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

学生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在小学阶段中,语文是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作品是专门针对儿童群体创作的,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儿童文学,可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小学生的阅读视野,锻炼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优选内容,突出小学语文课堂

儿童文学特点在儿童文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对学生素质教育起到良好教育作用的作品。将这样的文学作品纳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能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且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得到培养。随着学生的阅读量相应的增加,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我国社会不断进步,教育也随之改革,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上儿童文学的选择也要调整,要适应教育的大环境,跟得上新时代的教育脚步。以前,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不使用课外儿童文学作品,不希望儿童文学作品影响学生学习,考虑到可能这种时间的浪费会使学生成绩下降。现在的教学环境适当地加入儿童文学作品恰恰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培养。例如,选择小学生较为钟爱的童话故事、儿童类小说话剧等作品。这样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上逐渐形成,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得到提高。

小学生必须要参加语文课外活动,这正是家长和学校所重视和提倡的。所以,在选择儿童文学的内容上,选择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培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用儿童文学教课,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但是,教师对于如何选择儿童文学、如何应用儿童文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选择适合自己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儿童文学作品至关重要。只有教师充分地去理解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将儿童文学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充分地传达给学生。同样在选择儿童文学作品时,也要考虑到是否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

二、有效应用,发挥小学语文课堂儿童文学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知识与小学生沟通的桥梁,培养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应用量较大,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才会达到让人满意的水平。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的根据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来展开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渐渐地失去了领悟美学品格和儿童文学其中的艺术特性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正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不能单独的将儿童文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工具。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与成人不同,儿童文学根据这些不同以及儿童的思维模式有了一系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儿童文学与区分开来,用儿童文学的思维方式去教学。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对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有很大的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对事物的好奇心较重,对于新的事物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儿童文学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能一味地去否定学生的想法,要适当地给予肯定,这样将儿童文学作品引进小学语文课堂才有更好的发展,才能使儿童文学得到更好的应用。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单单只是文字传播思想,也有一些实践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实践类作品对学生展开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内容,能够锻炼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自身的发散型思维也得到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使课堂更加生动,同样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发散学习,落实小学语文课堂

儿童文学拓展为了让儿童文学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应该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摒弃部分旧的儿童文学观念,及时的吸收新的儿童文学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要拓宽阅读视野,如果总是用较窄的阅读视野以及耳熟能详的教学内容去教学,这样就会限制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影响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要充分地去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文体特征,用创新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增加课堂乐趣。语文教师将儿童文学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小学生的思维模式相结合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备课,不能采用填鸭式、成人式的教学方式教学。现在的小学生正处于心智的发展阶段,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学生对一些问题不是很理解,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儿童文学作品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特性来展开。小学生对事物是充满好奇的,教师要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忽视学生的想法,并要给予肯定及指导,让学生的思维不受到固定模式的限制。

参考文献:

[1]张阿龙.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及其教学 [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和初始阶段,他们开始系统全面地学习自己已较熟练的母语。在语文低段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写准字形、读准字音、弄准字义,进而理解词义、语义,为将来的高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训诂学与小学低段教学看似相去甚远,但我们认为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训诂知识和训诂思想。这不仅关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关乎课堂教学的准确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一、运用形训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形训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它主要是“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字词,而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在传统小学中人们认为汉字产生中有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而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尤其是一年级起始阶段,存在着较多的象形字和会意字,如“木”“手”“日”“月”“本”“休”“雨”等等。教师如果仅从字音、结构、笔顺来讲解汉字,学生会感到枯燥,打击孩子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形训方法使识字变得生动而有趣。如“木”在甲骨文中写作,似树木形,“休”甲骨文中写作,似一人倚靠在树下休息。这也是近年来人们倡导的字理识字法。学生既可以生动有趣的识字,又能准确掌握生字词的含义。但这一方法的使用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以形说义”分析字形所了解的是這个字所记载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注意不能无限推而广之。

