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间设计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间设计概念范文1
【关键词】空间设计;总图设计;空间分区;流线组织;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pati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map design requirements of the factory,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space design and the detailed steps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space partition, streamlined organization and spatial arrangement, and published some of my personal views.
Key words :space design; the design of the General Plan; space parti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flow line;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概述
工厂设计中的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还是工厂文明的标志。信誉的投资并维护城市生态的平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建筑艺术的发展,工厂的空间设计已经成为总图设计的重要内容。总图规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空间组织的过程,即在一个给定的空间范围内对各组成设施进行综合布置,从而形成新的空间位置关系,以满足生产和生活对于空间结构的要求。如何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创造出与现代生产生活中相适应的空间和环境体系,是总图规划中空间设计的重要工作。
1、 工厂空间
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要素。通常情况下,空间类型是基于开闭状态、动静特征和功能性进行划分的。在工厂设计中,其空间通常有着明确的使用功能目的且具有一定的领域性。因此在这种以生产为目的的空间范围内,通常将空间的类型分为开放式空间和封闭式空间,或者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比如办公空间区域、生产空间等等。同时空间作为一个设计要素,具有一定的组合性,一个工厂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大空间,它是由其内部所属的各单一空间单元相互组合而成,是一个整体的复合式空间。
现代工业生产企业主要是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网、绿化元素、生产设备等要素组成的。由于这些构成要素各自均具有特定的功能属性,比如建筑的体型、造型各异,道路的型式、走向有差,故工厂因其组成要素的属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整体空间属性。这些基本构成要素既是空间的重要内容,也是分割和整合空间的主要工具。为此,工厂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以满足生产为主要目的,有若干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大小、高低、色彩、气氛等特征,并
能给人一种感觉和印象的空间体。
2、 总图中的空间设计
总图设计和建筑设计均是空间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组织空间的艺术。对于工业企业单体建筑而言,生产功能属性决定了其内部空间的塑造和加工,同时这些功能也决定了建筑的体量、尺度等主要方面。在赋予建筑体型和空间以视觉感知的外形后,则建筑便成为一个单一的空间单元。从空间范围的角度看,建筑设计主要是处理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的过程,而总图设计中的空间设计概念主要是基于建筑的外部空间领域。所谓建筑外部空间,它是由人们按
照一定意图和规律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也即是要形成一个由物体和感知它的人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关系之间的空间。总图设计在处理空间关系时因从建筑外部空间的组织和构图着手,以各建筑物的生产功能属性为依据,从经济适用为原则,考虑一定的美学因素,正确的解决生产性建筑外部体型、空间的特点、量度、品质、视线与环境等的关系。把全
部的功能要求,包括生产、管理、生活及与之相适应的视觉观感效果,表现在有机的整体群组空间内。总图中的空间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空间分区
工业企业作为一个功能综合体,主要由生产、管理、生活、生产辅助、仓储区等功能性单元组成,其中生产还可以依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和生产性质细分为更多不同的生产类型,比如冷加工生产区和热加工生产区,洁净生产区和非洁净生产区等等。这些不同的功能对空间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对空间属性不一样的要求就构成了空间分区的主要依据。
具体而言,空间分区对应于总图设计中的功能分区,即将工厂的组成内容,按照性质相同、功能相近、联系密切、对环境要求一致的原则,把不同的建筑物、构筑物及相关设施组成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厂区的空间区划。
随着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的更新,尤其是全能厂的衰落和专业化工厂的兴起,使得联合厂房的应用日益广泛。此时,为了节约用地,各种功能开始在联合厂房中整合为一。这种功能的联合虽然在总图设计中淡化了功能分区的概念,但这种空间划分的思维却已经转移到了联合厂房内部工艺设施布置上,依然是空间组织的主要步骤和关键手段之一。
2)流线组织
工厂生产具有连贯性和工艺流程要求,使得各工业建筑功能单元具有严格的秩序和顺序性。秩序是确定空间的要素,而顺序则是空间组合的条件,是受生产工艺支配的先后空间条件。因此工厂空间是一种动态的空间系统。在此系统内,存在着多种生产、生活流线,且各独立的功能空间单元就是通过这些流线进行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故工厂总体空间并非各功能区简单的拼凑而成,而是一个有机联合的整体。
