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乡村的意义

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2013年全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现场会要求,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从今年起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是贯彻落实十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

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目标和基本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目标是,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形势和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注重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和以县为主统筹使用的制度优势,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撬动作用,通过局部试点,探索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和有效模式,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积累经验,完善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守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程序,尊重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二是坚持规划引导,突出地域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三是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先行先试,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在局部地区取得重点突破和经验模式后再逐步推开。四是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一事一议民办公助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五是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继续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发挥县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六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机制。深化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机制等改革,创新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

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主要内容

(一)继续抓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等目标,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人居环境,为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

(二)加强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推动有条件的行政村、自然村落归并整合,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节约集约土地。

(三)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长效管护机制。

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有关要求

(一)抓紧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各地要尽快明确试点范围、支持重点、扶持政策、资金项目管理要求、绩效评价等内容,制定试点方案。以省为单位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省份要抓紧研究制定全省试点方案,并报工作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局部试点省份可在中央财政重点支持2―3个县市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试点范围,选择自然条件较好、领导重视、工作基础扎实、有资金整合意愿和能力的县市进行试点。试点方案于7月底前报送工作小组办公室同意备案后抓紧组织实施。

(二)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根据本地区域差异特征,综合考虑地理、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加快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专项规划向周边农村延伸,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要求,区分不同村庄类型,因地制宜探索相应的建设标准和模式。

(三)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要调整支出结构,增加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农民、村集体和社会各方面资金共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要适应公共资源加速向农村倾斜、延伸的新形势,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平台作用,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推进进村建设性资金的统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合力。

(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和资金监管,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在试点村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村庄规模、受益人口、自然经济条件等因素,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合理确定,严禁大拆大建和搞锦上添花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样板工程;在立项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程序,健全自下而上民主决策机制,严禁加重农民负担或违背农民意愿搞行政命令和“运动式”创建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综改、财政等部门牵头组织作用,注意发挥交通、水利、住建、文化等专业技术部门的协调配合作用,加强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强化约束机制,试点地区实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专户管理和报账制,切实防止借整合之名改变资金性质及用途,或截留挪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严格问责制度,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五)加强调查研究和跟踪指导。要充分估计美丽乡村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督导,及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重点,完善支持政策,健全工作机制,探索总结规律性经验和成熟模式,为扩大试点奠定基础。

(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发挥现有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指导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资金和政策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和政策的积聚效应。各级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农业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2

“沐和煦春风,品精彩山水”。今天,我们隆重举行美丽乡村游启动仪式,这是20__年...旅游和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重大活动。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美丽乡村游”活动的隆重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朋友们给予我市休闲农业的大力支持和关注表示深深的谢意!

休闲观光农业是顺应城乡消费需求,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观赏、采摘、垂钓、游乐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是融农业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今天,在...隆重举行美丽乡村游启动仪式,代表着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必将为我市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新亮点。

美丽乡村游的开展,不仅是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满足城市旅游者休闲度假的新需求,同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新的突破口,是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少地方自然风光秀美,民俗风情独特。我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孕育了众多名优特产。...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滩涂、湿地兼有,江河溪湖纵横交错,有依山傍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浓郁的自然、人文景观。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都有待大力开发与推广。在休闲旅游、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重视的趋势下,发展美丽乡村旅游恰逢其时,我市乡村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我市乡村游发展非常快非常好。目前,我市已建有各种特色农业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区200多个,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林业等产业,现已建有各种休闲设施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其中智能化大棚近2万平方米,展示房1万多平方米。大部分休闲观光园同时具有采摘、垂钓、观赏、游乐、度假等功能。这些回归自然而又富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大受游客的欢迎,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生态规划;沼气工程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98-02

1 模式设计依据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浪费和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农业施肥习惯改变,农民不施农家肥,造成家畜、家禽粪便四处溢流,既污染农村环境又造成有机肥资源浪费。以村域空间尺度为单位进行生态规划,因地制宜,对农村人、畜、禽粪便进行整治处理,以沼气发酵技术为纽带,利用人畜粪便入沼气池生产沼气、沼肥,低成本供应清洁能源和速效有机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避免农村疫情传播,为创建美丽乡村优良的人居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与实践范例。

