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1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3)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质量就是生命,特色就是优势。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应以加强基本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本文以高职院校《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以市场为主导,在具体教学中,借鉴同类设计院校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向,以此对课程进行完善和改革。
【关键词】居住空间设计;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实践
1. 引言
近几年来国内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室内装饰设计行业的快速膨胀,各类室内设计公司前景看好,市场对室内设计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居住空间设计》这门课程。但是怎样把这个课程教好,让学生学好,却没有一个很好的供借鉴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讨研究。我院也在积极进行着这方面的课程教学改革尝试,努力提高我院该专业的办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学生,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率。同时,我们应该顺应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根据专业特点和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一种适合于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居住空间设计的教学需求,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那么,怎样对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使之更适应当下市场需求呢?
2.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在本专业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开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在整个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本课程是专业设计课的初始入门课, 是专业课的基础,它又为后续设计课程做了铺垫。另一方面,本课程占据整个室内设计专业体系的主导地位,其它课程的开设将以此为主体,为其服务。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2.1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建成。
高等职业院校应更加注重教师队伍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客观上要求“双师型”教师授课,教师既是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 ,又是讲师(教授级教师) ;既能讲授系统理论课也能实际动手教实践课,传授实际技能。目前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很少,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匮乏,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进修、培训提高的渠道不畅,缺少培训计划等。因此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师资队伍是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2.2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
《居住空间设计》是一门理实一体课程,通常在教学时, 教师通过口述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先讲授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原理方法、 设计流程, 以及风格定位、装饰材料特性等内容, 学生课上走马观花的看了一番, 听了一遍。真正进入到设计层面时,前面所学理论知识基本忘记或不解其应用, 导致理论教学成效只流于表面;实践教学通常是在讲解完设计原理后, 布置一套虚拟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在课下或课后完成,作为实践教学这一模块内容如果没有理论知识为其支撑,学生在做设计时就会很盲目,无从下手。室内设计原理的运用和实际工作项目关系密切, 而我们的常规教学模式, 是不能彻底地适应实际运用的需求,这就形成了学生理论与实践脱离, 缺乏实战经验的情况。学生在完成居住空间设计项目时, 在设计过程中不知怎样联系所学知识, 更侧重于平面表现形式, 而忽视实际场景中的功能应用、具体的材料以及施工方式和各种空间尺寸数据等问题。这样的理论与实际脱离的教学模式,学生仅凭自我第一感受对待设计任务, 工作后, 需要较长时间的工作的磨合,才能了解设计细节的重要。
2.3电脑设计课程与《居住空间》课程的开设时机不为匹配。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在本专业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开设,前导课程中已开设《Auto CAD》课程,而《3D smax》与居住空间设计课程都是在同一学期开设,但在本学期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中,要求学生用Auto CAD绘制平面、立面等方案图,因Auto CAD绘图软件是上学期所学,学校专业机房少,平时训练也较少所以导致学生使用CAD 绘图速度慢, 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
3.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在教学上应坚持与建设行业和建筑装饰企业深度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实践;选择建筑装饰施工典型项目,按照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过程对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不断深化“项目带动、综合训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应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仿真模拟”等教学方法。
3.1实际工程项目导入教学。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尝试了采用“项目教学”将实际工程项目导入教学当中,把技能关键点与岗位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和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的方式,实现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见图1)以项目导入,实施教学,改变以老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 增加师生交流, 时时掌握学生吸收知识的多少, 增加学生实践项目, 让学生明确设计流程,了解在实践工作中如何系统考虑问题, 提高设计工作能力, 使学生从被动获取知识, 转变到主动吸收经验,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得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综合锻炼。在项目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也担任着一个企业的老总或是一个项目设计的总负责人的角色。开拓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专业实践知识、 项目管理能力等。而学生做项目设计人员, 通过构思、 设计、 绘制、 施工、 预算等等一系列实际项目流程, 了解室内设计的全过程, 让学生更适应社会需求。
