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范文1

居住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其致力于解决小空间中居住的舒适度与便捷性。虽然空间不大,但涉及的问题却很全,如照明、采光、材料、构造、施工绘图、通风、设计要素、空间界面处理、人体工程学等。课堂内容较繁杂,增加了学生的接受难度,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往往很浅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题选择多是一些概念性空间设计,没有添加任何实际施工中常需要处理的问题约束,学生经常为了设计而设计,背离了设计的真正意图。设计本该是以人的需求为中心,解决实际项目中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进行切入的一系列活动。没有实践基础的调研是没有办法找到设计的核心存在问题,也就没有办法做出好的设计。创意并没有那么简单,其不是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一定是大多数人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试着去解决的最后成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居住空间设计。这种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可能连基础的居住空间设计知识都不了解,既不利于后续课程的教学,也影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二、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促进交互式教学

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教与学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一种被动式的“以教定学”的模式,缺乏交互性。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促进交互式教学,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以学定教”的主动教学模式,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以实际工程案例为平台,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解决实际案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消化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居住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适合引入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课题,需要教师对选题、选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以本土项目为宜。除了引入实际项目为设计课题以外,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交互,师生与项目交互,学校企业的交互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只有真正协调好各个方面的问题,才能使得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就业。

三、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手法

笔者对课程进行了思考和设计,利用广州地理环境的优势,在新的一轮教学中提出以“实例驱动教学”作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设计进行中不单单考虑理论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实际项目案例引进课堂,让学生与市场需求直接接触,以客户与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符合需要的作品。课程摒弃传统模式中一味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而是把学生带到企业项目实地。“实例驱动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堂——工地——课题”每一次循环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能力都逐渐提高,从“基础理论知识——初级实践能力——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更强的实践能力——完善的设计作品方案”的递进式课程安排中,将课堂到现场、理论与实践紧密相扣,从浅至深、循序渐进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应用、创新能力,完成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实际项目的设计思维,经过“实例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性训练后,有能力独立完成居住空间设计项目,脱离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上升为对口设计师培养。

四、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校企合作完善

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与开展校企之间的发展合作,通过课堂专业教师的教授与企业中优秀设计人才的进一步现场指导,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新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手段,适应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把学与工完美结合,通过课堂与工地学习、教师与设计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对居住空间设计的一系列过程了解熟悉,对材料工艺、设计步骤等实践能力逐渐增强,脱离不实际的空洞理论教育。想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提高其专业素质,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居住空间的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操性极强的课程,走出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双赢的策略。

五、结语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居住空间综合性阶段设计;改革

一、课程性质

2008年环境艺术教研室修改了教学计划,首次通过专业分班考试,划分“景观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参照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应知”、“应会”要求,每个专业方向由4-5门单元课程组成的多元职业岗位课程群。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岗位目标群。《居住空间综合性阶段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居住空间设计方向毕业设计课程体系的首门课程,在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体系设置中,《居住空间综合性阶段设计》课程可谓举足轻重。它既是人居环境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毕业设计其它课程的基础。其课程的时间安排秩序在毕业设计室内方向课程之首,是学生由二维的思维方式转向三维方式的起点,前期知识积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课程。

二、课程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当前课程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①提高课程内容的选取的时效性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根据市场需要、就业状况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课程内容具备适时性,紧贴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和对口岗位特征。

②教学模式改革需进一步深入;

由于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偏差,忽视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没有起到反映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

③需要不断充实教学资源库;

建立集纸质与电子专业图书和网络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与企业合作开发校本教参、实验实训指导书、教师教学指导书和学生学习指导书等。按照专业教学要求和区域企业、行业的设备标准,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强化教学基础建设。

三、课程需要改革的内容:

按照重庆某职业学院教改课程建设要求,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为:

①分析比较各类高职院校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②如何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理念;

③探索《居住空间综合性阶段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践环节设计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

四、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及特点:

①课程定位“三贴近”、“四为主”、“三中心”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尽量贴近新知识,贴近新技术,贴近新标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改革课程目的,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②以岗定课,整合课程能力结构,开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本课程与室内装修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型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形成工学结合的项目课程,围绕室内设计师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突出了室内设计师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并以此为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生成了“综合技能的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的“先理论讲授后实践”的分离式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岗位能力为要求,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构建了“方法能力(知识点)+专业能力(技能点)+社会能力(素质点)”的三维度课程能力结构。

③以项目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教、学、做、创、评”融为一体

课堂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坚持“依托行业办专业、产学结合;以理论为引导、讲练结合;以能力为本位、项目实践”为基本原则,沿着“听”、“看”、“学”、“做”、“创”、“评”等循序渐进的程序,去启发、挖掘、培育学生的能力与智慧,使学生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技巧,逐步提高居住空间创作与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学能力。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过程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灌输。构建“成果展览、人才招聘、作品参赛”三位一体的高职环艺毕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以奖促建”来全面创新质量监控平台,主要体现在:在双选会期间举办“毕业设计展”,获得面向社会宣传和评估的机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每年参加由教育部行政部门主办的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优秀作品竞赛。(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研究》;刘长岐;王凯;等编著;重庆建筑大学学报,出版时间:2004.12.30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范文3

