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行为;思想;引导路径;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6)-02-0080-02 DOI:10.15948/ki.37-1500/s.2016.02.040
0.引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三字经反复论证一个观点,人的善恶是后天形成的,如果在关键时候不能加以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就会使人误入歧途,或对社会有害。而一个人的大学时期(18至22周岁)恰好就是这个关键时期,大学时期的青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刚从身心俱乏的高考中解放出来,需要对这个缤纷绚烂的世界有一个新的考量和认知,需要对自己的近期和人生做一个良好的规划,所以,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如何吸引大学生,使引导成为一种自觉跟随的有效形式,这就需要创新引导路径,通过开展品牌的、学生们喜爱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来实现,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1],团支部的幸福感。
1.大学生思想发展和思想教育现状
高校学生“舶来思想”根基较深,一方面,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突出表现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2]。在他们的眼里,裸捐救困,扶起老奶奶的爱心人是作秀、逞能,刻苦钻研的学者是博抄群书的‘编版人才’,对于乐于助人、积极上进的同学,则讽刺为走上层路线的‘窃听器’等。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各种思潮的涌现,原有单一思想认识模式正在被多元化的意识内容所取代。其中既包含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思想,也不乏一些陈腐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大学生日渐分不清什么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什么是自甘沦落。近年来随着“复旦大学投毒案”、“杭州商学院女生充当”等事件陆续被新闻媒体曝光,大学生这个自命为“天之娇子”、“壮志骄阳”的社会群体,再次被推上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几乎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3]。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仰上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如果在“90后”的大学生中运用老套的思想引导路径载体,单纯的说教,空洞的团会学习就不会有所成效。因此需要创新引导路径的载体,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引导平台,站在青年大学生的视角下寻找动力源,吸引广大青年主动接受引导和教育,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时代感召力的大学生先进典型,重树新青年的优秀形象,这对于新时期文化建设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2.大学生思想引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强,思想引导形式单一老化网络化的今天如果还用上世纪的思想引导路径,单一的用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大团会小团会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生硬的让学生接受某一事物,改变某一观念,形成某一认知,那只能一时让大学生记住,而不能内化,更不可能长久固化于思想深处。大学生不但感受不到需要掌握的内容先进性,更不能通过所知内容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经过了很多轮次的主题思想教育,早就觉得习以为常无所谓,通常是大家在一起聊聊天,根据主题说两句话就草草了事,并没有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甚至有的班级不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直接照完照片就结束了。2.2大学生思想引导路径与实际问题尚未良好接轨大学生思想引导的目的是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但由于人的思想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因此就要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减轻他们由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思想压力和思想波动,从而提高实效性。由于引导路径缺乏创新,缺少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或者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有很多种思想问题,有的因为学习原因,有的因为情感原因,有的因为寝室成员的人际关系原因等等,单一的思想引导路径载体不能包治百病,更不能如灵丹妙药般药到病除,使得大学生引导路径总与实际问题间存在一定隔阂,在利用主题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效果明显大打折扣。2.3大学生思想引导过于形式化,缺少监督评价体系部分大学生对于主题团会的看法是过于形式化,解决不了问题,但外表绚丽辉煌,造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假优秀假象。大家注重的是如何将照片照好,将总结写的更加生动、精彩。大道理讲多了,未能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譬如,对学生中出现热衷经商、超前消费、追求享受、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等现象,不是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学生的心态进行深入细致的理性分析,对症下药,而是仅仅讲不要辜负父母的希望,要养成俭朴的习惯这样一些道理。这种“空”对“空”的说教,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缺少对大学生思想引导、主题思想教育的监督评价体系,使得形式化蔓延,内容空洞泛华,病态积累传染。
3.开展主题思想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引导路径
