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环境设计;艺术采风;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51-01

一、环境设计专业内涵及采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界看法不一。从其文化内涵上讲,它赋予建筑室内外环境以新的生命,因此。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他比建筑更伟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从其研究领域来讲,与建筑、规划、工程多有交叉。纵观以上论述,环境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关于艺术采风,古之就有,早在西周时期,朝廷就建立了采风问俗、问俗知政的政治制度。《汉书·艺文志》有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观古之采风,多为搜集、分析、参考之用,针对环境设计实践性要求,艺术采风是一剂良方。

二、采风教学的理解

采风教学在许多的艺术院校都有开设,但是采风教学也存在着许多误区。一是把绘画专业艺术采风生硬的移植;二是缺少管理,酷似旅游。就笔者所在西安工程大学而言, 2周的艺术采风安排折合学时将会有84学时的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师生同吃同住,对学生专业方向的塑造和学术兴趣的引导举足轻重。那么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采风实践教学的目的有哪些呢,笔者认为“集、感、悟、修”四子可以概括。所谓“集”,乃是就素材、手法、案例等的搜集工作;所谓“感”,就是在采风的过程中,对生活有所感,对经典的传世设计有所感;所谓“悟”,是对搜集的素材和亲身感受加以整理,揣摩内中奥秘,悟出思路与方法;所谓“修”,乃是采风过程中的一个比必可少的意志修为教育环节,采风过程师生同食同宿,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同学情、师生宜得以升华。学术目标、学习方法、团队合作意识得以有效引导和培养。

三、艺术采风的教学手法探讨

(一)采风地点选择应多样不宜单一

单点长时间的采风适合于绘画专业教学特点,对环境设计专业来讲,则需要搜集资料和对比感悟并重。因此,单点采风资料单一,缺乏对比分析研究的素材和机会。以笔者所在西安工程大学为例,历年安排:皖南民居(宏村西递)—(文化名城)杭州—私家园林景观宝库(苏州)—殖民文化遗存和现代大都市(上海)这一经典线路,学生在采风过程中对比不同地缘、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诱因所形成的不同的生活生存环境,进而升华认识层次,进行比较研究。

(二)宜调查研究亲身感受切忌只是蹲点画画

这在许多高校的采风教学中多有存在的一个误区,到达一个采风基地后带队老师就要求学生蹲点画画。这样做的效率其实是非常低的,学生本可以对整个住宅或者村落有一个考察性的全面理解,但迫于作业压力不得不就其一点深入刻画。这种误区的出现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对艺术设计的调查研究重视程度不够,欠缺思考生硬移植纯艺术教学方法是其原因;另一方面是艺术类学生的调查研究的主动性不够。

四、建立健全环境设计专业艺术采风实践教学体系

环境设计专业的艺术采风实践环节究竟应当如何进行、如何管理、如何考核,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笔者多年从事环境设计教学管理的经验来讲,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建立健全采风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文件

指导文件的缺失和管理制度的粗放是采风实践教学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注重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对环境设计专业艺术采风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考核重点做全面的阐述;其次要注重具体实践基地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书的编写,让学生的采风实践有章可循;最后要做好实践考核、结果分析和成果整理工作。

(二)确立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

管理难是艺术采风实践教学的一大难题。以笔者所在的西安工程大学为例,一方面在安徽宏村、西递,苏州等地点都建有实习基地,解决了采风实践教学的安置问题;另一方面与相关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协同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由企业负责学生的安全和后勤管理工作。这样教师摆脱了繁琐的后勤保障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采风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中。

采风教学环节一定要明确方向、实现目的、体现价值,教学管理体系一定要完整、闭环。因此,在采风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成功的设计或经典的传世作品从多方面体会感受、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从视觉上观其美、从使用上观其价值、从历史文化观其积淀,这都是艺术采风实践教学环节所应该深刻体会、深入把握的。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室内环境设计;生态化;思想内涵

中图分类号:TU97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以往的室内环境设计中,多数设计者为了自身利益,以浪费素材或是只重视装潢效果等方面为条件,造成阻碍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重视生态化思想理念在室内环境设计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