论文摘要: 从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及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建筑设计课程设计的原因,对课程设计的每个阶段进行解读,探讨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得出艺术院校设计教育应以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研究、市场开发为中心,促进设计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

0引言

建筑设计是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与建筑院校所不同的是,艺术院校中的学生感性意识强、动手能力强而理性思维相对欠缺。针对这一特性,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有关建筑的基本概念,逐步建立对建筑空间与建筑构造的理性认识,系统缜密的思维方式、扎实的空间设计基本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设计水平。

1课程设置的原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设计课程应当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对其他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筑设计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景观设计等其他课程都具有重要影响。

建筑设计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建筑空间除满足正常的功能需求外,还应当追求科学和理性的建筑结构,节能环保和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此外,建筑设计还应当充分体现出时代的审美特征与地域风格;体现建筑本身室内室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设计课程是将各门相关联课程进行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其他相关课程有着全局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建筑设计课程,首先应当是围绕对建筑设计的理性分析和解读,摒弃传统艺术院校中感性过多,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的教学特点,必须将建筑设计的严谨和细致特点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首先,强化对建筑基础知识的解读,每一项与建筑及其相关常用元素尺寸都应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对近代经典建筑案例要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通过课堂讲解及课题练习,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应当从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学起,从研究建筑的选址到建筑设计本身,从建筑造型到建筑材料、从室内到室外等必须严格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在对建筑形态的讲解中应当从研究平面形的组合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空间形的研究。由浅入深,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体会空间组织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此外,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更应当发挥学生的特长,在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手头功夫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塑造空间形体的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建筑制图手段将构思准确反映到图纸上。手头功夫的训练和培养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强项,必须借助建筑设计课程强化学生的手头变现能力。

2课程设计的阶段解读

根据艺术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普通建筑院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特征,在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当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两大块。综合普通建筑院校中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主要应当分为对建筑图纸的精读、对建筑模型的构建、对建筑周边环境的统筹协调以及通过对居住类建筑空间设计等实际设计项目和案例的实际训练来达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且严格的、系统性强的手头功夫的培养和训练体系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2.1 精读图纸,强化基础训练水平。这一阶段课程训练的主要目的和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图纸的读图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无论是从事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或是景观设计,对建筑图纸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是设计的基本功,只有对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才能认识建筑、感受建筑空间。对建筑造型的把握、对建筑各构成要素如形体、线条、质感等形式要素的观察和理解,其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对各种设计图纸的观察和识别。

教师以建筑制图的手法讲授建筑图纸,从对平、立、剖等图纸的精读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建筑。对平、立、剖等图纸的观察、理解,对各种透视手段的讲解和比较等是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的基础性内容。精读过后的大量练习才是真正掌握建筑制图的关键。通过练习使得学生将平、立、剖等建筑图和基本透视手法的表现手段等内容完整的体现出来,在师生交流和互动中使得学生掌握建筑图纸绘制的基本形式规律和一般性方法。如我院环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世界经典建筑图纸的解读,如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师赖特的“流水别墅”,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对原版英文图纸进行一一讲解,包括流水别墅周边景观环境在内的平面分析图等内容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练习了专业外语,又熟悉了建筑周边环境并且对建筑构造、室内设计、建筑用材等内容都有了系统性的学习,一举多得。

2.2 制作模型,提升空间理解水平。建筑设计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对建筑的“实体”和“虚体”能够融会贯通,对建筑空间的形式和功能划分能够熟练掌握。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初对建筑图纸的精读之外,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作建筑模型。

从最基本的空间几何形体的拼接到经典建筑模型的制作。通过对建筑空间围合与开启的解读使学生对空间的限定方式有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体会开启与围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形成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开放或封闭的建筑空间。而建筑设计形式的复杂和多样,就是通过各种建筑构件利用其围合和开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

在建筑模型的制作过程当中,发挥艺术院校学生的手头功夫较强的特性,前期大量设计草图的临摹与绘制,方案的不断完善与修订,师生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制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也使得建筑设计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受益匪浅。

我院在这一环节更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这一阶段仍然选择的是对世界经典建筑的分析与解读,选取的是法国著名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的模型制作及其内部空间分析,通过对图纸的解读到设计图的绘制以及建筑模型材料的购置等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全程参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问题随时与老师沟通,这一环节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帮助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学生普遍反映对建筑空间概念的把握更加直观和清晰,对空间与围合的关系把握更加深刻,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设计环境,凸显环艺专业特点。作为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专业特点更加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一,更加强调对建筑实体空间室内环境及其外部景观的设计与完善。因此,形式服务于功能,一切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人的活动规律出发,将人体工程学、环境心里学的专业知识和材料搭配、色彩搭配、植物及绿化配比、室内外家具的风格与配置等设计原则体现在环境设计的过程当中。

