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老人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老人的知识范文1
护理专业教育,有近一半时间是在结合临床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无论是临床的见习、实习都是课堂教和学的延续与深化,临床教育任务的承担者都是临床护士(护师),以下称之为带教老师,带教老师担任着既是护士又是教师的双重角色。学校和医院通常对临床带教的内容、程序、方法及形式等有比较明确的规定,而对带教老师的角色认知状况、角色培养问题却容易被忽视。对此,笔者试就目前带教老师的角色认知程度和差距作一浅析,供同道参考。
1 带教老师角色认知的重要性
带教老师对患者而言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要实行救死扶伤、履行好护士职责,对护生而言则是教书育人的兼职老师,要把对护生的培养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特殊的角色要求决定了带教老师应该具备更强的事业心、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职业素养。
1.1 医德医风的引路人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护生的思想作风和医德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自己的思想品德,带教效果的归宿点不仅是看带教老师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更取决于她的道德水平 [1] 。通常所言的“三带”即带思想、带作风、带技术,就是带教方法的精炼概括。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带教老师是护生思想作风和医德修养的引路人。护生是护理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她们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涉世不深,在世界观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带教老师如能严格要求,身传重于言教,这是教科书和奖惩方式都难以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1.2 言行规范的示教者 “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块、木头和纸片,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之中最精细者,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护士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这是南丁格尔说的。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带教老师的教育方法,除了通融教材、课本知识和利用医院内教育设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护理行为发生作用。如果一个带教老师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而缺乏对患者、对护生的深厚感情,甚至缺乏作为一个带教者应有的品行,就不可能带教出好护生。带教老师带教任务的实施,贯穿于护理患者的全过程之中,带教老师对患者热情周到的服务、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精益求精的技术等等的一招一式,就是对护生最生动、最实际的示范和教育。如果带教老师满足于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服务作风粗疏,则护生在临床实习中染上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将很难改正,或遗恨终身。
2 带教老师角色认知的要求与现实差距
随着时代的进步,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上已提倡和实施对患者身心整体、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这说明时代对带教老师的角色内涵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刻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要求与现实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2.1 在为人师表、恪守职责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带教老师为人师表,是要求她们树立和发扬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思想,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更要增强她们的服务意识、人文意识,将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的崇高职业道德落实在服务的全过程,真正视病人如亲人,做护生的表率。但有些带教老师对自身要求不严,不能自尊、自律、以身立教,服务态度生硬,不愿向病人多做一点解释工作;对亲近有利者毕恭毕敬、殷勤照顾,对无权无利者爱理不理、敷衍塞责;将病人的隐私随意作为谈话的笑料;在办公室与亲朋好友打电话或闲聊等。
2.2严谨治学、严格要求 严谨求实、勤奋好学、锐意进取,无论对带教老师或对护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严谨治学,应该既对带教老师自己又对学生。对于自己,要继续钻研、一丝不苟、求实取进、不断拓宽知识面,而对学生则应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对她们真正做到思想上教育、学业上帮带、有优点充分肯定、有缺点及时批评指正。但有些带教老师对护理专业的严谨性认识不足,对学生中发生的一些不良现象,采取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视而不见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予及时指出或纠正,直至形成不良习惯,严重影响护生今后的进步与发展。如有的带教老师数脉搏基本靠估计,单独值班进行无菌操作时不戴口罩,不严格落实三查七对制度等;有的护生未经带教老师同意就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患者提出的一些需求因自己尚无能力予以满足就不了了之等等。
2.3 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要求带教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培养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以解除病人疾苦为己任,以病人早日康复为快乐,结合专业教育理直气壮、生动活泼地对护生加强热爱护理专业、献身护理事业的教育,帮助护生形成稳定的专业认识和专业态度。可大多数带教老师认为思想教育是政工部门的事,与自己沾不上边,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护生所承担的教育责任其内涵之深度及广度。