3.2课堂教学穿插多种教学方法。
(1)集中授课教学法:对于专业课程中一些基本技能在短期内可以积累和提高的内容,采取集中授课的教学方法集中培训,使学生的认识和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
(2)互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指导,在课堂上进行双向交流,课下利用校内实训教学条件、网络手段实现交流和指导。课程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利用专业展室实行互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3)启发式教学:通过案例讲解等方式启发学生思维,学生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通过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扩大了专业视野。
(4)项目情景教学法:将实际工程项目导入教学中,使学生参与整个工程过程,认识和提高对于方案的设计能力,认识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参观工程工地和优秀设计项目提高认知。
(5)行动导向教学:将实际工作任务导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创设一种仿真工作实际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行动中手、脑并用,做、学结合,身体力行获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我们尝试了上述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3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多元的技术手段。
(1)多媒体教学设备演示教学。
教学场所具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大型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上,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和幻灯展示教学内容,提供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热情的相关资料和讯息。例如在住宅室内设计实训中,利用电子课件及《北京民居》等视频资料结合设计项目实训课题进行讲授与演示,帮助学生建立住宅设计的概念及风格等内容的直观印象。
(2)网络平台交流教学。
通过教学网站提供的丰富资源,学生可以将课上的学习延伸到课余时间,与教师进行课题交流与指导,并且也可以通过交流网站、博客、QQ、电子邮件、MSN等网络通讯工具与专、兼职教师交流讨论学习中的问题。
(3)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实践教学。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主要专业实践课程,表现为实践性强、针对性强、抽象性强等特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校内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建筑装饰设计构造实训室,建筑装饰材料陈列与检验室等,根据实训任务进行训练与交流,并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兼职教师结合实际设计工程项目进程进行指导。
(4)项目实训调研。
结合实训项目参观优秀案例进行参观调研使学生理解同类工程的平面功能组织、空间设计的手法、装饰材料的应用等来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3.4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设计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应该采取项目教学、工作室教学、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多种形式。根据教学需要应建立室内设计工作室、建筑装饰材料展示与检验实训室、建筑装饰构造实训室、模型制作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作品展室等实训室;在实践教学中,校外实习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一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生产实际、接受实践锻炼的实训机会,同时对于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 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居住空间 空间设计 色彩设计 空间模糊性
居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需求,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与饮食、起居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人口的流动性,使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在不断演变,这种演变既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对室内设计实践的挑战,使当今的设计理论具有流动性与模糊性。
功能弹性是指能够满足建筑空间和结构性能多样化需求的建筑设计手法,其目的是力求使建筑空间具有可变化、发展的潜能,能够动态地适应使用人群不断变化的功能需求。具有弹性的居住空间,不但能适应不同居住者的需求,同时能以经济的、有效的方式控制、变化空间的状态,使空间功能性更具有潜能。从室内空间的色彩设计方向深入研究“活的色彩”对空间的再造与拓展,使空间具有适应性,这种适应性设计是指在保持空间基本格局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空间和结构潜力,使同一空间能够适应使用者多种使用方式的需求变化。
一、 居住空间的色彩设计法则
(一)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居室色彩设计是人们对自然的体验的延伸,成功的色彩设计能唤醒人们无意识的审美体验,和对更广阔的生命体验的联想。色彩可以说是室内设计中最活跃的设计元素,利用人对色彩的感觉和喜好的千差万别,其产生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可以满足个体发展变化的居住体验需求。
居室的色彩可以影响人的心情,直接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作用,营造居住空间的艺术氛围少不了色彩。居住空间的色彩设计主要包括色彩设计的对比与和谐,美感是由色彩的韵律与色彩的和谐而产生的。如在六种基本色彩搭配法则的基础上,同色相的色彩通过变化面积和位置,同样的明暗色调对比交替反复出现,均可以使人在心理上体会到如音乐般的节奏感。
