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1

时代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是社会各个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社会,实现文化、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社会进步的思想基础是创新的思维。

高等教育而言,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前进的方向。引导、启发、鼓励的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会使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

纵观艺术史, 艺术理念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及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探索和实践使得艺术作品百花齐放。故此,必须在教育中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学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广泛认知能力。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说:“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文学艺术是精神的载体和表达形式,所以传达精神的艺术更应该多样化。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有所创新,思维和行动上的创新;我们要不断的探索未知、挑战视觉经验、打破既有标准,在艺术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的艺术思维能力。

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形式语言的探索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形式语言就是构成画面的体积、线条、色彩、明暗等各种基础因素的构成方式。英国形式主义美术批评家罗杰・弗莱认为,“形式是将视觉材料即客观物象改造为一种独立的、自我满足的艺术结构,并成为艺术家同观众传递情感信息的工具,这使我们认识到形式语言不是画家自身的随意选择,而是画家的心理情感的物化形态。”形式语言是画家特有的个性感情强度和感情敏感度,以及社会、历史意识和审美心理的整合。很多类似相关的艺术理念都告诉我们不应该简单的把单一的形式语言生硬的套在学生身上,而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情感的表达,注重对事物兴趣点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敏感度以及对客观事物、信息的选择和构建。新的理念开启新的思维,新的思维引导新的探索,新的探索带来新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旧的认知方式。大量不同的新的认知方式推动了表现形式的创新发展,带来了繁荣复杂的艺术景观。

艺术教育中,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积极作用。孔子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非常注意发掘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这便是“人本主义”,即在教学中把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来。“因材施教”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育家龚自珍说“但开风气不为师”,是说作为老师要带一个好的学习风气,共同学习,教学相长,而不要总是以老师自居。孔子以文、行、忠、信四科教人,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中最早的分科教学,可谓因材施教。这也是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个性的培养。儒家主体性思想把教师比做木铎钟声,说明教师不是一股脑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实际上是一口钟,学生用大力撞,它发出的声音就大;用小力撞,它发出的声音就小;不撞,就没有声音。是说明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学习,学生问的深浅不同,老师答的深浅也不同,因而学生得到的知识深度、广度也有所不同。

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得到恰当的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所言。意思是说,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就不要去告诉学生。只有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时候才是最好的启发时机,这告诉我们在讲课传授知识时,应该留有余地和空间让学生去想象,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孔子还经常使用“扣竭法”从事情的正反两方面不断的追问学生,让学生自己从中间得到正确的答案。在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不能用灌输式的手段。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是韩愈教育思想中的辩证法,说的是师生要相互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是知识社会,新知识、新观点层出不穷,而且能迅速传播,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因此学生接触学习新知识的途径很宽广。这就说明在某些方面,学生会比老师强。所以在教学中,涉及此类问题时,应该诚实和相互学习。教学相长,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共同学习的平台。

以上是谈创新的必要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维手段,又从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精华谈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措施。下面说一下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手段。当学生面对要写生的自然事物时,引导他们强化感受强化主体意识。通常用简化、夸张、变形、抽象等手段。

简化是把有意味的东西从繁杂中提出来。使之具有形式意味,激发审美情感。不同的艺术家因简化的内容不一样,提炼表现的因素不一样,而呈现不同的风格,简化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归纳能力。

夸张就是突出强调表达对象的特征,加强扩大这些特征,以便更充分的提示对象的本质,给观者传达出你对于物象的强烈感受。艺术家夸张的立足点、角度是由你对表现对象的总体印象决定的。拿肖像为例: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当夸张不能满足艺术家的表现欲望时,出现了变形的表现手段,变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形态,同时,变形也是当代艺术的特征之一。在绘画和雕塑中,变形的依据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是情感需要:艺术家借助变形的形象表达自己、宣泄情感。另一种形式的需要:为了高纯度的形式美,为了画面构成的需要,不由自主的改变形体。如马蒂斯为了一根线条的流畅而牺牲形体结构。变形的进一步发展是抽象化的过程,作品呈现抽象的表现形式。抽象作品打破了三维空间的局限,拆散原型重新组合,使作品远离自然真实,而呈现出图示化、符号化。如毕加索、蒙德里安、德库宁等。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学生 心理学 教育 中心