二、室内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1)浪费素材现象严重。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为了追求时尚、高档等效果。大量使用一些稀少材质的材料进行装修,造成了稀缺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有部分室内设计,尤其是商场、酒店等建筑,它们对装修的更新时间要求快些,因此导致一些不能再循环使用或是可回收的材料成为建筑垃圾,不仅给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也对国家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据相关数据显示,建设类所浪费的材料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比例占三分之一左右。另外,在设计观念上,过分注重局部的设计,缺乏整体思维,也将导致需要对建筑进行翻新,造成材料的浪费。

(2)某些材料的使用威胁人们健康。目前很多室内装饰的材料为了提高产品的性能,增加了含有大量危害人们健康的物质,虽然部分有害物质可以随着时间慢慢消散,但是也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另外有的材料甚至还散发出有刺激性的气味,不仅影响室内空气质量,而且威胁人们的健康。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建筑类的材料还存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和有害物质的产品。例如吸入大量装修材料中的甲醛物质,会导致人们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疾病。

(3)室内设计与自然相结合较少。目前的室内环境中很少看见有专门种植绿色植物的场所,也就是说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将室内环境的绿化考虑进去。而且很多装修原料是不锈钢、玻璃等材质的,运用大量的人工照明来烘托出特有的色彩和环境,将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隔离。

三、室内环境设计生态化的思想内涵

1、生态化设计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生态化的设计就是按照自然、节约等方面的思想,设计出既能持续发展,又能符合整体性的思想,达到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其设计的特点首先是在保证人们健康和需求的前提下,达到节约、环保的利益最大化作用。这是因为室内环境是人们长期居住的地方,需要给人创造出一种舒适、愉悦的环境,因此保证人们健康是前提。在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后,就要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技术水平,或是采用可再生资源进行设计装修,例如利用设计的技术水平,根据不同地区对冷暖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程度的保暖措施。其次是达到室内环境与大自然的充分融合,这就需要做到尽量减少对大自然带来的伤害在设计时多采用绿色技术。因为如果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不仅违背生态化的理念,也将有可能会遭受大自然对人们的惩罚,另外采用绿色技术会让人们更加贴近和感受大自然。最后是整体性的构思。设计是一个整体,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不仅需要思考如何进行设计、设计完了如何进行装修,而且需要思考装修时选取的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质量是否有保证以及装修完的后续工作等方面。

2、室内环境设计生态化思想内涵的具体表现

针对生态化实际的定义和特点,提出了以下关于室内环境设计生态化思想内涵的具体表现。

(1)尽可能多的使用可循环材料或是能源。可循环的材料既不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比如太阳能技术在家用的热水器中的运用,就大大减少了家用用电量,也节省了国家能源。在设计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利用室内的自身条件,大多数是利用室内的通风和采光等条件来提高室内居住的舒适感,例如随着每天太阳光线的位置不同,设计可以自动调整的挡光板,这样就可以利用自然采光的作用,减少用电量。

(2)生态审美观念。很多建筑物尤其是在古代的室内设计中,随处可见很多的艺术作品,有雕刻、陶瓷以及剪纸等,让室内环境体现出一种人文气息。还有的建筑物,会在其表面涂上油漆或是水彩画等艺术品,在增加室内生态化审美的技术上,也减少了建筑物的损害或腐蚀程度。另外,在室内进行绿化也是生态审美观念的表现之一。比如在室内种植绿色植物,一方面可以增加居住地绿化的面积,另一方面可以吸收部分室内的有害物质,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起到一定的效果,同时也能让人们有更多机会感受绿色、感受自然。

(3)环保的理念。这是要求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要在充分考虑影响建筑的成本、装修等因素后,采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无害的材料进行装修,这样就算需要拆除,其材料的可分解性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也能提高材料的使用价值。还有一些设计师,采用环保的材料,故意还原物体的本来面目,营造一种怀旧的气氛。另外,目前我国在建筑材料的生产中,虽然有很多的材料还没有完全达到环保的要求,但也在逐渐在根据环保理念在发展,比如生产的无害涂料、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壁纸等物体就是很好的证明。