2 模式框架及工艺流程

2.1 模式框架 本模式以创建农村优良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选择福安市马山村作为载体,将景观规划与沼气工程技术有机结合,采用“生态规划环境整治废弃物处理清洁生产”技术集成体系构建美丽乡村优良的人居环境。

2.2 工艺流程 详见图1。

3 模式建设与实施内容

3.1 村域范围景观生态规划 马山村有植被覆盖良好的山岭,平缓的稀林坡地,肥沃、平坦的农田,蜿蜒的自然溪流和沿着山麓的人工水渠。根据以上自然条件,把全村的土地规划为森林区、稀树坡地区、旱作区、水田区4个大的区域,并根据这些区域的特征进行相应的自然保护和开发,保护现有植被与村庄风景树,引导农户集约化用地,在规划范围内种植果树、茶叶及蔬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改造村庄绿化景观 经现场勘查,保留村主干道两侧绿化带原有的天竺桂、柏树以及大叶女贞等树木,在树下密植瓜子黄杨等覆盖整个绿化带。村民庭院和房前屋后布置少量高大阔叶乔木和花灌木,发挥其绿化美化、遮阳降温的功能[1]。充分利用村庄中各种公共场所的零星空地开辟建设为公共绿地,村头广场绿地保留现有的樟树、榕树,并种植山茶、桂花、毛鹃、红花继木等观赏植物,以突出观赏价值和美化环境效果。

3.3 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园林生态系统中的废弃物含有丰富的碳源,人畜粪便则提供丰富的氮源,两者配合做沼气池原料,则可以调节最佳碳氮比,使厌氧发酵良好。园林绿化中产生的包括树叶、草屑、乔木与灌木剪枝等废弃物,经收集、分类、筛选处理后作为原料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可用作炊事能源,沼液沼渣作为肥料,为园林生态系统提供优质肥源,实现了变废为宝和循环利用的生态规划要求。

3.4 沼气工程建设 根据村庄地形和农户用肥习惯,结合曲流布料沼气池能够连续发酵、发酵稳定,进出料自流,耗能少、容易操作,防止料液结壳等优点,采用池底用混凝土现浇,池墙和池盖用砖和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建池工艺兴建户用沼气池,保证了沼气池池体整体强度和结构安全性[2]。根据养殖数量,建设联户沼气工程,集中供应沼气给本村63户农户作生活用能。在村头公共厕所建设粪便污水净化池,采用沼气厌氧发酵技术处理公厕粪便污水,并配合村头广场绿地景观营造,在池面上覆盖绿化草坪,解决了村头长期的卫生不良状况。

3.5 沼气系统规划布局 通过勘察调研,沼气池建设选址在猪圈、粪污排泄口等环境较差的地方,不影响村庄整体景观。着眼于以沼气池为中心的前、后处理环节,设计出适合用户使用习惯的沼气系统,并进行科学规划布局。(1)前处理环节,将卫生间、畜禽舍、沼气池三者紧密结合,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净化庭院,美化村庄;(2)厌氧发酵环节,采用砖混结构曲流布料沼气池建池技术建池,沼气池建在地下,池盖上覆盖绿化草坪。将产生的沼气输送给农户作为炊事、照明、淋浴等燃料;(3)后处理环节,为了方便用户开展沼气发酵残余物综合利用,将水压间、出料管和储肥间设在畜禽圈外,做到整齐、紧凑、便捷。这样的庭院式沼气系统规划,使建池农户拥有清洁的厨房、卫生的厕所和浴室、无蚊蝇的猪圈、高效率的沼气池和通畅的排污系统,使人畜粪便随时流入沼气池,达到连续进料和美化庭院的目的[2]。

3.6 实施清洁生产 (1)选择有代表性的黄泥田种植马铃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结果为:pH值为5.4,有机质21.1g/kg,碱解氮128mg/kg,有效磷19.7mg/kg,速效钾74mg/kg。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科学合理施用,比农户随意散施化肥更为节约、有效。经过估算,减少不合理施肥量1.3kg/667m2。(2)在村庄周围2hm2茶园开展绿色防控,建立了茶叶病虫害测报点,及时做好茶叶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均匀插挂涂有化学信息素的黄虫板750片,安装2盏太阳能杀虫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控制茶叶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3)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将养殖、沼气工程和果(茶、菜)园连接起来,在村庄周围20多hm2农作物中,重点开展“猪-沼-果”(种植花生、脐橙、李树等)、“猪-沼-菜”(生姜、马铃薯等)、“猪-沼-茶”和“猪-沼-猪”能源生态模式等综合利用,实现无污染、无废料清洁生产,形成种植(养殖)系统内良性循环,促进无公害果蔬生产的发展,提高整个系统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 模式实施效果与效益

