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空间设计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空间设计的特征

公共空间设计的特征范文1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主体——住区居民,是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对象。在进行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住区居民的特征和需求,才能在设计中有针对性的适应这些需求。为获得住区居民特征的第一手资料,本文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调研范围是分布在山东省烟台市市区内的20个居住区,调研方法采用不干预调研对象的观察式。

1.1调研一:性别比例

男、女性别比例是住区居民的构成特征之一。在上午、中午和下午三个时间段内记录了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的男性和女性的数量,每次记录的时间为30min,表1是调研的统计结果。从表1的统计结果中我们看到:在参与调研的20个居住区中,有12个居住区的女性数量大于男性数量,有7个居住区的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数量,有1个居住区的男女数量持平。在20个居住区中出现的男性数量总和是392人,占总人数的46%,出现的女性数量总和是482人,占总人数的54%。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可见,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女性出现的几率大于男性,女性使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几率更高。

1.2调研二:年龄构成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年龄构成也是住区居民特征研究的内容之一。在调研中,我们记录了在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中活动的人群的年龄分布。图一中的饼状图分别显示了在参与调研的20个居住区的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儿童、青年人和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从图1的调研统计结果中我们看到,在20个参与调研的居住区中,中老年人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15个居住区;儿童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2个居住区;青年人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1个居住区;青年人和中老年人的比例持平的有2个居住区。以上的统计结果表明,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主体在年龄构成上以中老年人为主,儿童次之,青年人的数量相对较少,中老年人是使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主体人群。这一特征越是在相对成熟、居民相对稳定的居住区就表现的越明显。

1.3调研三:行为方式构成

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也是我们调研的重点之一,掌握住区居民的行为特征对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功能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调研中,我们详细记录了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活动的住区居民的行为内容,并将这些行为按性别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从表2中可以看到,较为频繁的几类住区居民的行为活动有:买菜、散步、带孩子、路过、休息(包括聊天、摘菜等)、倒垃圾等,这些活动都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在调研中观察到的其他一些居民行为还有遛狗、下棋、打球、搬运、维修、晾晒、耕种等。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些非居住区居民的行为,如打扫卫生的清洁员、废品回收人员以及一些从事上门业务的公司职员,这些人虽然不是住区居民,但他们也是居住区公共环境的使用者。以上调研统计结果表明,居民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内容主要以日常生活需求(如买菜、带孩子、晾晒、倒垃圾)和休闲活动(如散步、休息、聊天)为主。此外,如果我们把居民的性别、年龄与行为方式结合起来分析,会发现一些相互关联的行为特征:如带孩子的以女性居多;休息、散步、买菜的以老年人居多;匆匆路过的多数是中、青年人。

1.4调研四:其他要素

虽然本次调研的重点对象是住区居民,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其他对象的出现,它们虽然不是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直接对象,但它们往往伴随住区居民同时出现,与住区居民的行为活动有相关性,因此也应给予一定重视。这些伴随住区居民经常出现的对象有:婴儿车,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是成年人带婴幼儿到居住区公共活动场地散步、晒太阳;两轮购物车,用于盛装蔬菜等生活用品,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是在买菜来回途中的住区居民,其中中老年人使用的频率较高;其他一些出现的物品还有儿童游戏用的轮滑、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废品回收用的三轮车、棋盘等。除了与人的活动伴随出现的物品外,在许多居住区中我们还能看到其它一些生物种群,最常见的是猫和狗,作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动物,它们也占据着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2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通过以上的调研,我们掌握了城市居住区居民的一些普遍特征,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针对住区居民在性别、年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以上特征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

2.1增加老人和儿童活动空间的比例

调研显示,老年人和儿童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占的比重较多,而且往往停留时间较长,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配置中,应加大为这两类人群服务的空间比例。老年人的活动内容主要以休息、聊天、散步为主,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可为老年人设置长椅、凉亭、慢步小路等空间设施。针对老年人早起晨练和晚上跳广场舞较多的情况,可以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设置一些面积较大的场地,为老年人的集体活动提供场所。在居住区中也应加大儿童活动空间的比例,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围合空间的材料应选择暖性、弹性材料,并保证有充足的日照。婴幼儿的活动需要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在为这类儿童设置活动场地的时候,应考虑婴幼儿年龄较小、活动不便、需要婴儿车等辅助工具的特征,场地中不宜设置过多的高差和台阶;对于不需家长陪护可自行活动的少年儿童来说,场地的设计应注重趣味性,采用丰富的色彩,并为家长的看护提供条件。

