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材料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质材料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质材料概念

生物质材料概念范文1

【关键词】虚数角度;易数空间;生维;生物

电荷(空间一维)(实数维),正电荷:负电荷:。

磁荷(空间二维)(实数维、虚数维),南极磁荷:北极磁荷:。

质量荷(强作用力荷)(空间三维)(实数二维、虚数一维),物质质量荷:。

反物质质量荷:。

弱作用荷(空间一维))虚数维):

万有引力荷(亚弱作用荷)(超光速空间一维)(复数空间生维)(虚数维):

只有质量荷、虚数质量荷有自相互作用。

光子:(物质宇宙)(反物质宇宙)

万有引力子:(物质宇宙)

(反物质宇宙)

南极磁场(S极)由左旋(逆时针)电子发射超光速左旋亚电子,北极磁场(N极)由右旋(顺时针)电子发射超光速右旋亚电子。

所谓磁单极子就是电子的两种轨道自旋:右旋电子(N磁单极子)、左旋电子(S磁单极子)。

中子场:中子带有显数弱作用荷(电子、电子中微子也带有弱作用荷)。可以利用丰中子材料芯片贮存电能。

负电阻芯片:有源芯片,利用丰中子材料,贮存电能。

指南表、负电阻芯片检测丰中子材料带显数弱作用荷:

指南表指向正南,调到180°,在偏正南(东南)45°角度线上:

加电磁体:偏角176.3°

电磁体电路中接负电阻芯片:偏角174.7°

电路中分别接入左旋和右旋电子芯片:

右旋电子芯片:178.6°

左旋电子芯片:177.7°

不同自旋的电子(右旋或左旋)可以在导线中流动。

1.低生维和高生维的空间

时间:

时间来源于(顺数空间维)(负曲率空间维)和(逆数空间维)(正曲率空间维)的相互作用。空间的高生维产生时间。

自旋是一种时间场量子。正数自旋是时间顺流场量子(由顺数空间维主导);负数自旋是时间逆流场量子(由逆数空间维主导)。

顺数和逆数在逻辑上是相互矛盾关系的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矛盾,而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易数集中不存在顺数和逆数之外的数字。

正数和负数是对立关系的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对立。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它们的属概念的外延。实数集中还存在零。

空间是描述系统存在范围和活动范围的量。同维空间形成各向同性空间;不同维空间形成各向异性空间。

质量来源于空间的高生维。能量空间系统和负能量空间系统相互作用,盈佘的能量转化为质量。

物质宇宙(时间顺流)是由顺数空间维主导的宇宙,反物质宇宙(时间逆流)是由逆数空间维主导的宇宙。

黎曼猜想:

黎曼把s看作为复变数,引入s=σ+it的函数。

黎曼猜想是ζ(s)的全体复零点均位于直线Re(s)=1/2上。

黎曼ζ函数满足以下代数关系式:

解析延拓到复平面上的欧拉公式:

p为质数,为求非平凡零点,设:

为得到非平凡零点,提出虚数角度的概念:也就是说角度可以是一个虚数值。

如果存在。为一无限趋于零的无穷小量,其值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设定,以区别不同的空间系统。

其中,m和n为自然数a和b为实数,为易数,c为复数,为微数,为宏数。

易数=顺数+逆数=复数+微数+宏数

高生维:系统维增加。高生维空间是高度卷曲、高度折叠空间。低生维:系统维减少。

易数全息律:微观系统与宏观系统相对应。构成宏观系统的微观系统可以反应宏观系统的信息,反过来,宏观系统信息也可反应微观系统信息。

易数由复数、微数和宏数组成。复数、微数和宏数是全息相关关系。所谓全息相关,就是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相互对应、相互关联。

系统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全息相关系统以及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系统运算:所谓系统运算是指系统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系统生维是由于系统运算。

易数空间维各向异性,不同的维性质不同。空间生维程度相同或不同,形成的空间系统多种多样。

质子、电子、中子、电子中微子是同一代粒子。由空间的不同生维而形成。质子发射超光速亚质子,电子发射超光速亚电子,电子中微子发射超光速亚电子中微子,中子发射超光速亚中子,质子发射超光速亚质子。