模式实施后,该村庄85%以上的农户使用上优质沼气燃料,且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节省化肥农药,提升农产品质量、产量,每户每年共可节支增收1 500元以上。模式更注重生态、环保和社会效益。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人居环境整治和沼气发酵物综合利用,村庄内公共场地80%以上得到绿化,家家户户以沼气为纽带,开展废弃物循环利用,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创建和谐美丽乡村。这种模式值得总结、提高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方喜,张燕青,李章汀.农村景观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22-223.

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述评

党的十召开以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也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农业部办公厅于2013年2月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使全国范围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式开始。“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分为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部分二十个目标。创建活动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一.“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义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因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便是落实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要首先将农村的发展建设纳入重点考虑的范畴,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威胁的今天,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无疑为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从这一方面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也确有其必要意义。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需要

创建“美丽乡村”活动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局限。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形势,农村的经济如何得到良好发展,是一个亟需考虑的问题。而“美丽乡村”活动的一个主要建设目标就是加快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进而打造具有高效率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因而农业部进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农业部开展“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文明,为人民的生活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此外,“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还能够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物质方面极大丰富,从而保障农村人民的生活得到物质方面的有效保障,加之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改善当前的农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对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内容与效果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原则

在“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过程中,秉持相关原则,从根本上保障“美丽乡村”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实现。基于此,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时将以人为本,强化主体;生态优先,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等作为基本原则,活动开展过程中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制定不同的目标,并在同时发挥一些“美丽乡村”的典型建设模式的榜样作用,推动整个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目标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建设目标包括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而经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农村地区的产业形态、生产形式、资源的利用方面、生活的环境与基础条件方面、人民权益的维护方面以及乡风民俗的传承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这些目标设置也比较符合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适宜农村地区的建设基础与发展水平,对“美丽乡村”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了有效方向指导。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点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确定一些重点内容,这对整体的创建活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具体的工作中,组织乡村试点、创建发展典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利用科学技术保障创建活动的开展都是农业部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内容,如此使试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评选出了一些建设典范,极大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并有效推进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促使农村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故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多选择的工作内容重点对整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结

总之,“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以及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的传统发展模式,为当前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方式。“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当前农村建设中的总体目标,为人们构建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发展了农业生产,也传承并发扬了生态文化,这一积极的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生活幸福程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 学习与实践. 2014(06)

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5

未来乡村是什么样子?如何正确理解“四好村”的丰富内涵?在创建“四好村”过程中政府和群众各自发挥怎样的作用?对此,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董进智。

?未来的乡村:农民的家园 市民的乐园

记者:一度,《博士春节返乡记》引发了人们对乡村前景的热议。有人说,乡村没有未来;也有人说,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在您眼中,未来的乡村是什么样子?

董进智:未来乡村是故园还是家园?当然需要用实践来回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城乡差距在缩小。以收入为例,由3.3:1缩小到了2.5:1,城乡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其次,区域特色在凸显。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各美其美。第三,美丽乡村越走越近。中农办主任唐仁健来川调研后,对我省乡村建设的理念、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写到:“隐隐感到这或许就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返璞归真’,可能就是今后新村建设的一个‘理想模样’”。

发达国家的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大体经历了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现在,很多人羡慕英国的乡村。的确,英国的乡村无论是环境、产业,还是民居、文化都美不胜收,以至于有人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德国的乡村也非常美,它的基础设施、垃圾污水治理尤其引人瞩目。返回来看,我们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在融入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走向未来。

记者:为什么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还会继续发展呢?