2.2重视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需求

通过以上调研我们得知,男性和女性在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几率并不是均衡的,女性在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几率更高,因此在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重视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需求。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活动有带小孩、买菜、晾衣服等家庭日常生活行为,在设计中应为女性的这些活动提供充分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以晾衣服为例,现有的居住区大多数没有设置晾晒衣服的场所,导致很多家庭主妇将被子和衣服晾在小区的活动器械、凉亭甚至树上,既不方便也不美观。很多年轻妈妈需要在白天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晒太阳,居住区中应设置阳光充足的亲子活动场地,为母亲和婴儿的户外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这样的场所也能使孩子们迅速找到小伙伴,使妈妈们有机会相互交流。

2.3增加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

调研中发现的居民在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涵盖生活、休憩、娱乐等许多方面,但现有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往往只注重景观设计,居住区环境优美但缺乏基本的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功能,导致很多楼盘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很低。在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应增加空间的功能属性,如为买菜的老人提供休息、摘菜的场所;为家庭主妇提供晾晒衣物的设施;设置隐蔽的、存放生活垃圾的设施;为下棋、打牌的居民提供场地和桌椅等。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可以与这些日常基本生活空间结合在一起设计,用优美的绿化、小品点缀其中,使居民既能享受优美的环境,又能得到使用的便利。

3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新罗小镇居住区项目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经济开发区,占地约25hm2,基地北、东、西三面为城市道路,南面与河流相邻接。该居住区的住宅类型包括公寓、小高层住宅、多层住宅、花园洋房、别墅等。在居住区的公共空间设计方面,该项目设置了一系列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室外空间。在居住区北侧靠近北入口的地方设计了一块面积较大的、为整个居住区服务的公共活动空间,其中包括亲子园、湖心小岛、社交长廊等功能区。亲子园是为家中有婴幼儿的居民设计的活动空间,阳光充沛,幼儿活动设施齐全,并为妈妈们设计了交流育儿经验的社交空间;湖心小岛三面临水,植物茂盛,拥有丰富的景观元素,岛上设置蜿蜒的步行小路,为居民提供了散步、观景的舒适空间;社交长廊环绕湖面布置,长廊中设置座椅、凉亭、步道等设施,社区居民可在其中聊天、下棋,是一处适宜的社交空间。

在居住区的东南角还设有一处较大的休闲健身广场,老年人早晨打太极拳、晚上跳广场舞等集体活动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由于本规划项目里包含一栋设置在居住区西侧的老年公寓,因此在老年公寓北侧设置了一处老年人专用活动场地,其中包含门球场、苹果园、凉亭、健身器械等老年人专用设施。居住区的西南角设有小区会所,并附有社区活动场地、嬉水池、青少年活动场地等,社区活动场地可为社区居民的集体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青少年活动场地和嬉水池则为青少年这一居民群体提供了一处适宜的活动空间,场地中配置适宜青少年使用的游戏项目、设施等,与其旁边的社区活动场地也有一定呼应,便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在居住区西侧靠近道路的位置设置了衣物晾晒场地和垃圾收集点,场地周边用绿篱与周围环境分隔,既解决了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又不影响公共空间的美观。此外,规划中将居住区南面的河岸线设计为滨河景观带,将河水引入居住区打造丰富水景,在居住区东入口附近设置临水观景台等,这些地方同样为居民提供了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丰富了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该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了住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公共空间类型丰富,功能全面,景观优美,空间设计既实用又美观。

4结语

公共空间设计的特征范文2

对新媒体艺术进行分类,就其使用和展示的主要领域及相关范畴,大概可以分为数字艺术、移动艺术、网络艺术、互动艺术、装置艺术等。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

1.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本质上是信息的双向传播和交流,新媒体艺术借助科技手段,改变了传统媒体艺术中受众被动接收传播信息的单向传播方式,让人与物化的传播媒介相互影响和交流。受众可以通过对媒介的触摸、身体移动、发声改变作品的进程、造型甚至意义。这种互动特征使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关系,受众在面对新媒体艺术作品时,主动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对作品的欣赏。

2.非线性

非线性的编辑方法是新媒体艺术在信息编辑形式和创作理念上的一种灵活多变、动态的信息编辑形式。新媒体艺术的叙事打破了传统叙事线性的局限,引入了开放、能动、可变的时空语言。新媒体艺术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即时性、游戏性的开放结构。在这种叙事结构中,艺术设计者、参与者被允许在一个平等共享的语境下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甚至是建构艺术作品的叙事关系。