工厂总体系统中的流线主要包括物流、人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等,其中尤以物流、人流对总体布置的影响较大。对各种类型的流线进行合理有序的组织,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各项运营成本,同时亦是总图布局所需考虑的关键之处。流线的组织是空间组织的基础,它确定了各功能区在总体动态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在总体规划时,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要
求来组织这些流线以及协调这些流线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从而使之各得其宜。物流流线是制造企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品成本中,生产物流成本通常占据着很大的
比重,尤其对于一些大重型产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物料运动从始至终均发生着。从原辅材料运进到成品运出整个过程里,物料的形状、重量因生产的发生而不断的变化,物流过程主要包括物料的装卸、加工、仓储、流动构成,通常这些过程根据产品的属性不同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决定了物流流线的方式,比如运输方式、装卸设备选择、加工时间及仓
储设施等等。物流在这种动态的运动过程中,各种生产和仓储建构筑物便是流线上的空间节点,物流就发生在这些建构筑物所形成的空间单元之间,因此物流组织时通常是以短捷顺畅为原则,以物流强度为标准,来确定各空间单元的联系性的强弱,依此来确定其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人流的主要活动空间包括办公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办公空间通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因此人流流线组织时也需要依据这些特性区别对待,比如办公空间通常设置与主要出入口附近,以方便其对外联系。生活区则常独立布局,形成特定的空间领域。同时还需兼顾办公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的联系性。能源流通常确定了动力公用等辅助设施与生产空间之间的关系,而信息流属于非物质的流线,对平面布置影响较小。
总之,流线组织的合理与否,是衡量空间位置布局的主要标准。
2、 空间布置
在确定了流线关系之后,各功能单元———各种功能性建构筑物之间的关系便一目了然,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据这些关系,结合厂址空间的形状尺度,协调内外部环境,进行建构筑物的空间布置。空间布置就是恰当规定所属空间的要求和用途,确定相应空间领域的位置与相对关系,运用一般美学法则及建筑构图的规律,研究平面空间的组合、分离,形成空间的多重变化。使得空间既能满足生产使用功能,又能满足一定的视觉观感要求。
由于空间具有不同属性,在处理各空间平面关系时,需要考虑各空间之间的组合、分隔、过渡和引导的方式与要求。通过空间之间的分合变化、延伸收缩等手段,以体现适宜的空间关系。一般情况下,空间分隔通常依托于地形、铁路、道路、绿化等,形成空间上的分隔距离,比如在台阶式布局中,不同的台阶层面上往往被视作一个独立的空间系统。另外空间
之间需要一定的过渡和衔接,在厂区内,主要通过布置道路、绿化、管线等以充实空间,并采用诸如延伸、穿插、渗透、因借等空间效果的处理方法,以塑造出适宜的空间环境,强化空间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性,使得整体空间效果延续、舒展、丰富、互相连贯。在总图设计中,空间位置关系的主要影响性要素包括生产性质、消防间距、交通运输、视觉效果、规划条件要求等。生产性质相同的空间可以相互组合而成一个整体的大空间,从而节约用地。有时候由于规划条件的要求,需适当调整空间尺度以满足其要求,例如对于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现阶段规定其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这一条件制约了办公生活空间在整体空间内的比重。另外交通运输通常需要一定的道路宽度及装卸货场地,因此两个建筑之间需要考虑一定的间距以满足运输功能要求。而对于消防规定,主要是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
要求。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空间关系的处理。因此在空间布置时,需综合考虑这些方面,通过调整空间尺度的大小、形状,各空间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以满足各种功能需求。同时,空间布置还需要考虑其层次组织。塑造空间的过程,就是要赋予各个空间的功能,划定所属
的领域,加上空间的顺序和秩序,进行一定排列组合,则空间层次便会产生。在层次组织时,需要结合地形、建筑体型、建筑色彩、绿化效果等,区分空间的主从关系、远近效果、高低变化等,采用灵活处理以营造出层次感。通过空间设计的这三个步骤,工厂空间体系的营造已经基本成型,下一步则是对细部空间通过景观美学的手法进行进一步的美化和拓展,使工厂整体空间更具观感。
空间设计概念范文2
关键词:图案设计;主题性;概念;情感设计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140-03
The Patterns in Space: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nceptual Pattern Design
LI Xiao-hui,ZANG Hui(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Fine Art,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pattern design is the first attempt after the adjustmen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leading role of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derivation of the design process.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level of the visual forms in patterns through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need to make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with the thematic patterns and put them into the spaces,clarifying the roles and significance of patterns in space.
