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18
1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更好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服务农民,才能够实现我国全面的发展。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符合农村地区整体的融资需求,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度量方法、防范措施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盲目抢占市场资源、客户的道德风险、通货膨胀以及政府过度的扶持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村镇银行的风险系数上升。并提出可以通过发展新型的金融合作模式、创新农村地区抵押贷款、创新农村地区信用贷款、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等来有效降低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村镇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应充分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情况、村镇银行发展现状、政府的监管及相关政策等提出对策。
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1.1 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大
我国的农村地区发展落后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整体发展的一块顽疾,在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金融市场不健全,农村地区融资问题严重制约这我国农村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推动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见表1。
2.1.2 村镇银行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机构主体数量、存贷业务总额、客户人数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好的发展(见图1)。
2.1.3 村镇银行业务范围不断多元化
从经营内容上看,我国的村镇银行业务内容也比较广泛,一方面,村镇银行可以经营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实现银行最基本的功能;另一方面,国家还赋予了村镇银行更多的权限,使其可以金融机构业务。同时,村镇银行还可以根据地区实际需求,创新经营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农村地区多元化的需求。
2.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2.2.1 信用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在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方面,我国的村镇银行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这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监管机构没有制定完善的统一指导意见。对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我国的主要监管部门虽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并没有针对村镇银行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在法律的专业度以及效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第二,村镇银行并没有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征集办法,利用传统的调查研究手段较多,利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则较少,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第三,在信息共享方面,目前,各地的村镇银行普遍采取各自为政的经营策略,相互之间对于信用信息的沟通则较少,这不利于村镇银行整体的发展。第四,我国的村镇银行的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够,没有针对这一特殊主体制定比较合理的扶持政策。同时,规范化文件也不够完善,不能够形成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起到指导作用的有效机制。
2.2.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差
农业经济的高风险导致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我国农业经济的高风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经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农村的经营状况受环境、气候、季节等变化影响很大,突发性的各类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农业收入的急剧降低,影响农民的还款。第二,农民的收入情况十分不稳定。一方面,农产品的大量丰收会导致市场供求不平衡,供给过剩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等因素会第一时间传到农作物上面,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第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加大了风险系数。第四,农民收入水平的整体偏低,以及农村地区经营活动、经营主体的特殊性使得很多的农业贷款不能按期归还,这给村镇银行带来了更多的综合性风险。
因此,从农村地区整体来看,村镇银行经营的风险系数较高,而影响农民还款的因素又比较多,导致风险防控难度较大。
2.2.3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农村信用评级体系不够健全,第一,我国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并没有完全覆盖到农村地区,导致农村地区在信用信息采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二,我国的村镇银行在信用信息采集方面比较随意,并没有严格把握每一个客户的信用情况,对于信用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也十分不到位。第三,在农户自身方面,存在普遍素质偏低、学历偏低等现象,信用风险的意识比较淡薄,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信用体系非常不完善,增大了以信用作为主要经营判断的村镇银行的总体风险。
2.2.4 村镇银行自身经营管理问题
我国村镇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村镇银行的规模较小,注册资本较低,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制度缺失问题,具有较高的操作风险。第二,我国村镇银行内部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不够强,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运营风险。第三,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不规范,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3 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3.1 完善村镇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系统
从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和业务处理流程来看,针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较高的问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部门的作用;第二,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完善银行业务办理流程。
从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第一,完善村镇银行的日常管理制度,规范内部控制,构建更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存贷款业务方面的审批管理,制定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第二,针对农村地的特点,制定具有个性化的贷款抵押制度,创新农产品抵押贷款模式。
从完善村镇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第一,村镇银行应当根据整体市场情况,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搭建网络管理平台;第二,村镇银行应当加大信息采集的力度,优化信息采集渠道,为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2 完善村镇银行外部风险管理体系
从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法规和监管体系方面,第一,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扶持力度,规范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管理;第二,更灵活地管理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从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第一,政府机构应当针对农村地区信用情况,完善相应的信用征集办法;第二,应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地区信用采集的力度,地方政府应当加大配合力度。
3.3 行业自律及村镇银行从业人员要求
建立村镇银行行业自律协会,需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建立更合理的行业自律规定;第二,发挥自律协会的作用,完善村镇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第三,加大信息共享力度。
要提高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第一,要加强对人才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村镇银行队伍;第二,要改善村镇银行的营管理理念,提高专业人才的荣誉感,完善人才的培养模式。
4 结论
完善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保障农村地区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在信用信息采集、分析、评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加强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手段方面,应当从村镇银行内部、外部监管以及行业自律组织三个层面出发,构建集政策法规、内控制度、行业自律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我国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赵玉荣,王海波.山东省村镇银行运行与经营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45.