董进智:这取决于乡村存在的独特价值。看到城市化加速,有人断定乡村终将被消灭。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乡村独特的价值。在生产上,农业直接或间接同动植物、微生物打交道,乡村充满多样性、鲜活性、微妙性、随机性,其乐无穷;在生活上,乡村宁静、诗意、浪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田园牧歌;在生态上,乡村以自然为底色,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在文化上,乡村淳朴、互助、和谐,充满浓浓的乡愁。当然,这些价值要在城市化进入相当高的水平且城市病充分暴露之后,才能逐步展现。

因此,我们推测未来乡村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断言乡村没未来,缺乏依据;说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言之过早。实际情况是,到2020年四川也还有近4000万人走不出乡村。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的乡村应该是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市民休闲度假的理想乐园。那里有新村民,除了传统意义的农民,还有从城里来创业的、养老的、度假的城市人;新业态,包括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民宿经济;新模式,我省创造的“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即“小组微生”就是新的建设模式;新生活,体验式的、田园牧歌式的,人们衣食无忧之后就会梦想回归乡野。

必须要注意,这里谈的乡村是城市化当中的乡村,不能脱离城市化轨道;这里描绘的乡村未来,不是所有村庄的未来,因为一些村庄不可避免会走向消亡。这符合强调的乡村演进发展规律。

?增强创建“四好村”的自省自觉

记者:“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我省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以“四个好”为目标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新路,那么这一演进路径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体现了中央、省委省政府怎样的工作思路?

董进智: 2005年10月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十多年来,四川结合实际实践探索,谱写了三部曲,即破题(2006年―2007年)――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开局(2008年―2012年)――科学规划,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升级(2013年至今)――注重生态文明,注重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衔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因此,“四个好”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目标,“四好村”创建活动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抓手;要通过 “四好村”创建活动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现“四个好”目标。

现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可以概括为“44315”,即四大理念: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四大目标: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三大任务:新村扶贫、“四好村”创建、示范县建设;一个典型模式:“小组微生”;五大行动:扶贫解困行动、产业提升行动、旧村改造行动、环境整治行动、文化传承行动。

记者:2016年,全省创建省级“四好村”1481个,建设新r村的标杆意义何在?

董进智:在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命名并授牌的1481个村是省级“四好村”。由于按照程序和标准公开、公平、公正申报,从严把关评定,因此首批省级“四好村”是有标杆意义的。

其标杆意义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这些村不只是物质文明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能够全面形象地展示幸福美丽新村是啥样。大家会发现,有不少村,他们的产业起来了,房子也新了,老百姓都富了,理所当然是“四好村”,可就是没有申报成功。为什么?因为这些村要么有党员干部违纪政纪受到处分的,要么有刑事案件发生的,要么发生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受到通报等情况。这些,都属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由此大家明白,“四个好”都“好”才是真的好。

记者:近年来,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农村的人居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程度比较严重。特别是与城镇相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滞后。要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省委书记王东明又提出了“四个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目标,如何理解“四个好”?

董进智:最近,我们去内江、南充、遂宁、广安等地“四好村”创建活动走访,并在“农民夜校”做了两次面对面交流。总的来看,创建活动已经全面展开,干部和群众积极性高涨。同时也感到许多问题需要解答,特别是对“四好村”这四个“好”上还需要提高认识。“四个好”内涵丰富,应根据全面小康目标、脱贫攻坚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当前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

在“住上好房子”方面:安居才能乐业,居住权是基本权利,住上好房子有更高的追求。即应当住有所居,没有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人人有房可住;宜居宜业,不能有新村没产业,要产村相融。同时,既要防止新村建设把贫困户漏掉,又要防止农民因建房而债台高筑致贫。

在“过上好日子”方面:好日子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全省还有二三百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总体上,应当在住上好房子基础上,做到田间有产业,使之户户有家业,人人有活干;手中有票子,不仅个人有数的,集体也要有花的;生活有质量,衣、食、住、行的标准和质量,向城里人靠拢;服务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障均等化,生老病死不担心。

在“养成好习惯”方面:好习惯终生受益,坏习惯后患无穷。当前应当强调――讲卫生,包括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和公共卫生,有的地方还得大力倡导洗脸、洗手、洗脚、洗澡“四洗”;讲礼貌,从饮食起居到衣食住行,事事处处体现尊重、宽容、谦让、善良;讲节俭,从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一分钱这样的小事做起;讲勤劳,只要长有一双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形成好风气”方面:好风气是正能量,建设小康社会、美丽乡村离不开它;坏风气是负能量,会造成伤害。当前,一些不良风气在农村盛行,必改变,让好人好事蔚然成风。比如应改变赌博之风,“出门找钱、回家赌钱,年没过完、钱已输光”现象已经带来问题;改变迷信之风,有的村不光太婆大爷求神拜佛,有的年轻人甚至相信,因此应当引导他们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改变不孝之风,弘扬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总之,“四个好”既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既有鲜明价值取向,又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既针对贫困地区,又适合整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创建工作要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

记者:省委明确,到2020年,在全省普遍建成市级或县级“四好村”的基础上,60%以上的村建成省级“四好村”。在创建过程中,党委政府如何发挥好引导作用?

