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思想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育思想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育思想概论

语文教育思想概论范文1

1.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一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缺乏创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虽然大部分学校都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的教师教授法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很多教师对于新型教学方法了解较少,更不能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二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落后,仍然是采取课前预习教材内容,课堂由教师主导讲解,课后复习理论知识的方法,很少利用互联网等信息资源,教师也没有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无法探索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三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资源较少、设备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2.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据调查可知,很多学生之所以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没有兴趣,主要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理论知识较多,学习气氛枯燥无味,实用性不强。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具有一定兴趣,主要是由于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与升学挂钩,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较强。但是,以上两种情况都说明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主动学习意识较差,学习动机不端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程教育的目的,真正提高学习成绩。

3.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矛盾。小学思想品德的教材是教育教学中的关键要素,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思想品德教材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体验生活和构建人格,同时,教材也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但是,在目前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很少利用业余时间预习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思想品德教材知识丰富,需要学生坚持长期学习,积极探索研究,否则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非常茫然,不知所措。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1.重视教学过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积极组织开展师生互动活动,使教学与学习能够紧密结合。在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友好沟通、共同探索的和谐关系,并不是下级服从上级的指挥与被指挥关系。教师与学生通过沟通交流、情感互动和相互合作共同构建理论知识。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坚持以学习活动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在互动活动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通过切实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提高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动机。

2.因材施教、突出个体。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要能够深入察觉到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身心健康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3.选择适当的教材。在新课程改革标准推进实施的过程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尽量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能够反映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真正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和含义。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标准,又要适合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遵循小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普遍规律。

语文教育思想概论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新型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重要作用。

1.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立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组建立的“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做加以融合,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1预习式临床见习: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了“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1.2理论教学: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教育学论文,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1.3实训教学: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日标[1],专业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2]。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课程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3]。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1.4毕业实习: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2.四位一体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摘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小论文。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即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3.四位一体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四位一体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该课程组教师共20人,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比例7:3,“双师型”比例占65%,专职教师中“双师型”占95%,保障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占50.0%,41-50岁的教师8人,占40.0%,50岁以上教师2人,占10.0%,教师后备力量充足,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梯队。通过高级人才的引进,青蓝工程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使师资队伍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5.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体会

“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教育学论文,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该教学模式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性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提高,课程组教师进修3人次、又取得硕士学位2人,双师比例达到100%。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玲.唐宇天.影响技能达标的元素及对策[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320

[2]唐陶富,朱梅初.高职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10-12.

[3]马琼英,周宇,戚跃勇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与带教体会[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5(6):456.

语文教育思想概论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内容 方向 课程结构 教材建设 实践教育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1.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2.教材建设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编写和体系建设需要考虑诸方面因素。

3.义务教育

《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作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适应这些客观需要,学科教育类课程也要转变课程理念,应对挑战。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的职业兴趣和情感,是小学教育专业特别是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的重要任务。随着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推进,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正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教师这一职业逐渐提高对从事教育事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并巩固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思想,使其乐意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不断增长才干,增进专业学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这一呼声不仅不能降低,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增强感染力和感召力。

语文教育思想概论范文4

1.语文知识素养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传统的知识观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观来说,则包括言语知识和言语行为知识。统而言之,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学

语言学概论,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了解语言与社会及其它学科的关系,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其最新成果,了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学习现代汉语,掌握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懂得普通语音学,熟悉汉语的声、韵、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系统;了解语义学和词汇学的基本原理,通悉语义和语境的关系,掌握词的构成和组合规则,明确词的基本意义与引申意义、比喻意义之间的关系,熟知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语的感彩,熟悉词汇的发展变化。

学习古代汉语,具有较为系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了解古汉语的句型结构,熟悉古代重要辞书的查检方法。

(2)文字学

学习文字学,把握文字的性质和作用,熟知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了解一般文字的基本原理。尤其要学好汉字学,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构成,熟悉汉字的笔画,笔顺与各种结构,掌握规范汉字,掌握查检汉字的各种方法,掌握识字法,正字法和写字法。另外,要明确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文章学