[2]吴雪峰,戴斌.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实证分析―以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3-25.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启示
任何一个商业银行,如果适值市场开放、法规解禁和产品创新,就会在变化波动中增加经营的风险性,管理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2009年,我国银行贷款快速增长,年底时人民币贷款余额达40万亿元,有人高呼: “萝卜快了不洗泥”。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应放眼世界,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未雨绸缪中避免未来银行资产质量的明显恶化。
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目前,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一)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越来越严密,形成风险管理决策机构领导、以专业管理部门为中心和相关业务部门相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
1、风险管理决策机构
风险管理决策机构是指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它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西方大银行就意识到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将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确定为董事会的一项重要职能。西方商业银行一般设有隶属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由银行内、外部的经济金融专家和两名以上的银行决策层成员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充分的制度保障下,独立于日常业务管理的范畴。例如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等都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层面的问题。
2、专业管理部门
西方商业银行的专业管理部门主要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部门构成,隶属于风险管理委员会,采用类似“矩阵式”的、全面的、分层次的风险管理模式。
3、相关业务部门
风险管理系统的相关业务部门主要指稽核委员会和风险经理,稽核委员会向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负责,稽核人员在定期稽核、测试风险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上报,以便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及时采取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风险经理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
(二)风险管理流程
相对我国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完善而有效,主要通过风险的识别、度量、管理手段、监测和报告等方面实现对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
1、风险的识别和度量
风险的识别与度量是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既能增强风险管理的实效性,也能提高监测与报告的针对性。对客户实行授信审批授权前,审批流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实行风险识别。银行识别贷款潜在风险时,对高风险或未来波动性大的行业予以特别关注。例如瑞士信贷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就定期对相关行业进行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度量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关系到风险管理,西方商业银行纷纷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来研究相关度量方法和开发度量模型,并广泛应用于银行风险防控的实践。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风险度量风起云涌,瑞士信贷集团的Creditrisk+模型和摩根大通的CreditMetrics模型最为著名,较好地实现了风险度量的动态性与前瞻性
2、风险的管理手段
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的管理主要从风险承担、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三个角度实现。风险承担是指银行根据行业信用风险大小,通过提高风险溢价和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金来实现对相关信用损失的内部消化,美洲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集团和法国巴黎银行等都计提拨备覆盖行业运行恶化带来的风险。风险控制最重要的手段是行业信用限额,对于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而言,只有建立一套最基本的、维持良好的行业信用,才能使行业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风险转移,商业银行为了有效地对冲行业信用风险,通过银团贷款、贷款出售和信用保险等手段降低行业信用集中度,从而将潜在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
3、风险的监测和报告
风险监测贯穿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主要针对行业运行趋势和较为集中的行业信用敞口,风险的报告则具有定期性,而且内容涉及到风险管理所有相关内容。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同质化情况严重,房地产热潮和交通运输潮的行业贷款过于集中,虽已出现了颇多问题,但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意识到前行之路危机四伏,说明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刚刚起步,与完善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
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国际银行风险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不但要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较好地把握与管理银行风险,更要在管理流程方面强化风险管理。
银行管理部门利用高效、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收集,并按一定标准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银行财会部门进一步对交易事项的成本进行核算度量,如果可行银行管理部门则要对即将与客户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查确认;由银行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审查批准后的高风险交易事项实施实时控制,并对应收账款由银行管理部门采用恰当的方式追讨。
三、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机会并行。银行的风险管理只有在高度重视和警惕下,才能防患于未然,实现银行信贷投资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参考文献:
[1] MichelCrouhy,DanGalai,RobertMark. Acomparative analysisofcurrentcreditriskmodels[J] .JournalofBanking&Finance,, 2000, (24) :66-69 .