2.生维动态系统

动态系统:系统处于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动态形式。

混沌态是系统的低生维形成的。秩序态、结构态是系统的高生维形成的。

系统生成:空间场的生维形成系统。空间场在高生维和低生维之间涨落。

系统生维:系统内部子系统由于系统低生维和高生维导致系统结构化、秩序化,能量分级。

系统相吸:时间逆流系统。

系统相斥:时间顺流系统。

动态宇宙巨系统反复循环:

白洞宇宙(众多超大质量白洞)膨胀高生维物质宇宙系统膨胀黑洞宇宙(众多超大质量黑洞)收缩高生维反物质宇宙系统收缩白洞宇宙

系统循环:系统反复重复运算。

时间逆流:由逆数空间维推动的系统运算。逆数空间维成为推动因素,顺数空间维却成为阻碍因素。反物质存在于时间逆流宇宙之中。

质量荷(Z):粒子质荷Z都相同,只所以质量不同,是由于质荷自作用半径r不同:

一种磁悬浮引力波探测仪:透明塑料管内放置两块S极相对的相同的磁体,垂直于场面放置,上面的磁体呈悬浮状态。

探测仪磁极相互作用力等于悬浮磁体的重力:

3.生物场

生物场指用空间生维来描述生物发生和进化程度的一种自然场形式。

微数生物场空间的高生维与复数生物场空间的高生维相对应。

与环境系统全息相关的空间场生维形成生物场,生物场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生物系统。

生物场的特点:

(1)系统场:可以形成宏观系统场和微观系统场。

(2)开放场:通过系统界面可以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3)保守场:生物有遗传的特性,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4)结构场:高生维系统空间,形成高度结构化的生物。由于空间系统生维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形成的生物多种多样。

(5)信息场:可以反映环境信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6)进化场:生物的进化是因为系统空间的生维。每种生物都有各自的进化途径。

4.核能动力飞艇模型

研究了一种充氦的核能动力飞艇模型。模型动力部分应用有源负电阻芯片(丰中子材料)。

5.仿蛙空天两栖飞机模型

仿蛙骨骼和肌肉的韧性和弹性,灵活、结实、坚固。利用自旋电子芯片。单极磁场磁化燃料,同极磁力助推飞机。

6.讨论

宇称不守恒、自发对称性破缺,是由于空间系统的高生维形成的。可以有各种微数维的空间系统和时间系统。中子带虚数正电荷。反电子中微子带虚数正电荷。电子中微子带虚数负电荷。存在次光速空间、光速空间、超光速空间。

生物质材料概念范文2

论证式教学;论证;科学史

科学的本质是基于证据的思想、解释与辩解,是证实和证伪的过程。论证式教学是指将科学研究方式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评价资料、提出主张、为主张进行辩驳等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论证是指围绕某一论题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证据,运用一定的论证方式解释、评价自己及他人证据与观点之间的相关性,促进思维的共享与交锋,最终达成限定条件下可成立的结论的活动。科学教育中实施论证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学生论证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提供了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丰富的科学史,展示了科学家如何逐步通过实证的方法获得相应科学结论的过程,也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认识的影响过程。复习教学时,可以通过论证式教学,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小鼠对两种类型肺炎双球菌的免疫过程是什么样的?”“转化因子为什么是遗传物质?” “艾弗里的实验既然已经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为什么赫尔希和蔡斯还要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做实验得出相同的结论?”“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能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等四个疑问。

二、论证式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的四个疑问,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为主题,展开基于论证式教学策略的复习教学。通过问题设置、补充资料、还原科学史实,使得论证主题情境化,沿着“转化因子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 R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论证框架,逐步深化学生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并通过设置“质疑和辩驳”课堂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和兴趣。再把相关生物变异、免疫调节、DNA分子结构、DNA分子杂交等重要概念穿插于复习教学中,使得学生体验和领悟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