3 带教老师角色认知差距的原因分析
3.1 角色意识淡漠 带教老师常常只想到自己是护士而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位“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忙于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认为只要带着护生认真干活就行了,或只作些业务上指导,较注重病人及同行的评价,对护生的言行示范、启迪、激励作用比较淡漠。事实上,带教老师除临床经验及业务水平外,能否发现护生的学习需求、有计划地进行临床教学、强调学习重点、评价学习效果、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给出清晰的解释和指导等临床教学技巧的高低,会在整个带教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效果,老师可能激发学习,也可能阻碍学习 [2]。
3.2 师道尊严缺乏 一些带教老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工作态度、带教态度常受情绪影响,遇有不顺心之事就乱发牢骚,说不负责任的话,看谁都不顺眼,对护生百般挑剔,甚至把气出在护生身上,既损害自身尊严和威信,又令学生无所适从。也有一些带教老师对护生过于迁就,或碍于面子,对护生的不良行为不及时批评阻止,以致于带教老师说的话护生可以不听,带教老师提的要求护生可以不做,这是医院和学校必须共同重视的问题。
3.3 师生之情疏远 护士常常能够为病人或病人的家庭提供照顾,却不能够给予自己、同行或护士学生以足够的关心 [3] 。有调查发现带教老师对护生的实际关心远低于护生的期望值,尽管这与带教老师身兼数职、工作繁忙有关,但也是带教老师整体认识不足的体现[3] 。学生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人格上尊重她们,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她们,在生活上热情关心她们,这对于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她们将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关怀病人和同事。要做到这些,必须了解她们、接近她们、理解她们、信任她 们,能够认真倾听、接受她们的不同意见,与她们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为她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此,笔者建议强化对带教老师的角色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而角色培养首先是要强化她们的角色意识,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其次是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她们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建议学校办些短训班培训师资,增强院校沟通;再是加强带教工作奖惩力度,把带教工作切实与评先奖优、晋级晋职挂钩。总之,为使护理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发展,必须重视对带教老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郭子恒.医院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22-141.
护理老人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胆管结石;肝叶切除;围手术期;护理;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81-02
肝叶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彻底有效的方法[1],老年人患肝内胆管结石颇为常见,且同时合并有肝外胆管结石,伴有其他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手术风险高,护理难度大。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围手术期的细心观察和特殊的专科护理是患者顺利渡过手术关的有力保障,是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2]。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科为42例60岁以上老年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行肝叶切除手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60-79岁,平均68岁,其中70岁以上11例,占26.2%。全组发生急性胆管炎者5例(12.0%),肝硬化2例(4.7%),合并心血管疾病16例 (38.1%),糖尿病11例(26.2%),呼吸系统疾病8例(19.2%)。
2 手术方式与治疗结果
全组病例在全麻下行肝叶切除,其中左肝叶切除31例(73.8%),右肝部分切除11例(26.2),胆囊切除39例。术中常规胆总管探查,放置T管外引流38例,胆管空肠吻合内引流8例。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3例,胆漏3例,出血2例。治愈40例(95.2%),1例(2.4%)因肝断面出血第二次探查手术后止血效果差而放弃治疗出院,另1例(2.4%)于手术后第2天发生脑干梗塞死亡。
3 护理与讨论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老年人由于全身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减退,普遍存在对治疗信心不足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担心手术能否成功,身体状况是否能耐受手术,手术后的治疗效果以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等,表现为紧张、焦虑、失眠等,心理学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可造成生理、精神、免疫三大系统的紊乱[3],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我们深入病房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安慰和开导,在生活上提供适当的帮助,使他们体会到家人及医护人员的关爱,消除顾虑,配合手术。