3.1主题思想教育模式创新,打造品牌引导载体主题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载体,也应该适应时展的需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从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学生实际出发,创新主题思想教育形式,增强主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从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创新体系来看,包含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等,还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系统性。因此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形式就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室内团会形式。如“分类引领青年”的案例———“时话实说青春即时贴”,利用网络时代的特点,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的贴吧、微博等平台来交流。使一些不好说的实际问题通过在贴吧发帖子、微博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可以匿名回帖,增加了隐私性、真实性和交流机会。团干部会仔细的研究同学们发的贴子,进行总结,整理出近一段时间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定为本期的主题,并让同学们用情景剧表演,三句半,自编相声,新闻直播、辩论等形式将问题演绎出来,使同学们通过实际参与来体验思想成长与实践探索之间碰撞后的真理感知。让班级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最为舞台的主角,提高了参与热情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性。3.2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运用名人效益引导大学生思想成长迷茫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外界舆论的影响,特别是对网络和娱乐界推出的一些流行偶像,在潜意识中具有模仿倾向,如果缺乏引导,就会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由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千名校友进班级”活动,将社会知名,成绩突出,学生崇拜的优秀校友请进班级,请进大家经常交流的媒介之中,通过成功事迹的宣讲与学习,增强学生的坚强决心和成才信心。校友们以一位学长的姿态对班级的同学们进行近距离的建议指导,使大家更加信服,少走了弯路,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的目的。3.3运用校园文化活动的活泼性,更好的为大学生思想引导服务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教育活动的又一主要阵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所提供的竞技平台、展示平台和娱乐平台,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寻找自己独有的发光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辱感,坚定自己在其他方面成功的信心。并不断通过多方面影响,提升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尊心,从而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新青年。3.4建立加权监督评价体系,使大学生思想引导路径系统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活动要想有生命力,就要有相应的考核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采取“计划—记录—总结”文字考核材料,VCR多媒体影像辅证材料,定期开展主题思想教育答辩等一整套监督评价体系,创造性的将活动的现场气氛纳入到记录表中,请老师、团干部、各班级团支书作为监督评价体系的组成机体,从而保证了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实效性与创新性,增强了参与者的集体荣誉感,激励了组织者更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
4.体系评价与展望
4.1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对该体系引领路径创新体系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对比试验,在相同年级不同班级采用进行主题思想教育,以及在相同班级不同年级进行主题思想教育模式,对其进行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364份,收回363份,在相同年级不同班级采取的调查问卷中,采用引领路径创新体系下开展主题思想教育的班级满意率86%,为采用该体系的班级满意度为49%。在相同班级不同年级采用该体系调查问卷显示,爱国荣校意识增强了16%,对团支部的依赖感更加强烈。4.2行为习惯养成评价通过行为观察对比发现,考试违纪率下降了2%,上自习率提高了21%,文明行为习惯和文明礼让用语明显增多,寝室人际关系和谐程度提高。
5.结论
(1)大一新生入学前,就要针对主题思想教育构建引领路径创新体系,使教育形式和理念系统化和规范化。(2)引领路径创新体系推进了高校主题思想教育良性发展,学生满意度86%,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团支部幸福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3)高校应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构建引领路径,通过调查问卷和行为观察评价体系优劣,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李和万,陈永华.高校共青团员与党员教育一体化系统构建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1(6):116-118.
[2]张志云.高校团组织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途径探索[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6).
[3]方堃,麻旎.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模式探究———以华中师范大学团校“三个三培养模式”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1).
[4]孙体楠.高校共青团活动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现状调查[J].校园生活,2009.11(107).