学生时期是青年人养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阶段,在学生阶段加强对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对青年人养成良好心理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教育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关注焦点区域主要有三个,即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其中,学习者无疑是最重要的,是“焦点区域中的焦点”。所以要真正了解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发挥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必须先了解有关学习者的知识。

在历史上,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把学生单纯地看成教育的客体,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另一种是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把学生的发展看成一种“自然”的过程、“自动”的过程,教师只能是这一过程的“仆人”,把学生地位抬到绝对高度。这些观点和理解都会影响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学生关系问题,直接关系教学计划是否能得到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我们的理解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主导与中心”的关系,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

个别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让多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顷刻间灰飞烟灭。分析这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我们看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个别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关系。要知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心理上每一天都会有微妙变化。每个上过学的人都经历过中学时代,肯定会有跟学生相同的感受。从成为中学生起,他们就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即将从中学步入梦想中的“象牙塔”这一阶段性变化,首先是身份的变化,也是更高追求的起点。他们会逐渐形成青年人自己的特点和品质――培养他们的倾向性、能力、自觉性、责任感、纪律性、与别人共处的技能和自我批评的能力等。因此,无论是中学老师,还是高校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有效开展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要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考虑学生心灵特征、年龄特征和社会心理特征,通过各种途径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时时处处关爱学生。同时由于不同阶段学校教育都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社会变迁等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实施还需要与社会心理学结合进行。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实施中,要始终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中心”的工作思想与教育理念,首先做到“以人为本,做好人文关怀”,其次进行“科学辅导,帮其认知领悟”,还有就是“找准要点,提高交往能力”。特别对于存在家庭经济困难、性格内向、性格暴躁、单亲家庭等突出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要做到细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点滴学习与生活中改变学生心理及行为习惯。

1.以人为本、全人教育。“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来说,老师面对的是年轻的学生,做的工作是育人工作,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都应是“以人为本、全人教育”。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就是人之为人,其次才是传授知识,第三才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各级学校老师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文明行为培养,在健全人格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2.主动工作、深度关怀。老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确有教学、管理等许多繁杂的事情要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在关注这些显性问题的同时,更要关注心理健康等隐性问题。有时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有压力时并不会主动找老师,尤其是因家庭原因、性格特点、交往问题等造成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日常生活中重点关注存在“异常”表现的同学,给其以关注与关怀。同时发动学生干部,特别是学生心理信息员的主观能动性,洞悉学生各方面情况,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尤其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要能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想方设法给之以关怀,主动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家长既能积极治疗,又能主动配合学校工作。

令我们高兴的是,目前各级学校在教育心理学方面正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越来越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学、高校等各级学校开始增设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学或指导方面的专门人才,如专职辅导员、心理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学校社会工作者等,以及建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开始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绪表现,如焦躁、逃避和防卫、敌对性、自我惩罚、压抑、羞怯等,使学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大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总之,学生阶段的教育心理学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正在慢慢地成长起来,随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必然会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呵护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1]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编.现代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3

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以一个个经典的小故事、小案例为切入点,加以简明而深刻的心理学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没有深奥的理论,有的只是我们身边常见到的教育教学案例,透过案例科学巧妙的渗透了心理分析。通过学习,我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许多。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我校学生年龄从十七岁到二十三、四岁,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在十八、九岁居多,这个时期,他们敏感,多疑,既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强烈体现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又容易缺乏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易走极端,有时还有些偏激,缺乏变通性。其实,他们的需求不只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他们兴趣广泛,关心时事、体育、科技等,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他们有时盲目追赶潮流,爱钻牛角尖,我们看待学生就像对待一颗钻石,切割好的钻石有五十八个面,我们平时根本注意不到它有这么多面,而是看到了它的光泽,这正是我们应该反思的,要以欣赏钻石的心态去看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作为教师,对于个性偏激、学习上不思进取的学生,只是一味的批评,对他们发怒,是不能使他们转变的。教育学生没有万能的“最好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只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采用适合的方法,去践行因材施教。最终助长学生的优势,矫正学生的不足。