Key words :pattern design; thematic; concept; emotional design
Internet :.cn
一、 概念的内容与作用
“设计概念是设计者针对设计所产生的诸多感性思维进行归纳与精炼所产生的思维总结。”①概念是抽象且概括性的,一般情况下由设计师根据项目条件结合自身创造性思维的趋向在设计前期提出,以其为主线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完成从抽象思维至理性设计的推导。方案的前期需要设计师结合大量的调研,搜集与筛选的方式来记录与概念相关的一切信息,用手绘、拼贴等便捷直观的方式进行生动的呈现,是方案推进的重要环节。
二、 图案设计课程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与方法
传统的设计专业教学大多只注重最终效果图,课程评价体系也更多的关注结果,而方案的推进过程则乏人问津。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在效果图的渲染上,对于方案前期的概念分析与推导毫无概念,逻辑关系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在本阶段艺术修养和知识体量上仍存在较大不足,自身对于设计概念的挖掘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难以进行。综合以上原因,学生作品最终呈现的状态乏善可陈。归根结底是设计方法出现问题。因此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应用到其他课程设计中。
(二)教学难点:图案在概念空间中的应用
图案设计课程是本专业培养计划调整的首次尝试,如何将平面化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特点结合是此次教学的难点。如何理解图案是每位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图案在装饰和流行艺术中被视作肤浅的图像或文化趋势,在这些领域中,往往更倾向于唤起视觉方面的回应,且变化不定。对图案的抗拒通常与对肤浅和转瞬即逝的偏见相关。建筑(空间)以恒久而知名――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它太缓慢,太稳定,并且太重要,因此不能转瞬即逝――所以,如果图案不能具有功能性或长期的影响力,那么人们就会指责它们不成功。”②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保罗・安德森在《图案之于建筑》一书中曾如此阐述有关图案的观点。究其核心,图案在空间中必须具备除去单纯视觉回应之外的作用,比如功能性或其他长久深远的影响力。因此在本次课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去研究图案在空间中的应用,而不是单纯聚焦在图案本身的视觉效果。学生长期以来对图案的理解尚且停留在相对肤浅的平面维度上,如何在设计概念的引导下代入空间是此次教学的难点。
三 、主题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计
此次图案设计课程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将概念词汇转化为图形应用到空间中,使其突破单纯的视觉回应,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或持久的影响力。传统教学中是以学生自主提出概念为主,本次课程由教师选定20个在感官上体会较为显著的形容词汇作为概念关键词,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随机抽取,鼓励学生结合情感化设计原理对既定概念进行分析与探索,将抽象概念词汇转化成具体的视觉图案,应用到数量不少于三个,单位空间为6×6×6(m)的大空间中。这样既限定了空间尺度,又可以锻炼学生组织空间的能力。方案完成后通过手工模型与过程草图绘本严格按照尺寸比例来表现。
(二)课程流程
1.“回忆”与“捕捉”
概念的转化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基础上的。学生首先需要对概念词汇进行直觉感知。在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中已经详细说明了第一层次(本能层次)的设计对于体验者的影响。本能层次的设计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设计作品展现的外部形态,包括:形状、大小、色彩、质感等。该层次注重设计在潜意识中带给人的第一感受。③本能层次是最简单且直接可以迎合人们,并且影响人们的初始阶段,是生物性的。学生需要尽可能详细地回忆生活中能够与概念关键词产生直接关联的场景和画面,捕捉产生这种体验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采用草图粘贴的形式进行大致的梳理与归纳。图1该组抽到的词是“奔放”,决定了空间的整体氛围在感官上一定要体现出奔放的特点。学生在第一时间联想到了黑人爵士乐、辛辣鲜香的调料味道、前卫画派不羁的笔触等等让他们感觉到奔放的场景片段,并且分析能使人们产生心理波动的要素,有条理的绘制在草图册上,留做下一步的思考。
2.“转化”
经过第一阶段对于概念词汇的感知,学生需要根据梳理出的视觉要素进行图形上的转化,即生成图案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大量的案例调研与分析来支撑。图2、图3该组学生在进行最初的“回忆”与“捕捉”环节之后,开始有针对性的对能够表达出“奔放”之感的案例进行研究。他们从草间弥生标志性的波点元素中得到启发,认为通过大小、形状、颜色、肌理不同的圆形进行一定规律的组合与分布可以形成一种灵动奔放的视觉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在非洲原始部落装饰纹样中提取了黑和黄两种颜色,认为可以把黄泥粗犷的质感应用在图案的肌理上。在思考图案形式的同时,学生们还进行了空间组织上的思考,认为可以分别设置几个连续的体验空间在五感上有针对性的对体验者进行干预。图4为另外一组作品的图案生成过程。该组抽到的概念关键词为“甜美”,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分析将其展开为“节日”。在第二阶段将节日分类进行调研,把东西方重点节日用具体的标志性物品来代替,并将这些物品的某些特质提取出来转化成图形。学生认为棒棒糖在味觉上绝对是“甜美”最恰当的代言,并且形式可以精炼成具有运动感的圆弧形态。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并没有单纯局限于平面形态的转化,而是将其赋予一定的功能,并且严格遵循概念关键词使其变得充满童趣。这一阶段已经涉及到了情感设计原理的第二个层次――行为层次上的设计,即更多的注重功能性与体验感的理性阶段。
3.“应用”
这里提到的应用非常容易理解,即图案在空间中的应用,是否具有功能性?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只具备单纯的视觉回应?这一阶段可以理解为情感设计原理的第三个层次――反思层次设计,即注重的是一种持续性的影响,与物品本身的意义有关,同时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因素影响,相对复杂多变。图5中的作品概念关键词为“自然”,作者尝试用光线穿过界面形成的斑驳光影来形成图案,表达主题,营造一个具有宗教仪式感的冥想空间。风、雨、云等抽象形态经过作者的提炼,形成几何形体与不规则曲线的结合,实体的界面与虚无的光影交相呼应,空间与图案相互依存。事实上该作品并没有赋予图案实际的功能,但是光影效果是决定该空间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图案的存在具有了持续的影响力。(图6)