[5]颜涛.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及服务人才培养的作用发挥[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3).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2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思想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2-0070-002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这种跨越式发展也伴随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其中作为和谐社会基石的教育公平问题,成为这个时期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并轨”、缴费上学这一举措已在全国各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加之全国各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目前企业亏损面较大、职工下岗人数增加、农民收入低,贫富差距日益明显等因素,使高等学校贫困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这又使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了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焦点。
一、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现状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到2005年,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贫困生已经成为高校中引人注意的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他们承载着更重的压力,在享有教育公平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
1.经济因素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公平
教育的基本权利是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基本教育以及平等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不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就读的学校一般教育经费相对紧张、教学设备短缺、师资条件较差,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陈旧,教育质量的低下使他们在教育的起点上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这种不公平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贫困生达到高考录取分数线比例低,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上了录取分数线的贫困生,他们在选择就读的高校和专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往往是学费的多少,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也只能选择农林、地矿、师范等一些收费相对较低的高校或专业,从而失去接受与其分数和能力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权利。还有少数贫困生甚至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放弃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位官员尖锐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外一道不可逾越的隐性门槛。筹措学费的困难,甚至远远超过高考的困难……大学新生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超越教育范畴的社会问题。”
2.经济因素导致的受教育过程不公平
近年来,由于国家设立了“绿色通道”,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进入高等学校以后,经济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生的成长和发展,导致了高校贫困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公平。首先,贫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而贫困生则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勤工俭学,筹措学费和生活费,调查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有50%的贫困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这使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对少一些。同时,贫困生由于经济的拮据,无力购买学习资料或参加一些必要的培训班,甚至连最基本的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从而使他们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上处于劣势,影响了学习效果。其次,贫困造成他们能力和素质的差异。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贫困生在为生活担忧和奔波的同时,往往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应付学习上,从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据调查,有29.1%的贫困生因为怕影响学习而不愿担任学生干部,有17.1%的贫困生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而不能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使他们丧失了锻炼自身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机会,不利于提高自身素质。
3.经济因素导致的就业机会不公平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然而,许多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却经常会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家境好的大学生往往拥有丰富的就业资源,能支付起较高的就业成本,就业时选择余地大,容易进入较优越的工作岗位。而贫困大学生就业时选择余地小,他们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调查表明:多数大学毕业生希望出国或考研深造,而绝大部分的贫困生则选择直接就业,由于求学期间家庭经济已不堪重负,他们希望尽快就业以分担家庭的负担,回报自己的家人,而出国、考研深造对贫困大学生来说只是不可企及的梦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支付能力也相对较差,这也使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资源相对贫乏,就业信息相对闭塞,特别是在目前就业市场还不太规范,用人制度上的不正之风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因缺乏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就业支持,孤军奋战,很多情况下只能是求职无门、望洋兴叹,难以充分和顺利就业,就业质量相对较差,有的甚至毕业即面临失业。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缺失引起的突出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是贫困生最容易萌生的一种心理。所谓自卑,是指面对困难情境时,由无力感与无助感所交织成的一种无法达到目标时对自己的失望心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当地教育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这种客观存在的教育起点不公平,使他们在信息量、知识面、业余爱好及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距。一部分贫困生不能以豁达和坦然的心态看待这种差距,而是将这种差距视为对自尊的严重损害,因而常常表现出沮丧、自卑的心理倾向。
2.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对威胁或潜在威胁的一种本能的反映,常常表现为紧张、不安、彷徨等多种情感体验。贫困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情感体验丰富多彩,区别在于他们的种种需要都笼罩着经济困难的阴影。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压力,每年都要为高昂的学费、必需的生活费劳思费神,经常处于一种不安之中。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从而影响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而一旦考试失败或学业受挫,这种心理特征会更加明显,对父母的负疚,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愉快的体验,刺激着他们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有可能因为焦虑过度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产生反常的行为。
3.自闭行为
趋群性是青年人的天性,贫困生同样渴望交往。但事实上,贫困生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社团活动。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参加社团活动也需要一定的能力,不少贫困生由于以往埋头于书本,无暇顾及学习以外的文化生活,因此他们与普通学生相比,在文体艺术活动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和体验,往往技不如人,因而滋生自卑,逐步淡化这方面的兴趣。所以,在贫富差距的刺激下,多数贫困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常独来独往,给人以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三、基于教育公平缺失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对策
1.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是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一部分。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高等院校地区分布虽经调整,但仍不平衡。这些差别就构成了高等教育不平等现象存在的主要社会基础,从而使得在享受教育机会时有的人处于有利地位,有的人处于不利地位,因而也就产生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同时,我们要看到,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并非都和高等教育相关,因为高等教育本身承担的义务是有限的。在当前这个转型的社会,高等教育有其积极的功能,但更多的是承担了社会矛盾的“蓄水池”功能,它可以协调矛盾,但不能完全解决矛盾。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机会不公平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现实,深入研究教育机会不公平的各种现象,探讨其原因,探求解决教育机会不公平的对策和途径,尽量减少不公平。
2.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贫困生的特殊情况,使他们有着一般学生所不曾有过的人生经历,他们渴望被人理解、认可,空洞的道理丝毫也解决不了他们眼前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实实在在地做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尽最大的努力,全面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从而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向,定期与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3.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引导贫困生克服心理问题