3.1.2 术前评估及合并病症的护理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准确评估心脏、肝脏、肺、肾、脑等各脏器功能,预测手术后护理重点,准备好所需要的抢救物品。发生急性胆管炎的病人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腹痛情况,遵医嘱给予抗炎、输液、吸氧、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本组16例病人合并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请心内科医生会诊指导治疗,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避免手术加重或诱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者禁止吸烟,保暖防止受凉,咳嗽痰多合并感染者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排痰的方法。糖尿病患者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告诉患者及家属高血糖状态可以使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伤口感染不易控制,指导患者低糖饮食,遵医嘱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治疗,有条件者使用胰岛素泵使患者尽快控制空腹血糖在8-12mmol/L之间。肝功能不全者给予护肝利胆药物如葡萄糖、支链氨基酸等以增加肝糖原储备,同时静脉或肌注维生素K,适量输注血浆或白蛋白,减轻肝脏负担,改善肝脏功能,保证手术安全。
3.1.3 营养支持护理 病人入院后详细指导病人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饮食,鼓励病人少食多餐,观察病人进食情况,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手术耐受力。
3.2 术后护理
3.2.1 常规护理 去枕平卧位、头偏一侧至麻醉完全清醒后,抬高床头20-30°,卧床3d,卧床期间床上抬臀、翻身活动,3d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步下床活动。禁食至胃肠功能恢复后开始给予低脂流质饮食,然后逐渐过渡到低脂半流、低脂软食。低流量氧气吸入48-96h。
3.2.2 生命体征的监测 维持循环及呼吸系统的稳定是患者手术后护理的重中之重。本组病例手术后予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每1-2h测量血压、脉搏、呼吸,记录24h尿量。腹部手术后早期液体治疗是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环节,若液体治疗不当将会增加围手术期的死亡率[4]。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医生给予合理的液体治疗,通过匀速适当的输液,使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维持在心率30ml/h、中心静脉压5-12cmH2O,既避免因输液过快诱发心律失常、心衰,又防止因液体不足引起肾衰等各种并发症的增加。本组2例患者术后15小时输液完毕后出现汗多、脉速,心率增快达130bpm以上,中心静脉压3-5 cmH2O,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快速输入复方氯化纳500ml、羟乙基淀粉500ml后各项指标渐趋正常。呼吸功能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面色、血氧饱和度、神志状态,判断患者是否缺氧,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3.2.3 引流管的护理[2] ①胃管的护理:持续胃肠减压48-72h,排气后拔除。留置胃管期间口腔护理2次/d。②导尿管的护理:留置尿管2-3d,给予会清洁2次/d。拔管前间断夹管训练膀胱功能,拔管后观察排尿情况。③腹腔引流及肝断面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以判断有无出血、胆漏。④T管护理[2]: 妥善固定,勿牵拉、扭曲受压,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胆汁量、颜色,每天更换引流袋防止感染。并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防止T管脱出。2wk后开始试夹管,观察3-5d若病人无腹胀腹痛等不适,带管出院,3月后行胆道造影或纤维胆道镜检查,无残余结石即予拔管。
3.2.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⑴胆道出血:胆道出血是肝叶切除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肝脏表面血供丰富,术前肝功能损害而致凝血功能低下者,肝断面的血管容易渗血,甚至出现大出血。因此手术后病人出现腹胀、烦躁,脉搏加快,血压下降,或腹腔引流管内液体由暗红转为鲜红、T管内有红色液体流出,应考虑胆管出血,及时给予处理。本组出血2例,1例给予药物止血、输血治疗而好转,1例出血量大经保守治疗无效,第二次开腹手术止血后72h再发出血,放弃治疗出院。⑵胆漏:胆漏是胆道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若手术后病人出现发热、腹胀、腹痛,腹腔引流管引出黄绿色胆汁样液体,或伤口周围有黄绿色液体渗出,则提示发生了胆漏[5]。一旦发生,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给予胃肠外营养支持以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本组1例漏出量大,并发伤口感染,给予中心负压持续吸引漏出液,同时给予静脉高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好,于手术后第4周伤口愈合出院。⑶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老年人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手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监测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咳嗽排痰的情况,若出现咳嗽痰多、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提示呼吸功能受损。麻醉未完全清醒者关闭镇痛泵,血压平稳者即取半卧位,每2-3h翻身拍背,根据情况予氧气雾化吸入化痰药物2-4次/d,指导并督促患者有效咳嗽排痰,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消炎治疗。
肝叶切除是一项创伤大、较复杂的手术,老年人由于机体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其麻醉和手术的风险更大。所以手术前详细评估患者全身各脏器的功能, 加强并发病症的治疗,手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管道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蔚文.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S].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549-550.
