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技巧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高职院校要顺应潮流,体现办学特色,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更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职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校教育发展应反映在学科教学特色、服务管理特色、教研科研特色、校企合作特色和学生就业特色等许多方面。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学院定位出发,以当今时代市场需求为动力,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本人从事教学的工作经验,谈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技巧应用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大胆进行改革教学模式,将“我讲你听”的“满堂灌”变成授课、实践和竞赛等双向交流的多种方式并存,活跃了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在教育学生时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造就新型人才为目的。以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全面渗透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理、原则与策略,在探索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规律,开发大学生创造潜能的途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的培养,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采用“引导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讲课过程中巧设问题,善设疑点,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说己之欲说,写己之欲写,提供其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学生在此境界中产生最佳心态,从而诱发了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使灵气得到解放。富兰克林有一句话:“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同样,任课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重吸纳时代活水,创造力就是一句空话。具体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下几点:1、强调实操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努力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强调实操技能的培养。通过实训室仿真实战演习、旅游策划比赛、酒店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应用相关原理,进行解决管理问题的运作过程的模仿与实战。2、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将实际案例引入教材、教学体系之中,每个知识要点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在教学中对经典案例的深入分析,引出理论内涵,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对应起来,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利用综合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内容作动态调整。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将一些酒店管理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实施修订后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际知识与技能,有利于教学实施。4、启发式课后交流。加强课后交流,启发式地进行答疑和讨论。答疑和辅导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后交流的主要形式,在改革过程中,对传统观点下的单纯式答疑方式进行改进,在交流过程中思考和分析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把握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通过和学生的相互讨论,引导和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多依赖教师的现象。5、召开学生座谈会。通过背靠背的学生座谈会及时收集学生意见,便于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6、理论教学要求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目前,酒店专业必修课中已有70%以上使用多媒体授课。深入浅出地展示市场营销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7、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通过提供网站网址指导学生在网上查找检索有关专业课程学习素材,并运用局域网提供部分电子化学习材料,使学生拥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学生们也可以就学习内容中的有关问题与教师进行网上交流。
二.教学技巧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外,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应注意一些教学技巧问题。
1、注意启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不要平铺直叙,要多设计一些“悬念”,多提问,巧提问,多设巧设疑问,注意启发学生,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另外,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注意“教学导入”,即通过复习有关已学过的知识而导入新的知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可以案例导入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实践化,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及时反馈信息
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及时反馈,这样才能了解在教和学方面有什么问题。反馈信息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收集信息,二是分析原因。信息的收集可采用多种途径,如作业、课堂小测验、提问、制作反馈卡等。要确保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分析原因就是对所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措施是否有效。
3、及时矫正、回授
如果说反馈信息是对学习误差的“诊断”,那么矫正、回授就是对学习误差的“治疗”。教学矫正也必须以教学反馈为前提,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矫正、回授措施,如个别性的问题个别订正,普遍性的问题可在课堂上教学矫正。另外要注意的就是要“及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更好提高课堂效率。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方法改革的中心应该转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推广使用,使之在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整体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玉敏.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选择的思考[J].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07.
[2]周国烛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A].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王成方. 精品课程建设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科研处,2008.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2
1.1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教师的老龄化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状况,不论是高等职业学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的年龄都比较大,受传统教育方式熏陶的时间比较长,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今的教学需求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教师虽然有着十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基层的实践锻炼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其讲授的内容大都是以理论为主,比较枯燥,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办学经费短缺
因为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学校很难置办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得实践教学受到了影响,严重的影响到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高职院校不断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政府投入的资金不足,使学校补录时无论在师资力量方面还是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很难有效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2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方法
2.1更新教学质量管理理念
想要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对质量管理理念进行不断的更新,所以,教师就必须要对相关的质量管理理论有着明确的认识,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本质很规律有着明确的认识。其中最为主要的有两点:第一点,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学校的立校根本就是对人才进行培养,而教学质量就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坚决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发展的中心,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的制度,正确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点,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工作认知制度,在全体教师的心中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质量意识,对教学质量进行掌控,保证教学质量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
2.2对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直接关乎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所以学校应该对现有的规章制度和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进行不断的完善,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监控,以此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为了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定要对教师素质、专业设置、时间环节考核、教材建设以及学业评价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要与实际的社会生产生活相结合,因此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以及连续性的教材。