二、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系统科学知识为任务。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并重,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工作——学习,他们的学习是为工作打基础,为了更好的工作,还要不断“充电”,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通过查看资料,向同行请教——学习,使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要掌握新知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发生意义联系。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新知识同已有的知识结构融为一体,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人们常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知识发展非常快,这意味着不学习新知识一定会落伍,所以学生应不断“刷新自我”,以适应新形势。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

三、有效的心理预期

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反之,师生沟通不畅,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解偏差、感情对立和行为的反常。对缺点较多而又缺乏改正自觉性的学生,一味的批评,持有成见,甚至歧视,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大忌。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残酷的教育现实时,就试着改变自己;当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过去时,我们可以努力改变他们的现在。”不论教师是要有平常心、公正的态度,还是要能充分信任与理解学生,我想都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有了爱,就能克服一些不良的心态,像急躁、武断和厌倦等,也能工作得更积极些吧。

四、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教育心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很多知识都非常专业,作为一名教师,研究和学习心理学,会给我们很多启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是教育教学的灵感。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教师必须学好教育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通过学习,收获很多,学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让我们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懂得学习,并且能够成为自己的未来的设计师。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教育心理学让我们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改革 

观念决定着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师观念深深地根 植于教学文化之中,有怎样的教学文化,就会产生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文化是教育观念产 生的土壤,为了更好的使课程改革得到实施,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建构新型 的课堂教学文化。新型教学文化的构建要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进行,教 师要转变自己教学中的诸多理念,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文化重建的前提。生本理念的确立 是教学文化重建的核心,确立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是教师也是 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

一、 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1、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展开了一系 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基础研究主要涉及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体系、智 力与非智力因素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健全的培育、创造力及其培养、 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与教的理论等研究领域。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 和培养、提高学与教效率、教与学的策略、学科教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心理问题、学校心 理健康教育等研究领域。此外,还在美育心理、汉语认知、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等领域进行了 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拓展了研究领域,而且直接 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日益丰富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诞生于西方的学科,其研究结论基本上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 我国教育心理学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早期多是做一些验证性研究,带有明显重复、印证西方 研究的烙印。通过近20 年的努力,我国教育心理学逐渐显现出中国的研究特色,引起了国内 外学界的关注。如美育心理研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探讨、中国儿童青年心理发展特点和规 律的研究、中国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研究、中国独有的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研究、汉语学习 认知的研究、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教与学策略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全心理素质培 养的研究、学科教学心理学研究、教师心理研究等,紧密结合中国化和中国教育教学实际,有 理论有实践更有独特的建树和创新,初步体现出了中国特色。

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1、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关系

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源于知识和规范的学习,而且受到复杂 多变环境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环境限于学校范围的物理环境,我国教育心理学已将教 育环境扩展到影响教育活动的一切条件上,既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学校物质环境、校园文化 环境、教育生态环境等,也涉及如何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改革考试选拔制度,给学校、教 师和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教育心 理学在教育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地被运用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为良好课堂环境的创设 、班风的建立、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教育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全面 地、真实地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灵,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学生个性 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2、学生智力能力发展与知识学习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如何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将知识有 效地传授给学生是教育者共同关心的课题。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学生) 如何获得(学习 ) 知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非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才是 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 性知识,而且发现三类知识之间是可以不断转化的。陈述性知识中的事实性知识可经过不断 的变式练习,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而在应用程序性知识对内调控和对外办事的过程中,又形成 了策略性知识。这表明,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这就为解决知识与智能之间 的转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我国教育心理学者主张把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结合起来,已取得 的一些研究成果,为智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

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还包括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发展反应了个体从生物人转化 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适应是其核心内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是不可分割的。规 范学习是指个体把社会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自己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的过程, 即规范的内化。关于规范学习的研究,冯忠良认为,规范学习涉及思想的、道德的、法律的、 态度的等多方面的内容;张大均认为,规范学习既包含认知性内容的学习,又包含情感性内容 学习与行为性内容学习。规范的学习和接受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信奉三个连续的阶段,而 且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有其相应的条件;学生的品德、态度、观念等社会性发展均体现在认知- 情感- 行为等规范接受的过程中。上述理论观点对素质教育中学生社会性发展,尤其是社会 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