[2] 丁淑贞. 临床护理工作规范管理流程手册[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41,153,156.
[3] 于德欣,栾立荣.浅谈手术前病人焦虑心理护理[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1,72(7):45.
护理老人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护士管理模式;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
POCD)是指术前精神正常的患者在术后数天内出现定向,思维记忆,认知,意识,自知力等能力改变及睡眠紊乱等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可能出现人格改变,精神错乱,焦虑,谵妄等严重的精神异常症状,最终导致患者的康复延迟,医疗费用增加,生活质量下降[1]。通常POCD在老年患者全麻术后发生率较高,它可能与的生理作用,患者的自身生理反应及心理因素,围术期的应激等相关方面有关。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甚至高领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的治疗,这就使得POCD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危害性也逐渐被认识。护理模式也在不断改革,护理工作不仅仅只限于配合医师完成相应技术和指导性操作,更应该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护理,保证患者生理和心理的舒适和恢复。[2]本院应用专职护士管理模式,对POCD患者进行生理心理等方面加强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2月到2013年4月,选择本院实施全身麻醉下普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其中胃肠手术35例,肝胆切除术15例,泌尿手术25例,骨关节手术15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65-75岁,体重55-75kg,ASAⅠ-Ⅱ,术前没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没有精神异常史级精神异常家族史。术前1天行MMSE评分检查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所以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分组与方法
研究组采用专职护士管理模式的护理方法,从患者住院起就制定专职护士一对一的进行护理指导。在患者入院后,专职护士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全麻了解患者的身体及心理情况,职业,文化程度,个人爱好,性格特征及家庭情况等方面。理解和关心患者,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减轻患者因为疼痛,心理压力,家庭压力,经济压力等方面引起的焦虑不安,紧张,和抑郁等心理,增强患者对手术和自身康复的信心。在术前一天,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让他们了解手术及麻醉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等,减少患者术前的紧张和恐惧。做好相应的术前和麻醉前准备的护理工作,手术结束后认真评估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进行心电监护,吸氧,保持患者体温,减少术后寒颤的发生。患者苏醒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和精神变化,让家属朋友多给予患者鼓励和关心。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术后康复指导和心理指导。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即在术前和术后护士协助医师完成各项工作,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
1.3 观察指标和诊断标准
分别在术前1d及术后1d,3d和7的d由专业人员进行MMSE评,MMSE评分范围为0-30分,用时5-10分钟,28-30为正常[3]。计算所以患者MMSE检测值的标准差,将术后与患者本人术前1d检测值作对照,比术前下降1标准差以上即诊断为POCD。超过1个标准差为轻度POCD,超过1.5为中度,超过2个为重度。[4]
1.4 统计学方法
所以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
2 结果
2.1 MMSE评分
与术前相比,两组MMSE评分在术后1d,3d均有下降(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发生POCD的情况
研究组术后1d有5例发的POCD,而对照组术后1d有11例发生POCD,与研究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两组POC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POCD的概述POCD是老年患者术后特别是全麻术后早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一旦患者遗留永久神经功能缺陷,将会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研究发现POCD多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病率约为3%-61%。POCD的发病机理很复杂,引起POCD可能的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术前身体和心理状态,手术部位和类型,麻醉方法和药物,术中出血和血流动力学情况等[5]。目前临床上还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如何预防POCD的发生就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针对多种可能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实施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手术过程中麻醉方法和药物的选择,麻醉深度的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的维持固然重要,但围术期加强患者的护理和管理也是预防POCD关键。
3.2 护理措施
3.2.1 术前护理
专职护士管理模式主要通过一对一的护理指导,使护士充分掌握患者的身体,心理及家庭等多方面的情况,帮助护士对患者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法。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在术前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减少患者的压力和紧张,恐惧心理,将可能在术前将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调整到较佳状态。加强患者对医务人员信心和安全感,是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各种检查和操作。提高患者和家属对POCD的认识,告知家属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认知功能的改变。
3.2.2 术后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发现认知功能障碍要及时告知医师以便进行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维持病房的安静和温度,避免患者过度被外界打扰收到精神刺激。对患者加强身体护理,帮助患者排痰,翻身等,及时将患者的异常情况反映给医师,以便使患者的术后的镇痛和镇静适宜。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做一些病情允许的简单操作,播放一些舒缓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营造轻松的就医环境。帮助患者对POCD的认识,指导其发松精神,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睡眠质量。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合适环境记忆训练,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
结论
本实验应用的专职护士管理模式对将行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专门护理,结果表明专职护士管理模式使老年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率降低,并且有利于POCD的更快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痛苦,节约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钱静.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和护理干预[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3953-3955.
