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行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业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业行业研究

矿业行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外资参股;银行业;经营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77-03

自1999年上海银行率先引入国际金融公司参股以来,外资对中国银行业的渗透也随着中国入世五年的过渡期的顺利进行而不断增强。据银监会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截至2006年12月底,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 033亿美元,占中国银行类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8%。而仅就2008年外资在中国上市银行中的占股情况而言,可以看出,14家上市银行中有12家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存在外资股东,占股比例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3.78%到交通银行的40.54%不等。其中,前十大股东中没有外资股东的民生银行在2004年时也曾得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1.1亿人民币、占股约4.55%的投资;而招商银行在H股市场也受到瑞银、JP摩根等国际投行的关注。另外,随着众多银行纷纷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逐年提高、我国银行盈利水平的逐渐增强和我国多家银行进行的对外投资,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正不断攀升。外资在这样的过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对于作为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我国金融体系所产生的影响,在这个外资蜂拥进入的浪潮中便值得相关监管部门和银行自身给予更大的关注。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目前,国内关于外资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外资的进入对中国的银行业起到了巨大的正面作用。而这种正面作用是通过竞争压力、资本金实力和技术优势这几方面得以体现的:

1.竞争压力增强促进中国银行业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大一统”的银行面貌被打破,商业银行的建立、股份制银行的建立、银行的逐步私有化和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这一系列动作都向中国银行业不断施加着竞争压力。银行不能再坐以待毙,而必须主动开拓新业务,朝着国际大银行的发展方向前进。叶欣(2006)认为,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的实际竞争压力程度有限,尚未打破中国银行业低效均衡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银行市场竞争条件的改善,将更有助于实现外部竞争压力对本国银行效率演变的促进作用。

2.资本金实力增强助跑中国银行业

外资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就来自外资对中资银行资本金的充实。陈奉先、涂万春(2008)认为,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东道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下降、风险管理水平上升,在中国的背景下可以认定这是外资银行积极作用的发挥;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的增加和持股比重的上升都能刺激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但是,外资银行持股比重的影响更具普遍性;不同类型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迟钝,而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迅速。

3.技术优势造福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

江 汕、毛夕、寅昱、刘智勇(2005)对中国银行业在世界1 000家大银行排名的分析中认为,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回报率和资产收益率均较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因此,外资的进入同时会伴随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金融产品的制作与运用技术的引入。

另一种观点认为,外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正面因素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李东耳(2008)通过利用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5―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与银行抗风险能力提升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外资银行的市场竞争、技术外溢和金融稳定效应以及我国银行的吸收效应在我国已经比较明显。

2.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目前,国外关于外国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及其效率影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综述性研究中。Terrell(1986)对14个发达国家1976年和1977年的外资银行情况进行了对比,发现那些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的国家总体上有更低的边际利率、税前利润和运营成本。Claessens and Glaessner(1998)对亚洲八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发现,银行部门开放度与本国银行效率水平显著相关,有限开放降低了对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得相关成本上升。Maritines and Mathieson,oldos(2001)对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外资银行进入主要通过竞争和外溢效应对效率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和指标选取

(一)概念界定

对于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影响的研究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于外资银行这一概念的界定过于模糊。陈奉先、涂万春(2008)的研究中对外资银行的界定是进入东道国的存款货币银行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银行、证券投资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这与外资银行传统定义指在本国境内由外国独资创办的银行的定义存在出处。其他研究当中对于外资银行和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两个概念之间也进行了模糊的概念处理。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将对两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别,并仅对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业对中国银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业是指那些占股比例较大,对银行资本金和银行决策会产生影响的外资股东。具体到本文指的是占股比例最大的十大股东中的外资股东。

(二)指标选取

本文中关于银行效率的评估原则是首先要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基本要求,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然后从每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因为本文讨论的是外资资产份额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因此,盈利性指标选取了与股东权益有关的指标,这一指标是根据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的通知的规定: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的计算公式如下:ROE = P/【E0 + NP÷2 + Ei×Mi÷M0 - Ej×Mj÷M0】。其中:P为报告期利润;NP为报告期净利润;E0为期初净资产;Ei为报告期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新增净资产;Ej为报告期回购或现金分红等减少净资产;M0为报告期月份数;Mi为新增净资产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Mj为减少净资产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

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的定义,选取了贷存比(C/D)、不良贷款率(BL)和资本充足率(CR)作为衡量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指标。贷存比对于依然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中国银行业来说依然是衡量银行流动性强弱的最好指标。贷存比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资产占存款负债的比例,又称存贷比。其他因素不变,贷存比越高表明银行资产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越强,更高的利润率来自于增加贷款利息收入或减少存款利息支出。

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是国际上认同的评价银行经营安全性的指标,其中,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余额×100%。而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本文运用的口径为国际银行监督管理基础的《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以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来衡量,其目标标准比率为8%。