长期以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主题,然而对教学有效性的系统研 究和探讨却是近年的事。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对 学生有意义。为此,教师必须有条理有组织地呈现材料,把新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态,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等。教育 心理学者构建出了针对不同内容的有效教学模式,如指导教学、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发展 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如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等。研究还表 明,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如教学内容本身的有效性、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选择的有效性、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教学交往的有效性等。教学有效性的研 究成果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科教学实践中,为提

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用的理论和方法。

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优化”转变。教师 不仅应该看作是一种职业,更应该成为一种专业。培养专家型教师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 改革的核心和方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目的和核心是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20 世纪80 年代以 来,教师心理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受到重视,如刘兆吉等人研究了教师威信及其形成问题 ;张大均等人研究了教师心理素质,尤其是师范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及其教育问题;申继亮 等人研究了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职业承诺、知识结构和教学反思等。这些研究为教师专业 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为我国教学改革奠定了心理科学基础

1、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培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我国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尊重学习主体 、压制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应试教育”倾向,开始了以充分调动和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的探索。然而这一探索在理论上源于教育心理学对主体性的研 究成果。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 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即是说,学生的主 体性发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对自身活动调控的主动性、实践活动中 有明确目的、计划和选择的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等方面。其中创造性又是主体性的核心内容。 主体性研究的成果体现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为:在教育观念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看 作有生命的主体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教育目标上确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目标体系,力求 让学生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自主发展;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上,建立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生活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的躬身实践和体验,使学生做 到自主、自立和自信。

2、提倡探究学习培养创造性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探究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 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强调 “研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 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 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等。也就是说创造性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而有关创造性问 题的研究一直都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领域。国内不少教育心理学者对创造性的心理结构、种 类、创造力的测量及培养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心理科学 基础。同时教育心理学关于发现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也体现在探究学习上,而探究学习作为 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是学生创造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3、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充分和谐发展

教育心理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关注个体差异。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对个体差异展开了 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不同智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智力 水平较高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领会速度快;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学习过程也不相同,如场 独立型风格的学生较适合那些不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对科学、机械等强调认知 能力的专业感兴趣,而场依存者则相反;成就动机方面,研究发现有些学生希望自己独立取得 学习成绩,另一些则希望通过顺从、迎合教师的需要来取得相应的成绩。另外在性别方面,如 女生的语言能力较男生强,而空间想象和数学能力较男生差等。智力水平、能力结构、认知 风格及性别差异等逐渐形成学生的个性。教育活动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 育方式、方法。教育心理学关于个别差异的研究,其实践意义是为解决素质教育关于学生个 性充分发展问题及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基础。如在学习困难学生、智力超常及智力低常儿童 的特殊教育和干预方面,在同质分组、个别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和技术方面都充分 体现了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

4、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

多元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的多元化,就是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 学习评价等方面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则是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 发现,个体在能力水平、个性结构和认知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多元 智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兴起,人们对全面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就是“多元化”。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就摆脱了单一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建 构以“全面发展”和“多元化”为指导的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构成因素的多元性,建立起 包含知识获得、智力培养和个性和谐等多元因素的整体性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内 容体系的多元化,从单一的国家统一规定到设置符合实际、反应科学文化成果内容的课程,使 课程具有迁移性和张力,如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形式的多元化,逐渐减少必修课,增大选修课 、活动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等;课程实施模式的多元化,根据课程的要 求和学生的实际,侧重教学的实践性与活动性,如探究学习。多元设置的课程既依据于全面发 展心理研究又通过推动教育个性化,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四、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致力于为中国现实教育服务

1、德育心理研究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服务德育心理研究主要是从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 、过程及其变化的规律着手,为德育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德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品德心理 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即道德品质培养上。近20 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逐渐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教育实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心理研究路子。如李伯黍 教授等以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分析了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及教育影响因素,发现了不少中 国儿童自己的特点;章志光教授领导的有关学生品德形成问题的课题研究,多方面分析了影响 品德的各种内部因素;曾欣然教授则主张从现实社会人的本质联系和人的实际品德行为中研 究人的品德心理。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品德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形成 了我国德育心理研究的特色,促进了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美育心理研究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服务

从20世纪初开始,美育就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兹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美育很长 一段时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美育地位在我 国教育中重新得到确认的同时,刘兆吉教授提出 美育心理学概念并致力于美育心理学研究,1990 年出版了《美育心理学》,标志着美育心理 学的学科体系初步确立,推动了美育心理研究的发展。全国教育规划的“七五”、“八五” 和“九五”中都有美育心理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了美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学 校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3、智力与非智力及其培养研究为全面发展教育实践服务

