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场馆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场馆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场馆管理办法

高校场馆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高校体育资源,社区体育;模式

随着城市社区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居民追求健康、休闲娱乐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社区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显得十分缺乏。而高校集教育、体育人才、场馆优势为一体,掌握最为前沿的体育健身理念、方法和手段,拥有相对丰富的体育人力和物质资源,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教育系统拥有的体育场地就占67%以上。如果合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来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那么将会极大地推动城市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本课题立足社区体育发展现状,旨在探索高校体育服务和社区体育健康、和谐发展的对策,为相关部门指导城市社区体育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发展的优势

1,硬件优势。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正规场地较少,社区活动场所的非正规性特点明显。多数机关单位、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只为本系统职工服务,不对外开放。高校场地向社区的开放率不高,主要是高校的认识不到位,为了维护好校园内治安和体育场地设施维护经费由于开放会增加等原因,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内锻炼身体,这样形成了一方场地闲置、一方急需场地进行锻炼身体的局面。由于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路边作为补充。公园、街道居委会的场地和街头巷尾、空地花费少或不花钱,清晨可在不影响附近居民的前提下随意使用。但公共健身场所体育设施少、活动环境差,影响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严重地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

高校体育拥有大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器材与场地设施,在硬件设施上占有明显优势。据河北省2004年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现有39484个体育场地中,分布在校园内的有27663个,占全省各类体育场地总数70.06%,其开放率是43.80%,这说明我省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设施较充足,体育资源相对丰富,但有效利用率较低。如此众多的学校场(馆)在社区体育发展中是巨大的潜在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馆)等设施,在搞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投资开发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社区居民锻炼的场所问题,这对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资源保障。

2,人才优势。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两类,一部分是职业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主要以教练的角色对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等健身者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另一部分是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经常对公园或社区晨、晚练点的群众进行指导,但这些社区体育指导员素质、专业水平、年龄、综合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参与健身的人数相比,差距相当大,其中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更是供不应求。据资料统计,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仅有43万人,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许多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高校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不论在人员数量、专业种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是社区体育指导员无法比拟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还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通过他们可以面向社会开办各种培训班,为社会培养开展科学锻炼指导的骨干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体育专业人才缺乏的窘境。此外,接受了多年正规学校体育教育的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体育基础,他们把学到的体育技术、理论、健身理念运用到社区体育活动过程中,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素养。

高校体育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为社区培养体育指导员,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发挥特长的舞台,又能解决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和急需健身指导员的难题,促进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快速、科学地发展。

3,组织管理优势。社区活动的管理者一般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多为行政型管理。调查发现,现有的街道办事处更多精力忙于事务性工作,难以为社区体育投入更多的精力。社区体育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各个项目,各个人群的社区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居委会体育小组和各种晨练活动点尚未健全,还没有形成社区体育组织和管理的体系。而现有体育社团多数也是内部管理不规范,外部管理松散,没有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负责协调。

高校有完善的体育组织结构,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人才,能为社会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咨询、策划、组织等多项服务。高校在帮助社区体育建立各种体育服务体系,如社会体育健身中心、培训中心、指导中心等过程中,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组织社区体育实践活动的机会。

二、高校体育对社区体育实施服务功能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服务社区体育的意识。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敢于突破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大力宣传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提高对社区开放的组织、策划和管理工作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积极营造高校与社区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开放氛围,最大限度实现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资源使用的效益。高校应由以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单纯为体育教学服务转变为既服务教学,又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提供健身娱乐服务。通过提供优质、专业化的体育服务,满足居民越来越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通过对体育健身、培训等市场的开发,在满足社区成员体育消费性需求的同时,也为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2,优化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目前,高校日益增长的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公共体育资源匮乏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优化高校体育资源配置是面向2l世纪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不仅需要拥有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及财力、物力上的保障,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信息手段。高校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努力开发新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体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首先保证高校体育资源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着眼于面向社会,服务社区的发展大局,逐步建立高校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市场经济关系,积极探索商业性体育资源的运作方式和途径,突出高校体育资源的整体优势。

3,建立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运行机制。目前高校中存在场馆资源相对短缺与场馆资源闲置的矛盾。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高校场馆资源,在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的同时,为社区体育服务,达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使高校体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区体育,应加大高校与社区的沟通力度,统筹社区体育的建设规

划,逐步建立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运行机制,使他们能够互相沟通、互相配合、共同规划、共同管理。双方共同制订资源共享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订立制度,建立组织,使资源共享工作规范化。通过建立运行机制,不仅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文化的各种需求,而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人力资源等整体优势,让高校体育资源走向市场,服务社会。