学习文章学,首先要了解文章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章本身的构成规律,熟悉文章的主旨、结构、表达方式等要素,了解它的内部联系。学习阅读学,研究文章的阅读、分析和鉴赏。掌握各种实用文章的阅读方法,熟悉各种阅读方式、明确各种阅读方式的目的要求,研究阅读的反应过程和训练方式,懂得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学习写作学,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及常用文体知识,对内容与形式、素材与题材、思想与思路、语言与文风等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学生的写作起到切实而有效的指导作用。

(4)文艺学

学习文艺学,了解文艺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学作品的结构规律,学习中外文学史,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基本内容,熟悉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与作品,涉猎世界文学宝库,对驰名中外的作家作品特色有所了解,熟悉常见的作品。

学习美学,懂得一些美学知识,懂得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进行审美的教育。懂得一些文艺和文艺批评的的基本理论,提高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还应对电影、电视、戏剧、曲艺、音乐、美术知识也有所涉猎。

2.普通文化知识素养

语文教师知识面宽,视野开阔,才能厚积薄发,左右逢源。语文教师在“精”于文化科学知识的前提下,“博”于文化科学知识,以丰厚的文化知识为背景,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1)思维科学

首先,要通晓它的基础理论――思维学;其次,要懂得它的技术理论――科学方法论;最后,要熟悉它的应用理论――思维培育学。思维培育学,包括抽象思维的培育、表象思维的培育、直观动作的培育及创造性思维的培育等。

(2)社会科学

语文课程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语文教师除要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要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涉猎经济学、法学、文化学;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等。此外,还要关注哲学、伦理学、地理学、环境学、军事学等的发展。总之,要博览群书,了解社会,体味人生。

(3)自然科学

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的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大而言之,我们要培养21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建设者,使他们从小就具有很强的科学意识,而自己对课文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就势必会在教学中出现科学性、常识性的错误。

3.教育学科知识素养

教学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业工作,“仅通晓一门学科并非必然的使他成为该学科的好教师”,“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教师除了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外,在所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具有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既知道教什么,又知道怎么教。教育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教育学

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学习教育的基本理论,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应关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2)心理学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语文教师要搞好语文教学就必须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的规律,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途径,努力用心理科学的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语文教育思想概论范文5

摘 要:中国传统蒙学读物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体系的物质载体,如何审视传统蒙学教材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多元启示,是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以《三字经》为例,主要从蒙学概述、基本内容、现代教育启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重点探讨了《三字经》对现代语文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蒙学教材;三字经;现代语文;教育价值

一、古代蒙学教育概述

中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主张。古代“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谚语,正反映了从婴儿时期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思想。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汉代的贾谊明也提出:“早喻教”的观点。他们都认为儿童心灵可塑性大,在其还未受到外界熏染时,先入为主,及早教育,会取得极佳的教育效果。我国古代将这一阶段的教育称为“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在汉代已基本成熟,宋代达到,并逐步推广到庶民子弟中,除少数为贵族子弟特设的小学外,多数由民间自由办学。

办学形式主要有“教馆”、“坐馆”、“家塾”、“私塾”、“义学”等,主要以识字、习字为主。唐宋以后出现了季节性蒙学。元明时期,又出现了在乡村组织中设立的“社学”,主要对民间十五岁以下幼童进行教育。明代对社学更加重视,多次广阔社学,讲授习俗礼仪。

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学习,以识、写、读、背为主,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材。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从幼儿时期便开始注重培养符合封建伦理纲常的道德品质,以礼为教。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君臣礼仪”等。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对生活礼仪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都是强调从基本做起。

二、《三字经》的基本内容

宋之前,蒙学教材多以识字为主,到了宋代,科举制及书院制兴盛,蒙学教材的内容也随之丰富,形成各种门类。如《三字经》是一本综合知识类蒙学教材,在宋代以至于后世都广泛流传。章太炎先生在《重订三字经》题中赞到:“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各备。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教果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点,辞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

(一)识字教育内容

《三字经》的主要功能是教学生识字,全书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篇,共376句,1128字。与南北朝周兴嗣所著《千字文》相比,其字更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实际,实用性强。再与《百家姓》相比,《百家姓》仅100字,但生僻字较多,《三字经》的识字普及率更高。