二、运用训诂方法,提高古诗文字词教学的准确性

语言是变化发展的,词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中除了少数基本词汇的意义无多大变化外,其余一些词的含义都有程度不等的变化”。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从而对古代篇章中的一个词的意义做出正确无误的解释,避免出现“以今律古”的错误,即人们在理解古语的过程中,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用现代人的概念、观点理解古人而造成的训释错误。

部编本教材自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这套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古诗文所占比例增大,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套教材选录124篇古诗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5篇。要想准确解释古诗文中的一些词义现象,向学生准确传授古诗文知识,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意识和训诂知识。

如部编本第二册中《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床”在现代汉语中是指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用的家具,是一种卧具。但在古汉语中“床”也指称坐具,《礼记·内则》“父母姑舅将坐,奉席请何乡;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陈澔在《礼记集说》中注曰:“床,《说文》云‘安身之几坐’,非今之卧床也”。此处“床”作“坐具”义更恰当。

在部编本第二册语文园地七中收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一句古语,课本“见”注音xiàn,并未做任何注释或解释。到第三册《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又一次出现“见”读xiàn,在这里课本出注“见,同现,出现”。对于略有训诂常识或古汉语知识积累的人来说,“见”与“现”是一对古今字,在造字初期“见”可以表示显现、显露义,后因“见”所承担的词义过多,造成了使用中的混淆与不便,人们创造出“现”字取代“见”表示显现、显露义,并一直沿用至今。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辅之以训诂知识,增加教师训诂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三、培养学生词义发展意识,为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语言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词与词义也是变化发展着的,训诂学产生之初也是为了解释经典中因语言的发展而变得不易理解的词语,以帮助人们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正确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因此训诂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仅作为一种方式方法,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在汉语学习初期就给孩子们树立语言的发展观,这对于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既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究其原因就是很多学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言,没有正确区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孩子们一些训诂思想以及文言常用词积累,是对孩子整个学段的语文学习有一定意义的。

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汉字;语文;中华文化

一、语文与汉字的P系

如今的学生,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认字、背单词等,到了小学阶段已经积累了很多汉字与词语。为什么孩子与这个世界开始接触,是从学习汉字与说话开始?这个问题就很好地反映出汉字和语文的关系。

语文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被定义为一门学科,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一下语文学习的内容,便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语文其实就是对汉语的扩充。狭义上理解,语文就是一门语言,我们中国的语言。而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首先要学习其文字的组成与发音规则、语法规则等。汉字是构成汉语的基本单元,如同英文单词对于英语一样,要想学会说话,就要首先学习汉字。所以,在小学阶段,老师非常看重学生对于汉字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考试当中考查的绝大多数内容也都是课堂上学过的汉字。到了高中阶段以及大学阶段,则更加看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汉字的拼读则不再过分关注。这一点高考当中就可知一二,高考语文当中除了六句古诗文默写以外,所有内容都是出自课外,大部分为阅读理解。所以,对于日后并不专门学汉语言的大部分人来说,小学和初中这两个阶段就是其积累日常用语的黄金阶段,学生也应该珍惜这样的学习汉字的宝贵机会。

汉字作为语文的基础,掌握得越多,学习语文就越顺利;而语文作为汉语的扩充,阅读得越多,认识的字就越多。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二者谁也离不开谁。所以,当今中国教育应该重视语文的教育,尤其应该重视汉字的教学。

二、汉字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

一个新生婴儿的降生,呱呱坠地之初,他只是一个生物体,并不能算作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而这个婴儿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语言,不断学习人类文化知识,从而由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慢慢转变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以上例子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文化对于人的塑造。而人类通过何种方式学习文化呢?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语言。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首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较早地发明了语言,有了语言作为媒介,很多文化便可以被记录下来作为保留,从古至今,代代流传,为后世继承与弘扬文化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所以,汉字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就在于它作为记录的使者,向后人展示了千百年来这个饱经风雨的国家所经历的一切,以及在历史的变迁中人类文明的发展。汉字记录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也使中国人对于祖国产生由衷的骄傲。可以说有了汉字,中国的文化才如此颇负盛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所起的重要作用,唤起学生内心对于汉字的热爱以及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一辈辈学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力军,学生只有热爱中国的文化,才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中国文化。而热爱中国文化,首先要热爱我们的文字。在课堂上,学生要认真学习语文与汉字,不能因为自己会说汉语就忽视了语文的学习,这实际上也是对祖国伟大文化的不负责任。只有一代代人都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才会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学习汉字,领会汉字