4,构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体育在体育场馆、设施、人才、物力等方面严重匮乏,导致社区体育设施陈旧、健身场地拥挤,公益健身器械破坏严重,又得不到及时添置和维修,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度。而机关单位、学校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相对封闭,部分开放的体育活动场馆收费较高,超出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而高校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可以真正做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只有注重开发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模式,才能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不断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模式,可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请进来”即对外有偿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请社区居民走进高校校园,这样既缓解了社区体育场馆设施严重匮乏的矛盾,又能增加学校体育场馆的收入,从而减轻高校体育经费不足的负担,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走出去”即高校应鼓励高校体育教师、体育院系的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区担任体育管理员、指导员,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工作。一方面可以缓解社区体育指导员相对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他们作为体育文化传播者,通过推广、普及大众体育项目、体育运动处方及体育保健知识等,从而推动社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拓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束语

高校场馆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国培计划;专项资金;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国培计划”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0-2012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又投入“示范性项目”1亿元,“中西部项目”10亿元,“幼师国培”5亿元。作为主要承担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根据培训任务书,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外,高校财务部门对如何管好用好这笔来之不易的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财务管理,防范审计风险,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制定“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各高校应根据“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办法,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训计划,制定适合自己的相应的制度和办发。如浙江师范大学制定了“浙江师范大学“国培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办法中规定:二级学院应做好“国培计划” 经费预、决算工作,严格规范培训经费支出,对项目经费设定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做到账目明晰、支出合理、管理规范。成都师范学院制定了“成都师范学院2012“国培计划”实施管理办法”(成师院字[2012]25号)、西华师范大学制定了 “西华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项经费管理使用办法”(西华师大校[2011]18号)。这些制度办法对国培项目的申报和立项、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决算管理、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做出了详尽的规定,使“国培计划”专项资金从申请立项、使用到效益分析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科学制定预算,强化财务事前控制

“国培计划”专项资金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基本用于中西部中小学教师培训。因此“国培计划” 经费到账后,要充分认识该专项资金的特殊性,了解有关培训的文件精神,结合“国培计划经费预算编制说明”,根据培训计划任务书和学院实际情况通过前期调研、讨论协商科学精细化的编制项目预算,合理分配各类支出,使预算既符合文件规定,有便于实际操作。

表一 XX省“国培计划(2013)”项目经费预算表

三、项目预算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控制

由于高校目前采用的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教育事业费会计核算科目,与预算科目和预算管理内容不能完全一致或一一对应,预算执行中只有通过会计科目来控制预算的执行,因此,在预算分配中除了下达预算总额外,还需根据各项目的支出费用预算直接分配至相对应的会计核算科目,由会计科目支出数来控制各类费用支出总额。预算一经确定,需要严格执行,要体现预算的刚性、严肃性。确需调整的,履行的手续要严格、规范。

预算执行流程:

表二 XX省“国培计划(2013)”预算控制表

四、加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1.“国培计划”专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各支出用途按照预算执行,专款专用。严禁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国培资金。费用报销实行授权审批制度,项目负责人为经费审批人,是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项目资金由于财政拨款时间与项目实施时间的不一致性,有关学院应安排自有资金,先行垫付有关支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2.专家劳务费包括讲课费、讲座费、专家咨询费等,严格按照培训课时计划、讲座海报、会议纪要等严格按照发放标准由财务部门统一实名发放至个人银行卡账户,学员伙食补助等须实名发放至学员银行卡,不得以以现金发放各类补贴。

3.财务人员要严格审核各类支出票据,确保票据内容真实完整,并注明用于“国培计划”项目。

4.学员住宿就餐应通过招标或协商委托指定宾馆和饭店,严格控制住宿和餐饮标准,培训场地设备一般租用培训学院所在学校场馆和设备。

5.学校财务部门应定期提供有关“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的收、支、余、支出进度情况,确保资金使用与项目进度得到有效控制。

五、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绩效评价

学校财务和审计部门应建立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机制,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开支范围和标准、绩效管理、项目监督、奖惩措施等管理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学校财务、审计等部门定期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发放资金的行为及时纠正,严肃处理。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培计划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的意见”(教师厅[2010]1号)对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规范性,精细化,项目资金的到位情况,经费支出进度、调整及合理性,财务制度是否健全、适用,财务管理措施是否到位,以及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财务资料的完整性等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出了量化考核指标。“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单位要认真领会“意见”精神,对照指标,逐项落实。通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来促进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评价来分析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绩效评价来审查和考核项目支出是否符合目标管理要求。

总之,“国培计划”是一个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进高校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利国、利民、利校的好事,广大培训学校有义务管好、用好“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的每一分钱,发挥它的最大社会效益。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高校场馆管理办法范文3

在全民体育健身背景下,高校应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有效整合和利用体育资源,成立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管理领导小组和体育人才资源库,实现体育物质资源社会化和人才互通机制,合理选择开发项目,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服务社会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