论证是从学生活动“质疑举证: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导入,再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实验”和“重组烟草花叶病毒接种实验”为主体展开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论证,最后归纳总结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论证过程力图使学生领悟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从而认同科学结论获得的最基方法是实证方法,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补充“两种肺炎双球菌的遗传关系”“肺炎双球菌引发人患肺炎和鼠患败血症的生理机制”等资料,对格里菲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方案与思路的还原,穿插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变异、DNA分子杂交技术等概念解决“转化的分子机制”问题、运用免疫调节的知识分析“R型活菌与加热处理的S型死菌混合条件下在小鼠体内的数量变化”等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归纳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

通过上述论证教学,还引导学生认识“从微生物培养技术到物质分离提纯技术,从同位素标记技术到病毒重组技术,从X射线衍射技术到化学物质含量测定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二、论证式教学与反思

1.“蛋白质是生物的遗传物质”的论证式教学

学生通过回顾蛋白质相关知识,围绕主张“蛋白质是生物的遗传物质”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质疑和支持的证据。

证据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有20种,由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排列顺序不同,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具有贮存大量信息的潜能。

证据②: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其作为酶能够控制代谢,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表现。这与遗传物质能控制生物新陈代谢和生物性状相同。

证据③:蛋白质具有种属的特异性,遗传物质也具有种属的特性。

质疑①:蛋白质不能进行自我复制。这与遗传物质能够传递给子代不符。

质疑②:蛋白质的结构和含量不稳定。这与遗传物质具有结构和含量的相对稳定不符。

质疑③:蛋白质的结构和活性易受外界条件影响而改变。

2.“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论证式教学

围绕“死亡小鼠体内的S型活菌从何而来?”和“R型活菌如何转化S型活菌?转化机制属于基因突变还是基因重组?”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证式教学。首先,教师在课前将补充资料和还原后的格里菲斯实验过程、结果整合成主题案例资料,以便学生课堂阅读,并布置学生根据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主张和搜集证据。其次,展示学生依据资料提出个人的主张。再次,通过质疑与辩驳,学生基于证据,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解释和补充证据,对他人的主张进行质疑。最后,对主张进行修正和限定,达成 共识。

资料1:S型细菌有荚膜,其荚膜多糖称为内毒素,是一种抗原物质,对动物体有危害作用。当S型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由于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在细胞内迅速增殖、扩散,引起人患肺炎或鼠患败血症。而R型细菌无荚膜,则能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所以不能使机体患病。

资料2:R型和S型是同一物种不同品系。R型是S型自身合成荚膜的基因突变形成,即R型是由于S型发生突变而丧失了合成荚膜能力而形成。R型和S两型可以相互转化。S型分为许多种亚型,分别被称为SⅠ、SⅡ、S Ⅲ等,其物质基础是构成荚膜的多糖存在差异。不同亚型的S型肺炎双球菌都能突变形成相应的R型,它们又都能发生回复突变形成相应的SⅠ、SⅡ、SⅢ,但只能发生同型突变(SIR I、SⅡ RⅡ、SⅢRⅢ)。

资料3:还原后的格里菲斯实验

①问题1:死亡小鼠体内的S型活菌从何而来?

初步主张:观点① 加热处理不完全,残余的S型活菌伤后复原繁殖产生;观点② S型死菌死而复生;观点③ R型活菌自发突变形成,与加热杀死的S型死菌无关;观点④ R型活菌在加热处理的S型死菌的作用下转化产生;

基于证据的辩驳:针对观点①②,学生提出质疑的间接和直接两种证据。如证据①:蛋白质高温变性失活,是不可逆过程(间接证据);证据②:第三组实验结果小鼠健康存活表明,加热处理已致S型活菌完全死亡。针对复活观点,学生补充提供了其通过网络搜集的证据,格里菲斯在1933年,在体外用S型细菌的无细胞提取物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实验,仍然发现S型活菌的出现。证据③:第一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R型活菌没有自发突变形成S型活菌(直接证据)。

归纳解释:R型活菌发生性状的转化,且这种转化可传递给子代。这表明R型活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稳定性的变化,这种可遗传变异与S型死菌有关。

完善主张:在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促成这种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菌。

②问题2:“R型活菌如何转化S型活菌?转化机制属于基因突变还是基因重组?”