高校应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给予具体指导。例如,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完善个性,战胜自我。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帮助贫困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挖掘、肯定他们的优点、优势,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激励中使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让广大同学主动与贫困生交往、交流,使他们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积极引导贫困生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克服自卑心理。
4.强化育人环境,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对贫困生来说,心理上的自卑和焦虑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它问题。因此,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大力宣传贫困生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的优秀典型,营造一种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黄映芳: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隐形思想;大学生;研究
隐形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人们能够对教育自觉的接受。在教育的大环境中,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潜获取或者是直接体验各种教育性经验的过程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1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1)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予以弥补。目前,对当代大学生所灌输的那种纯理论性的,显性思想政治的说教已经过时了,但过时并非是没有价值。在一些环节上,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但在当前社会大背景的巨大变化下,也带动大学生的表达习惯、处事风格、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高校教育者应审时度势、对教育地方习惯和方法不断进行调整,以随时随地的适应这种变化,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相适应。教育者应有意识的在各个中介体中,融入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图和内容。如各种志愿服务、考察参观、课外和校园活动等等,这样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得到了锻炼,而且还在各种活动中,受到各种感悟,参悟到许多的真谛。这种教育效果,恰恰是学校所希望和要求的。今天所处的时代,价值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刀切”已经被淘汰,必须充分尊重每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创新和开发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深受欢迎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进一步加大挖掘的力度,对灵活多样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善于运用和实施。
(2)在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多角度、全方位的贯穿,教育效果非常显著。大多数高校在目前还是通过课堂,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的学习之后,学生的业余生活时间还非常丰富,还有大量的剩余时间。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显得非常的无力和苍白,大学生课堂之外的教育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打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仅受课堂教育的局限性,就要在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多角度、全方位的贯穿隐性思想教育。渗透式教育理念,是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它侧重于用管理制度威慑人、用人格魅力和文化感染人和影响人,用环境熏陶人。这种教育会使大学生不知不觉的接受,并在大学生课外教育中始终贯穿。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认知上的不足。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存在着认知上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隐性思想政治作用效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种认知上的不足,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有着认知上的匮乏。而教育者,又过多强调的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的是以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这种解惑和传道的道德教育,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2)缺乏充足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足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运用,会对顺利开展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首先,没有恰当的隐喻蕴含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以一定的认知为基础,在精心构筑的教育环境和选择的教育载体中,将恰当的隐寓蕴含在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内容之中。因此,隐寓的恰当、合理与否,是决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丰富和多样的隐性教育资源,对隐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否具有多样性,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 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树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教育理念的原因,致使高职院校德育以灌输式显性教育占主导地位;而忽视了隐性教育方式的存在,很多教育者甚至否认隐性教育方式。但事实上,隐性教育的作用始终在潜移默化的发挥着作用,因此,要想使隐性德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就要使教育者具备隐性德育教育的意识,隐性德育的作用必须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到,只有这样才能使隐性教育被自觉地运用到德育教育工作之中。
(2)创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道德教育的效果:一是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接受和能够接受的程度;二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能否对其需要进行满足。只有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功能上实现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才能使教育的效果达到理想化。
(3)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开展。以一定的方式和途径,通过自组化个体的过程,实现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以及道德信念的内化,并实现个体的道德行为的外化形成,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的目的。这种效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通过大学生的亲临其境,使之受到启发,并得到提升;同时它又会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把思想道德水平不断的提高,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思想道德情感,培养出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战斗力。
4 结论
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高校德育。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就是把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的加强,使德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客观现实得知,研究隐性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提出隐性教育旨在对当前德育现状进行反思与超越。高职院校德育惟有与时展特征和青年学生的发展状况紧密结合,不断调整和更新自我,对新的教育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才能实现理想的德育功效。
参考文献:
[1] 杨爱丽.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及有效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2(28):1517.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4
关键词: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实践研究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好思想上的导航者和奠基者。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体制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以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树立正确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发扬学校优秀校风的重要表现。思想教育管理与学校的校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为加强校风建起到奠基作用和良好的管理作用,反过来良好的校风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发展进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保证。最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我国进入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国家需要的素质型人才,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是与我国科学化教育体制相适应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困境
1.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负责并以其为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部分学校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强化,导致传统的思想驾驭管理体制僵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无法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思想教育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缺乏有效规划,缺乏专业性的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导,管理体制停滞不前。
2.师资团队缺乏有效建设
思想教育老师在对学生思想教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在思想教育管理团队体系中,老师缺乏有效的共同交流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情况掌握不全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达,对教育信息、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力度不足,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思想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技能和知识点有待提高,学习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的创新能力的不足。