【关键词】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全民健身;路径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是近几年来高校发展的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一贯支持,高校体育专业师资团队的建设,“大学城”的出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增加和完善。同时,城市居民健身休闲意识的增强与城市体育场地的匮乏和体育健身理论浅薄的矛盾尤为突出。如果合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来促进城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进而推动城市群众性体育的健康发展。文章从高校体育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优势出发,通过SWOT分析了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发展的路径。

一、高校体育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优势

1、硬件情况及优势

高校体育拥有大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从硬件设施上讲占有优势。根据浙江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该省现有35869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20530个,占57.24%。在全省现有体育场地中,分布在校园的有20479个,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数57.09%;属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中、高等院校1896个,占教育系统场地总数的9.23%,而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占场地总数的32.60%。这说明该省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设施较充足,体育资源也相对丰富,但有效利用率较低。如此众多的学校场地设施在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中是巨大的潜在资源。另一方面,城市全民健身活动活动正规场地较少,再加上公共健身场所体育设施少以及活动环境差,影响了人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而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充分、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等设施,在搞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投资开发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城市居民锻炼的场所问题,这对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资源保障。

2、组织管理的情况及优势

高校体育在体育中具有相当显赫的地位 ,它既是高校体育改革的排头兵,又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动力源,还是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试验场。高校有完善的体育组织结构,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人才,能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咨询、策划、组织等多项服务。并把服务社会与教学研究并驾齐驱地视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这些都为高校在群众体育培训中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人才储备及优势

高校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不论在人员数量、专业种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是无法比拟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他们在教学、科研、训练诸方面集聚了本专业一流人才 ,还有掌握了较为扎实的体育技能和丰富的体育健身知识的学生体育骨干。

二、高校体育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的实施路径

1、加强宣传引导,更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全民健身活动是一项艰巨、复杂、实践性强并具有开拓性的一项伟大工程。因此,政府部门应注重发挥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并制定鼓励高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服务和学校体育产业化的政策法规,协调高校、社区在整个全民健身活动体系中的关系和利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转变现有的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在出社会之前就具有终生体育的愿望,出社会后有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一定体育素质,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人,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资源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的后期效应。

2、体育物质资源社会化

高校丰富的体育物质资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着眼于面向社会,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大局,逐步建立高校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市场经济关系,积极探索商业性体育资源的运作方式和途径,突出高校体育资源的整体优势积极向社会大众开放高校的体育场馆,挖掘消费潜力。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高校的体育设施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既可以减少全民健身活动活动的经费支出,又可以便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3、成立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管理领导小组

城市的大众性体育活动大多依托于社区,以居住区位或工作区位为单位进行自发或有组织的开展。高校应利用好社区这一城市中相对集中的基层平台,发挥优势,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服务工作。双方共同制订资源共享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订立制度,建立组织使资源共享工作规范化。

4、成立体育人才资源库,实现人才互通

高校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充分发挥体育人才的专业能力,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活动发展所用,立足人才储备,掌握人才的相关情况,对症下药。从各高校的众多体育教师之中,选择一批在体育宣传、组织、策划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丰富体育工作经验人员,建立一个体育人才资源库,并且根据各个群众性体育工作实际需要,选派符合要求的体育教师,长期挂钩相关社区,协助基层体育单位开展辖区内的各项体育健身工作。

5、合理选择开发项目

从一定意义来讲,高校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的关键在于选择的项目是否能够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居民实际消费水平选择合理的开发项目,尽量与当地的经济基础相一致。项目开发需根据大众需求的实际情况,并且还要克服现代竞技体育过分强调意志磨练和刻苦精神的倾向,使开发的体育项目具有“快乐”的生活情趣,“休闲”的生活情调和“闲暇”的生活充实,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因此,加强市场调研是选准项目的前提。

6、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全民健身网络

高校体育场馆全方位地向社会开放,使高校体育市场的功能得到充分释放,依托高校人才、物质等优势,在确保教学、训练的基础上,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与周边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联成一体的全民健身网络,吸引众多社会团体及个人的积极介入,以点带动面,使高校体育培训活动与全民健身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城市体育资源是有限的,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体育经费匮乏,场地设施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阻碍了健身活动在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当中作用的发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高校体育资源对社会开放,服务于社区,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是加快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服务社区体育的意识,努力寻找合适的途径和活动开展的结合点,通过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整合高校体育资源(人才、物质、文化等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体育资源最大化共享,让高校体育资源走向市场,服务社会。学校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化,又可以推进高校体育相关产品的产业化和为体育资源互补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最终产生良性循环的效应。

2、建议

高校在服务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搭建好校企合作共生态的平台,在寻找途径和载体同时,注重体育品牌资源、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高校自身品牌的树立放在首要位置,从而发挥品牌优势。另外,还要考虑与全民健身发展规划相结合,从而促进高校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长期性、合理性,逐渐提高在社会体育市场发展中的占有率。

【参考文献】

[1]邹师等.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1.04.

[2]王秋成.利用高校资源为社区体育培训服务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学院学报,2007.04.

[3]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