智力培养和开发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20 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单纯的智力培 养和开发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开始受到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也迅速开展。沈德立等对“非 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专著《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吴福元等研 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要大于智力因素,而且还随入学时间推移而增强;燕 国 材等对非智力因素作了理论概括,划分了不同的理论层次。不少学者还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 培养措施,并结合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长期的实证研究。非智力因素的提出和研究在一定程 度上推动了我国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素质教育实践。

4、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心理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研究表 明,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情感困扰、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突出,学校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日显重要。张大均等从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出发,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力图通过培养健全心理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源 性因素,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系列的实 证研究,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5、教学心理研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课堂教学始终居于学校教育中心地位,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学心理学研究备受青睐。 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学校教育的综合整体改革试验,还是创办特色学校、示范学校 ,重视素质教育,客观上都要求深入地进行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该领域研究中,张大均等初 步构建了我国的教学心理学体系;冯忠良提出了“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的理论,皮连生提出 了“知识分类教学的理论,李蔚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心理规律,张大均等探讨 了课堂学科教学中渗透“策略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申继亮等研究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 养等。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心理学的内容;另一方面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为 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五、 教师要吃透课程改革的精神, 完成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克服心中的迷茫, 首 先在于作好心理调整。这就要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1、调整心理状态, 适应从主导变为引导。

由管理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新课程要求必须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自主 学习, 自主思考, 成为学习的主人, 取得个体的全面持续发展。换而言之, 也就是要求教师 由过去的课堂主导者、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广大教师在传统与发展之间面临着痛苦的心理 抉择, 调整心理状态, 成功地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型是教师成功应对课改, 也是课改成功的关 键。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统教育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 教师在课堂上独自的讲, 学生被动的装。这种说与听的学习活动仅仅是一种口头机械的学习, 学生难于理解知识的内 涵和外延, 更难于在有限的知识积累基础上有所创新。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操作, 通过自己亲 身活动进行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正是从这个角度, 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不能教给学 生的。”新课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 对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多元化的选择,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各自的步调向前发展。新课 程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清醒的认识。要求教师要善于和乐于发现学生 的优点和长处, 科学地分析学生的优势和劣势, 辨证地认识学生, 让学生在表扬和鼓励中健 康发展。从新课程实施纲要中我们不难看出, 新课程改革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改变以往单一 的、不合理的评价方式。我们的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 相信他们, 让每一个学生都为自己而自豪, 健康自信地成长,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 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2、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是 一个特殊的职业, 我们面对的学生, 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尤 其是教师的情绪和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环境的正确认识、态度和观点。在知识经济时代 成长的孩子, 感悟信息的能力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都强很多, 面对教师这一鲜活的榜样, 他们渴望能有一个公正、文明、亲善的, 对学生、对生活都充满信心和期望的楷模。

3、教师要培养饱满、乐观、稳定的情绪。

教师心理状态对于学生心理活动, 乃至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巨大作用已经愈来愈得到社 会和家长的认可。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被教师和其他学生公认的差班, 前后换了几任教 师, 其中不乏大家公认优秀的、也有强悍的,却总是弄不好。有一位柔弱的女教师来到了这 个班, 进了教室, 学生们怪叫、起哄, 学校领导在外面捏了一把汗。奇怪的是几分钟以后, 老师并没有哭着跑出来, 教室里反而安静了, 传出讲课声。事后, 其他人问这位老师怎样治 这帮学生的, 这位老师笑笑回答:“我什么都没做。”后来人们在学生的日记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笑着、闹着、吹着口哨, 准以为教师会呵斥我们, 会气得离开教室,像其他老师一样 。可是, 老师一点生气的样子都没有, 只是微笑着站在讲台上, 看着我们, 就好像我妈妈第 一天送我上学时的样子, 眼神中满含着关切和期望, 我觉得我不能再辜负老师, 我今后上课 再也不闹了。”分析其原因, 我们不难看出, 学生吵闹, 教师应该生气, 这是常理, 学生也 这样认为。但是, 这位教师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并以自己的情绪感染着学生。参考文献:

[1] 付进军.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 20__.