3.虚拟性

新媒体艺术凭借数码技术实现了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虚拟重构。虚拟性使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转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营造一种视觉、听觉、触觉类似真实场景的虚拟时空环境,为受众创造一个以人为主宰的,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的三维信息空间。

二、新媒体艺术在不同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在舞台设计中,新媒体艺术的运用革新和突破了传统舞台艺术设计的呈现形式,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新奇、多元化,为观众营造了现代科技和超凡艺术魅力兼备的视听盛宴。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设计中运用的主要形式有LED技术、3D技术和虚拟实现技术。LED技术主要运用于商业空间的背景屏幕的艺术建构和创作,它的展示方式灵活,使得舞台设计更加方便和华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3D技术越发融入人们的生活。舞台空间的3D技术可以凸显舞台设计的立体感和景深感,可以为观众营造极强的时空沉浸感和场景构想感。基于虚拟互动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让舞台空间设计得到更大的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商业舞台空间中的运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与舞台现实环境相得益彰的混合时空,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性。近年来,舞台空间设计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影像与互动媒体技术作为叙事的表现手段。

2.新媒体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空间是涉及衣食住行的日常空间。城市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审美的文化表达。新媒体艺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迅速融入公共空间设计,在丰富人们视觉空间的同时,也增强了大众的参与性,成为城市生活审美化的重要途径。其表现方式主要是装置艺术、多媒体和互动技术。

3.新媒体艺术在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运用

公共空间设计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地铁换乘站空间;地域文化;结合;原则

现如今,地铁成为公共出行交通方式中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之一。因为便捷性、快速性比其他传统的公共交通方式如公交、出租车等优势更加明显,地铁空间的人流量、观赏性、装饰性应该被重视起来。地域文化应该用于地铁换乘站空间装饰设计,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还是公共空间的设计,都受到国外新型设计和新时代设计的影响。我们都说设计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好的设计理念可以互相影响。但不管什么设计,在一定的地域环境里都会或多或少地显示出本地域性的特点,这是跟设计者所处的生存环境和文化教育密切相关的。一直以来,“是人影响着设计还是设计影响着人”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一直在被讨论着。其实二者是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不可单一而言。这也印证了设计的地域性和时代性既是对立的关系,同时也是统一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设计的地域性文化和时代性特征孤立而言,而要看到二者共生、互补的过程,在透彻理解地域文化的同时,更要关注当今时展中产生的新东西。地铁换乘站空间是一个新型的室内空间设计,其本身的空间存在就是一个新技术、新材料的诞生,我们只有把最能代表本土地域文化特点的空间设计手法和一些特殊的形式符号运用进来,使空间具有典型的地域性风格,才能做到地域性文化和新空间时代性的和谐共存。

2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是主要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使用功能简单的理解就是空间设计中的实用性的体现,而精神功能就是空间设计中形式美的展现。

地铁换乘站空间是公共室内空间殊的一种形式,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上下乘客、线路换乘、交通导向、客流疏导、公共娱乐休闲等。在满足其基本公共空间设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其轨道交通空间的功能性和特殊性体现出来。因此,在满足其相对复杂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人流量每天都很多的地铁换乘站空间的公众的审美性应该被重视起来。如果设计只满足了使用功能,而没有照顾到精神功能的追求,这个设计也是索然无味的。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强调功能的重要性同时,也把带有地域性的设计运用其中,力求把地域文化、材料、技术在空间中精确地表现,从而使地铁换乘站空间的使用与精神功能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去芜存菁的原则