通过对建筑的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将内外部环境与建筑本身能够和谐统一,空间的划分、人流的组织、风格的定位、细节处理的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虚实空间的布置与分隔等建筑设计的基础性知识和设计常识等内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的体现。此外,通过教学实践还能够扩大学生对于空间设计思考的范围,使学生能真正抓住空间设计这条主线,培养其更有效率的空间塑造和功能定位与布置的能力。

这一环节我们普遍采用真题真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到现场进行调研,将现状图纸和场区环境等现状资料交给学生,将设计要求布置完后,学生实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我们以南京某市民广场的改造作为课题,学生再也不是纸上谈兵式的去做设计了,他们在进行广场的设计过程中,要对现场情况进行反复调研,对周边的居民进行访谈甚至要进行问卷调查,这样才能掌握和了解使用者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清楚诸如广场正常的客流情况、广场使用群体的年龄构成、休息座的设置情况、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设置情况等直接影响到设计平面布局的信息,对过这种训练,学生从头至尾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设计,设计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在后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一一点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 转贴于  2.4 居住空间,掌握住宅设计要领。通过对具体的居住空间案例的设计,使学生在设计过程当中更深刻的体会形式美感的基本要素,即点、线、面、体的组合与搭配,从完善功能、满足实际需求的角度在更加理性的层面上激发出学生更多创新灵感,从而能够更好的加深对基本空间设计要素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居住空间的历史发展,以及居住空间室内的设计内容、相关知识;初步掌握室内设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并通过设计课题掌握室内设计工作方法;理解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关系。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外部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居住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平面布局与功能组织;居住空间与文化、艺术、经济等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等。

从历史发展、设计概况和优秀设计作品分析等方面入手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从功能分区、室内空间特征与结构、空间类型设计要点、构成原则、空间性格等方面入手熟悉和掌握居住空间的设计原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掌握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的关系等知识。通过指导学生的课题作业,使其掌握从创作构思到最终方案表达的工作方法和设计程序。

与室内设计公司进行联合设计培训来培养学生,一直以来是我校环艺专业在这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特点,我们与南京市的知名设计企业合作,将学生分组直接参与到公司的室内设计业务中去,学生从跟甲方第一次见面谈判开始就进入到一线状态,由师傅带徒弟性质的在现场手把手的去教学生,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住宅设计的要领、住宅施工的程序流程以及工程造价预决算等内容,通过公司化运作的培训方式,学生真正的了解了社会的需求和当今的设计风格,一个学期的训练使他们普遍觉得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3课程设计的特点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比较杂的专业,专业课程面广量大,而作为其基础性课程,建筑设计课程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加看出对建筑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在设计过程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与普通建筑院校的建筑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3.1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及理解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所研究的是建筑环境的空间物象,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是处于大尺度的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要在一个固定的角度获得其总体的、复杂多变的形体构造认识是很难的。对于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必须进行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解读与分析。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性观察、分析、判断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对建筑图纸的解读、对建筑模型的制作还是对实际经典建筑案例的观察与分析都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及理解能力。

3.2 更加注重对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整体空间形态能力的提升。艺术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艺术素养较高、造型及形体把握能力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当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空间形态能力的培养;又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是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因此,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更强调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空间整体能力的把握与提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解构、重构、变形、夸张等造型技法,创造空间形体。利用诸如空间形态、体量、明暗等因素表现不同性质与类别的空间。提升对于建筑中的材质、肌理、色彩等构成要素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3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式与风格的设计能力的把握。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造型把握能力、形式与风格的变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环境空间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对于不同类型和风格空间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设计原则。使学生逐步强化对不同建筑环境设计空间形态形式与风格的感性性思考;从而增强其对不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的风格的视觉感受与理性认识。在处理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得心应手。

3.4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的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感性思维强、缺乏系统性和理性把握及理解空间的能力和水平,设计往往流于形式而忽视最基本的功能,针对这一特点,在建筑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理性思维与创新型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我们所设计的环境,以功能的实用性为基本宗旨,以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在理性和规范的基础上,拓宽其空间造型的设计能力,逐步提高其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4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开设,应更加注重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的应用。把握国际最新建筑设计动态,以创造和谐生活及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未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应置于创造多样性、综合性、环境价值相互和谐的人类生活体系,为人类创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把艺术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研究、市场开发为中心,促进设计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找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游佳丹.设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钟启泉.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3]周拥军.关于建筑设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15):227-228.

[4]景桂兰.俄罗斯环境艺术[J].装饰.2003(5).

[5]朱华.论师范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37.