[2] 张玉.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m].电子工业出版社

[3] 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 ,1998,(3).

[4] 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__,(3).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钢琴 教学理论 改革 借鉴

由于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本身就属于舶来品,它出现在我国的时间并不长,至于相关教学理论研究也还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从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开设的钢琴教学课程来看,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教育理论与方法仍然是当今钢琴理论教学的重点,综观这些借鉴经验,不仅方法多样化,而且有很多理论在应用于钢琴教学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成功的试验。

从西安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的相关课程来看,教师借鉴采纳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下笔者将重点介绍几种具体的钢琴教学理论。

首先是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目前流行于各高校的一种重要的钢琴教学理论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论完全不同,它十分适应于当下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教也不再单纯地传授学生钢琴理论知识,而是开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及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与积极创新性,西安音乐学院对这一教学理论做出了大量实践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宏观的掌控,以此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分析最后的教学成果,根据结果再进行进一步探讨与理论实践。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具体问题,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以及与同学的相互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实践体验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定与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进行理论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课题参与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与评价。

关于研究性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笔者也作了一些参考,从西安音乐学院的具体实施过程来看,在开设课程之前教师一定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研究型教学理念,要明确学生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在实施过程中继续走程式化的老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不怕学生出错,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要在钢琴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不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概而论,避免打击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研究性教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同时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对于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用建构主义理论完善传统教学理论中的不足。建构主义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最基本的观点在于,认识的获得是对既有知识和认识的主动建构,自从皮亚杰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有关建构主义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在这样一种理论指导下,世界各地的教育教学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变革。在此笔者要指出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对于钢琴教学的影响。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钢琴教学时,教师应当特别注意课堂气氛的和谐与自由,为学生搭建一个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平台,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支架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设定不同的音乐情景,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钢琴学习中来,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资源,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实践中探索钢琴教学的具体方法。

利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促进钢琴教学也是当今国内外钢琴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之后,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的钢琴教学理论研究开始从教育心理学着手分析钢琴教学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种类和内容比较繁杂,在此,笔者主要介绍其中几种重要的理论以及该理论在西安音乐学院钢琴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情况。

多元智能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它从人类智能构成的多元化出发,认为学生作为一个智能个体有着充分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西安音乐学院的教师根据这一理论探索出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参与,为激发学生思维而教学的教学方法,如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钢琴教学探索了新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迁移理论也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当中,对于高校钢琴教学的开展,教师也可以利用迁移理论进行教学,这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优化,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顺序,注意发展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当下高校课程开展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不能恰当而精准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新的教育评价理念。以往的教学评价,教师往往只是看到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以分数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评判标准,而发展性评价则是终结了这样一种不客观的评判标准,以高校教师的钢琴教学课程评价为例,钢琴教师首先从观念上对该课程的内容作出大致的衡量,通过实施中的具体情况作出客观性判断,不再以学生单纯的钢琴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判标准,而是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纵向发展的具体实际,从学生个体身上看到每一个学习个体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使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发展性评价教学理论中,教师、学生与教材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他们相互依存而存在,作为一种处于动态趋势的评价标准,发展性评价不论是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促进其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几种钢琴教学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安音乐学院对于国外钢琴教学的理论方法有着十分活跃的应用与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钢琴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且运用到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实践当中来,这对于发展我国钢琴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展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时展精神。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同时依托多学科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对钢琴教学展开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从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这一单一性的学科理论建设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正呈现出整体性全方位的深化与改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我国需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第二,钢琴教学的对外借鉴反映出了目前我国钢琴教学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改革正是我国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还是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指导,我国钢琴教学从点到面、从理论指导到具体实践都作了相应的改革与探索,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视野下我国钢琴教学才得以向前迈进,才能有了明显的深化与发展。

第三,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也显示出我国的钢琴教学正处于一个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化的趋势。国际化趋势不仅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趋势,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等发展共同面临的大问题,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是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是我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的必然走向。

在对外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不能盲目崇外,在吸取和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理论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要不断思考如何将国外理论充分为我所用,只有充分将借鉴与继承相互结合才能够提高我国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可.探析茵格尔顿“情感论”在钢琴音乐中的体现及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J].北方音乐,2010,(07).