三、数据和模型

(一)数据描述

通过对14家上市银行2008年财务报表整理得到的数据和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我们得到了2008年中国14家上市银行的流通股前十大股东中外资股东的占股比例、贷存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数据。由于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时间比较短,之前年份很难获得以上所有的数据。因此,我们运用2008年的数据,由于银行数目有14家,回归结果还是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的。

通过对14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制图,我们可以看到(如图1)外资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贷存比、不良贷款率是正相关的;而与资本充足率成反比。这与上文中外资可促进银行资本充足的结论略有差别。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浦发行偏离这种趋势比较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浦发行针对外资银行在增资验资过程中希望提高收益的需求,开发出了验资资金与同业资金拆借的组合性产品。这说明该行本身的技术水平和资本金能力较强,外资参股对其影响较小,其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也就相对较低。而外资占股比例不大的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变化趋势从图中并不能得到合理的结论。我们将在下面的论述中对上述的几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说明。

(一)模型的建立

1.回归分析模型

从上文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外资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资本充足率(CR)、不良贷款率(BL)、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贷存比(C/D)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我们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然后进行假设检验来验证回归模型的显著性并建立有关上述几个变量的模型:

FR= ξROE+ηC/D+μBL+βCR+θi,i=1,2,3,4

E(θi)=0; D(θi)=σ2;Cov(θi,θj)=0,i≠j i,j=1,2,3,4

其中,θi表示各个变量的调整残差,各θi独立同分布且服从N(0,σ2)。ξ、η、μ、 β分别代表了以上四个因素的回归系数,其中,ξ、η、μ、 β分别为ξ、η、μ、 β的最小二乘估计。利用最小二乘法 (M-)=(M-ξS-ηG-μF-βNX)来计算。

再利用假设检验:H0:ξ=η=μ=β=0;H1:ξ、η、μ、β至少一个不为零来检验ξ、η、μ、β的显著性水平,这里用来验证显著性水平的方法是偏差平方和分解方法,即 ST= SR + SE。在H0成立前提下,统计量: F=

服从F(p ,n-p-1)分布,当F> Fα(p ,n-p-1) 时,拒绝原假设,即回归显著。在本文中,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回归模型的有效性。

2.分类模型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Fisher判别来对样本中的12个具有外资参股的银行进行分类。Fisher判别是按类内方差尽量小、类间方差尽量大的准则来求判别函数的。其基本思想是投影,即将原来在P维空间的自变量组合投影到维度较低的D维空间去,然后在D维空间中再进行分类。投影的原则是使得每一类内的离差尽可能小,而不同类间投影的离差尽可能大。设有G个总体:ξ1,ξ2,…,ξG满足E(ξg)=μg,g=1,2,…,G和D(ξg)=∑g,g=1,2,…,G。对任给一个样品x,考虑u(x),记μg=E(u(x)|x∈ξg),g=1,2,…,G和σ2g=D(u(x)|x∈ξg),g=1,2,…,G

其判别标准为:寻找u(x)使类内偏差平方和 W0 最小,类间偏差平方和 B0 最大。W0 =σ2g B0=(ug-u)2。其中,u=ug使得I=Δ(x)=最大。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外资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资本充足率(CR)、不良贷款率(BL)、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贷存比(C/D)之间存在着FR= -0.155ROE+0.0125C/D+7.389BL-0.419CR+18.444这样的线性回归方程。

(二)回归分析

外资进入本应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银行的盈利水平,而在实证研究中银行中外资参股与这两项却是负相关。这一矛盾可以从资本充足率的定义中得到解释、说明,资本比率=(核心资本+次级资本)/风险资产。在外资进入的过程中,银行的资本金明显得到了扩充,此时,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原因就是与此同时风险资产比投资前上升了。这可以理解成外资的进入带入了新的业务,如我国银行都在积极探索投资银行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这些业务的风险比原来单纯的存贷款业务要高很多,但是,这正是我国银行业改变发展模式的必经之路。所以,虽然短期内外资进入会给资本充足率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具有正面意义的。而对于盈利能力的分析与资本充足率的分析密不可分。因为新涉足业务的开展,这势必会放弃一部分原有的盈利业务,而新业务又不能马上看到收益,短期内银行的盈利水平可能会有所下降。

我们还要注意到,存贷比与外资股东的相关性很小,这说明外资股东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自身原有业务(如存贷款业务)的稳健经营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不良贷款率与外资股东进入的比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也说明外资在短期内对中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

(三)分类结果

有判别分析可以把这12家银行分为四类(如图2),8和10为第一组,2、7和5第二组,11、12第三组,6、9、4第四组,而1、3第五组。这个分类基本与这12家银行在2008年世界前1 000大银行中的排位顺序一致,按照银行实力由强到弱的顺序,分组排列的顺序应该为第一组、第三组、第五组、第四组、第二组。其中工商银行的排序与实际排名有较大差别,这是因为我们所考虑的因素不仅包括世界前1 000大银行排序依靠的一级资本这一指标,而且还包括银行的盈利能力、安全性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等方面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在度量商业银行综合实力时应加入更多的考虑因素。