[2]王巧玲,李翠花.专职护士实施手术前后访视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7,22(14): 79-81.
[3]Mason KP ,Randy P,Fontaine PJ.Pediatric CT Sedation:Comprison of Dexmedetomidine and Pentobartial [J].AJR AM J Roentgenol, 2011,
196(2):194-198.
护理老人的知识范文4
一、智利养老基金运营模式概述
智利养老保障制度介绍。智利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完全积累制,要求每个在职雇员参加并设立个人账户,每月缴纳保费。雇员的养老金与其个人账户中的缴费、基金投资回报和基金管理费等相挂钩。个人账户运营开创性地引入竞争机制,由多家私营的养老金管理公司(AFPs)实行管理,代表投保人使用个人账户中的基金参加法律允许的资本市场投资。政府在该制度中负有管理和监督责任:一是专门成立了养老基金监管局(SAFP),负责对AFPs事务进行监管、提供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以及相关鉴定工作(如图1);二是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以监督和约束AFPs运营;三是政府负有最后清偿的担保责任,在AFPs经营不善导致破产的情况下, 政府财政将对其无法偿还的缺口进行弥补以保证参保人的最低收益。
图1 养老金监管局机构图
智利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为了控制养老基金投资风险,智利对养老金的投资及管理有严格的规定,具体包括:
资产分离制度。法律规定所有AFPs管理的养老基金资产应独立于该公司自身的净资产,个人账户养老金资产由托管银行保管,AFPs负责资金的投资运营。即使 AFPs破产,也是从其公司自身的净资产中清算,不会影响个人账户资产的安全。
最低投资回报率限制。法律要求每家 AFP 每个月要保证其管理的养老基金在过去36个月的的最低收益率不能低于该类基金市场平均收益率2个百分点或低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50%。如果无法达到该要求,政府将酌情考虑取消该AFP的养老基金运营资格。
强制储备金制度。法律要求每家 AFP都要从自有资金中划出总量为其管理养老基金净值 1 % 的资金作为储备金。如果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低于最低投资回报率,该AFP就必须用其储备金弥补差额。
针对投资工具、市场和信息的严格监管。首先,对养老基金投资工具和投资比例管理。一是限定投资项目,智利法律规定养老基金的金融投资项目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政府债券、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及股票、公司债券和股票、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二是限定最高投资限额,智利养老基金严格控制投资各种项目的比例(占养老基金总额的比重),防范将养老金过分集中于某些投资品特别是风险较大的投资品种。其次,法律要求私营养老基金机构发行的金融投资工具只有经过政府许可的风险评估公司的风险认定后才能成为 AFPs 的投资对象。再次,智利规定一般涉及养老金投资产品的交易都要在正式的大型、正规、活跃而有秩序的二级交易市场内进行。最后,法律规定AFPs要定期为参保者提供关于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基金收入、管理成本、账户余额等方面的报告以及相关信息。
二、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运营现状及问题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我国于1997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按照上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0%缴纳保费,计入社会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职工个人按照本人上月实发工资的8%缴纳,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制。近几年,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养老基金个人账户积累数额较大,截止2011年,全国个人账户规模大约为3.32万亿元。因此,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我国个人账户基金存在的问题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资金缺口大。在我国养老保险改革前已经退休或已参加工作但未退休的职工的个人账户资金积累不足,改革后国家要向其个人账户支付养老金,产生巨大的转制成本,由社会统筹基金来支付,允许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相互调剂使用(即“混账”管理),造成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上只有数字记录却没有实际资金(即“空账”运作)。这既导致无法区分两种基金并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使得大规模的基金结余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回报率低;也减少了基金的实际投资规模,单位基金投资的管理费用成本高,投资效果差。
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按规定,目前我国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银行专户。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运营收益率只有超出通货膨胀率并保证适当的购买力,才能抵御货币贬值的风险,从而保证未来的支付能力。现行的“买国债、存银行”的投资渠道单一,无法分散投资风险,且受高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国债利率与银行存款的利差正在逐渐缩小,基金实际回报率过低,导致投资效率低下。
投资运营缺乏专业机构和人员。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兼顾安全性和收益性。而我国各地的个人账户基金是由各省市的养老保险经办部门负责管理,缺乏具备专业投资知识、经验、技术以及专业素养的投资管理人员。