2.3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力量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为此应该从各个方面着手,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招聘具有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教师。同时,学校对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信息动态以及技能操作要求。同时,与企业进行商讨,让企业将优秀的技术人员派遣到学校当中兼职教师,将最新的操作方法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做到合作办学,将学生按期的送到企业当中进行实习,更多的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之中。
2.4加大办学经费的投入
就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学来说,基本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学校所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政府的财政很难进行支撑,如果想要使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国家就必须要调整经费投入的比例,确保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有着足够的资金支撑。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投资,改变传统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拓宽融资的渠道,使学校的资金得到有效的保障,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正常的进行。
3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进步,高职院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尽相同。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要想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就要遵循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并未全面落实,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规章制度的空置,造成教学管理向应付检查转变,沦为形式化[1]。
(二)教学目标本末倒置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味追求学生超高的考试成绩,将考试分数视为唯一的检测标准,以此来评定学生的优劣等级。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使得高职学生自我发展严重受限,逐渐转变成为考试的奴隶,学习只是为了取得较高的成绩。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我国教师老龄化是目前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据调查,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师年龄偏大,就连普通高等院校也不例外。这一现象造成了教师在教学时方法单一,无法满足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学需求,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虽然,年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极为丰富,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基层实践锻炼,在授课时往往以理论为主,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升高等职业教学管理质量的对策
(一)更新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师对教学管理的认识。不仅要明确认识管理理论,更要明确认识高职院校本质规律,全面掌握教学管理的内容等。因此,以下两点必须得到重视:第一,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目标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所以,学校发展的根本就是教学质量,即教学要围绕教学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健全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的模式制度,对各个部分间的关系做出正确处理。第二,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意识,完善建立一套工作认知制度,促进全体教师正确树立教学管理质量意识,有效掌控教学管理,确保教学管理责任落实贯彻到整体教学过程中。
(二)健全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准则,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师生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并有机整合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的制度方法和教学文件等规章制度,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统一,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要保证权威性、公平性,必须严格遵守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2]。另外,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发展,应充分结合其需要,及时调整不合理的传统制度,加强全新制度的建立完善,保证教学制度紧跟时展步伐,促进教学质量及水平持续提高。
(三)建设师资队伍
1.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教学管理工作以达到人才培养、维护教学秩序及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而随着时代的变更交替,市场对人才提出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高职院校必须顺应这些变化,持续变更人才培养方案,使得教学管理工作量逐渐增加,对其系统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形成较高要求。针对如此特殊的工作性质,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建立一支具有较强服务意识、超高综合素质和合理结构的教学管理队伍[3]。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及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需从方方面面入手,不断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兼具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教员。另外,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培训教师,使其全面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学科知识等教学要素;积极与企业沟通交流,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入校兼职教员,让学生学习工作经验和最新操作方法;采取合作办学形式,定期送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其能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获得教学内容以外的宝贵知识经验。
三、结语
高职院校要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必须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完善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如此才能不断推动高职教育不断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华惠.新形势下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方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5):235-236.
[2]马立.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4(13):200.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供用电系统
随着社会各领域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课程是构成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课程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供用电系统”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主干课。课程综合应用“电路、电子、电机”知识,构建电力系统知识体系,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够用、实用”的知识平台,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确定了“立足岗位、工学结合、突出应用、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本原则。围绕这一原则,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宗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以工学结合为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建设双师队伍闼;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突出应用为核心建设教学资源,编写富有高职特色的配套教材。
一、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宗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教育理念首先要转变。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以就业为导向,树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观念,立足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就是要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圆。依据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一线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对电力行业人才规格需求的调研,确定了“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此基础上。参照供电公司的《技术岗位规范》、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供用电系统”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确定了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把“供用电工程”分解为“供用电系统”、“供电设备”、“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三门课。针对岗位需求,调整“供用电系统”的内容,增加供配电系统接线、工厂供电,删除了电力系统调频、稳定;精简不对称短路部分内容,突出实用性;按照专业技术应用性原则。增设限制短路电流技术措施的内容。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生产一线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突显了高职教育特点。
二、以工学结合为目标.改革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按照工学结合本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而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围绕这三个环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环节上,从整个专业教学角度审视课程需要的实践环节,将课程与实习、实训视为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发挥“供用电系统”课程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承前启后的作用,设计了实践—认识一再实践的工学结合式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前,设置认识实习、电工基础实训,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理论学习和提升之后。设置专业电工、电气运行、变电站仿真、电网仿真等职业性实训,让学生把理论带回现场。进行知识的应用,培养、提高实践能力。