室内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法则,概括起来有以下六种基本组合:色调对比、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视觉同时对比、饱和度对比。如色调对比可以产生活跃与有趣味性的视觉刺激与心理反应,通常情况下对比需要三个色调,色调离三原相越远,其对比强度越弱;明暗对比既可以利用光的明暗,也可以利用黑、白和灰色与其他色调调和来实现;冷暖对比不仅可以色彩实现透视空间感,还可以调节不同空间的季节性与功能性,其视觉效果具有广泛的灵活性;补色对比可以将某个空间从一个大的环境中凸显出来,这样使空间效果既与环境相互关联又具有其独特的属性;视觉同时对比原理来自于人眼的视幻觉,想要实现同时对比,要求一个中性色,或与背景色彩不互为补调,有色彩明艳的背景色衬托;饱和度对比具有稳重、优雅和含蓄的视觉效果,用于书房、卧室装饰不但可以舒缓情绪,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还可以让空间具有连续性与稳定性。
色彩的大面积色块决定室内色彩的基调,如通常顶棚、墙面、地面以及大窗帘、台布和床的色彩都能构成室内色彩整体的基调,以互补色作为基调色彩,从而消除视觉干扰,使空间具有独立性、连续性与流动性,给人们带来视觉适应感,带来平衡和舒缓的心理感受。同时配置室内色彩不同于作画,不能离开界面、家具、陈设的材料。色彩视觉层次的对比与和谐并不是室内空间色彩设计的核心内容,还需深入研究不同材质所呈现的色彩效果与材料的关系、材质质感的对比与和谐是否与色彩设计相统一。相同的色彩用于不同质感的材料将会产生哪些不同的效果,以及如何让色彩达到贴近原生态的效果,如充分运用材料的本色和材质特点。
(二)色彩的空间感
传统划分空间以围合为基础,围合包括以硬件构建形式如墙、门窗、屋顶来划分的内部限定空间,在物理层次满足人们所需要的空间存在。空间具有流动性与模糊性,无法通过构建形式的划分来实现,无论是完全分割,还是利用家具等手段的局部分割,都只是物质层面的空间设计,无法真正实现空间设计所倡导的非物质性的空间分割。创造出真正的“空”与“间”,才能为瞬息万变的都市生活提供一种真正流动的场,没有这个易于人们生存活动的场所,表面装饰工作做得再好也并非情感化、人性化的设计。因此,在居住空间的色彩设计上,色彩的装饰意义要建立在色彩的空间意义上,室内设计空间的划分在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中实现了一个连贯性的设计过程。人们通过对功能空间定位来划分局域空间,完成初步地对空的限定,然后通过背景色的形成组合出这些功能性空间的存在,并用色彩和谐法则将各个空间连贯起来,表达出人在室内的行为方向、行为标识以及人的行为体验。
然后,在此基础上用色彩的装饰来烘托、表达人们对室内所要表现的主要情感需求,这个层次的设计涉及到了人们的情感生活、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因此,室内色彩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考虑的因素应超越于色彩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将空间理念贯穿于每个设计过程当中。所以在建构色彩设计理论时,理解空间与人类的行为、心理显然十分重要,色彩设计可以说是一个设计过程中重点划分和理解的主要内容,也是为人们提供第一感受的一种主要内容。
(三)“活”色彩的运用
每个城市的建筑都大同小异,室内空间设计也常常是由房地产商来进行决策。这种情况下,能满足个人情感需求的室内装修风格往往就取决于零售产品,即室内“活”的色彩设计,指的就是地毯、织物和家具、灯光的色彩设计。室内空间色彩设计包括家具与织物的色彩组合,根据不同人的审美需求有不同的配色方案,但是总体上的色彩方案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单色组合、相似色组合、补色组合、分裂补色组合、等距色组合与双补色组合。在这六种色彩设计方案基础上,对家具的大色调进行统一细分,可以达到丰富而不拥塞、变化而不杂乱的、清晰的色彩搭配效果。
单色组合通过同一色相不同明度或饱和度,达到室内氛围宁静和谐,这种色彩组合方案适合于卧室、书房。空间由卧室延伸入客厅,可以相似色组合进行过渡――选择与主色相近的色相,在色彩情感统一中透着微妙的韵律。补色组合指色轮上高对比度的补色可以产生强烈的色彩张力,可利用在功能性空间的切换与划分,如开放式厨柜与客厅的沙发之间的色彩对比,给人以清晰醒目的功能指向。
分裂补色是将一对补色中的某一色相延伸至邻近色,不如补色组合强力的对比效果,不比相似色组合微妙恬静,却是色彩方案中最为实用的一组。小面积的补色在平和的相似色基调中跳跃,对于任何装饰性家具的组合搭配都有实用价值。等距色组合为色轮上距离相等的色彩组合,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每对色彩之间都有对比与和谐的内在张力,可以充分利用在小件家具的摆设上,从色彩上将小件家具统一起来,但是又可突出每一件家具的存在价值。双补色组合是将色环上相邻色与其补色相组合,色彩搭配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用在游戏室、儿童房间的彩色设计中,可根据对不同对比强度的需求来组合这些颜色,较之补色组合有更多的设计灵感。
最后,活的色彩设计要考虑到灯光色彩要素。不同的色温对室内色彩氛围都有明显的影响,如暖色灯光会让蓝色家具偏暖,这样夜晚会形成与白天不同的色彩心理,充分利用这一点,使室内家具配色在夜灯下呈现温馨舒适的色彩心理感受,可以让室内色彩设计事半功倍。在书房可以采用OLED等平面太阳光发光体,确保书房装饰氛围的稳定,减少色彩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总之,室内“活”的色彩设计就要将重点落在“活”字上,不但在配色上要灵活,在人的适应能力方面与心理需求的满足方面也要灵活,只有这样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求。
二、 居住空间模糊性设计的色彩运用范例
由于没有坚固的物质将空间划分与对立起来,因此空间的结合是具有动态性的,功能性不同的各个空间是充满活力的空间共生关系,空间的划分变得模糊,也让空间的功能具有弹性和可变性、多功能性和适应性,在居住空间日益紧缺的今天,模糊性设计为中小户型提供了更好的空间设计理论。
如将墙体全部涂成某一颜色,可以将一系列房间连贯成一个整体而增加空间的维度,以颜色的视觉属性扩展或者收缩某一空间的维度,在此基础上使用同一色相的家具可以融入环境中,进一步深化空间的维度;可以用颜色强调某些设计元素的连贯性,当设计元素具有连贯性后,它们就不是漂浮在空间中孤立的事物,而是流动的生活体验,如门框、窗与踢脚线的色调暗示了人们对某一空间的划分,由于人们对安全感的基本需要,使人们具有对空间的可操控欲望,希望空间的功能性是模糊的但空间本身是明确的,空间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明显的归属感;色彩也可以用来改变空间比例,将某一颜色或某一系列色彩组合应用于某一空间区域,可以激活空间、视觉上改变空间维度,应用抽象图案可以更进一步拓展空间维度。总之,空间的模糊性设计就是应用色彩的协调法则,可以在视觉上对空间进行非物质性的围合与划分,对空间功能性的定义回归到了人们行为与心理体验的源头。
结语
由于色彩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语言,因此对感情能产生最直接影响,明度、纯度对人的心理影响最为直接,不同的色彩搭配比例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感受。当不同的色彩出现时,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及由之引发的联想和情感是构成人们幸福生活体验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居住空间色彩的协调是人对居住空间的安全感、可靠性以及回归感的基本要求。理想的室内空间设计要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家具、窗帘等装饰,顶棚、地面、墙壁等大面积平面搭配色彩,充分利用好人造光与自然光,采用天然的装饰建筑材料,以材料的本身肌理与颜色体现真正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和谐的色彩中再造空间的功能多样性,从而创造有益健康的、灵活舒适的室内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玮龙.中小户型居住空间弹性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林巧琴.室内居住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
[3]尚进.居室设计中色彩与情感的表达[J].大众文艺,2009(09).