基金运作缺乏有效监管,挤占、挪用现象严重。2012年审计署《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显示,部分地区扩大范围支出或违规运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97亿元(如图2),个人账户基金运作的监督管理问题值得关注。首先,目前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均由政府经办部门负责,集政策制定、费用收缴、投资运作、监督查处等多项职能权力于一身,易产生行政干预;其次,我国现在尚无严格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来明确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方法,基金运营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监管无法真正落实;再次,我国基金运营管理信息披露制度不建全,外部监督作用有限,造成很多违规问题无法通过社会监督的方式及时发现和制止。
图2 2012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扩大范围支出或违规运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审计署《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整理
三、智利模式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的启示
做实个人账户基金,实行专项管理
一方面,应尽快弥补个人账户的资金缺口。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承担财政补贴和兜底的作用。第二,将社会统筹基金结余部分适度用于补充个人账户缺口,偿还因制度转轨造成的“空账”。第三,尽快实现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管理,进行专业化的投资运营,运用投资收益弥补资金缺口。另一方面,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应实行分账管理,并停止资金相互调剂,理清两个账户的管理主体,统筹账户基金由社保基金管理局或各省基金管理中心下设的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个人账户基金交给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运营。通过这样的分账分权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多权分离、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的管理制度,实现个人账户基金的独立性。
政府成为监管人,委托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运营
政府应理清角色,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督者。我国的个人账户基金应当实行监管分离(见图3)。在投资管理上,应委托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负责基金运营,委托银行或保险公司管理资金。在监管上,政府则应担负主要职责:首先,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出台一部全面的、高层次的法律,如《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法》;有针对性地颁布养对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进行明确、详细规定的法律法规,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投资管理办法》。其次,制定严格制度规范管理。设立投资管理机构准入资格审核制度,对委托的投资管理机构投资过程进行严格管控,规定投资最低回报率,并对机构投资的工具、项目、交易市场进行严格评估,对投资比例、投资最高限额等进行明确界定,要求机构定期进行详细的投资管理信息披露并对其严格审查。再次,成立专门的个人账户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在内部监督上,设立全国个人账户管理机构;在外部监督上,由社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以及外部舆论监督媒介共同负责。最后,政府在投资管理机构失灵破产或由于经济、政治等因素造成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损失的情况下,应承担损失补偿的兜底作用,保证个人账户基金的最后安全。
图3 个人账户基金监管结构图
委托专门的投资机构,实现保值增值。我国养老个人账户基金可以进行市场化运营试点。在各省设立全国个人账户管理机构的下属机构,由它们根据资金、经营业绩、信用状况,采用公开招标的办法适当引入专业基金投资管理公司进行养老金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整个运营管理流程(如图3)为:全国及各级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机构受托对个人账户进行日常管理、制定投资战略、委托合适的投资管理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并对其投资行为进行监控;专业基金投资管理公司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投资营运以保值增值;商业银行或保险公司作为个人账户托管人负责保管个人账户的实际资产;由全国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机构联合相关部门对整个投资管理体系进行监管。该模式既能够使政府专心于个人账户基金的监管工作,使各投资管理人之间产生竞争效应,提高投资效益,又能充分发挥专业投资管理人的相关专业技术和知识,优化基金配置以获得较高回报,实现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和增值,达到充分维护参保人利益的目标。
拓宽投资渠道,实行多元组合投资
护理老人的知识范文5
湖北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在贯彻《湖北省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鄂政发〔1995〕111号文件)基础上,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凡超过的,力争3至5年内逐步降到20%。目前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尚未达到20%的地(市)、县,不得借统一制度之机,擅自提高企业缴费比例。少数地、市、县(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目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20%或调整原有企业缴费比例的,须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从1998年元月1日起为职工本人缴费工资的4%,以后原则上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加快个人缴费比例提高的速度。