[6]祝本杰.产学结合培养环境艺术装饰设计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环境心理学;影响;原则

一、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的本质是为人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

随着室内设计学科的不断完善,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并且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理论。了解人在不同室内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室内环境设计中各要素关系,创造符合需要的室内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以往相比,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我们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目的就在于:了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心理倾向,从而使我们对人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使其及时地反馈到我们室内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去,合理的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和光照,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所以,这就要求们对在室内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心理进行研究。

二、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环境即“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然而人为什么会在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情绪呢?那是因为环境在悄悄地影响人的情绪。虽然环境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所以家居环境的设计就变得十分重要,室内设计必须以环境心理学为出发点。在研究每个空间的用途所需要的效果时,要考虑到对其中活动者所产生的影响。

三、室内设计首先应该满足“用”的功能。

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无疑是空间的功能,不同种类的空间最大的区别无疑是功能的差别。在功能的前提下对空间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因为功能的需求是建立在人的需求基础之上的,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需求不同就应该提供不同的空间来满足这些需求。人的基本需求有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对于室内设计师而言,要理解室内空间的功能要求并不困难,但是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恰当表现空间的功能性因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室内空间的功能源于人的需求,因此人类的不同需求就诞生了空间的不同功能。

以住宅空间中的书房设计为例:书房是住宅空间中的学习空间,这种学习空间与公共学习空间相比有相同的功能要求,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私密性、随意性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家庭办公现象也越来越多,书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又兼有办公空间的特点。书房的功能是为了让人们能集中精力,在宁静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阅读、思考以及通过网络进行工作或对外联系。根据以上要求,书房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够很好地为人服务:首先,房间里要有良好的自然照明或人工照明设施。

通常情况下用于学习的空间其照度在400~500勒克斯。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理条件,但是设计不当就不仅仅会造成生理的不适而且也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实践证明,如果光线过暗会很快造成视觉疲劳进而产生心理疲劳,而光线过亮也会引起人的心里烦躁,光线直接影响人们的阅读情绪。从用眼卫生的角度考虑,书房最好选择自然光线比较好的房间。其次,房间要有良好的隔音设施,良好的隔音可以保证专心致志地阅读和思考。另外,家具陈设也应该体现文化氛围,让人们的身心都沉浸其中。

卧室的设计要求就不同于书房了,由于卧室是所有住宅室内空间中私密性最强的空间,是一个完全属于个体的空间,因此卧室应根据使用者的年龄、个性和爱好而展开设计,舒适宜人是卧室设计的基本原则。卧室空间界面的设计和材料的使用要有充分的亲和力;界面装饰材料的肌理和色彩都不能过于强调变化;顶面装饰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淡雅的色彩,这样顶部就不会有压抑感。灯光的设计应该考虑其照明从亮到暗的层次变化,而且随着光线的变化其室内的氛围也随之发生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处理界面时保持“含蓄”的特点。

另外,出于对人健康的考虑,通常情况下卧室在建筑设计时都会在建筑的南侧。这主要是考虑到对阳光的充分利用以及保证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对原有建筑通风不良的情况在设计中应适当进行改进;对安装空调的卧室,空调器的送风口出风方向不应该直对着人就寝的床等。

这些都是属于功能性的要求,功能性的要求一般都是比较明确、细致的。而且表面看起来似乎多与人的生理行为有关,但处理不好将带来心理问题。对于设计师来说,要求本身很容易理解,但是通过设计和施工过程实现这些功能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设计师应该凭借经验对原建筑空间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很好地贯彻功能性原则。

任何种类的设计其开始都是为了“用”,室内空间的建造亦不例外。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后对美感的追求会随之而来。当然人类在造物的过程中也将许多属于“好用”的功能性因素转化为“好看”的审美性因素。在室内设计领域,环境心理的主题思想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应该说现实生活中凡是需要进行设计的室内空间就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物质的功能性问题。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精神情感因素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是开始重视精神与情感层面的要求,追求具有人文色彩与文化内涵的室内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多方群体利益;居住小区;公共空间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concept of public space and its contents, functions, methodology and its meaning and function i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many aspects, the Angle of interest group in wuhan, from the nanhu plot urban planning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 of residential design method of public space.

Keywords:many residential groups interests,residential area,public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96-02

1公共空间的界定

公共空间,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是指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

本文研究对象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即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是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及社区意识,实现小区整合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住区的公共空间显得尤为必要。

2多方群体利益博弈下居住公共空间的现状解读

2.1 多方利益群体涵义

一般而言,与商品房小区有关的权利主体主要有业主、开发商、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等几个基本的权利主体。这些权利主体,实质上也是一种利益主体,并相互间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大致而言,至少表现为六对利益关系形式:业主与开发商、业委会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开发商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

2.2 多方群体利益博弈下居住空间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多方群体利益博弈下的居住空间,目前大部分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存在的问题有:

2.2.1 政府层面上体现在片面关注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能,忽视合乎人性的住区空间

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片面关注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能,如对消防、市政等有相关规定,而没有过多界定小区的环境要求,不能从合乎人性的角度考量小区的人性化休闲空间。