[4]张军.室内设计色彩运用浅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01).
[5]张博.室内空间设计中“空”与“间”[J].大众文艺,2009(03).
[6]黄子军.室内设计的色彩理念与主观色彩实训模式[J].大众文艺,2011(11).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室内空间设计”课程;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是五年制高职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五年制高职教育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探究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室内空间设计”这一课程,为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打好基础,为他们将来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类工作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室内空间设计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不光要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进行建构,而且还要将新的知识、观念、想法等补充整合进来,有时还需要对自己原有的观念进行打破与重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设计的综合素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着手,通过不断反思已有的课堂教学,找到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当前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五年制高职学校在开设“室内空间设计”这一课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如何有效地实施“室内空间设计”这一课程为总的探究目标,通过对理论知识、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探究和运用,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室内空间设计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能对相关室内空间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设计素养;研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另外,通过对软件操作运用教学策略的研究,使学生从做中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能结合所学知识制作案例。
一、有效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课堂教学
由于室内空间设计涉及的学科很多,包括心理、行为、功能、空间界面、采光、照明、通风以及人体工程学等,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所涉猎与包含的内容同传统意义上的室内装饰相比较,显得更加深入和丰富,相关的设计因素也更为广泛。要将这些知识传达给学生需要教师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设计类课程相对于文化类课程具有开放性和主观性,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较高的审美素养,但这些都应建立在牢固的理论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室内空间设计。因此,教师需要更好地结合课本内容,以课本为基础向学生讲授知识,传达设计理念。学生在课后可以从课本出发,拓展自己的眼界,梳理自身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虚拟互动软件进行授课
随着设计辅助工具的不断发展,各类虚拟软件也在推陈出新,不断满足用户的需要。当学生刚接触室内空间设计时,由于没有相关知识做基础,对室内空间设计这一概念相对陌生。教师可以利用设计虚拟软件从具体户型的选择到各类家具的摆放再到居住空间材质颜色的搭配,直观地模拟出居住空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设计虚拟软件能够很好地作为教师上课的辅助,将教师口头的阐述与意向效果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学生运用虚拟互动软件进行方案的制作
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后,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制作室内空间设计方案,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检测,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制作案例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其中。这一过程既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习得技能知识之后外化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虚拟互动软件向学生授课,学生通过虚拟互动软件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利用虚拟互动软件进行居住空间的设计,通过使用SketchUp、3DMAX等设计辅助软件将自己的设计想法表现出来,并以PPT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实现项目化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课程内容与虚拟软件做充分的结合,使用虚拟软件由浅及深合理地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虚拟软件解决难点、完成任务。室内空间设计是结合功能、审美的综合性学科,设计思维也是多维度的。