(四)回归分析的不足之处

1.本文选取的数据量太少。在回归分析中,数据量的多少对于回归结果的准确性的影响较大。由于外资进入我国时间尚短,相关数据难以取得,所以本文所进行回归的数据量较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回归的效果。但是,整体回归的意义和对结果的分析还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2.回归中的外资占比一项仅考虑了上市银行中流通股前十大股东中的外资股东。这可能造成忽略可能存在的影响的可能性。但是,本文所选用的数据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方面使得文章结论的说服力更强。

五、结论

经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短期内,外资参股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成负面作用;但是在长期内,外资参股对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和完善自身发展方面的正面作用还是不容否定的。因此在过渡时期,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一定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使得一方面可以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对金融改革起到阻碍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东欧国家的做法。

东欧国家开放的模式可概括成“三条道路”:以匈牙利为代表的对外资完全开放的改革模式;以波兰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通过国内市场IPO,吸引国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私有化道路;以捷克为代表的凭证私有化(voueher privatization)道路,政府只拿出一小部分银行股权推向公众(包括外国战略投资者)。其中,匈牙利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最为显著,仅就不良资产而言,改革前后其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即从1993年的30%降至1997年的8%,而捷克和波兰银行则没有多少效率上的改进。虽然不能完全将别的国家的模式套为己用,但是,不能拒绝向外资开放我们的银行业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开放道路的发展原则还是不变的。

参考文献:

[1] 陈奉先,涂万春.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东欧国家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J].世界经济研究,2008,(1).

[2] 叶欣.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J]. 财经问题研究,2006,(2).

[3] 江汕, 毛夕,寅昱,刘智勇.2005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评析[J].新金融,2005,(10).

[4] Mathieson, D.J.and Roldos, J. The Role of Foreign Banks in Emerging Marke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Bank, IMF, and Brookings Institution 3rd Annual Financial Markets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2001.

矿业行业研究范文2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2-4]1.行业因素采矿行业自从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所需采矿行业的支撑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矿石价格与国外接轨,从而带动了国内采矿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采矿行业在现阶段所具有的高收益吸引了大批非本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学生自身因素放弃本科学习了四年的专业,换到另一个不是很了解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做这个决定都是需要勇气的。就学生自身来说的原因可能是:(1)对自己的本专业失去兴趣。有些学生在升入大学时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在本科时期没有学好本专业,对自己原来所从事的专业失去信心,不感兴趣,心理上希望能换个专业。(2)担心就业率。由于矿业工程领域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所以,相关的采矿、安全甚至选矿专业的就业率都能得到保证。然而,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工科专业,或者是就业率本身就不高的基础学科专业或者文科类专业学生过分担心自己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从而在考研时选择了矿业工程专业。(3)家庭影响。矿业企业系统的子弟,为了毕业后能够顺利回家乡工作,或者为了将来自己的事业能发展得更好,由于在高考时并没有考虑那么长远,就会在考研时选择对他们将来发展更有利的专业。这部分人从小就对采矿行业耳濡目染,对这个行业也并不陌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放弃原有专业选择矿业工程这个专业并不困难。学生自身因素是出现大量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重要原因,大部分学生除了受矿业工程专业的外在利好影响外,还都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对于现实的一种选择。3.学校因素受矿业工程领域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矿业工程相关专业对我国来说仍然是冷门专业。但是,这不妨碍原有的几所煤炭部所属院校在他们本校所拥有的报考热度。这些院校大部分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并且这些学校的前身大部分都是矿院,矿业类相关专业在他们所在院校开设时间较长,技术力量雄厚。因此,矿业类专业一直受到他们所在院校师生的尊敬,考研时跨专业考取他们本校最好的专业也就不足为奇。由于这些院校报考矿业类相关专业的生源太多,本校所拥有的招生指标远远不能满足考生要求,因此,这也就间接带动了其他开设有矿业工程硕士点院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学校因素导致学生热衷于跨考矿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这个现象还会一直存在。其实,考生们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专业而报考有一定风险的矿业工程类专业,原因肯定不止以上几点,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是综合的。