2.2.2 开发层面上体现在住区中心的商业开发过度,破坏居民间的联系与交往以及公共空间缺乏特征,私人空间过多

中心广场被道路孤立,与居民失去了紧密的联系,对于大型的社区,中心绿地沦为通用空间,缺乏交往空间或不支持交往行为是社区的通病。这种布局的弊端造成了居民面对公共空间的冷漠,而这种冷漠感与“无动于衷”必然会加速小区内外部环境质量的下降,很难产生真正的社区凝聚力。小区中的场所和土地划分太过明确,或公或私没有中间和灰色区域。私有化发展趋势使得多层次公共空间消失。

2.2.3 业主层面上体现在空间权利意识淡薄

精心设计的、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可以促进丰富多彩的城市活动,各有特色的通畅的步行道和沿路的小憩之处鼓励着人们步行,进而促发社会和休闲性的活动,一起漫步还可以激发人们领略城市空间并欣赏周围景色的兴致。如果政府只关心建设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如果开发商可以堂而皇之地为了商业利润而牺牲业主的空间权利,如果公众不关心或根本没有渠道去争取自己的空间权利,等等,公共空间的建设都将是很难的。

2.3 小结

针对目前公共空间现状,作为群体多方,业主、开发商、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在利益均衡的情况共同开发好住区的公共空间,政府应该着重建设民生工程,让百姓享受到更大的公共空间,提升休闲空间。开发商在保证利益的同时应该尊重公众的空间权利,业主应该提高空间权利意识,知晓并且珍惜自己的空间权利,也知道通过哪些平台和手段来抗争,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公共空间设计。

3多方群体利益博弈下居住公共空间设计在小区中的运用

公共空间在居住小区环境中表现的方面很多,针对目前公共空间的现状,如何能通过设计达到多方群体利益的平衡点?本文就目前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探讨。

3.1小区公共空间入口空间

小区公共空间入口是城市住宅公共空间的门面,不仅仅是居住小区与城市内外联系的通路,更是展示住宅小区形象的窗口。良好的、清晰亮丽的小区入口设计,可以增强住宅小区的可识别性和交通的可达性。本设计采用了主题性构筑物并结合自然景观或人工景观进行设计,美化小区,美化了城市街道空间,同时提升小区的品味,符合群体利益诉求(图1)。

3.2院落空间

现代意义上的院落空间与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而是属于一个集合体的公共空间。但是传统民居院落的公共特质仍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方式。院落空间(图2)相对于城市和整个居住区而言,是内部空间;相对于组团内的住宅而言,是外部空间,是住宅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院落空间对于组团内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是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院落空间功能具有含混多义性,它既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场所,也是儿童嬉戏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人们集会、娱乐的场所,还是临时停车的地方。院落空间同时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人们透过窗外,最直接的景观就是院落景观。院落空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但空间并不是闭合,而是一种有效的围合,空间是建筑的延伸,或作为前景,或作为衬托、或作为视觉焦点,每一个这样的限定开放空间是一个完整的实体,更是相邻的空间和构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设计采用了不同的建筑空间组合形式,在传统的院落空间的基础上再创造,丰富了小区的空间界面,创造了更加多样的人性化空间,切合城市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也符合群体利益的诉求。

3.3道路

城市居住小区道路是连接城市面域空间的线性空间,它不仅连接了城市的公园、广场及各个旅游景点,还是城市各个分区的重要联系通道,具有沟通、灾害疏散等功能(图3)。该设计采用了人车分流的模式,避免了大量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小区的安全。公共空间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枝状或环状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等,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并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空间。支路空间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增加了人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活力。

3.4底层架空

底层架空是居住小区规划的常用方式。底层架空也是一种公共空间的设计思想。一方面架空的空间可以做多种用途,如停车场、居民的休闲场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环境景观,该设计采用底层架空的模式,底层成了一个多用途的空间,底下不但可以停车而且人们可以在那下棋聊天,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底层架空也可以将住宅设计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作一体化设计,起到联系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的纽带作用。政府通过容积率奖励政策鼓励开发商建设底层架空建筑,不但增大了土地集约利用,也增加了住区公共空间,为住户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符合群体利益诉求。

3.5小区公共空间中的植物规划

植物的种植会从小尺度上影响小区公共空间的层次。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楼之间栽种乔木,这使居住小区外部的空间形态十分单一。所以该设计在小区公共空间中的绿化设计中,树种搭配应多样化,采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的搭配组合,在设计时尽可能做到立体群展现自然之美,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用以欣赏树木的姿态,树木应孤植; 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可以列植;在游戏场地可以利用树木围合成独立的空间,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种植了满足遮阳隔音的树种等等,这种既提升小区品味,又极大体现了生态环保的做法自然受到各方喜爱。

3.6小区公共空间的层次设计

人站在水平方向来感知空间形态时通常会在视觉上形成近景、中景、远景的景深变化。在空间形态设计时重点就是要设计好中景,通过中景的设计使空间形成丰富的层次。本居住小区中心的小型雕塑在视觉中形成中景,在居住区里的雕塑应和儿童的活动联系起来,能够让儿童在上面爬、攀、滑等。水景作为中景,居住区里的水景不只是视觉享受,同样它还应该是可供儿童能亲近的小型水源(图4)。

4结语

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外延,体现了住区设计的宽容性和交往性。作为群体多方,必须在利益均衡的情况共同开发好住区的公共空间,政府应该着重建设民生工程,让百姓享受到更大的公共空间,提升休闲空间。开发商在保证利益的同时应该尊重公众的空间权利,业主知晓并且珍惜自己的空间权利,也知道通过哪些平台和手段来抗争,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公共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建筑文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03.