中国的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独特的文字,具有多重文化的意义。汉字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是象形字。有一部分汉字在创造之初,都表达着一种事物。比如,大象的“象”字,就是人们按照大象的模样,庞大的身躯,四肢粗壮的大腿,长长的鼻子等形象造出来的字。汉字的另一特点在于它还是会意字,即通过不同象形字的组合或偏旁部首的组合表达特定的含义。比如,家庭的“家”字,是人们模仿房子结构造出的象形字,女人的“女”字也是人们仿照女人的体态造出的象形字。而安静的“安”字就是取了“家”字的部首与“女”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会意字――“安”。古时的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是静静地坐在家中,安静而又安逸。这就是中国汉字的两大突出特点――象形和会意。

在小学阶段,老师讲解汉字的时候也一定要按照这两条主线讲解,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是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于汉字象形与会意的把握。若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汉字的象形与会意的特点,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记忆汉字的效率与准确率。所以,一方面,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尽可能为学生呈现汉字创造的整体图景,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汉字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汉字。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要通过汉字的两个突出特点记忆汉字,不仅仅要记住汉字的形态,更要细细体味汉字背后所代表的事物或表达的意义。只有领会汉字的意义,品味汉字的构成,才能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单纯地让学生记住汉字,更在于深刻地了解汉字作为汉语的基础,在我们记录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得益于汉字的记录,我们才能感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才能感受到祖国河山曾经经历的风雨。所以,学生应该认真学习语文,学习汉字,细细品味汉字,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语文;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能够体现出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赏识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陛特征进行有机结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将课程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赏识教育的意义

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行为,还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鼓励与表扬学生,而是在学生做事情的时候尊重和理解学生,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并加以鼓励,让学生在鼓励中建立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够采用呆板沉闷的读写方法进行课程讲授,而是要灵活运用赏识教育这种教育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看法,带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快乐,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述《儿童与发明》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小科学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描绘出自己想要发明的东西,在学生完成后,让学生勇敢说出来,教师要对学生描绘出来的东西加以肯定,给予学生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不断思考创新,使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断提升。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教师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低,生活阅历比较少,对周围的陌生事物充满好奇,认知能力与感受能力也都处在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所以对待事物的看法都比较天真,同时还希望得到家长与大人的欣赏与赞扬。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采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活动,这样可以帮助教师迅速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比如,一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作文可以写得非常好考试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汉字写得很好等等。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可以发现这些学生不一样的闪光点,从而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心理状态进行仔细观察,比如当发现学生因为成绩落后可能引发自卑心理的时候,教师不应该批评、指责学生,而是要开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成绩落后的原因,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从而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2.引用先进设备提高赏识教育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赏识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多方面的表现激励、赞赏学生,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成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成语的含义用图像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根据图像的内容猜测成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要持有鼓励的态度,使学生能够对此主动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赏识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只有师生之间的氛围和谐,才能够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有力帮助。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并且在与教师的沟通中逐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对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尽量给予学生平等的表现机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赞赏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与关怀,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此外,在课堂之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与鼓励,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4.结合实际生活开展赏识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 诗教 中小学 语文教育 意义 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历史久远,上溯到《诗经》“,风、雅、颂、赋、比、兴”成为古代文化的典范。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诗歌浩如烟海,特别是唐代名家辈出,涌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佳作云涌,出现了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乐府诗派等众多的诗歌流派,群星璀璨、气象万千。这些诗歌都是我国文学长河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加倍珍惜。我国古代的教育非常重视诗教,孔子就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诗教的作用,两千年来这一传统延绵不断,我国历史上的文人学者们无不在成长过程中受此熏陶。