(4)维护人们健康的思想。虽然目前很多材料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有害物质,但是为了人们健康着想,要避免生产和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尽量采用没有刺激性和发射性材料,这也是体现生态化室内环境设计的理念。

(5)注重舒适感。现阶段由于空气质量越来越不好,环境也越来越差,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而生态化的室内环境设计也是在遵守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根据人们需求的改变,对室内空间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等方面舒适感的要求。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室内环境设计存在浪费素材现象严重,某些材料的使用威胁人们健康的问题,结合了生态化设计的定义和特点,认为室内环境设计生态化的思想内涵具体表现在尽可能多的使用可循环材料或是能源、生态审美观念、环保的理念、维护人们健康的思想以及注重舒适感五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柳玉,论室内环境设计教学中绿色装饰材料的运用[J],艺术百家2008A(02):168-189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旧城区改造,环境设计,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7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现今社会,影响旧城改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实施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全方位的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与此同时,改善城市的环境面貌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不仅关乎国家的利益,同时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通过在旧城改造中对居住环境产生的影响,以便更好的设计旧城改造中的居住环境,最大程度的维护居民利益,实现多方共赢。二、旧城改造与居住环境的基本概念

对于旧城改造,实质上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城市老化地区实施的有计划的城市改造建设,包括再开发、修复、保护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居民的居住环境,主要是包括设施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在内,从而形成的生活领域和生存环境。包括土地环境,空气质量等等。三、旧城改造对居住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及原因分析

1.自然条件方面

住户的居住环境在自然环境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而自然环境通常包括空气、水、声音、光以及气候等各种因素。不管是哪一个城市的旧城改造,都要深刻而郑重的考虑到这个问题。不仅如此,很多时候,还要通过对居民周围环境的勘察,而这些方面包括居住地区的地貌特征,绿化程度,河流的走向以及居住地区周围的地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改良,从而更好的改变居住地区的环境质量,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实施过程对居民居住环境的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通风的影响

居民居住区的通风情况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包括建筑群的密度、排列、以及建筑的长度等等。旧城改造之后,多数施工用地中建筑群的密度以及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对于建筑的长度而言,由于地形等方面的原因,长度也有所增加。当然,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利于居民的居住。小区中的住宅建筑密度太高,在很大程度会不利于风的流通。在市区,很多小区的建筑长度都超过80米,更有甚者,在100米以上。当夏季季风来临,对高层居民的生活势必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另外,小区居民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建筑,比如说大型多层的建筑群。若处于城市主导风向中心,对小区内的通风也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通风是一个很容易就被设计者忽略的环境指标,但是这一指标的作用却不容忽视。(二)对日照的影响

通常,我们总是可以在各种关于居住问题的纠纷中看到日照等方面的问题,很多城市的旧城改造的原因是原来的居民住宅日照时数不足。需要通过改造适应居民的需要,符合国家的指标要求,但是其中有很多,却是因为降低了原来的日照标准,才会引起的新纠纷。虽然,旧城改造项目公布了明细的公示,在此期间,城市居民来此查询最多的也是关于居住地的日照状况,即使公示上的日照时数符合了国家的要求,也会因为别的原因而导致各种纠纷。就拿空地招商引资而言,本来是一块空地,最后却因为开发商开发成为一栋高层的商业写字楼,因为这种做法,便大大降低了周围一栋居民楼的日照,引起了居民的不满。在旧城改造中,很多事情是居民不清楚也不了解的,一个地块的改造通常是会结合内部,然后统一规划格局,最后才会付诸实施。如若不然,旧住宅就不可能有改造的机会和空间。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事情都是规划好的。像这样的事例,日照的时数没有以前的多,达不到以前的标准,人们只能看见这件事情的表象,对于土地等资源的拍卖,应该多种资源相结合,使旧城改造循序渐进的进行。与此同时,规划部门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能,在规划土地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相关居民的利益,尽量避免以后的各种纠纷,从多个方面促进社会的和谐。(三)声环境的影响