在后期表达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用手工模型作为表现媒介。制作模型的过程即深化设计的过程。首先,可以帮助该阶段的学生更加贴近实践过程,建立良好的尺度感和空间感,有助于今后的专业学习。其次,模型空间与电脑图所展示的空间相比,具有便于交流的直观性,且模型操作能反应更详尽的关于图案的要素信息,如材料属性、触感、光影、肌理等。较电脑图而言, 更具真实性和代入感。(图7、8)
四、总结与反思
本次课程历时五周,经过三个阶段的设计训练和集体评图,学生对于图案设计思维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对设计过程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最终呈现的效果非常丰富。这不仅仅表现在模型制作的精致程度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更源于每组作品概念推导的严谨性与图案应用的灵活性。 同时对于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原理也有了相对深刻的理解。事实上任何一门专业设计课程都应该在设计实践的同时遵循一套科学的理论构建,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起着积极作用。(图9-12)
当然,值得反思的地方不能忽视:比如该门课程的设置与流程相对于专业性很强的类型设计而言的确有些理想化,过滤掉了在实际方案中存在的诸多限制条件,使其变得更加具有艺术色彩,而非真正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毕竟概念设计在实际的生活生产当中未必会遵循设计者的初衷来实现,因而使之更适合作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验性基础课程。但是正因为这些“天马行空”的存在,才可以让属于艺术生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
注释:
① 孙世升,杨向南. 浅析设计概念与概念设计[J].东京文学,2011(8).
② [美]保罗.安德森,大卫.所罗门.图案之于建筑[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6.
③ [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参考文献:
[1] 顾大庆,柏庭卫 .空间、建构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美]杰西・戴.线条・色彩・形式――艺术和设计的语言[M]. 孙彤彤 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3] 柳林,许志强.图形创意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空间设计概念范文3
关键词:空间设计;场所精神;设计思路;实例分析
0 前言
中国作为具有灿烂文明的大国,有深厚的历史文脉的积淀,但在空间设计的相关领域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大量西方夸张诡异的空间结构形式的引进给人带来的仅仅是视觉上的新鲜刺激,这些形式并非是由本土科技和文化演进而来,缺乏相应的文化土壤,对人性漠视,有必要探索“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理念,用空间体验连接起空间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从而激发人们内心的归属感和存在感。
1 空间设计与场所精神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哲学和科学都与“时间”密不可分,这是广义的空间概念。空间设计中的空间是相对于人的尺度而言的,是人们可以感知和体验的场所空间。“空间的本质是限定”,即通过各种手段将无限的三维空间限定于一定的区域,给人造成一种空间“场”的感受,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学的空间。空间设计,就是依据特定功能,美学等各种需求,对空间的整体结构,色彩,材质,光线等进行相应的处理,具体设计包括建筑、景观和室内等方向。
1980年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舒慈在其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出场所精神的概念。场所与物理学广义的空间概念和原生自然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由人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了复杂联系的基础上,思想和情感上产生了对特定地域的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因此综合形成的概念。人们对于场所本质的精神记忆,便是场所精神。
通过对场所概念的解读,将场所结构分为“空间”和“特性”两部分。“空间”包括空间结构、形态、色彩和材质等要素,具体到空间设计,指的是建筑空间、景观空间及界面的质感和色彩等物质属性,具有客观性。“特性”是指特定空间所具有的气氛和特质,反映了人的心理感受,具有主观性。空间设计营造场所精神,是通过人对三维空间及相关要素的综合体验,产生情感要素,继而引发人对于场所特性的思考,最终在体悟场所精神的同时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2 场所精神下的空间设计思路与方法
场所精神下的空间设计有两种思路和具体方法:
一是“求同”。首先,要把握场所整体的历史文脉,对城市空间、建筑、街道的肌理结构进行图底分析,使得城市空间形态和肌理得以延续。其次,要注重对形成场所整体“氛围”至关重要的历史印记和老旧建筑进行保留和继承,包括空间形态、装饰艺术、历史事件等要素。例如,吴良镛教授主持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建筑改造工程,从宏观上准确把握了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和肌理,用现代单元式住宅的空间形态完成对于传统四合院空间的结合和创新,从北京传统民居上提取其建筑的色彩、造型、材料等要素并加以运用,在保留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符号的同时通过置换的手法,更新了老建筑的使用功能,赋予其新“生命”,重现了老北京四合院的场所精神。
二是“存异”。场所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属性,人的体验是场所存在的必要前提,这决定了场所并不是一直不变。时代的变化,空间的变化,人的改变,都会使得场所本身及精神发生演变。“存异”的思路,是摆脱对于城市历史文脉延续的惯性思维,通过对于场地精神的深度挖掘,真正尊重特定场地本身具体而细微的精神实质,以发展的眼光发现和把握场所精神的演变。例如,中山市的岐江公园项目,并没有延续其作为著名“侨乡”的历史文脉,而是通过对场地内粤中造船厂场所精神的深度挖掘,体现出红色年代人民吃苦耐劳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塑造了一个人民公园。从深层次来说,和中山市城市精神相契合。