地域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中同时存在正负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设计中不断采用新形式,新手法进行着创新;另一方面,也在创新和保留的同时进行积累。地铁换乘站空间的设计,正如我们上面所说,既要照顾其使用功能,又要兼具精神追求的功能,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为设计师,不能仅仅把一些带有地域特点的形式符号片面地运用进来作为目的,刻意牵强地完成设计。例如,当下有些城市的地铁换乘站空间中浮雕壁画的运用,可能或多或少地在壁画中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典故或者是古代建筑,但有时显得牵强,并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多余。地域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形式,而是深层次的当地人们意识里烙下的印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地域文化并不一定仅仅指的是传统历史、古建筑或者典故,而是当地的民俗民风、生活习俗或是影响比较深远的重大事件都可能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第一章里提到的英国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目前我国的地铁还在一个探索发展并逐步向成熟迈进的阶段。地铁换乘站空间的设计更是一个摸索前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怎样更好、更精准地把地域文化这种特殊符号运用到地铁换乘站空间设计中去,值得我们深思。如何明晰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去芜存菁,还没有在设计方法、设计理论和设计思维上被重视起来,更多的是在做“表面”文章。因此出现了很多不太令人满意的地铁换乘站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研究1从功能上着手建设城市公共休闲空间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主要是指由城市政府创建的供市民们使用和享受的非营利的开放的公共空间体,居民可以进行公共交往及休闲活动,是举行各种户外活动一种空间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空间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对空间的美誉度、民族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在空间设计上可以表现为点、线、面的运用,在开发设计中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注重公共空间的个性与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自然环境等相协调的各种因素,运用设计手法、设计形式、色彩与材质的表达等综合手段来设计、建设城市公共空间,彰显其特色与个性。城市公共特色性空间设计的创造包括“特定的空间与城市中心空间体系的协调关系,公共空间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所限定的形态、公共空间中纪念物或标志物的主题定位、地铺材料、图案特征以及植物的地域性等”。[3]塑造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民族化”“个性化”,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应该首先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审美、行为及文化等的需求,达到舒适、安全、愉悦的目的。公共空间除了在功能分区中加入公园、广场、绿地、建筑小品、雕塑等一系列内容外,还要考虑道路设施的无障碍设计,为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提倡空间的开放性、公共性,打破“画地为牢”的设计方法,还空间于公众,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空间设计上可以根据人群来进行设计,如果是儿童需求较多的空间,在设计中可以考虑一些多元化的设计手法、丰富的色彩、变化的地铺、适宜的尺度、儿童游乐设施等便于儿童奔跑、游玩,使空间满足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老年人活动较多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时,应考虑到地面的平整、休闲座席的设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适当的健身设备等是空间满足老年人好静、好累的特点,便于老年人休息、交流情感、平衡情绪、沟通人际关系;对于残疾人就应该在设计中严格遵守无障碍设计的要求进行功能划分及空间的设计。

2从视觉上考虑建设城市公共空间

(1)景的视觉效果。建筑的视觉效果首先可以通过城市景观来体现,景观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视觉中心,可以吸引人们的视线,空间主题往往也是由景而生,“凝神于景、心入于景”,心灵与空间融为一体,内心中永存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迷人绚烂的美景,在欣赏享受中得到启迪、珍惜,这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绿化植物配置设计中,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植物的气候特性和造景功能,根据美学设计原理和人们对景观的观赏性的需求,来整体把握绿化配置效果,同时考虑绿化配置的动态变化和季候性,以体现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景观绿化的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丰富空间层次,提高休闲空间的观赏价值。(2)色的视觉效果。色彩在视觉上的效果也是很重要的,色彩具有视觉美、艺术美、灵感美、个性美。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绿色是最多的,也是最常见的,这正好迎合了市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在绿化设计中首先采取保护历史景观和绿化的措施,针对广场、道路要加强绿化建设,绿化设计体现民族文化、民族特色,要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起到美化环境美化空间的作用,供市民游览观赏。另外合理的绿化设计还可以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尘,衰减噪音的作用,从而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态休闲环境。另外,我们可以合理运用色彩的冷暖规律:一般而言,在温暖的地区,宜采用淡雅的冷色调,这样可以给人以凉爽舒适的感觉;而对于寒冷的地区,则宜采用暖色调,或在中性色系中加入暖色,增强空间的温和感。园林、广场的色调应使人感觉幽雅明快,公园、景区建筑的色调应令人感受到宁静安逸,使建筑物与城市公共空间素雅呼应、浓淡相宜,给人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3)水景的视觉效果。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水景也是必不可少的,往往也会成为视觉中心的一员,尤其是儿童,更喜欢水中嬉戏,清凉的水体一般会使人视觉清明,明净的水可以让人心情爽快,净化人心,精神振奋。“水为万物之源,有水才会有生命”,[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在城市公共环境的休闲空间设计中,水体的设计应该结合地理地貌、自然气候、水源条件来设计,考虑尺度适宜,大小适中,可以是水系、水池、喷泉、瀑布等形式,结合“借景”“对景”手法,结合人的亲水程度,考虑水体的高度、深度、形态等。在声环境上考虑水体的有声和无声设计,或是根据水的形态,也就是动静之分进行设计,静态的水给人以平和、安静;动态的水令人兴奋、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细水,令人欢快活跃;喷泉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根据气候特点,南方干热地区,四季温度偏高,水面结冰时间较少,应尽可能为公众提供亲水环境;北方地区寒冷时段较长,在设计时,一方面考虑到不结冰时的水景,另一方面考虑到结冰时冰冻水景观或是枯水景观。让水景给人一种丰富变幻的效果,形成视觉享受,陶冶情操,营造休闲气氛。(4)道路场地的视觉效果。道路是空间连接的纽带,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连接作用。合理的道路设计直接关系到空间的便捷性。一般来讲,道路可分为线型式、组合式、围合式三种。线型式道路又有直线式、曲线式、组合式三种形式,一般儿童喜欢曲线式道路,自由活泼,随意;直线式道路在视觉上具有规矩、严谨、便捷的特点,而在空间设计中最常用的便是组合式道路。组合式道路最常用,空间上灵活多变。围合式道路不仅可以连接空间还具有围合空间的作用。不论是哪种道路形式,都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或建筑。道路设计宜曲直相济,结合多变的地面铺装,与环境融为一体,从而使休闲空间,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诗情画意,做到休闲意境。