二、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

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也都不尽相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5-7]1.专业基础良莠不齐对于跨考矿业工程的硕士研究生原有专业基础不同,对于学习矿业工程所具备的专业基础也有所差别。如有些学生在很早就准备跨考,本科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对矿业工程相关知识的储备;或者一些学生读的是跟矿业工程相近的地质等专业,他们原本学习的内容就跟矿业工程的知识有所交叉;而有些矿业类院校则把一些矿业类基础课程添加到部分工科基础课程中。上述现象决定了学院和导师所面临的学生专业基础是参差不齐的,给基础教学和培养方案造成困扰。2.学习过程过于浮躁跨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矿业类基础知识储备。然而,很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自身没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就急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样往往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结合到科研活动中,造成对学生的事业长远发展不利的局面。3.前途悲观失望心理大部分学生作出跨专业的选择都是根据自身情况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但是,跟风报考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矿业工程专业热门院校之中。由于在考试之前并没有对这个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是为了逃避原有的本专业仓促作出的选择。又因为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部分需要到艰苦行业、艰苦地方去工作,煤矿事故时有发生,无形之中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使他们不能安心学习,患得患失,过于担心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而表现得忧心忡忡。实际上,由于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发现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观察、交流才能作出判断。并且在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也会是不同的。

三、跨专业培养措施

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虽不尽相同,只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还是很有帮助的。1.补充专业基础知识研究生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导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和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情况,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案。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的进展,在必要的情况下导师再加以指导。跨专业研究生补充专业基础知识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首先要持之以恒,不怕麻烦;其次是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最后是要想办法提高学习效率。只有长期坚持这三项原则,拥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之后,研究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科研工作。2.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跨专业研究生由于对行业动态不够了解,选择研究方向会不知所措。导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实现。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制订相应的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导师须知,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落实。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生由于在本科时期很少接触科学研究工作,而对矿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在科研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方面就需要导师的耐心指导,循循善诱,也需要学生自己在基础知识的储备上勤奋努力。跨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建议采取的原则是“从基础工作做起,边干边学,将专业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努力培养科研思维能力,重在形成科研思路”。同时,鉴于矿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矿业工程研究生学习的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或者是实验室,而应该在导师的带领下多看看实践现场是什么样的,那样才不至于纸上谈兵,也能增长见识。在导师的带领下,制订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好应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以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能够实现。

四、结语

矿业行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矿业;环保机械;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状况的日趋严重,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越了经济发展。目前,社会各个行业都在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矿产行业也不例外,而矿业环保机械的应用,对于矿产行业来说,是减少其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在未来,矿业环保机械必定是矿产行业的主力军,矿业环保机械的发展不仅是科学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矿产行业对环境保护重视的具体体现。

1矿业机械现状

1.1矿业机械以大型机械为主。考虑到矿产的开采与使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家对于矿产行业的发展一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再加上我国的传统工业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而使得矿业机械设备大多数都是大型设备,具有典型的重工业特质。但是传统的大型机械设备在作业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如粉尘污染等,因此当前的矿产行业急需研发新的环保型机械来代替传统机械,使得在开采和使用矿产的时候能够减少粉尘的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在不影响矿产行业发展的情况下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1.2机械设备类型。一直以来,矿产的开采给人们的印象就是烈日炎炎、粉尘滚滚,这种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说出了矿产生产的特点的。从当前的矿业机械设备类型来看,主要的设备就是破碎设备、磨粉设备、制砂设备等,这些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很容易造成粉尘污染的。虽然说近年来随着矿业机械设备企业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各种环保型矿业机械先后被生产出来,矿产行业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由于环保型矿业机械的成本较高,使得矿业投资者在购买设备的时候仍旧侧重于传统机械设备,由此可见矿业环保机械的发展仍旧有很长的一段道路要走。

2矿业环保机械未来发展方向

矿业环保机械目前在国内愈加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市场上各种矿业环保机械也种类繁多,对于矿业环保机械的未来发展方向,笔者结合矿业环保机械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文献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矿业机械将会朝着超大型、自动化、节能化的方向发展。以选矿球磨机和浮选机为例,笔者调查发现近十年来,选矿球磨机的容积扩大了8倍左右,自磨机的容积增大了20倍左右,在选矿的过程中矿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由此可以推断出,为例矿业机械的规模将会更大,自动化程度会更高,同时为了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矿业机械在生产中通过节能节电等技术降低能耗,通过使用尾矿干排设备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使得废料的重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是必然的趋势。

其次,矿业机械制造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也将会加快企业技术改革的步伐,为矿业环保机械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矿业环保机械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矿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在全民环保的社会大环境之下,矿业机械制造业必须积极的对现有矿业机械进行创新优化,开发出新的效率高、污染低的矿业机械,努力的向矿产开采和利用提供节能环保的成套设备,从而达到矿产行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取得双赢效果。

最后,在技能环保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旋律的情况下,再加上我国的矿产资源短缺的现实使得矿业机械设备节能环保的研发必将成为矿产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以破碎机、制砂机等矿山设备为例,当前的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粉尘污染是比较严重的,这和环保理念严重的不相符,对此国内一方面对现有的破碎机、制砂机等矿山设备进行改造,以便能够有效的减轻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研发新型的矿业环保机械,争取达到高性能、高可靠性、节能环保、造型美观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虽然说矿业环保机械在未来必将取代传统矿业机械,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因此未来的几年之内,矿业环保机械将会更多的体现在对现有机械的改造上。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矿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命脉之一,为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的保护环境,必须加大对矿业环保机械的研究力度,使得矿业机械朝着低能耗化、低污染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曲海超.论矿业环保机械新方向[J].科技创业家.2014.04