3 实例分析与思考
随着场所精神理论传入中国,立即得到了中国城市、建筑、景观和室内等空间设计领域设计师的响应和共鸣,并将其运用到相关领域的设计实践中去,在体现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空间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并非完美。主要体现在为了“场所”而场所,外在形式上模仿和再现特定历史场景,缺少对于场地精神的深度解读,无法唤起人对于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免流于肤浅和媚俗。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优秀案例的分析和思考,总结经验为当代中国空间设计提供有益启示。
江南大学文浩馆新馆由杨茂川先生主持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求同”的设计思路。首先,对老馆的形式特征、空间形态、装饰艺术、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取体现老馆场所精神的历史印记,融合在新馆的建筑设计当中。其次,也要与新馆所处的新校区的整体氛围相契合,如新馆“复制”了老馆半圆弧玻璃拱顶采光天棚的中庭空间,保留了老建筑的精华特色,不同之处在于新馆入口空间采用轻盈通透的现代玻璃幕墙,与老馆的实体墙面的厚重产生对比;将老馆“四大发明”的主题壁画和程文浩先生的半身雕塑整体“移植”到新馆的相同位置,并用新的科技成果为主题的壁画与其相对应;将文浩馆历史大事刻于墙面和雕像后部等。新馆的建筑通过对老馆历史印记的保留和继承,延续了老馆的场所精神,带给人们“似曾相识”的场所体验,现代元素的运用,实现了与老馆的对话,使新馆统一于新校区的场所氛围之中。
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超级线性公园的设计则完美地体现了“存异”的设计思路。丹麦作为历史悠久的“童话王国”,城市的空间形态和肌理具有鲜明的特色。该项目却没有延续丹麦的城市文脉形象,而是通过对于场地精神细致入微地挖掘,塑造了一个体现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超级线性公园长约800米,其位置处于哥本哈根市一个多民族聚居并且治安不佳的地区,项目正是准确抓住基于文化多样性的场地精神。用来自60个不同国家的物质文化展品,与当地居民的国籍相对应,并置在由红色块状空间与白色流畅线条叠合的线性公园场地中,营造了一种极具人文深度的场所精神,引发人们对自身价值的思索,也为这个相对古老和封闭的城市空间增添了一抹鲜活的亮色,这正是“存异”思路的魅力所在。
4 结语
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空间设计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带着枷锁的舞蹈”,然而真正高明的艺术,却让人感觉不到“枷锁”的存在,达到“似是而非”的艺术效果。因此,场所精神下的空间设计,不应流于形式地模仿和再现,而是要通过对场地精神的深度理解,创造能让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精神家园,这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中国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诺伯舒慈(挪威).场所精神[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空间设计概念范文4
餐饮空间的概念
概念:餐饮企业是凭借特定的场所和设施,为顾客提供食品、饮料和服务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餐馆则是通过出售服务、食品、饮料以满足顾客饮食需求及社交需求、心理需求的场所。由餐馆及饮食店组成。
餐饮空间的设计涉及到人类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设计美学等多种学科,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物理功能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精神功能,人文关怀、情感体验的需求,从而满足人们对餐饮空间设计的求新、求异、求变的文化价值的感受和体验。
餐饮文化的定义
在《辞海》对于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哲学意义上,唯物主义把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大范畴,“文化”总体上属精神世界和人类文明范畴,物质世界中由人类创造的那部分也应当属于文化范畴。人类餐饮文明的发展历程总是离不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民以食为天”餐饮文化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份。“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可追溯到西汉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务。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与“武力”相对的教化,与当今中国使用的“文化”概念的涵义不尽相同。古汉语中的“文化”概念,本义是指“文治”与“教化”,与今天使用的文化概念相去甚远。餐饮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的餐饮文化都与其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不论是中国或是世界各国,餐饮业的形成和演变,都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联,它往往涉及经济活动、、人类迁徙、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甚至旅游等等,都影响着餐饮文化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而也使餐饮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层次及内容
1.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中观层次包括:地域文化、经济文化、空间文化、品牌文化。
微观层次包括:建构文化、视觉文化、主题文化、情感文化。
2.餐饮空间设计文化建构的宏观层次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它们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层、中层、浅层和表层。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道德等上层建筑,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与内涵,是制度文化的精神保证;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具体实施的载体,它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的管理制度;行为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行为体现,物质文化是企业以物质形态展示企业文化内涵的器物文化,它可由环境文化和产品文化构成。