虽然虚拟软件能够辅助学生完成基本的方案制作,但是好的方案与差的方案差距还是非常明显地,所以虚拟辅助软件不是全能的,如何设计出让客户满意的方案需要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创造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是多方位的。传统的室内空间设计教学一般都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都是课上讲述理论知识,利用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进行设计时无所适从,只能拼拼凑凑。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方面:1.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理论学习。2.收集相关的课堂案例,进行科学分析,对目前室内空间设计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针对问题探究有效的解决方案。3.将虚拟仿真软件引入课堂教学,研究如何利用软件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传达给学生。具体来说即教师对照课程标准,根据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的计划安排,对本课程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对涉及的内容进行归纳、提炼重点;根据授课计划在课前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整合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通过学习平台上传图片、设计案例、微课视频等学习资源,使课前、课中、课后有效联系起来;建立项目化教学的基本体系,对本课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项目任务书,与专业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完成具体的居住空间方案设计。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的研究对环艺设计专业中其他课程的实施产生一定的启发,能够为其他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实施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樊岩绯.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装饰(理论),2016(12).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单元式住宅;居住空间;设计过程;合肥昊天园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意义
大量的、快速的住宅建设,导致了住宅研究时间不足,研究成果滞后。设计人员应及时根据市场对住宅产品的反馈意见,总结产品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相应的住宅设计研究并对市场发展前景进行预判,进而快速提供设计产品待市场和居住者检验。因此,在住宅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设计理论及生活现实,对住宅居住空间的研究性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2.项目背景及设计前期准备工作
2.1项目背景
本文以合肥昊天园居住小区为例,研究单元式住宅居住空间的设计过程。
合肥昊天居住小区用地紧邻合肥现代物流园区、庐阳产业园与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用地位于城市主干道砀山路北侧,淮南路东侧,新华路南侧,星火路西侧,总用地面积为22.1万平方米,其中含代征绿地面积为0.7万平方米,代征道路面积为1.45万平方米。用地相对平坦,地块内有高差,但无自然地貌。总体形状呈梯形,其中淮南路地界边长约321米,新华路边长约501米,星火路边长约556米, 砀山路边长约533米。地块紧邻合肥市二环路主干道,到达交通路线便利。相邻地块均为规划的居住用地。
2.2设计前期准备工作
对于既定条件分析后,设计人首先要协助开发方讨论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土地容积率和密度设计是决定居住区空间的关键性要素,同时也是决定其开发规划在造价上是否可行和成品价格定位的关键性要素。高容积率,意味着开发强度大,同时控制成本,是产生较大的利润空间的必然手段;低密度,优质居住环境,是增加小区附加值的关键,优质的环境,会提高楼盘销售的速度,提高售价,使资金较快的回流。对于22公顷大区域的住宅建设,我们首先提出的概念是:分期建设。这是有机控制建设成本的关键。
3.总体规划布局的形成
总体规划设计的任务,是在规划设计中根据具体的开发的目的和条件而制定整体框架。通过算账方案计算比较,我们认为2.5的容积率和20%的密度是相对合适的。随着人们对城市即居住空间理解的深入,开放社区理念应运而生。“住区开放”已经超越了打破住区围墙的简单表面概念,它强调了住区是城市整体功能和空间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城市空间、城市交通的“城中城”。住区的生活和空间与城市进行一体化的交流互动,其直接表现就是适宜的路网密度、通达的公共交通、能够共享的配套设施、开放友好的街道界面、生机勃勃的交往气氛和有机整合的城市生活。在方案中,东侧沿街商业街和深入社区的商业内街,同时服务于住区内及住区周边的居民。用开放的商业街营造出一个与城市相融合,同时本身又具有城市气质的住区公共空间。
交通流线的设置方式是决定能否实现开放社区的第一关键。方案要确定交通设置方式的三个关注点:
(1)均衡分配原则。表现为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达性。即从居住者角度考虑舒适性。
(2)结合环境思路:尽量做到用道路围合环境空间。
(3)满足消防要求。
4.单体设计
单元住宅发展到今天,形式多种多样。国内市场上的户型起缘于国外,但都经过了国内设计师针对我国具体形式进行了再设计。这是一项细致深入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从居民居住需求、建筑开发、城市规划、结构及设备系统、空间、朝向等多个角度对单元内部的功能、空间组织、外部形象等多方面的细致研究。
5.配套设施建设
根据《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开发商除了建造住宅之外,还需要建造一定的公建配套,这要求开发商在规划上考虑住区公建的配置和建设。配套设施是人们来到社区后,对其基本生活的支撑点。对于公建配套的规划建设不能单纯出于营销目的,也不能只按照赢利原则,还要从满足居民需求的角度,适当引导、培养公建的良性生长,才能真正有利于住区的长期发展。