[2] 向德平.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12.

[3]宛素春.城市空间形态解析.科学出版社,2004-01.

[4]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 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居住舱室 人性化 效率 舒适感 设计原则

1、概述

大洋综合科考船是集众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满足以大洋资源为主同时兼顾相关深海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的现代化大洋综合资源调查船。在特定的航段内,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与船员将一起工作、生活于该船体空间内。为了保障科学家与船员在一定的航段内高效率的工作与舒适的生活,人居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变得尤为重要。生活(居住)舱室是船舶内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船员身体健康和精神饱满的重要保证。而国内关于科考船居住环境“人性化设计”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在此基础上,实现海洋调查船的人性化设计有待加快步伐的发展改进。

2、国内外科考船居住舱室案例比较分析:

良好的居住环境是船员身体健康和精神饱满的重要保证。事实表明,在我国现当代船舶总体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将船员居住环境放在从属地位,忽视居住条件会给船员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困难。因此,如何在船舶的现有条件下改善生活舱室的适居环境,成为了设计研究人员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德国、日本在造船业上有着一定的基础,有很多国外的优秀设计值得借鉴,并且其优越的成型工艺可以作为技术支撑。为选取典型性案例分析,故通过对德国Maria(2005)号、Meteor(1986)号,英国的Cook号、Discovery号,以及西班牙的cslc号,以及中国的大洋一号六艘科考船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各国科考船对于人居舱室环境的设计现状并进行总结。考虑到生活习惯和文化等特点,大致可以按国家类型进行分析研究。

课题主要选取德国、英国、西班牙、中国典型案例船居舱室(套间、单人间、双人间)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船舶居住舱室的设计受时代性、文化、船员结构以及特定船舶功能等因素影响,在空间规划设计上有明显的差异区别:从德国的Maria(2005)号和Meteor(1986)号的设计案例分析中(见图1)可以发现,德国设计明显更加追求空间使用效率,体现在居住环境结构规整,以长方形居住空间为主,角落空间利用充分,合理留出人员的活动空间与收纳空间。新老船只的差异也能体现德国船舶设计中“民主性价值观”文化的不断发展,其倡导每个船员所获空间大小的合理性,Maria号作为相对较新的船,比起Meteor号有更加宽裕的人居空间,其主要是减少了人员使得人居住面积得到增大,总面积增加了1.13倍,而人均居住面积则增长了1.55倍。从空间的分布格局来看,Maria号的人均居住面积分配更加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平均居住面积:最大居住面积的比率值从0.24增加到0.45,表明“面积均匀度”的增高。再就是两船基本户型保持一致:卫生单元贴近内侧走廊(防止进出水泄露难于维修的问题)、床(远离眩窗以减轻颠簸程度),都营造了较私密的内空间,其中双人间为上下铺结构。两船间变化的趋势为“科学家以双人间为主,船员以单人间为主”,减员也主要发生在船员身上,从35减少到23,减少了12人,提高了整船的运作效率。

英国船更加倡导“个体独立化”,基本保证人人有单独居住舱室,英国的科考船主要都是以“单人间”形式呈现,强调“私密性”保证了船员自我的休整调节空间以至于提高了其心理舒适度,英国新船甚至都取消了双人间,也就取消了上下铺(减小了层高带来的压迫感),大大增加了舒适性。英国的Cook号、Discovery号不难发现英国的科考船居住空间设计的特点(见图2)。其总体而言,人均居住面积都较大,且面积均匀度达0.42。居住空间也具备了人性化特点,床也是放置在远离眩窗的一侧,单人间眩窗一侧留出会客空间(沙发+茶几)平时也可以留作临时休息用,储存空间大多采用薄柜子,充分利用墙角床顶空间安置合理的壁柜空间用以分类存放物品。相比而言英国船用居住空间就比较“奢”了,单人间变多,隔断墙随之变多,零碎空间(走廊)造成空间使用效率变低。与德国、英国的船相比,西班牙的CSIc号规模相对较小(见图3),人均空间面积也比较紧凑,床靠眩窗放置,上下铺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空间,不过同时也使船居空间狭窄,舒适性差。