在旧城改造之前,一般的居民住宅区的面积比较大,分布比较平均,大部分都不是在道路旁边。而很多时候,工程开放公司往往把居民的住房安排在最不利于的地段。而在那些地段,噪声对于居民的影响非常大。其中包括交通中的声污染和工厂里的噪声污染。同时,在公共场所,有许多店铺造成的潜在声污染也不在少数,包括超市卖场,唱片店铺等等。(四)对空间的影响

我国大面积的旧城改造,主要是对各式各样的旧的楼房的改建,而对于各种临租房和棚户的改造很少。陈旧的住宅区楼房层数,住宅密度都不高。居住环境的空间范围比较大。但是因为土地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土地必须由开发商来使用,所以在居民住房的容积率和建筑群的密度方面都着力实现最大化,因此,在规划之后,居民的居住空间大大减少。变得压抑且紧张。就像城南某小区,只看设计图纸,就能明显看出来设计的空间格局变化很大,较以前明显变小。

2.设施条件方面(一)对各级学校设施的影响。

在改造旧城的过程中,有很多设计建造的时候没有用到的零星的用地,因为规模不大,所以很多开发商就充分的利用资源,配建成一处学校,成为居民居住区就近的教育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类资源的比重比较大,给许多学校带来不小的压力。也是因为到处泛滥的学校,造成了许多小区规划好的学校不能如期进入建造,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集中。在旧城规划中,也有规划好的准备投入使用的教育资源,因其服务区域大,所以承包成民办学校,这便成为影响周边教育资源配套不良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很多小区的孩子入学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二)对交通、绿化设施的影响。

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利益总是驱使人行动的最大动力。在旧城区的改造过程中,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利益,老城区的居住环境不仅得不到及时的改善,还会产生新的交通绿化等方面的问题。比如现如今社会上许多关于停车场的用地都是属于被调整用地。有许多的招商项目在这方面的规划问题仍然得不到切实的解决。甚至有多数的项目,直接就侵占了城市公共用地。这类的事件,不计其数。上述的这些危害城市环境的行为是城市的合理结构大大失了规范,而且也会在很多方面留下隐患,是将来的城市问题成为一个羁绊。与此同时,绿化方面的问题也成为另一个隐患。近年来,城市的建筑群逐渐增加,但是公共绿化的面积却迟迟没有扩大。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城区一个公园的现象。不仅仅是公共的绿化面积,还包括了公共的配套设施,都是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而在有些地方,绿地不仅没有增加,甚至还有减少的迹象。

(三)对其他设施的影响。

而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对于意料,商业,娱乐等方面的设施虽然还没有发生较大的矛盾,但是就作者看来,这些方面存在的漏洞也是比较多的。文化娱乐设施较少,设备简陋不堪,档次不高,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而图书馆更是上个世纪的产物,藏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很多已经被人为的损坏,不能满足市民的文化需要。四、旧城中改造中的居住环境设计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1.改造居住区环境设计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开发商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群的建筑层数,从而降低居民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同时,以增加绿地覆盖率的方式增加了土地的容积率。这样,只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其实这其中却隐藏着低质量的工作。基于上述原因,在旧城改造的设计上,应该将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控制作为最要紧的事,用环境事实说话,不能马虎行事。凡事都要从整体出发,合理的开发土地,协调好环境质量与开发力度以及效益的关系。用这种方式提高旧城居住区改造过程中的品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环境居住质量。促进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文明建设。而在环境设计方面,还要注重适宜性,公平性,生态性和多样性的原则,使居民拥有更多的参与交流的机会和空间,保障城市居民的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建筑师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居民的需要,以居民的需要为重点,充分的利用小区周边的环境,依托景观布局,注重小区的层次设计,形态布局,合理有效的设计出好的建设方案。

2.旧城改造中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新理念

在旧城区改造中,要注重设计的合理性。各种公共基础设施都应该有自己的空间,不断要求设计师在城市建筑密集的区域预留空间,为将来做打算。根据建筑师的设计,让居民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在规划设计中,尽量营造亲切宜人的交流场所,充分注重多层次环境空间的设计理念。

四、结束语

在旧城改造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城市居住人们的利益,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扩大绿化覆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为美好灿烂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益萍,何晓军译.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生态学;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室内设计;节约能源