单元式居住空间起源于国外,在我国也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现今,这种住宅更成为全世界大多数人的居住形式。单元式住宅居住空间相关课题的研究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也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但从国内目前的状况来看,这类研究的时效性还不够强,深入度不够,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正因为如此,对单元式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各种问题的探讨之路仍然十分漫长。
本人意图通过对一个实际项目设计过程的参与和体会,了解其中的各个环节和相关设计问题,以达到学习知识并运用前人经验及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现实条件和我们设计水平的制约,使得方案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但本文通过对项目设计过程的解析,实现了对单元式住宅居住空间设计过程的粗浅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限5种以内):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存在问题多元化
一、住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的建设一直是城乡建设的热点,住宅建设也从一开始对量的追求逐渐过渡到对质的追求,特别是住房制度的改革,人们对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度以及环境质量更关心。这就要求在商品化住宅设计中首先要建立商品价值观念,住宅的功能、质量都要与其价格相联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力求使住宅精巧适用。纵观住宅设计与建设现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多年来片面追求住宅数量,一味强调经济性,结果使住宅建设落后于现实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反而造成了居住质量的恶化和社会财富的浪费。②与居住行为脱节。片面理解住宅的面积指标,忽视了居住行为的基本空间尺度和面积的实际使用效率,造成居住空间的不合理配置,使居住行为不能有效地展开。③缺乏弹性和选择性。不同时期住户对空间的使用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 僵硬呆板的空间划分阻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造成空间的不合理使用。④难以实现住户参与。定性元素的排列组合主要是在设计者进行方案设计时运用的。设计完成了, 组合就结束了, 住宅一旦建起来, 变化就停止了。然而人的需求, 特别是个性需求, 却不会停止变化, 需求的变化需要空间和实体的变化来适应。 但在现在的体系化设计中小规模的空间和构件是定型的、标准的、不易变的。⑤过去的住宅设计受所谓的造价标准限制, 只能搞雷同化的标准设计, 造成雷同化的建筑、雷同化的居室、雷同化的产品, 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单调无味、冷漠, 不能适应现代居民的需要。
二、住宅建筑设计
1、居住功能多元化
当前, 住宅从过去的主要满足生存功能向兼顾发展功能、享受功能过渡, 住宅不但是一个生存空间, 同时也是发展空间。住宅除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条件之外, 还要设计供住户及其子女读书学习、艺术培养、作画写书、健身锻炼、文化娱乐等的空间以及功能, 使各自得到舒适享受、视觉享受、感觉享受的条件。
2、住宅设计要求精品化
要摒弃那种照套图纸的陈旧设计手法, 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 对各类住宅设计进行对比研究, 多方面应用科技成果,设计出价值更高的精品。
3、住宅设计要有超前性和弹性
普通住宅应参照国家小康型示范小区设计导则进行设计,并在套型、功能、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适当超前, 预留可以调整、改造的余地, 做到20年~30年不落后, 40年~50年可改造。住宅由于居住者年龄、家庭成员的变化, 或由于变换居住者, 应在必要时对室内布局、分隔灵活调整,也可以两套合一套, 三套变两套。
4、居住空间设计的多样化
从平面空间设计向三维空间设计发展, 根据市场要求, 适当设计复式、跃式、错层以至跃复式合体、三层错层式等住宅模式, 使居住空间更灵活, 适合不同消费对象的爱好。
5、住宅设计的科技应用集成化
新科技的发展、推广应用已由单一性逐步向集成化发展,住宅设计也应适应这个趋势。
6、住宅设计走向信息化
应适应知识经济浪潮的发展,多掌握技术信息, 包括设计 理论、市场信息、设计科技、政府导向, 不断更新知识, 设计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住宅。
三、套型的功能空间分离
1、公私分离
就是把家庭生活空间分为私密区和公共区, 把卧室、工作室、 专用卫生私密性要求高的房间划分为私区, 把起居室、餐厅、厨房、公用卫生间、门厅等划分为公区。按公私分离原则进行生活行为单元组合设计。
2、餐寝分离、居寝分离
将用餐功能从厨房分离出来, 同时又将起居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
3、起居、进餐、就寝分离
在面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设置专用的餐厅。也可将用餐空间附带在起居空间内, 或附带在厨房内形成餐室厨房, 也可附带在门厅内。
四、平面布局的多元化性, 变异性和差异性