3.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的中观层次
地域文化是指在餐饮空间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中吸取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间中体现出独具地域特色、地理风情、地方情怀的文化艺术气息,能符合当地消费者生活习惯、风俗、民族特色、审美趣味,具有象征性、代表性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
经济文化是指餐饮空间设计所考虑的经济学原理范畴的具体内容,餐饮空间的设计必须符合市场的经营与运作及商业规律,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元素及其特征必须满足人们消费行为习惯及需求,符合消费心理学,从而提高餐饮空间的运营效能,对餐饮空间的经营起到消费引导及价值实现的文化体系。
品牌文化是餐饮空间设计中所体现出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理念的形象特征,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服务和行为服务,又包括“无形”精神服务和品牌价值。体现的是餐饮空间设计中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特质及内涵。
4.餐饮空间设计文化建构的微观层次
建构文化是连接的艺术。这里所谓的“艺术”应该理解为一种涵盖面十分广阔的技艺。因此建构不仅意味着餐饮空间的规划及空间的组合及创造,也包含空间细部、元素的组成及营造,也包含空间的造型材质、肌理、情感的表达及形态建造与产品的制造,是餐饮空间文化的物化手段与方法。既包括光、色、形、质、意,又包含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VI)设计,同时又包括能代表餐饮空间中独特个性、品牌。气质、经营特色的主题性、历史性、情景性的空间情节,空间符号及物态,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空间文化的记忆点,强调了餐饮空间的文化观及价值观,提升了空间潜在价值。
视觉文化是指餐饮空间设计中视觉感观所呈现出来的形态特征,视觉元素及表现语言是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符号与特色。既包含空间设计中所运用的符号语言,如:空间元素是餐饮空间设计的核心文化,元素是实体空间文化建构与虚体空间文化建构的有机统一和整体结合,既包括餐馆空间整体规划,建筑空间的构成,又包括空间文化元素、材质、细部、肌理、风格样式等形式语言的塑造,同时又要满足餐饮空间设计中精神文化建构的需求,体现出空间的心理性,归属性及情感性的融合统一。
主题文化是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思想灵魂,是统领餐饮空间设计文化特色的中心思想,及物质形态的升华,体现的是餐饮空间的人本性、独特性、创新性、趣味性的设计,极大丰富了餐饮空间的形态语境。主题文化的定位是基于餐饮空间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人文环境、时代特征、政治和经济背景、艺术色彩、经营特色来确定,因此主题文化的确立必须具独创性,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征,让人过目不忘,印记深刻。还必须符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符合统一性、整体性的原则,主题文化的确定还必须寓意深刻、意境深远,同时内容深入浅出便于大众喜闻乐见,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传播,增强餐饮文化的感染力,归属感及认同感。
情感文化是餐饮空间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材质都能创造不同的情感格调与艺术氛围。餐饮空间设计是创造者表达情感的一个心理创造过程,根据不同的餐饮的经营特色,文化气质、主题塑造,设计者运用特定的文化符号、艺术语言及设计元素传达特定的文化情怀。从而使受众在潜意识里把空间情感融化在自我的情感中,这是一个高级情感上的交流过程,通过身心的“五觉”,即“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感觉”的交流及体现物质享受的愉悦性、精神享受体验性和谐结合。从而加强受众对餐饮空间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的意义
1.功能价值
餐饮空间的设计归根到底还是要满足人类的生活,行为,社会交往需求的场所,因此在空间文化建构中首要考虑的是对人性的关怀和满足人的需求。功能需求包括:生理需求、物理需求、物质需求、心理需求等等,以满足人类的消费要求和欲望,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
2.经济价值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必须遵循合理的经济规律,符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管理理念、空间的主题特色,服务的标准以及地域的环境和生活水平,只有这样餐饮空间的文化才会得到受众的喜闻乐见,给消费者正确的消费引导,为企业创造文化的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3.人文价值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离不开空间主题的确立及空间个性特色的合理定位。具有独特性及创新性的主题餐饮空间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体验的生活需求。独特性的文化建构,一方面体现出餐饮空间独有经营理念和文化气质,另一方面也大大满足了消费群体“求新、求度、求变”的消费需求。
4.社会价值
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总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当代的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对餐饮空间设计的文化建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生活观念的改变,群众对餐饮空间设计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当代人对餐饮空间的文化构建,不仅满足原有的传统餐饮文化,还要强调生态文化,提倡环保、低碳、健康的绿色餐饮,以及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使餐饮行业朝着多元、生态、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结语
空间设计概念范文5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室内设计概念及理念