3.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化
思想教育管理方式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任务、目标、效率息息相关。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大多采取上课的方式,老师通过课堂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学生的教学课堂,但是学校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忽视了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模式存在僵硬化现象。
三、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研究
1.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革新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学生具体的思想教育情况,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加强对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涉猎学校的多个管理部门,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学校的各个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能,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合理有效的安排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强化职能发挥到最大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时,要时刻关注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关系和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广度和深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思想教育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性的技能能力,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明确的政治立场。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形成良性的互动沟通机制,在教师的资源配置方面,要合理优化,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一支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师资团队,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保障。
四、总结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持久的工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现实提供综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综上所述,本文论述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师资团队建设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加强管理体制强化、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旨在不断推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加快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作者:徐丹红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特征;对策
“90后”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等各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对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特征
1.彰显个性和自我意识,但缺乏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走在新世纪的“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喜欢彰显个人特点,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尤其喜欢对有个性的事物感兴趣。不论从衣着外表还是兴趣爱好,都在追逐着鲜明的个性,比任何其他年代的青年人更乐于展现自己、证明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也正是因为对个性的过分追求,处处表现自我意识,导致对集体的冷漠,对集体观念的淡薄,导致团队协作意识的缺失,在做抉择的时候,往往只重视自我的得失,缺乏和忽视集体主义价值观和荣誉观。再加上“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优越的待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对于吃苦耐劳、奉献社会缺乏理解,导致“90后”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
2.崇尚自由和思想独立,缺乏责任意识和抗压能力。“90后”大学生追求独立、自由,总要求有自己的自由空间,有自己独立的想法,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特征很鲜明,在学校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得那么独立和轻松自由,更渴望有成年人的成熟和稳定,但是表面的成熟难以掩饰内心的单纯与脆弱。受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90后”大学生在崇尚自由和思想独立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追逐,部分“90后”大学生把追求金钱、社会地位和富足的生活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而对新时代大学生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缺乏认识和认同,遇事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不考虑社会的责任和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长在温室中的花朵是经不住风雨的考验的。“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从小娇生惯养,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使得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性。社会经验的贫乏,生活阅历的肤浅,使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往往自信心受挫,心理极为脆弱,容易走向偏激。
3.关注社会现实,求知欲强,获取信息缺乏足够的渠道。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使社会处于一种开放、透明的状态,各种思潮和观点充斥着整个社会,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90后”大学生时刻关注社会的动态,吸取有利于自身成长的知识和经验。高考的扩招、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房价的飙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加,从而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形成较强的求知欲望和竞争意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于互联网,据调查,“90后”大学生课外知识的获取90%来自于网络,可见“90后”大学生缺乏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由于“90后”大学生对未知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且多数借助网络寻求新的知识,获取信息,而网络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的难度,无疑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点产生影响,再加上网络中大量的娱乐功能、不同群体人员的交流的便捷性等,更使不少大学生沉迷其中。
二、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1.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这一信息传播媒介已获得了“90后”大学生的广泛青眯,也成为他们课余时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展步伐,建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及时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主客体之间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双向的、平等的交流与对话。网络平台信息量大、信息传递的速度快,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更新教育观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理论层面的灌输,强调了对大学生基础理论的教育,是客体单方面的“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只是被动地接受或者承受,教育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学生也感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积极性很难调动。而理论侧面的知识枯燥无味,也很难得到主体即学生的充分认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内化到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去。因此,我们需要将传统的、正面的理论灌输转变为一种体验式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强实践形式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内容。
3.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培养,进行规范性引导和管理。针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从国家到地方都制定了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遵循“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肯定他们的优点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对他们的规范性引导和管理。“90后”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快,求知欲和学习能力超强,勇于提出一些不一样的看法和观点,且有很多观点会与我国传统观念有所差异甚至存在一定的冲突。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充斥着不同的观点和思潮,作为高等教育者、管理者,要理性对待,正确引导,从实际出发,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综合性人才,在鼓励个人发展的同时,规范“90后”大学生的行为,指导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学习,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具有包容性、广泛性、大众性、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方向推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摒弃一切不适合时展的教育理念,要认真分析“90后”大学生个性的内在与外在特征,对不良的个性要加以引导,对积极的个性充分鼓励,发扬其长处,纠正其偏颇。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氛围。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最突出的是要把大学生群体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努力营造一个文理渗透、艺体兼备的环境,使思想教育与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思想过硬、知识丰富、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雷.90后大学生特点及原因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DB/OL].(2012-11-13).