预设主张:观点① R型细菌自身的基因发生突变转化形成;观点② R型细菌获得S型死菌的有关特异性荚膜合成部分遗传物质,通过基因重组实现转化。

支持辩护: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观点,使其明白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是对转化因子作用的界定上,观点①认为转化因子的作用是诱变剂,而观点②认为转化因子的作用则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即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再启发学生进行反向推理,最后利用提供材料进行判断。如若是基因突变,则RII型细菌只能发生同型突变形成SII型细菌,而实验分离得到是SIII型细菌,从而否定观点①,而支持观点②。

完善主张:R型活菌发生性状的转化的本质由于其接收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部分遗传物质,并实现重组整合形成的。

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提出有关“为什么加热没有使遗传物质失活?”问题,此时教师可直接补充“加热所使用的温度”与“遗传物质的热稳定性”等资料加以说明,也可“留白”,让学生课后自己搜集材料思考。

本环节教学中,教师还设计两个问题来观察学生对这一主题是否真正理解,以及学生能否运用实证的方法获取相关经验。问题①:请用现代生物学相关方法区分RII活菌是转化为SII型,还是SIII型?问题②:请分析格里菲斯第四组实验小鼠体内两种类型细菌的数量变化?值得欣慰的是,关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提出三种解决方案:①微生物形态结构显微观察;②DNA分子杂交技术;③免疫反应抗体分析。关于第二问题学生也能做出正确判断:R型先降后升,S型从无到有。

3.“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论证式教学

先抛出“艾弗里的实验结论不被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接受”的史实引发学生疑问,接着展示还原后的真实的艾弗里实验方案,再让学生对比教材编者处理过的实验方案,使得学生认识到虽然物质分离方法不同,一个采用现代提取分离提纯技术,一个采用酶解逐个成分去除技术,但实验设计思路是一致的。从中提示学生注意艾弗里采取上述方法是受限于提取分离技术,使其初步认识到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肯定艾弗里实验结论的正确性。并简要补充介绍当时社会背景和一些导致艾弗里成为诺贝尔奖遗漏之珠的科学事件,让学生领悟科学发展的曲折以及科学精神。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重组烟草花叶病毒接种实验”的论证式教学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复习,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材料选择的依据,并从材料选择引出实验设计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该实验如何实现DNA与蛋白质分离的观测,得出同位素标记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有机联系起来。再运用反证法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重组烟草花叶病毒接种实验方案则作为补充资料,用来修正“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这一主张。并通过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比较表,进一步完善、达成共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生物质材料概念范文3

一、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生物学概念很多,而生物学概念又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既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基础。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近年来高考命题以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出现的频率增多,此类题不仅直观形象,而且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高,能较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反映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首先要正确识别图表的含义,从中准确提取所需信息,然后进行图文转换,将所学知识与题中的背景材料相联系,考试中开放性试题增多,如何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简洁的文字、图表进行表达十分重要。这些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对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加大了,因此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平时学生理解力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平时就要加强学生应用生物学专业术语简明扼要地概括生物学知识能力的训练,而且一直要坚持下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比较法

比较法对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生物问题,对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很有好处。比较法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明确其本质特征,弄清混淆不清的概念。通过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而且能使学生逐渐学会总结出比较的一般方法。例如从被比较对象可把比较法划分为: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同类比较法和相异比较;从比较的途径可把比较法划分为:列表法、图示法、实物对照法和实地观察法等等,这样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将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比较法的基本含义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同一教学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材料或引导学生观察两种事物,求同寻异,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有更多的优越性,能识记得更快些,保持时间长久些。用比较法可以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难得材料容易化,使学生懂得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意义记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如学生对染色体、DNA、基因这三个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通过比较,这三者在成分上是相互联系: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每一个染色体含有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会有很多基因。染色体、DNA和基因都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其中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包括基因)的主要载体,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基因又是染色体上遗传效应的DN段。这三者在功能上也有联系,基因是控制形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但它要通过DNA和染色体的自我复制和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才能实现,学生在比较中能较准确地理解染色体、DNA、基因这三者的联系以及各自概念的含义。