在实验、实训内容开发上,提出将实验、实训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三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开发潮流仿真、倒闸操作、无功调压仿真、短路模拟等课内实验;设计变电站仿真、电网仿真等集中实训项目。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训相配合,使理论、实践教学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围绕工学结合这一目标,构建的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供用电系统”课程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思想,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讲、演、练”—体化教室,如电气运行讲练室等,在讲练室对倒闸操作等教学内容边讲边演边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提倡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CAI课件、教学片等,使它们和传统教学手段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探索网络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课件、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启发式教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某些知识的讲授上,采用追溯法,带领学生回到“问题被提出的年代”,设想“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类比法,提高知识理解力:用车上货物突然增加会导致行进速度下降类比电力系统无功负荷突然增加会导致系统电压水平下降,解释无功负荷增加与系统电压水平下降的关系,让抽象的概念在直观教学中被理解。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不仅教会学生“该怎么做”,更是训练他们“去寻找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乃至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加强考核方式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核是教育测量的工具,不仅是对学习成绩的评定,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向的引导。考核方式改革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加大过程考核力度,采用口试、考查作业、写小论文、分组互测、讨论、试讲等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笔试考核以测试应用能力为主,提出理论考试以工程概念、工程计算为主,不出偏题、怪题、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使课程教学改革向微观屡面推进,使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有力地推动了课程建设,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四、以突出应用为核心.建设教学资源.编写富有高职特色的配套教材
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视学生为学习主体,针对学习主体建设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结构形式上注重整体学习环境的创设,建设课程基本信息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学习参考书目、教案、教学课件、课后习题及解答、教学软件工具、课程素材库等。
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实现了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网上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的教学资源设计、网络化建设,改变了教学资源不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现状,发挥了其指导学习的作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教学活动正常有效进行的保证。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关键。以突出应用为原则编写特色教材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开展了应用性教材建设,编写了富有高职特色的《供用电系统》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始终坚持“突出应用”的原则,即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内容以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力求使学生“明基本概念、懂基本原理、强实际应用”。教材内容中删除了繁杂的理论推导,突出实用计算,增加了应用性练习。改革后的教材内容,突出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后续专业课构筑了“够用、实用”的知识平台。
五、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目标.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实施新教师培养导师制
教师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者,是实现课程建设目标、保证课程改革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重视培养新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教学队伍建设中,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目标,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教师工程实践制度,教师要到现场工程实践半年时间,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获得工程师职称。通过工程师任职能力培养,建设了“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及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满足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超级秘书网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教学;分层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killed human resources applications increased accordingly.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greatly. But in the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tself still have some problems, whichrequires us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reform. We really want to make the students adapt to business requirements and meet the labor needs of both supply and demand, so as to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different levels of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其现状仍不容乐观,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一名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教师,笔者深感职业教育生源素质低下、实践教学薄弱与“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做法,笔者粗略地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薄弱
与普通教育相比,突出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根本特色所在,这必然使得职业教育应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技能。而目前的职业教育大多是单一的学校行为,教学方面多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结果的应试教育。尽管学校安排了模拟性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但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即职业教育动手实践的形式化,培养模式与实际工作脱节,使得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有偏差。
(二)学生素质两极分化
目前,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普校落榜的学生,他们在家长督促下被迫选择职业学校。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成绩不理想,厌学情绪明显,这种情绪在数学、力学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而对教师教授内容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另一部分生源来自家庭条件贫困的家庭,他们看中职业学校助学补助高、技术性强,毕业时还负责推荐工作等优势,因而这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优异,在学习方面出现“不够吃”的现象。职业学校生源来源不同、 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差异很大,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这必然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阻力,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双师型”师资缺乏
师资队伍建设是制约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其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学校任职的教师必须掌握行业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但目前来讲,专业教师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0%以上。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不熟悉实际操作的技能,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也是寥寥无几,造成在教学上的知识偏重于理论。同时,专业教师中实践课教师的比例偏低,真正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很难形成中坚力量。
二、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就必须实现职业教育由科学中心向技术中心、学历中心向能力中心、学校中心向社会中心的三大转型,这是确保高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实践教学应从理论教学的依属关系中独立出来,采用独立的教学课时、独立的实践课教材和专职的实践课教师。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为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因而在教学组织安排上应根据岗位需求制定详实的实践教学计划,从教学安排上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并根据岗位能力需求,结合相关课程内容,把专业课的实践环节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来组织教学,形成系统的训练科目。同时,安排专职实训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变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以测量课为例,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测量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测量放线的能力。因此,其考核方式,应重点放在考核学生的技能上而不应仅仅考查学生的理论计算能力。