[2] 张宗益,胡纯. 基于行业分类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J]. 统计与决策, 2006;11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产生原因及其研究意义
由于供应链金融既能有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又能有效地扩展银行的业务,所以近几年发展迅猛。然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信用风险问题却日益突出。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相对于其资产规模相对较高,而它们又是依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来进行经营,品牌效益不高、企业的管理层水平参差不齐等等外在或内在原因,导致其违约成本低。而且一旦遇到了问题,它们甚至可以关掉原公司,另立新公司来掩盖以前的问题,从而使得违约率较高。因此,研究供应链金融上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论述对其的防范措施。
二、供应链金融的内部信用风险防范
供应链金融的内部防范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的角度下,其通过完善自身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来提高其防范风险的能力。
首先,完善考核交易真实性的制度。银行应对交易双方提供的交易内容、交易目的和交易时间进行核查,并着重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的申请材料以及双方的购销合同、运输单据、提货单据等,通过确保其待审核材料的真实性来控制交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
其次,完善现有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应针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问题出台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流程,而以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评估主要是审核其财务报表、固定资产以及担保形式,是一种基于数字财务控制的评价模式,对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并不适用,因此,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在了解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过去对传统融资的一系列静态,单一,被动的授信模式转变为动态,多渠道,主动的授信模式。
再次,妥善监管和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资金。这是整个内部信用风险防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下,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是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因此,很可能会使中小企业在拿到资金后不按照合同约定的范畴来使用融资资金,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将供应链金融融资的资金用于投资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产品,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也会使银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银行必须严格监管中小企业融资的用途和去向,而且督促其将资金按照合同来进行使用,并定期核审中小企业的购销合同的真实性,确保资金按照合同的要求执行。
最后,着重提高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人员的专业素质。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了复杂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多变途运作模式,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背景,这就要求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人员具备相当好的专业素养和足够多的信用风险评价知识,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高素质人员储备严重不足,银行应该重视对现有员工的技能培训以及对国外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从而加速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三、供应链金融的外部信用风险防范
因为供应链金融上的核心企业是中小企业能获得银行融资的信用担保屏障,而物流企业又是银行监督中小企业能否履行合约的重要渠道,能够为贷款企业提供配送、监管、仓促等一系列服务,并且将服务的信息反馈给银行,降低中小企业违约的风险,所以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整个风险防控过程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中小企业业务开展以及财政的不透明性,商业银行在监管中小企业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供应链上其他主题的交流力度来降低信用风险。
第一,谨慎选择合作的核心企业。因为在供应链模式下,银行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担保,来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所以核心企业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核心企业是一个行业的垄断企业,则这个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就要依靠市场进行交易,相关对象的随机性比较大,供应链的稳定度就会降低,因此垄断企业一般不太适合作为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核心企业,所以银行应该对供应链金融当中的核心企业进行严格的准入机制,选择稳定、信用度高且与银行合作程度比较高的核心企业展开业务。
第二,加强对物流信息以及物流程序的监控。在中小企业信用度较低的供应链金融当中,银行应该设法和物流公司进行信息共享,加强对物流信息和物流程序的监管,并加强操作和监控的保密性,防止因为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信息泄露而发生信用风险。
第三,努力增强对抵押物的风险防范措施。规范抵押物的选取标准已经是商业银行降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必备措施之一,价格透明、变现简便、质量合格、品质标准是银行选取抵押物的重要准则,并实时监控抵押物的价格变化和品质变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四,完善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共享机制。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审核商业银行、物流公司、信用风险以及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五,针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可以量化的数据库,来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可以使人员分析的感性因素降低很多,从而增加理性分析风险的可靠性。
第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国家应根据供应链金融上每个不同主体之间义务和责任的不同,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各自的行为,并监督调控各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当中的运行。同时,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规模过程当中,应该呼吁政府尽可能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避对方因法律漏洞而导致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4