三、思维导图

利用思维导图或记忆导图的技巧是大脑理论运用效果最佳的方法,思维导图结合与自由半脑都有关的功能,左半脑负责逻辑、语言和符号,右半脑负责形式、颜色、形状。左右半脑相结合,需要学习的东西就会有效地以形象化的方式组织起来,便于存储于长期记忆中。思维导图能够节省时间,重新组织组织学习的内容、提高回忆的程度和调动创造力,从而加快学习的速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试着把思维导图的思想和方法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做到不盲目不教条,运用自然合理,特别在课堂中因为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理念,亲身体会到其价值存在,为此根据思维导图的大脑功能让学生做个有趣的游戏,看列表并且说出颜色而不是字:

黄(绿色)蓝(红色)橙(蓝色)黑(黄色)红(蓝色)绿(黑色)紫(红色)黄(蓝色)红(绿色)橙(黑色)绿(红色)黑(黄色)

通过这个小游戏同学们感觉非常有意思,说颜色说快了不由自主地就不停使唤说出字的读音了,然后再跟同学们解释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脑,你的右脑尝试着说出颜色,但是你的左脑坚持要阅读字,这样就导致了左右脑的冲突,要想改善学习方法提高记忆就必须综合利用好左右半脑,那么配合起来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思维导图的建立。

四、比较法和思维导图的结合

比较教学是一种发散综合思维,它可以把前后知识联系串通起来,也可以把同一章节不同概念联系起来。比较的结果可以用图或表展示,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而思维导图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图的运用也是主要形式,从形式上来看,比较教学与思维导图存在着许多共性,都把概念的理解用图表的形式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比较法的建立设计与思维导图相比较单调,基本上不会脱离表格,把概念汇总到一起,一般情况下纵向和横向分别代表不同的概念和概念间的比较项目,此形式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异同点清晰和设计方便,但是过于呆板缺乏新意,久而久之会产生抵触厌烦的心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记笔记满堂灌的接受状态,在课堂中看似理解掌握了,而课后容易遗忘并没有真正转变成自己的东西。

生物质材料概念范文4

重要概念;动手探究;关键词;导学案

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知识最为本质和中心的地位,《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列出了50个重要概念,为教师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理解概念、梳理概念间的联系、内化概念,进而关注学生重要概念学习的可持续性,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立足生活实际,建构概念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物学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走向学生的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构概念,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从感性知识出发,上升到理性知识,自主建构概念,同时尝试应用所学概念解释并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如在学习“血流的管道――血管”时,首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体检时抽血,你知道针头插入什么血管?请大家摸一摸自己腕部的脉搏,看一看自己手上的青筋,这又是什么血管?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探索动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加深对三种血管特点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第三,让学生阅读书本,完成导学案中有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习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第四,利用课件介绍三种血管,通过教师的讲授,厘清学生困惑的地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这样,通过设疑激趣――动手实验――自主学习――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突出了“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最后,进行概念拓展应用――你手中只有大量的纱布、止血带和消毒药水,当遇到毛细血管出血、 动脉出血、 静脉出血的病人时,你应该怎样急救?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概念处理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充分体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二、注重知识衔接,认识概念

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教材编排的实际情况,注重前后教材的衔接,对有的概念不要急于下定义,待学完后续相关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概念,让学生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感受。比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的重要概念,初一年学生仅学习了细胞的结构,还没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能量对他们而言是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学习这个概念时,应采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大量生活实例如手机充电、汽车加油、人吃饭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这一概念。学生在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和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后,对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有了认识。这时,引导学生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实质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归纳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不同作用,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促进学生对前面的“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这一概念的认识。

三、动手探究,理解概念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强的科学,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理解概念形成过程,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这一重要原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首先,梳理这一概念中所涉及的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等物质以及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等能量,请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书本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系列实验,了解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尝试设计实验,并讨论和完善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被激发。其次,对实验材料、内容及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学生动手探究的机会。在进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时,除天竺葵外,多准备几种实验材料,让学生探究不同植物在相同条件下光合作用是否相同,从而选出最佳实验材料;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时,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还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内容。因实验装置有限,无法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因此,由兴趣小组的学生事先完成实验,拍成视频,上课播放,引导学生结合讨论题进行思考、讨论,同样收到不错的效果。将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改为探究实验,设置黑暗条件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几组实验,通过实验对照,探究光合作用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氧气?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一样多吗?在上述三个探究实验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光合作用概念。