其次,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功效。为了使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职业学校应将课堂搬到施工现场中进行,使理论教学溶于实践当中。如钢筋的拉伸实验、混凝土的抗压性实验、测量放线及施工工艺的实训仅依靠课堂讲解不能使学生真实地掌握技能,但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真实实践,不但可以强化技能,同时还可以规避施工现场的不便性与危险性。此外,职业学校还应深化校企合作关系,积极筹建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可以在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二)施行分层次教学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即实施分层次教学。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得根本是必须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其基本接受能力。例如在结构识图过程中,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只要求其能掌握钢筋的分布及所用混凝土的型号,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拓展学习钢筋下料的长度,丰富学生在预算等相关专业课程方面的知识。通过实施分层次教学不但可以把为名学生都吸引回课堂,保证正常的课堂秩序,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双师型”教师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②既有讲师及其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其以上职称;③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或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加强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首先应建立校内“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如我院检测实验室已获得对外检测资质,每年可承担大批的工程检测项目,因而我校充分利用实验室内的资源进行研究、开发,促进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其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如我校经常鼓励专业教师到施工企业顶岗实习,了解建筑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了解施工企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熟练掌握施工工艺和施工规范,并据此研究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最终把顶岗学到的新知识、技能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最后,针对专业的不同需要,我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注册建造师、注册结构师等。
此外,在职业学校中,兼职教师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和教学水平高超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将企业施工中的最新技术、规范和要求带入课堂,也是丰富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职业学校只有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促进职业教育持续蓬勃发展,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叔平.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2]林清夫.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突出技术教育办学特色[J].高教高职研究,2007(5).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6
为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推进素质教育步伐的加快,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我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明确的实施导向。
模具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应用广泛,80%以上的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的零部件,90%以上的塑料制品、日用五金及耐用消费品都是采用模具生产。培养一大批适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目标之所在。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开办时间较早、招生规模较大、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尽管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实施多年,但部分高职院校却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在课堂上传授课本的知识,学生课下多因忙于社团活动或兼职工作等事宜,无暇复习巩固课上所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为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翻转课堂的实施可以弥补“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传统教学的不足,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尝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中,传统的理论传授依然是主要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模式能够使部分学生掌握到系统的课程内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课堂教学沿袭着以教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专业基础与接受程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把握好学生的层次特点,无法实施因材施教;学生没办法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能形成互动式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上,一方面是教师尽心尽力地讲解、演示,而另一方面学生却无心恋学,味如嚼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未能有机地融合成一体,难以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翻转课堂是指任课教师基于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部分新知识融合,创建相关教学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预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的课程,实现其知识传递的过程;随后,学生应根据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在线测试,进而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之后再带着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去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共享与讨论,实现其对新知识的完全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其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传统教学是按照“先教后学”的模式来实施的。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知识传递,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内化。由于课后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一旦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知识内化的效果,不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长久下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翻转课堂作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新模式,重构了学习的过程,将“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两个过程反转,使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有教师的全程陪同及参与,有利于促使“知识内化”达到最优化。
高职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这些学生面前毫无吸引力。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将模具的结构类型、加工方法、装配工艺、动作原理等内容综合融入到微视频的制作当中,使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课本学习,生动直观的视频更能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再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借助模具动画、教学实物、模具配件进行讲解,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划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对实施教学,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经常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吞不下”的情况,这种“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致使很多学生缺乏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将精心准备及制作的教学视频提供给学生,视频内容简明扼要,消除了传统课堂需要45分钟的时间授课而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的弊端。学生在课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观看视频过程中,对于存在疑问的内容可选择重复观看、回放等方式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知识传递的单向性弊端,改变了整齐划一的教学节奏,节省了知识传递的时间,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学生可通过完成视频中提供的练习或相关的设计任务来检验初步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教师则通过答疑完成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大大提高了课堂45分钟时间的利用率,提高了学生“知识内化”的效果。
3.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关键条件之一。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教学往往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的实施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创造了有利的平台,在这种颠覆了传统教学的新型模式之下,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已在课前观看视频之后碰到的问题在“师生”或“生生”之间展开交流与探讨,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再单纯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更多的是转化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及合作者。这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面对困惑时敢于大胆向教师寻求鼓励与支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翻转课堂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施的条件