生态学(Ecology)初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于1869年提出的,Ecology-来自于希腊语“oikos”与“logos”。前者意为house或household,即为居住地的意思,后者为学科研究的意思。赫克尔指出:“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

人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欲望,既是社会技术发展的动力,也是索取自然资源的根源,而这些资源消耗最终所产生的废气、废渣、废物肆虐着地球的环境,困扰着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无法调节到生态平衡状态,系统就会走向破坏和解体。至此,建筑师们不得不将人类自身的活动纳入到生态系统中,重新评价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生态有机关联性原理,虽然室内空间环境属于较低的系统层次,但室内对所有这些人工系统和其他非人工系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始终考虑室内环境设计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室内环境设计时,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含有害物质的材料,尽可能少地向自然排放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物质,以免对自然、对其他生物物种产生不利的影响等。

如今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的理论成为室内设计中科学的生物观、普遍的伦理观和博大的共享观在建筑室内环境中的体现,也可以说是对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师的生态智慧的最直观展示。和以往讲究形式、风格的传统设计观念不同,绿色设计观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创造出更为舒适的居住生活与工作环境。这就要求设计师从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而不仅仅从美观、形象出发进行设计,绿色设计观是一种整体设计观,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相对于传统设计观来讲,绿色设计观直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强调发展,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与文化水平,包括人的生活水平;二是强调持续,做到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以及对可再生资源不断增殖、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观反映了未来设计领域发展趋势的观念变革,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设计思维,对设计领域的重大变革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生态室内环境设计作为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所涉及的因素十分广泛,因此生态室内环境设计的原则和实际的手法也是十分宽泛的,但总结起来,可概括为以下原则。

适应自然的原则: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是生态设计最基本的内涵,对环境的关注是生态室内环境设计存在的根基。与环境谐调原则是一种与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室内环境的营建及运行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发展,使建筑室内环境融合到地域的生态平衡系统之中,使人与自然能够自由、健康地谐调发展。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建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自己提供符合特定需求的生活环境。室内环境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密切的场所,人类每天起居、生活、工作中最直接接触的场所,它要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7而设计,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为前提。当然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也不能只一味地追求人类的满足,设计的完成应该建立在符合大自然发展的规律之上。

适应时展原则:世间万物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周围的物理环境会随着一年中不同时期的气候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除此之外,室内环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环境内部及外部的各部分功能也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当然,处在这一环境中的人也会不断地变化和更替,这就要求室内环境设计应该具备较大的灵活性、发展性和可适应性,让它能够符合时代的变迁和生态的发展。

重新利用和改造的原则:在生态环境中,设计师要利用一切可重新利用的旧材料,以物尽其用为原则,同时将环境建筑中的各种资源,尤其是稀有资源或不能自然降解的物质尽可能地加以循环利用,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预先考虑其最终失效后的处置方式,优先选用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减少资源消耗与浪费,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环境工程中免不了要再建筑、再生产、再规划、再消耗,给自然能加新的环境和能源负担,如果能够利用现有的环境建筑加以改造、重新利用,既可以满足人类对新环境的需求,也可以降低和减少能量消耗,加强环境保护建设。

减少环境破坏的原则: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充分利用可再生资合理利用非再生自然材料和减少废弃物都有助于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建筑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需求,不合理的盲目建造会导致对人类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建筑与室内环境的设计、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应该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降低或减少建筑环境对人的伤害。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审美视角;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到来,社会经济也不断发展起来,生活经济水平更是有了显著的提高,于此同时,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的建筑环境设计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他们对建筑和环境设计有了更高的审美标准。现在的文化建筑提高了城市建筑的实用性与美观性,已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建筑。基于审美视角,我们需要探究现在社会的审美需求,分析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的关系,并提出要基于人们的审美视角的设计构思。

1审美心理

1.1审美概念

审美心理,往往人们将其释义为对美的感受及体验。具体来讲,最主要的其实是人们在美的体验中享受情感自由的过程,审美是客观存在的感受和体验,更多的是来源于人们的心理活动。审美具有直观性、模糊性、和大众化性。审美的直观性就是建筑、环境设计通过具体的文字、图案、颜色等传递给人们的视觉与感觉上的审美;审美的模糊性是通过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一些传达主流思想不明确的事物进行修缮;审美的大众化性是现在在更多的关注文化传承的同时,并结合大众需求,创造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贴近的设计。

