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其主要由于考核体系与考核手段两部分组成。有效的激励模式通过成人行为导向目标的制定来指导学员朝向既定目标努力,以此达到成人教育和谐的发展局面[2]。

2和谐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成人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管理模式不一致

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理念是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将学历当作衡量国民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进而忽视教育自身的根本特点。经常会出现教学管理理念与教学改革要求不相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等现象,没有将成人教育的独特性遇特殊性考虑其中,进而限制了成人教育的长足发展与进步。

2.2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与学生基本诉求相违背

首先,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国民的成人教育诉求也呈现高要求与高标准的发展趋势。但是现阶段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够完善,其工作岗位定位与职业分配也不够明确,成人教育的学生经常都处于繁忙的工作状态,其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难以进行有效的调整,使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次,现有的成人教育体系与成人的基本教学需求不相一致。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现:成人教育教学教材偏重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训练、成人教育课堂主以传统灌溉式方式为主,缺少互动性与沟通性、成人教研者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在课堂上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3]。

2.3成人教育教学团队素质偏低

大多数学校都将教学发展的重点放在普通教育教学管理层面,逐渐形成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成人教育为辅的教育发展格局。且随着成人教育发展规模的逐渐扩大化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仍旧未有所改变。与此同时,成人教育教学队伍工作人员的老龄化、高素质工作人员的缺失都成为制约成人教育发展与壮大的重要因素[4]。

3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3.1在成人教育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和谐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就是根据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与用人需求为成人教育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服务模式。因此,在和谐社会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成人教育管理之中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有关部门在开展成人教育时应该给予成人教育者充分的自由,让其自主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并亲自参与到教学设计环节中,充分调动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其次,成人教育机构还应该在内部构建一个适合成人进行终身学习的和谐教学环境与管理体系,充分满足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诉求,为和谐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最后,成人教育的有关管理人员在构建成人管理模式时,还需要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素融入其中,逐步树立教育服务意识、市场竞争意识[5]。

3.2将创新理念与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相融合

当下若想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要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成人教育的有关工作人员应该紧随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通过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来丰富自身知识体系结构。只有不断创新成人教育管理理念与管理体系才可以保证成人教育工作开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其次,若想有效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就必须要构建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体系。总体来讲,成人教育教学工作应该以成人为核心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来讲可以给予教师成人教学工作充分的自由与广阔的教育空间,使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成人教学管理工作中;另外一方面,还可以让教师在成人教育中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职责与使命,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促使成人教育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化与专业化[6]。

3.3以终身服务理念的融入来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在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若想有效提高成人教育教学水平就必须要充分意识到教育管理者自身的角色定位,通过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来促进成人教育管理的人性化与高效化。首先,为保证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的全面化有关工作人员应该从学生选课、考试、成绩录入等多方面提供优质化的服务,使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其次,成人教育的有关教学人员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将实践性、创新性等要素融入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环节之中,突出成人岗位职能培养的重要性。最后,成人教育的有关教学人员还需要在内部构建完备的教学监督管理评价体系,通过教师间交互式的教学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模式的开展来促进成人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7]。

3.4将全面发展理念与成人教育管理相结合

和谐社会背景下科学有效的成人教育管理体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对此,成人教育机构应该将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的理念融入到管理模式构建方面,逐渐培养出高素质的教研队伍。对此,成人教育机构的有关领导人员在对教研人员进行招聘时,要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教研人员的工作素养与专业背景层面,在对工作人员进行招聘后还需要定期对其开展管理理念与教研模式的相关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与服务水平[8]。

4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

4.1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成人教育是促进终身学习理念贯彻落实的重要途径

成人教育主要由高等教育、网络化教育、自主考试、远程教学等多个部分构成的。总体来讲,成人教育不同于一般性教育其是在没有任何政府性资金补助与投资的情况下逐步发展而来的,其以自身的拼搏与努力承担了社会教育补偿的公共职能,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复合型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促进了社会性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4.2成人教育是促进和谐社会教育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的文化教育,将我国各类教育资源与教育类型进行有机结合构建成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既是满足社会各个阶层共同文化需求的要求又是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的重要措施。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科教兴国战略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广大国民的再学习提供一种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