建筑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以及相应的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并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以及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建筑室内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不仅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而且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2.居住建筑室内设计原则
我国城市建筑空间从广义上来讲,可以分为单元式建筑和别墅式建筑两种。这两种空间的内部形式有所区别,但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类似。为了更好的了解城市建筑室内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下面将对设计过程中的原则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1)在进行居住建筑空间设计时,首先,相关设计人员要保证建筑室内空间的位置组合得当。设计过程中,基本要保证建筑室内的布局要有恰当的朝向,并且具有较好的光照和通风。
(2)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原则,应以起居室为全家活动中心,并科学、合理的安排起居室的位置。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和布局,使各功能空间有较好的空间尺度和视觉效果。
(3)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原则,还要符合使用者的意愿。其设计的理念要充分联系生活的实际与相应的空间关系,并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科学、有效的设计,实现居住建筑空间设计以及生活方式设计的结合。
(4)在进行居住建筑空间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要根据功能的需要,把居住建筑划分为动和静两部分。针对动的部分,则设计应体现方便、快捷、功能性等特性;针对静的部分,则设计应体现出舒适、温馨与恬静等特征。设计过程中,把这两方面有效的融合,可以起到极好的设计效果。
3.现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新理念
3.1有效的融入自然植物景观
现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过程中,融入自然植物景观,可以实现协调的空间组织。它不仅可以起到柔化空间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建筑和硬质装饰给人以色彩单调、生硬,缺乏季相变化之感。而植物造景可以丰富季相变化,植物的姿态、色彩与硬质装饰的和谐搭配可以给人带来生机,克服硬质装饰的生硬与单调。同时,有效的融入自然植物景观可以分割空间。利用植物造景分割空间可以达到疏密有致,相互交融的效果。这是其他任何景观元素都难以做到的。此外,在现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科学有效的把自然植物景观引入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具有较好的效果。环境引入室内装饰,可以营造一个清新自然的气氛,给居住人们带来舒适的感觉。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融入植物与花卉,不仅能够起到观赏价值,而且能够降低人们的压力,通过自然屏障,避免空气与噪音的污染。在室内植物造景中,可以创建丰富多彩的季相变化,构建富于诗情画意的意境美,给人们的交流提供舒适、宁静、和谐与轻松的环境,给人以心理、生理上的愉悦。在室内植物造景,可以有效的改善室内空间环境,具有增湿降温作用,能有效的改善室内小气候,并对烟灰、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3.2实现建筑空间功能与形态设计的有效融合
实现建筑空间功能与形态设计的有效融合,是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建筑室内的基本功能趋于多样化和完善化发展。同时,人们对高档化和个性化的追求越来越强,更加注重建筑室内的设计形式及其品味。在当今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人们的观念逐渐受到了生活内容变化的影响。在建筑室内设计的功能方面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在建筑内部布置的功能设施越来越多。如果这些设施不能很好的组织起来,将会对室内的空间形态和尺寸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考虑到室内空间形态方面,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空间除厨房和卫浴间之外,应为大开间构架式的布局。这样的措施可以使不同的住户,根据使用功能及家庭成员数量进行居室的分割和安排。此外,在建筑室内装饰材料的选用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要采用“绿色”装饰材料。
3.3建筑室内空间设计要主次分明
在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主次分明的设计原则。相关设计人员要明确:主次分明的设计概念要体现在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之中。在室内空间设计过程中,不论室内层次、空间大小情况如何,都要以起居室为核心。因为,起居室起着凝聚家庭的作用。由于起居室不仅具有联系外界的功能,而且其平面与立面体现主人的物质层次、精神层次以及其审美观。考虑到它的全局作用,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以浓墨重彩进行设计。其墙面、地面和顶面等部分的色彩和选材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保证其他空间也应与其设计风格的统一。同时,在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其在原平面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平面布局。总之,建筑室内空间设计要从功能合理、视觉愉悦以及使用方便等几方面综合考虑的同时,要落实好主次分明、重点装饰的设计理念。
总之,在城市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居住建筑室内设计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不仅要重视其外观形态的美观,而且要重视与现代化住宅功能化方面的融合。此外,相关设计人员要不断总结设计经验,并努力更新设计理念,从而使室内空间设计更加完美,实现功能化、舒适化以及美观化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孙晟泰. 浅谈住宅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6)
[2]张洪波, 徐韶鹏. 浅析居住建筑室内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6)
[3]董舫,王春晖. 室内空间设计的美学原则[J]. 艺海, 2010,(03) .