近年来,发卡量增长迅速,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2)》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信用卡累计发行3.3亿张,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持有信用卡;全国信用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48.26%。但是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48.63亿元,增长了17.1%。由此可见,随着信用卡业务量的增长,其未偿还比例也在提升,风险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否则会影响整个金融业的稳定。
二、信用卡业务风险种类
自1994年至今,商业银行信用卡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金融环境和政策环境的改变,使得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种类越来越多而复杂,但总结起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银行职员操作不当导致的风险,系统控制失灵,而且具体的管理机制和流程未切实实施。首先,从银行角度说,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银行不可能完全了解消费者的真实财务状况,表现为疏忽大意的的违规操作和利用职务便利的不和规定发放信用卡。各项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在员工工作中没有形成原则;其次,从消费者角度说,网上银行的发展使消费者办理相关业务更便利,但由于知识的限制和熟悉程度的影响,错误地利用了网络等便利措施;这样的风险银行不可能有效控制。这反映了风险防范机制存在一定的漏洞。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按照约定的合约及时、足额偿还银行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首先是持卡人带来的信用风险,道德因素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信用卡消费行为,多是信用卡小额贷款和分散性较强的原因,因此个人征信体系亟待完善,大的风险环境暴露了居民征信系统还有很多的不完善;其次是银行方面行动的滞后,当持卡人的资信情况发生变化,各种因素造成财务危机,无力偿还信用卡欠款时,银行方面不能及时对持卡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整,最终导致损失。
3.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是借款人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借款人利用信息优势,骗取信用卡恶意透支。中介机构的交易风险,信用卡在流通阶段,由于持卡人和商户的谋利行为造成的伪卡欺诈和非法交易(如信用卡套现服务,不合规定的信用卡营销等),使得各合法主体遭受了损失。这也充分反映了我国监管机构的责任不到位。
三、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
1.信用卡风险管理的 政策环境仍需改善
关于信用卡业务的法规政策涵盖了金融创新、风险管理、金融市场交易等各个方面,正是这些法规政策的存在,给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整个信用卡产业制度的优化和规范,但是金融产品创新时刻发生,客观环境不断变化,,然而目前的政策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来跟上信用卡产业的不断变动。
2.银行信用风险积聚造成发展遭遇瓶颈
银行产业在经济的发展带动下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维持发展将扩大市场份额、市场品牌作为信用卡业务经营的目标,这种单纯追求发卡数量的粗放式经营,导致在最初的普遍扩张后,发展面临瓶颈,各类风险不断出现,使得银行不得不考虑,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管理手段问题。
3.信用卡指标整体偏低
与国外相比,我国居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习惯于保守消费,对透支消费缺乏动力,金融消费理念还是普通的储蓄存款,对信用卡缺乏详细的认识和了解,导致一些恶意透支等违法行为,产生欺诈风险。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用卡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应不断变化来满足更科学的需要。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信用卡法律体系。首先,信用卡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没有专门的法律作为保护;在我国基本法律中也涉及到信用卡风险管理,包括利用信用卡的犯罪行为,但对信用卡管理的专门法律还没有形成,因此总会存在一些法律纠纷没有可以查询的专门法律。另外,涉及信用卡管理的规定各种法律法规之间也有相互的冲突和矛盾,信用卡业务涉及到国际结算,如果按照国际法则进行操作,则有些规定会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相抵触,因此国家在制定专门的信用卡管理法律时也要结合相关的国际条例进行一致性整合。最后,信用卡管理法律也应与时俱进,渐进地调整法律内容,绝不留下不应有的法律空白。
2.信用卡风险管理技术相对落后;信用卡业务的审批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审批时采用专家制度法,根据经验和已有专业知识进行审批,这种定性分析带有的主观色彩会严重影响信用评价,同一个申请人会有不同的授信额度,这种控制风险的方法已很落后。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尽量改进技术,找到一种客观的方法来控制风险是很必要的。
3.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人民意识不强
各家银行在办理信用卡业务的过程中,会查询各自的征信系统,信用信息不够完整,资源没有得到共享,这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而且信用额度的授予差距较大,会给不法分子带来犯罪的便利。对待风险,消费者的态度是保守和片面的,这不仅带来信用卡业务继续发展的瓶颈,也给不良消费带来了发展契机。
五、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准则,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做事遵守法律社会才会和谐,信用卡业务发展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我国现在信用卡业务发展较快,相应的法律法规没有跟上步伐,无法保障信用卡业务的良好运行环境,因此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非常必要。政府等相关部门要深入地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和调整法律法规,对信用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银监会要对银行进行严格监管,对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行业监管信息系统,对金融机构风险进行评价、分析。
2.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组建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团队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为更好地控制风险提供人才支持;同时要加强组织结构建设,定期根据需要调整机构组织,进行全行范围内的风险控制宣传教育;最终要通过指标将信用卡风险与员工的个人绩效相挂钩,严格考察信用卡的差错率、透支不良率,形成日常的风险考核制度,风险意识内化为每一个员工的谨慎行为,每一位员工积极主动地开展风险管理和防控工作,形成了良性的工作机制。
3.完善个人征信系统,严格审批信用卡的发放管理工作