[2]申华.对高校钢琴教学中民族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

[3]赵青.钢琴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反思[J].北方音乐,2010,(09).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应用;内容;意义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于运动员而言,身体训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这一影响运动状态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于有时候在竞技比赛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体育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性研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心理学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起基础性作用,是体育教育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练员应根据学生各自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促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良好,利于比赛成绩的发挥。所以加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体育心理学的内涵

在我国,体育心理学是最近一些年从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衍生出来的一门学科,所以我国的体育心理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就体育心理学的概念而言,它是体育心理现象研究的基础,体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在其中有明确阐述,指导人们关于体育的教育学习,同时它也对心理学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起一定作用。

现如今体育心理学研究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其发展速度也很快。西方国家体育心理学的内容结构则跟它们的差异十分明显:1.苏联等国家侧重于从理论,而西方国家则侧重于从实际应用。2.苏联等国具有比西方更为严谨和逻辑性更强的内容结构。3.当谈及运动者的心理状况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时,苏联等国家所涉及的范围较窄,西方国家则考虑得比较周全。

根据上述体育心理学的内容结构三个方面的特点,我们应采取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结合青少年生理心理学基础特点,按照我国体育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索。2.从身体锻炼的心理学特点进行研究。3.从心理特征对我国民族整体素质体育基础的提升上进行研究。4.进行体育锻炼与学习的关系方面的研究。5.关于体育学习对日常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方面的研究。6.关于进行体育活动整体的心理和精神卫生方面的研究。7.人才培养中体育学习心理因素方面的研究等。只有把满足我国实际的内容与方法方面的研究明确下来,才有助于充分发挥出我国体育心理学的教育作用。

二、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体育教学指导着运动训练的开展,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应首先对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有一个了解,随后才能开展严格而又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样有利于巩固运动技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成绩,以更好地在竞技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心理学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起基础性作用,是体育教育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心理学的作用

进行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开展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不断健康的发展。在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方法,减少学生情绪方面的不利因素,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达到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两不误,将素质教育的这一目标落到实处,也使得教学的质量得以提升。

(一)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负面情绪

通常学生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类似恐惧,无奈,焦燥等不积极的不利情绪,这样不利的情绪如果产生,学生就会因为这种情绪无法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没有了自信心就无法发挥正常的的运动体能水平。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都会产生不利的变化,因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采取一定的办法,找到产生这些不利情绪的原因,在学生的心理方面给与一定心理学方面的干预,把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疏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完成学习中的动作,不断的总结,熟悉,学会掌握各个动作的要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建立信心,是自身的学习过程逐步发挥更好的状态。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是能否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灵活的问答、新颖有趣的练习、机动多变的队形操练等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一个关注的眼神或是一句幽默的话语,都可以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以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种轻松愉快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学生注意力,完成教学要求,达到良好的教学

(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产生是学生自发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而合理运用体育心理学就可以达到此目的,并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自觉地进行体育学习。

(四)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促进他们的学习开展

教学中,教师应做好教学总结,运用表扬、批评、提前告知课程内容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掌握技能的情况、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便于他们调整学习情况,在学生明确了课后练习重点后,要把下节课的内容简要告之学生,使学生能够结合上节课和下节课的内容,便于下节课的开展。

(五)掌握学生的运动负荷,保持身心健康

学生在进行基本部分练习时,有一定量的运动负荷施加给机体,这不仅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使运动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必须进行放松练习,缓解肌肉疲劳,比如环绕操场走两圈,做简单的舞蹈动作,使学生的机体逐渐恢复过来,这些舞蹈是优美的,因而大脑皮层的兴奋点转移,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得到控制。这就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神经系统兴奋点得到转移,因而使学生的机体很快恢复过来,心理上也得到平复。这不仅是体育教学异于基础学科的一个地方,而且应该作为体育教师的教学重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帮助他们掌握技能,提升运动能力;体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坚实性和可靠性依靠体育教学心理研究保障。目前,我国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为此,应加快我国心理学体系的建设,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指导体育教学的良好开展,发挥体育心理学的价值。(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体育教研部)

参考文献:

[1]于海涛.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1)

[2]胡明道,张建飞.试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及其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3]孟建花.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