1.2审美需求

审美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感受,是在心灵活动中对于事物的一种主观性的评价,马洛斯关于人类实现愿望和要求中对审美的需要通常有对称、井然有序、外观美、平衡。审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于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审美而言,现在更多的融入了文化传统和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审美需求,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多样化的,但是主体发展趋势还是崇尚自由与阳光。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对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也间接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人们的思想、审美毕竟是在不断的除旧更新,自由与阳光、大众化是现在的文化建筑与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与新的审美需求相结合的审美趋势。审美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受众者需要的是多层次、多感官、立体形态的一种体验方式,而非传统的单一取向性的审美体验,第二受众者还需要将多元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一起进行审美体验,并非单一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的体验,现如今审美的体验已经不依靠于视觉进行简单的判断,而是通过我们每位大众多种感官共同协调而形成多方面、综合性的一种体验,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工程模式,其中方方面面都是文化中的体现,我们从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发现,设计者更多的是通过综合性的方式,给我们进行全方面的审美体验,影响我们审美体现的手段已经越来接近于自然,朝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方向发展。

2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文化建筑与环境设计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信息交流中心场所。在建筑设计中,环境艺术设计要创造出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设计,是要结合整体的建筑以环境作为衬托、辅助与美学原理;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既能展现建筑的室内外环境使用价值,又能体现建筑的精神层次和建筑特征。

3文化建筑与审美

建筑的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产生的物质内容,它充分反应了地域文化的特点及体现周边特色的靓丽风景。文化建筑中的审美,可从审美大众化、模糊性、直观性这几方面创造出供人们欣赏并提供服务的公共交流场所。文化建筑是人们日常社会活动中缺一不可的公共建筑,并且文化建筑越多,水平越高,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高,文化建筑也在不断的追求着人们的主体审美趋势,以视觉为文化基础,创新出新的形象,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以自身的文化特性与大众需求来吸引更多民众。

4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首先要遵循美的法则,其中基本的审美原则为:第一、比例和尺度:比例在建筑环境之中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要素,选择合适的比例,能提高文化建筑环境设计的美感。第二、均衡和主次:主次可以有效避免设计作品的松散和单调的现象,均衡和主次是相互联系的。第三、反复和韵律:合理采用反复和韵律可以增加节奏感。因此在结合人们需求的同时美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审美要素会使得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整体感更和谐,视觉上会富有生动、活泼的美感,整体会显得具有节奏感。环境艺术设计基于人们的审美视觉角度,并依靠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承载着文化传统,为生活提供更多艺术环境。

5结语

总而言之,在保证建筑的环境设计功能方面,我们的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审美视角之上的艺术构思,在当今世界的多元化的艺术审美形式中,注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与活力的建筑与环境设计。因此,文章从审美的主流、文化建筑、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三方面分析审美视角,对日后的设计水平有着很大提升帮助,以提升国内城市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万然,朱华亮.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

[2]霍迪.从审美角度探讨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5(03).

[3]胡玉珍.公共空间老年人无障碍设施设计研究[J].江西建材,2015(07).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提供了一个有别于自然的人工环境,因此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为满足某种功能而具有一定容积的空间,还具有各种对人能产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影响的因素,并由所有的因素来构成。建筑环境在设计中一项颇为困难的工作就是处理好空间环境因素在建筑中影响及应用,这是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核心作用。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围绕心理学研究所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而且与建筑学环境科学等都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建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视觉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强烈的反应,建筑的形态,体量,轮廓,颜色,工艺等对人们的视觉都是刺激的条件,感受建筑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空间是一个人们对一个完整建筑更整体的心理感受。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强调整体的概念,从整体来考虑和分析所涉及的事物,正是因为需要设计师时时从整体回顾方案所需的信息,就要建立从“人――环境――建筑”综合考虑的框架,从宏观的角度来对场地中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能够做出更理性的判断。建筑的空间感、尺度感和建筑特性的定位以及颜色对人们心理和情绪产生很多的影响。