了解上述几艘欧洲的船只,最后再来比较T我国的大洋一号科考船的居住舱室规划(见图4),在居住面积划分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最小居住面积只达到5m2,其中四人间(两个双人间+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含卫生间)的规划中公共活动空间显得很松散,同时也占了较大面积,相反减小了居住空间,使得居住空间的家居摆设过于紧凑使人行动不便。床的摆放位置没有固定套路。总体在设计布局上比起欧洲的其他几艘船来说还是相对薄弱的。

科考船的生活居住舱室规划设计中需要注意做好空间关系,设计中体现民主化以表达对船员的尊重,空间的规划既要达到有效的私密性与共享性的平衡也要保证人(行为)与物(存储)空间的平衡。组织好休息、卫生、会客空间和合理分配需要遵循一些实际的基本原则,比如保证有自然采光,人居住着才不会有封闭压迫感,尽量将床靠近船的中轴线且平行于中轴线以保持稳定减小颠簸程度。为实现更好人性化体验就要强化空间的利用率,尽量使舱室灵活舒适,每个船员能够拥有相应的活动空间,因此在设计上就要尽量考虑到居住空间能够实现多功能的灵活组织,考量空间在使用状态与存储状态下不同的状态,在公共区域利用好有限的空间,可以运用以时间换取空间等手法来缓解空间拥堵感。

3、探索中国科考船居舱室的“人性化”改革途径:

中国科考船居住舱室未来应该如何去规划设计?这是抛给我们的一个重大课题,生活(居住)舱室是以船员为中心的空间,是船员除工作以外用来休息的场所,更是科考船中调节船员心理的主要部位。因此要从人因工程、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入手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居住空间人性舒适的效果。

3.1 居住空间大小统筹布置:

在上面的国内外居住舱室的面积分配中发现,文化价值观还是产生很大影响的,前面我们提到了英国和德国的船在船员科学家的居住面积人均配比上体现了民主化,只有在限有的空间下协调好人均住地空间,才能最大限度的改善生理舒适度和心理舒适度。因此首先需要提高居住均匀比率。再就是能够寻找到空间的最大化的使用,在配置家具时尽量减少死角剩余空间的存在,力求提高收纳储物空间的效率以排除矮小空间的压抑感。双人间或四人间在设计规划中少使用隔断墙,往往一面隔断墙就会使本来一片完整空间碎片化,同时造成空间拥堵的直观感受。

3.2 空间感的塑造:

科考船或一般层高一般都为2m到2.1 m左右,所以层高、及舱室小空间的分割是压抑感的来源。空间体积感往往对船员来说是很重要,它能直接影响到船员的心理状态。

通过光线、色彩、质感、照明、家具陈设等子因素对空间的大小和高矮进行调节。一般来说,同样体积的舱内空间,其四壁及顶部色调比较浅,近于中性或冷调(对于科考船长期在深蓝的海上航行,也可考虑运用一些相对较暖的色调来调节视觉厌倦感),表面质感比较细腻,没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地板用比较深且沉稳的颜色在空间感上要显得扩大一些,并且家具等配置上尽量减少格挡,通常采用较薄的家具贴墙放置,多选择低矮家具不易遮挡视线。就卧室而言,室内装饰不宜采用纷乱艳丽的颜色,色调不应太亮,而应选择简单和谐的颜色,以达到宁静舒适的效果,有利于休息和睡眠。

3.3 配置空间的分享与私密性:

长期漂泊于海上,船员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压力。可是作为船上的一员,你每天不得不面对同样的人事物,同时你也只能接触到这些人事物,这就是你全部的“社会”。这就要求船员可以自己寻找释放渠道。自我沉淀和群体沟通都是有必要的,所以一个人生活既要有群体组织又要有个人的私密性来平衡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在生活区域应当有个人的私密空间来保证舒适、安逸的休息,自我调节过程;又要有主与沟通、排解烦恼的公共会茶聊天的公共空间。而对于空间紧缺的船舶而言,就要把我并控制好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比例协调性。

3.4 舱室物品及设施人性化定制:

我们常说“物为人所用”,强调物时,更应强调“人”的核心重要性,选择舱室里的家具及设备时要从用户行为及心理分析入手,来推断“人、物”之间的关系。生活居住舱室是船员科学家最频繁使用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因此此间物品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稳固安全性、收纳性、情感化。

实现船舶家具的稳固性就需要对船舶家具进行特殊定制,比如说家具平面有突起边缘以防东西掉落,橱柜抽屉不用时能够保持紧合,信息屏播音机(时间管理功能、全船信息显示功能,有危险及时报)。卫生间的主要进出水口应该置于走道一侧,避免存在漏水溢水等问题给室内带来的麻烦,卫生间等地要有必要的搀扶把手等。

同时,要保证合理的行为空间及宽敞的视觉空间,舱室内日用品堆积较多,需要合理的进行整理,可以配备分类式衣柜兼储物空间储物(衣物及日用品)等设备。关注到人的使用行为细节,比如对开放式写字台收纳空间(文件、档案、资料、电脑、水杯……),书柜(靠桌、靠床方便拿取),床体收纳空间,鞋柜的整理,进门有临时存衣挂钩,日常饮食BOX小冰箱等家具电器的需求,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整合。