(一)重塑师生课堂角色是基础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转变观念,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的转变。学会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对话机会及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天性及优势得到自然的展现,让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掌握学生学习进度的差性和理解程度的差别化,把握好怎样为学生提供差别化的“一对一”辅导,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有效解决每位学生的疑难困惑,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应摆脱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主动实现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转变,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高职生。由此可见,师生角色的重塑是翻转课堂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前提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从目前来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使得他们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往往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要想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实践中成功应用翻转课堂,教师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才能结合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进而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创作出符合教学需要及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视频,这也是翻转课堂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
课前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了课堂“知识内化”的实施与结果。所以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软件应用的能力,才能通过计算机终端、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有效完成课前的自主学习及相关的练习,并发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其次,在观看视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即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及学习状态选择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学习的进度与步调,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在课前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理解视频中所涉及的内容,才能在下一阶段的课堂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在教师及同伴的帮助之下建构新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能够使学生终生受益,也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四)开放专业课程学习资源是保障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注重工艺经验积累,其涉及的课程内容枯燥、模具结构复杂、机构动作抽象。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在上课之前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除了课程相关的微视频等教学资料之外,应该为学生开放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能近距离了解模具组成结构、机床加工原理、零件加工工艺等,加深对课程和专业的感性认识,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而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针对自身的设计任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训场所的实训设备进行相关操作或结构分析,与指导教师一起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完成一个结构合理、动作可靠、操作简便的设计方案。因此,对学生开放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可以为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翻D课堂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实践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熟悉典型塑料模具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常用软件设计塑料模具结构,并绘制模具工程图。该课程实践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理论知识枯燥单调,课程内容抽象难懂。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机会,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确定在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了实施教学模式改革,首先从教学目标入手,根据塑料模具的结构类型,将整门课程整合为9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要求完成一套典型结构模具的设计任务,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学会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塑料模具结构。本文将以其中的“塑料外壳注射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项目为例,介绍翻转课堂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组织与应用。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根据课程标准可知,“塑料外壳注射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项目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包括:①掌握塑料制品的结构工艺性;②会选用大水口模架及其他标准零部件;③会设计较复杂的阶梯分型面;④会设计组合式成型零件;⑤会设计潜浇口结构的浇注系统;⑥掌握斜导柱侧抽芯机构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会设计斜导柱侧抽芯机构;⑦掌握推出机构的结构类型,会设计推杆推出机构;⑧会设计常见结构的冷却系统;⑨掌握模具材料的性能要求,会选用模具材料;⑩会选用注塑机的技术参数。以上知识与技能涉及到制品的结构工艺性、模架类型及其他标准零部件、分型面类型、成型零件结构、浇口类型、抽芯机构类型、推出机构类型、冷却形式、模具材料性能、注塑机的技术参数等相关知识点。因此,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是整理涉及到的知识点,并将其内容设计到教学课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理论讲解:可以参考传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分成几个小部分,重点讲解与本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内容。
(2)动画演示:借助 FLASH 等制作软件,用动画的方式模拟演示模具的侧抽芯机构动作、推出机构动作等,让学生掌握模具的动作原理。
(3)视频示范:教师采用常用的设计软件,按一般工作流程把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进行示范,并用视频录制软件录制下来,并将其上传到网络供学生学习。
2.学生预习
学生在课前要阅读教材,了解学习任务并观看教学课件,通过“理论讲解――动画演示――视频展示”等三个环节,使自己先了解侧抽芯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然后理解模具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最后弄清楚侧抽芯注塑模具的设计流程与设计要点。在理论讲解部分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观看,对在之前其他教学项目出现过的部分可以直接略过,对陌生的部分则要认真学习。如果观看教学课件后觉得模具结构部分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自己通过查找图书、网页等形式对不明白的地方作更进一步的细化研究,直到弄清楚为止。如果觉得动画演示的模具动作原理表现得不够直观,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是记录下具体的疑问等待课堂上解决,也可以到实训场所拆装教学模型或模具实物,还可以到生产现场观看模具生产过程,用这种方式实现课前预习效果最大化,初步实现课程内容的知识内化。
(二)课堂活动
1.教师活动
在“塑料外壳注射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项目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性格特点,将班级学生按照4人一组进行分组。同一小组的成员完成同一个设计任务,在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则对每组成员任务实施过程中集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课堂主导者的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协助学生解决项目完成过程中出现的结构工艺、软件操作、图纸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工作内容。
2.学生学习
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内开展方案讨论,初步拟定项目的设计方案和工作内容,并将课前预习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学习任务中,逐步完成项目的设计内容。在实施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组内成员或指导教师进行讨论,不断优化项目的设计方案。在完成设计项目后,组内成员或组与组之间进行成果评估和经验交流,扩充课堂学习内容。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并与指导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弄清楚侧抽芯注塑模具的结构组成、动作原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掌握该类注塑模具的设计要点及其工程图表达方法,实现课程内容的知识传递,加深课程内容的知识内化。
(三)课后总结
课堂学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互评意见进行总结,并找出个别典型作品进行单独点评,分析作品结构方案的工艺性,使学生能更全面地掌握各种结构方案的特点,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并根据学生所完成作品的结构方案合理性、工程图纸的规范性以及课堂软件操作熟练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考核。另外再将通过成果交流总结整理的内容充实到教学课件,力求使教学课件包含的知识要点能更全面地涵盖该教学项目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