三、从1998年元月1日起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1997年12月31日前已为职工建立的个人帐户储存额予以保留,并与统一制度后职工个人帐户储存额合并计算。从1998年元月1日起职工调动时个人帐户全部随同转移,1998年元月1日以前的只转移个人帐户中个人缴费部分。
四、凡1996年元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单位和个人同时缴费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五、1996年元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单位和个人同时缴费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六、1996年元月1日前参加工作,1996年元月1日以后退休且单位和个人同时缴费(含视同缴费)累计满10年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
基础养老金按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0%的比例计发。鄂政发〔1995〕111号文件规定的基础养老金高出20%的部分,纳入过渡性养老金仍按省政府111号文件规定标准和办法计发。从2001年开始,对基础养老金仍按鄂政发〔1995〕111号文件规定调整,直到20%为止。
七、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尽快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要抓紧落实国家提出的扩大覆盖面计划,重点加快三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步伐,有关部门要配合劳动部门,尽快制订《湖北省城镇私营企业员工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办法》。
八、加快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步伐,力争2000年实现省级统筹。
九、劳动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国家现有的退休政策,各地不得自行放宽退休条件,任何企业都不能自行办理职工退休审批手续。企业职工凡没有经过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退休审批手续的一律无效。
十、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保险,严禁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要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财政、审计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基金的安全。
护理老人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 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护理
卧床不起指卧床时间已大于1个月并不能恢复者。卧床不起的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高龄老年人既是本病的易感人群,又是重点防治对象。导致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的特殊病因是跌倒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加上患者并存疾病多,褥疮、挛缩多见等特点[1],也为护理患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延长高龄老年人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自理能力、减轻社会负担,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1对象
我科近年收治25例80岁以上老人,其中男9例,女16例;跌倒综合征致病7例,误用综合征致病5例,其他原因致病13例。全部患者并存疾病3种以上。
2方法
2.1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
2.2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指导、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活动与锻炼。
3护理
3.1健康教育根据高龄老年人的经历、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职业、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3.1.1知识传授因地制宜、深入浅出地选用专人讲解,指导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节目,发放宣传手册等教学方法,帮助老人认真学习医学科普知识,如: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影响衰老的因素及延缓衰老的相关知识,营养学知识,药学知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作诱因、演变规律及识别、治疗、护理和预防疾病的知识,以提高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
3.1.2行为训练选择恰当的方法,选用适当的辅助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理行为的训练。如:自我护理技能,自测血压、脉搏、尿量、尿糖、痰量,注射胰岛素,关节功能、协调运动训练,膀胱功能训练,语言矫治训练等,促进康复。
通过健康教育,鼓励高龄老人进行自我监测、自我诊断、自我康复、自我护理和自我预防。
3.2日常生活指导
3.2.1病室环境选择安静、整洁、舒适、阳光充足的房间,温湿度适宜。定时通风、消毒。物品摆放得当、合理、安全,便于取用。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