(二)礼仪教育内容

《三字经》中有明确的礼仪教育内容,书中从“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到“首孝弟,次见闻”,其中也给我们讲述了黄香、孔融的故事。强调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这在今天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三)伦理道德教育内容

《三字经》高度概括了人们应当遵守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核心——三纲、五常和君臣十义。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并没有集中在一块,但也不过于分散,为避免道德说教之嫌,其内容安排自然,水到渠成,没有牵强附会之感,易于接受。

(四)历史知识教育

从“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至“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作者仅用288个字便将我国五千年文明史进行概括,言简意赅。虽篇幅短小,文字朴实,但从中可以了解我国几千年文明史的更替,及其兴衰成败的原因,使学生重视历史,又方便记忆。

(五)基础知识教育

《三字经》除阐发伦理道德、为学做人、修身养性外,还涉及数学、自然、生活、名物性状、文史典籍等。数方面,有“一”、“十”、“百”、“千”、“万”的基本概念;自然基本常识方面“三才”、“三光”、“四时”、“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旅”等概念;文史、典籍方面,有“四书”、“五子”“六经”等。全书用字不多,却包罗万象,可称为“微型百科全书”,蒙童在识字的过程中,又可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个人素质。

三、《三字经》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周谷城先生所言:“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长处和优势……自有其文化和教育价值。”蒙学读物不论在内容选择还是教材编写;不论在知识灌输,还是兴趣鼓舞;不论在习惯养成,还是人格模塑等方面,均有其独特的科学价值。特别是在当今应试教育屡遭质疑、素质教育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探讨传统蒙学读物中可资借鉴的东西,具有积极意义。

(一)《三字经》的编排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

1.自古以来,各朝各代都积累了宝贵蒙学教材编写经验,从《汉语文教材概论》一书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是综合性教材(如《急就篇》),逐渐到专门性教材(如《百家姓》《名物蒙求》等)的过程。这些教材为我国后期儿童的早期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材料及编写经验。

2.《三字经》中运用的教育模式为后世推崇。全书语言琅琅上口,运用浅显易记、直白的文字和语言弘扬中华文明。书中并不是一味教化,而更多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给儿童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比较符合儿童天性,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三字经》中体现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

《三字经》很注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在道德教育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在教育方法上因势利导,量力而行。更多的从具体细节入手,如“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并根据当时的教学状况,明确提出要教蒙童讲解义理,考究实事,正确断句,读诸子百家应“撮其要,记其事”。面对纷繁复杂的书本,要学会选择重要的学习,并牢牢掌握。

(三)对语文学习的借鉴意义。

1.古今语文教学有很多不同,但更多的是相通点。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字词识别、书写理解与运用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等一系列活动。近年来,我国语文在各方面都有发展,但语文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性质和功能却没有根本改变。如识字是语文传授和学习的根本,是读书、写字、作文的基础,这在古代蒙养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古人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后进入阅读,且重视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早在宋代,朱熹就倡导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从小培养儿童正确的读书姿势,保持案桌整洁,爱护书册。既提高了读书效率,也促进了儿童身体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当代,很多要求都被淡化了,孩子学习成绩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古代语文教育经验进行学习研究。

2.《三字经》的语言形式,三字一句,四句或六句、八句一韵,抑扬顿挫,对学生背诵很有帮助。当今语文教学,忽视并批判“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忽略学生感悟架空分析。语文学科重在积累,“死记硬背”让学生积累背诵一些经典句子和段落是很有必要的。全书通俗易懂,接近白话文,举的很多故事也都家喻户晓,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很容易被掌握。(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凌皓.中国传统蒙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吉林教育科学,2001(5).

[2] 蔡育婷.浅析古代蒙养教材《三字经》的现代教育价值[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8).