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5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中专学生的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显得与时代的发展不能协调?迫切需要构建一个适合新时期发展需求的新教育管理模式来适应新的形势?本文针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大中专学生教育管理提供参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在实现普及化的大众化教育?大中专院校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学年制逐渐被学分制所取代;管理制度从“半军事化”的严厉、强制、高压型向宽松化、人性化过渡;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政府不再扮演学生毕业分配的主要角色?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学校?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需求的供给方?那么?学校将如何应对形势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给大中专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建立一种能够适应新情况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势在必行。而大中专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极度关注、学生极其关心的大事?所以构建“以社会需求导向”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机制?这样既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又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管理效果。“以社会需求导向”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指以社会、学校、学生及其相关的大中专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综合管理为出发点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将社会需求与就业教育融于所有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之中?贯穿于大中专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围绕社会需求与就业这个中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全方位、多角度、个性化教育?为社会培养实用、合格的人才。

一、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体系

要将教育和教育管理的重心围绕在以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这个中心上来?教育管理的内容应涵盖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将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融于整个大中专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并作为重点工作加以实施。社会没有需求就是人才的浪费、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就是对社会和学生会及家长的不负责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教育和培养学生正确评估自我?正确把握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一)社会需求、人生目标与自我定位教育

没有社会需求的人生目标是空洞的?没有价值?也没有实际意义?对社会和家长来说是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对学生来说是青春的浪费。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职业生涯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学校结合社会需求有计划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根据自身特长做中长期自我表现发展规划?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中专学校适应性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大中专学校的学习、生活、情感、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并在认真分析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的情况下引导他们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向大中专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可能缩短“过渡时期”。第二?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为切人点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更多地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相关知识和社会变化形势?帮助学生了解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涵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让学生懂得: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回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前提?由此可以变就业压力为主动迎接社会挑战的动力?使学校的要求更容易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第三?根据学校的特定和优势?结合社会需求及学生的职业兴趣?有计划、有目标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理想。通过介绍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以及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稳定他们的专业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确立职业理想。

(二)了解社会、注重技能教育

以往的教育模式使学校的教与学都与社会没有直接联系?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并不关心。而今作为学校要办出特色、创出教育品牌?就必须研究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在大环境中比较学校的自我优势?寻求长远的自我表现发展战略?建立独特的教育管理模式。第一?学校要把社会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教学运用作为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的相关课程中一部分?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有计划地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规?掌握国家有关大中专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注重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教育?可以在学生所学专业的横向与纵向延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允许学生跨学科选择其它学科的选修课程。课程作业尽可能多地联系实际?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课程作业的内容和结构。

二、多视角审视教育管理模式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学校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出社会的顶尖精英?但也不是学生毕业后找到就业机会就万事大吉了。学校的任务不能是追求利润的教育“机器”?当然也不是慈善教育体系?学校在把握好两者关系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社会责任?要承担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就必须时刻审视教育与社会发展是不是一致。学校是社会这个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长期稳定发展。那么学校就要以多视角地审视自我发展的道路正确与否。综合验证法是:中短期就业情况反馈调查结合;单一性人才与复合性人才反馈调查结合;本专业一次性就业率与跨专业一次性就业率结合;二次就业与就业稳定性结合;学生个人发展与再教育结合。用以上各项因素做定向和随机调查反馈、统计分析?以把握学校未来的教育方向和教育管理模式的修正。

建立一个长期稳定、有效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及社会网络反馈联络体系是学校及时掌握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再结合政府的宏观指导及社会其它方面的信息反馈处理?制定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教育管理模式。及时调整战略和教育管理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但也要考虑教育的连续性和调整的适应性。要把教育管理模式的变更的正副效应考虑充分。

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6

关键词 三自教育 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84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学生活质量以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本质要求。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需要高校人文教育的理性引导,更需要大学生个体精神与行为上的自我诉求。“三自教育”管理模式是应高校开展素质教育要求提出的学生管理新模式,是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