矿业行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矿业系统工程;发展趋势;前景展望

[DOI]10.13939/ki.zgsc.2016.23.061

矿业系统工程是系统学科同矿业工程学科所结合而形成的学科,随着经济发展推动下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有效的管理与发展,使得在矿业系统研究方面的成果得到有效应用,进而作为整体性的分支而发展完善。在基本的发展应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实现和应用,并遵循实际的发展应用中在未来建设中的整体发展趋向,实现系统化的有效提升,并在时代的发展下完善自身系统的科学合理性。

1矿业系统工程概述

矿业系统工程是具有综合性的一门新兴学科,具体而言,系统工程是一门在组织管理方面进行管理的技术。单纯地就矿业业务系统来看,矿业系统是其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而开展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研究、制造和使用以及试验,并通过具体的应用将整体性的系统进行涉及和分析以及控制。

矿业系统工程中具有和矿业发展相关的多个系统,可以概括到矿山管理和采矿工程以及矿业经济系统等多方面展开有效性的管理和研究,并实现该系统工程和矿业工程的有效结合,以为采矿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研究依据。就20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发展来看,处于发展前期的计算机技术呈现快速发展的整体趋向,并实现了在基本原理中的应用中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实现整体技术的综合性发展和应用,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途径和成果研究。而今,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矿业系统工程已经成为全新发展中的全新的学科分支和技能研究,使得其本身逐渐发展成熟和完善。

2矿业系统工程的发展趋势

矿业系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遵循采矿工程的内在性规律,运用专业化的技术将采矿系统中的问题不断地管理和优化。另外,在具体的发展中,需要和现代化的计算机发展技术和数学理论相结合,实现几何和理论方面的优化。

2.1实现跨学科的管理配合,开展多样化的研究

矿业系统的决策不仅需要依靠单一性的学科和方法,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以保障研究的多样性。比如露天矿的电铲――卡车调度,就其本身硬件设施而言,涉及无线通信和GPS以及计算机技术,而软件方案则有线性规划、数据处理和平差测量以及动态规划等。这就需要运用综合型的研究方法来实现综合性工程课题的解决,明显体现了系统工程现代化的特点。

2.2保障多项目的合作,进行大系统的开发

矿业工程在具体的系统结构方面具有多环节和多层次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进行具体优化时从整体性上全面出发。并在传统的单项优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体视野的扩大化,使研究工作能够有范围更加广泛的对象。这个环节最为重要的是矿山决策系统的开发,展现更高层次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层次。

2.3实现系统技术的优化,并趋于使用

在早期的矿业系统工程建设中,人们逐渐学会了通过运筹学来实现采矿环节的最优化解决,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却还是会出现偏离。在行业的建设中,通过CAD技术的科学有效应用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合理支撑,使得传统化的工艺实现了完善发展和整体优化,但在逐渐的发展中却出现了整体目标偏移的现象,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在人机相互结合的方式下实现管理决策的整体优化,并使得作业自动化程度有效提升,优化的前提下,实现整体作业的可操作性。[1]

2.4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应用新兴的技术

矿业系统工程因为自身学科的综合性,在不断的发展中从其他的学科中汲取经验和养分,并且在前期的发展中,模糊数学和人工智能在采矿系统中的应用广泛。而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中,全球定位系统技术、遥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实现了在矿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在全新的技术和学科指引下,有效地推动了采矿工程的全方位发展。

3矿业系统工程的前景展望

3.1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就矿业系统的整体发展而言,计算机技术在其行业内的应用已经快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这样的整体形势而言,可以清楚矿业系统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向必然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且,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实现矿业系统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其整体性的广度和宽度得到持续的增强,完善整体性的系统发展。

3.2研究内容逐步深化

在矿业系统的发展中,研究对象不断地拓展和增加。就当前状态而言,其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深入到诸多的行业,并且在呈现外延,使得在技术研究方面的内容不断增加和深化。另外,矿业性的研究课题不再局限于传统性的单一且局部的领域,实现了层次的多样性和目标系统的综合性,并使得整体性的分析决策能够有效的确立和实施。[2]