居住者层次不同,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不同, 家庭结构不同, 对住宅要求就不同;同一居住者在不同时期对空间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和选择。因此在住宅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 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部分灵活”的单元大开间虽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入口和单元的形状, 但可划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 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考虑每套住宅内部的灵活与多样性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套”与“套”甚至“层”与“层”之间的灵活性。在套与套之间的适当部位预留足够尺寸的墙洞, 必要时可打通,或在适当部位楼板可以抽掉, 形成跃层式住宅, 以解决住宅套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落后的现象。
五、提高厨房、卫生间功能质量
厨房应按家庭炊事行为合理设计灶台、案台、洗涤台、冰箱、排油烟机等的位置。根据洗、切、烧的操作过程, 厨房的台面呈L形及 n 形柜式布置较合理, 并要求有足够长的台面能置放如电饭煲、微波炉等这些家电。厨房设备应满足人体工效学原理及炊事操作流程, 炊具、料具、储藏等易清洁, 使用方便且整齐美观。卫生间应随套型面积不断的扩大也相应增加。如建筑面积超过100时, 设两个卫生间比较理想。一般卫生间有浴缸、坐便器、洗脸盆、洗衣机四大件, 如家里人多最好是将洗脸、洗衣同浴厕二者之间用隔断分开。暗卫生间应有换气扇等换气设施, 使之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厨房、卫生间、设备、设施、管线等二次施工安装、装修的管线置于本层楼板上, 二次施工原则上不影响邻居。厨房卫生间设计应充分考虑改造的可能性。
六、小区室内外环境
人们在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 心理需求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居住房间的领域感、安全感、私密感; 居住环境的艺术性、“人情味”或高情感等。创造环境就是要在建筑内外创造具有大自然热点的舒适、健康、有益于人们活动的空间,特别是在公共活动空间中, 布置有艺术性的绿化、水面、座椅、交谈的场所。在总图设计时尽量避免外部空间的呆板划一, 努力创造一个活泼、生动有机的室外空间。 其次是环境设计, 多考虑一些人际关系, 邻里交往的需要, 设置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 在绿化设计时, 应根据树的不同科目, 不同形状, 不同色彩, 不同的季节变化进行有效搭配, 来增加绿化的层次感;用水面、绿地、铺地来划分地面, 配置小品、雕塑, 布置桌、椅, 使绿地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同时还要强调各空间的可达性,使人们不仅在交通上顺畅、安全、方便、易于接近, 而且可使人们易于参加各种活动。与自然有良好的结合, 充分利用地形, 开辟视线走廊, 在城市空间中创造自然环境之美, 增加空间的场所感, 给人以亲近自然的倾向。此外, 在多样化、省地、节能、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减轻自重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创造一个真正高质量、高技术、高情感的居住环境。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6
传统院落空间的一般特征在北京郊区民居中,四合院是最基础的院落空间,其它类型的院落由在此基础上减少除正房外的其它构成要素演化而来。由四合院民居可以分析出主要的民居院落空间的构成要素:正房、厢房、倒座、围墙、耳房、门楼等,如图1的右下图川底下(即爨底下,位于北京市门头沟斋堂镇,下文统称为川底下)民居平面及其构成要素示意图所示。北京郊区的传统院落空间一般由房屋与院墙围合而成。由房屋与院墙的组合关系可以将传统院落空间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四面围合院落、三面围合院落、两面围合院落及一面围合院落(图1)。这里的“面”指的是正房、厢房及倒座的数量之和,而一面围合院落指仅有正房的院落,墙体只起到围合的作用。三面围合院落以三合院为代表(图2),四面围合院落以四合院为代表(图3)。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组合方式主要有纵向组合、横向组合以及纵横结合的复合型院落组合。
二、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类型与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家庭成员关系及家庭成员数量。四种类型的院落空间与家庭结构是相适应的。其一,房屋数量越多,居住的人口数量越多,家庭结构也越复杂;其二,围合的“面”数达到最大,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其容纳的居住人口数量是有限的,当人口超过一定数量时,居住空间紧张,生活质量开始下降。而民居中有时会出现跨院,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院组合而成。跨院则可容纳更多的居住人口以适应更多类型的家庭结构。
三、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组合与精神体现
传统院落空间的组合与居住者的精神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秩序性。通常合院有一定的轴线,体现家庭伦理。特别是不同的家庭成员居住在不同的房屋内以体现传统的长幼有序的思想。如长辈居住在正房,家庭长子居住在东厢房,次子居住在西厢房,以三合院与四合院为例,如图2-a与图3-a所示。其二,内向性。在院落空间内部,通常房屋开门只朝向院落,而向外仅设采光通风的高窗;院落空间通常只有一个出入口且设置影壁以及密实的围墙,以阻止其它方向的人流及减少街巷视线进入院落内部,以三合院与四合院为例,如图2-b与图3-b所示。
四、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功能与家庭日常生活
不同位置的院落空间承担着家庭日常生活的不同功能。在不同类型的院落空间里,因家庭日常生活是相似的,生活习惯是大致相同的,因此院落空间承担的主要功能是基本相同的。居住与起居:全方向围合的院落,维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封闭环境,可抵御外部条件的变化,如风雪雨等气候变化。这是居住与起居式房屋的主要功能。活动与通行:以院落出入口的门楼为起点向各房屋有一定面积的铺装,且通行分岔处及门楼处增设更多的铺装,形成一定面积的铺装区域,又结合植物种植形成夏可乘凉、冬可晒太阳的家庭活动场地。种植及养殖:民居院落空间内常有种植及养殖的传统,院内的裸地用于种植各种蔬菜瓜果,院落的角落用于搭建养殖圈。房屋数量越少的院落空间,相应用于种植与养殖的面积越大。堆场:院落空间内的堆场常利用闲置的角落与小面积的区域,将家庭生活常用的柴禾、生产工具进行临时或长时间的堆放。堆场也常常是空地,其使用功能随时因需要而变化。