信用卡审批是关口,把握好最初的一道关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信用卡审批要严格落实审核制度,认真审核相关人的身份证原件,个人签名,材料身份等,相关工作要亲见亲核,建立网络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控制持卡人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在各大银行的信用记录都会核查到,保证了审批的安全性。此外,完善个人征信系统,成立专门的权威征信评价机构,对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主要是对高风险客户的异常交易状况和变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具体的情况,必要的时候提醒顾客或进行相关处理,防止发生更严重的损失,防范了欺诈风险。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5
一、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1.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目前,信用卡已逐渐成为社会公众的支付工具,但许多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不懂得如何安全用卡,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很多发卡及收单机构对风险防范存在错误认识,认为风险管理会影响业务发展,存在重规模扩张、轻风险防控的现象,在没有充分考虑申请人还款能力的情况下滥发信用卡。
2.风险管理法制不完善
几年来,我国政府在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建设上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新的《银行卡条例》也将出台。但从总体上看,与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相比,相关的法律制度仍然滞后,如对非法中介套现行为如何打击的问题,因缺乏明确的法律制裁依据,银行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采取取消商户资格、收回刷卡机具等被动措施,难以控制这种现象的泛滥。
3.风险管理协调沟通机制有待加强
信用卡业务关系中涉及监管部门和发卡机构、商户、持卡人等多个主体,因此其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各机构的协调,不断扩大联合防范机制的广度和深度,以达到共同防范的效果。特别是中国银联作为各发卡成员机构的合作沟通平台,要加强协调,使现有的银联“风险信息共享系统”更加完善、“银联卡反欺诈服务中心”运作更加充分,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4.社会征信体系不够健全
2005年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了个人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给各发卡机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发卡机构借助这个平台,能够加强对信用卡申请人个人信用情况的了解程度,提高了交易双方的透明度和诚信度,有利于减少欺诈交易的发生。
但由于征信系统初步建立,系统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加强。另外现有的征信系统仅包括了个人的银行信贷数据,对于其他行业暂不包括,其信用内容和社会影响力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发展。
5.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现有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缺乏科学化、技术化和系统化的分析管理手段,同时,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员也相对缺乏。以上这些不利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信用卡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发卡机构应加以重视和克服。
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信用卡发卡规模急剧增加的同时,信用卡业务风险逐渐增大,建立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防范措施势在必行。因此,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建立防范措施。
1.加快信用卡的相关立法建设,改善用卡环境
当前,政府应加快信用卡方面的立法,明确规定信用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信用卡犯罪者予以应有的处罚,为信用卡消费创造一个有法可依的强有力的外部法律环境。切实加强银行卡业务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加快出台(银行卡管理条例),将分散于《刑法修正案》、《商业银行法》、《外汇管理条例》、《支付结算办法》及《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加以整合,有效防范银行卡业务风险,形成有利于银行卡风险管理和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
2.进一步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实现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共享
信用卡存在信用风险的本质因素是个人信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可在最大程度上控制此类风险。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可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银行间信息数据资源共享,通过客户的信用资料库随时查询客户信用档案,加大信用卡犯罪的防范力度,为迅速确定能否给予客户授信及适当的授信额度提供依据。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欺诈风险
国内发卡行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信用卡个人风险管理系统,加以改进,建立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持卡人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对开卡后立即连续取现或频繁交易等异常情况做到及时跟踪,加大对持卡人的监测力度。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强化对持卡人的信用分析和用卡情况的监测,定期向信控人员提供具有高风险倾向的持卡人名单和不良商户名单,实现自动监控,将管理关口前移,由被动防范变为主动规避。
4.建立有效的催收体系,完善催收手段,控制风险水平
催收追讨工作是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保证资产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保证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加大催收工作力度。发卡行必须在推出信用卡产品的同时,建立配套的催收机制和流程,充实催收人员,针对不同的逾期客户,采取不同措施和配置不同的人员,辅以奖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对不良透支进行有效控制。催收工作是提高银行收息率、增加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催收业绩的高低直接涉及信用卡效益。催收部门不仅仅是成本部门,还可看作为盈利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5.防范内部操作风险,加强风险控制文化建设