四、突出关键词,梳理概念

生物学概念是用科学的、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一些字词经过认真推敲并具有特定意义,揭示了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生物学概念的关键词。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厘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从关键词入手。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为例,本章涉及的重要概念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圈等。如何让学生既掌握这些概念,又能注意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概念网络呢?教师讲解生物圈概念之后,请学生找出关键词即生物、环境,接着指导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学生通过大量事实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生物既适应环境,同时影响和改变环境”,可见生物与环境是关键词。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接下来进一步分析生物之间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学生通过图解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学习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时,在学生复习生物圈和生态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再次强调生物与环境这两个关键词,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进而构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是密切联系的,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在学习相关的概念时,通过对关键词的多次强化,学生很容易梳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五、利用导学案,应用概念

导学案编写时先分别对七、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整理历年的中考试题和考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章节围绕重要概念编写,供学生每堂课学习使用。导学案由课前预习、课堂过关、巩固提升等部分组成,课前预习用于指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课堂过关内容,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提升,巩固概念。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不断补充和完善导学案。与其它教辅材料相比,导学案立足本校学生实际,更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概念,同时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手段。这样,通过导学案指导建构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

生物质材料概念范文5

生物教学提问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始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在课堂上可以提问的地方很多,但要注意适时适量,提出来的问题应有价值.因此,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提问进行精心的设计,挑选那些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来问.在考虑选择什么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目的性,即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想到哪些知识?加深理解哪些知识?例如,在讲“多倍体育种”时,教师介绍秋水仙素法的方法和原理之后,及时追问:为什么要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成熟的植株可不可以?从而再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种方法的原理上,使学生对多倍体育种原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生物教学提问要有层次性

生物教学提问策略要注重层次性,由“表”及“里”.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组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前后关联,层层深入,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循循善诱,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拾阶而上.例如,在讲“质膜的结构模型”时,教师可提出一系列“层递式”的问题:

(1)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质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能通过质膜,这一事实可以推测质膜的组成成分中含有什么物质?

(2)将红细胞膜上的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这片磷脂层的面积是原来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据此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

(3)质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说明质膜的组成成分中有什么物质?

(4)质膜中只有蛋白质和脂质这两种物质吗?(5)组成质膜的三种物质是如何排布的?

(6)质膜会流动吗?通过以上问题组的设计,学生就能充分理解质膜的成分及流动性,并且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质膜的动态模型,犹如在观看质膜结构模型的动画,栩栩如生.

3.生物教学提问要有科学性

(1)联系生活实际提问生物科学来自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生物学理论时有思考的落脚点.

(2)利用生物科学史提问生物科学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生物科学史记载的是科学家们不畏艰难困苦、奋力攀登科学高峰的历史.在这些科学史中,蕴涵了很多令人欣喜的成功,也有很多令人遗憾的失败.利用生物科学史作为课堂教学提问的背景材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新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另外,可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不怕困难、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根据知识点和概念提问对于生物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等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提问中,教师可以通过归纳和总结,用知识点和概念的形式直接进行提问.例如,在讲“分离定律”时,教师可利用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概念,直接提问: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什么是显性性状?什么是隐性性状?什么是性状分离?什么是等位基因?什么是表现型?什么是基因型?让学生直接理解提问中的知识点和概念.这样,既落实了和遗传定律相关的很多基本原理和概念,又帮助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比较,更好地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内容.