董进智:党委政府的努力,在于配置好公共资源,营造好环境,搞好服务。因此应当把握好这几点:

尊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己去做主。农民愿不愿意、满不满意,是衡量“四好村”创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愿望再美好,只要群众不理解,就该缓一缓,要有“历史的耐心”。

支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省上每年专门拿出二三十亿元支持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收到了成效。但总体上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区域之间很不平衡。应从各地实际出发,分轻重缓急,整体安排,有序推进。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创建活动。

组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首要的、最重要的是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维护,维护农民权益,特别是三项基本权利。农民是弱势群体,随着社会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越来越重要。应当及时发现伤害农民的苗头和现象,研究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同时,引导农民学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创建工作要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记者:中国二十多年的农村改革实践证明,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那么在持续推进“四好村”的创建进程中,乡亲们该如何做?

董进智:“四好村”创建主体是农民,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民群众不参与就没有意义。乡亲们应做好三件事:

听党的话,真心相信党,自觉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心中随时装着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他对农业农村发展有很多重要指示。省委书记王东明经常在贫困地区奔走。党的政策好,乡亲们一定要听党的话,依法、依政策办好自己的事,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勤劳致富,不等不靠不要,用智慧和双手建设美好家园。我们走过的“四好村”,村民都吃苦耐劳。这是很好的作风,应当发扬。

美丽乡村的意义范文6

一、充分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二)创建“美丽乡村”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资源超强开发利用和要素投入过度消耗基础上的,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

二、准确把握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

(四)明确“美丽乡村”创建的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加强工作指导,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科学、量化的评价目标体系,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树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标杆模式,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五)把握“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明确并不断强化乡村在创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各类乡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模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强化总结提升和宣传发动,向社会推介一批涵盖不同区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美丽乡村”典型建设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同时,鼓励各地自主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不断丰富创建模式和内容。

三、切实抓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工作

(六)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广泛组织开展调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功能拓展、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乡村建设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

(七)组织“美丽乡村”创建试点。采取创建乡村申请,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农业部审定的方式,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基于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等因素,今年上半年遴选300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领导班子得力、创建愿望强烈、有望较快取得成效的乡村,先期开展工作,下半年再遴选700个左右。后两年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尽快组织实施。

(八)推介“美丽乡村”创建典型。按照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以群众参与、社会评选为主要方式,挖掘、评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典范,推出一批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等典型人物,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头的积极作用,依托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开展“美丽乡村”典型模式收集与调研,总结提炼一批“美丽乡村”典型模式与技术体系,适时向社会推介。

(九)强化“美丽乡村”创建的科技支撑。针对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能源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技术瓶颈,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与协同创新,尽快产出一批生态农业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修复、农业清洁生产等新技术、新成果。围绕“美丽乡村”创建需求,加快总结和筛选一批轻简、低耗、配套的实用技术模式,依托农技推广体系,推进技术成果进村入户,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科技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扎实开展农民培训,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全面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务农技能,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引导农民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农村清洁模式。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加大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推广一批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突出抓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切实做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

(十一)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气候特点、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根据农民需求,集成推广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灶、高效低排生物质炉、架空炕连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小型风电等技术和产品,系统解决炊事、采暖、洗浴、照明等需求,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提升生活用能品位,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十二)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按照党的十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大力发展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农村书屋、农民书架、文化大院等文体设施建设工作,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破除封建迷信,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爱科学、学技术的良好习惯。

四、大力加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组织落实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摆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农业部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由部领导挂帅,科技教育司牵头负责,联合有关司局和相关单位加强政策研究、综合协调、指标制定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各项工作措施;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调动和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把工作落到实处。

(十四)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美丽乡村”创建,深入调研分析新情况,科学把握新特点,创造性提出新思路,明确工作着力点。充分尊重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积极探索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的新途径。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支持和参与创建活动,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创建理念融入并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政府指导、目标引导、乡村主体、科技帮扶、项目带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