实现情感化的途径可以是安静环境的营造、舒适休息环境的设计。柔和的照明营造气氛,提供舒适、适合人体比例的床及桌椅等等。材质上可以选择木料、织物等尽量去除白天工作余留下的机械金属感;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加入休闲绿色氧吧(小沙发、绿植、游戏机、按摩椅),目的都是营造船居空间“feel like home”。

3.5 附加“绿色”设计推进情感的舒适性:

可以说绿色植物是一个宝,现在很多船员都喜欢在自己的舱室内养殖盆栽,因为绿植可以有效调节室内温度、湿度、降低噪音,特别是长航行更渴望有绿色相伴。船舶可以说是水上建筑,绿植可以使水上建筑空间中充满大自然的气息。其容易成为视觉焦点,可以一定范围内在室内创造温暖的重要角色;也可以使窗外苍白的海域面显出绿色生机丰富船员及旅客的视线。同时要注意植物本身色彩在环境中的影响,即使是绿色,一点点层次深浅的不同,空间的亮度及调性就有明显变化,把握这一特性可以巧妙的丰富舱室空间层次。

4、设计方案及方向畅想:

4.1 设计原则总结:

总结了诸多因素之后,对比国内外科考船在生活居住舱室的设计优势,我们可以为以后的居住空间规划设计拟立设计原则:

1)安全原则(Safe):在震动、极限气候等条件下考虑人不受尖锐物的伤害;在楼梯、通道、走廊等空间设计安全扶手等;在火灾、事故等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通道指引与救助设备等。

2)卫生原则(Hygiene):通过设计减轻噪声、辐射、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潮湿、不通风、阴暗等条件下,通过设计(去除阴角与死角)防止细菌等微生物的滋生。

3)方便原则(Convenient):系统考虑工作、休闲、娱乐、休息等基本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划分、组织空间,为人提供便捷的空间使用关系。

4)灵活原则(Flexible):通过通用的结构件或者模块设计,实现空间、家具、存储柜等物体系可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而再组织。

5)舒适原则(Comfo rtable):综合考虑人的生理与心里、文化与习惯、私密性与公共性、社会流与沟通等侧面,在生活环境考虑配置的设施、空间尺度、人因关系、造型细节、色彩与材料机理等方面为人提供最大的工作、生活的舒适度。

6)高效原则(High-efficiency):综合考虑时间效率(快速安装、维修)、空间效率(节省空间的设计)、材料效率(轻结构、减重)、成本效率等方面,本着高效率和好效果的原则进行环境与物体系的设计。

7)美观原则(beauty):符合人的一般审美规律,并考虑长时间海上航行带给人的生理与心理影响,在此基础上考虑形态、色彩等产品的细节,为人提供亲切的、友好的、轻松的环境。

8)简洁原则(Simpie):通过模块化、标准化的功能单元设计,以及简洁的、通用的、大规模模具量产的结构件设计,实现系统的灵活组织,满足各种复杂的任务需求。

4.2 格局规划案例:

就以大洋一号为例,我们对现有居住舱室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按照600mm一个肋位计算,―方面长宽保持肋位的整数倍以便于施工建造加固,另―方面合理部署人员:在船员及科学家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尽量保证居住面积的宽敞,匹配均匀合理。下面以最典型的单人间和四人间的设计为例进行说明。单人间(见图5)高级船员和高级科学家居住,单间总面积为14.4m2。

设计特点:卫生间靠近走廊一侧,以防漏水渗水对房间内部造成影响;床位放置与船行方向一致,并远离眩窗;保证每个屋子都有一个眩窗,能够进行充分的自然采光;紧凑的空间里尽量保证家具尺度及关系的合理性,书柜及阅读灯在书桌上方紧邻床位方便取书卧读;家具尽量低矮,不造成视觉阻碍;设置“会客角”丰富房间的功能;收纳空间进行细分(衣柜、床下内衣柜,门口鞋柜等),实现合理收纳;照明采用LED灯节能减排。

由双人间衍生出四人间的概念(见图6)为43.2m2,人均面积10.8m2,其中公共空间19m2,人均私密空间6.1m2,其既保证人居匹配私密空间的享有,又实现非私密空间的有效合并(公共区域卫浴、娱乐、冰箱收纳、会客厅)来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其设计特点主要就是在设计中区分了共享空间和私密空间。两个人共用一个卫生间,一个公共休息空间助于沟通交流,保证每个人每间卧室拥有一扇眩窗采集自然光。

4.3 未来趋势

展望未来,以船居卧室为例,规划设计中更体现了绿色,信息,人文化的趋势。系统的收纳整合(见图7),能在较小的空间内提高空间的使用率,将常用物与不常用物进行区分。强调智能娱乐化,信息交互等技术也可以植入到科考船中,使得船员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在舱室内养殖自己喜欢的绿植,展示与陈列信息优化的居住空间的文化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