3结语

目前人们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要求趋于多元化,当今越来越多人更加关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文化内涵,因此构建满足现代人们需求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刻不容缓。公共性是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的特征。公共艺术的载体是城市,它从一开始就与城市结缘,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与城市是分不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当今越来越多人更加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凸现其美学行为和美育功能,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环境。参考文献:

[1] 纪晓岚.论城市本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公共空间设计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创意 城市公共空间 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起源于生活,也主导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艺术设计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与科技等发展水平。而创意是创新的开始,创新始于创意,其根源则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创意就没有人类的诞生,没有创意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没有创意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我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觉来研究特征,并对成就和创造人类未来富有创意与个性的环境空间具有研究意义及探索价值。

一、创意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应用实践

1. 当前城市空间设计的现状今天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人们却忽视精神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空间应有的步行街、购物广场、休闲场所、观景台等往往被忽略。出现“重物轻人”的现象,使人感到没有属于人的空间,自然界没有人的参与,将失去应有的意义,人们无法从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事实上人是城市的主体,设计只有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尺度、舒适度,空间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城市公共空间实质上是城市生活的焦点,能缓解人的精神压力,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

2. 城市空间设计基本要求纵观世界各国,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必须以人的尺度为标准,才能为人的活动提供服务。像供行人休闲的设施如坐椅、雕塑、锻炼设施等,这些设施形式和布局应符合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尽可能做的有亲和感和人性化,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其中更要体现对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能够贴近居民生活、精致优雅的公共空间,就能赋予人们舒适感,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并且成为都市的人文风貌的风景线。

3. 风格各异的艺术设计城市空间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以及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每个城市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即使是同一城市,由于场所、规模、功能等差异,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风格,不能千城一面。应该从城市特有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等作为创作源泉,顺应自然条件,充分挖掘人文历史资源,统一尺度与比例将城市的各种因素融入到空间的构成中去,从而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把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融于一体,以此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设计会使人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成为人们的记忆符号,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且富有人性化的空间。

4. 充满人性化的设计设计中要尽量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符合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在研究城市公共场所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公共开敞空间中的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性化。有“城市客厅”的广场,可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可以用于大型集会、文娱表演、体育休闲、观赏散步、娱乐购物等。这些活动发生在广场的时间和人群不尽相同,他们对不同的活动各有偏爱,所以,不同地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充满着浓厚的人性化气息。甚至在一些城市广场设有露天咖啡座和儿童放风筝的场所等。这不仅有满足人们精神的生活需要,而且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装饰。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

1. 承担了改善视觉美化的功能人的精神主体必须超越物质生活的需要,因此人人为生存和致富忙碌,人们生活的表面化和工作的程式化以及文化的碎片化,人与自然、与自己的精神状态都处于疏离状态。公共空间艺术性在都市的存在的价值非常大。我们可以进行对人的认识、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达到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生态优化。这给人们的感觉经验也在起着改造作用,公共空间艺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创造精神,以及社会审美的教育功能,以此来承担改善整体视觉关系的美化功能。