.
[2]吴婷.“90后”大学生沟通特征及对策分析[J].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2,(2):56-57.
[3]王薇薇.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8,(9):44-48.
[4]李华.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党史党建,2008,(14):101,107
[5]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J].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2,(2):8-10.
[6]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7]高中建,等.“9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8]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6-390.
思想教育研究范文6
1大学生当前思想问题状况分析
我国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学校生活环境也不断受到外部复杂因素的影响,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增加了困难。数据显示,存在思想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在20%―30%之间。
1.1对于学习环境、角色转变的适应障碍
大学的学习和管理环境与之前的学生生活有很大不同。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没有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需要学生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部分学生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学校生活中沉溺于游戏、恋爱,导致学业荒废。
1.2校园人际关系紧张
大学校园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差距较大。另外,由于涉及到更多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非常容易变得紧张。部分学生面临这些问题时会不知所措,进而产生自闭症、焦虑症等思想问题。
1.3学习与择业方面的困扰
对自己所选专业不满意是大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部分学生因此产生厌学行为,最终导致学业荒废。由于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较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导致他们对于未来更加迷茫。
1.4情感挫折带来的思想负担
大学阶段,没有了繁重的课业压力,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谈恋爱现象非常普遍。在恋爱过程中,难免产生各种纠纷或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对其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2当前大学生思想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2.1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虽然生活在校园当中,但是对于残酷的社会现实也有所了解,由此产生较大的思想包袱。首先,当前社会节奏较快、竞争激烈,使其对社会产生较大思想恐惧。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被各种价值观念扭曲和侵蚀。
2.2家庭环境原因
独生子女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从小在父母的娇生惯养的环境下长大,缺乏独立意识和能力。一旦失去家庭的保护,就可能迷失方向。如果遇到挫折,更是缺乏自己面对的能力。除了独立能力,他们的团队意识、分享意识也较为缺乏,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2.3学校环境因素
大学的学习特点、生活方式、组织关系与高中、初中相差较大,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较大震动和冲击。大学的教育环境具备较大开放性,老师难以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历的价值逐渐变低,也造成学习无用论的盛行,对他们身心健康成长造成更大危害。
2.4自我因素
大部分大学生年龄通常较小,人格发育尚未健全,缺乏一定程度上的分辨能力,可塑性较强。大学生在该时期尚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尚不准确,情绪相对不稳,容易波动,心理素质相对脆弱,难以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选择。
3提升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实效性原因分析
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但是受当前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效有限。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首先要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3.1社会原因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历的价值不断变低。大学教育与社会岗位需求的脱节是导致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育无用论快速蔓延,进而助长了大学生的浮躁风气。近年来大学生极端事件不断出现,如复旦毒杀室友案、药家鑫杀人案,这都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降低的反映。
3.2大学生自身原因
人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认知和想法,将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每个人对于思想教育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都不相同,对于相同事物的价值判断也不相同,导致思想教育实效性的个体差异。
4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实效性提高措施
思想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在教育方式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课外生活中思想教育的进行。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敞开心扉,排遣压力,回归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4.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一,主张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一方面可以按照年级特点进行分类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心理问题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划分,实施不同思想教育。
4.2提高思想教育专业课效果
开设思想教育专业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开展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的基础。通过大学生思想教育专业课的开设,可以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问题,并进行有效辅导。课堂上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敢于分享,对于解决其思想问题具有重要帮助。通过专业课的开设,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思想问题,走出思想阴影。
4.3课外思想辅导
大学生思想教育应以课堂教育为主,辅以丰富多样的课外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加强思想教育效果的作用。开展课外辅导,可以检验专业课的实际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融入集体,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开展的活动有宿舍联谊会、一对一帮助活动、文体比赛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