(4)借助知识的逻辑性提问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某门科学,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如何他参与到建立知识的过程中来.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生物科学知识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生物科学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给学生一个结果.例如,在讲“无籽西瓜的形成”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组提问:培育无籽西瓜的方法是怎样的?正常雌花未授粉为什么不能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来源和作用,然后提出矛盾.无籽西瓜没有种子,为什么能形成果实?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逻辑性较强,教师可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作为启发点,借助前后提问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知识的逻辑性提问,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原理和概念,形成生物科学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5)利用对比进行提问对于生物学中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原理和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可以通过建立图形、表格、概念图等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认识.例如,在讲“细胞呼吸”时,教师可从两种呼吸方式的反应条件、产物、分解程度、能量释放及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意义进行列表比较,从而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点,认同两种细胞呼吸方式是相辅相成,共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

4.生物教学提问要难易适度,因材施问

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及理解、接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做到因材施问.例如,在讲授基因重组的时候,如果直接问“基因重组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于有些学生可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他们不知道该从哪个方向去思考和回答,很迷茫.如果换成以下问题:“哪些行为会导致基因重组?他们发生在什么时期?”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回答出来.

5.生物教学提问要有趣味性

生物质材料概念范文6

关键词: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有效作用点

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生物教学的特点,利用好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首先要找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作用点。所谓有效作用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最合适发挥多媒体优势的教学环节或教学内容,是解决什么地方用、怎样用好多媒体课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5个有效作用点:

1.突出强化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最本质的学习内容,是一节课应该掌握的核心知识,也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载体。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来突出、强化教学重点,就是抓住了一节课的主要矛盾,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件中色彩反差强烈的文字、简洁清晰的图表等形式,可以将教学重点十分醒目地展示给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加深他们的印象;图片、视频、动画效果形象直观,以学生习惯的、非常兴趣的方式突出并深化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

如在“细胞的增殖”一节教学中,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特点、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DNA数量的变化等是教学重点。可以先用动画形式表现染色体复制、螺旋化变粗变短、着丝点排列在中央的赤道板上,及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等形态和行为变化,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中色彩醒目的文字列表归纳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最后在坐标上用不同颜色的曲线形象直观地表现染色体和DNA分子趋势。

2.突破化解教学难点

由于知识的深度,学生年龄、经历的局限性,或无法在当地和当时看清生命的微观结构和运动过程,或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学生生活经历有一定距离,学生无感性认识的支持等原因,都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出现困难而成为教学难点。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挂图、实物、模型等,在突破教学难点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就整体效果而言,还是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优势更明显、更直接。这是因为多媒体技术有延伸功能的优势,可以把极小的生物体结构放大,把极大对象的缩小,把距现代时间久远的事实和现象拉近,把转瞬即逝的生命运动过程放慢,甚至可根据教学需要把漫长的进化演替过程加快。使课堂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增强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提高了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使教与学变得容易。

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教学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分子水平的运动,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动画效果,模拟不同物质分子跨膜时的具体过程,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观察不同的运输方式的特点、所需要的条件,从而突破、化解这个教学难点。

3.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机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过程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所以灌输的强制性影响很大,这对于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不利。如果利用好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动机,学生会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和积极的思维状态,对于教师顺利地进行教学,并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十分有利。

如在“基因工程”一节教学中,如果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基因工程在农牧业工业环境能源和医药等方面已取得的成果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转基因抗虫棉,耐储存番茄,体型巨大的年转基因鱼,能从乳汁中提取各种药物的转基因牛等,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增,此时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渴望了解有关的基因工程基本操作过程,这就为新知识的传授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4.列举事实,建构概念

教师往往十分重视利用概念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却不够重视建构概念过程。新课程特别重视知识发生过程和概念的建构过程,认为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建构起来的概念,才会深刻理解,运用自如.要建构概念就应向学生提供大量直观材料,但由于年龄、经历的局限等原因,学生观察到的直观现象范围狭窄.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自身经验、感性材料和生物学概念之间,建立起能相互沟通的渠道,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如在“群落的结构”一节教学中,重点是要建构群落基本特征等核心概念,但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原因,观察到的生物群落现象非常有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生物群落现象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不同生物群落的共性,在头脑中建立起生物群落基本内涵、群落的基本特征等核心概念。

5.显示过程,形成表象

学生必须通过感知才能形成表象,然后获得知识.但有许多生命过程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这时就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动态微观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当然,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中的有效作用点并不止上述几个,一节课的有效作用点也可能有多个,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有效作用点,最终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