可惜的是我国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诗教这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为了提高下一代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小学中提倡诗教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一、实施诗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传统价值道德分崩离析,新的规范、伦理尚未来得及重建,身处这样的时代,各种问题纷涌而至,人的精神危机感、灵魂空虚感比任何时代都要来得强烈,人们到处寻找寄托、安慰。学校德育多为空洞说教,没有调动学生产生一种自由的善良的内驱力,导致老师家长都在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中华诗词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对学生诗教能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博大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在杜甫的诗歌中间我们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对劳动人民博大的仁爱之心;在白居易的诗歌中间我们看到了他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的悲剧遭遇的深厚同情;在文天祥的诗歌中间我们看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在于谦的诗歌中间我们看到了“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人格;在顾炎武的诗歌中间我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对国家兴亡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这些诗歌都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有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跟他们讲大道理,他们听不进去,其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于教师的德育方式不得法,如果他们能改变德育模式,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他们应该抛弃抽象大道理的德育模式,多采用感情陶冶法,要知道情感陶冶法就像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灵魂得到进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1]。

2.提高审美能力,塑造魅力人格。

现在应试教育过于功利化,过于追求升学率,容易导致学生缺少情感、理想、创造力。诗教可以美化人的心灵,把美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田,感受诗歌中体现的爱、真等人类的情感,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2]。比如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对亲人的深深思念;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大丈夫豪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永恒的孤独感。当代社会是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电视,特别是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浅俗娱乐文化,人们越来越疏离高雅深刻的文化,网络对当代的学生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重拾民族文化中优秀传统的经典诗词,通过诗教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注意塑造学生充满魅力的人格,让他们的个性得以自由舒展,更多地保住他们的童心,让他们对生命本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在纷繁的世界中坚守独立、自由但又尊重他人和社会的人格精神。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说听老师讲课、学习书本知识、参加社会生活、走进大自然等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诗教也同样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就像孔子说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国古代的诗歌数量繁多,浩如烟海。新年伊始我们就会想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外游子思念母亲就会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三岁的小孩见到白鹅也不禁脱口而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诗歌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阅读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大量与古人衣食住行有关的知识,了解古代人交友、爱情、婚姻、旅行、科举考试等方面的常识,了解气候节令花鸟虫鱼。走入中国诗歌的世界就像走入了一座无所不包的大观园,在其中你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认识许许多多的事物,真是美不胜收,令你流连忘返。好好利用这个知识的宝库,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中小学生语文素质的下降已经成了严峻的问题,要提高中小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而朗读和背诵古诗文就是提高中小学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朗读和背诵,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3]。而让中小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因为诗歌往往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积极性,而学生一旦背诵了大量的诗歌,就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和表达方式,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诗教的具体方法。

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爱好。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以兴趣为前提,如果没有兴趣去做某件事情就很难有持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对于学习来说尤其如此,所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爱好,诗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等,通过美轮美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调动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官来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从而激发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

2.有针对性地开设诗教课程。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选择了一些诗歌,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但是总体来说,数量还太少,不容易达到诗教所要求的数量。因此,作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可以在课本之外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识字程度,适当地补充一些诗歌进语文课堂。小学阶段,开发他们的记忆,让他们大量诵读中国古代经典,多积累名篇佳作;初中阶段,慢慢加入一些新诗,让学生学会面对处理现实的问题,老师引导他们去理解品味诗歌;高中阶段,随着他们身心的进一步发展,对生活情感有了一定的感悟,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让学生“入其境,得其趣”,品味诗歌,领略诗歌的韵味。教师特别要做到身体力行,话语中要多引用诗词,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诗歌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模仿这一行为。教师应通过种种方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诗歌,丰富他们的诗歌知识,让他们得到美的熏陶。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教活动。