[4]崔雅楠. 绿化在现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1) .
[5]梁洁梅. 浅谈室内空间的设计手法[J]. 现代装饰(理论), 2011,(04) .
空间设计概念范文6
摘 要:本文通过归纳空间之美的概念以及阐述设计的目的,了解空间之美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来研究空间之美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过程,如何将具体的美感和功能性相结合,利用虚实、错落、层次等表现手法,利用不同的材料,营造不同风格的空间,同时提升空间中的艺术品质。
关键词:空间之美;环境设计;体现
引言
美在中国的语言中是一个含义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所讲述的是一种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够描述出来的欣赏。一般来说人对美的知觉是具有一定规律性和客观性的,比如建筑环境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展现出一种规律又均衡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美,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建筑境界的空间之美。空间之美与空间中的环境设计息息相关,体现了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方法与审美高度的重要性。在实际的空间营造过程中如何进行更好的设计,空间设计如何虚实结合、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等等,对空间环境设计的美感体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空间之美的概念和设计目的
关于空间之美最早的概念是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一种舒适品位、休闲情趣的追求,或者说是对不同的空间设计风格或严肃或轻松的表现方式。空间之美的设计理论概念,实际上就是指一种以视觉传达和空间设计槊浇槭侄危通过环境设计主题的设计过程,起到了传递美感的作用。它在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学科领域,运用科学范畴的理性思维更加合理的划分空间中不同功能区域,再加以人机工程学等理论使空间设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使用不同设计领域的综合概念和技法,对各种风格的空间整合,并且进行综合的体系化建设。
若想在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展示空间之美,不能仅仅进行简单的空间设计,而是需要在整个空间设计中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能给使用者带来视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以及与心灵的互动所带来的美感,使之进行有效的交织体会。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和各种设计风格的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示空间之美,让使用者体会出无限的美感,在空间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身心的放松,最终达到一种环境之美与心灵之美的融合,这才是空间之美表现的目的所在。
2空间之美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设计的内在需求,这种空间的美感和所营造的意境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风格。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会运用到各种不同的设计手法。在实践中通过现代、复古或其他多种风格的设计,给人一种浓厚的艺术美感,形成一种空间之美。这种空间之美对环境设计欣赏者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设计和建筑存在及建造的灵魂。
因此在实际的环境空间布置中,应当尽可能的简化空间中繁琐的部分,在布局上应该更加合理和具有秩序感,利用空间去表达美感,充分的考虑到不同空间的具体风格定位及巧妙的运用隔断划分空间,更加具有功能性、私密性、舒适性及美感性。
3空间之美在环境塑造中的表现
美是一种带有意境和生活情趣的概念,这种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的存在。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空间的层次感和轮廓性,这种空间的美感和意境的美感就是人类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和表现过程中,虚实结合的空间之美就是空间布置的设计点之一。例如,中国苏州四大名园,巧妙地把有限的空间虚实结合,组合成变幻多端的景致,在园内更是运用框景、借景和层次设计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中国园林古朴的美感。中国的古建筑虽已加上了时间的符号,可它设计的思路与设计的方式直至今日仍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其空间层次的美感也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展现在观者面前。而这种空间的美感与环境设计之间的贯穿,正是提升使用者审美品位的主要因素。时间虽在变,可人们崇尚的经典却依旧是心中不变的永恒。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空间之美的设计应当落实在建筑的不同范围和涉及区域,进行单独的个性化设计。比如说同一个建筑的不同区域,其空间属性不同,那么对于空间之美的设计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进行空间创作和美感设计时,应该使空间属性与空间意境的要求进行一一对应。有时某一个区域的空间之美有可能和功能性结合得非常特殊,或者在与功能性结合过程中表现出一个空间多个功能需要的体现,因此每一个实用性与空间之美都有着不可分离的一种对应关系。
4结语
在研究空间之美对于环境设计的重要性的过程中,通过展现环境设计中不同的意境强化空间之美,也运用艺术美感为使用者达到生活品位的提升,使人们对于空间之美与环境设计之间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审美能力。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展示要具有舒适性和创新性,使其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赵力.论空间抽象因素在装饰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05-1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