3.3实现采矿工程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矿业系统工程的研究成果在朝着现代商业性地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运行,以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能够更好地实现矿业领域各项产品的应用和推广,而且在当前社会发展推动下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支撑下,使得越来越多先进的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在各方面的应用更加侧重于对用户的方便和快捷,这表明在未来的发展中,矿业系统化的发展已经趋向于对用户的整体性和现代化服务。就矿业系统工程的整体发展而言,因为在我国长久发展的传统化限制,使得在具体运行中还是存在着同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所不相适应的环节,这就需要对具体的运行环境有明确的认知,然后针对性地进行问题分析和策略解决,并在全新技术和理论的支持下寻找实践研究活动的突破点,强化实践活动同相关理论的有效结合。

3.4计算机技术的可视化功能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就矿业系统的未来发展而言,计算机的可视化功能将得到广泛性的应用,这需要实现矿业工程整体设计成果的直观性展示。未来通过矿业工程设计的交互式应用,在更为先进的技术支持和管理下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3]

3.5实现优化方法的合理建设

在矿业系统工程的发展应用中,将非严格的优化方法实现有效的应用,如系统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以及具有最优化的数学性质的非严格优化法,并在实现二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将决策论和图论以及数学规划等严格优化方法,得到有效的结合,实现最优化的扬长避短,并成为未来矿业系统工程的发展趋势。

3.6实现学科化的有效结合

在未来采矿事业的发展应用中,会出现边缘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实现跨学科的联合研究,为应用提供更加综合性的技能管理,实现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4结论

综上所述,矿业系统作为新兴型的发展学科,强化了在各个环节的综合型发展与研究,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证实,明确了其在实际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合理效用。并且在对实际发展趋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未来整体发展的展望,实现了行业综合性中工程同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结合,并且为整体矿业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展现出了自身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幼蒂.矿业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展望[J].金属矿山,2003(1):1-3,10.

矿业行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

境外直接投资 行业分布 演变与趋势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是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趋势对于总结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得失、调整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布局以及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现状与特点开始,在回顾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演变历程和分析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未来趋势进行探讨和展望。

一、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现状与特点

(一)从流量和存量来看,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虽呈多元化格局,但主要集中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等劳动、资本或资源密集型行业,而高科技、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偏少

2009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主要行业分布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36.2%),其后依次是采矿业(23.6%)、金融业(15.5%)、批发零售业(10.8%)、制造业(4%)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7%),上述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聚集了当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3.8%;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占当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仅为1.9%。

截至2009年末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主要行业分布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29.7%),其后依次是金融业(18.7%)、采矿业(16.5%)、批发零售业(14.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8%)、制造业(5.5%),上述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聚集了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1.7%;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仅为2%。

(二)从参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虽然也保持多元化格局,但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及农林牧渔业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

2009年末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中,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最大(36.6%),是当前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境内投资主体数目最多的行业;其次为制造业(31.9%),然后依次为建筑业(4.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9%)、采矿业(3.5%)和农林牧渔业(3.4%)等。上述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聚集了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主体数目的83.7%,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仅为3%。

(三)从中国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涉及的行业虽广,但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采矿业、农林牧渔业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聚集度较高

截至2009年末,在中国境外企业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为30.2%,是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在境外所设立企业数目最多的领域,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21.9%),然后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1%)、建筑业(6.8%)、采矿业(6.3%)、农林牧渔业(5%)。上述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境外企业数量所占的比重合计达83.3%,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仅为5%。

二、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演变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阶段的划分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阶段划分的角度有所不同,前者要考虑整体情况,而后者主要考虑的是行业结构的演变。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9―1986年):境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服务业及其相关行业

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为了建立国际贸易网络,尝试在国外设立分公司和代表处,投资规模小,投资企业集中于进出口贸易、金融和航运等相关领域。在此期间,工农业生产、工技贸合作、餐饮旅游、资源开发等行业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海外投资。

(二)第二阶段(1987―1993年):境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由贸易服务业向加工制造业等非贸易类行业延伸

该阶段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结构的特征是贸易类投资继续扩大,同时非贸易类投资开始增加。如表1所示,截至1993年底,中国境外贸易类和非贸易类企业总计达4479家,按各行业企业数目占中国海外企业总数的比例排序,自高到低依次为:贸易型(24%)、生产型(19%)、餐饮旅游型(18%)、工程型(16%)、金融保险型(12%)、资源开发型(5%)等。

(三)第三阶段(1994―2002年):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重点继续向生产加工领域拓展,资源开发领域成为新的热点,贸易型为主的境外直接投资结构开始变化

此阶段中国政府提出并实施了“走出去”战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取得了较快进展,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覆盖面进一步拓宽,除贸易类以外,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重点继续向生产加工领域(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倾斜,同时资源开发领域(森林、能源等)投资额迅速扩大。如表2所示,虽然贸易类仍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43.04%,但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和农业等三个行业所占比重合计已达42.94%,表明近一半的境外直接投资资金投向了生产性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境外投资以贸易型为主的结构。

(四)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境外直接投资行业进一步拓宽,投资额较集中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