在防范内部操作风险方面,发卡行应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文化建设。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主要有:①建立规范的、科学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保证该项业务的规范操作。②明确发卡机构业务部门的职权、分工、责任,做到每个员工都要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③统一信用卡业务客户准入、征信调查、授信、催收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做到各个环节的主要风险点都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④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重要单证和重要岗位实行严格管理,实行权限审核批准或双人复核制度,避免单人操作可能带来的漏洞和风险。⑤建立必要的监督复核机制,实施定期检查制度。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6
【关键词】批发行业 不良贷款成因 防控措施
一、批发行业经营情况现状
批发业是指批发商向批发、零售单位及其他企业、事业、机关批量销售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的活动,以及从事进出口贸易和贸易经纪与的活动。根据社科院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4)》指出,不良贷款率最高的前3大行业依次为批发零售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报告指出,上市银行不同行业公司类贷款的资产质量存在着很大差异,不良贷款率最高的前3大行业依次为批发零售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平均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6%、2.0%和1.8%,远高于其他行业,其他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一般未超过0.6%。
批发行业盈利模式单一,不仅存在上游资金链条劣势,也在下游产业中垫付资金,行业销售利润率低,在夹缝中求生存,批发行业行政及技术上的准入门槛较低,属于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融资压力和融资成本一直是批发行业企业的经营之痛。面对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较大的现状,包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在内的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将面临较大经营困境,其偿债能力因此会受到较大冲击,进而影响到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二、不良贷款主要成因
(一)受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市场需求量影响显著
批发行业和上下游产业关联度较高,随着外需的持续低迷以及纺织、钢铁行业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日趋严重,导致国内实体经济遭遇经营困难、出口乏力,订单减少。由于批发行业在产业资金链上处于弱势,运营模式多为薄利多销,其整体毛利率较低,盈利主要依靠提高资金流转速度、扩大销售规模来实现。批发行业上游企业多要求付现款,同时其要为下游企业垫付部分资金,进而引发批发行业部分企业销售回笼艰难,造成银行借款出现逾期等现象。
从与批发行业关联的部分上下游行业看,如中国纺织行业,其技术创新能力不够,面临的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情况日益突出,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存在结构性过剩,环境压力加大等情况,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综合成本上升压力突出。服装企业也普遍出现现金流紧张、利润下滑、经销商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服装行业传统商业模式面临着重大挑战,关店、打折清库存也成为服装行业最直接的表现。上述市场波动的影响将直接传导至纺织品原料批发、服装批发等行业。
近年来,尽管各地加大了钢铁行业整治环保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但钢铁产能过剩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因此钢材批发行业面临的经营形势十分严峻,钢厂直销、直供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钢贸商的市场占有率将受到冲击,其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钢材价格剧烈波动,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下降,钢材贸易出现价格倒挂、交易萎缩现象,钢贸企业呈“微利化”甚至亏损局面,引发资金链断裂,钢贸企业的过度授信和多头授信使银行信用风险难以缓释。
(二)客户授信产品结构不平衡,贷款用途和资金流向未得到有效监控
从目前批发行业企业不良贷款的授信产品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传统信贷产品。如钢贸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流动资金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是其主要融资产品。由于其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在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货币政策趋紧的背景下,经营成本不断上升,部分企业将从银行获得的流动资金借款以及票据贴现等资金脱离于实际贸易经营用途,挪用于商业地产、大宗商品以及民间借贷,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从而出现客户违约风险,导致整个行业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显现暴露。
(三)客户融资的风险缓释措施片面依赖第三方担保
目前传统的银行借款仍是批发行业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银行在授信过程中过于依赖担保公司担保,忽视了对借款人的第一还款能力和资信审查,部分担保公司异化为套取银行资金自用的平台,在部分不良贷款中,融资方、担保方和交易对手存在复杂关联关系,对银行贷款形成多头担保和过度担保,导致在信用风险来临时化解手段捉襟见肘,陷于被动,信贷资产面临损失风险。同时因民间资金业务风险产生了传导性还贷风险,使得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保客户逾期率、代偿率、垫资率激增。
部分担保公司运作不规范,参与民间融资、超范围经营、抽逃资本金、挪用风险准备金和客户保证金、高风险投资等经营乱象较多,银担合作风险上升。
三、风险防控措施
(一)根据中小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和产品需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
围绕优质核心企业拓展供应链融资业务,为批发行业的中小企业专门创新融资产品和进行流程优化,支持重点企业上下游的配套中小企业,进一步优化授信产品结构,提高供应链融资业务、保理等产品的发放比例,按照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严格审查贸易融资类业务的合同文本信息和真实交易背景,强化贷款发放与支付审核,严密监控贷款资金流向。
(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积累企业数据信息,加强客户结算资金管理
现代流通渠道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将逐渐替代纺织、服装以及钢贸等专业市场,因此银行可根据企业经营特点,主动为批发行业企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了解企业行为特点和结算规律,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利用网络B2B与B2C平台,优化企业销售流程、拓宽企业客户渠道。将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体系内的原料供应、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产品销售、资金结算和货款回笼等有机结合起来,保证资金在银行内部体内循环,并加强对企业结算账户的监管、销售回笼资金的管理,解决部分企业经营信息和财务报表可信度低的问题。
(三)实现对公和对私渠道的风险信息数据共享,防范企业实际控制人多平台融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