[3] 刘占泉著.汉语文教材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应麟.《三字经》心解[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语文教育思想概论范文6

关键词:高职学生 语文教育 美育

什么是美?古今中外的专家们各有不同的答案。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对美的各种形态,一方面可按它们的不同性质而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另一方面又可按他们的不同状态、面貌和特征,而分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①美育又是什么呢?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高职语文教育与美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美育方面具有独特的超越其他学科的作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美育的重要作用

“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涵养人的美好情操,培养和造就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正如席勒所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较高级的形式,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不可缺少的一个中心环节,其重要作用表现在多方面。首先,美育能让学生们认识到:真正的美是“人格化了的形象”,是在审美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其次,人格的完整应落实于“心灵结构”的健全,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心灵结构,人类因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追求美、关注美、研究美。此外,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执着追求美的人,在人格方面既能积极寻真又能自觉持善,这样的人往往能够比较理性地评判社会的道德和文化现状,始终保持追求正义、追求美好的理想,不断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另外,审美活动中浮现的人生境界有时尽管只是一种乌托邦,却能给人以精神慰藉,审美活动有可能成为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基础。

二、语文教育赋予美育的独特功能

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除工具性、思想性这些基本的性质之外,它还具有审美性系统质。所谓系统质,就是在一个系统中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所产生的系统结构功能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

性质决定系统的功能。毫无疑问,语文教育除了具有智育功能、德育功能外,对学生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即审美教育功能,这是为其审美性质所决定的。当今天我们强调语文素质教育的时候,这种功能尤其得以显示。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特的观念功能,即在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二是鲜明的中介功能,即在于既可能“以美导真”――用美育加强智育的发展,又可能“因美导善”――用美育真正完成德育的目标;三是具有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

三、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加强美育的主要措施

高职院校的美育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以此为核心构建具有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而高职语文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的教育,在美育方面具有独特的超越其他学科的作用。为了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美育,我们应充分利用好美育素材,努力营造课堂审美快乐氛围,不断开放语文教学空间、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1.充分利用高职语文课本得天独厚的美育素材优势,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

现行高职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形象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音乐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美,《背影》表现的亲情美,《最后一片叶子》表现的情操美……

可见,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本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的眼光认识和发掘教材中的美,并融进自己的情感,巧用发自肺腑的语言传递炽热的情感,有意识地从启迪学生审美意识人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文字符号转换成色彩绚丽的图像,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显映出来,通过体验、意会、移情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引起感情的共鸣,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赏析和创造能力。

2.努力营造课堂审美快乐氛围,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感受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而“艺术的快乐在于把人的才智和能力置于一种充满活力的活动中”。②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活动,是一门艺术教育,即通过教学过程的艺术处理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审美艺术欣赏,获得审美愉悦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课堂的审美愉悦氛围,我以为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一是注重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扬教学民主,这是语文教学艺术处理的最重要的一点。二是激发成功情绪。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③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情绪,是造成课堂审美愉悦氛围的好办法。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即以新颖、适当的教学方法,把语文教得十分有趣,造成审美愉悦氛围吸引学生,激起学生情趣。四是教学语言幽默。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营造出的快乐氛围,可以让课堂充满笑声,使学生产生种种审美情趣。五是加强形象引入。教师以生动形象的导语描述,引发学生的联想,发展其想象,在课堂上可以造成一种对美的事物的感受氛围,获得对课文的美感愉悦性。六是利用音乐、画面等媒介。语文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辅以相应的音乐、出示相关幻灯片或播放录像,可以营造一种和谐美妙的意境,让学生沉浸在美感愉悦氛围中。

3.积极开放语文教学空间,不断丰富语文教育内涵,在广阔的社会活动中实施美育

语文学习不仅包括课内学习,也包括课外学习,课外学习即广阔的社会环境,包括校内、校外、家庭和自然界语文教育环境。从哲学意义上讲,语文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语文来源于社会和人生,是社会和人生的反映;另一方面,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一个大观园,里面内容深远、美不胜收,语文美育也无处不在。对我们而言,社会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每个学生参加课外语文活动,自觉接受美的熏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指导学生懂得用独特的眼光去了解社会和观察生活,对其中真、善、美的人或事倾注感情,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并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要培养识别形式美的眼睛和辩别音乐美的耳朵,把课堂内外的学习当成审美训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让我们把天然的“爱美之心”、“天赋的美感”提高到由学习、修养而形成的审美意识的水平上来。

笔者认为,美育不仅是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失去美育,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灵魂。每一名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强化美育意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渗透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