1.1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环境的一门学科,即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和要求的环境,实质也就是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它以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在为主题。它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是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是汇集心理学、建筑学、人类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多门学科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1.2起源

对建筑环境与心理、行为之间关系的关注,最早古希腊就已出现,如雅典卫城中的帕提侬神庙运用檐部内倾,角柱有侧脚来矫正视觉错误;用柱子卷杀等来避免柱子中部显得过细的错觉的产生。19世纪出现了有关理论。真正产生是20世纪60年代。那时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新建筑,这些建筑无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环境也是单调并缺乏人性的。与此同时,工业化的大发展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些都对居民的身心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人们开始关注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并涉及诸多方面,最终产生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新兴领域。

1.3环境-行为

既然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呢?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不停的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做出反应。而人的任何行为不仅取决于这一环境的客观性质,更取决于他主观对环境的认识,也就是说,影响人们行为的是社会场合,而提供线索的是客观物质环境,人们总是按照个人对环境线索的获取和领会来采取行动。心理学调查发现,人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会产生一种共鸣。好的环境令人愉悦并产生美感。反之,会产生厌恶,不想逗留。

2心理学的应用

人在空间环境中工作、生活,无时无刻不与自身当时的心理状况发生关系,同样的空间状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下面是对私密性、年龄差异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的探讨。

2.1私密性

私密性的定义就是每个人对关于他的那种信息可以以哪种方式与他人交流的权利。它在空间行为的解释上就是某种程度的控制交流。人们出于私密性的要求,会人为地控制一个十分接近的区域来保证某种程度的个人与外界的隔绝。人的空间行为是一种社会过程。使用空间时人与人之间不会机械地按尺寸排列,而会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并利用此距离以及视觉接触、联系和身体导向等控制着个人信息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只有当设计的空间形态与尺寸符合人的行为模式时,才能保证空间合理有效地利用。如公共场所座椅的设计,住宅建筑中家具的布置都会对空间的使用效率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近年来,“玄关”的设计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体现了一种私密性的观点。“玄关” 这个空间除了具有更衣、换鞋、出门前整理容貌等功能外,还可以创造一个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同时起到分隔共私领域的作用,也为室内创造了一定的私密性。在风水学中,玄关也会起到聚拢气息的作用,有利于家里的财运聚集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时要重视一种在不同程度上复杂的个人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应着重考虑的是人与人在个性、社会性、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等各方面的关系。这种交流就是在对各种到来的信息间取得某种程度的平衡,个人可以排除或加强某些信息。因此,对人使用空间的行为作充分的考虑是进行空间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而人们的空间行为则主要取决于各种关于感情情绪等方面信息的有控制的交流。

2.2年龄差异

人的年龄不同,交往的行为表现也不同 刚出生的婴儿总是希望大人抱着,这样就会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儿童总是渴望亲密的交流,需要的交流空间就很小; 年轻的少年,则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空间也在增大;青年后,则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成人行为模式,这是由不同年龄对私密性的不同要求所造成的;到了老年,又由于感觉系统变得较为迟钝,需表情和体态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暗示来完成,因而个人空间又呈缩小状,而且几乎全是以面对面方式进行这些不同的交流需求有时就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之间的不和谐比较常见的例子:住宅中三代人同住时,就会有不同年龄段的生活方式与喜好不同而产生不便之处,这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年龄的不同给设计带来的挑战。

2.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一:光照的影响。每套住宅应有足够的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白天人们最喜欢间接的自然光线,这是最佳光环境。全光谱日光灯对自然光的模拟,可以使在这种条件下工作的人更不易疲劳 光环境设计应具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环境因素二:颜色的影响。颜色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下面举例说明颜色是如何影响行为的。蓝色和绿色是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心理镇静剂,它们是大脑皮层最适宜的刺激物,能使疲劳的大脑得到调整,并使紧张的神经得到缓解;粉红色给人温柔舒适的感觉颜色不同,效果不同。恰到好处的颜色设计对居家环境的舒适性的营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因素三:噪音的影响。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噪音下定义,可以说,人们评价为不想要听的声音都是噪音。噪音对健康及心理都有不好的影响,如会引起头痛、恶心、易怒焦虑、情绪变化无常等。对噪音的控制:噪音源要严加控制,不要让其超过影响的标准; 可以从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上采用隔离 屏障等保护措施;在居民区,邻里之间则主要应该是主动降低声响设备的音量;通过变化家具摆设也可以削弱噪音。