1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现代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扩招致使大学生的同质化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大学生基数增大,家庭背景、个性化特质等大学生异质化现象严重,大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因素都迫使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方面,要结合社会现实发展、高校新形势特点以及大学生异质化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活动,以求净化其人格、培养其能力、提升其意识、锻炼其意志。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能够对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当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无法脱离开传统教育理念的禁锢,游离于现代高等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本质目标之外,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没有充分发掘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当下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在意志和行为上自律性不强,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理应着重考虑。学生管理工作包含高校教育管理机构、学生教育工作者、大学生个体三个层次,前两者属于外在因素,注重大学生自我管理才是寻求发展之根本。

面对当下个性特点迥异的大学生群体,如何能够有效的加强教育与管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管理模式,便是新形势下高校积极探索的学生管理新办法。“三自教育”是什么?是指在学校的指导下,学生把自身作为管理、教育、服务的对象,根据社会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发挥“自主、自觉、自为、自律”的主体能动性,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活动。①“三自教育”管理模式包含三个着力点:“求知”、“能力”、“做人”,求知即在思想自由的学术世界里探求真知;能力即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人即在社会团体活动中提升社会化发展水平。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大学生主客兼顾,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新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要突破传统,不拘泥于规章制度的管理与约束,而重在开放环境下的自我成长,注重大学生在改变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上有所突破,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2 大学生自我管理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高校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的重要主题,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素质涵盖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规范的正式表述,“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同志作了题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讲话,讲话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基础,指出“素质教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以育人为本”。

素质教育讲究在正确道路上充分张扬个性,讲究能够独立地进行创造性工作,而大学生自我管理,使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就最大限度地培养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大学的整体环境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素质教育基调推动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发展,充分调动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尤其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力进行,这也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素质教育既要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也要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立在思想道德素质基础上的文化素质,才能真正确保高校大学生能够体现社会和人文品质,能够成长为社会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

素质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管理相辅相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意识的培养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进一步发掘和提升,而素质教育是大学生个体充分自由发展基础之上的自我凝练。大学生素质的内涵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与大学身自我发展相互影响下的共同价值追求,在教育效果上可谓是异曲同工,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和谐发展。“三自教育”管理模式正是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针对大学生的个体特点提出的教育模式,集共性发展与个别对待的特征相融合在一起。

3 加强大学生“三自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途径

3.1 高校机构要转变学生管理工作观念

首先,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突显大学生主体性。大学教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提供可能性,在精神层面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自我,完成自我认知。大学生在角色认知上实现转变包含四方面:生活上实现由单纯依靠父母到独立生活的转变;学习上实现由单纯依靠老师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转变;社会交往上实现由单纯的校园交往向社会扩展的转变;素质培养上实现由单一的专业学习向综合素质拓展的转变。

其次,职能上要从管理转向服务。作为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要切实领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指导思想,落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教育”的具体要求,在育人理念上要真正以以服务学生为本。积极创建服务型大学,培养服务型人才,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组织机构要先从向学生传递“服务育人”的大学理念开始,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服务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3.2 满足学生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高层次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观点,人具有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是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基础之上的价值追求,是个人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大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精神个体,因此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场所,理应充分尊重、认可学生,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著作中强调“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从教到不教才是教育的本质。

大学生也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读大学要先从读懂自己开始,在大学里要努力做到“十自”:学习上自觉、自主,生活上自理、自立,管理上自律、自治,思想上自修、自省,心理上、自控。努力的做到使自己成为思想成熟、意志坚定、人格健全、品质优良、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合格大学生,成为“有梦想、有修养、有担当、守底线”的大学生。

3.3 敦促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高层次的文化素质,更要兼备崇高的精神素养和责任意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认识并走入社会的形式之一是通过寒、暑假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明白个人角色,通过实践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知到行,又从行到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目标,提高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③大学生自制意识与能力的提升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提炼,从意识形态上升为行为塑造。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砺自我,才能真正提高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3.4 寓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当代大学生自制力不足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体现,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提升大学生自制意识和能力也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于一体,在彼此交融的共同影响下,以求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行为规范进行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既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更在是实践中得以升华和提炼出来的。因此,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种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④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构建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的内在标准,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提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影响作用。

注释

① 金国雄,范庆瑜.高校学生“三自”管理模式探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

② 李儒峰.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初探[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