2. 营造了和谐的人文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应与城市环境、历史与文脉对话,以维系都市人们的情感。人需要通过感觉来认知环境,渴望从身边的环境中获取美感。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不仅赐给了大众视觉感知的机会,同时也给予了人们通过躯体感觉来认知环境获得愉悦的机会。人们不仅需要环境成为视觉上的艺术,也希望它拥有可触知的享受,以达到对外界环境的求知与求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应该注意与周边环境的融洽,我们要充分考虑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所以,在城市空间特征酝酿和策划中尽量维护人文性,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利用空间美学意义加以设计和互动,营造了达到人类需求的人文空间。

参考文献:

1.王鹏.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及培养途径[J].总裁.2009(8)

公共空间设计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室内,空间,关系,影响

从人类出现至今,人类所拥有的空间形式种类越发丰富多彩:有室外空间、室内空间、混合空间、虚拟空间等等,人类在这些诸多的空间形式中穿梭游走,满足这些空间带给我们的乐趣与享受,与此同时人类还在不断的发掘空间中的各种可能性。而距离我们最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且最为密切的空间当属室内空间。对于此类空间形式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入和扩展。

室内空间设计中有很多模糊的主观性问题,都基于不同层次的教育和经验,我们探讨的不是这些表现的问题,而是这些表象下的让空间变得更为合理、舒适、美观的方式方法。那我们从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空间,开始。

我们对室内空间的感知是由柱、梁、地板、墙和天花确定。一个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空间取决于空间中的高度和面积。而人类对于空间总是不断追求提高,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居住在最为理想的空间面积中。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运用室内设计的方式方法改善空间面积,提高居住性能,才是我们应该不断研究的方向。

1.室内空间与人的行为

在人类的活动的范围中,室内空间是一个包含了空间、人等诸多因素的复合型空间。因此,人在这样的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从人类行为的方式而言,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活动自由,这就产生一系列的矛盾。矛盾核心是人与空间的距离性。人的行为特征是由自身的动作、特定的生活习惯以及人群的集合方式所构成,同是一个开门的动作,有人习惯于推,有人则习惯于拉。为了避免出现失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门把手旁边贴出“推”与“拉”的字样。圆形的门把手,有人习惯于顺时针旋转,有人则习惯于逆时针旋转,参观展览或逛商店,有人习惯于右行,有人则习惯于左行。所有的这些动作与习惯一旦与空间发生联系就必然对设计产生重大的影响。研究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利用人的行为心理特征进行室内设计,才能有相对的设计发展深度。

2.公共空间与个人空间

上图是住宅空间构成模型与住宅空间组合关系图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无论何种面积的空间形式,都需要具备公共空间与个人空间两种空间形式。并且这两种空间相互关联与渗透。在处理任何一种居住空间的时候,都需要考虑这两种空间形式的相互关系,才能设计出好的居住空间。

因此,在居住部分的组合设计中不仅要研究其组合方式使家庭生活的相互干扰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也要研究房间的面积、形状、门窗与墙面的位置及尺寸、行为单元的布置等,使有限的面积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3.形状与空间布局

空间设计中还要了解形状对于空间的影响。比如,在面积相同的空间中,平面尺寸不同,布置同样内容的家具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并且在空间中门窗位置对整个空间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同时也影响空间的交通流向。按照空间中的大、中、小三种面积的居室、家具系数:大≤0.5,中小≤0.55,大居室为12.5―15O,中居室为10―8.5O小居室为6.5―8O。居室净宽3.0 m是适应性较强的尺寸,小、中居室净宽2.4(2.1)m是适应性较强的尺寸。

上图非常直观的展示了空间尺寸对于整个空间布局的影响,家具陈设一致,但空间效果截然不同。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形状对与空间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的布局从合理的空间形状开始。

4.色彩与空间大小

尽管现代居室中的尺度相对比较合理,但对于人类的心理空间而言还是越大越好。因此在整体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空间中色彩的相互关系,同时进行合理的配搭组合,才能有效的突出空间功能。为什么我们都会说空间的色彩要顶浅地深。因为顶面的浅色有向上拉伸的效果,地面的深色有向下扩展的效果。

在进行色彩选择时注意冷暖的搭配、深浅色的组合,多元色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冷暖对比,互补组合。只有这样的色彩设计才能和更好的突出空间。

在所有室内空间设计中,只有做好空间心理、空间色彩、空间形状、空间元素的选用,才能设计出最为合理的空间形式。这些元素将成为室内空间变化的主导,在未来的室内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曙D室内设计程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