3.2.2皮肤护理定期清洁皮肤,及时更换衣服,选择纯棉、麻织品。穿宽松的衣服。床铺平整无皱褶,避免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定时改换卧位,翻身、拍背,鼓励咳嗽。按摩皮肤,促进血液循环。骨突处垫充气皮垫,预防褥疮、皮炎、肺炎等病的发生。及时修剪指、趾甲,以防自伤和护理中伤及皮肤,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经常清洗肛周、外阴皮褶处,防止皮肤糜烂。及时做好口腔护理,清洗活动假牙,使患者舒适,预防感染。
3.2.3大小便护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解除思想顾虑和心理压力,并提供安全隐蔽的环境,及时排尿,定时排便。教会患者锻炼腰、腹、盆腔肌肉和提肛收缩运动,预防便秘、腹泻、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
3.3用药护理根据高龄老年人记忆力差,听力、视力不好或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等情况,在用药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老人药物代谢的特点,合理用药。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和用药方法,保证安全、正确、有效,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及家属讲清所用药物知识和重要性,如:名称、剂量、作用、服用方法、毒副作用、禁忌证等。督促老人按时用药,并严格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训练自我服药,提高治疗疾病的自主性。
3.4饮食护理依据高龄老年人卧床的生理代谢特点及并存疾病,制定相应的食谱。并尽可能照顾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口味,适当限制热量,给予充足的优质蛋白、丰富的维生素、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提供丰富的钙铁等微量元素,多食果蔬及粗纤维食物。并保证水分充足,食物加工细、软且多样化。还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以增进食欲,进餐时间充足,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康复。有条件时,还可以介绍一些保健延龄的药膳和食疗方法[2],以延缓衰老,提高健康水平。
3.5心理护理及时了解高龄老人的心理状态、个体特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沟通技巧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给老人以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帮助,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有老年期精神障碍的高龄老人,开展精神心理卫生教育,用安慰、启发、解释、诱导等方法,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采用宣泄、自我安慰、转移注意力、遗忘等方式自我调节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不良情绪,提高其内在积极性,积极配合治疗。坚持读书、看报,与社会多接触,与人多沟通,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防止脑萎缩和老年痴呆等病的发生。
3.6活动与锻炼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给予适度的主、被动活动。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教给老人关节肌肉活动方法,保持关节的功能位,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肌肉的张力,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增强器官的生理功能,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有条件时,可用轮椅推到院内活动。配戴合适的视、听辅助工具,改善老人视、听功能。鼓励老人自己处理日常生活,恰当予以补偿的功能,保持残存的功能。护理人员选择适当的被动活动和适宜的物理治疗方法,合适的辅助用具如助步器和手杖。帮助老人尽早下床活动,训练平衡和协调能力,进行康复锻炼。合理安排休息与睡眠时间,提高自我满意度。定期进行健康检查[3],预防疾病的发生。
4结果
25例老人除死亡2例外,均有好转,缩短了卧床时间,自理能力有了提高,无并发症的发生。
5讨论
促进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康复的最有效的方法:选择合格护理人员,选用合理、全面、恰当的护理措施。
由于高龄老年人症状与体征不典型,多种疾病同时存在,自理能力弱,疑惑多,要求多以及高龄老年人预期寿命短,救治后生存期也较短的特点,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护理及时、耐心、冷静、虚心、诚恳,了解增龄对各系统解剖和生理功能改变的影响[4],认真学习老年医学知识及相关知识,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恰当的护理措施。遵循关心、主动、平等、尊重的原则,运用敏锐、准确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优先救治病人的生命,延缓病情恶化。在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延缓功能减退,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个体特征,患者、家属、看护人员共同参与,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老人保持现有功能,减轻依赖心理,最大限度达到自理基本的日常生活。对濒死老人采用恰当的护理方法,缓解疼痛,尽量使其舒适,帮助老人正确看待死亡,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一生。
参考文献
[1]欧阳敏,蹇在金,王蓉,等.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的临床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157-158.
[2]周汝翔,赵士仁,主编.常见慢性病疗养康复指南(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382-384.
[3]周昌菊,李乐之,主编.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