在这个阶段,伴随中国履行人世承诺,对外开放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中国的产业结构体系逐渐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速度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进入全面提速期,行业分布覆盖面全面拓宽,涉及的行业几乎囊括了三大产业的各个具体领域,但仍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如表3所示。

三、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本国要素禀赋状况

如同对外贸易一样,对外直接投资也同本国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密切相关。生产要素包括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有形要素主要指劳动力、土地、资本、厂房设备、自然资源等,无形要素指的是技术、信息、品牌、商誉、设计、管理、营销网络等。就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生产要素来看,现阶段中国充裕的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设备等,比较充裕的包括:信息、商誉、管理、营销网络等,较为稀缺的是:技术、品牌、设计、自然资源等。因此,当前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而研究开发、技术服务、高科技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分布偏少。

(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纵观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境外直接投资行业结构演变的历程,不难发现国内产业结构与境外投资行业分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国内产业结构对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同时境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与引导作用。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关的三类产业:一类是已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通过对外投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如批发零售、电讯服务、金融、保险、运输、汽车、信息服务等;另一类是产能过剩型行业,国内处于长线产业或边际产业,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外转移过剩产能,如家电、纺织、轻工、机械、建材、建筑、原料药、电讯设备等;还有一类属于暂时缺乏比较优势的行业(战略或幼稚产业),需要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培育竞争优势,寻求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如技术、品牌、设计、研发等。

(三)自然资源获取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石油、天然气、铁矿、森林、有色金属(铜、铝、铅、锌等)等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国内这些自然资源储量有限,人均资源量比较低,供需矛盾日渐凸显。面对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趋突出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通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跨国并购等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有效地寻求和利用国外自然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保证国家的资源能源安全,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境外直接投资获取资源与通过对外贸易购买资源相比,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供应的稳定和价格的稳定,因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近年来成为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点行业。

(四)贸易壁垒规避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与容易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行业结构紧密相联系。根据蒙代尔(Robert A・Mundell,1957)提出的贸易与投资替论,在存在国际贸易壁垒的情况下,跨国直接投资可以实现对商品贸易的替代。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和当地销售,可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有利于维护和扩大市场。目前,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增大,针对我国的诸如配额、反倾销等贸易摩擦频发。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为历年之最,案件数目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皆比2008年翻了一番,通过境外直接投资规避贸易壁垒显得尤为迫切。如近年来我国的家电行业中,海尔集团通过在欧盟、意大利、美国南卡罗莱纳州设立生产基地,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本地化,有力地规避了东道国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障碍,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五)东道国国情差异

东道国国情差异也会对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行业布局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各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状况、技术发展层次、资源储量等存在差异,外资投资行业准入门槛也会有所不同,同一个行业在某个东道国属于鼓励投资领域,在其他国家可能属于限制或禁止投资的领域。因此,中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别。一般而言,在对经济技术发展层次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投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在一些自然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投资时,可以通过对这些国家自然资源行业的投资获得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以弥补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的不足;而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投资则应以高科技等战略产业为重点,以学习其先进技术、培育竞争优势为主要目的。

四、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趋势展望

作为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的一部分,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未来行业布局不仅应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相结合,还应同培育和发展中国跨国公司相结合,同时还应同建立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和经营网络结合起来。在选择和确定境外投资行业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能否充分发挥本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程度、是否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和第三(对外投资)阶段、拟进入行业的竞争状况与市场容量、拟进入行业的开放度与政策法规情况、拟进入行业的综合商务成本等。

综合上述因素,“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农、林、牧、渔等行业

2009年,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3.4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的0.6%。截至2009年末,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的境外直接投资总额为20.3亿美元,占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0.8%。由此可见,三十年来这些行业的境外直接投资规模不大,尚有很大发展潜力。展望未来,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由于人多地少,农、林、牧、渔业等资源相对短缺,因此应鼓励这些行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整合国际农业资源,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林牧渔业发展做出贡献。在农、林、牧、渔业等几个行业中,农林业海外投资最有发展前途。就农业来讲,今后5―10年对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将是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就林业而言,对外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育林、采伐和木材加工等行业。

(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

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所需自然资源的重任。近年来,我国对国外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量,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国资源结构不尽合理,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等资源储量偏低。我国部分资源短缺的状况未来难以根本改变,为了保障资源的有效稳定供应,今后将会在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进一步加大境外投资规模,因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会继续成为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

(三)制造业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国内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如产业配套能力强、劳动力资源丰富、优惠与鼓励政策、综合商务成本相对较低、社会发展环境稳定等),因此未来若干年中国不会失去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将向世界创造与制造中心相结合的方向迈进。但是,制造业在国内的发展也面临着产能过剩、沿海地区综合商务成本逐步上升、处在国际分工末端、国外贸易壁垒限制等困难,未来若干年制造业也需要有选择地“走出去”,制造业境外直接投资数量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制造业在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2009年排第5位)和存量(2009年排第6位)中的地位将会有所提升。今后加工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优先和重点行业主要是:

(1)拥有成熟和标准化适用技术的行业(石油化工、通讯设备制造、钢铁等);

(2)产能过剩或饱和的边际行业及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家电、机械、轻工、原料药、建材等);

(3)新增优势行业(如汽车制造、机床、发电或采掘装备制造业等);

(4)受国外贸易壁垒限制较为严重的行业。

矿业行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矿产投资;风险因素;AHP模型

矿业项目投资的显著特点是矿业项目投资的建设期长、投资见效慢及矿业生产对象即矿体的属性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强。因此矿业项目投资的风险大。为了控制风险,投资者在决定是否投资矿业项目之前,一般都要对矿业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评估,构建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模型。项目评价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关系到投资项目的成败。为此本文探讨一种系统科学的矿业项目AHP投资风险评价模型,为矿业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1.矿产投资的风险因素

对矿业项目投资进行风险评估,首先必须找出可能影响矿业项目投资成功的风险因素,研究各种风险因素会对矿业项目投资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该阶段一般称为风险辩识,是进行任何风险评估的前提和基础。[1]目前我国矿业项目投资中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给矿业项目投资所带来的种种风险,主要包括二个主要方面:一是矿床技术条件诸如品位与储量、矿石可选性的变化会导致产量和采选成本的变化;二是工程条件诸如矿床水文地质、矿岩力学性能的变化会导致施工费用的增加、工程进度的延迟以及工程设计的修改。另外还有地震、洪水、风暴等自然因素也会对矿业项目投资造成一定的自然风险。在矿业项目投资中,这种风险一旦发生则会产生极大的损失。

1.2生产风险生产风险是指在矿业项目投资过程中,由于生产系统中的有关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矿业项目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如采选工艺设备与流程的适应性和管理水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产能力与成本,难以实现大批量开采,生产周期过长等都会引起生产风险。

1.3产业和矿产品市场风险企业所处的产业或所要进入的行业,是对企业影响最直接、作用最大的企业外部环境。在矿业项目投资中,企业应评价自身所处产业在国家产业政策体系中的位置,国家是否持扶持态度,行业竞争是否激烈,行业增长情况如何等问题。同时还应评价企业产品的销售市场、所处竞争地位、产品需求等情况。

1.4政策性风险政策性风险主要包括货币及外汇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税收政策和进出口政策等方面的变化,给矿业项目投资带来的风险。这类风险仅能通过矿业厂商与组织对政府决策施加有限的影响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1.5资金风险资金风险是指由于资金不能及时供应而导致矿业项目投资活动某一环节中断的可能性。矿业项目投资需要的资金巨大,且每个环节不能中断,必须保证供应,才能使矿业项目投资活动持续下去。企业由于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资金困难,或矿业项目投资需要的资金无法筹借到,就会导致矿业项目投资失败。

1.6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在矿业项目投资过程中,由于管理失误而导致矿业项Ifl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如组织协调不力,相关部门配合不好,高层领导关注不够,风险决策机制不健全,项目人员的素质不高等因素都会引起管理风险。

2.构建矿产项目的AHP风险评价模型

浙江某风险投资公司由专家应用该模型对甲、乙两个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了评价。甲项目需要风险投资1500万元,拟开发并推广一种具有“多接入、跨平台、高并发数”特点的网上证券交易系统软件,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由国内首家开发网上证券交易软件的一家公司提出。乙项目需要风险投资1300万元,用于“HSJ一201B型海上数字通信接收机及综合服务系统”的开发和前期推广,系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由一家从事高科技电子产业开发和生产应用的专业公司提出[5]。经过各专家的评分、计算得出,甲项目得分为88.2,乙项目得分为57.1(具体计算过程略),甲项目远优于乙项目,更值得进行风险投资。事实上,该风险投资公司最终的决策是对甲项目投资1200万元,以占60%的股份与对方共同设立了一家软件公司,原定计划目标基本实现,预计未来不久可顺利实施股份转让收回投资并获利。而放弃的乙项目至今仍未筹集到风险投资资金,有些主要人员已经辞职另谋高就,公司处于倒闭边缘。

4.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风险投资和风险投资项目的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具体的层次分析(AHP)评价模型。实际案例验证了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和较好的可操作性,对于风险投资项目评价向科学的定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众多,而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是否有必要将财务效益、风险投资退出、项目所处阶段等因素考虑进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庆亮.浅谈矿业投资风险[J].矿业工程,2013,11(1):1-3.

[2]李志民,张群,邵球军等.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金属矿业投资分析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08,(1):19-23,59.DOI:10.3321/j.issn:1001-1250.2008.01.005.

[3]王世良,王世波.AHP模型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2004,(4):78-79,52.DOI:10.3969/j.issn.1006-5024.2004.0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