五、古北水镇院落空间设计的适应性分析
旅游接待与家庭生活存在着诸多不同。在旅游因素的影响下,古北水镇院落空间的设计与传统的院落空间在使用对象、功能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在保持传统院落空间模式与格局的前提下,有效地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是古北水镇院落空间设计的重点与难点。现从如下四方面对古北水镇院落空间设计的适应性进行探讨。
六、满足不同的使用者
传统院落空间的使用主体是家庭或家族,而新院落空间设计的使用主体是游客。游客与家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的数量与关系的差异。家庭成员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游客的数量一般要数倍于家庭成员,且不稳定。在人均院落空间使用面积方面,与家庭式合院相比,游客人均使用的院落空间面积要明显减少。以四面围合院落空间为例,在家庭使用时,按三代同堂居住,其成员一般不会超过10人。而作为接待的合院,虽然实际居住的游客数量不能准确估算,但为了给游客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院落空间则需要在居住空间的设置上留出必要的弹性,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数量的游客需要。在人员之间的关系方面,家庭成员的关系是稳定的,而游客之间的关系则是复杂和多变的。一拨游客与另一拨游客的关系以及他们内部的关系是不尽相同的,当他们共同居住在同一院落内时,在空间上就需要有一定的分隔,从而使得院落空间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既要有共享的可能性,也应具备分隔的可行性,如图4所示,古北水镇院落空间设计时,保持整个院落空间的公共性,同时,根据房屋功能单元的设置将屋后空地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封闭空间,并设置独立的露天温泉。
七、体现传统居住文化
人的行为活动可以造就环境,赋于环境以一定内涵与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行为准则;同时,环境又影响人的活动,当环境的内涵和意义易于被人接受和理解时,便可促进活动,相反则抑制活动。传统院落空间是居住者精神的载体,空间的封闭体现家庭的内向性,空间的秩序体现儒家礼制的思想,人的活动与院落空间承载的精神是一致的。基于旅游的院落空间设计需要适当降低传统院落空间中的内向性与秩序性,而更加注重对传统院落空间要素的利用,以满足游客对传统居住文化的体验。游客对院落空间中的精神需求表现在两个层次:其一,院落空间应有丰富的体现传统居住文化的环境要素,以供游客欣赏与使用;其二,上述要素与构成场景应尽可能引起游客的共鸣与联想(图6)。为了保证游客使用空间时有较好的行为和视觉上的连续性,在保证单个院落空间内的游客流线是连续的同时,在不同院落空间之间也应尽可能有良好的连续性。这就要求,相近院落的出入口应尽可能保持通畅的对接,以保证游客不必为寻找下一个院落入口而花费太多时间。如图9所示,游客流线是一个贯穿院落公共空间的过程,每个院落的出入口的设置都考虑了游客流线的通畅。
八、功能设置的多样性
传统院落空间的功能相对稳定,而旅游接待的院落空间其功能则是多样化的。用于旅游接待的院落空间设计不再需要家庭生活的全部功能,传统院落空间中的原有功能则要向食宿、活动与交通、欣赏等满足旅游接待的功能转变。为满足旅游接待需求,古北水镇院落空间设计其功能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功能增减。传统院落内的养殖、堆场等功能已不需要;同时,为满足旅游接待,需要增加酒吧、餐馆、会所等具有娱乐性质的功能,充实与丰富院落空间服务的属性。第二是功能相对集中。针对游客需求的集中性,相同的功能则需要加强与集中,其中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将相对集中的功能需求集中设置在一个或多个院落空间中。如将餐饮集中布置在一个院落内,其用房主要为餐厅、厨房等,而相临院落则可以集中布置住宿、娱乐、商店等功能。如图5所示,这是一个以餐饮为主的院落,把用于旅游接待的餐饮功能集中在一起,而减少住宿向院落开设出入口,同时,这种处理方式也为其它院落空间功能的再布置提供了集中或增加新功能的可能;第三是院落内的交往活动空间增多。与传统家庭生活相比,古北水镇院落空间需要更多用于满足游客公共交往活动的空间场所,设计中尽可能利用院内空间,适当设置部分休息设施等,以供游客使用。第四是注重院落功能的复合性。游客数量与关系及其停留目的的多样化导致不同时间段内院落空间呈现出不同景象,使得功能的复合属性大大加强。
九、空间组合的灵活性
传统院落空间形态往往是相似的,而新院落空间设计应呈现出空间组合的丰富性,以产生多样的场景。这种为满足旅游接待的院落空间组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院落空间设计的组合要符合游客的活动需求与游线走向;另一方面组合应呼应各个院落空间的功能特征与功能搭配。就总体而言,旅游接待的院落空间设计,其构成要素不变,但各个构成要素在不同的组合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单个院落方面,其一是采用以三面围合与四面围合为主,单个房屋体量有部分加大,这种加大是通过构成要素的合并而实现的,但院落空间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如图7与图8,古北水镇的院落空间设计保持了传统院落空间风貌与比例尺度,在房屋体量加大处,用小体量的建筑进行遮挡,从而弱化了大体量的建筑,与传统院落空间风貌有一定的协调;其二是古北水镇周边是山体,特别是山上的司马台长城,院落空间设计也要保证院内空间有欣赏到周边山体及长城的可视区域,有效提高院落空间的旅游文化价值,如图6-c所示,在院落内可遥望司马台长城。在院落空间组合方面,满足旅游接待需要,应合理地将不同类型院落组合在一起,发挥院落空间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被组合的院落空间以三面围合与四面围合为主,以少量的其它类型院落穿插其中,如图9所示,三面围合与四面围合是主要的形式,其它类型的院落都是为协调前两类院落空间而设计的,同时又要适应周边的环境;其二,被组合的院落空间受到游客流线与功能集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院落空间出入口的增加与挪动,以保证游客流线的在一个南北游览方向上是顺畅的,而在东西方向上是一个快速的疏散通道。南北游线曲折多变,而东西向的通道简洁明快(图9)。
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