真正要激发学生爱好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仅有课堂教学的重视还不够,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橱窗,教室的黑板报等出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专栏;利用校园广播站,设置诵读专栏,播放一些朗诵名家的配乐诗朗诵;开展校园诗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或开展诗歌背诵比赛,对比赛的优秀者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一本精美的《唐诗三百首》。可以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有自由交流的场所,鼓励他们亲自创作,提供发表平台,把他们的诗作结集出版。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诗人的故居或纪念馆,如四川的学生组织他们参观杜甫草堂,湖北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参观屈原祠,江西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参观陶渊明纪念馆。甚至带领学生参观诗人创作某一诗歌的现场,比如,九江附近的学生就可以去参观庐山,从而体会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恢弘气势。最后还可以邀请一些当代著名学者和诗人到校园开展诗歌欣赏和创作方面的讲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内外环境,让他们浸润在诗歌的环境中。

总之,在中小学生中开设诗教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发现人性的光芒,丰富他们心灵的空间,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实,生命也得到拓展[4]。另外还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诗教的作用,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充分开展诗教活动。

参考文献:

[1]马银琴.论孔子的诗教主张及其思想渊源[J].文学评论,2004,(5).

[2]刘季冬.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文化意涵———兼论《论语·阳货》篇孔子诗教的思想旨归[J].现代哲学,2010,(6).

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67-01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我曾询问过一位上五年级的孩子:喜欢哪一门功课?他给了我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语文最难,最头痛。

这样的回答让我深思:不说文化传承的漫长岁月,单单就个人的终生教育来看,五年的时间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是,为什么接触语文教育才五年的孩子就厌倦了语文?为什么孩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为什么不知愁滋味的孩子有了“头痛”的事?我们的语文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吗?审视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确实令人忧虑。

语文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对人生的态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然而,就是这么一门本应是交流生命、贴近心灵的课程却成了学生最为排斥的,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只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便会发现:他们学得很累,很无奈。

课前,必须把所有的生字、词语的读音、笔顺、意义从字典上一一找出来,摘录在“语文预习簿”上;课堂上,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并分析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抄写字词,经默写有错的,教师通常用“罚抄”这一利器来整治。

二、语文教育的使命

语文教育在传统的观念中是语言文字的教育,现代语文教育也受其影响,变成了“文字游戏”。

语文教育确实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教育,但是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段落,不仅具有工具的属性,还有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单一的工具性教育或人文性教育,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所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教育部新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在这种统一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引导学生们畅游在语文课程这个精神乐园之中,去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去吸收五千年文化中的智慧,使学生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养成包容的胸怀,学会尊重他人、自然与生命。

三、生命意识教育的界定

对于生命意识教育的界定,目前还未有定论。有人认为,生命意识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基点和最高目标,以尊重个人意愿为宗旨,处处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敬意的教育;也有人认为,生命意识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自由展开人的生命活动,引导个体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教育;更有人倾向于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③

上述种种观点虽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对生命的一种敬畏与热爱。笔者认为,生命意识教育包括三个层面:体验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认识人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尊重他人和自然,发扬人类善良的天性,珍爱生命。

四、生命意识的培养

作为与人类精神家园最贴近的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重任。笔者认为,要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体验生命

每个生命的存在总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耐心来观察生命的演变,体验生命带来的悸动。

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体验生命创造出的美丽,也应适时地让学生感受某些生命逝去的悲伤。比如,参观殡仪馆,观察班级生物角中死去的生物。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灵敏的嗅觉,抓住每一个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而不是仅仅依赖对教材所做的单一讲解。

(二)认识自我

《荀子・可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这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人”的认知。莎士比亚则认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唤醒和培养学生的善良呢?

首先,正确理解教材的作用,有效利用教材。

教材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更不是限定,它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路标,是开阔视野的窗户,使用教材的目的是见木知林。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除了课文,也可以引入课外的文章。

第二,让学生对生命产生一种忧患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凡是与教育有关系的人,都应当聪明地拉起孩子的手步入人的世界,不要蒙上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和苦难,决不能使孩子免受生活逻辑本身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撞击。”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