3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3.1 在建筑空间设计方面的应用

当熟悉空间的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的生活空间,推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的面积、高度和距离,充分考虑和处理人和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过这样处理的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的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的角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方面的要求。

3.2 在建筑形式设计方面

人们的视觉对新颖、特殊、变化、对比的形状等的刺激容易引起注视,并产生心理反应,形成视觉心理。建筑形式包括图形和背景、建筑物的体量、轮廓、线条、形状、表面状态、工艺质量等,这些对人们的视觉都是刺激条件,成为客观的环境因素,当然要影响视觉环境,而形成一些规律。仅就其中的形状而论,这样的规律就有形状的构成因素、简洁定律、错视、恒常性、立体感以及对称、类似、对比、秩序等。当熟悉视觉环境心理的理论以后,就可以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形式的设计,充分发挥出它的美观功能,在周围环境的陪衬下引人注目,满足人们的环境心理要求。

3.3 在建筑色彩设计方面

建筑色彩同建筑形式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视觉环境心理,因为建筑色彩在视觉环境中比建筑形式更能引人注目。因此,它是更起作用的刺激条件,可以激发人们种种的心理反应,从而获得效果。按照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建筑色彩能激发感情效果,如舒适与不舒适、紧张与松驰、兴奋与沉静温度效果,如温暖与寒冷轻重效果,如轻浮与沉重明亮与暗淡,大小效果,如大与小,膨胀与收缩距离效果,如前进与后退。此外,建筑色彩还具有联想性、象征性和记忆性。这些都属于心理效果的范礴,同样包含着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对于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起着指导作用。

3.4在室内设计方面

室内设计,说到底,就是室内环境设计,同样要遵守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对于室内空间的区划、尺度和比例的确定些空间的扩充和变化,如何取得空间各部分的平衡,如何在室内突出视觉焦点,如何取得人和物的立体感等,都可按照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进行设计。室内饰面材料是室内设计中重要的环节。对于这些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如何取得它们的表面效果、色彩效果和装饰效果,都可按照视觉环境心理的规律进行设计。此外,对于陈设、家具、生活用品、灯具和盆栽植物等的布置及其相互关系,如何取得光影效果和环境气氛,同样可按照视觉环境心理规律进行设计。

3.5在城市环境设计方面

环境心理学是城市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充为城市环境心理学。城市环境心理学是研究城市居民心理和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城市环境与居民心理的关系,城市环境的保护、改善或创造对居民产生的心理效果。前者涉及居民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在城市环境中的行为及对城市环境的评价等。后者涉及居民心理障碍的祛除,心理满意度的获得,城市经济发展的保证以及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弘扬等。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噪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间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4结语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探讨人们对现实的环境的反应及选择、改善、创造适于生存、生活和满足心理要求的环境。这个全过程是人们把现实的环境作为刺激条件来认知,继而对它作出反应,然后对它确定行为,最后对经过行为之后的环境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形成了环境心理的资料,为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只有以人为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建筑更为有效合理地为人服务,使使用者在其中得到舒适的享受,从而更为有效地工作、学习和休憩。

环境心理学通过独特的角度解析了建筑的非物质属性和内在意义,对建筑设计的人本化和建筑成果的生活化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心理学的探究永远不会终结,它必然随着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演化带来新的问题,对其研究成果的运用也将能不断地为城规与建筑设计带来新的促进,境由心生,对生活的体验,对心灵的感悟,会使每个设计师寻求到设计理念的最佳定位, 通过多学科的启示,有助于将建筑设计从单一的堆砌、表象、构成这些纯技术工作中,为建筑设计找到更广阔的空间,为建筑赋予“生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